三城十七年,朱可夫眼中的加拿大中餐

宝贝小猪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今天看有美女贴多伦多的华人超市,于是转过来赚点经验。本文码于2018年,首发aswetalk,原文是十五年。
朱可夫(就是本猪了)2003年初移民加拿大,至今十七年多,期间朱可夫曾经在三个城市定居,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是蒙特利尔,卡尔加里,密西沙加,其中密市属于大土狼屯地区。今天得空,朱可夫码些字,回顾一下三城十七年,朱可夫眼中的加拿大中餐。
朱可夫当初落户蒙特利尔的原因很简单,魁省读书有钱拿,当时一个月政府发一千二百刀左右,其中八百刀不需要还,另外四百刀是无息学生贷款,毕业之后慢慢还,如果夫妻俩一起混补助,不需要打工也可对付个温饱。那时候天朝发展还没提速,更别提什么房地产红利了,当年抱着同样淳朴想法去魁省混补助的技术移民不在少数,于是当年的蒙城虽然华人也不少,但是总体来讲钱包都不是很宽裕,消费能力自然不是很强。
蒙特利尔是Montreal的普通话翻译,粤语系将蒙城译作满地可,朱可夫起初不解,后来他在市中心闲逛,看到鳞次栉比的脱衣舞厅,朱可夫才豁然明了,原来“可”可通假字,满地可既满地都是饥渴的银的意思,后来朱可夫在蒙城吃了几顿中餐,更加笃定了这个认识。
当年的蒙城,想吃中餐,可选择的除了少许几个粤菜馆子,还有几家以面条为主打的全盘西化的中餐小店之外,就只有以东方皇宫为首的几个自助餐了。朱可夫在蒙城第一次接触到了左宗鸡,陈皮牛这样奇葩的菜式,尼玛这要是在东土大唐,出狱一个月以上的盲流都不稀罕吃。
朱可夫在康大混学位的时候有个北京来的同学,那厮课余在一家中餐馆兼职做大厨,朱可夫问他口味如何,他自己说 “猪食!”。那时候朱可夫上网的马甲跟猪还没啥联系,他后来好奇去试吃一下,结论是:尼玛那厮家的猪还真是不挑食。那时候的蒙城华人家里大多都会有个卡式炉,外加一个鸳鸯锅,买了食材和调料在家涮火锅是天朝子民改善生活的常见方式,落户蒙城不久朱可夫第一次在朋友家吃到了鱼滑这种好东西,幼嫩鲜滑,当真美味。
当年在蒙城朱可夫为了买包涪陵榨菜跑遍唐人街的犄角旮旯,事后找一哥们诉苦,那厮安慰他说就知足吧,前些年想吃老干妈豆豉都得去多伦多买。蒙城华人的收入普遍不高,如果那学生补助也算作是一种收入的话。生活相对富裕早期移民绝大多数又都是粤语系的,消费群体决定了菜系主流,于是粤菜在蒙城绝对是一统江湖。有钱开其他菜系的饭店都不然去商场里面弄个快餐档口,朱可夫的几个同学集资开了个北方菜馆,几个月之后就关门大吉了。
加拿大家园网上曾经有个蒙城的哥们发帖记录自己开纯正中餐饭店的经历,满眼都是心酸,开店初期他每天都在计算按照当天赔本的速度自己还可以撑多久,好在他最后终于达到收支平衡,但也是折腾的身心疲惫。蒙城中餐给朱可夫印象最深的当属东方皇宫,不到20刀,有蟹腿、三文鱼,其他各式炒菜还有虾饺之类的点心也算可口。
朱可夫近些年回蒙城溜达过几回,发现那里现在也有几个不错的中餐馆了,于是由衷为蒙城同胞感到开心。
蒙城的官方语言是法语,朱可夫乘坐地铁第一次听到广播里面叫“阿汤熊”,都不知道出了神马事情,后来才知道那特么是英语attention的意思。之后每次听到阿汤熊,朱可夫就骂一句奶奶的熊。魁北克省的魁瓜们天天闹独立,把把蒙城这个当年加拿大最繁华的城市折腾得人财两空,在蒙城找工作,绝大多数雇主要求应聘者必须是会双语,退而求其次只会法语也行。朱可夫英语都说不利索,更别提法语了,形势逼人,朱可夫毕业之后不久去移居卡尔加里,投入到如日中天的油砂行业中去了。
