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三峡工程36计(三):无中生有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7月11日 17点22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超
超級吸塵器
大约 5 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作者:王维洛
3、 无中生有:高峡平湖,几代错误
“无中生有”,为兵法三十六计之第七计。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向中国大河宣战
一九八四年,李鹏担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把实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领导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作为历史赋予的重任。
中国皇帝,多喜欢治水。也许是受大禹、隋炀帝、或者是康熙、乾隆爷的影响,认为治水能名垂青史,毛泽东在入主北京之后,便先后向中国的几条大河宣战。
一九五三年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毛泽东乘“长江舰”从武汉至南京,视察长江,在“长江舰”上听取林一山(注:林一山,中国著名水利学者。为三峡水电站主要支持者,并参与葛洲坝等一系列水电站设计工程。)关于长江问题的汇报。讨论防洪问题时,毛泽东问:“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因之,以三峡大坝卡住长江洪水,毕千功于一役,便是出自毛泽东的主意。(注:虽然孙中山、美国工程师萨凡奇等,在毛泽东之前都提出过在三峡建坝的建议,但是建坝的目标完全不一样。孙中山的建议是为了改善航道,其次发电;萨凡奇提议建设三峡大坝,主要是发电,用于生产化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帮助编制长江流域、以及三峡大坝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然而,苏联专家和中国专家,在大坝选址以及水库蓄水位等问题上,发生分歧,针对蓄水位高度,苏联专家提出海拔二百六十五米,而林一山则提出海拔二百三十五米的规划。
为何中苏专家在方案上有如此大的分歧?这得从水库的功能谈起。在河道上建造挡水坝,形成蓄集水的空间,便是水库。水库其中一个功能为调节河流的径流,集中落差,以满足发电或供水等需要。用三峡水库防长江洪水,是毛泽东的主意。
水库蓄水位越高,集中的落差越大,对发电越有利;但此时对于防洪最为不利,因为水库防洪库容接近零,防洪的效益最差。同时蓄水位越高,水库淹没的地区越大,淹没损失越大,移民越多。水库大坝的最主要技术资料有大坝顶高,水库最高蓄水位,最低蓄水位,水库总库容,死库容,有效库容。最低蓄水位之下的为死库容,是不能调节的库容,只为保证发电机组所需要的最小落差用。最低蓄水位和最高蓄水位之间的库容为有效库容。有效库容又分成:兴利库容和防洪库容。
那么检验水库功能的重要技术资料,就是:水库总库容、和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例,以及有效库容和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例,比例值越大,水库调节径流的能力越大。比如:世界著名的阿斯旺大坝的总库容为一千六百八十九亿立方米,其中死库容三百一十亿立方米,有效库容一千三百七十九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九百○九亿立方米,总库容和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值为一点八六比一点○,有效库容和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值为一点五二比一点○。坝址千年一遇洪水总量为一千三百四十亿立方米,有效库容一千三百七十九亿立方米,有效库容大于千年一遇洪水总量。
苏联专家提出蓄水位海拔二百六十五米,主要是从满足中国政府提出的工程目标出发,在三峡把长江洪水卡住,防千年一遇的洪水;但却不考虑重庆市是否被淹,也不考虑淹没的损失。林一山则是牺牲一部分防洪和发电效益,来保证重庆市市中心不被水库淹没(重庆市市中心的高程在海拔二百四十米),但重庆市其他城区,仍然得被淹没。
毛泽东泳后抒怀
一九五六年六月,毛泽东在武汉长江泳后,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词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出自浪漫的描写,竟成为几十年来兴建三峡工程的最主要依据。
一九五九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后经中共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其中〈为什么必须以三峡为主体进行流域规划呢〉一节中写道:“这几句话,概要地说明了这一伟大河流上主体工程的前景。这是因为三峡枢纽在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等主要的综合利用方面是指标优越和对全江有显着影响的工程。”他们解释:“更立西江石壁”说的是发电,“截断巫山云雨”指的是防洪,而“高峡出平湖”为的是航运。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对三峡水库的蓄水位做出了决定:海拔二百米。这是周恩来的决定,他既不同意苏联专家,也不同意林一山的意见,蓄水位远远低于中苏专家的建议。那么周恩来做出这个决定的依据是什么?就是重庆朝天门码头的最高一台阶的高程。这样,重庆市市中心不被水库淹没,重庆市其他城区也不被淹没。
