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上当!!请看过隔壁"分享一下在湖北汉川支援的医生同学的经验..."楼的网友一定看一下这篇

花海无边
楼主 (北美华人网)
200多项新冠临床试验终将一地鸡毛

不该上的临床也上 目前,多达200项的有关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涉及的药物和疗法五花八门,包括抗艾滋病的药物,治感冒、流感的药,干扰素、糖皮质激素,各种中药、中药注射剂、脐带血、干细胞等等。这些病毒学家和药学家看来,显然有些药物不值得一试。
喧嚣一时的双黄连被爆出只是在1月29日晚到30日晨,由上海药物所做了一个简单的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测试,并未发表详细的试验研究数据。不过,这并不妨碍双黄连被用于新冠的临床试验研究。
本刊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检索后发现,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持的400例确诊病人参与的 “双黄连口服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 正在进行,在盲法部分写着“开放”,意即所有各方包括病人自己都清楚吃的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本身有一定自愈性,较多用于这类患者的中医药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也需要严格的试验证明。
王俊向《知识分子》表示,“中药我不做评论,就是说,我不清楚它的逻辑在哪里,依据在哪。其实另外一些药上临床的逻辑我也压根不明白。
他进一步解释道,“因为我本身是研究流感的,我很清楚,从分子机理来讲,阿比多尔(arbidol)和奥司他韦(oseltamivir)所作用的病毒蛋白,只在流感病毒上存在,相同的蛋白在新型冠状病毒上是不存在的。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理由相信阿比多尔和奥司他韦能对新冠状病毒有效,并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证明它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还有非典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症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所以,我不清楚这里面的逻辑,为什么要用这些药物来作为候选药物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研究。”
之前被媒体争相报道的李兰娟院士的重大成果——找到很有效的抗病毒的药物阿比朵尔(arbidol)和达芦那韦 (Darunavir),所做的其实不过是体外试验,且阿比朵尔的有效浓度是10~30个微摩尔,达芦那韦是300微摩尔浓度。这种体外上千倍浓度的药量根本不可能用到体内,有专家甚至评论,可能得吃上万片药才能在体内达到这个浓度,副作用将远远超出药效。
不过,本刊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查到,目前有关阿比多尔的新冠临床研究已经有4项,且阿比多尔已经写入了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此,王俊表示,“不清楚为什么会加入阿比多尔,(目前)没有试验数据表明阿比多尔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

病人样本不足,结论不可靠 2月10日《疫情吃紧,40余项临床试验一股脑上马为哪般?》的文章指出,短短十几天,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已经由几十项飙升到200项。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去哪找那么多合适的病人?如果病人样本量明显不够,又怎么能获得扎实可靠的结论?如果放任下去,新冠临床试验 “一地鸡毛” 的尴尬结局似乎不可避免。“大豆水提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的临床治疗研究”,有的组别的样本量仅为2人。
部分临床研究的样本量只有几十例,有的甚至才几例。而随着全国的疫情得到部分控制,确诊的人数正逐步下降,截止到2月25日下午5点,15个省地区直辖市的确诊病例不到50例,除了湖北、广东、浙江、山东,其余的确诊病例均在300例以下。照此推论,有的省恐怕一个临床试验都不够做。不少的临床试验设计,也没有坚持随机、对照,很多没有使用盲法评价。试验结果很不可靠。

