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悠悠的清平乐,大家有在看吗...聊一聊里面的宋画

z
zipeic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这几天比较闲,追了一下大宋古装剧,以前正好学习过宋画,跟大家分享一下里面的书画。很多人可能对于宋画的印象集中在宋徽宗,而这部剧可以提供一个了解北宋早中期书画的一个窗口。我写的有些可能是大家知道的信息,有几幅还对不上,

我们先来看看《清平乐》最早发布的人物海报。 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身后,是传为北宋名家李成所绘的《晴峦萧寺图》。

原作现收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这幅画也被认为是奠定北宋山水经典构图样式的杰作。前景小小人儿带你走入画中,中间常有比较突出的岩石、建筑,背景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翻翻美术史,会发现好多美术史教材中描述形容一个画家的语句读起来都差不多,硬邦邦冷冰冰的:范宽笔力劲挺,风格雄厚。李唐也笔力劲挺,气势雄强。马远夏圭也笔力劲挺,气势雄强。大家决不可能风格面貌是一个样的。范宽跟李唐都雄强,但怎么个雄强法,没有标尺或者比对的话,如何去讲述或者呈现呢?
若用金庸笔下的大侠们来类比,李成就像王重阳,华山五绝之首。“功力绝伦,气象中正,简直天下无敌了”。“以虚击实、以不足胜有余“,这个道理,王重阳当年早就明白了。李成的画也是善用淡墨,以虚取胜。



海报中截取了一个局部。 佛寺兀立在静穆的山峦中。 四周,枯树黑色的枝干盘曲、蜿蜒,似乎都在伸向画正中耸立的寺宇。 佛寺背后,远远地,瀑布倾泻而下,奇峰高入云天。
你看到了什么? 冬日山谷,主峰苍茫,巍然,左右山峰低小淡远;
自然山水之灵秀和雄伟气象,这幅画上都有。 李成出身贵胄,祖上本是唐代的皇族宗室。唐末战乱之际,李家从苏州避乱迁至营丘,故李成又被称为李营丘。史载李成性情旷达,志在出仕,而非作画,所以常郁郁而不得逞。山水师法荆浩,关仝。李成在世时,其画作就被称为天下第一了。
北宋中期,慈圣光献皇后非常喜欢李成的画,她买了大量李成的画贴成屏风,巴不得把李成的画印在T恤上天天穿着,做成手机桌面天天看着。五代宋初的山水画,逐渐形成新的宫廷风格,李成的影响则波及宫廷画院内外。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齐鲁之士,惟摹营丘”。李成的影响岂止是齐鲁呢?上至帝王贵戚、在朝士夫,下至凡工布衣,当时,学李成者蔚然成风。全国画家皆以临习李成为荣,以至许多画手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宗成”、“效成”、“希成”等。
追星一族的狂热和李成国画市场的繁荣促成了李成的假画巨众。后来李成的子孙在外回购李成画时“归者如市”,米芾看了都生气,其《画史》中说:“李成真迹见两本,伪见三百本”差点要说这天底下就快没真的李成的画了。到了去李成不远的北宋米芾之时,就早已难见李成的真迹,更不用说过了一千年的今天了。
《宣和画谱》载李成画作众多,流传至今的《茂林远岫图》,《晴峦萧寺图》等,虽然真伪都有争议,但即便它们是当世高手临摹李成的画,也可从中管窥一点李成的面貌。
z
zipeica
回复 1楼zipeica的帖子

与李成画风截然不同的是范宽。范宽本名范中正,因为性格宽厚,大家都叫他范宽。看李成的画,虚,巧,淡,离你再近都觉得远,而看范宽的画,厚实磅礴,离你再远都觉得近。

《清平乐》先导片的片头。



如果是对宋画稍有些研究的朋友,或许会觉得背景有些眼熟。

左转90度,换成这样,是不是更眼熟了?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这个局部,截取自北宋不朽的山水名迹——《溪山行旅图》。