朝天门码头最高一台阶的高程海拔二百米,三峡水库的蓄水位海拔二百米。朝天门码头到三峡坝址的距离为六百多公里,水准如镜,没有水位差,这也就是毛泽东所梦幻的“高峡出平湖”。从此,重庆市和三峡地区的一切基本建设都控制在海拔二百米之上(一九七一年,中共中央决定葛洲坝工程上马之后,重庆市和三峡地区海拔二百米的基本建设控制线便不存在,因为当时决定,上了葛洲坝工程后,就不再建设三峡工程)。
蓄水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三峡工程做了三个不同蓄水方案比较,海拔二百米、海拔一百九十五米和海拔一百九十米。比较的结果是:一百九十五米方案的防洪和发电效益都不能满足要求,而经济效益也不如二百米方案。一百九十米方案则比一百九十五米方案还要差。笔者于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阅读了五十年代关于此三个方案的比较,发现那时的科技工作者,远比文化大革命后的要诚实许多。其实从当时三个方案比较的结果,便可以看出邓小平所赞成的一百五十米方案,是一个骗人的方案。就是现在批准的一百七十五米方案,也同样是骗人方案。林一山在一九九二年听到全国人大批准三峡工程方案时,相信最后的三峡工程会回到二百米方案(注:参见卢跃刚〈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中国作家》一九九二年第六期。)。
毛泽东建三峡水库,欲毕千功于一役,用三峡大坝卡住长江洪水,苏联专家的二百六十五米方案是用一个军的兵力,林一山的二百三十五米方案是用一个师,二百米方案则是用一个团,现在批准的一百七十五米方案是用一个营,邓小平所赞成的一百五十米方案只用一个连,一百二十八米的预备方案只需一个排。似乎不管三峡水库蓄水位多高,防洪库容多大,都能保护下游地区免受灭顶之灾。
李鹏担任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八日至十四日带领李伯甯、陆佑楣等,到重庆和三峡地区考察。回来之后,向中共国务院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将三峡水库蓄水位提高到海拔一百八十米。如此可以完全控制长江中下游百年一遇的洪水,发电转机增至一千八百万千瓦,当发电量增加到九百多亿千瓦时,重庆以下川江条件大为改善。其不利条件是淹没面积增加一倍,移民总数增加二倍。
为什么把蓄水位定在海拔一百八十米呢?李鹏写道:自一九五八年以来,重庆的主要建设项目都安排在一百八十米以上;“一百五十米方案”涪陵基本不淹,“一百八十米方案”淹没约三分之二;“一百五十米方案”万县将淹掉百分之五十,“一百八十米方案”淹掉百分之八十;万县以下县城,“一百五十米方案”已几乎全部被淹。淹没的实际损失,并不与淹没区的扩大成比例增加。李鹏还是坚持“高峡出平湖”的观点,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蓄水位海拔一百八十米,三峡水库库尾处重庆的水位也保持在海拔一百八十米。李鹏向中央提出将三峡水库蓄水位提高到海拔一百八十米最主要的理由是:重庆市党委和重庆市政府本身有这样的要求。
“高峡出平湖”?
在宣传三峡工程的电视片中,人们常常看到电脑类比模型,六百多公里长的三峡水库水位上升,直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处停住,形成一个高峡中的“平湖”。“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蓄水位多高,三峡水库库尾处的水位也多高”,三峡水库是个没有水力坡度的平湖,这个观点贯穿在三峡工程的淹没计算和移民安置计划之中,也贯穿在三峡水库周边地区的一切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一九九二年全国人大批准了三峡工程。之后在风景秀丽的长江三峡地区,出现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红色警告线,这就是三峡大坝工程的移民迁移线。这条延伸在长江两岸的红线共有一千多公里长。三峡地区的居民,到底搬迁还是不搬迁,就由这条红线说了算。居住在这条红线以下的人们,必须为三峡工程、为“国家的利益”作出牺牲,在限制的时间内迁家挪坟。三峡工程公布的移民一百一十三万人,就是以这条红线确定的。
违逆水性
“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蓄水位多高,三峡水库库尾处的水位也多高”这个理论,完全是“无中生有”,既没有先人的经验证明,也没有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持。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李鹏认为,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蓄水位海拔一百八十米,三峡水库库尾处重庆的水位,仍然是海拔一百八十米;但两地的距离有六百多公里,两地水位一样高,这水怎么流?