SARS的错误为什么新冠还再犯 决策者的科学逻辑很重要
“SARS时期我们有了足够的教训,不能再犯这类错误。治疗无效不等于没有副作用,尤其是在这个时候,不允许将无效药物的风险转嫁给患者。”《知识分子》
疫情早期,我就一直在质疑最流行的临床治疗方案缺乏最基本的科学逻辑(被删帖了)。为什么我要冒风险去质疑,因为,我在一线,我每天面对的是生命的去留,人处于这种极端环境下,实在无法用中庸之道唯命是从,每一分每一秒都决定生与死的选择,所以,我希望公布出去,至少给患者一个自主选择自己生命的方案。也许我提供的治疗方案无效,但至少它是安全的,多少有点道理的。
《知识分子》的这篇文章也指出:“因为不管是什么药物,最终药物要给到病人,肯定要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有效性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有安全性,如果给大批量的患者服用这个药,你一定要有试验数据或者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这个药物在人体内是不会有很强的毒副作用,或者不会留下很大的后遗症。
而最近一些新冠候选药物的副作用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一些专业人士注意到,在第六版诊疗方案的磷酸氯喹治疗方案中,存在氯喹剂量过大,用药周期过长的问题。如果按照现行方案用药很可能导致大规模药害,甚至有患者猝死的情况发生。磷酸氯喹的临床药代动力学报道说明,其口服半衰期长达5~60天,半衰期中位数在21~30天,氯喹临床致死量在2~4克,若按第六版方案完成0.5克/次,一天两次,用药10天疗程,患者体内存留的氯喹势必超过致死量的两倍以上。
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上,以 “磷酸氯喹” 为注册题目检索,可见12项临床试验,这些临床试验的用药剂量安全性值得关注。此外,国家药监监督管理局连续多年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一些中药制剂以及中药注射剂屡屡上榜,如双黄连、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等。由于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许多中成药说明书上不良反应一项均写着 “尚不明确”,如何在临床治疗中避免用药的风险性值得重视。

请静下心来听听不同的声音

什么是不同的声音呢?我们专业从事临床药学的人员,不仅会考虑氯喹的有效性,更会通过氯喹药代动力学特点,计算出它的安全性,我们会用一个个计算过的数据,比较精准的预警一个药物临床使用的“利与弊”,并且会精准的告知,这个药有效,为什么有效,基于这样的药物作用机制,哪些患者可以用,哪些患者不需要用,这就是“讲道理的不同声音”。
如果我们的决策者具有科学逻辑思维,至少可以静下来听听不同的声音,就不会到第6版新冠诊疗推荐中,还在匆忙的推荐没有经过严谨临床试验研究的“氯喹”这类药物。重要的是,推荐的时候,也没有告知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氯喹为什么可以用于新冠,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至于人们将氯喹当做了“杀灭新冠病毒的药物”,而不是仅仅改善炎症症状的药。如果知道氯喹的作用机制,那么很多轻症和无症状的阳性患者,就不应该启用氯喹这样一个并不安全的药物。
紧急写这文章,只是为了给患者一个选择药物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很好的做出选择,因为氯喹已经在广泛使用了,是否每个人都需要使用氯喹?仅仅提供参考!
花海无边
给隔壁"分享一下在湖北汉川支援的医生同学的经验..."楼点赞的网友,你们忘了吗?那个楼推荐的阿比多尔,就是李兰娟院士力推的她儿子公司出品的药。。。

前一阵在扒李兰香的楼里被大家蔑视和猛踩

现在这个药换了一个楼又卷土重来,上华人来推销了

大家擦亮眼睛啊!
好文章 希望更多人看到
s
ssdz
凡是那种配照片的微信文章都高度怀疑。
花海无边
另外,请大家看一下,轻症为什么没有药,只能自愈

科学逻辑的重要性

我曾经的同事刘良教授(同济医学院法医系)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新冠开始有死亡案例后,他就四处申请“进行尸体解剖”,结果阻力重重。他只能通过自媒体发声,我还在那篇文章上留言支持了他,结果几小时后被删帖,但还是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目前他已经能够很好的开展工作了。

为什么我们需要决策者有科学逻辑思考能力呢?决策者如果有科学逻辑思考能力,那么就应该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对第一个新冠死亡者进行病理解剖研究,因为这是最直接的研究路径,如果第1例死亡案例有了很好的病理学观察,我们就能比较直观、全面的了解到新冠致死的原因,并迅速调整临床治疗方案。