苍古,质朴,大气浑厚。

一块巨嶂主宰着全景,山峰间的峡壁中,极细的瀑布如银带冲流而下。

雾从山脚翻卷而上,飘过峡谷,蒙住山底,让陡壁看起来格外高矗。

从林密不透风,溪口疏可走马。

山间小道中,从右至左行来一队小小旅客,四头骡马载着货物艰难地跋涉着。

由于画幅原因,海报中裁去了山顶与山下的旅客。

只剩山川,及依稀可见,比之山川格外渺小的建筑。

这里,展现的是剧方的野心。

这部剧想要展现的,是北宋的壮丽全景,而非小情小调。
s
slurslur
没看剧,但毫无疑问,宋朝的审美水准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巅峰,包括绘画建筑瓷器衣饰。 仁宗估计不会穿王凯那身红...
z
zipeica
没看剧,但毫无疑问,宋朝的审美水准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巅峰,包括绘画建筑瓷器衣饰。
仁宗估计不会穿王凯那身红...
slurslur 发表于 4/28/2020 12:00:31 AM


是啊, 宋朝是中华文明的巅峰。

剧组好像是参考的神宗服饰

b
babynolica
觉得这剧随便刷刷可以的。整体构图挺美的。剧情平淡拖沓。演员演技普遍还行,除了贵妃比较拖后腿。
z
zipeica
回复 1楼zipeica的帖子 大宋最佳合伙人来了: 仁宗好不容易废了跋扈的郭皇后,再来一个从《周礼》走出来的曹皇后,混着混着成了铁哥们,皇帝和皇后就是两个正国级的同事。剧集演了一半,大婚都好多年了,这两位还没圆房,政事堂的诸位平章政事为什么就不上书抨击皇帝呢?
南京菜农
贴完了吗,我等了很久,要下线来不及了。 插一句庸俗的话题。前天喻恩泰给妈妈在她居住的小城,全款买了6套房,楼盘均价6700,小城房子便宜。动机不知。
z
zipeica
贴完了吗,我等了很久,要下线来不及了。
插一句庸俗的话题。前天喻恩泰给妈妈在她居住的小城,全款买了6套房,楼盘均价6700,小城房子便宜。动机不知。
南京菜农 发表于 4/28/2020 12:21:48 AM

还有20 幅左右:)
z
zipeica
回复 1楼zipeica的帖子

宋仁宗和曹皇后合照海报,用的是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这对帝后夫妇的身后,是江山,而非柔情蜜意。


郭熙宗法李成, 他活动年代与宋仁宗有交集,但是他真正名声大噪是在宋神宗时代。

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法”的构图理论。这幅《早春图》从构图上讲就是“三远法”。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谓之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谓之茫茫无限制深远;从近山望远山谓之恬淡缥缈之平远。



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郭熙画树画重山,都有模仿李成, 比如树枝如蟹爪,山也是千岩万壑,淡然,虚无缥缈,虽咫尺而有万里之遥。

山石倒是有自己的特色:圆滚滚的,很少见。郭是宫廷画家,不像隐居山野的前辈画家,他没太多时间体察自然界,有时靠想象,他画的山石像太湖石,有的像云彩,后人把这种皴法直接叫卷云皴,墨法倒是变化多端。

另外,海报中,另加了个其他画作中的山头,比起《早春图》要更为秀气些。

不知道是否就是喻指宋仁宗,与右边的山,取两山相对的含义。

但如果从画面角度来考虑,其实还挺破坏画面的,气势也减弱了一些。
z
zipeica
回复 9楼zipeica的帖子 江疏影饰演的曹丹姝曹皇后身后,是《寒鸦图》。 宋佚名《寒鸦图卷》,年代应为南宋,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淡墨画雪霁严林、群鸦、寒塘衰草。 原画卷中有赵孟頫跋文: 余观此画,林深雪积,寒色逼人,群鸟翔集,有饥冻哀鸣之态,亦可谓能矣。 画卷中绘有四十多只寒鸦,海报中只留下了一只。 画面所隐喻的哀怨和隐晦的寒绰,似乎是对曹皇后的注解。 寒鸦于冬季从北方飞往江南,却依旧满地寒绰。 曹丹姝满心爱意与赤忱,踏入大宋宫廷。得到却是,满心凄婉。 上图 电视剧《清平乐》截图 下图 五代(传)黄荃 萍婆山鸟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曹皇后出嫁前满心欢喜,她的闺房中挂了一幅黄荃的花鸟画。
z
zipeica
回复 10楼zipeica的帖子 相比帝后的争锋相对和不安,宋仁宗与宠妃张妃则是简单明了得多。 他们身后,是《莲池水禽图》。 这张海报的背景图取自传为顾德谦的《莲池水禽图》,美工把下面那只水禽换了。 鸳鸯戏水,荷花开放,满目缠绵。 如果仔细看,会发现画中的荷花,从蓓蕾到开花,再到花落,都一一呈现。
z
zipeica
回复 11楼zipeica的帖子

