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e with the Wind真的非常好看!它是最后一部又叫好又叫座的小说。当年获得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还是当年畅销书第一名。 这本书情节和人物塑造有网络小说的特点,就是情节推进快,爱情战争双线并行,人物性格鲜明又复杂,同时也在成长,让读者又爱又恨。它的文笔非常细腻准确又不卖弄,而且主题思想深刻,这是一般流行小说根本做不到的,可以反复咀嚼,常读常新。 同样是爱情,我小时候只看到白瑞德霸道总裁式爱情对待郝思嘉,非常羡慕。前几年再看,印象最深的是俩人婚后的相处,如何一次又一次错过相爱的机会,描写太真实了。 说的我想再看一遍!
怎么成了意识流了?这小说我也是高中的最爱,应该是傅雷翻译的好,英文的翻译没那么宏伟震撼,人物也没有那么活灵活现的。还得感慨一下汉语确实很强大,可惜思想体系太迂腐禁锢了。
这个我大一读的中文,大三读的英文,感觉是两部书。
外文名著建议读原版。
其实Dracula这本书文字功底特别好,就是太好了,看了一半觉得恐怖不敢再看下去了。
握爪 🤝 看的时候震撼太大了,真的是恍恍惚惚了好多天👍
必须说傅雷的翻译之好 当时没有意识到, 也不懂appreciate.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出过那么多优秀的中国人, 民族之幸. 再一想 这些人无一例外惨死在土共手里...... 😭
我还记得开篇:“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傅雷的翻译会让人忘记看的是外国小说。
和现在谷歌翻译搞得那堆垃圾不是一个层次的。90年代很多翻译家其实也不错,当年我还要去瑞典学翻译来着。。。。
不过老先生后来命运如此唏嘘。
觉得翻译的黄金年代是late 70s到early 90s,那时候的译者不仅外语功底好,中文功底也同样出色,知识面广,所以译本的可读性非常强。当时人功利心没那么强,对文艺的复兴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现在年轻一代外语功底不见得有多好,另一方面译出来的中文简直没法读,还有好多常识性错误,看了想掀桌的那种
有道理。权游第一本就是纯热爱翻译的,译者那个时候还在读本科,精雕细作的。
后来几本就是凑热点另外一个译者翻译的,读起来感觉哪个学生翻译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