比如:尸检发现有些患者肺部切面出现粘液性的分泌物,肺泡功能可能受到损伤,然后气道又被粘液堵住了,临床上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所以要改善病人的缺氧状态,需要把气道打通,对粘液进行稀释、溶解。否则粘液没有被化解,单纯给气给氧,有时候达不到目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我们早点发现这些问题,就可以及时调整临床治疗方案,也许很多患者就不会逝去。每一个抢救方案都要有科学逻辑依据。比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它的最快的致死原因也是窒息——气道痉挛和分泌物阻塞,因此,我们会精准的选用“阿托品”,抑制粘液分泌,保证气道通畅,然后再考虑乙酰胆碱酯酶复能的问题。

任何一个临床方案的制定,一定要有科学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发现致病、致死的原因,根据这个原因找到精准的干预办法。注意,精准很重要。

我对新冠治疗的逻辑是:
1. 重症患者会产生大量的炎症瀑布和氧自由基瀑布,导致病情危重、组织衰竭(肺组织产生大量粘液),因此,用甘草酸二铵抗炎症瀑布、用VC+芦丁+辅酶Q10(线粒体抗氧化剂)抗氧自由基;

2. 轻症或无症状阳性患者:适量的炎性因子,有利于机体杀灭病毒,因此,此类患者无需采用抗炎剂:甘草酸二铵、皮质激素、氯喹等。

3. 目前尚无“杀灭新冠病毒的药物”,那么宁缺毋滥,不要用无效且不安全的药物,让患者承受无意义的伤害性治疗。如果一定要采用安慰剂疗法,可以选择安全无效的安慰剂,但不能选择毒副作用大且无效的安慰剂。

大家不要上当
.
.岸.
mark 有道理
g
goldengate
瑞德西韦都trial不成了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现在只能靠别的国家的trial。更神奇的是那么多人不相信科学就相信跳大神。
x
xiaoxiao_2003
回复 1楼花海无边的帖子 这个一定要顶!药物开发当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目的,科学实验论证,而不是以以个例为基础的想当然
l
lulala
落到page 2了,帮顶起。
j
jianzhiqi1234
管理员应该删除那片文章,一直在吹中药和阿比多尔,但是中国自己仿制出口意大利的可是人民的希望 那个楼超明显的任务贴,标准fake news
z
znes
说中药有用就不用看了,对比试验都没有的如何确定有效
A
AbeLoveMe
说中药有用就不用看了,对比试验都没有的如何确定有效
znes 发表于 3/15/2020 5:37:43 PM


跟多喝热水差不多,可以让体液循环的快一点。
m
mary的小绵羊


跟多喝热水差不多,可以让体液循环的快一点。

AbeLoveMe 发表于 3/15/2020 5:41:43 PM


比喝热水差远了,很多中药是毒药。
C
ChristinaW
说中药有用就不用看了,对比试验都没有的如何确定有效
znes 发表于 3/15/2020 5:37:43 PM


有效成分:热水
副作用:不详
G
Goldbox
h
huanger
这里的干草二酸是什么难道有双盲实验吗?为什么这个不是买药的?
无挂碍
科学的声音太重要了,谢谢!
花海无边


