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狼狈的中年人身上,都有孟浩然的影子

m
melonmeg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原创:温乎 一、 公元708年,大唐有点乱。武则天女士已经退位3年,朝堂再也听不到女皇优雅而威严的声音,正处于权力真空期。继位者是唐中宗李显,基本是傀儡型人物。 真正有野心的是韦皇后,她跟随丈夫颠沛流离多年,终于从媳妇熬成婆婆。有武则天的榜样在前,韦皇后迫切想尝试一下女皇的滋味。号称“唐朝最美公主”的安乐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既然奶奶是皇帝,妈妈也想做皇帝,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呢? “爸比、妈咪,伦家要做皇太女......”李显看到妻子和女儿就一直摇头,这算什么事情嘛。 大明宫外,有志者皆磨刀霍霍。 太平公主在极力扩充势力,相王公子李隆基也冷眼旁观,后来姑侄二人合伙铲除韦皇后,扶相王李旦做皇帝。 那些年的大明宫太乱了。而襄阳却是一片岁月静好的光景。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孟浩然,从记事起就没缺过钱,以至于对找工作、养家糊口的事情也不太上心。 “钱么,够花就行,开心最重要啦。” 是啊,人活着开心最重要,随心所欲是最开心的生活方式。孟浩然20岁时,到襄阳附近的鹿门山旅游,他从早晨一直玩到傍晚,才恋恋不舍的回家。 鹿门山的花草树木仿佛构建出一个世外桃源,让孟浩然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原来人世间也可以如此惬意。不久后,他就到鹿门山隐居了。 没错,20岁的年轻人不去工作、不思考前途、不顾及家人感受......就这么没心没肺的隐居了。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 孟浩然不管其他,每天置身于大自然的包围之中,吃着纯天然无污染的蔬菜,在鸟叫声中睁开朦胧的睡眼,伸个懒腰:“哈欠,睡到自然醒的感觉真爽。” 心情好的时候,他也会写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在告诉别人鹿门山的生活很好,快来和我做邻居吧,等你们哦。其实大家都挺羡慕隐居生活的,每天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用操心房价,也不用在乎收入,简直是天上人间。 可别人要养家糊口,哪有空和他玩行为艺术。 公元712年,孟浩然已经24岁了。 和他一起隐居的张子容坐不住了,背起包袱准备下山参加考试,要为将来做打算。孟浩然不去。 “我还年轻,将来有大把的时间去博取功名,还是趁早享受青春吧。如果你考不上就回来,我等你。” 然而张子容考中进士了。他也不在乎,每天依然游山玩水,或者到朋友家喝喝酒聊聊天,顺便写诗发朋友圈: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那些年的孟浩然很开心,我的青春我做主。


二、 慢慢的,20年过去了。 孟浩然也年近40。他在鹿门山隐居多年,早已和社会脱节。蓦然回首,当年的青葱少年逐渐长出白发,终于坐不住了。不过写诗的手艺依然在,出山参加科举吧,凭我的水平肯定手到擒来。 公元727年,孟浩然收拾行李,带着干粮,一路风餐露宿赶赴长安。这些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早已习惯了。可是很不幸,没考上。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科考,也是第一次对人生产生怀疑。“明明如此有才,怎么就考不上呢?”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 长安的消息很灵通,一首好诗有无数种途径可以传播,或许是孟浩然偶然显露才华,很快就加入诗人的朋友圈。比如他和王维的关系特别好,二人经常把酒言欢,诉说各自对文艺的见解、隐居田园期间的植物学知识和野外生存技能。 那年秋天,秘书省举办了一场文化沙龙。 据记载“诸英华赋诗作会”,估计在长安的大诗人都来了,又额外增加一个名额送给孟浩然。一般来说,这种场合属于商业互吹。你写两句,我说好好好,真是百年难遇的好诗......他写一首诗,大家掌声雷动,欢呼年度最佳出现。 当沙龙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孟浩然出手了。他举起毛笔,慢慢铺开白纸,低头略一沉吟就写下两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天上群星璀璨的银河,周围有淡淡的云,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梧桐树叶上依然残留着雨水。微风吹过,梧桐叶响,人心舒爽。短短10个字,是诗也是画。 孟浩然隐居20年修炼的功力,把参加沙龙的其他诗人震的七零八落,大家纷纷谦让:还是孟老师厉害,佩服佩服。“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当时的孟浩然肯定很傲娇。谁说出名要趁早的,人生走过的路都有用,我虽然隐居多年,但是功力深厚啊。这当然没错。可你不会说话,功力再深厚也没用啊。



