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前就听说《萤火虫之墓》是催泪神作,在各种感人电影佳作的排行榜上,这部1988年的日本动画片往往作为唯一的一部animation movie入围。美国资深著名影评人Roger Ebert对它不吝各种赞美之词,称它为“most powerful anti-war movie of all time”. youtube上有许多这片的视频,下面乌泱泱的评论里,许多男性观众说自己几乎从来不哭,唯一哭的那次就是被这部片给弄哭了。 有人总结:你知道这片子会让你哭,为此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后....你果然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 很多人都把这片子列为自己的saddest movie ever,也有很多人说这片是masterpiece, 然而绝对不想再看第二次。
"Miyazaki said he wanted the yard soil red because of the red loamy layers of the Kanto district. I always thought of soil as basically dull, either black or gray, so that was really hard for me. I kept on adding red and asked him whether this was what he wanted, and he would just say, 'No, I want more red!' (laughs). That's how we ended up with that extreme color."
宫崎骏自己也说,最初的构想只是画面,情节是后来补足的。
“At first, I had in mind children playing in the fields, where there wasn't much social context. but once it became a film, social factors such as the father's occupation and their reasons for movings had to be addressed. Incorporating all those elements expanded the scale of the film."
结尾的动画你看了吗?我家里有一本《Art of My Neighbor Totoro》,里面有很多当初的手稿和工作人员的访谈。我把结尾这段抄上来吧。宫崎骏的原话。
“The final cel animation had to depict the mother back at home. There was no need to have her return during the film. We needed to show her taking a bath and going to bed with them. We also had to show that she had recovered -- playing outside with them, climbing a tree, and even quarreling with somebody. That way the Totoros could gradually fade away from them, making it seem unlikely that they'll meet again. That's why we didn't have a single image of them playing with the Totoros. The Totoros are eating their acorns. As the acorns fall, they get excited. They gather and feast on the treats in the mountains. That seemed more appropriate."
结尾的动画你看了吗?我家里有一本《Art of My Neighbor Totoro》,里面有很多当初的手稿和工作人员的访谈。我把结尾这段抄上来吧。宫崎骏的原话。
“The final cel animation had to depict the mother back at home. There was no need to have her return during the film. We needed to show her taking a bath and going to bed with them. We also had to show that she had recovered -- playing outside with them, climbing a tree, and even quarreling with somebody. That way the Totoros could gradually fade away from them, making it seem unlikely that they'll meet again. That's why we didn't have a single image of them playing with the Totoros. The Totoros are eating their acorns. As the acorns fall, they get excited. They gather and feast on the treats in the mountains. That seemed more appropriate."
youtube上有许多这片的视频,下面乌泱泱的评论里,许多男性观众说自己几乎从来不哭,唯一哭的那次就是被这部片给弄哭了。
有人总结:你知道这片子会让你哭,为此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后....你果然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
很多人都把这片子列为自己的saddest movie ever,也有很多人说这片是masterpiece, 然而绝对不想再看第二次。
片子里妹妹节子(Setsuko) ,真的是太可爱了,可爱的让人一想起就心疼。就好像Roger说的那样:那么charming, fragile, vulnerable, innocent. 她和哥哥清太相依为命的点点滴滴,细节做的真实而生动,优美的让人陶醉,童趣的让人莞尔,痛苦的又让人心碎。
描述sibling之间情感的片子不是那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更少,让人印象深刻又痛苦难忘的就更是少上加少。
这是一部风格很东方的动画片,秀丽的乡间画面,无论多血腥、多悲哀的场景后都有的留白画面。
记得最后节子躺在那里,手里握着一小瓣西瓜,哥哥急着到门口去给妹妹做吃的,希望妹妹能吃了后赶快好起来。画面转移回屋子里,瘦骨嶙峋的节子闭着眼睛躺在那儿,静默的画面里,过了好一会儿出现的旁白:“她再也没有醒过来。”
那种孤独,那种残忍......