有效成分:热水
副作用:不详

ChristinaW 发表于 3/15/2020 5:45:25 PM


噗嗤 - -
l
lycheeberry
200多项新冠临床试验终将一地鸡毛

不该上的临床也上 目前,多达200项的有关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涉及的药物和疗法五花八门,包括抗艾滋病的药物,治感冒、流感的药,干扰素、糖皮质激素,各种中药、中药注射剂、脐带血、干细胞等等。这些病毒学家和药学家看来,显然有些药物不值得一试。
喧嚣一时的双黄连被爆出只是在1月29日晚到30日晨,由上海药物所做了一个简单的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测试,并未发表详细的试验研究数据。不过,这并不妨碍双黄连被用于新冠的临床试验研究。
本刊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检索后发现,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持的400例确诊病人参与的 “双黄连口服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 正在进行,在盲法部分写着“开放”,意即所有各方包括病人自己都清楚吃的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本身有一定自愈性,较多用于这类患者的中医药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也需要严格的试验证明。
王俊向《知识分子》表示,“中药我不做评论,就是说,我不清楚它的逻辑在哪里,依据在哪。其实另外一些药上临床的逻辑我也压根不明白。
他进一步解释道,“因为我本身是研究流感的,我很清楚,从分子机理来讲,阿比多尔(arbidol)和奥司他韦(oseltamivir)所作用的病毒蛋白,只在流感病毒上存在,相同的蛋白在新型冠状病毒上是不存在的。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理由相信阿比多尔和奥司他韦能对新冠状病毒有效,并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证明它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还有非典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症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所以,我不清楚这里面的逻辑,为什么要用这些药物来作为候选药物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研究。”
之前被媒体争相报道的李兰娟院士的重大成果——找到很有效的抗病毒的药物阿比朵尔(arbidol)和达芦那韦 (Darunavir),所做的其实不过是体外试验,且阿比朵尔的有效浓度是10~30个微摩尔,达芦那韦是300微摩尔浓度。这种体外上千倍浓度的药量根本不可能用到体内,有专家甚至评论,可能得吃上万片药才能在体内达到这个浓度,副作用将远远超出药效。
不过,本刊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查到,目前有关阿比多尔的新冠临床研究已经有4项,且阿比多尔已经写入了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此,王俊表示,“不清楚为什么会加入阿比多尔,(目前)没有试验数据表明阿比多尔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

病人样本不足,结论不可靠 2月10日《疫情吃紧,40余项临床试验一股脑上马为哪般?》的文章指出,短短十几天,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已经由几十项飙升到200项。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去哪找那么多合适的病人?如果病人样本量明显不够,又怎么能获得扎实可靠的结论?如果放任下去,新冠临床试验 “一地鸡毛” 的尴尬结局似乎不可避免。“大豆水提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的临床治疗研究”,有的组别的样本量仅为2人。
部分临床研究的样本量只有几十例,有的甚至才几例。而随着全国的疫情得到部分控制,确诊的人数正逐步下降,截止到2月25日下午5点,15个省地区直辖市的确诊病例不到50例,除了湖北、广东、浙江、山东,其余的确诊病例均在300例以下。照此推论,有的省恐怕一个临床试验都不够做。不少的临床试验设计,也没有坚持随机、对照,很多没有使用盲法评价。试验结果很不可靠。

SARS的错误为什么新冠还再犯 决策者的科学逻辑很重要
“SARS时期我们有了足够的教训,不能再犯这类错误。治疗无效不等于没有副作用,尤其是在这个时候,不允许将无效药物的风险转嫁给患者。”《知识分子》
疫情早期,我就一直在质疑最流行的临床治疗方案缺乏最基本的科学逻辑(被删帖了)。为什么我要冒风险去质疑,因为,我在一线,我每天面对的是生命的去留,人处于这种极端环境下,实在无法用中庸之道唯命是从,每一分每一秒都决定生与死的选择,所以,我希望公布出去,至少给患者一个自主选择自己生命的方案。也许我提供的治疗方案无效,但至少它是安全的,多少有点道理的。
《知识分子》的这篇文章也指出:“因为不管是什么药物,最终药物要给到病人,肯定要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有效性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有安全性,如果给大批量的患者服用这个药,你一定要有试验数据或者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这个药物在人体内是不会有很强的毒副作用,或者不会留下很大的后遗症。
而最近一些新冠候选药物的副作用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一些专业人士注意到,在第六版诊疗方案的磷酸氯喹治疗方案中,存在氯喹剂量过大,用药周期过长的问题。如果按照现行方案用药很可能导致大规模药害,甚至有患者猝死的情况发生。磷酸氯喹的临床药代动力学报道说明,其口服半衰期长达5~60天,半衰期中位数在21~30天,氯喹临床致死量在2~4克,若按第六版方案完成0.5克/次,一天两次,用药10天疗程,患者体内存留的氯喹势必超过致死量的两倍以上。
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上,以 “磷酸氯喹” 为注册题目检索,可见12项临床试验,这些临床试验的用药剂量安全性值得关注。此外,国家药监监督管理局连续多年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一些中药制剂以及中药注射剂屡屡上榜,如双黄连、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等。由于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许多中成药说明书上不良反应一项均写着 “尚不明确”,如何在临床治疗中避免用药的风险性值得重视。

