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楼主分享! 我的想法类似,小时候的成绩以及长大后的世俗成就都不是一个人的价值的决定因素。 作为一个人,拥有唯一的一次生命,有很多比世俗成功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独立思考,责任,自由,以及对意义的追求。你家小孩的现在是我对我小孩未来的期望,希望他们是完整的人,有完整的人生体验,有笑有泪有苦有甜,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去努力争取,在迷茫的时候就享受不确定感,始终怀有希望,相信自己 我家两个还小,但我一直在探索可能的教育方式。推荐几本书给感兴趣的父母 《自由学习》”Freedom to learn” by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里面参考资料提到了蒙塔梭利,华德福(斯坦纳的《童年的王国》)等教育形式 《哈柏露塔,犹太人的教养秘诀》by 韩国的教育学家 全声洙 介绍犹太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一对一的对话讨论 Havruta,搜这个词会出来很多详细解释 Thinking like a lawyer: A framework of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to all students by Colin Seale
感谢楼主分享! 我的想法类似,小时候的成绩以及长大后的世俗成就都不是一个人的价值的决定因素。 作为一个人,拥有唯一的一次生命,有很多比世俗成功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独立思考,责任,自由,以及对意义的追求。你家小孩的现在是我对我小孩未来的期望,希望他们是完整的人,有完整的人生体验,有笑有泪有苦有甜,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去努力争取,在迷茫的时候就享受不确定感,始终怀有希望,相信自己 我家两个还小,但我一直在探索可能的教育方式。推荐几本书给感兴趣的父母 《自由学习》”Freedom to learn” by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里面参考资料提到了蒙塔梭利,华德福(斯坦纳的《童年的王国》)等教育形式 《哈柏露塔,犹太人的教养秘诀》by 韩国的教育学家 全声洙 介绍犹太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一对一的对话讨论 Havruta,搜这个词会出来很多详细解释 Thinking like a lawyer: A framework of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to all students by Colin Seale
感谢楼主分享! 我的想法类似,小时候的成绩以及长大后的世俗成就都不是一个人的价值的决定因素。 作为一个人,拥有唯一的一次生命,有很多比世俗成功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独立思考,责任,自由,以及对意义的追求。你家小孩的现在是我对我小孩未来的期望,希望他们是完整的人,有完整的人生体验,有笑有泪有苦有甜,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去努力争取,在迷茫的时候就享受不确定感,始终怀有希望,相信自己 我家两个还小,但我一直在探索可能的教育方式。推荐几本书给感兴趣的父母 《自由学习》”Freedom to learn” by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里面参考资料提到了蒙塔梭利,华德福(斯坦纳的《童年的王国》)等教育形式 《哈柏露塔,犹太人的教养秘诀》by 韩国的教育学家 全声洙 介绍犹太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一对一的对话讨论 Havruta,搜这个词会出来很多详细解释 Thinking like a lawyer: A framework of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to all students by Colin Seale
出生顺序对人的性格影响有过很多研究,比较popular的书是《排行的秘密:出生顺序如何影响人的一生》“The birth order book: why you are the way you are” by Kevin Leman 对于处理兄弟姐妹的关系,具体做法有《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how to help your children live together so you can live too” 作者还有经典书“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总结中心思想就是提倡合作减少竞争,强调孩子们是一个团体,家庭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每个人都有足够资源去探索自己的潜能,不需要把兄弟姐妹比下去才能凸显自己的独特性
Elon Musk is a genius with exceptional imagination, creativities & persistence, an IQ of 155+ and a photographic memory. How is a regular person able to replicate it?