而宋仁宗与女儿福康公主身后,则是《丹枫呦鹿图》。





佚名《丹枫呦鹿图》,现藏台北故宫。

时隔千年,《丹枫呦鹿图》的颜色依稀可见往日的艳丽。它的画法不同于传统方法,看起来是装饰性很强的画,在传统绘画中也不多见,所以有研究认为是与辽或契丹有关,年代在五代北宋初。



原画中,描绘的是群鹿游憩于色彩斑斓的秋日枫林。

雄鹿目视前方,似在预警。

海报中,预警与保护的雄鹿只剩半只身影。

原本跟随父亲的小鹿,调转方向,与雄鹿相背。

或许是暗示宋仁宗终究没有庇护住最钟爱的女儿?
a
ajimm
我超级喜欢宋朝时期的画!排队等着你慢慢填空
阿Q
妹妹好有学问。谢谢分享。请继续。
三千繁花不及你
谢谢分享!剧是好剧,就是节奏实在是太慢了,感觉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秀艺术品味, 然而大部分人看剧是为了看故事而不是看导演的艺术品味,要看艺术品味直接去看纪录片或者博物馆岂不是更好。
阿肥
正在追,是部良心好剧,人文,历史,诗词歌赋,服装,布景,角色选择等等,都很精良。而且开创皇后宦官CP,公主宦官CP的先河,毫无违和。扮演张茂则和梁怀吉的两位演员太暖了,让人眼前一亮。
P
PhotoBegin
悄悄说句外行话,这些画颜色比较晦暗,应该是现在博物馆里画的现状,但是当初在宋朝怕不是这个颜色的,就像兵马俑本来是着色的,只是年代久了,颜色风化掉了。
z
zipeica
回复 13楼ajimm的帖子 这里水好大,很快就沉了。不知华人有没有专门的书画或艺术版
P
PhotoBegin
回复 18楼zipeica的帖子 手艺坊啊
z
zipeica
回复 12楼zipeica的帖子 福康公主和怀吉的身后,也是《寒鸦图》。 宋 佚名《寒鸦图》 其实更适合他们的,应该是崔白的《双喜图》。 据说后世的崔白就是为福康公主和怀吉作此图。 画中,深秋,两只惊慌的喜鹊,而树下,突然闯进的野兔,与之对峙。 的确更契合情境。 崔白的《双喜图》 两只喜鹊和兔子,三者动态与呼应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泼泼的声势与神韵。崔白是摆脱了花鸟属装饰图案的旧习,开始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了。
q
qiqi_hua
回复 13楼ajimm的帖子

这里水好大,很快就沉了。不知华人有没有专门的书画或艺术版
zipeica 发表于 4/28/2020 12:46:34 PM


四马的文史版。最近我也打算在那里开新系列了。一起去那边吧。
z
zipeica
回复 20楼zipeica的帖子 福康公主后的山水凉亭取自宋人小品《荷亭消夏图》。 夏日,依山傍水的凉亭中一人正在惬意清梦。 但这是原画中的场景。海报中,凉亭里并不存在惬意清梦的那个人。这张福康公主背后的山水取自宋人小品《荷亭消夏图》中的一个局部,不过似乎把凉亭中的纳凉的人给去掉了。 这幅画截取的夏日生活的一个小场景,依山傍水的凉亭中一人正在惬意清梦,旁侧仆童侍立,不远处小桥上一人倚桥而立,画面右侧的二棵大树边,二孩童似拿捕蝉网在田间玩耍。画面有点美好,不过看树石画法已经到南宋了。 诸多人望她一生惬意。但最终,只是一个梦而已。
C
Cookie803
曹后形象比较崩。我本来挺喜欢小说里的曹后。
i
izz.ling
回复 1楼zipeica的帖子 Thanks for sharing.
b
bingmi
美工为什么要篡改古画啊??
回复 10楼zipeica的帖子 相比帝后的争锋相对和不安,宋仁宗与宠妃张妃则是简单明了得多。 他们身后,是《莲池水禽图》。 这张海报的背景图取自传为顾德谦的《莲池水禽图》,美工把下面那只水禽换了。 鸳鸯戏水,荷花开放,满目缠绵。 如果仔细看,会发现画中的荷花,从蓓蕾到开花,再到花落,都一一呈现。
zipeica 发表于 4/28/2020 12:39:54 AM
h
hive
这贴真赞!n年前在上博看过题为翰墨荟萃的五代宋元书画展,晴峦萧寺图就在其中,大饱眼福。
k
kissbigeye
画都超美👍
v
vivian2006
太漂亮了
焱焱
觉得这剧随便刷刷可以的。整体构图挺美的。剧情平淡拖沓。演员演技普遍还行,除了贵妃比较拖后腿。
babynolica 发表于 4/28/2020 12:18:33 AM