请静下心来听听不同的声音

什么是不同的声音呢?我们专业从事临床药学的人员,不仅会考虑氯喹的有效性,更会通过氯喹药代动力学特点,计算出它的安全性,我们会用一个个计算过的数据,比较精准的预警一个药物临床使用的“利与弊”,并且会精准的告知,这个药有效,为什么有效,基于这样的药物作用机制,哪些患者可以用,哪些患者不需要用,这就是“讲道理的不同声音”。
如果我们的决策者具有科学逻辑思维,至少可以静下来听听不同的声音,就不会到第6版新冠诊疗推荐中,还在匆忙的推荐没有经过严谨临床试验研究的“氯喹”这类药物。重要的是,推荐的时候,也没有告知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氯喹为什么可以用于新冠,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至于人们将氯喹当做了“杀灭新冠病毒的药物”,而不是仅仅改善炎症症状的药。如果知道氯喹的作用机制,那么很多轻症和无症状的阳性患者,就不应该启用氯喹这样一个并不安全的药物。
紧急写这文章,只是为了给患者一个选择药物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很好的做出选择,因为氯喹已经在广泛使用了,是否每个人都需要使用氯喹?仅仅提供参考!

花海无边 发表于 3/15/2020 4:34:55 PM
mark
P
PT8964
给隔壁"分享一下在湖北汉川支援的医生同学的经验..."楼点赞的网友,你们忘了吗?那个楼推荐的阿比多尔,就是李兰香院士力推的她儿子公司出品的药。。。

前一阵在扒李兰香的楼里被大家蔑视和猛踩

现在这个药换了一个楼又卷土重来,上华人来推销了

大家擦亮眼睛啊!

花海无边 发表于 3/15/2020 4:38:16 PM

擦亮眼睛啊!这些人任何时候都不忘发民难财
s
sweetcony
我觉得热水是真的有用。以前我发烧,发到40度,我真是不停地喝热水,尿尿,第二天就好了。不是说热水是治病的药,而是多喝水,排出有害物质,帮助身体代谢。总之比中药靠谱多了
n
nexcare

真是神奇魔幻的国度
c
cristal2011
这篇文章我很早之前就转发到自己朋友圈了。 多谢楼主分享在这里。
不知道中药对治疗新冠有没有效。不过我,从个人体验,不同意完全否认中药,也不喜欢有些见中药必讽的口气。
d
dizia0220
赞这种严谨科学性的文章!
k
kate1091
中美互视为最大竞争对手,从对方来的经验,真的很难判别真假。
花海无边
我觉得热水是真的有用。以前我发烧,发到40度,我真是不停地喝热水,尿尿,第二天就好了。不是说热水是治病的药,而是多喝水,排出有害物质,帮助身体代谢。总之比中药靠谱多了
sweetcony 发表于 3/15/2020 6:32:59 PM


我也相信热水有效!同理还有热茶。一不舒服就先喝热水
风吹鸡蛋壳
也mark住看一下
花海无边
这篇文章我很早之前就转发到自己朋友圈了。
多谢楼主分享在这里。
cristal2011 发表于 3/15/2020 6:37:06 PM


