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农民?人口膨胀那么厉害?

雁过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要说历史,疆土,地形多样化,欧洲感觉也类似,差不多。
为什么欧洲那边那么多样化,有种粮食,就着地势和原资源种葡萄,酿葡萄酒,橄榄油,捕鱼,各种商人,各个利益集团等等。
而中国基本是农业为主,各处慢慢开垦成农田。

然后人口也是中国特别能生,欧洲人口没膨胀那么厉害。这是什么原因?
s
slugloris
内卷化,人越多,需要多产粮食,生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粮食,无线循环
雁过
内卷化,人越多,需要多产粮食,生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粮食,无线循环
slugloris 发表于 3/29/2020 2:04:32 PM

死循环啊为什么欧洲人口没有那么多?
m
minijing

死循环啊为什么欧洲人口没有那么多?

雁过 发表于 3/29/2020 2:10:17 PM

战争不断?中国封建社会还是挺稳定的,一个朝代就几百年。中国的疆土也比欧洲大,还有气候原因。
h
hutuchong123
没有文明,没有文化,没有道德,没有同情心同理心,没有创造力。一群混吃等死的人,带来各种各样的病毒饥荒灾难,人再多和蛆一样有什么用?
萌新小留
古罗马帝国与中国的汉唐人口是差不多的,不存在中国多生
p
panflute
看看中国历史吧。刚建国的时候劳动力少,政府号召英雄母亲多生,才有后来的人口膨胀了。
萌新小留
没有文明,没有文化,没有道德,没有同情心同理心,没有创造力。一群混吃等死的人,带来各种各样的病毒饥荒灾难,人再多和蛆一样有什么用?
hutuchong123 发表于 3/29/2020 2:16:00 PM

印第安人表示赞同,美国红脖子就是这样一群人
s
sanguo9
要说历史,疆土,地形多样化,欧洲感觉也类似,差不多。
为什么欧洲那边那么多样化,有种粮食,就着地势和原资源种葡萄,酿葡萄酒,橄榄油,捕鱼,各种商人,各个利益集团等等。
而中国基本是农业为主,各处慢慢开垦成农田。

然后人口也是中国特别能生,欧洲人口没膨胀那么厉害。这是什么原因?

雁过 发表于 3/29/2020 1:59:55 PM


这个是农耕民族的优势,食物来源稳定
a
anotherid
有粮养得起这么多人口!
1
1nsb
回复 1楼雁过的帖子 人多力量大,这都不知道。
s
sanguo9
看看中国历史吧。刚建国的时候劳动力少,政府号召英雄母亲多生,才有后来的人口膨胀了。
panflute 发表于 3/29/2020 2:22:40 PM


明清人口爆发是因为新大陆引进的玉米红薯等等
建国后则是医疗条件变好了的原因,婴儿成活率发生了质变
n
node2dev
文化差异
自然环境和民族性格造成……
萌新小留
自然环境和民族性格造成……
萏 发表于 3/29/2020 2:35:25 PM

西进运动时期,美国白人的生育率也是很惊人的
S
Stromboli

死循环啊为什么欧洲人口没有那么多?

雁过 发表于 3/29/2020 2:10:17 PM

你这纯粹印象流。二战结束时欧洲人口6亿,比中国人口5亿多还多的,现在中国人口比欧洲多很多,完全是因为建国后政策鼓励多生孩子,短时间人口翻了一倍,之后又是嫌人口太多开始计划生育,现在老龄化严重,又开始鼓励生育,完全是不断挖坑和填坑。
w
wmn
要说历史,疆土,地形多样化,欧洲感觉也类似,差不多。
为什么欧洲那边那么多样化,有种粮食,就着地势和原资源种葡萄,酿葡萄酒,橄榄油,捕鱼,各种商人,各个利益集团等等。
而中国基本是农业为主,各处慢慢开垦成农田。

然后人口也是中国特别能生,欧洲人口没膨胀那么厉害。这是什么原因?