想要了解一个城市华人的生活状态,打开当地华人中文论坛即可。蒙城华人网上聊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政府的补助领取到极限,或者是谈论去哪里开杂货店有赚头。偶尔发生个移民和留学生之间的骂战,把看客们高兴的跟过年一样。
有些跑题,话说朱可夫举目无亲的到了卡尔加里,打开卡城华人网,尼玛论坛上到处都是在讨论如何避税,或者是有人在图书馆借阅管道设计宝典的时候被几个石油公司的HR强行塞了offer,当下犹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简单一句话,蒙城华人愁钱少,卡城华人恼钱多,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捞死。
宝贝小猪
朱可夫一家在2005年底搬家到卡尔加里,朱夫人第二天就找到了工作,这个事情说来话长啊,我尽量长话短说。
朱夫人当年就职的高校是天朝为数不多设置餐饮本科学位的学校,其中的一个校长是天朝名厨,担任过天朝厨师大赛的好几届评委。朱夫人归校办直属,他们部门经常被校长带着四处混吃喝,所到之处不是免单就是收个成本价,因为长春各大高档酒店的总厨不是校长的师兄弟就是校长的徒弟、师侄辈的。朱可夫在蒙城混学位的时候朱夫人也没闲着,反正学啥都有钱拿,那就捡感兴趣的学呗。朱夫人左挑右选,最后决定去一个培训学校学习餐饮服务,那个课程说白了就是给高档饭店培养waiter 和waitress。朱夫人当时的想法是混个证书,以后万一在加拿大混不下去海归了她还可以回学校开门西餐服务的课,朱夫人的老妈在那个学校有几分面子,朱夫人的公职在她移民好多年之后才被取消。
朱夫人属于餐饮业的专业人才,到卡城的第二天,她买了份报纸,照着广告就去找了个东南亚餐厅上班 了,过了些日子她又换到假日酒店的餐饮部,圣诞节期间在万豪酒店还做过石油公司酒会的短工,2006年初朱夫人才混进银行。朱可夫找工作就多费了些周折,不过几个月之后也进了加石油。
两个人的办公楼相距步行不到十分钟,于是朱可夫常约了朱夫人一起吃午饭,约饭的地方以市中心各大商场顶层的food court为主,以唐人街区域的中餐馆为辅。工薪阶层还没奢侈到天天去饭店。卡城的唐人街很小,当年诸如银龙、松湖小馆的粤菜馆生意尤其是广式早茶很不错。后来唐人街开了家川菜馆,名字朱可夫已经记不清了,记忆中他家的川菜口味颇为正宗,菜单上居然有毛血旺这种久违的的菜式。
那时候卡城老大统华旁边有个粤菜馆叫做世纪龙庭,他家的广式早茶生意极好,炒菜如鱼香茄子煲、街边葱姜炒蟹什么的也很美味,与它相连的石板街菜式接近大排档,两个饭店应该是一个老板,餐单可互点。朱可夫当年常去的中餐还有扬子江自助和国宝自助(可能是这个名字),这两家自助跟蒙城的东方皇宫档次差不多。
卡尔加里的华裔人口大概是十万出头,卡城华人的工资收入应该算是加拿大华人中最高的了,保守说也是工资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同学们请注意我强调了工资收入,为什么?那是因为加拿大的华人中真正的有钱人是不工作的,或者说是不为别人工作的,这些人主要居住在大温哥华地区和大多伦多地区。