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世界上任何物质的移动,都要消耗能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就是把位能转变为动能、热能的过程,水流运动要消耗能量。水在任何一点的能量,是由其动能和位能所组成的,动能表现在水流速度上,位能表现在其高度上,在水库沿程取任何一点为A点,在这一点的上游取一点为B点,如果水流速度在A、B两点相等,那么,B点和A点之间的位能差(高度差),就是水滴从B点运动到A点所消耗的能量。
计算库区沿程水位的高低,由于库区沿程各断面水力因素(如断面、水力半径、流速等)变化复杂,难以用简单的函数关系表示,则对其采用分段积分求和的方法,即应用伯努利方程逐段计算。
从伯努利方程中可以看出,只要水在流,有流速,有流量,坡降平均值就不可能为零。如果两个断面的流速相等,只要坡降平均值不为零,在B处的水位就要比在A处高。如果B点水位和A点水位相等,B点的水位和A点之间就没有水流存在。如果B点和A点之间没有水流存在,三峡水库又依靠什么发电?
三峡水库长六百余公里,水力坡降平均值不可能为零,所以,三峡水库库尾处重庆的水位,就必然要比三峡大坝处的水位高,两处的水位绝不可能是像李鹏所说的那样是一般高低。
一九九八年长江发生洪水时,曾陪随李鹏考察重庆的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对媒体说:“要是有了三峡工程,何愁长江洪水逞凶狂。”笔者曾于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北明(注:北明,自由撰稿人。目前为自由亚洲电台“华盛顿手记”专题节目主持人。)采访时,谈及三峡水库防洪作用和淹没问题:以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泥沙组,万分之○点七来平均水力坡度,计算三峡水库淹没,当三峡水库利用其二百二十一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发挥防洪效益,蓄水位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时,则三峡水库末端的重庆市(距大坝坝址六百余公里处)的淹没水位,并不是如李鹏所说的:坝址处水位多高,重庆市水位就有多高。
万分之○点七来的水力坡度,相当于一千米距离升高七厘米,一百公里距离升高七米。如此:六百公里乘以万分之○点七,再加一百七十五米,等于二百一十七米。海拔二百一十七米,超过周恩来一九五八年定的重庆朝天门码头最高一级台阶的高程!
重庆部分城区被淹,进出重庆的火车线被淹(重庆火车站高程海拔一百九十六米),进出重庆新修的高速公路被淹,用防护堤保护的涪陵旧城中心被淹,万州几乎全部被淹,开县和兴山线用防护堤保护的城区被淹,石宝寨被淹,重新搬建后的张飞庙被淹,新建的三峡移民新居被淹……
北明的采访在《华夏文摘》一九九八年九月四日第三百八十八期发表之后,一位名叫伊文的读者,给《华夏文摘》编辑部写了一封信,也发表在《华夏文摘》上(《华夏文摘》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一日第三百八十九期):到这里我真的怀疑这位王水利专家(编者:指本书作者王维洛博士)的水准,怎么竟会把重庆的水位给算错了。照他这么一算,重庆的水位就变成了两百一十七米,那么重庆真的被淹得差不多了。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真的从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疯子,否则怎么会让这样愚蠢的工程上马呢?只要稍有流体力学或者水力学基础的人都知道,水库基本是没有比降的,也就是说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库尾及其上游才有比降。
从伊文的来信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资讯:如果水库的水面不是平的,不是高峡出平湖,那么这个错误就大了。“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真的从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疯子,否则怎么会让这样愚蠢的工程上马呢?”