剧中张美人张着斗鸡眼,动不动就跟斗鸡似的怼来怼去,死了仁宗不顾中宫皇后的脸面,给她封号温成皇后,生死两皇后也是当时的大八卦,说明在仁宗心里张贵妃才是真正的皇后。
z
zipeica
谢谢分享!剧是好剧,就是节奏实在是太慢了,感觉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秀艺术品味, 然而大部分人看剧是为了看故事而不是看导演的艺术品味,要看艺术品味直接去看纪录片或者博物馆岂不是更好。
三千繁花不及你 发表于 4/28/2020 12:10:01 PM


张导节奏感没把握好,主次不分,他铺陈很多,什么都想拍,结果是张力不够很容易让观众无聊。
焱焱
曹后形象比较崩。我本来挺喜欢小说里的曹后。

Cookie803 发表于 4/28/2020 1:05:10 PM


历史上说曹后"相貌寻常",已经是客气的说法,事实上应该是相貌丑陋,皇上一辈子没爱过她,就当皇后供着,仁宗和别的女人接二连三生孩子,皇后却连一个孩子都没有,不过剧中把皇后说的才貌双全,哈哈
香酥鱼
养肥了再看
焱焱
崔白画双喜图那年皇家出了桩公主和太监的大八卦,许多人认为这画就是暗指此事,而且崔白明显心虚,没有敢把题款落在显眼处,而是把"嘉佑辛丑年崔白笔"的题款写在了很不容易才能看到的树干上了[tuzki14]不过仁宗仁慈,就这么妄议后宫丑闻也没事。
C
Clarachang
《丹枫呦鹿图》我有copy版,很耐看的一副畫
h
hf.w
收藏看看
麦粒肿
赞楼主的解释,只是觉得这些画很好看,不懂其中意境,被你一解释,通透了然,谢谢mm!
d
doreenlittrell
正好对郭熙有一点浅薄的研究哈,郭熙本身是画院画家,他的画在宋神宗改革的时候受到官方推崇,类似现在的钓鱼台都挂他的画,但是神宗改革失败,他的画也遭到摈弃,艺术没有逃脱政治的束缚,令人唏嘘。。。早春图里郭熙的蟹爪树的笔法是创新,后人也有很多模仿,但在郭熙本人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主要还是他的绘画理论林泉高致。电视还没看,但为了早春图打算开始追啦
l
lollipops80
王凯演的完全没问题,编剧的锅,整个一流水账谁看得下去啊。但我看到公主线觉得太带感了,已弃剧看小说去了,小说太好看了!沉迷ing
b
brookhollow
喜欢宋画,谢谢分享!请继续😍
z
zipeica
悄悄说句外行话,这些画颜色比较晦暗,应该是现在博物馆里画的现状,但是当初在宋朝怕不是这个颜色的,就像兵马俑本来是着色的,只是年代久了,颜色风化掉了。
PhotoBegin 发表于 4/28/2020 12:41:05 PM

