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从目的,看培育和教育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4月12日 21点34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钱
钱浩成
大约 5 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下一代是人类传承接力棒,也是这一代奋斗的重要目的。
不论任何国家,都存在对下一代关怀的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层次,一是家庭的层次。因此,就存在着两个目的。
因意识形态和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各个国家层次的对下一代关怀的目的和方式,也就不同。而作为家庭层次,则都基本一致。
如果国家和家庭两个层次的两个目的,能达成基本的一致。那么,这个国家对下一代的关怀,应该是协调而值得效法和推崇的。但是,往往因社会的变动性,使国家层次的目的,常常不具有适应性。相对而言,作为家庭层次的目的,却始终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本文仅就家庭对下一代的关怀,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下一代是人;其次,下一代最终要和父母一样,面对社会。因此,培养下一代的基本而首要的目的,是独立。这个独立,至少包含生活和经济两个方面。前者是人生存的基本常识,后者是发展的必要因素。有了这两项基本因素,才能期望孩子更上一层楼。
这两项基本要素获得的前提,是依赖于下一代对人生的认识。因为,思想认识,决定行为。没有这种思想的认识,就不可能有独立的行为,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生活和经济上的持久完善;不能完善,也就谈不上独立。
父母和孩子,毕竟是两代的两个人,而下一代的生活是孩子们自己的。做父母的不可能,手把手地一直扶持孩子到自己死亡。即使那样,孩子还是要独立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因此,父母给予下一代最首要的是,独立思考下的、正确的人生观。其次,才是谋生的技能。
人生观的形成,不是一日而就的,更不是灌输,就能形成的。她需要依靠孩子自己的认识,来掌握的。因为,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的行为。灌输的人生观,是一种机械的,非现实的;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的。
因此,作为父母,首要的是不能使用灌输式的教育,而是要使用培育式的启发。目的在于启动孩子的思维发动机。灌输,只能加强孩子的记忆,但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停滞和封闭;启发,作为父母的家长的作用,则是一个发动机的点火装置(火花塞),而孩子就是一台发动机。
教育和培育的结果,在孩子的所有行为上,都表现出被动和主动的差别。形象地说,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出没有发动机的父母推车行为;而培育出来的孩子,则是一个拥有发动机的汽车。发动机的好坏,在于其材料和保养。在对下一代的关怀上,这个材料,就是指孩子的天分,而保养则是指父母的培育方式。
正如保养好的汽车,就算发动机旧一点,跑起来也照样不会输于发动机好,而不从事或不会保养的车子一样。培育出来的孩子,因其主动性,终能超过教育出来的、没有发动机的被动性的孩子。
有了人生观,就有了方向;有了主动性,就不愁没有独立性,就不愁没有读书的兴趣,就不愁没有好的成绩,就不愁没有创造性,就不愁没有工作,就不愁不能在经济上独立,就不愁不会成为一个正常的成人,就不愁不会不理解父母而存在的代沟。
这个时候,孩子不但不会成为父母的负担,还是和父母共同奔向幸福生活的合作者。
中国的家长,习惯于被领导、被安排、被。。。。这种长期的“被”,形成了一个从众的潜意识心理。因此,在孩子的关怀上,少有独立的思考,更没有去想过孩子学习的真正目的,以及到底需要学些什么?因此,就有毕业就失业的现象。
对于中国的人才教育,形象地说,就是拔火罐行为。教育的定义和实际行为,就是一个有一定界限和框框范围的拔火罐;而教育的灌输过程,就是拔火罐的强制治疗过程。
遗憾的是,医学治疗上的拔火罐,是针对有病,而且知道病症具体位置的患者;而教育上的拔火罐行为,是针对一个没有任何病兆,比医生自己还要健康的孩子的思想。
因此,这种拔火罐的教育行为,拔出了厌学、逃学行为,拔出了人为的三六九等,拔出了书呆子,拔出了学而无用的事实;同时,也拔走了天赋,拔走了创造性,拔走了诺贝尔奖。
培养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就是建立分辨力。这是学习的首要目的。大脑是个生产车间,知识是材料。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大脑就会变为仓库,而知识就成为货物。这时的孩子,从整体上讲,就是一个杂货铺。只有出售现成货物的能力,而没有车间所具有的加工和创造的能力。
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了分辨力;有了分辨力,就自然产生了正确的选择力;拥有了选择力,就等于培养出了决策的能力;有了决策的能力,自然就拥有了领导的基本能力。
封建的封闭社会,是不希望拥有思考力的。这是因为,拥有了思考力,就等于拥有了辨别和领导能力。那么,作为自己已经是唯一领导的封建者来讲,就给自己制造了无数的竞争者。这是封建社会,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封建社会需要的是干活的人,而灌输式的教育,恰恰就是生产这样人的最好方式。
培育和教育,主动和被动,独立和依赖,创造和重复,开放和封闭,向上和向下,发散和内敛,领导和被领导......正好是一对相向的思维矛盾。
家长们,我们要选择哪一种呢?