请楼主具体说说,很感兴趣
我想大家最关心的是现在长大怎么了!每一个人对孩子的期望是不一样的,而我只能说他们现在是我一直希望的样子……。这个可能让很多家长失望了,没有爬藤也没有在Google或Apple做事...但他们都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工作...兄弟互相尊重,有个可以安心接受困境变化的心。
哦,不是的。我的孩子完全自己带的。这样跟孩子长大是我的荣幸。
不是不要schooling,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一部分教育而已。如果真正参与学校的工作、其实每一种学校有一定的规范升级或分配资源的方式,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自己孩子的。
孩子的尝试冒险之心其实是天生具有最多的,绝大部份是家长的心态做法决定了孩子会不会去尝试冒险做自己。所以在选择学校或课外活动之类的...不是很多都是父母做的决定吗。我大儿子没有做什么申请大学需要的义工学分...只有做了一个自己的小小的business,他热爱大自然可以一个人世界各地攀岩竞走,工作几年后大转行再回学校研读...,最难得最难得的是由一个敏感常常担心的孩子能够相信自己。我第二个儿子,从来不爱念书,说念书是人生最苦之事,他没上过中文学校,只念了三年高中就毕业了,中文的AP也一次考了满分,他16岁离家旅行打工,在旅行途中才从海外申请大学...大学念了七年,一年玩一年旅行工作。找工作也很快,没问题。 我想要说的是,家长的心态和选择直接决定了孩子发展的空间。
挺有意思的人生。楼主请继续。
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产物,多数为螺丝钉的产出准备的。
我觉得是允许娃合理叛逆以及合理试错 。。。
隔壁好多高楼里,估计小时候没有合理试错。
谢谢。我自己以前一直都是顺应潮流听话的念了很多书,找工作也不是难事。但是太苦了。那是以前没有选择,只有念书出头才可以,才被人认同。我接触过太多学习顶尖但是尖酸嫉妒深受焦虑抑郁的人。在美国我要给孩子的就是自由的选择,全心专注在自己的长处,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理。这个的目标只有爸爸妈妈可以帮他达到的。
学习型娃的确事业可能一般,那是性格不好或者没有drive, 但是学习都一般的,后来事业好的odds更低
作为一个人,拥有唯一的一次生命,有很多比世俗成功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独立思考,责任,自由,以及对意义的追求。你家小孩的现在是我对我小孩未来的期望,希望他们是完整的人,有完整的人生体验,有笑有泪有苦有甜,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去努力争取,在迷茫的时候就享受不确定感,始终怀有希望,相信自己
我家两个还小,但我一直在探索可能的教育方式。推荐几本书给感兴趣的父母
《自由学习》”Freedom to learn” by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里面参考资料提到了蒙塔梭利,华德福(斯坦纳的《童年的王国》)等教育形式
《哈柏露塔,犹太人的教养秘诀》by 韩国的教育学家 全声洙 介绍犹太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一对一的对话讨论 Havruta,搜这个词会出来很多详细解释
Thinking like a lawyer: A framework of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to all students by Colin Seale
你这个说法很难取信于人。 马路上随便一个60,70的大妈都是这么说的。
接触到很多事业成功的人大多有比较偏执型完美型性格,而且天生就有很强的好胜心。这样的性格才能驱动他们超越自我,比常人更辛苦得走到金字塔顶端。
比较laid back 和随遇而安的人是不能也不想走那条路的。他们觉得不值得如此辛苦,知足而乐,人生的精彩也许就在转弯处。
在金字塔顶端的人肯定要承受更多的风险和焦虑,但不代表他们不快乐,他们的快乐满足感来自于目标的实现,征服感,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金牌运动员差不多。
鱼和蝴蝶是不知道彼此的乐趣所在的。 孩子天生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们会选哪一条路。藤校毕业去小学教书的也不少。有drive 的孩子从小就目标明确很要强。别问我是咋知道的。
对,在尊重孩子的是好父母
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家长,也可能是孩子。我有朋友的孩子就爱打游戏,我说别管了,她说自己孩子怎么办?家里关系就很僵。 100个孩子就有100种教育方法。 如果真有标准答案就好了。
谢谢不嫌烦。我尽量...如果你有任何问题也可以简讯给我。
这个问题是高级最难的一个。我花了二十年的不断努力才看到结果,也是我最欣慰骄傲。如果我说的不好或不够、你可以简讯给我继续问我。 天性敏感的孩子,通常是非常聪明敏锐的,而且有机会是个自我要求高追求完美的孩子。我会很专注的听他说话、给他安全肯定的讯号....我随时都做,每天也一定做。早期孩子可能就是憋扭闹脾气或者很害羞排拒,就是不说为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但终究是在寻找一个肯定来自爸爸妈妈家庭成员的肯定。
这样用心的家长,就是会不断学习、尝试与冒险(跟大众主流价值不同的方式)。 这个事从小做是最重要的,这时候才是打好(人情绪脑)的基础,而不是一开始就铺天盖地全面发展智力学习。 也就是现在就要想到二十年以后是什么的人,从现在开始做。
请层主讲讲怎样合理试错呢?
