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百年不遇的医学奇才?现在父母定制"天才儿女"已经完全不顾观感了吗?好歹也别太离谱~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7月14日 6点20分 PT
共 (13)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d
dingdingdddd
大约 5 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小学生就能研究基因和癌症关系,莫非这就是百年一遇的医学奇才? 原创 丁香园 DXY 丁香园 今天 本文作者:EVEE
近日,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引发广泛关注。
原因无他,项目听着就很高端,而项目的完成人却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的完成人是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的陈同学,指导老师是吕冬梅、马倩等人。
正如项目名称所示,研究主角是一个名为 C10orf67 的基因。陈同学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成功构建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并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多个方面对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从项目简介上看,其中不乏各种生物学领域的常见字眼:基因组、转录组、突变基因、基因敲除和结直肠癌等。研究方法也十分多样,从基因敲除小鼠到细胞生物学,再到临床样本分析,真可谓层层深入。
年仅小学就能有如此成就,让许多网友直呼「这真是百年一遇的医学奇才」。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获奖项目,深刻体验一下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
从 C10orf67 基因到肿瘤发生机制
顾名思义,C10orf67(Chromosome 10 open reading frame 67)是一个位于人类第 10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但是具体的功能尚未明确。经过检索显示,这一基因确实存在,并非凭空杜撰。
图源:genecard
这个项目的关键着手点,便是在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方法,从高原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对比中发现,C10orf67 是一个低氧适应的基因位点。
在一篇 2019 年发表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上的研究中,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人员比较分析了多个家养动物适应青藏高原遗传机制的个性和共性特征,鉴定出一个新的低氧通路基因 C10orf67。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研究的通讯作者也姓陈,关于这位作者的具体身份,我们会在后文进行分析。
图源:NSR
众所周知,缺氧会诱导细胞凋亡,这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形式。根据这篇论文的介绍,C10orf67 是一个受到正选择的与低氧耐受相关的基因,可以减少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凋亡率。
图源:NSR
在这篇论文中,提到了 C10orf67 或许会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潜在的作用。
图源:NSR
基因功能明确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应用了。
根据官方资料,在后续的机制探究中,
陈同学不仅做了 RT-PCR、Western blot,还构建 C10orf67 低表达的细胞系。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在获得 C10orf67 低表达的细胞系后,陈同学对 C10orf67 在直肠癌细胞中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发现敲低 C10orf67 可以抑制细胞增殖,降低化疗药物敏感性。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前提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而这一切,居然只是一个小学组的项目。
站在后浪身后的前浪
根据陈同学的实验记录,指导老师吕冬梅曾带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陈老师还有杨老师商量参与开展研究工作。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成功的后浪背后还是有那么几个前浪,碰巧的是这个前浪也姓陈。
实验记录中提到的陈老师全名为陈勇彬,正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院,同时也是前文提及那篇 NSR 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
图源: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陈勇彬的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机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抗肿瘤及提高干细胞功能新药筛选等。
图源: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另一位杨老师则是动物所的另一位研究员杨翠萍。
图源: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凑巧的是,杨研究员在 2016 年获批了一项名为「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国自然面上项目,
除了研究的癌症不同之外(一个是肺癌,一个是结直肠癌),与陈同学的项目看起来一般无二。
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这样一圈看下来,大概就能够解释,为什么 2018 年 1 月 9 日,陈同学还在试验记录中写下「老师们给我了一个基因,叫做 C10orf67,
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是基因」,
并在次日表示自己「还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短短 3 天后的 1 月 13 日,陈同学
已经能够了解、判断基因表达水平与功能了。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除了陈同学的获奖项目,本届青创赛上还有许多让硕博生感到汗颜的精彩项目。
比如高中组中就有一项名为「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 ECL 比率检测研」的项目。甲状腺髓样癌作为临床一种少见的癌症,恶性程度高,像这种难度的课题一般要基础医学硕士或者临床医学科研型博士才能拿下。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不禁让人产生了一种中国科研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责任编辑:gyouza)
题图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参考文献: Wu D D, Yang C P, Wang M S, et al. Convergent genomic signatures of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among domestic mammals[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7(6): 952-963.