雁过 发表于 3/29/2020 1:59:55 PM

闲的无聊,严肃地回答下1.气候原因,欧洲北部是海洋性温和气候,冬暖夏凉湿润多雨,适合畜牧业,受日照的限制,不适合大规模的农耕业。南部地中海地区雨热不同期,适合种植水果,不适合粮食。粮食产量限制了人口
2.人口灭绝和迁移。西罗马跟中国汉朝人口相当,可是公元5世纪阿提拉来了,屠杀了一大批,接着就是第一次鼠疫一直到公元8世纪,闹了三四百年,人口减少了一半。14世纪-16世纪黑死病(第二次鼠疫),人口又灭掉了1/3. 然后是移民,鸦片战争后,到2次大战前,100年间,向非洲美洲移民约6000万。
梅干茶泡饭
欧洲纬度高啊 你拿温带和亚热带比是没有可比性的
f
firmiana
刚建国时候人口数量挺正常的。。
那时候有人提出限制一下一家生两三个,老毛不同意还鼓励多生
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胎政策了

再然后是人口结构恶化又放开二胎

就是一个悲伤的control freak的故事
m
meningitis

印第安人表示赞同,美国红脖子就是这样一群人
萌新小留 发表于 3/29/2020 2:25:04 PM

你这么说虽然没什么问题,但是落后就是要挨打。拥有更先进科技的就是更高层的文明。
萌新小留

你这纯粹印象流。二战结束时欧洲人口6亿,比中国人口5亿多还多的,现在中国人口比欧洲多很多,完全是因为建国后政策鼓励多生孩子,短时间人口翻了一倍,之后又是嫌人口太多开始计划生育,现在老龄化严重,又开始鼓励生育,完全是不断挖坑和填坑。

Stromboli 发表于 3/29/2020 2:39:33 PM


不是主要原因,印度人口和非洲人口也在短时间内从三四亿爆炸到了十几亿,主要原因是初级医疗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婴儿的存活率
w
wolaila
要说历史,疆土,地形多样化,欧洲感觉也类似,差不多。
为什么欧洲那边那么多样化,有种粮食,就着地势和原资源种葡萄,酿葡萄酒,橄榄油,捕鱼,各种商人,各个利益集团等等。
而中国基本是农业为主,各处慢慢开垦成农田。

然后人口也是中国特别能生,欧洲人口没膨胀那么厉害。这是什么原因?

雁过 发表于 3/29/2020 1:59:55 PM


欧洲是高维度大陆西岸,夏天不降雨,种不了大米,大米亩产量古代是小麦两倍,今天是小麦三倍(感谢袁隆平)
刘晓庆


欧洲是高维度大陆西岸,夏天不降雨,种不了大米,大米亩产量古代是小麦两倍,今天是小麦三倍(感谢袁隆平)

wolaila 发表于 3/30/2020 12:28:58 AM


印度大米 在中东地区和欧洲超市随处可见!!

而欧洲这里的农产品 几乎 没一个亚洲国家要!!





刘晓庆


欧洲是高维度大陆西岸,夏天不降雨,种不了大米,大米亩产量古代是小麦两倍,今天是小麦三倍(感谢袁隆平)

wolaila 发表于 3/30/2020 12:28:58 AM


夏天的光热条件也不够啊!!

比如德国这里, 夏天经常 比 中国江南地区的冬天还寒冷,

你说怎么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刘晓庆
欧洲纬度高啊 你拿温带和亚热带比是没有可比性的
梅干茶泡饭 发表于 3/29/2020 3:04:10 PM


印度 要 比 同一纬度的中国 热很多很多很倍以上!!

经常侵袭中国的变态俄罗斯寒流 到不了印度.

印度的季风气候特别极端, 高温到变态. 比同一纬度的中国热太多太多了.

所以本来属于白人的印度人变的黑的惊人!!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V8zXLMIjlcw
刘晓庆
要说历史,疆土,地形多样化,欧洲感觉也类似,差不多。
为什么欧洲那边那么多样化,有种粮食,就着地势和原资源种葡萄,酿葡萄酒,橄榄油,捕鱼,各种商人,各个利益集团等等。
而中国基本是农业为主,各处慢慢开垦成农田。

然后人口也是中国特别能生,欧洲人口没膨胀那么厉害。这是什么原因?

雁过 发表于 3/29/2020 1:59:55 PM


印度的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人口马上就超越中国了!!