楼主说得太好了
“等待孩子在爸媽眼中看到自己的美好,在爸媽懷抱中感覺到無條件的接受。這個時候講道理才會聽,學習才會上進”
看见孩子是教育的第一步,然后让孩子看见爸妈的看见
楼主还真不见得就是散养。 她比别人都付出了更多心血,才可以把感受上升到这样的高度。 很多华人家长认为把孩子时间表排满,多花钱买自己的时间,让孩子多做题就自豪地讲自己不是散养了。其实是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原动力都不自知,再好的天赋也泯然众人矣。
阻止娃进入 pain zone / danger zone,但在观察以前不阻止娃进入 uncomfortable zone。
如果娃呆在 comfort zone 不动,记得罗马非一日建成理论,然后依据 uncomfortable comfort zone 理论,适当合理 push,但避免被比蛋的猪油蒙了心。
这样肯定搞不出天才娃或者藤校娃,但普通健康娃还是可以的。
我儿子八岁,也是敏感,做任何事情都担心自己不会,所以不敢去做,别人说句他不对的话就要哭,我都快崩溃了,天天心理建设没个毛用,想听楼主怎么做的
感觉我家儿子也是安全感缺失,感觉天天特别扭,问他为啥,他从来都不说,还特犟,老师家长批评,从来不认错,不会说软话
kankan
孩子不愛讀書,我家也有一個。這個焦慮擔心是對爸媽極大的考驗。比起循規蹈矩的模範生,我倒是喜欢比较特别的孩子,挑战性大,成就感也大。我觉得在美国,不爱念书的孩子远比在其他国家有机会。不爱念书有很多原因,例如好动屁股坐不住(无法专心),脑子还没开窍(念書像嚼甘蔗渣,一點都沒感覺),有的孩子学习吸收的方式不一样(視覺、觸覺)。這些原因其實都跟孩子的天性有關,當爸媽的看孩子跟不上大家,就很急。但是我本人看過也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很多不愛讀書的人(小學到大學都有)後來也都很有成就,這個信心一定要有,不然就被其他家長嚇死了,很多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是動手做事的料,或者是需要高難度挑戰的個性。這個要靠爸媽就要慢慢發覺。只要基本的數學語文唸好了即可,美國很多大學針對專門證照專業有短期課程。只要找到自己的專長,以後一樣過的風聲水起,爸媽自己先穩住。辛苦啦
还有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他们互相打小报告这种事情必然有过,这个又怎么处理?