t
teddysan
大约 5 年
2 楼
家长给了多少钱让帮孩子写论文?国内这种弯道超车的玩法真是层出不穷
s
sunshaoping
大约 5 年
3 楼
厉害厉害,党国奇才
d
dingdingdddd
大约 5 年
4 楼
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造假?其实中小学生才是我国科研的秘密武器… 信息技术教师大家庭 6月9日 这几天我在水知乎的时候,看到了一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非常AMAZING。随便放几个给大家开开眼,这都是中学生的作品:
别的不说,单看标题就已经从字数和复杂度两方面吊打了绝大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起名水平。第一个“螺吡喃-芘双色团”,估计能念对的读者都不超过3个。杨同学在知网上水一篇论文是绝对够格了,打磨一下冲一篇JMC也很有希望。
广东的苏同学,小小年纪已经会用哈希算法优化区块链模型了,而你每天只会哈哈哈。重庆的段同学,都会利用蛋清做元器件了,而我连亚清都搞不定...其中差距可见一斑。 总之看完这幅名单,我深感当代青少年科研创新素养之高!有此等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我们又可以踏平美利坚活捉特朗普了! 但也有网友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些获奖作品真是孩子做的吗?我才不信!甚至有内部爆料称,其实很多都是家长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在孩子身上!孩子只是装装样子就拿奖了!
我觉得话不能说得太早,也许获奖的真是一群万中无一的科研小天才呢?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孩子的过人之处,我决定好好研究一番这个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 一、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究竟是个啥? 我去大赛官网上晃悠了一圈,发现这个比赛并不野鸡,甚至还有些牛逼。它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含金量很高,高到拿奖了可以参加自招
图为网友自制的自招汇总表 这个比赛从1982年就开始搞了,断断续续坚持到现在,已经办完了整整34届!前面的获奖名单就是第34届的。 比赛包括四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我们这次的观察重点就是第一类竞赛的结果。 竞赛的项目分类也很详细。我高中的时候还只知道有文科和理科,但这个竞赛的分类标准扎扎实实地给大家上了一课。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大学专业,下面还有更具体的细分方向,详细程度堪比大学招生简章。环化材生样样齐全,各大工科包罗万象。总之,所有专业的精英都能在这里施展拳脚,当代中学生恐怖如斯! 作为一项全国性的盛大赛事,评委组也有自己必须遵守的“三自”原则:参赛项目必须是自己选题、自己设计研究、自己制作撰写。
也就是说,所有获奖名单上的项目,都是参赛者独立研究出来的!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这些获奖研究就显得更为牛逼了...我觉得对某些难度较大的获奖项目,简直是一个人干了一个课题组的工作量啊! 二、这个比赛究竟有多少人能获奖? 如此声势浩大的一场比赛,究竟有多少人参加,又有多少人获奖呢?我扒到了一份大赛申报名额分配表,里面详细列出了各地区、各类别的报名上限人数
分配表部分截图 最后统计出来,全国最多能有472个项目参赛。而入围终评名单的有352个,入围率高达74.6%
入围名单部分截图 然而,最终获奖名单有一等奖58个,二等奖133个,三等奖183个,总计374个...???也是就说获奖作品比入围作品还多出来22个???
获奖名单部分截图 满头问号的我挨个对比了两份名单,发现最终获奖名单中有35个小学组三等奖项目,在入围名单中榜上无名!
部分截图 是汽车防滑不重要了还是我湖南同学拿不动刀了?可能就是小学三等奖不太重要,送给他们开心开心吧……如果有知道的同学可以评论区解答一下... 在这374个获奖项目中,工程学占了100个,技术类有47个,可见孩子们动手能力之强悍!数学创新项目只有区区5个,果然数学走到哪里都不容易灌水... 三、获奖作品鉴赏 尽管在开头大家就感受到了螺吡喃-芘双色团的力量,但那还只是冰山一角。考虑到小初高学生的水平有一定差距,下面我们分组展示品鉴一下。大家来一起裂开吧... 高中组 高中组的水平非常惊人,光标题就令人叹为观止!下面是截出来的几个,大家扪心自问你能完整念出来吗?能正确断句吗?知道ECL、TOR、IMCD3都是些啥吗?
