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科学规律认识的社会化

钱浩成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常识,从字面上讲,常,有一般、普遍的含义;识,就是知识。也就是说,常识是指普遍的大众化的知识。这种解释点明了两点,即大众化和知识。其缺陷是造成一种先社会大众,后科学知识的反向思维。而本质上,是先有知识,后有普及。因此,常识的本质,就是科学规律认识的社会化普及。

我们知道,野蛮和落后,是因为知识的匮乏,导致理性的缺失。扩展于社会,就是社会常识的匮乏。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是知识普及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这个知识的普及化本质,就是将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规律,走出学院店堂,成为大众化的普遍认识,而成为常识。在百年前,我们称之为启蒙,在今天,我们应该称之为常识。因为,启蒙,大多是指基础的,不被知的;而常识,是已知而未普及的。因此,常识,就是将科学知识规律进行社会范围的普及。
一个社会建立不起来常识,就不会形成广泛的共识,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基础。而扭曲常识,就是破坏社会稳定的罪魁杀手。因为,歪曲、扭曲、违背常识,就是违背人、社会、自然的规律,就等于混淆社会的基础认识,混淆社会稳定赖以依靠的共识思想。思想的混淆,行为必然混乱。
而歪曲、混淆和违背常识,最惯用的手法,就是采用各种工具,禁锢、欺骗、掩盖、蒙蔽事实的真相。
因此,常识的建立,决定了社会文明的程度,也决定了这个社会的走向。
常识与现实中国社会的走向,紧密相关。
建立在人权基础上的宪政民主社会,是人类未来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现实,是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进,没有一个能真实能起到作用的民主社会力量;退,是死亡的召唤。尴尬的局面,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僵持状态。
中国民主力量的缺失,原因主要是对现代文明社会缺乏清醒的认识,以及明晰的归纳;缺乏与现实相结合的理论,导致难以形成社会的共识。
而社会共识的形成,不是依靠灌输的,而是依靠共同的自我认识。灌输的共识,是强制性的印刷行为。如其说是共识,不如说是一种强制性训练后的习惯。虽然这种训练,能显示强大的力量。但因其非自我认识性,不能深入骨髓,融化于血液,而缺乏可持续性,显得短暂;也因其非自我的认识性,而缺乏对正确性的掌握;因其训练的一致性,而拥有强大的力量性;但是,这种力量,在非正确性的指导下,最终会导致自我的伤害。因此,灌输式的社会共识,不是真正的社会共识,而是一种不可取的、最终必然会导致自残的行为。1949年后的30年中国建设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最牢固的共识,是建立在对科学规律认同基础上的,更不是对个提人的崇拜。对科学事实结果的社会性认同,就是常识。因此,推广常识,就是推广科学,就是社会迈向文明的必由之路。
常识的本质是人、社会、自然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常态反映,是人类社会共识的科学规律。常识的建立,本质就是建立一个以科学规律为基础的社会行为标准和参照系。
显然,一个文明的社会,是一个尊重常识,按照常识规律行为的社会。而一个非文明的社会,则是一个违背、歪曲、扭曲常识的社会。
由于人的独特性,科学的规律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不被大众所接受,使科学难以变为常识,而受到冷落。也由于大众人,在思维上的守旧性、凝滞性、懒惰性、导致的思维局限性,常常使科学不能正常地转变为常识,而使大众自身受到蒙蔽、被忽悠、被欺骗。
因此,常识的本质是科学,但是,常识的形成,需要人类社会自身主动地转换。这个转换的衔接方式,就是一个民主的讨论、澄清、辨析和宣传的过程。
显然,常识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共识的建立过程。
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就是一个建立在基本共识基础上,相互争论、探索,不断建设新常识的过程。因此,一个拥有现代文明的民主的社会,是一个以科学为行为标准的宪政社会,其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建设和巩固常识的社会。 ​ 写于 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