高峡出斜湖
二○○三年六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前,长江水利委员会发表了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一百三十五米时,大坝上游三峡水库各地的水位:当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一百三十五米时,库区二十年一遇(七万两千三百立方米/秒)的来水设计回水水面线为:
根据这个资料,三峡坝址处的水位海拔一百三十五米,距离距三峡大坝坝址四百九十三点九公里的涪陵李渡镇,水位并非海拔一百三十五米,而是一百六十九点四,水位上升三十四点四米,约五百公里的距离,上升三十五米,平均每一百公里上升七米。
二○○三年六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此时形成的三峡水库不是平湖,而是一个有水力坡度的斜湖。长江水文局在蓄水的头几天,在网际网路上公开发表三峡水库一些水文站的实测水位,但几天之后,就不再继续发表水位资料。
无中生有
二○○六年十月,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一百五十六米,为了达到这个蓄水位,三峡工程一共搬迁了一百二十三万移民,而批准的三峡工程计划为: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移民一百一十三万人。二○○六年八月起,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调查海拔一百七十七米以上需要搬迁的移民,包括已经安置的三峡移民。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对此发表看法:“三峡工程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当初的科学论证做得不够完善,使得现在三峡大坝建好后,才发现有些地段淹没的水位比原先预计的要高出许多,使一些已经建好的新移民点,现在又得搬迁,造成资金的重复浪费。(注:参见《新闻晨报》〈三峡工程又爆贪腐黑洞:展露冰山一角〉,二○○七年一月二十八日。)
南方日报记者赵世龙,于〈高峡蓄水出斜湖〉一文中写道:“这个问题的成立,那现在划的一百七十七米蓄水移民红线的做法,就大错特错了,很多没有计入移民迁建的城镇村舍都要重新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最早还是由国外的学者公开提出来的,可惜一直到最近才得到重视。……蓄水成库后的事实,已证明没有水力坡度的说法的错误。……在万州,蓄水移民线被大大往上提了。这说明,在三峡工程上马前,相关论证工作做得远远不够,或者说根本就在排斥反对意见,这又从另一层面说明民主的制度与尊重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而二○○三年六月以来,三峡水库蓄水的实践,恰恰证明:高峡出平湖,根本是无中生有。“水无有不下”本是自然规律,但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句,一根三峡移民淹没红线,让十几亿中国人都相信这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高峡平湖”。
即便到了二○○六年十月,三峡水库坝址的水位上升到海拔一百五十六米,库水淹没了已经安置在红线以上的移民住房时,还有人相信,当三峡水库坝址的水位上升到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时,会出现一个真正的“高峡平湖”。
(待续)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作者:王维洛
3、 无中生有:高峡平湖,几代错误
“无中生有”,为兵法三十六计之第七计。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向中国大河宣战
一九八四年,李鹏担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把实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领导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作为历史赋予的重任。
中国皇帝,多喜欢治水。也许是受大禹、隋炀帝、或者是康熙、乾隆爷的影响,认为治水能名垂青史,毛泽东在入主北京之后,便先后向中国的几条大河宣战。
一九五三年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毛泽东乘“长江舰”从武汉至南京,视察长江,在“长江舰”上听取林一山(注:林一山,中国著名水利学者。为三峡水电站主要支持者,并参与葛洲坝等一系列水电站设计工程。)关于长江问题的汇报。讨论防洪问题时,毛泽东问:“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因之,以三峡大坝卡住长江洪水,毕千功于一役,便是出自毛泽东的主意。(注:虽然孙中山、美国工程师萨凡奇等,在毛泽东之前都提出过在三峡建坝的建议,但是建坝的目标完全不一样。孙中山的建议是为了改善航道,其次发电;萨凡奇提议建设三峡大坝,主要是发电,用于生产化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帮助编制长江流域、以及三峡大坝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然而,苏联专家和中国专家,在大坝选址以及水库蓄水位等问题上,发生分歧,针对蓄水位高度,苏联专家提出海拔二百六十五米,而林一山则提出海拔二百三十五米的规划。
为何中苏专家在方案上有如此大的分歧?这得从水库的功能谈起。在河道上建造挡水坝,形成蓄集水的空间,便是水库。水库其中一个功能为调节河流的径流,集中落差,以满足发电或供水等需要。用三峡水库防长江洪水,是毛泽东的主意。