写于2009.11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不论任何国家,都存在对下一代关怀的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层次,一是家庭的层次。因此,就存在着两个目的。
因意识形态和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各个国家层次的对下一代关怀的目的和方式,也就不同。而作为家庭层次,则都基本一致。
如果国家和家庭两个层次的两个目的,能达成基本的一致。那么,这个国家对下一代的关怀,应该是协调而值得效法和推崇的。但是,往往因社会的变动性,使国家层次的目的,常常不具有适应性。相对而言,作为家庭层次的目的,却始终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本文仅就家庭对下一代的关怀,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下一代是人;其次,下一代最终要和父母一样,面对社会。因此,培养下一代的基本而首要的目的,是独立。这个独立,至少包含生活和经济两个方面。前者是人生存的基本常识,后者是发展的必要因素。有了这两项基本因素,才能期望孩子更上一层楼。
这两项基本要素获得的前提,是依赖于下一代对人生的认识。因为,思想认识,决定行为。没有这种思想的认识,就不可能有独立的行为,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生活和经济上的持久完善;不能完善,也就谈不上独立。
父母和孩子,毕竟是两代的两个人,而下一代的生活是孩子们自己的。做父母的不可能,手把手地一直扶持孩子到自己死亡。即使那样,孩子还是要独立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因此,父母给予下一代最首要的是,独立思考下的、正确的人生观。其次,才是谋生的技能。
人生观的形成,不是一日而就的,更不是灌输,就能形成的。她需要依靠孩子自己的认识,来掌握的。因为,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的行为。灌输的人生观,是一种机械的,非现实的;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的。
因此,作为父母,首要的是不能使用灌输式的教育,而是要使用培育式的启发。目的在于启动孩子的思维发动机。灌输,只能加强孩子的记忆,但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停滞和封闭;启发,作为父母的家长的作用,则是一个发动机的点火装置(火花塞),而孩子就是一台发动机。
教育和培育的结果,在孩子的所有行为上,都表现出被动和主动的差别。形象地说,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出没有发动机的父母推车行为;而培育出来的孩子,则是一个拥有发动机的汽车。发动机的好坏,在于其材料和保养。在对下一代的关怀上,这个材料,就是指孩子的天分,而保养则是指父母的培育方式。
正如保养好的汽车,就算发动机旧一点,跑起来也照样不会输于发动机好,而不从事或不会保养的车子一样。培育出来的孩子,因其主动性,终能超过教育出来的、没有发动机的被动性的孩子。
有了人生观,就有了方向;有了主动性,就不愁没有独立性,就不愁没有读书的兴趣,就不愁没有好的成绩,就不愁没有创造性,就不愁没有工作,就不愁不能在经济上独立,就不愁不会成为一个正常的成人,就不愁不会不理解父母而存在的代沟。
这个时候,孩子不但不会成为父母的负担,还是和父母共同奔向幸福生活的合作者。
中国的家长,习惯于被领导、被安排、被。。。。这种长期的“被”,形成了一个从众的潜意识心理。因此,在孩子的关怀上,少有独立的思考,更没有去想过孩子学习的真正目的,以及到底需要学些什么?因此,就有毕业就失业的现象。
对于中国的人才教育,形象地说,就是拔火罐行为。教育的定义和实际行为,就是一个有一定界限和框框范围的拔火罐;而教育的灌输过程,就是拔火罐的强制治疗过程。
遗憾的是,医学治疗上的拔火罐,是针对有病,而且知道病症具体位置的患者;而教育上的拔火罐行为,是针对一个没有任何病兆,比医生自己还要健康的孩子的思想。
因此,这种拔火罐的教育行为,拔出了厌学、逃学行为,拔出了人为的三六九等,拔出了书呆子,拔出了学而无用的事实;同时,也拔走了天赋,拔走了创造性,拔走了诺贝尔奖。
培养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就是建立分辨力。这是学习的首要目的。大脑是个生产车间,知识是材料。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大脑就会变为仓库,而知识就成为货物。这时的孩子,从整体上讲,就是一个杂货铺。只有出售现成货物的能力,而没有车间所具有的加工和创造的能力。
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了分辨力;有了分辨力,就自然产生了正确的选择力;拥有了选择力,就等于培养出了决策的能力;有了决策的能力,自然就拥有了领导的基本能力。
封建的封闭社会,是不希望拥有思考力的。这是因为,拥有了思考力,就等于拥有了辨别和领导能力。那么,作为自己已经是唯一领导的封建者来讲,就给自己制造了无数的竞争者。这是封建社会,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封建社会需要的是干活的人,而灌输式的教育,恰恰就是生产这样人的最好方式。
培育和教育,主动和被动,独立和依赖,创造和重复,开放和封闭,向上和向下,发散和内敛,领导和被领导......正好是一对相向的思维矛盾。
家长们,我们要选择哪一种呢?
写于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