其实中国人口一点都不多!!
l
lcccbwmm
民以食为天,自然是农业人口最多,还因为中国人没有创造出工业化,科学和自动化,这些都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
刘晓庆
民以食为天,自然是农业人口最多,还因为中国人没有创造出工业化,科学和自动化,这些都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
lcccbwmm 发表于 4/2/2020 8:08:29 PM




在16世纪之前,大部分欧洲人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约3/4人口都是农村农业人口。根据史料记载,18世纪中叶之前,英格兰人口增长很缓慢,从1651年至1751年的100年里,英格兰人口仅从522万人增长到577万人。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760年至1840年前后),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1801年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首次人口普查显示,英国人口已经达到1050万人,到1841年人口普查时仅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就达到1590万人。这种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人口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关联呢?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按照惯例,普通英格兰夫妇结婚后就不能继续住在父母家,因此他们往往要到有了足够独立维持生活的经济实力才会结婚,使得大多数人的结婚时间较晚。在人均寿命不高的时代,晚婚极大地影响了生育率。

但随着工业革命开启,年轻人进入城市工作,他们在城市里结识了更多的人,比在人口稀疏的农村地区更容易找到伴侣。英国学者们一致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日益繁荣的经济使人们能够安心地开始家庭生活。这一时期,人口死亡率也开始下降,人们的寿命逐渐延长。这可能令人惊讶:虽然新形成的城市人口拥挤、疾病流行,但城市里总体健康状况和饮食远远好于农村。

另一方面,人口迅速增长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与深化、实现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人口迅速增长,那么英国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在庞大人口基数下,英国的发明家层出不穷,一系列新发明成果和重大技术突破不断涌现,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6年詹姆斯·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在这些工业巨匠后面的是许许多多各类小人物,包括科学读物撰稿人、工程师、实验员和技术工人等。

历史学家认为,煤是工业革命的燃料,虽然矿工工作非常辛苦,但英国得益于其人口红利,仍有足够数量的工人愿意下矿干活。据统计,到19世纪中期,英国矿工人数达到21.6万人。随着工业革命发展,人们纷纷涌入城市寻找工作,伦敦周边建起越来越多的工厂,英国许多城市日益变大。从1801年到1851年,伦敦人口就翻了一番。人口多还意味着消费也多。1786年,一名棉纺主从伦敦经纪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生产多少细布,不管是什么样式的,我们全都要。”一名法国游客嫉妒地写道:“真是没有想到,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统治的国家竟然能成功供养它的人民,而法国这个民主国家却只擅长为贵族生产商品。”

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要比英国来得晚,很多国家只能从英国引进技术加以改进,这也与人口数量有关。从1750年到1800年,70%的欧洲城市化发生在英国。进入19世纪中期之后,德国人口增长迅速,1830年德意志邦联人口为3000万人,到德国统一时,人口已增至4100万人以上。以充实的人口为后盾,德国步入了生气勃勃的工业革命时代,1880年德国拥有9400辆机车,超过法国。与德国相反,大多数法国历史学家都认为,18世纪和19世纪法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缓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国没有实现人口大幅度增长。
刘晓庆
民以食为天,自然是农业人口最多,还因为中国人没有创造出工业化,科学和自动化,这些都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
lcccbwmm 发表于 4/2/2020 8:08:29 PM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17世纪时,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因此以技术革新为目标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影响范围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还扩展到东欧和亚洲,俄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它标志着世界整体化新高潮的到来。
刘晓庆
民以食为天,自然是农业人口最多,还因为中国人没有创造出工业化,科学和自动化,这些都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
lcccbwmm 发表于 4/2/2020 8:08:29 PM










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北盛产煤铁的荒芜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如曼彻斯特、兰开夏、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斯卡斯尔等。经济中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随着工业和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转入城市,城市人口猛增。
刘晓庆


欧洲是高维度大陆西岸,夏天不降雨,种不了大米,大米亩产量古代是小麦两倍,今天是小麦三倍(感谢袁隆平)

wolaila 发表于 3/30/2020 12:28:58 AM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NQIdpMkyj2g
刘晓庆
民以食为天,自然是农业人口最多,还因为中国人没有创造出工业化,科学和自动化,这些都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
lcccbwmm 发表于 4/2/2020 8:08:29 PM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7k1vaerWbhk
刘晓庆