謝謝,我想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爸的爸媽都的全心付出都可謂偉大。我做的比較不一樣的是,看到了孩子任何問題,我會先回想自己的個性遺傳或平常的言語作為,然後從我自己做起,先改變我自己...收穫的是我們一起的。
這兩個問題分別都是很重要的,你問的很好。 我自己的小兒子也是特愛電玩,大学玩到忘了期末考,还有一度积极参加比赛。我也挫败到感觉一夜之间两鬓斑白快吐血而亡。我跟儿子多次深谈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他跟我说实在太好玩了,竞争刺激/成就感...,我说有一天我们如果能寻得一个疗方戒电玩,那我们就大发了😆,他一直都是不爱念书但是喜欢拼图解决问题的,所以很轻易的就了电脑方面的专业。另外我也谘商过高中孩子电玩沉迷和家长一起看心理医生的例子。还有我谘商的一个非常非常乖又成绩优异的年轻人,他一再跟我强调电玩不是坏事,他自己非常特爱是他唯一和朋友的嗜好。综合以上,我要说的就是电玩是这一代很平常的娱乐(我儿子有一天心血来潮特别跑来跟我说,你看爸爸下班看电视,妈妈有空就去种花...我就是以电玩休闲娱乐啊!)在他们的世界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大坏事。有了这个认识,爸妈才会有弹性很他们调停周旋并且不出人命好好共处😂。我的经验是这样子的,限时限网路限制手机禁足拔插头...都可以试,但是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小孩子,年轻人只要还是好孩子,并且把我们共识的工作和责任完成,就可以玩。过度强制限制,有两种可能,偷偷玩、而且会做一些不正当取巧的行为,上大学后继续疯狂的玩。孩子必须懂的学业工作和责任的重要性,在电玩之前完成才可以。另外,我也非常努力拓展运动和其他好玩的体力活动找到另外一种更好玩的事情来取代,有成功过!也怜惜家长们一路辛苦的历程!也有很多孩子可以适当的就放弃了,找到其他娱乐,但是大家在一起,电玩是热门的!
再来关于小孩打小报告的问题。这个也是非常重要,一般人不会把这个事联想到太远,就马上立即飞快地当法官做调停判决!我要强调一件事情,就是很多家长抱怨兄弟姐们不和睦,长大甚至以不来往,这个在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由争取爸妈的注意重视而.争风吃醋,如果不处理好的话..那就是兄弟姐妹相向的互嫉互斗。所以我们爸妈一定要小心、不要偏心(即使我们的确有的时候忍不住会比较喜欢哪一个)。 有了争执打闹(举例猪群在泥巴里掐架,情绪高涨,口水乱飞)爸爸妈妈避免东解释西解释,陷入情绪高涨的泥巴跟猪打群架)。我会放下任何事情...叫他们过来,很他们说这样兄弟姐妹告状打架的事、让妈妈最是伤心,请他们停下来。然后分开他们到各自的角落。我会找时间(马上或第二天)镇重的跟每一个小孩单独相处,听他们对这件事的诉苦不满怨恨...只有听,只有听.(千万不要为别人来解释、说其实他没有恶意啦……你不要放在心上啦...怎么怎么)这样完全接受理解这个孩子的气恼,然后告诉他我们最爱他!其他的事爸爸妈妈自己以后想想,想清楚了,再做调整,玩具所有权,言语使用权...等等。孩子们对其他兄弟姐们才华智慧上的不服都有的、但是最恨的是爸妈对自己的不公平。我花很多时间在回来跟孩子们单独说悄悄话...告诉他们不管怎样、他都是我最心爱宝贝的孩子。这是一个基础,一个必要的基础、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有依靠的又被接受的..自然的就比较不会争太多其他的了,有这个个人和爸妈的信任基础,讲道理说是非才可能有用! 说多了...有必要再一起研究吧
mark, mark
我之前本来也想提到这个兄弟姐妹问题。在独生子女,或三四个五六个孩子的情形又不一样。有做过研究,就是不同的排行循序跟个性发展和有关系。我就是想如果好的我们接受,但是以后可以避免的,我们就要现在避免。谢谢你的feedback!