水库蓄水位越高,集中的落差越大,对发电越有利;但此时对于防洪最为不利,因为水库防洪库容接近零,防洪的效益最差。同时蓄水位越高,水库淹没的地区越大,淹没损失越大,移民越多。水库大坝的最主要技术资料有大坝顶高,水库最高蓄水位,最低蓄水位,水库总库容,死库容,有效库容。最低蓄水位之下的为死库容,是不能调节的库容,只为保证发电机组所需要的最小落差用。最低蓄水位和最高蓄水位之间的库容为有效库容。有效库容又分成:兴利库容和防洪库容。
那么检验水库功能的重要技术资料,就是:水库总库容、和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例,以及有效库容和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例,比例值越大,水库调节径流的能力越大。比如:世界著名的阿斯旺大坝的总库容为一千六百八十九亿立方米,其中死库容三百一十亿立方米,有效库容一千三百七十九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九百○九亿立方米,总库容和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值为一点八六比一点○,有效库容和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值为一点五二比一点○。坝址千年一遇洪水总量为一千三百四十亿立方米,有效库容一千三百七十九亿立方米,有效库容大于千年一遇洪水总量。
苏联专家提出蓄水位海拔二百六十五米,主要是从满足中国政府提出的工程目标出发,在三峡把长江洪水卡住,防千年一遇的洪水;但却不考虑重庆市是否被淹,也不考虑淹没的损失。林一山则是牺牲一部分防洪和发电效益,来保证重庆市市中心不被水库淹没(重庆市市中心的高程在海拔二百四十米),但重庆市其他城区,仍然得被淹没。
毛泽东泳后抒怀
一九五六年六月,毛泽东在武汉长江泳后,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词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出自浪漫的描写,竟成为几十年来兴建三峡工程的最主要依据。
一九五九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后经中共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其中〈为什么必须以三峡为主体进行流域规划呢〉一节中写道:“这几句话,概要地说明了这一伟大河流上主体工程的前景。这是因为三峡枢纽在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等主要的综合利用方面是指标优越和对全江有显着影响的工程。”他们解释:“更立西江石壁”说的是发电,“截断巫山云雨”指的是防洪,而“高峡出平湖”为的是航运。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对三峡水库的蓄水位做出了决定:海拔二百米。这是周恩来的决定,他既不同意苏联专家,也不同意林一山的意见,蓄水位远远低于中苏专家的建议。那么周恩来做出这个决定的依据是什么?就是重庆朝天门码头的最高一台阶的高程。这样,重庆市市中心不被水库淹没,重庆市其他城区也不被淹没。
朝天门码头最高一台阶的高程海拔二百米,三峡水库的蓄水位海拔二百米。朝天门码头到三峡坝址的距离为六百多公里,水准如镜,没有水位差,这也就是毛泽东所梦幻的“高峡出平湖”。从此,重庆市和三峡地区的一切基本建设都控制在海拔二百米之上(一九七一年,中共中央决定葛洲坝工程上马之后,重庆市和三峡地区海拔二百米的基本建设控制线便不存在,因为当时决定,上了葛洲坝工程后,就不再建设三峡工程)。
蓄水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三峡工程做了三个不同蓄水方案比较,海拔二百米、海拔一百九十五米和海拔一百九十米。比较的结果是:一百九十五米方案的防洪和发电效益都不能满足要求,而经济效益也不如二百米方案。一百九十米方案则比一百九十五米方案还要差。笔者于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阅读了五十年代关于此三个方案的比较,发现那时的科技工作者,远比文化大革命后的要诚实许多。其实从当时三个方案比较的结果,便可以看出邓小平所赞成的一百五十米方案,是一个骗人的方案。就是现在批准的一百七十五米方案,也同样是骗人方案。林一山在一九九二年听到全国人大批准三峡工程方案时,相信最后的三峡工程会回到二百米方案(注:参见卢跃刚〈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中国作家》一九九二年第六期。)。
毛泽东建三峡水库,欲毕千功于一役,用三峡大坝卡住长江洪水,苏联专家的二百六十五米方案是用一个军的兵力,林一山的二百三十五米方案是用一个师,二百米方案则是用一个团,现在批准的一百七十五米方案是用一个营,邓小平所赞成的一百五十米方案只用一个连,一百二十八米的预备方案只需一个排。似乎不管三峡水库蓄水位多高,防洪库容多大,都能保护下游地区免受灭顶之灾。
李鹏担任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八日至十四日带领李伯甯、陆佑楣等,到重庆和三峡地区考察。回来之后,向中共国务院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将三峡水库蓄水位提高到海拔一百八十米。如此可以完全控制长江中下游百年一遇的洪水,发电转机增至一千八百万千瓦,当发电量增加到九百多亿千瓦时,重庆以下川江条件大为改善。其不利条件是淹没面积增加一倍,移民总数增加二倍。
为什么把蓄水位定在海拔一百八十米呢?李鹏写道:自一九五八年以来,重庆的主要建设项目都安排在一百八十米以上;“一百五十米方案”涪陵基本不淹,“一百八十米方案”淹没约三分之二;“一百五十米方案”万县将淹掉百分之五十,“一百八十米方案”淹掉百分之八十;万县以下县城,“一百五十米方案”已几乎全部被淹。淹没的实际损失,并不与淹没区的扩大成比例增加。李鹏还是坚持“高峡出平湖”的观点,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蓄水位海拔一百八十米,三峡水库库尾处重庆的水位也保持在海拔一百八十米。李鹏向中央提出将三峡水库蓄水位提高到海拔一百八十米最主要的理由是:重庆市党委和重庆市政府本身有这样的要求。
“高峡出平湖”?