欧洲是高维度大陆西岸,夏天不降雨,种不了大米,大米亩产量古代是小麦两倍,今天是小麦三倍(感谢袁隆平)

wolaila 发表于 3/30/2020 12:28:58 AM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nJ9894SkTZA
刘晓庆


不是主要原因,印度人口和非洲人口也在短时间内从三四亿爆炸到了十几亿,主要原因是初级医疗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婴儿的存活率

萌新小留 发表于 3/30/2020 12:19:18 AM


一只红薯的前世今生

2019-11-11 10:49:1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金薯传习录》首页   《金薯传习录》,记录了陈振龙将红薯引入中国的经过   ◎肖伊绯   寒冬又至,你想不想来上一个烤红薯暖暖手再暖暖胃?其实,这一司空见惯的食物,原本不是中国土生土长,而是漂洋过海不远万里“移民”过来的。
  郭沫若激赞“红薯之父”
  豫剧《七品芝麻官》里的经典唱词:“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实际上,这出戏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事,比红薯引入中国的年代早了至少好几十年,辞官的即使回家也是卖不成红薯的。要知道,如果没有福州人陈振龙(约1543—1619年),可能谁也卖不成红薯——原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先生对此就深有感触。
  郭先生曾有一首《满江红》的大作,就是“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的,从郭先生写这首词的时间(1962年)反推,可知福州人陈振龙从吕宋将红薯引入中国的时间约为1593年(明代万历二十一年)。那么,郭先生是如何准确判断这一时间的呢?
  原来,1962年冬,郭先生在福建时,曾特地去福建省图书馆查阅一本奇书——《金薯传习录》。与世人熟知的《王阳明传习录》之类的写大师“成功学”的书不同,这本《金薯传习录》专门写红薯的栽种方法、培育过程,而且据说世界上只有这么一本存世,是世上孤本。
  当年,郭先生亲手翻开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刻印的《金薯传习录》,通过那些已然泛黄薄脆的纸页字行,确切地查找到: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福建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购得薯“藤数尺,并得刈植藏种法归,私治畦于纱帽池舍傍隙地。依法栽植,滋息蕃衍,其传遂广”。
  这一有关红薯传种中国最明确、具体的记载,让郭先生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诗意,以“红苕”(即红薯)为主角来创作诗词,挥毫写下了《满江红·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这首词作。
  “隆庆开海”成就红薯“移民”
  明清两代,“海禁”颇为严格。闭关锁国,拒绝改革开放,以天朝大国自居自守, 陈振龙又怎么把“红薯”从菲律宾给引入中国的呢?他抓住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大机遇——“隆庆开海”。
  明代自嘉靖“倭乱”发生后,帝国朝野曾发生过一场“海禁”问题的争论。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放弃传统的“海禁”政策,要不要开放本国商民的海外贸易。尽管很多人仍抱着既定的“海禁”政策不放,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海禁”与“海盗”之间的关系,极力主张开放“海禁”,以根除“海盗”。
  其中,1564年福建巡抚谭纶在《条陈善后未尽事宜以备远略以图治安疏》中指出,“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绵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御之怠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愈众。私通不得,即掇夺随之。”大意是说,沿海各国都特别需要中国的商品(诸如丝帛等特产),“海禁”愈严,这些商品的价格就愈高;价格愈高,走私活动就愈多;如果走私也被查处得愈厉害,那么就只能滋生“海盗”了。用疏导而不是闭塞的办法,开放“海禁”,化盗为商;进而以商富民,以富民求强国之道——从根治“海盗”到富民强国,成为当朝官员的共识。1567年2月4日,明穆宗即位,改元“隆庆”,奏议得到批准,开放海港,进出口贸易得以实现,史称“隆庆开海”。