卡城的华人人口基数不算高,加之乘飞机一个多小时之外的温哥华截留了大多数的好厨师,再加之卡城华人相对容易找到收入更高的专业工作,有意愿从事餐饮工作、尤其是低工资的帮厨、服务员之类的人不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卡城有钱的华裔闲人不多。以上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注定了卡城中餐成不了大气候。朱可夫2013-2015年在阿尔伯塔的意大利公司讨生活,去卡城口碑超赞的阳光餐厅花差,感觉真心太一般,口味比多伦多出色的家庭厨房强不了多少。话说阳光餐厅是中石油下属企业,厨师待遇据说按照央企标准执行。
C
ChristinaW
还以为是二战时苏联的那个朱可夫呢~~
x
xj1883
意大利公司不会是面条公司吧。。。
宝贝小猪
2008年三月份石油一度破了100美元一桶,整个卡尔加里处于极度亢奋状态,华人论坛上炒房的人法螺吹得高昂:“卡城房价已经超过多伦多,不日便可拿下温哥华!”。这时候的朱可夫已经做出了撤离卡城的决定,原因之一就是卡城经济极度依赖油价,花无百日红,而况油价乎?还有就是卡城扩张太快,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朱可夫在卡城西南区买的房,闺女上学却要去东南区,因为西南区的学校超负荷了,要知道卡城就四个区!上个学前班都要跨区。更夸张的是卡城市中心的丘吉尔高中据说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要去报名排队了。
2008年四月,朱可夫对卡城挥挥手,开着福特老牛带着老婆闺女千里奔袭,杀奔多伦多。朱可夫辞职的时候绝大多数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是神经病,加石油,多么牛叉的公司,多少人削尖脑袋都进不去,这厮说辞职就辞职,不是有病是什么?不到半年,油价一泻千里,同一批人说朱可夫不是神经病,是神算。从初中那会儿起漂亮妹子就排着队让朱可夫拉着她们的小手算命,你以为仅仅是因为朱可夫长得帅么?太肤浅!
朱可夫混进加拿大本土最牛叉的工程公司,参与马达加斯加镍矿项目,业主也是相当壕,话说跟石油公司抢人可能不壕么?用项目款在公司附近的两家酒店长期包了若干套房,给类似朱可夫这种远道而来的新入伙的兄弟落脚。朱可夫一家入住之后,稍作休整就驱车赶到一家东北饭馆大吃一顿,尼玛,这才是中餐啊,中餐不是按照掌勺师傅的血统定义的。
朱可夫住在蒙特利尔的时候曾经在去大瀑布旅游的时候途径多伦多,期间吃了一顿中餐,好吃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有人说游子思乡,很大成分是思念家乡菜的味道,这话讲得太对了。
2008年的大多伦多地区,中餐已经颇成气候了,七号公路东起万锦的第一广场西至湾景路,其间星罗棋布的散落了很多中餐饭店,只要钱包顶得住,绝对吃得爽。说道这里,朱可夫不由得想起他当年追朱夫人那会儿,那时候纯良的朱可夫还没学会“若她涉世未深,就带她看尽人间繁华; 若她心已沧桑,就带她坐旋转木马”,淳朴的朱可夫会做的就是带着美女吃遍长春的大街小巷。后来美女过意不去了,一次两个人在中国城吃过肥牛之后,美女说这顿她买单,朱可夫当时有点喝高了,说:“别担心俺工资不够花,干俺们这行的主要靠灰色收入。”然后,婚前朱可夫就主动上缴了小金库,想起来都是泪啊……唯一的好处是美女也彻底的了解了朱可夫的酒量,婚礼上替他喝了九成的白酒。
嗯,咱天朝的妹子提起自己的相貌,最低也自评个中等偏上,俺套用一下,朱可夫的收入在加拿大的工薪阶层算是中等偏上,带着老婆孩子去饭店花的都是辛苦劳动所得,(在这一点上共产党真是比爹娘还亲)。钱不多,没能力在各家中餐饭店里试吃,于是上网看评论啊。