晚上屋外狂风大雨,哥哥一动不动的侧躺着,注视着身旁节子安静弱小的尸体,他脸上的那种绝望,心中深入骨髓的痛.....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感受的到。
30年过去了,当那些闪闪点点的萤火虫飞起来的时候,在Michio Mamiya(间宫芳生)如泣如诉的音乐声里,节子和清太,we miss you.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_XuJEmSTHow
然而让人觉得更sad 的是,这片子是根据作家野坂昭如的半自转体小说改编的。
和片子中的清太类似,野坂昭如带着妹妹逃避战火住在亲戚家,后来妹妹死于营养不良。现实生活中的野坂昭如一直对妹妹的死负有愧疚的心情,因为那时少年的他食欲旺盛,比如虽然想着要把大豆渣嚼烂点后喂给妹妹,但一时控制不住就自己先吞了下去,每次有了食物总忍不住自己先吃。
野坂昭如的原著篇幅不长,但文字写的更加冷峻,或者细节更加让人难受。
动画版增加了童趣的色彩。
二者都非常好的服务了自己的艺术表达目的。
文字里有这样一段:哥哥清太凝视着妹妹身体虚弱昏睡的样子时,突然想,能不能把自己的手指弄破,把血挤出来给妹妹吃?或者能把自己的手指拧断,肉给妹妹吃也是好的。
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反映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忏悔,你或许可以说,这是作者用清太之口对当年早逝的妹妹的忏悔之言。
这就是人世间的悲剧,在灾难的洪流下,小人物们苦苦挣扎,而整个成人社会造成的混乱和残忍,却要一个少年去承担本不应该由他承担的罪责。
野坂昭如2015年去世,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生前从未看过电影版的《萤火虫之墓》
🔥 最新回帖
来聊聊你攻击的这个“反战败”,不是啥新鲜的观点,国内豆瓣知乎上骂这片的人都这么说。
要我说,这片确实是反战败,只不过,它反的不仅仅是日本的战败,它反的是所有国家、所有民族、所有地区,所有人民的战败。
而只要有战争,就一定有战败方,就一定有被摧毁、被剥夺的无辜的生命。
虽然中国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了,但在漫长的八年间,从某种意义而言,很多时候是溃败的,一片生灵涂炭。
战争,无论它最后的荣耀如何铭记在历史的丰碑上, 但它最坏的结局总是让弱势群体承受着。
所以,这片,它反战败,进而它反战,因为它反对所有被战争摧毁的美好生命。
我觉得,叫它厌战片,更为合适。
最绝的是连战狼都被塑造成受害者
龙猫对我来说是非常温暖和怀旧的片子,勾起了很多小时候的回忆。乡下的小路、流水和田野,下午转成黄昏时变幻的光线,用芭蕉叶遮雨,在树荫下乘凉,蹑手蹑脚地跟踪小动物,夏日夜晚的月色, 等等。宫崎骏用的色彩和光影非常准确,只有妹妹遇到白色龙猫的那一场,我曾经觉得土的颜色偏淡,阳光下土的颜色应当是更明亮的砖红色。后来果然在书里看到这一段:
"Miyazaki said he wanted the yard soil red because of the red loamy layers of the Kanto district. I always thought of soil as basically dull, either black or gray, so that was really hard for me. I kept on adding red and asked him whether this was what he wanted, and he would just say, 'No, I want more red!' (laughs). That's how we ended up with that extreme color."
宫崎骏自己也说,最初的构想只是画面,情节是后来补足的。
“At first, I had in mind children playing in the fields, where there wasn't much social context. but once it became a film, social factors such as the father's occupation and their reasons for movings had to be addressed. Incorporating all those elements expanded the scale of the film."
无论如何,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龙猫!大家都很喜欢,就够了。
集结号本身就是个装逼的题材。。。
🛋️ 沙发板凳
和片子中的清太类似,野坂昭如带着妹妹逃避战火,后来妹妹死于营养不良。现实生活中的野坂昭如一直对妹妹的死负有愧疚的心情,因为那时少年的他食欲旺盛,比如虽然想着要把大豆嚼烂点后喂给妹妹,但一时控制不住就自己先吞了下去,在外面找到食物也总忍不住自己先吃。
成年后的他带着自责写下了这篇小说,并在书里安排清太死去,用角色为自己向妹妹赎罪。
野坂昭如2015年去世,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生前从未看过电影版的《萤火虫之墓》
same here...