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孩子获得解放。
至于,从什么当中解放,用什么办法解放,在哪些方面解放。永远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出生顺序对人的性格影响有过很多研究,比较popular的书是《排行的秘密:出生顺序如何影响人的一生》“The birth order book: why you are the way you are” by Kevin Leman
对于处理兄弟姐妹的关系,具体做法有《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how to help your children live together so you can live too” 作者还有经典书“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总结中心思想就是提倡合作减少竞争,强调孩子们是一个团体,家庭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每个人都有足够资源去探索自己的潜能,不需要把兄弟姐妹比下去才能凸显自己的独特性
说得很好,感同身受。但是不是每个家长都能get the same point, be on the same page. 看看十分好学区的微信家长群里整天都在聊些什么就知道了。
能真正做到这样让孩子自己根据天性发展的太少了。。好赞啊。。。
能这么自洽的说出“他们一直是我希望的样子", 能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互相尊重,安心接受困境和变化的心。 ----这个状态就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
这段话很有帮助,谢谢分享
说的真好 。
谢谢提出这个例子。我了解“小时不努力、老来徒伤悲”的道理,或者蚂蚁辛勤忙过冬的概念。照顾孩子的心灵满足跟生活物质上的纵容是一毛钱都没关系的。很多人都误解这一点。尤其现代人物资充裕 给足了生活物质的丰裕,就认为孩子是幸福的。 就是因为在心灵上满足,有inner strength 的孩子,才能不为歪理诱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这个怎么解放,怎么面对每天的焦虑和问题才是核心。。
让孩子开心,让孩子成为自己,这年头谁不会说呢。。真正知难行易。
俗话说,道理我都懂,可还过不好这一生。就是知行合一太难了。
谢谢楼主分享很多细节和心路过程。
我没忘记你。只是这个讲起来要稍微组织一下,我晚一点再来回复。谢谢
多写点哦,说的很好👍
说得太对了!不是把孩子的schedule 都填满,就是父母用心了努力了尽到责任了给孩子做了做好的选择。我到情愿让他去当主角,我只是旁观,去慢慢了解他慢慢发现他的潜质他真正的兴趣,然后尽力给他提供支持让他去探索。
你理解的完全对。有关情商的书籍非常多,以下是我以前从读过的各种书记和自己的经验里出来的...就是说一下,能人非常多,如果我说的不和书集相符和...就请大家一起指教。 很多人都说情商好就是会说话会待人处事,其实这个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或者可能就是一种沟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入我们人是怎么运作的,“人是感情的动物”这句话描述的最好。在古老的心理学理论中,除了有一个脑子是用来学习思考决断...之外,有另外一个说法,我们的心才是真正的脑子。不管各家学术专家怎么说,我们能确定的是有一个很重要的脑子是我们的心/情绪/感觉。在脑神经学上大概就是大脑和小脑/杏仁核的说法吧。有几个重点我来一一说明。小脑是脊椎接近最先开始的,各种感觉的记忆情绪也是跟着最早开始的,这部分一直蓬勃发育到青春期最高点,然后大脑在这时候开始快速成长到差不多25岁左右。这是有先后的。我常常想大家说小嫩孩参加各种培训提高智商,是真的提高了智商吗,还是一种习惯和知识的累积。这么努力的早教也是父母的爱子心切,但是那个殷殷期待蓬勃生机的心/感觉/信任/的脑子有好好的在打基础吗?这个两者的平衡就很重要……如果要说,心脑/情绪脑是最重要的。。因为,越小的时候可以影响塑造的越大,到了青春期的动乱期间,小孩没有一个正面的心脑/情绪脑,父母的话都是讲不通的。这个心的感觉是好是坏是正面还是负面....慢慢成形,再下去几年就很难回头了。 这个学业专业知识可以慢慢学好。但是十几二十年下来,在求学要求、教育系统压力下,往往心脑/情绪脑被压抑扭曲...没有好好成熟跟着身体长大。所以虽然大家勇闯一关一关上了大学、找了工作,成了家。这个不成熟的心脑还是会胡闹,显现出各种不可理喻的表像...嫉妒、自卑、自大、自私自利,爱争吵、不相让,不讲道理,自己不开心也不让你好过,.....