多谢你发朋友圈👍

我也是从我朋友圈里看来的
花海无边


Goldbox 发表于 3/15/2020 5:49:13 PM


觉得这五条都挺有道理的
花海无边
不知道中药对治疗新冠有没有效。不过我,从个人体验,不同意完全否认中药,也不喜欢有些见中药必讽的口气。
道 发表于 3/15/2020 6:38:42 PM


忽然想起我一个学医的朋友说的: "很多药物是把患者当小白鼠。。。方舱里就是有一派坚决不吃发的中西药剂,自愈的"
花海无边
隔壁楼楼主还说 "我已经看到很多医生的记录 都说中药(对新冠)是有疗效的"

嗯,河南还有个医院,宣称院内新冠病人100%被中药治好,全部痊愈出院了!。。。。呵呵,呵呵

另外,隔壁楼楼主是怎么能看到很多医生的记录的?

注 上面(对新冠)三个字是我加的,因为这里看不到上下文
g
goldengate


我也相信热水有效!同理还有热茶。一不舒服就先喝热水

花海无边 发表于 3/15/2020 7:10:04 PM

我喝姜糖水,补充能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
致远
能够拿到 政府的研究经费,就是胜利。
C
Cinderella_smile
thanks for sharing
f
feifei_
顶好文章zszs
h
hkmty
管理员应该删除那片文章,一直在吹中药和阿比多尔,但是中国自己仿制出口意大利的可是人民的希望
那个楼超明显的任务贴,标准fake news
jianzhiqi1234 发表于 3/15/2020 5:24:11 PM


RE
T
Trekker
受过高等教育的还被国内药贩子恐吓成那样的,我觉得这种智商也可以被淘汰了。中国的医学水平连印度都不如,这些乱七八糟的治疗方案居然还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s
sssccc
谢谢楼主分享。其实我一直是怀疑中国滥用药,只是不是科学人士,不敢发表意见。对于一个全新病毒,刚开始摸不着头脑,对于重症病人死马当活马医可以理解。后来一味大推中药就觉得是一些不懂的人瞎指导,反正有毒有后遗症也不能去告他们。
v
vinvinvin
给隔壁"分享一下在湖北汉川支援的医生同学的经验..."楼点赞的网友,你们忘了吗?那个楼推荐的阿比多尔,就是李兰香院士力推的她儿子公司出品的药。。。

前一阵在扒李兰香的楼里被大家蔑视和猛踩

现在这个药换了一个楼又卷土重来,上华人来推销了

大家擦亮眼睛啊!

花海无边 发表于 3/15/2020 4:38:16 PM

李兰香还是院士李兰娟啊???李兰娟在疫情中的努力在国内很受认可啊,难道我的对一线光明的信心又遭受打击?
b
balaja
所以轻症可以自己吃vc和coq10是吗?
所以轻症可以自己吃vc和coq10是吗?

Coq10又是什么说法?
h
hijklmn
不知道中药对治疗新冠有没有效。不过我,从个人体验,不同意完全否认中药,也不喜欢有些见中药必讽的口气。
道 发表于 3/15/2020 6:38:42 PM


大家都没吃过板蓝根,喝过川贝枇杷露吗?FDA都放宽对中药的限制了,完全否认中药有什么意义?只能说明这些人自大无知。。。
a
abccoffee
顶一下。。
黑森林蛋糕
我觉得热水是真的有用。以前我发烧,发到40度,我真是不停地喝热水,尿尿,第二天就好了。不是说热水是治病的药,而是多喝水,排出有害物质,帮助身体代谢。总之比中药靠谱多了
sweetcony 发表于 3/15/2020 6:32:59 PM


其实不仅仅热水,任何fluid都有效
花海无边

李兰香还是院士李兰娟啊???李兰娟在疫情中的努力在国内很受认可啊,难道我的对一线光明的信心又遭受打击?

vinvinvin 发表于 3/15/2020 9:22:32 PM


抱歉写错,是李兰娟!