不看还好,一看更迷茫啊。多伦多华人论坛的美食版真心好看,朱可夫点开论坛,第一个帖子就是“谁特么的推荐的某某烧烤,你出来,爷保证不打死你,昨天去吃了一顿,把爷十几年便秘的老毛病治好了!” 换个帖子再看,“你造么?某某金宴的餐厅的前身是殡仪馆耶”,跟帖“尼玛怪不得昨天在那里吃了饭之后一直觉得有人跟着我。” 再换帖子,“某某家的烤鸭就是渣,烤鸭俺只吃某某某”。跟帖“某某某老板和老板娘在闹离婚,两家分店的会员卡都不通用了”。再跟帖“那个老板娘在天朝帝都的时候就是小三上位哟。”
再换帖子,“某某新开张的川菜好好吃”,接下来就是系列美图。然后跟帖褒贬不一,然后有人指出: “拍菜用单反,不是老板就是饭托!”
“你特么才是饭托,你全家都是饭托!”
“饭托死全家!”
“说别的没用,你丫要真是花钱去吃了,晒小票!”
多伦多华人论坛一言不合就开杠,然后就上证据,汽车版斗富晒车钥匙晒提车单,求职版比工资高晒T4,房屋版晒地税单,对战喷的是有理有据。
在杂乱无章的评论里面还是有几股清流的,例如当年美食版的一个版主妹子,不但晒厨艺,还认真写评论,每家的特色菜、价格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最后还主动附上消费小票的照片。那个妹子应该是留学生转移民,家里条件不错,试吃的餐馆也不局限于中餐,日本料理,西餐,乃至地中海美食什么的无死角的试吃。后来这个妹子因为拒绝替某些商家吹捧被恶意攻击,于是愤然离开论坛了,这绝对是多伦多吃货们的巨大损失。朱可夫参照网上相对靠谱的评论,在大土狼屯地区中餐馆里面寻找美食。总的来说失望的次数不多。
其实多伦多的中餐竞争及其的惨烈,饭店想生存下去,要么便宜量大,要么美味,要么就餐环境够档次,很多中餐馆开张后坚持不到半年就坚持不下去了。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后,多伦多开了一家饭店叫“舌尖美味”,掌勺的是一位真正获过天朝烹饪大赛奖项的老先生,朱可夫之所以如此确定,是因为老先生做广告的照片之中有朱夫人当年的校长在上面。如此有资历的大厨掌勺,饭店没顶过去一年。朱可夫全家去吃过,口味不错,菜谱上连东北菜里面的功夫菜“雪衣豆沙”都有。“舌尖美味”关门跟饭店选址有关系,有人说那个地方风水不好,饭店开一家关一家,然后还有人不信邪。前赴后继的换了数不清的老板也火不起来。
在大多伦多找中餐,除了网上查口碑之外还可以在饭点时间到饭点扎堆的地方实地考察,大家都不傻,性价比好的饭店一般都是生意火爆,不预约排队等桌一般都是半小时起。
大多伦多的中餐冠绝美加是有它的道理的,首先大多伦多地区合法华裔超过70万,加上留学生、陪读的还有非法滞留的华裔,总人口就奔百万去了,另外出了大多伦多,沿着403往西波灵顿,哈密而顿,直到圣凯瑟琳,一路上城市都是无缝连接;向东沿401过匹克灵,阿贾克斯,一直到通用汽车加拿大总部的奥沙瓦,也是城连城。把这些城市的华裔算进去,100万绝对是保守的数字。如此大的消费基数是美帝任何一个城市圈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在大温哥华也不过是6、70万华裔吧。
另外,大多伦多地区有一大批有钱天朝闲人,这些人在天朝有大生意,天天活的走心又走肾,身体吃不消就跑加拿大躲清闲。其中有情怀的就开个自己喜欢口味的饭店,原本也没打算靠它赚钱,天朝那边开了几十家4S店需要到加拿大靠开饭店赚钱么?不成想无心插柳,高档饭店还就真赚钱了,于是就有人跟风,其中有赚有赔,只要有的赚就有人继续投钱,这也算是良性循环吧。
宝贝小猪
上图,先来美加网红饭店鱼乐轩