在宣传三峡工程的电视片中,人们常常看到电脑类比模型,六百多公里长的三峡水库水位上升,直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处停住,形成一个高峡中的“平湖”。“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蓄水位多高,三峡水库库尾处的水位也多高”,三峡水库是个没有水力坡度的平湖,这个观点贯穿在三峡工程的淹没计算和移民安置计划之中,也贯穿在三峡水库周边地区的一切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一九九二年全国人大批准了三峡工程。之后在风景秀丽的长江三峡地区,出现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红色警告线,这就是三峡大坝工程的移民迁移线。这条延伸在长江两岸的红线共有一千多公里长。三峡地区的居民,到底搬迁还是不搬迁,就由这条红线说了算。居住在这条红线以下的人们,必须为三峡工程、为“国家的利益”作出牺牲,在限制的时间内迁家挪坟。三峡工程公布的移民一百一十三万人,就是以这条红线确定的。
违逆水性
“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蓄水位多高,三峡水库库尾处的水位也多高”这个理论,完全是“无中生有”,既没有先人的经验证明,也没有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持。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李鹏认为,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蓄水位海拔一百八十米,三峡水库库尾处重庆的水位,仍然是海拔一百八十米;但两地的距离有六百多公里,两地水位一样高,这水怎么流?
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世界上任何物质的移动,都要消耗能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就是把位能转变为动能、热能的过程,水流运动要消耗能量。水在任何一点的能量,是由其动能和位能所组成的,动能表现在水流速度上,位能表现在其高度上,在水库沿程取任何一点为A点,在这一点的上游取一点为B点,如果水流速度在A、B两点相等,那么,B点和A点之间的位能差(高度差),就是水滴从B点运动到A点所消耗的能量。
计算库区沿程水位的高低,由于库区沿程各断面水力因素(如断面、水力半径、流速等)变化复杂,难以用简单的函数关系表示,则对其采用分段积分求和的方法,即应用伯努利方程逐段计算。
从伯努利方程中可以看出,只要水在流,有流速,有流量,坡降平均值就不可能为零。如果两个断面的流速相等,只要坡降平均值不为零,在B处的水位就要比在A处高。如果B点水位和A点水位相等,B点的水位和A点之间就没有水流存在。如果B点和A点之间没有水流存在,三峡水库又依靠什么发电?
三峡水库长六百余公里,水力坡降平均值不可能为零,所以,三峡水库库尾处重庆的水位,就必然要比三峡大坝处的水位高,两处的水位绝不可能是像李鹏所说的那样是一般高低。
一九九八年长江发生洪水时,曾陪随李鹏考察重庆的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对媒体说:“要是有了三峡工程,何愁长江洪水逞凶狂。”笔者曾于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北明(注:北明,自由撰稿人。目前为自由亚洲电台“华盛顿手记”专题节目主持人。)采访时,谈及三峡水库防洪作用和淹没问题:以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泥沙组,万分之○点七来平均水力坡度,计算三峡水库淹没,当三峡水库利用其二百二十一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发挥防洪效益,蓄水位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时,则三峡水库末端的重庆市(距大坝坝址六百余公里处)的淹没水位,并不是如李鹏所说的:坝址处水位多高,重庆市水位就有多高。
万分之○点七来的水力坡度,相当于一千米距离升高七厘米,一百公里距离升高七米。如此:六百公里乘以万分之○点七,再加一百七十五米,等于二百一十七米。海拔二百一十七米,超过周恩来一九五八年定的重庆朝天门码头最高一级台阶的高程!