植物颜料相对容易褪色,后面会提到的千里江山图就没怎么褪色,因为用的是上好的矿物颜料, 但容易脱落
z
zipeica


四马的文史版。最近我也打算在那里开新系列了。一起去那边吧。

qiqi_hua 发表于 4/28/2020 12:55:31 PM

写大江大河的mm? 很喜欢你和ajmm 的文字:)期待你的新作;
不知帖子如何搬过去
z
zipeica
回复 22楼zipeica的帖子 再看剧中的其他人物。 刘峨终究只是芙蓉而不是牡丹。 宋人《花卉四段图卷》,现藏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花卉四段图卷》有一个“赵昌”(活跃在北宋初,比仁宗早)的伪款,藏在海棠花枝干上。虽然不是赵昌真迹,但也是宋代画院高手所作。 福康公主的生母苗心禾是石边小花,坚强又柔弱。 宋佚名 《花石草虫图》 下图中的是剧中虚构人物苗心禾,原型是福康公主的母亲昭节贵妃苗氏。她身后的画是来自宋人的《花石草虫图》,石头被错位处理了,这幅原作现藏天津博物馆。 虚构人物贾教习身后的这幅画处理得有些过度了,美工把宋人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卷》中的鸳鸯和树丛单独提取出来组合,不细看的话还不太好认。 贾教习是寒波中游水嬉戏的鸳鸯。 北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芦汀密雪图卷》是梁师闵的传世孤品,画上有签有款,还有宣和内府的收藏印,是不可多得的真迹。梁师闵活动的年代在仁宗以后,宋徽宗时官至左武大夫、忠州刺史。
z
zipeica
回复 42楼zipeica的帖子

晏殊是漫天密雪荒寒中,伫立与可靠的山。



说起来,这幅画传为燕肃所绘。
还算是个谐音梗。



(传)燕肃《关山积雪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极具写意色彩的雪景画,置陈独特,一条山间栈道延伸向前,消失在崇山之中,给人以深远的景观感。画中群山白雪皑皑,山坡树木之上的留白,道出深冬的景象,近景的茅庐,远景的关楼、古寺点缀其中,分层有致。

燕肃是仁宗父亲真宗时期大中祥符间的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礼部尚书致仕,人称“燕龙图”。他以诗入画,意境高超,浑然天成,为文人画之先驱。不过这幅画款可能是假的,到不了北宋。
s
slurslur
中国古代绘画无论是纸本还是绢本,都很难保存,且不说水淹火烧,就是虫蛀都毁掉无数。 好在历代宫廷画师都像接力一样,临摹从前的精品,从这个角度讲,是否真品已经不重要。
z
zipeica
这贴真赞!n年前在上博看过题为翰墨荟萃的五代宋元书画展,晴峦萧寺图就在其中,大饱眼福。
hive 发表于 4/28/2020 1:12:44 PM

真迹比图片强太多了,上博是个宝藏:)
z
zipeica
崔白画双喜图那年皇家出了桩公主和太监的大八卦,许多人认为这画就是暗指此事,而且崔白明显心虚,没有敢把题款落在显眼处,而是把"嘉佑辛丑年崔白笔"的题款写在了很不容易才能看到的树干上了[tuzki14]不过仁宗仁慈,就这么妄议后宫丑闻也没事。
焱焱 发表于 4/28/2020 1:58:41 PM

不是崔白心虚哈,宋人低调,大多提隐款哈, 隐而不露, 比如前面提到的大师范宽也把落款藏在树叶中间。



l
luming


历史上说曹后"相貌寻常",已经是客气的说法,事实上应该是相貌丑陋,皇上一辈子没爱过她,就当皇后供着,仁宗和别的女人接二连三生孩子,皇后却连一个孩子都没有,不过剧中把皇后说的才貌双全,哈哈

焱焱 发表于 4/28/2020 1:53:36 PM


宋史上没提曹后长相,只说”性慈俭“。其实提后妃相貌的本来就比较少。
曹后弟弟曹佾宋史说“美仪度”。这应该差不了。曹家后裔在宋史里评价都不错,而且文武双全居多,应该是家教非常好。
r
rachel618
好帖子!!
焱焱


宋史上没提曹后长相,只说”性慈俭“。其实提后妃相貌的本来就比较少。
曹后弟弟曹佾宋史说“美仪度”。这应该差不了。曹家后裔在宋史里评价都不错,而且文武双全居多,应该是家教非常好。

luming 发表于 4/28/2020 3:57:55 PM

维基百科宋仁宗词条下提到曹后时: 出身将门,姿色平常,不受宠爱,然善于自处。
z
zipeica
《丹枫呦鹿图》我有copy版,很耐看的一副畫
Clarachang 发表于 4/28/2020 2:13:52 PM

没有国画的留白,更有现代感,记得第一次看这幅画就被它的色彩吸引住了
z
zipeica
中国古代绘画无论是纸本还是绢本,都很难保存,且不说水淹火烧,就是虫蛀都毁掉无数。
好在历代宫廷画师都像接力一样,临摹从前的精品,从这个角度讲,是否真品已经不重要。
slurslur 发表于 4/28/2020 3:25:12 PM

嗯,纸寿千年,绢寿八百, 很多画将不存于世。临摹的终究不如随性发挥的自然生动
z
zipeica
赞楼主的解释,只是觉得这些画很好看,不懂其中意境,被你一解释,通透了然,谢谢mm!
麦粒肿 发表于 4/28/2020 2:18:31 PM