三、 孟浩然没有参加工作,也不知道长安的办公室是什么样的,于是就很好奇。做为朋友,王维想满足他的心愿。“到我办公室吧,带你参观一下。正好有最新的诗文学术期刊,我们可以探讨学术。” 于是,王维就带着孟浩然到了办公室。他们的年龄相差13岁,但对于学术却有共同的理解,比如崇尚绿色环保的诗文风格。 正当他们聊的兴高采烈时,唐玄宗来了。大领导亲自视察工作,这可不得了......刚刚听到太监通报的时候,孟浩然真的吓坏了,赶紧钻到床底。 这不是小事。一介布衣擅自到朝廷部委的办公室,谁带你进来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不是进来偷机密的?王维不敢隐瞒,立刻向唐玄宗汇报:“领导,其实孟浩然在呢。” 说来也巧。唐玄宗李隆基也听说过孟浩然,特别喜欢他写的田园诗歌,掀起床单让他出来:“孟老师,我喜欢你还来不及呢,别怕哈。”出来以后,唐玄宗让他说说最近的新作。多么难得的机会啊,大唐的诗人那么多,能当面向皇帝展示才艺的可没几个,如果孟浩然能够抓住机会的话,可能会咸鱼翻身。 可他一张口就是吐槽: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什么意思呢? 我的命运好苦,皇帝看不上我,朋友也离我远去,眼看蹉跎半生却一事无成,愁的都睡不着觉,哎。唐玄宗马上就生气了:“你从来没有求官,何谈我看不起你,纯粹是污蔑。” 长袖一甩,走了。 一般来说,求职新人见到大领导应该充分展示才艺,让大领导觉的物超所值,某些岗位真的非你不可。这才是求职的套路。 可孟浩然张口就是“你为什么不用我?”怎么听都是一股怨气,浑身充满负能量......拜托,大领导都没见过你,你也没投过简历,人家怎么用呢? 他的吐槽实在有点莫名其妙。 小小的办公室里,王维看的目瞪口呆,指着孟浩然,不知该说什么好。“你呀,真不是做官的料。”



四、 孟浩然为什么会抱怨? 可能是性格问题。 他的才华很高,相貌气质也很好,是一个非常清高的学霸,但是不愿意在世俗社会逢迎拍马,也看不惯趋炎附势的蝇营狗苟。年轻时到鹿门山隐居,可能是为了逃避。 孟浩然逃避了世俗的一切纷扰,活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无论衣食住行,都是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他按照自己的心意,在鹿门山生活的随心所欲。 但他依然是逃避,而不是解决问题。世俗社会的蝇营狗苟依然存在,中年孟浩然的性格依然清高,他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和社会的契合点。 有才华的人都很清高。但是人只是社会的一份子,想要有所成就,只能妥协或者迎合。只有找到性格和社会的契合点之后,才能游刃有余的显露才华。 仔细观察的话,在各自领域做出成就的人,都有这种特点。孟浩然不是,他只是逃避。他像古代的隐士一样,和同伴住在山里,不和世俗社会交往。是啊,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嘛。 可是有一个问题。孟浩然的榜样是古代真隐士。 比如伯夷、叔齐是商朝贵族,看不惯周武王以武力夺江山,就隐居到首阳山,誓死不吃周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 他们是真的要和社会断绝关系,于是自己构建一个精神世界,住进去就不愿意出来。不论肉体或者精神,都活的很真实。但是孟浩然不是。 他的隐居只是暂时逃避,内心依然渴望在世俗社会获得成功。就像某些大学生,临近毕业却不知道如何面对社会,只好考研、读博,他其实并没有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只是想在学校躲几年。 完成学业后,最终也逃不过与社会接轨。这一天迟早要来,躲不过去的。 孟浩然就是一边逃避、一边渴望......最终活的非常拧巴、非常纠结,成为才华、清高、懦弱、勇气的矛盾体。 只有这样的孟浩然,才会在第一次面见唐玄宗时说:“你为什么不用我?”这种既不迎合、又渴望成功的吐槽,非常孟浩然。这样的人,又何止孟浩然?



五、 这种清高又纠结的人,往往会走入两个极端。 有的人小心谨慎,活的唯唯诺诺,生怕哪一句话得罪别人,一辈子活的不舒展也不自由。他们的特征是成天唉声叹气。有的人真性情,某些时候会视礼法如粪土,可能是真性情才导致清高和纠结,也可能是不经意间释放内心的不痛快。比如孟浩然。和其他诗人相比,孟浩然的机会不少,后半生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咸鱼翻身,可他一次都没有把握住。 公元735年,47岁的孟浩然和韩朝宗来到长安。 韩朝宗是襄州刺史,属于大唐的高级干部,有权力向朝廷推荐人才。李白就曾经抱过大腿,并留下一句名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如果能得到韩朝宗的推荐,孟浩然可能是有机会的。可就在韩朝宗宴请朝廷官员的时候,孟浩然缺席了。 韩朝宗的意思是:“老孟,你来宴席上表现一下,让大家看到你的价值,我在朝廷说话也方便一点。”这是很正常的。既然是推荐人才,肯定要让大家都认识才行,要不然的话,谁知道韩朝宗推荐的是人才还是草包。当时孟浩然正好遇到朋友,他们到饭店喝酒。哥俩喝了一坛又一坛,诉说着多年未见的遭遇。朋友对他说:“老孟啊,别喝了,你和韩公有约会呢。”你猜孟浩然是怎么说的?“浩然叱曰:业以饮,遑恤他。” 我们都已经喝酒了,还管韩朝宗做什么?天大地大,喝酒最大,来来来,我帮你倒满,为友谊干杯。孟浩然已经不把正事当回事,做官也泡汤了。 你说他是真性情也好,对人生失望也罢,总之到手的机会又溜走了。不过孟浩然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毕竟都47岁了,在那个年代也可以准备身后事了,就算做官又有什么前途。 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后来张九龄在荆州做长史,让孟浩然在幕府挂职,顺手做点事也领一份工资,留点积蓄安度晚年吧。他只做了半年,又辞职了。 公元740年,王昌龄路过襄阳,拜访孟浩然。 两人相谈甚欢,又是老朋友见面,没有美酒助兴怎么行呢?他们纵情饮宴,一手海鲜、一手美酒,夜市打烊了都没结束。当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已经快好了。但是海鲜和美酒的刺激,让毒疮加速恶化,不久后孟浩然就去世了。哎,真是性情中人。