不想打击你的信心,不过你可能没看华人上扒她的楼。。。。她是国内推出的典型和模范,你懂的,唉
一_一丨丨丨
中药本来也是有价值的,可惜被玩坏了。对骗子宽容,只会越来越烂。
C
ChristinaW


大家都没吃过板蓝根,喝过川贝枇杷露吗?FDA都放宽对中药的限制了,完全否认中药有什么意义?只能说明这些人自大无知。。。

hijklmn 发表于 3/15/2020 9:54:35 PM


且不说我从小就吃吐了的板蓝根,川贝枇杷膏确实好吃,我一有个咳嗽就吃上一瓶,但是除了好吃以外,半点作用都没有的。
M
MiuuiM


Goldbox 发表于 3/15/2020 5:49:13 PM

那美國停什麼學,關什麼店喔。照常生活好啦。。。。。
h
happlen
武汉的病人,说1/3死在李兰娟、张近农、张伯礼这帮人手上,绝对不过分。
花海无边
武汉的病人,说1/3死在李兰娟、张近农、张伯礼这帮人手上,绝对不过分。
happlen 发表于 3/16/2020 3:05:09 AM


啊,为什么?
q
qxixi77
所以轻症可以自己吃vc和coq10是吗?

Coq10又是什么说法?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新冠炎症风暴可能导致心包填塞(大概是心肌炎一样的东西?),所以有人会突然倒地。我的理解是coq10是辅助心肌的?
t
thick
说中药有用就不用看了,对比试验都没有的如何确定有效
znes 发表于 3/15/2020 5:37:43 PM


有效成分:热水
副作用:不详


副作用至少有一点,趁热喝容易烫着嘴
l
lulala
回复 53楼thick的帖子 还有一副作用,喝多了涨肚。
f
fairybetty
200多项新冠临床试验终将一地鸡毛

不该上的临床也上 目前,多达200项的有关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涉及的药物和疗法五花八门,包括抗艾滋病的药物,治感冒、流感的药,干扰素、糖皮质激素,各种中药、中药注射剂、脐带血、干细胞等等。这些病毒学家和药学家看来,显然有些药物不值得一试。
喧嚣一时的双黄连被爆出只是在1月29日晚到30日晨,由上海药物所做了一个简单的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测试,并未发表详细的试验研究数据。不过,这并不妨碍双黄连被用于新冠的临床试验研究。
本刊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检索后发现,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持的400例确诊病人参与的 “双黄连口服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 正在进行,在盲法部分写着“开放”,意即所有各方包括病人自己都清楚吃的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本身有一定自愈性,较多用于这类患者的中医药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也需要严格的试验证明。
王俊向《知识分子》表示,“中药我不做评论,就是说,我不清楚它的逻辑在哪里,依据在哪。其实另外一些药上临床的逻辑我也压根不明白。
他进一步解释道,“因为我本身是研究流感的,我很清楚,从分子机理来讲,阿比多尔(arbidol)和奥司他韦(oseltamivir)所作用的病毒蛋白,只在流感病毒上存在,相同的蛋白在新型冠状病毒上是不存在的。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理由相信阿比多尔和奥司他韦能对新冠状病毒有效,并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证明它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还有非典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症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所以,我不清楚这里面的逻辑,为什么要用这些药物来作为候选药物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研究。”
之前被媒体争相报道的李兰娟院士的重大成果——找到很有效的抗病毒的药物阿比朵尔(arbidol)和达芦那韦 (Darunavir),所做的其实不过是体外试验,且阿比朵尔的有效浓度是10~30个微摩尔,达芦那韦是300微摩尔浓度。这种体外上千倍浓度的药量根本不可能用到体内,有专家甚至评论,可能得吃上万片药才能在体内达到这个浓度,副作用将远远超出药效。
不过,本刊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查到,目前有关阿比多尔的新冠临床研究已经有4项,且阿比多尔已经写入了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此,王俊表示,“不清楚为什么会加入阿比多尔,(目前)没有试验数据表明阿比多尔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