有人评论这是一部about loser的片子
我们往往在歌颂描述winner
然而,其实更多的普通人在战争中在灾难中都是loser,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生命。
历史的尘埃,掉在每个普通人头上,把他们都变成了loser。
我只觉得特别惨。妹妹临死前饿得不成人形了,连石子都吃。
这个糖在中国超市还真的有卖。
中共没有反思战争的传统。从来都是宣传自己的战争是正义的,所以拍出来的片子主题思想就是敌人如何傻逼,自己如何伟光正。
震撼人心的电影都是反思战争的残酷的。
同是共产国家的苏联,二战片就拍得相当好。残酷的战争,泯灭的人性,看完让人深思。
re
我第一次看是大学看的。
那种水果糖某些亚洲超市/日本超市还有卖。
好多年前,我去日本玩的时候,看到有卖,我也买了一盒。不光糖的颜色形状都一样,糖的铁壳包装的形状也都是一模一样。吃到最后摇一摇,听一下剩多少粒的声音都和动画里一样。
这片子的细节做的真是,那么童真,又那么真实,简直是直击人的内心。
临死前小节子嘴里咕哝的那个东西,哥哥抠出来,原来是小玻璃石头,糖罐空了,妹妹只能把小玻璃石头当糖在嘴里含着来解馋了。
不了解孩子的人是写不出(拍出)这样的细节的。
要用成人的智慧来理智抽离的描述这样一个故事,又要有孩子的心态,才能刻画出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儿童细节。
这个我同意。日本反二战的作品绝大多数集中在被美帝扔了俩原子弹的后果上。
啥时候他们有作品开始反思南京大屠杀,啥时候才能算反战。
哇,这个有意思。将来碰到也要买一盒。
前半句同意,后半句,张艺谋,凯歌也还是有好片的,但后期作品就,哎。
不过这部片子不是宫崎骏的,是高畑勋的。
中国被侵略还要反思抵抗的准确性?是不是给殖民了才开心?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都只是遏制对方的野心和势头,没有实际占领任何土地。
就是!我那时候就买到了。特惊喜。而且摇起来也是咔咔咔的。妈耶。。我还记得那时候的兴奋劲儿。
看多多洛就特别想要一个银制多多洛的打火机。😂
和反思没有关系
有power的能感动人的好作品,大家就认可。
你的思想再牛逼,再伟光正,没有直达人内心的能力,就是失败的文艺作品。
否则大家都看哲学公理论证书去好了。
大陆拍的有点反战味道的片子大概就是凯旋之子夜了。同样是被侵略,毛子就能拍出士兵之歌这样的经典。
我都说了苏联人家也拍了卫国战争。
你懂不懂反思战争,哪怕你是正义的一方,也要让观众觉得不要发动战争才对。
谢谢兄弟指正,我一直以为萤火虫也是宫崎骏的作品。
庸俗的人是靠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同意这句话吗?
当时宫崎骏在拍龙猫。所以龙猫算是制作不是特别精良的,因为人力都投到萤火虫去了。
集结号算不算?虽然仅仅是内战。那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群哥们死得真是冤。
现在日本的电影有点停滞,我好久没看到震撼人心的作品了。
前不久看了个小偷之家还行。
这几年韩国电影崛起特别快。说来说去还是要自由,不要动不动就禁这禁那的。
倒是毛子的文学素养让人羡慕,苏联也有影视审查,但是却能拍出很多传世的作品,实在是牛逼
集结号是受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影响搞出来的。特效都是韩国那边过来支援。
晓刚其实也想拍出欧美苏联那种震撼人心的战争片,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不敢碰敏感题材,勉强拍个1942
冯小刚的问题在于,他拍什么东西,走得深入一点的时候,就开始犹豫,然后后退,嬉皮笑脸的混过去了。《芳华》里越战的残酷,算是点了一点,但不敢深入,立刻就撤。有一个镜头,战地医院里被袭击的那个晚上,本来再深入拍一点可以成为经典镜头的。可惜,冯小刚没法深入下去,就是个半吊子。
中国的这些影视人,要么搞非主流,一副我掌握镜头掌握话语权,完全不在乎观众感受,自言自语,出来的东西大多数人看不懂。
要么就是各种迎合市场、官方、主流审美,非常肤浅。
当然了,这么说他们也不是很公平,毕竟,大环境放在那儿,畸形的创作环境,没法开出丰盛的花朵和果实。
哎,中国的影视就这么着吧。
要这么说,还真有些反战电影,包括13钗也算是反战片。
毛子在斯大林死后还是放松了很多,士兵之歌里就有军人的老婆在后方给老公戴绿帽的情节,放中国根本不可想象。
静下心来,好好欣赏一下这部好电影,害怕难受的人,可以听听我在主贴里贴的主题音乐link。