重庆部分城区被淹,进出重庆的火车线被淹(重庆火车站高程海拔一百九十六米),进出重庆新修的高速公路被淹,用防护堤保护的涪陵旧城中心被淹,万州几乎全部被淹,开县和兴山线用防护堤保护的城区被淹,石宝寨被淹,重新搬建后的张飞庙被淹,新建的三峡移民新居被淹……
北明的采访在《华夏文摘》一九九八年九月四日第三百八十八期发表之后,一位名叫伊文的读者,给《华夏文摘》编辑部写了一封信,也发表在《华夏文摘》上(《华夏文摘》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一日第三百八十九期):到这里我真的怀疑这位王水利专家(编者:指本书作者王维洛博士)的水准,怎么竟会把重庆的水位给算错了。照他这么一算,重庆的水位就变成了两百一十七米,那么重庆真的被淹得差不多了。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真的从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疯子,否则怎么会让这样愚蠢的工程上马呢?只要稍有流体力学或者水力学基础的人都知道,水库基本是没有比降的,也就是说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库尾及其上游才有比降。
从伊文的来信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资讯:如果水库的水面不是平的,不是高峡出平湖,那么这个错误就大了。“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真的从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疯子,否则怎么会让这样愚蠢的工程上马呢?”
高峡出斜湖
二○○三年六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前,长江水利委员会发表了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一百三十五米时,大坝上游三峡水库各地的水位:当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一百三十五米时,库区二十年一遇(七万两千三百立方米/秒)的来水设计回水水面线为:
根据这个资料,三峡坝址处的水位海拔一百三十五米,距离距三峡大坝坝址四百九十三点九公里的涪陵李渡镇,水位并非海拔一百三十五米,而是一百六十九点四,水位上升三十四点四米,约五百公里的距离,上升三十五米,平均每一百公里上升七米。
二○○三年六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此时形成的三峡水库不是平湖,而是一个有水力坡度的斜湖。长江水文局在蓄水的头几天,在网际网路上公开发表三峡水库一些水文站的实测水位,但几天之后,就不再继续发表水位资料。
无中生有
二○○六年十月,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一百五十六米,为了达到这个蓄水位,三峡工程一共搬迁了一百二十三万移民,而批准的三峡工程计划为: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移民一百一十三万人。二○○六年八月起,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调查海拔一百七十七米以上需要搬迁的移民,包括已经安置的三峡移民。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对此发表看法:“三峡工程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当初的科学论证做得不够完善,使得现在三峡大坝建好后,才发现有些地段淹没的水位比原先预计的要高出许多,使一些已经建好的新移民点,现在又得搬迁,造成资金的重复浪费。(注:参见《新闻晨报》〈三峡工程又爆贪腐黑洞:展露冰山一角〉,二○○七年一月二十八日。)
南方日报记者赵世龙,于〈高峡蓄水出斜湖〉一文中写道:“这个问题的成立,那现在划的一百七十七米蓄水移民红线的做法,就大错特错了,很多没有计入移民迁建的城镇村舍都要重新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最早还是由国外的学者公开提出来的,可惜一直到最近才得到重视。……蓄水成库后的事实,已证明没有水力坡度的说法的错误。……在万州,蓄水移民线被大大往上提了。这说明,在三峡工程上马前,相关论证工作做得远远不够,或者说根本就在排斥反对意见,这又从另一层面说明民主的制度与尊重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而二○○三年六月以来,三峡水库蓄水的实践,恰恰证明:高峡出平湖,根本是无中生有。“水无有不下”本是自然规律,但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句,一根三峡移民淹没红线,让十几亿中国人都相信这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高峡平湖”。
即便到了二○○六年十月,三峡水库坝址的水位上升到海拔一百五十六米,库水淹没了已经安置在红线以上的移民住房时,还有人相信,当三峡水库坝址的水位上升到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时,会出现一个真正的“高峡平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