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北美华人网)
北京拜登 本文作者:香港言论自由行行政总裁 黄永 虽然特朗普在最近一次盖立普民意调查(评定他过去三星期的表现)的民望大跌7.5% ,更令他的民望净值由3 月下旬的+4% 下降至上周的- 11% ,但全球最大型的博彩公司仍看高特朗普一线:截至刚过去的周日,他胜出今年总统选举的赔率为一赔2.02 ,拜登则为一赔2.28 。 从传媒研究的角度,特朗普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抢尽曝光:每天的疫情简报会令他可以随时调整或修正自己的说法,宣传力度明显远远大于拜登。眼见拜登的筹款能力暂时相对弱,支持特朗普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 PAC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便决定上周开始大洒过千亿美元播出抹黑拜登的政治广告,且一出招就连续两轮攻击。第一波的主题为“拜登跟中国太友好,势危害美国”(Biden - Dangerous for America );第二波则是特朗普惯用伎俩:替对手改花名── #BeijingBiden ──也就是“北京拜登”。 花名一旦琅琅上口,民众对该政治人物的固有印象就极难转变。4 年前,特朗普就是用同一招,先高呼“奸诈希拉莉”(Crooked Hilary ),再利用她处理电邮不善一事借力,群众便跟随特朗普再大叫:“Lock her up !Lock her up !”(锁上她!锁上她!)──不用法庭,公审已成。如今Beijing Biden 也是同样道理,加上两个词语也是由B- 开始,或许网络广传的力量较上回更厉害。 香港人对这种改花名的政治伎俩绝不陌生。2012 年的所谓“猪狼之战”,令唐英年和梁振英被套上永不磨灭的公众印象框架。而来到今天,自然还有“永远的奶妈”──林太这个形象,在去年反修例运动期间,就连《纽约时报》也有报道。至于最近建制开始标签泛民为“揽炒派”是否有用,则尚是未知之数。 “改花名”这招毫无疑问极度“小学生”,但却如小朋友斗嘴般,往往是先出手者占上风:因为对手多数不想把自己降格到那么低的层次,继而互改更多花名,无日无之。不少舆论认为美国民主党近年长期处于劣势,原因正是桑德斯或拜登之流均未懂放下身段。若先叫特朗普Dumb Trump (蠢钝特朗普)再高呼Dump Trump (抛弃特朗普),游离选民(尤其低收入阶层年轻白人)转向投票予民主党的可能性,应该会更大。 现在特朗普打出“中国牌”,拜登可以怎回应?民主党还是以“奥巴马牌”迎战──拜登的还击广告,主调是他作为奥巴马的副总统时,已经设立予一套极为完善的预测疫症系统,更有不少驻中国的疾控中心专家,在内地收集第一手资料;然而此系统被特朗普削掉,而驻中国人手亦大减超过三分二──换言之,拜登今次选举主要讯息,是指出在特朗普未就任总统之前,美国原本是多么的美好。 原文转载自《信报》2020 年4 月20 日 本文转自“港人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