心里不成熟的人延伸出去就是情商问题。 我们的心量/情绪脑的大小就像是自己画的一个圈子可大可小,把自己圈在里面。所有道理逻辑都是在这个圈圈里才动。例如一个人有偏见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他没有安全感和自信跳出自箍的圈圈里想事情,只在圈圈里团团转为自己辩解争吵。 一个人不喜欢什么事情什么人,你也没办讲道理改变他,因为他的喜好憎恶完全把他定住在自几的圈圈里。 所以这个心胸开阔正面乐观的心态是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幸福展翅高飞的关键。在小孩学习课业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态。
哎 说的太对了。这两年用”心“去学习,让脑子后退一点就是我在补的功课
Elon Musk is a genius with exceptional imagination, creativities & persistence, an IQ of 155+ and a photographic memory. How is a regular person able to replicate it?
是的,培養樂觀正面的心態真的就是教育一個人的終極目標。在成年人之後要教就很困難,你要往好處看啊⋯⋯不要多想啊,没什么用。一個50/50機會的好與壞。樂觀的人不但會雀躍的從好的50%那裡的到充沛的活力,並且也會把壞的50%也想成可以改變的可能性。相反的,一個悲觀的人,那一半50%的坏事已经烦恼担心把坏事扩大100倍,连那50%的好事都看不到了!
我知道市面上有一些书,我没有看过,可能其他朋友可推荐。我自己觉得乐观在书上学的有限,听别人讲道理也有限,最好的方法就是跟乐观心态的人交朋友,一定要让自己围绕在给你阳光的人身边。孩子也是一样的,交有阳光乐于给予的朋友,孩子就会被“传染”
我家本来也是住在一般社区,前半段小学时期...最新最好的学区。每天我都跟孩子们像踏青一样走路上学,追着蝴蝶一路摘着honeysuckle到学校是个美好的时光。后来我搬家到乡下15英亩的农庄,一直到现在。先说搬家的原因,邻居小朋友上的学校有三种之多、无法玩在一起。然而最近的一家玩在一起的小孩,爸妈每天都买新的电玩...,我家小儿子太受罪了。所以我快快卖了房子,搬到乡下去住了,环境真的很重要,至少朋友的交往,包括我们爸妈自己交的朋友也很重要不是吗。
交朋友,朋友当然重要。从7年級中學身體和學制各方面的改變之外,孩子就特别重视朋友,朋友接受它们与否变成生死大事,所以爸妈和孩子基础不好的话,現在就開始一個拔河...誰聽誰的話!我的孩子沒有這方面問題。但是他在的球隊裡,就烏煙瘴氣⋯⋯bully的情形很嚴重、也會帶到學校去。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就有欺負人的⋯。兒子跟我說「媽媽你真的不懂,在學校那些bully好壞,他們會排擠找你麻煩」,這就是青少年如果爸媽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並且關心他們的活動圈是很重要的。這叫同侪时期。
我讲讲自己心智成长的经历。从小我一直有种感觉,我受到的教育是不对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小孩的态度都有问题,但我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直到我有了孩子,才开始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书籍是我探索的最主要方式,从阅读经典育儿书开始意识到养育孩子的根本问题是父母自己的成熟度,成熟的父母自然会养育出成熟的孩子。推荐书籍《父母的觉醒》“the conscious parent” 《正面管家》“Positive discipline” 《全脑养育法》“the whole brain child”以及这个作者的所有书。当时了解到依恋理论, attachment theory,根据测试结果,我和妈妈的依恋关系是没有安全感,不健康的方式,我当下就震惊了,一直以来的幻像“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童年”被无情打破了。
我把目光从育儿转向了自我成长。最早接触武志红的书,里面有大量孝顺,婆媳,催婚等中国式案例,读起来很熟悉,但是感觉深度不够,而且作者总是带着一股对原生环境的怨恨来写作。他的书最有用的地方是提到了大量心理学和New age的经典书籍,我照着这个书单继续摸索。
最早看的是心理咨询师Peck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他用的主要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我就接着看了关于荣格的书:《我们头脑里的导盲犬》 《公主走进黑森林》 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Toxic parents” 等(荣格自己写的书实在不好懂)这时我意识到原来一直困惑我的众多问题(包括亲密关系,与父母的关系,梦的产生)都来源于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