龙虾山,帝王蟹太贵,再上些亲民的海鲜、烧烤
宝贝小猪
烤鱿鱼 纸包鱼 小鸡炖蘑菇
宝贝小猪
宝贝小猪
上点新疆菜
宝贝小猪
红柳木串羊肉串 海鲜火锅
宝贝小猪
天天渔港
宝贝小猪
兰州拉面
a
alexlulu
以前约克论坛美食版每年都有餐厅评选,参加投票要先晒小票,也是有点搞笑。
有一家做粽子的,就是先在约克美食做家庭厨房起家的,后来干脆弄了一个厂做冷冻粽子。现在据说做的蛮大的。
c
chuyi0823
挺好挺好
c
chickenrib
楼主码这么多字, 放这么多照片(还是精心处理过模糊了人脸), 为啥没人点赞???
h
hifromhere
楼主能给个推荐的餐厅列表吗?疫情过去后我好按图索骥啊。:)
h
hf.w
看着流口水🤤
b
bnc
本文码于年,首发 aswetalk, 当时标题是十五年。今天看有美女贴多伦多的华人超市,于是转过来赚点经验。
朱可夫(就是本猪了)2003年初移民加拿大,至今十七年多,期间朱可夫曾经在三个城市定居,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是蒙特利尔,卡尔加里,密西沙加,其中密市属于大土狼屯地区。今天得空,朱可夫码些字,回顾一下三城十七年,朱可夫眼中的加拿大中餐。
朱可夫当初落户蒙特利尔的原因很简单,魁省读书有钱拿,当时一个月政府发一千二百刀左右,其中八百刀不需要还,另外四百刀是无息学生贷款,毕业之后慢慢还,如果夫妻俩一起混补助,不需要打工也可对付个温饱。那时候天朝发展还没提速,更别提什么房地产红利了,当年抱着同样淳朴想法去魁省混补助的技术移民不在少数,于是当年的蒙城虽然华人也不少,但是总体来讲钱包都不是很宽裕,消费能力自然不是很强。
蒙特利尔是Montreal的普通话翻译,粤语系将蒙城译作满地可,朱可夫起初不解,后来他在市中心闲逛,看到鳞次栉比的脱衣舞厅,朱可夫才豁然明了,原来“可”可通假字,满地可既满地都是饥渴的银的意思,后来朱可夫在蒙城吃了几顿中餐,更加笃定了这个认识。
当年的蒙城,想吃中餐,可选择的除了少许几个粤菜馆子,还有几家以面条为主打的全盘西化的中餐小店之外,就只有以东方皇宫为首的几个自助餐了。朱可夫在蒙城第一次接触到了左宗鸡,陈皮牛这样奇葩的菜式,尼玛这要是在东土大唐,出狱一个月以上的盲流都不稀罕吃。
朱可夫在康大混学位的时候有个北京来的同学,那厮课余在一家中餐馆兼职做大厨,朱可夫问他口味如何,他自己说 “猪食!”。那时候朱可夫上网的马甲跟猪还没啥联系,他后来好奇去试吃一下,结论是:尼玛那厮家的猪还真是不挑食。那时候的蒙城华人家里大多都会有个卡式炉,外加一个鸳鸯锅,买了食材和调料在家涮火锅是天朝子民改善生活的常见方式,落户蒙城不久朱可夫第一次在朋友家吃到了鱼滑这种好东西,幼嫩鲜滑,当真美味。
当年在蒙城朱可夫为了买包涪陵榨菜跑遍唐人街的犄角旮旯,事后找一哥们诉苦,那厮安慰他说就知足吧,前些年想吃老干妈豆豉都得去多伦多买。蒙城华人的收入普遍不高,如果那学生补助也算作是一种收入的话。生活相对富裕早期移民绝大多数又都是粤语系的,消费群体决定了菜系主流,于是粤菜在蒙城绝对是一统江湖。有钱开其他菜系的饭店都不然去商场里面弄个快餐档口,朱可夫的几个同学集资开了个北方菜馆,几个月之后就关门大吉了。
加拿大家园网上曾经有个蒙城的哥们发帖记录自己开纯正中餐饭店的经历,满眼都是心酸,开店初期他每天都在计算按照当天赔本的速度自己还可以撑多久,好在他最后终于达到收支平衡,但也是折腾的身心疲惫。蒙城中餐给朱可夫印象最深的当属东方皇宫,不到20刀,有蟹腿、三文鱼,其他各式炒菜还有虾饺之类的点心也算可口。
朱可夫近些年回蒙城溜达过几回,发现那里现在也有几个不错的中餐馆了,于是由衷为蒙城同胞感到开心。
蒙城的官方语言是法语,朱可夫乘坐地铁第一次听到广播里面叫“阿汤熊”,都不知道出了神马事情,后来才知道那特么是英语attention的意思。之后每次听到阿汤熊,朱可夫就骂一句奶奶的熊。魁北克省的魁瓜们天天闹独立,把把蒙城这个当年加拿大最繁华的城市折腾得人财两空,在蒙城找工作,绝大多数雇主要求应聘者必须是会双语,退而求其次只会法语也行。朱可夫英语都说不利索,更别提法语了,形势逼人,朱可夫毕业之后不久去移居卡尔加里,投入到如日中天的油砂行业中去了。
想要了解一个城市华人的生活状态,打开当地华人中文论坛即可。蒙城华人网上聊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政府的补助领取到极限,或者是谈论去哪里开杂货店有赚头。偶尔发生个移民和留学生之间的骂战,把看客们高兴的跟过年一样。
有些跑题,话说朱可夫举目无亲的到了卡尔加里,打开卡城华人网,尼玛论坛上到处都是在讨论如何避税,或者是有人在图书馆借阅管道设计宝典的时候被几个石油公司的HR强行塞了offer,当下犹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简单一句话,蒙城华人愁钱少,卡城华人恼钱多,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捞死。
宝贝小猪 发表于 2020-07-18 15:10