其中这个甲状腺髓样癌研究非常扎实,致力于优化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思想。该研究思路还能延伸至其他检测领域,如果继续深化推进,没准这位同学能成为新生代免疫大师
尤其在看完她的成果图片后,我真的感受到了当代高中生的恐怖。这张图完全可以直接作为期刊的Graph Abstract!SEM、XPS表征样样不少!我读了博才勉强用过的仪器,高中生已经用得炉火纯青了。我这还写个P的《天降神瞳》啊,这个比赛感觉人人都是天降神童啊...
这个研究南极半岛的就有些平平无奇了,毕竟我也去过南极
甚至和他在同一个景点打过卡
唯一令我疑惑的点是,我在南极的时候,被导游勒令这不能碰、那不能拿的,这位同学咋还能对南极半岛微生物进行采样的?还能顺手做个基因测序,甚至发现了全新的物种?导游不管吗?
也许是我报的团不够高端吧...大家以后去南极的话,记得报能让你采样的团。 又随手一翻,果然在化学创新里,钙钛矿只会迟到,从不会缺席
还有一篇研究人尿酸氧化酶定向进化与活性的,也非常厉害
里面的图片非常高端,没点建模水平都画不出这么绚丽多彩的结构
甚至研究思路已经接近下面这篇博士论文了,生物狗真是一不小心就被后浪超越了。
而这些,都只是一位高中一年级学生献给我们的知识财富。 初中组 如果说高中组是我毕生难以企及的高度,那么初中组就是我踮踮脚能够到的水平。初中组的项目有些平易近人,看标题猜一猜,基本能看出在干啥
感觉和我日常的选题水准差不多,估计我的推送放到比赛搏一搏也能拿到初中生三等奖。 本来我以为初中组的项目都会这般平庸下去。直到这份研究跃入了我的视线
纳米氧化石墨烯分离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这特么不是我们组的课题吗?!还真是思路不清晰,加点石墨烯,投稿不顺畅,涂点钙钛矿!我师兄潜心研究膜技术数年,竟然和一个初二小朋友的创新点不谋而合。这位同学不搞篇Angewandte真是可惜了。
看到这位小朋友的操作图后,我衷心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看小图还以为是我自己… 完美的抽滤法制备石墨烯膜操作!动作太专业了!左图这位同学,白大褂微微发皱,透露出实验人员平日的勤勉,移液枪微微倾斜,随性中又不乏极致的严谨!相比之下,右图的我不仅神色紧张,而且动作僵硬,一看就是摆拍的。不说了,我要买站票回甘肃卖红薯了。 小学组 在中学组遍体鳞伤之后,我终于来到了小学组。小学组的画风普遍正常,如一阵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让我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这里,有小学二年级的同学
这里,有真正小学生水平的发明创造。比如下面这位山东某小学的小朋友,发明了一种可自动查找钥匙的钥匙环,起因是自己没带钥匙
只要靠近某扇门,对应的钥匙就会亮起来 类似的还有自动升降的井盖、创新栽葱器,定量挤牙膏器等等,非常生动可爱。
还有一些社会实践类参赛项目,小学生们也认认真真去打卡。看样子这两位小朋友应该是共一作
拍摄者估计是通讯作者 而在一众温馨的画风中,有一个课题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这竟然出自一位小学六年级同学之手!就冲着前面这串C10orf67,说是nature子刊我都信!这竟然只拿了个三等奖,不科学! 下面是小朋友的实验图。蓝眼镜下蓝手套,实验做完写报告。你看到的“敲低”以为他在卖萌,而实际上他却是在研究C10orf67这个基因的表达减少会怎样影响结直肠癌细胞,水平着实深不可测。
我查了一下,国内研究C10orf67基因的主要是昆明动物研究所,里面有一位研究员姓陈!而这个小朋友来自昆明某小学,也姓陈!小朋友的科研日记里还说了去昆明动物研究所拜访!莫非……这个C10orf67基因是陈家代代相传的独家记忆吗? 不过我估计陈同学和陈研究员估计也就是师生关系。陈同学上传了他的科研日记,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研究过程。
1月6号,陈同学拜访学习;1月7号,学了什么是肿瘤;1月10号,“还是不太了解基因,老师又教我中心法则”。 你一个六年级小朋友,不懂个基因有必要这么沮丧么!弄得我都为我日常的快乐感到很愧疚啊! 但在短短的比赛时间里,他已经从0入门到精通,最后成功解析了C10orf67基因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做出了突破。
这何止是学习能力强,简直是孟德尔再世啊!我真的很好奇,小朋友在比赛期间是如何开展创新的。戴着小手套操作移液枪对小朋友而言当然新鲜又快乐,但让一个开始不懂基因的人做出C10orf67对结直肠癌的成果,掉头发的估计是作为第二作者的父亲吧…… 四、一点思考 看完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这几百个项目,我是觉得震撼,非常震撼,迷惑,也是非常迷惑。 你说这些项目里是不是真的有厉害的学生?肯定有。 我上初高中的时候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孩子了,但其实我的生活就是做做题打打球,对科研真的是闻所未闻,跟创新更是边都沾不上。 但现在许多学校的素质教育那真是非常素质的,孩子里也有很多从小天赋异禀,创新能力极强,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早早接触研究的。 像中科大少年班,每年招收几十个人,都是有才有料。96年的曹原就是少年班的,他上个月刚在nature上连发两篇石墨烯论文,妥妥的科研巨浪