这么纯真美好生命的消失,兄妹俩被整个世界遗忘,相依为命的那种互相依恋,最后一个个孤独离世的痛苦。
这大概是日本文化才能做出来的作品,主人公们一败涂地,彻底的悲伤故事,没有反转,没有奇迹,连光明的尾巴都没有。
但这过程中的美和生动,却永不泯灭。
别的文化创作不出这么纯粹的悲伤。
你完全可以这么理解,然而,这恰恰是真实的体现,是世间万千悲剧中的一种。
1932年毛岸英和毛岸青曾被暂时寄养在上海董健吾与妻子郑兰芳家,董健吾后来被抓,董的前妻黄慧光接手这两个男孩,黄自己有好几个孩子,外面风声鹤唳,在生活和安全的双重压力下,黄对毛岸英兄弟俩各种不待见(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毛岸英一怒之下带着弟弟毛岸青离开黄家,成为流浪儿。有说法,毛岸青后来的精神病就是在那个时期被巡警殴打恐吓所致。
但是呢,如果德国也拍一个这样的动画片或者电影。别的不说吧,就拍德累斯顿大轰炸,全城成废墟之后的民生,那舆论和网评绝对就是不一样的了。
当然了,现在苏联已经早就解体没有话语权了。所以拍拍东普鲁士省人民大逃亡啊,或者难民船WilhelmGustloff号沉没记啊,那还是没问题的。
妹妹很可怜,哥哥眼高手低,好逸恶劳且非常敏感,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却一定要把妹妹带出来(为什么不能把妹妹留在姨妈家,哥哥自己出去做工?姨夫和表姐都外出工作),最终造成了悲剧。
你有没有看过电影 紫日?YouTube有免费看的。
这部是高畑勋的作品。
这个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差太多了
是的,ajmm说的没错,有了小孩子后,这片子更是让人心碎。
我跟你想法一模一样,哥哥在亲戚家里不帮忙家务也不出去工作,被亲戚说了以后就赌气带妹妹出走,银行里有钱不取出来用反而去偷,妹妹就是被哥哥养死的
那个哥哥就是个战狼
妹妹对着湖水划拳的画面,哎,太乖萌的节子了。一般动画片不是以营造现实见长的。但这部片里的节子和清太,为什么让人觉得那么真实?真实到了让人心痛不已的程度。
这个影片是反战争的吧。如果没有战争,父母即使是农民也不会饿死孩子们吧。
而且这个战争还是日本自己发动的。只要有战争,我们都会是战争的牺牲品的。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
我觉得这是这个影片的重点。
我觉得清太自己都还是个半大不小的孩子,而且从小成长环境优渥,所以并没有艰苦生活的经验,虽然他努力在学习在适应。
他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在外面找吃的偷东西,兄妹俩可能饥一顿饱一顿的,他没有意识到长期的缺乏食物,对年龄幼小的妹妹会造更加严重的后果,等到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大家不能用上帝的视角来审视一个少年,他的某些决定也许鲁莽轻率,但爱妹妹的心是真挚的,也用了全部力气去阻挡过滤外界的血雨腥风,不让这一切吹到天真可爱的妹妹脸上,虽然他失败了。妈妈死的时候,清太没有哭,为了不让妹妹知道,他在单杠上无穷无尽的翻着,直到情节后面节子的一句话,他知道妹妹已经明白妈妈死了,瞬间,大颗大颗的泪水如泉水一样从清太的眼里涌了出来,他几乎是嚎啕了。
那一刻,我们才意识到,清太自己也不过是个孩子而已。为了妹妹他已经很坚强了,可是,他毕竟只是个孩子。妹妹可以哭闹着要妈妈,他只能把泪水往肚子里咽,在妹妹面前强颜欢笑。
这真是一部关于sibling 之间彼此依赖彼此牵挂相依为命感人至深的片子。
龙猫不是悲剧啊。结尾妈妈的病好了,龙猫赠送的橡子也发芽了。
动画版增加了童趣的色彩。
二者都非常好的服务了自己的艺术表达目的。
文字里的哥哥清太凝视着妹妹身体虚弱昏睡的样子时,突然想,能不能把自己的手指弄破,把血挤出来给妹妹吃?或者能把自己的手指拧断,肉给妹妹吃也是好的。
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反映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忏悔,你或许可以说,这是作者用清太之口对当年早逝的妹妹的忏悔之言。
作者的妹妹当年也死于营养不良,而少年的他在目睹妹妹死状,就一直自责,以为是自己多吃的那一口,害死了妹妹。
这就是人世间的悲剧,在灾难的洪流下,小人物们苦苦挣扎。而整个成人社会造成的混乱和残忍,却要一个少年去承担本不应该由他承担的罪责。
龙猫的可爱不代表电影本身。。。
龙猫其实讲了和卖火柴的小姑娘一样的故事。。。没看懂的话,多看几遍吧