还是被几个石油公司。。强塞offer。。再看看现在美国市场。。
j
jessicabai
好看。而且看饿啦。
i
ilovevancouver
满地可跟爱民顿这些都是粤语的音译,跟通假字没有关系,这个扯的有点远。
h
harmaline
赶紧马克一下
a
ajimm
好帖要顶起来慢慢看!
M
MoonRiver888
mark。
中流砥柱
mark
宝贝小猪
意大利公司不会是面条公司吧。。。
xj1883 发表于 2020-07-18 15:30

是面条公司啊,我之前专门发过混在意大利公司的帖子。
宝贝小猪
楼主码这么多字, 放这么多照片(还是精心处理过模糊了人脸), 为啥没人点赞???
chickenrib 发表于 2020-07-18 16:01

忘了说,照片来源于多伦多本地论坛,不是我拍的。
宝贝小猪
楼主能给个推荐的餐厅列表吗?疫情过去后我好按图索骥啊。:)
hifromhere 发表于 2020-07-18 16:01

网上杠精多,我不能推荐,不过美女可以自行到约克论坛的美食版块搜索。
C
Chiaseed
mark后慢慢看
x
xj1883
回复 25楼宝贝小猪的帖子
没看过你之前的帖子,我去翻出来看看,就是看见你开始和结束时间比较熟悉,所以猜的,你好啊前同事
宝贝小猪
回复 25楼宝贝小猪的帖子
没看过你之前的帖子,我去翻出来看看,就是看见你开始和结束时间比较熟悉,所以猜的,你好啊前同事
xj1883 发表于 2020-07-18 20:32

幸会幸会
h
happyniu
好贴,顶一下。
H
HeatherJu
啊, 楼主,我竟然和你有交集, 2014-2015 都在卡尔加里啊。 不过楼主算是很厉害了, 在油价peak的时候 离开了。
吃鸡蛋
Md, 还以为毛子那个
宝贝小猪
啊, 楼主,我竟然和你有交集, 2014-2015 都在卡尔加里啊。 不过楼主算是很厉害了, 在油价peak的时候 离开了。
HeatherJu 发表于 2020-07-18 20:56

我2014年在油砂项目现场,15年初就离开阿省了。
q
qiqi_hua
谢谢LZ。以后找你吃饭去!
h
healthy
好熟悉啊,赞楼主。
f
fitzroy
其实蒙特利尔用法语说是蒙黑亚勒
p
palapara
哈哈,提到的那些8g好多都看过
s
ssoozz
犹豫要不要搬回多伦多
村姑一枚
请问温哥华有什么好的华人论坛?可能要relo过去两年
m
marrydiduknow
我竟然看到了云尚米线。他家米线不放酸菜好吃一些。 最近他家黄瓜里面的白醋越来越酸,难吃得很,感觉他家配菜的八成没有按照标准执行。 但是他家黄瓜脆。哎。
B
Bunervous
mark一下慢慢看。
宝贝小猪
请问温哥华有什么好的华人论坛?可能要relo过去两年
村姑一枚 发表于 2020-07-19 04:52

好些年前“温哥华天空”还不错,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宝贝小猪
我竟然看到了云尚米线。他家米线不放酸菜好吃一些。 最近他家黄瓜里面的白醋越来越酸,难吃得很,感觉他家配菜的八成没有按照标准执行。 但是他家黄瓜脆。哎。
marrydiduknow 发表于 2020-07-19 05:18

就米线而言,我更喜欢大鼓米线,密市的一家叫做云海谣的也不错,尤其是麻辣小龙虾口味很好。
a
ajimm
朱可夫,我和你登录加拿大的时间差不多。我们经历也差不多。我一来就在温哥华没有离开过。 2000年出头的时候,温哥华的中餐也是粤菜一统天下。偶尔有些台湾菜四川菜。 你在Montreal要求的是法语,温哥华那时候找工作要求会广东话。那时候香港移民已经在各行各业成为了中坚力量。律师、医生、会计、餐馆、超市很多行业都是香港人为主。 后来随着国内移民尤其是投资移民的大量增加,粤菜式微,大量国内来的招牌连锁增加,口味也多了很多选择。上海菜、湖南菜、北方菜系比如羊汤馆占据了温哥华的大半壁江山。粤菜慢慢退守,很多老字号也大不如前。 现在粤菜馆生意最好的恐怕只剩下饮茶了,晚餐生意都被刘一手、小龙坎、串串香这些瓜分的差不多了。
a
ajimm
请问温哥华有什么好的华人论坛?可能要relo过去两年
村姑一枚 发表于 2020-07-19 04:52

我在温哥华,很少上论坛。你可以试试vansky,这是温哥华本地的论坛,很多年了
c
cauchy
上次去多伦多居然没有吃太多餐馆,可惜了!!!
l
lovein2013
LZ提到的那位试吃各大/小馆子的美女我知道是谁了?她不光写评论还发自己做菜的帖子,配图也精致。 愤然离去真是论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