六、 孟浩然的一辈子都活的很纠结。 他想出仕做官,又不愿迎合社会......他渴望成功,但弯不下腰......别人想带他一起飞,却又不能抗拒内心的真性情。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既然决定要隐居,就从一而终呗,留下诗文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也挺好。 既然想获得成功,就千万别端着,该不要脸就不要脸,该拍马屁就得拍马屁,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面子可言。比如刘邦。同样是中年出道,在鸿门宴上说跪就跪,项羽要杀老爹,依然嚷嚷着要分一杯羹。比如王维。 公元758年,广平王李俶收复长安,唐肃宗重新回到大明宫,上朝之后,中书舍人贾至写诗唱赞歌,给大唐中兴点赞。 王维马上就写了和诗,歌颂大唐的国运昌隆,皇帝英明神武,丝毫没有心理包袱。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其实哪有什么万国衣冠,长安城外都要穷疯了,就连“安史之乱”也不一定有把握完全平息。 但是场面话必须要说,赞一定要点。这种诗,孟浩然肯定写不出来,估计他听到都要吐了,3天也缓不过劲来。 他的诗有一种很纠结的感觉: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看到了吗?明明是在歌颂大唐的壮美江山,却突然转弯,说自己做不了官,不能为朝廷效力,感觉很难受。这种刹车轨迹,老司机都跟不上啊。而且和社会脱节的另一个反应就是,总感觉孟浩然的阅历不深。既没有李白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杜甫的厚重情怀,更没有王维的心灵通透,甚至没有白居易的讽刺辛辣。他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童子,对人世间的一切都感觉很陌生,托着下巴流露出迷茫的眼神。但是大家都想和他做朋友。 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王维和王昌龄也喜欢孟浩然,或许就是喜欢那种纯粹的真性情。 而真性情却让孟浩然矛盾、纠结了一辈子。还真是矛盾的一生。归根结底,这就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就要为其结果负责,千万不要瞻前顾后,摇摇摆摆。人生短暂,想做就要去做。听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想做的事,所求的只是不负本心。毕竟人生嘛,开心最重要。孟浩然缺的就是一往无前的勇气。
d
digdog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一生或许纠结无措,但毕竟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文化中不朽的地位。 历朝历代出将入相的人要多要少,名垂千古的又有几个。 替孟浩然惋惜,为他指正的,自己在时间中转瞬流逝,连颗沙粒都不如。
a
abccoffee
我一开始以为孟浩然是哪个影视角色…毕业太久了惭愧
d
dreaming824
我以为是微微一笑很倾城里面那个校花
i
iheartnyc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一生或许纠结无措,但毕竟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文化中不朽的地位。
历朝历代出将入相的人要多要少,名垂千古的又有几个。
替孟浩然惋惜,为他指正的,自己在时间中转瞬流逝,连颗沙粒都不如。
digdog 发表于 4/16/2020 11:09:03 PM


中国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两个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称为诗仙和诗圣。诗圣杜甫是李白的超级粉丝,写了无数景仰李白的诗歌。而李白,又是孟浩然的铁粉,写了无数喜爱和思念孟夫子的诗,中国历史上唯二的两位最最顶尖的诗人,居然都是孟浩然的直接或者间接粉丝,而人家孟浩然自己,也是跟李杜(几乎)齐名的大诗人。就冲这一点,孟浩然就无人能及。
下面看看李白同学给孟夫子写的诗,简直就是爱到肉麻啊:

《赠孟浩然》

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青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再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最后,用孟浩然自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结尾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deasea
性格造就,如果一往无前,诗也不是这个样子了
r
rime
狼狈的中年人和看不起狼狈中年人的人就不要往人家碰瓷。
E
Emily2010
许多人性格像孟浩然,却没有他的才华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