曹原这样的顶级高中生能做出CNS级成果,那一般优秀的高中生做出一些科研小创新,或者是初高中带着学生在课余时间和高校合作成果,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得个奖,也非常合理。就是不知道十年前拿奖的同学们现在有多少奋战在科研圈。 但里面有没有家长掺水的?也肯定有。 你说按照科技大赛的三自原则,几岁十几岁的小同学,用几个月的课余时间,自己提出、自己实践、自己写论文做出了硕博级别的科研课题? 我总觉得有点夸张了……要我推测的话,大概是孩子提了个问题,有学术资源的父母帮着策划,孩子在过程中也学了些知识,但主要还是拼爹。这也不是我瞎猜,知乎这个问题下面全是这类爆料回答。
这还算是好的。至少孩子还参与了一些。更恶劣的是父母直接把学术成果安在孩子身上的操作。孩子只要配合动作摆拍一下,论文内容背诵一下,比赛现场跑一趟,就能拿到科技大赛的奖项
对于这些人来说,比赛到底比的是什么呢?是背后家庭的经济实力?还是父母所在实验室的科研水平?是去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还是学术造假从娃娃抓起? 真是浪费了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这么好的平台。 青少年的创新,应该更多来源于生活和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学术界高深玄奥的空中楼阁。独立自主的思考创新能力,远远比背诵科研名词来得重要,来得厉害。 不要让孩子从小就扭曲了对创新的理解。 不要忘记最开始,国家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初衷。
全国首次青少年科学作品展览于1979年在北京举办 邓小平同学为展览题词 参考文献: [1]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首页 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 [2]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
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AttachFile/2019/7/1011000105/636996970331745590.pdf
[3]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2020年修订)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introDetail/subject.aspx?type=1 [4]名额分配表
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News/View.aspx?ArticleID=228925
[5]入围终评名单
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News/ColumnLinkView.aspx?ColumnID=1011001201&ArticleID=240006
[6]李文杰. 枯草芽孢杆菌尿酸氧化酶的定向进化[D]. 2017. [7]获奖项目在线展厅
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Query/StudentQuery.aspx
文章已于修改 原标题:《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造假?其实中小学生才是我国科研的秘密武器…》
c
chopincminor
大约 5 年
5 楼
回复
1楼dingdingdddd的帖子
太搞笑了,我们小时候也就让爸妈帮忙做个手工小制作,现在都到这程度了。美国也挺多的,但一般还是faculty让自己高中或者本科的娃蹭文章,或者送一作,这是真的从娃娃抓起了
x
xiaohuli8485
大约 5 年
6 楼
别的不知道,我当年拿过科创的奖,高考依稀还加分了。高中时在某知名高校做了三年实验(周中,所有周末时间都得去,高三还在做),高三下还跑去参展。我觉得,小学可能很夸张,但高中组里确实有很多厉害的东西。客观的讲,这种项目,idea都不是自己的,是老板的,老板给好方向,博士或博后带着手把手教,然后自己去实践写论文。 还有,参与科创项目不需要有背景(至少我家没有),但学校得说的过去,这种事情都是高中和大学及研究所有对口项目,算是大学实验室任务之一,只要学生不怕影响课业时间就行。感觉至少在某都项目还是挺多的。
霍
霍伯森的选择
大约 5 年
7 楼
那两人就是那小娃的爹吗
m
minqidev
大约 5 年
8 楼
中科院好像都这么操作
n
newpp
大约 5 年
9 楼
厉害国从上到下都是毫无底线的不守规矩,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来
m
mirabellewl
大约 5 年
10 楼
我们系的系主任原来把他女儿们弄到自己实验室晃了一个暑假,然后他们组的薄厚发文章带他女儿们的名字好方便申请学校。原来全世界都这么搞啊
d
dingdingdddd
大约 5 年
11 楼
学阀二代科技大赛集体造假,让穷人家的孩子无路可走 吃瓜箘 行走吃瓜圈 今天
点击上方“行走吃瓜圈”,关注后设为星标置顶,不错过每日更新
西南交大陈玉珏,作为学阀二代蹭父母的国家级研究成果,篡改本科成绩单保送中科大的事情,还没过去一个月,这几天又爆出一个学阀二代造假的事情。