  嘉靖四十三年,20岁的陈振龙就弃儒经商,从福州台江乘船偷渡至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经常往返吕宋与福州之间。那时没有合法的“行货”可卖,只能悄悄地做些“水货”生意。
  原本下南洋淘金的陈振龙,却在菲律宾被一种神奇的植物——红薯所吸引。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所撰《金薯传习录》中写到,当“目睹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咸称之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民生所赖”,陈振龙立刻意识到这种经济作物,如果引入到国内,将是一本万利的大商机,他着手准备把红薯带回中国了。
  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已经50岁了,仍然在为引种红薯的事犯愁。像菲律宾这样的海滨小国,红薯这种生熟都可以吃的天然食物是国宝一样的东西,绝不外传也禁止出口的。陈振龙想尽各种办法,试图偷一两个红薯回国,都没能成功。
  据说,第一次把红薯藏在藤箱底层,过海关时被查了出来,没收加批评教育。第二次把红薯的藤条编入一只藤篮,试图拎着篮子蒙混过关,也被查了出来,这一次除了罚款还差一点坐牢。郭沫若先生所谓“挟入藤篮试秘航,归来闽海勤耕织”之句,即是描述陈振龙的这次历险。终于在1593年5月,陈振龙将红薯藤编入船上的一根绳子中,吊在船舷下,经七昼夜一路漂回福州。
  从“番薯”升级“土人参”
  1593年,陈振龙一路艰险带着薯种与梦想归来的这一年,福建全省正遭到了一次“旱魃为虐,野草无青”的大旱灾,福建巡抚金学曾为此大伤脑筋。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献上《献薯藤种法禀帖》,汇报其父带回薯藤的经过,“敬陈种树薯利益,并呈法则以济民切”。金学曾称赞陈振龙涉险带种而归,事属义举,批示:“既为民食计,速即觅地试栽,俟收成之日,果有成效,将薯呈验。”
  陈振龙父子就在福州的房屋后门纱帽池边隙地试栽,过了四个月,启土开掘,番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食同充饥,且生熟煨者均随其便”。就这样,菲律宾的国宝——红薯,在中国落地生根,在当时的福州很快成了充饥的代粮之物。当时,明政府将这种引自“番邦”的植物,定名为“番薯”;又因为福建巡抚金学曾所倡议推广,为纪念金氏首倡力行之功,当地人又称之为“金薯”。
  据《金薯传习录》记载,儿时的乡村记忆也告诉我们:红薯的粗生贱养,即使“地属沙土”也能成活,更不必说丘陵地、红土带了;它浅埋土中,风雨不能侵蚀,“兼抗干旱”;它产量极高,“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在登陆福州之后,它迅即成为晚明时代那个人口庞巨、机制古老的大帝国的代粮之物,养活了挣扎在天灾人祸中的无数子民。
  到了清代,红薯由福建传入了京城,还一度成为“御膳”专用食材,摇身一变,改名为“白薯”。更有民间传说,白薯被乾隆皇帝赐名为“土人参”,还治好了皇帝晚年顽疾“便秘”,因之身价陡增。
  据《北京种植业志》记载:“清代雍正八年,福建海关官吏将白薯呈送进京,只在圆明园内栽种,作为皇室御用品,未能推广。清乾隆十四年,新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将白薯传至直隶等地。乾隆二十二年,陈云、陈树(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的儿子)两兄弟将白薯引到朝阳门至通州一带种植。由于味甘美、产量高,其茎蔓又是家畜的好饲料,因而逐步扩大种植,一度成为北京地区重要粮食作物。”
  《北京农业史话》则称:“雍正八年四月二十七日,福建海关监督谆泰恭进番薯(白薯)六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陈氏兄弟邀同乡农友将白薯由胶州运种到京师农郊,传授耕农种植、藏藤诸法。三兄弟所到之处,白薯繁植,百姓无不受益而称颂不已。”
  据这些史料记载可知,“白薯”传入北京地区,正值“康乾盛世”之际。有专家进一步指出,正是因红薯的由东南沿海而至京畿北方地区的广泛传播与大面积栽种,为“康乾盛世”的人口与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红薯促成人口大国
  至清代道光年间,福州乌山建成“先薯祠”,纪念陈振龙父子与金学曾引种红薯、拯救灾民的功德。民国时,改祠为亭,称“先薯亭”。上个世纪90年代重修,2007年又再次修缮,于亭侧立石刻《先薯亭记》,郑重记述了这一段重要历史。亭前悬有一幅黑漆烫金刻制的楹联,联曰:
  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