它在豆瓣上能拿到8.7, 已经很优秀了,你去看看有多少一窝蜂上去打一分的爱国青年们。
除去国内,这部片子在日本、在欧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饱受赞誉,IMDB、rottentomatoe,影评人文字、各种经典电影排行榜,多少人对它的喜爱。
30年过去,它的魅力依然不衰。
真是经典。
结尾的动画你看了吗?我家里有一本《Art of My Neighbor Totoro》,里面有很多当初的手稿和工作人员的访谈。我把结尾这段抄上来吧。宫崎骏的原话。
“The final cel animation had to depict the mother back at home. There was no need to have her return during the film. We needed to show her taking a bath and going to bed with them. We also had to show that she had recovered -- playing outside with them, climbing a tree, and even quarreling with somebody. That way the Totoros could gradually fade away from them, making it seem unlikely that they'll meet again. That's why we didn't have a single image of them playing with the Totoros. The Totoros are eating their acorns. As the acorns fall, they get excited. They gather and feast on the treats in the mountains. That seemed more appropriate."
真的是happy ending, 至少宫崎骏本人是这么认为的。 老式的房子,大树,田野,阳光,暴雨,龙猫,他们希望在现代人完全忘记田园生活的美之前把它记录下来。
没看过,或许有不错的,但总感觉先天不足似的,完全没有一部酣畅淋漓的,纯粹的,表达出我们二战时经历的痛苦、不幸、愤怒,抗争、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情绪,只要能彻底的表达出来其中的某一种就行。
结果就是个四不像,出来的作品,什么情绪都非常扁平化,幼稚化,肤浅化。
也许我们的文化不善于表达灾难。
也许我们的文艺尤其是影视创作者,身上套着太多的纸枷锁。
《萤火虫之墓》这样一部哀伤到极致的电影,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中是创作不出来的。
其实你认为是happy ending也挺好的,说明你是个内心阳光的人。。。
影片里有很多细节的,有心的话也会找到背景故事。。。这些主创人员不会讲给你的,你要自己体会的。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龙猫》是宫崎骏最好的悲剧。。。
一部悲剧如果只是带给人们思考悲伤的原因,其实不免落了下成,真正好的悲剧是带给人们走出悲伤的光明的。。。
这个片子在现在的日本同样创作不出来。。。
显然你也不懂反思战争啊,你表达的只是低层次单纯的反对战争。。。
反思战争是思考战争的成因,从而避免战争。。。
有可能。
这样说来,这部作品今天看来,更加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各位为人父母们,有没有想过,你们的孩子们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能互相扶持着相亲相爱的抵御外界的风雨吗?
人性是很脆弱的,往往经受不住考验,兄弟姐妹之间也是如此。
特别是灾难面前。
所以这部片子里,十四岁清太和四岁节子之间兄妹俩的情感,美好的让人落泪。
节子临死前,拿起石头请哥哥吃 “rice ball”,对哥哥说“谢谢”。哥哥守护这妹妹尸体时的绝望,随着妹妹的离去,他所有生的希望都泯灭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豆瓣上看到过影评,说是作者也是为了讽刺当时的年轻人眼高手低,不肯踏踏实实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