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凭借父母的力量参与结直肠癌基因敲除研究,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进而引发大家关注到这个大赛背后的一系列学阀二代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这几天,有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引发广泛关注。原因无他,项目听着就很高端,而项目的完成人却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的完成人是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的陈同学,指导老师是吕冬梅、马倩等人。
正如项目名称所示,研究主角是一个名为 C10orf67 的基因。陈同学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成功构建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并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多个方面对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
根据官方资料,在后续的机制探究中,陈同学不仅做了 RT-PCR、Western blot,还构建 C10orf67 低表达的细胞系。
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前提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
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而这一切,居然只是一个小学组的项目。
站在后浪身后的前浪是谁?
根据陈同学的实验记录,指导老师吕冬梅曾带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陈老师还有杨老师商量参与开展研究工作。
成功的后浪背后还是有那么几个前浪,碰巧的是
这个前浪也姓陈
。
实验记录中提到的陈老师全名为
陈勇彬
,正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院,同时也是前文提及那篇 NSR 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
陈勇彬的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机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抗肿瘤及提高干细胞功能新药筛选等。
另一位杨老师则是动物所的另一位研究员
杨翠萍
。
凑巧的是,杨研究员在 2016 年获批了一项名为“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除了研究的癌症不同之外(一个是肺癌,一个是结直肠癌),与陈同学的项目看起来一般无二。
这样一圈看下来,大概就能够解释,为什么 2018 年 1 月 9 日,陈同学还在试验记录中写下“老师们给我了一个基因,叫做 C10orf67,
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是基因
”,并在次日表示自己“还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短短 3 天后的 1 月 13 日,陈同学
已经能够了解、判断基因表达水平与功能了。
老爸、老妈合开实验室,老妈申请下来的自然基金,在老爸的帮助下拿去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算盘打得好呀。
这个研究居然还是一个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我们国家的钱都糟踏在这种事上了。目前,已有热心网友向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国家自然基金委投递实名举报,并已经收到相关回复。
而昆明动物研究所也已经发布公告,确定了“
该获奖项目系我所研究员之子
”的事实,并成立了调查组,将启动对学阀二代造假事件的调查。
(关于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陈勇斌、杨翠萍,开夫妻黑店压榨研究生的学阀作为,我明天会另写一文吃瓜,今天先扒青创赛)
青创赛的获奖名单,其实就是一份造假名单,而且真的不是个案,不信我们来看看。
不止是小学组,高中组也这样,比如这个一等奖:
还发了一篇文章,知网可以查到。
再一看,居然还有一篇硕士论文。
指导老师都是这个易龙,这种
直接拿硕士毕业论文参赛
真的没问题吗?就连比赛网站上的相关图片都是直接用论文里的。
这种东西随便一百度能查到的东西评委就查不到?18年的硕士论文,19年拿来参加比赛,还获得了一等奖,这也太梦幻了。
再来扒一个大瓜,还是重庆的,还在网上有一堆的报道。
然后这次高级多了,不是在知网上搞点硕士论文,而是
直接来SCI
了!
同样是毫无改动的原图照着抄,这位程同学采访的时候不会脸红吗?不过,这个程同学的东西也不能叫抄袭吧,毕竟文章里面这个谭医生也挂了名。
原来谭医生不仅精于内分泌科,原来还懂癌症治疗啊,能不能兼一个肿瘤科主任。96年本科毕业,到现在差不多45岁左右,要是有孩子是不是也在读高中?