  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
  应当说,联句将陈振龙等引种红薯的功绩,视作与妈祖、神农一般的盖世神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无上的尊崇。可不要以为,这样的评价与尊崇,只是福建本地人感恩戴德的追怀先贤而已,陈振龙等引种红薯的功绩,是造福于整个中国,乃至对国际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的。
  著名历史学家夏鼐,曾于1961年专门写了一篇《略谈番薯和薯蓣》,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明确指出了“红薯”自陈振龙引入中国之后的国计民生之影响。文章最后总结说道:
  “我国的人口,在西汉末年便已接近六千万,到明代极盛时仍只有六千万有零,清初以战乱有所减少,但是到乾隆六年(即1741年),便达一万万四千余万,道光十五年便增至四万万以上。这样的人口激增,虽然与版图的扩大、田地的开辟,及赋税的改变都有关系,但是与明朝晚年输入原产于美洲的番薯,恐关系更大。由这一角度来看,考证番薯在我国出现的历史,是有它的重要意义的。”
  简而言之,没有红薯的贱养代粮之功,中国就绝成不了亿民之众的泱泱大国。等到郑板桥回家卖红薯时,红薯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快消品,生吃熟烤的红薯已经在占有上亿人口的市场份额了。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华北地区都还在不遗余力的推动红薯栽种与副食品加工,1945年的《华北新报》仍在刊登《华北主要副食品甘薯,营养极富易于栽培》的宣传文章,为民众传授相关知识,以官方为主导来推进全民种食红薯的普及度。
  新中国成立后,红薯栽种与食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四万万同胞的人口基数增长至八亿工农群众,作为经济尚不发达时期的代粮“重器”——红薯扮演了重要角色。待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据农科专家测算,“今日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三”。而当时的中国人口,也将突破十亿大关。
  如今,红薯被精加工成薯粉、薯糖、薯饼等,早已不再是代粮之物,更多的成为十三亿中国人改换口味的休闲食品。
  供图/肖伊绯
  附注:
  红薯入华曾走过三条“国际路线”
  红薯,在不同地区又名红苕、番薯、地瓜等,其野生种群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红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红薯传至吕宋(今菲律宾),葡萄牙水手则将红薯传至交趾(今越南)。红薯传入亚洲之后再传入中国,是通过多条路线的。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包括陈振龙一线,至少有三种可能的途径:
  一是葡萄牙人从美洲传到缅甸,再传入中国云南;
  二是葡萄牙人从美洲传到越南,广东东莞人陈益或吴川人林怀兰将之再传入中国广东;
  三是西班牙人从美洲传到菲律宾,福州长乐人陈振龙将之再传入中国福建。
  据考,云南、广东、福建这三线的传入,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是齐头并进的。只是陈振龙一线的传入,史料记载更为明确翔实,且经过后世研究者多次考证评述,知名度与影响力也因之更高。
刘晓庆
回复 1楼雁过的帖子[/url]

人多力量大,这都不知道。

1nsb 发表于 3/29/2020 2:26:47 PM [/url]






 玉米、红薯、马铃薯这些都是美洲地区的高产作物,不管是深山老林,还是土壤贫瘠的地方,都能够生长,适应性非常强,且产量还不低,虽然在明朝的时候就传入了中原,但真正得到推广的,却是在清朝时期。为了解决粮食的产量,使人们空着更多的土地去种植别的作物,所以这三种东西就被普及了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其中的红薯,更是因为生长的时间短,产量高,并且还耐旱,一年四季基本都可种植,除了口感好以外,还能长期存放,不怕虫害,是农家不可缺少的食物。在《农政全书》中还说红薯是农民不可不种的一种农作物,基本要年年种植,是粮食作物的首选,也是救灾治荒中必不可少的粮食。
刘晓庆
文化差异
node2dev 发表于 3/29/2020 2:29:13 PM


欧洲没办法种红薯.

德国在 18 世纪 引进和强制推广 土豆种植, 导致了德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