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我看了这几位作者的所有书,《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 《与神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god”这个神跟宗教没有关系 “Super brain” “Super Genes” by Deepak Chopra 这些书宣扬的价值体系很不一般,一开始不容易接受,看完以后会收获颇多。这个价值体系跟阿德勒心理学相似,日本的岸见一郎写的《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等阐释得很清楚。
回到心理学上,我继续寻找问题的根源,卡伦.霍尼对女性心理分析得很到位,《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等。英国精神分析师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生与死的战斗,与施受虐的对抗》这里的施受虐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比如控制和折磨别人,同时控诉对方折磨他,说白了就是沉迷在“相爱相杀“的关系中走不出来。顺便说一句,这个“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很早我就接触到存在主义心理学,但是这类书拿起又放下,总是看不进去,最近才开始进脑子,我知道我准备好接受新的观念了。代表人物是斯坦福教授欧文亚隆,他的书很多是短篇小说,可读性非常强,《妈妈及生命的意义》《当尼采哭泣》等。我正在看的是他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第一个主题是死亡,他认为人类所有的焦虑和恐惧根源都是怕死,比如要控制孩子配偶,要积累财富,要出人头地,深层目的都是为了对抗死亡。真正成熟的人是经常把死亡放在意识之内的人,只有不回避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第二个主题是自由,包括责任和意志,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情绪,态度,想法负有全部的责任。后面两个是孤独和无意义感。
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论人的成长》),罗洛.梅(《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焦虑的意义》),弗洛姆(《逃避自由》《占有还是存在》《爱的艺术》《健全的社会》)这几个作者是我正在看的。在这几年中,带有宗教色彩的书也断断续续看了不少,一行禅师(《与自己和解》《活在此时此刻》《你可以不怕死》),铃木大拙(《禅与精神分析》《不惧》《不惑》),奥修(《道德经心释》《老子心解》)是我喜欢的几位。
阅读和反思就是一个给自己洗脑的过程,把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换掉,把深层的心理问题解决掉。我最大的改变是在心态上,不再焦虑和恐惧,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轻易生气,与伴侣,孩子以及父母关系融洽,不再带着面具示人。只有我对这个世界有更好的理解,才能给小孩传达有价值的观念。
看书推荐当当和京东的电子书app,便宜量又足。通常一本好书里会提到其他好书,按这个思路就能找到无穷宝藏。
关于小孩子会受到同伴的影响,我觉得只要父母跟小孩有close bonding,就不用太担心peer pressure。要有bonding,就要分享感受和体验,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花时间讨论对话,特别是犹太人的哈柏露塔或者苏格拉底的助产式对话,目的是把孩子本身的思考能力激发出来,只要他有内在动机和自信,就不容易被其他人牵着鼻子走
太棒了,太完全了,感谢你的贡献与真情分享。还有到哪儿找书的资料呢! 我把这些记下,需要时就可以找来用. 我自己我也很喜欢看这类的书,很有趣。 Attachment theory 很可惜没有被好好发扬重视。 我近几年着迷王阳明的心学。 不管是什么理论,最后的目标就是一个不卑不吭,平静宽容的心。
Mark, thanks
我找书第一步先看看读书app里有没有中文电子版,这是最便宜最方便的;没有的话就看当地图书馆有没有中文版或英文版;再没有的话就是京东上买中文版运过来,或者亚马逊买英文版
现在外面的资源真的好多好多,我们的注意力反而成了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