这个比赛随便用发表的文章参赛还能拿一等奖,而我用5分钟的时间在Web of Science上一搜关键字就找到了。难道评委就真的连最初步的审核都不会做吗?还是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围绕这个大赛很有可能已经
发展出了一条的完整产业链
。
而
这个所谓的全国创新大奖赛,或已经变成了某些人大肆敛财的工具。
幸好现在升学摇号了,不然学阀二代横行,穷人家的孩子将无路可走。
想想真可怕!
a
arie
大约 5 年
12 楼
回复
11楼dingdingdddd的帖子
美国不也差不多嘛,只是不是小学生都是高中生,稍微说得过去些。哪怕高中生的研究的水分也很大吧。天才还是少数。看那些竞赛课题,真是让研究生羞愧。
j
jbea
大约 5 年
13 楼
美国也一样. 那些评委是不眼瞎啊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近日,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引发广泛关注。
原因无他,项目听着就很高端,而项目的完成人却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的完成人是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的陈同学,指导老师是吕冬梅、马倩等人。
正如项目名称所示,研究主角是一个名为 C10orf67 的基因。陈同学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成功构建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并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多个方面对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
从项目简介上看,其中不乏各种生物学领域的常见字眼:基因组、转录组、突变基因、基因敲除和结直肠癌等。研究方法也十分多样,从基因敲除小鼠到细胞生物学,再到临床样本分析,真可谓层层深入。
年仅小学就能有如此成就,让许多网友直呼「这真是百年一遇的医学奇才」。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获奖项目,深刻体验一下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
从 C10orf67 基因到肿瘤发生机制
顾名思义,C10orf67(Chromosome 10 open reading frame 67)是一个位于人类第 10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但是具体的功能尚未明确。经过检索显示,这一基因确实存在,并非凭空杜撰。
这个项目的关键着手点,便是在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方法,从高原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对比中发现,C10orf67 是一个低氧适应的基因位点。
在一篇 2019 年发表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上的研究中,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人员比较分析了多个家养动物适应青藏高原遗传机制的个性和共性特征,鉴定出一个新的低氧通路基因 C10orf67。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研究的通讯作者也姓陈,关于这位作者的具体身份,我们会在后文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缺氧会诱导细胞凋亡,这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形式。根据这篇论文的介绍,C10orf67 是一个受到正选择的与低氧耐受相关的基因,可以减少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凋亡率。
在这篇论文中,提到了 C10orf67 或许会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潜在的作用。
基因功能明确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应用了。
根据官方资料,在后续的机制探究中,陈同学不仅做了 RT-PCR、Western blot,还构建 C10orf67 低表达的细胞系。
在获得 C10orf67 低表达的细胞系后,陈同学对 C10orf67 在直肠癌细胞中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发现敲低 C10orf67 可以抑制细胞增殖,降低化疗药物敏感性。
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前提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而这一切,居然只是一个小学组的项目。
站在后浪身后的前浪
根据陈同学的实验记录,指导老师吕冬梅曾带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陈老师还有杨老师商量参与开展研究工作。
实验记录中提到的陈老师全名为陈勇彬,正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院,同时也是前文提及那篇 NSR 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
陈勇彬的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机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抗肿瘤及提高干细胞功能新药筛选等。
另一位杨老师则是动物所的另一位研究员杨翠萍。
凑巧的是,杨研究员在 2016 年获批了一项名为「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国自然面上项目,除了研究的癌症不同之外(一个是肺癌,一个是结直肠癌),与陈同学的项目看起来一般无二。
这样一圈看下来,大概就能够解释,为什么 2018 年 1 月 9 日,陈同学还在试验记录中写下「老师们给我了一个基因,叫做 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是基因」,并在次日表示自己「还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短短 3 天后的 1 月 13 日,陈同学已经能够了解、判断基因表达水平与功能了。
除了陈同学的获奖项目,本届青创赛上还有许多让硕博生感到汗颜的精彩项目。
比如高中组中就有一项名为「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 ECL 比率检测研」的项目。甲状腺髓样癌作为临床一种少见的癌症,恶性程度高,像这种难度的课题一般要基础医学硕士或者临床医学科研型博士才能拿下。
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不禁让人产生了一种中国科研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责任编辑:gyouza)
题图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参考文献: Wu D D, Yang C P, Wang M S, et al. Convergent genomic signatures of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among domestic mammals[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7(6): 952-963.