不客气哈,有的也是自己感觉,和画史不完全一致 :)
z
zipeica
正好对郭熙有一点浅薄的研究哈,郭熙本身是画院画家,他的画在宋神宗改革的时候受到官方推崇,类似现在的钓鱼台都挂他的画,但是神宗改革失败,他的画也遭到摈弃,艺术没有逃脱政治的束缚,令人唏嘘。。。早春图里郭熙的蟹爪树的笔法是创新,后人也有很多模仿,但在郭熙本人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主要还是他的绘画理论林泉高致。电视还没看,但为了早春图打算开始追啦

doreenlittrell 发表于 4/28/2020 2:40:13 PM


宋徽宗也曾下令销毁过苏轼的墨迹及碑刻,但郭熙和苏轼的作品都流传下来了,最终还是艺术战胜政治哈
z
zipeica
回复 43楼zipeica的帖子 一代名臣范仲淹身后,取自一幅宋人小品《高士观瀑图》的局部,美工在这里也留了一手,他把原作画面水平翻转了。范仲淹是观瀑的高士。 原作《高士观瀑图》的真实面貌其实是这样的。
z
zipeica
回复 54楼zipeica的帖子 韩琦背后是文同的《墨竹图》 《墨竹图》是北宋画家文同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以倒垂竹枝为主体,竹叶和竹枝从左上方垂下,出枝微曲取横空之势,着叶不多,但疏密有致,其茎多新枝,竿、节、枝、叶均以水墨单色一笔画出,生趣蓬勃。在宋代文人眼中,竹可以言志,更可以寄情。 宋 文同《墨竹图》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而文同正是北宋墨竹的代言人。苏轼跟他关系很好,为他的竹子写了不少题画诗。文同和宋仁宗差不多同时代人,他比仁宗小八岁。
s
sparklebcd
电视剧做得真的挺用心的
z
zipeica
回复 55楼zipeica的帖子

五代末北宋初,山水画名家辈出,山水也真正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这是《清平乐》中山水元素无处不在的历史背景。

但在最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选择一幅米友仁的画作是有些不搭的。

米友仁在游赏之时兴至而成的这幅墨戏图虽然意境高远,但有失官家的庄重与气派。或许仁宗需要放松一下?他的那帮大臣可都是水平杠杠的人精,压力大是自然。




米友仁是米芾之子(米芾出生在宋仁宗时期,米友仁主要活跃于南宋高宗一朝),继承了父亲的独特画风,世称“米家山水”。近看是些墨点,远看成山, 有些像西方的印象派画风。

z
zipeica
回复 57楼zipeica的帖子 最后来张大家喜闻乐见的图。 自从在17年的故宫大展中爆红,古装剧的美导们对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以说是偏爱有加,似乎有了它就可以冠名曰“宋代美学”。 让彩色重入水墨山水,只是徽宗绘画革新在技术上的一项尝试,并非绝对必要。完成于王画之后的《清明上河图》,便又恢复到以水墨为本的画法。 徽宗对天才少年虽然“嘉之”,但却不真心重视,顺手就把此画赐给了蔡京,毫无爱惜保藏之意。而蔡京得赐之后的尾跋,主旨在彰显皇帝与他亲密无间的关系,对王画并无一字之褒贬。 这幅画算是能品,在当代是名过于实了, 看久了 也辣眼睛。不过,这并不妨碍普通百姓对它的喜爱。 屏风上有它的影子: 宣传海报上也有 尘世太纷扰,山水多悠趣。对于身居庙堂的仁宗君臣而言也是如此。他们将心中的林泉之志寄托于山水画卷,卧而游之。千年之后的我们有幸与古人同游。 这部剧值得称赞的是,在使用这些图时,美工特地把各种乾隆的印记题跋全部去掉,堪称良心!
皮安达
太美了,谢谢楼主科普!
S
SilentWater

嗯,纸寿千年,绢寿八百, 很多画将不存于世。临摹的终究不如随性发挥的自然生动

zipeica 发表于 4/28/2020 8:10:21 PM


谢谢LZ分享,学习了。
现在可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在绢上作画了,就算是临一幅小品也很费材费时费力。

宋画如陈年古酿,绢本的经纬都透着质感。纸本犹如酒中兑了一点水。
H
Heiniu
太美了,谢谢楼主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