太搞笑了,我们小时候也就让爸妈帮忙做个手工小制作,现在都到这程度了。美国也挺多的,但一般还是faculty让自己高中或者本科的娃蹭文章,或者送一作,这是真的从娃娃抓起了
西南交大陈玉珏,作为学阀二代蹭父母的国家级研究成果,篡改本科成绩单保送中科大的事情,还没过去一个月,这几天又爆出一个学阀二代造假的事情。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凭借父母的力量参与结直肠癌基因敲除研究,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进而引发大家关注到这个大赛背后的一系列学阀二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这几天,有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引发广泛关注。原因无他,项目听着就很高端,而项目的完成人却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的完成人是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的陈同学,指导老师是吕冬梅、马倩等人。
正如项目名称所示,研究主角是一个名为 C10orf67 的基因。陈同学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成功构建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并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多个方面对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
根据官方资料,在后续的机制探究中,陈同学不仅做了 RT-PCR、Western blot,还构建 C10orf67 低表达的细胞系。
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前提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而这一切,居然只是一个小学组的项目。
站在后浪身后的前浪是谁?
根据陈同学的实验记录,指导老师吕冬梅曾带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陈老师还有杨老师商量参与开展研究工作。
成功的后浪背后还是有那么几个前浪,碰巧的是这个前浪也姓陈。
实验记录中提到的陈老师全名为陈勇彬,正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院,同时也是前文提及那篇 NSR 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
陈勇彬的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机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抗肿瘤及提高干细胞功能新药筛选等。
另一位杨老师则是动物所的另一位研究员杨翠萍。
凑巧的是,杨研究员在 2016 年获批了一项名为“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除了研究的癌症不同之外(一个是肺癌,一个是结直肠癌),与陈同学的项目看起来一般无二。
这样一圈看下来,大概就能够解释,为什么 2018 年 1 月 9 日,陈同学还在试验记录中写下“老师们给我了一个基因,叫做 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是基因”,并在次日表示自己“还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短短 3 天后的 1 月 13 日,陈同学已经能够了解、判断基因表达水平与功能了。
老爸、老妈合开实验室,老妈申请下来的自然基金,在老爸的帮助下拿去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算盘打得好呀。
这个研究居然还是一个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我们国家的钱都糟踏在这种事上了。目前,已有热心网友向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国家自然基金委投递实名举报,并已经收到相关回复。
而昆明动物研究所也已经发布公告,确定了“该获奖项目系我所研究员之子”的事实,并成立了调查组,将启动对学阀二代造假事件的调查。
(关于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陈勇斌、杨翠萍,开夫妻黑店压榨研究生的学阀作为,我明天会另写一文吃瓜,今天先扒青创赛)
青创赛的获奖名单,其实就是一份造假名单,而且真的不是个案,不信我们来看看。
不止是小学组,高中组也这样,比如这个一等奖:
还发了一篇文章,知网可以查到。
再一看,居然还有一篇硕士论文。
指导老师都是这个易龙,这种直接拿硕士毕业论文参赛真的没问题吗?就连比赛网站上的相关图片都是直接用论文里的。
再来扒一个大瓜,还是重庆的,还在网上有一堆的报道。
然后这次高级多了,不是在知网上搞点硕士论文,而是直接来SCI了!
同样是毫无改动的原图照着抄,这位程同学采访的时候不会脸红吗?不过,这个程同学的东西也不能叫抄袭吧,毕竟文章里面这个谭医生也挂了名。
这个比赛随便用发表的文章参赛还能拿一等奖,而我用5分钟的时间在Web of Science上一搜关键字就找到了。难道评委就真的连最初步的审核都不会做吗?还是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围绕这个大赛很有可能已经发展出了一条的完整产业链。
而这个所谓的全国创新大奖赛,或已经变成了某些人大肆敛财的工具。
幸好现在升学摇号了,不然学阀二代横行,穷人家的孩子将无路可走。
想想真可怕!
美国不也差不多嘛,只是不是小学生都是高中生,稍微说得过去些。哪怕高中生的研究的水分也很大吧。天才还是少数。看那些竞赛课题,真是让研究生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