病人样本不足,结论不可靠 2月10日《疫情吃紧,40余项临床试验一股脑上马为哪般?》的文章指出,短短十几天,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已经由几十项飙升到200项。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去哪找那么多合适的病人?如果病人样本量明显不够,又怎么能获得扎实可靠的结论?如果放任下去,新冠临床试验 “一地鸡毛” 的尴尬结局似乎不可避免。“大豆水提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的临床治疗研究”,有的组别的样本量仅为2人。
部分临床研究的样本量只有几十例,有的甚至才几例。而随着全国的疫情得到部分控制,确诊的人数正逐步下降,截止到2月25日下午5点,15个省地区直辖市的确诊病例不到50例,除了湖北、广东、浙江、山东,其余的确诊病例均在300例以下。照此推论,有的省恐怕一个临床试验都不够做。不少的临床试验设计,也没有坚持随机、对照,很多没有使用盲法评价。试验结果很不可靠。

SARS的错误为什么新冠还再犯 决策者的科学逻辑很重要
“SARS时期我们有了足够的教训,不能再犯这类错误。治疗无效不等于没有副作用,尤其是在这个时候,不允许将无效药物的风险转嫁给患者。”《知识分子》
疫情早期,我就一直在质疑最流行的临床治疗方案缺乏最基本的科学逻辑(被删帖了)。为什么我要冒风险去质疑,因为,我在一线,我每天面对的是生命的去留,人处于这种极端环境下,实在无法用中庸之道唯命是从,每一分每一秒都决定生与死的选择,所以,我希望公布出去,至少给患者一个自主选择自己生命的方案。也许我提供的治疗方案无效,但至少它是安全的,多少有点道理的。
《知识分子》的这篇文章也指出:“因为不管是什么药物,最终药物要给到病人,肯定要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有效性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有安全性,如果给大批量的患者服用这个药,你一定要有试验数据或者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这个药物在人体内是不会有很强的毒副作用,或者不会留下很大的后遗症。
而最近一些新冠候选药物的副作用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一些专业人士注意到,在第六版诊疗方案的磷酸氯喹治疗方案中,存在氯喹剂量过大,用药周期过长的问题。如果按照现行方案用药很可能导致大规模药害,甚至有患者猝死的情况发生。磷酸氯喹的临床药代动力学报道说明,其口服半衰期长达5~60天,半衰期中位数在21~30天,氯喹临床致死量在2~4克,若按第六版方案完成0.5克/次,一天两次,用药10天疗程,患者体内存留的氯喹势必超过致死量的两倍以上。
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上,以 “磷酸氯喹” 为注册题目检索,可见12项临床试验,这些临床试验的用药剂量安全性值得关注。此外,国家药监监督管理局连续多年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一些中药制剂以及中药注射剂屡屡上榜,如双黄连、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等。由于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许多中成药说明书上不良反应一项均写着 “尚不明确”,如何在临床治疗中避免用药的风险性值得重视。

请静下心来听听不同的声音

什么是不同的声音呢?我们专业从事临床药学的人员,不仅会考虑氯喹的有效性,更会通过氯喹药代动力学特点,计算出它的安全性,我们会用一个个计算过的数据,比较精准的预警一个药物临床使用的“利与弊”,并且会精准的告知,这个药有效,为什么有效,基于这样的药物作用机制,哪些患者可以用,哪些患者不需要用,这就是“讲道理的不同声音”。
如果我们的决策者具有科学逻辑思维,至少可以静下来听听不同的声音,就不会到第6版新冠诊疗推荐中,还在匆忙的推荐没有经过严谨临床试验研究的“氯喹”这类药物。重要的是,推荐的时候,也没有告知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氯喹为什么可以用于新冠,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至于人们将氯喹当做了“杀灭新冠病毒的药物”,而不是仅仅改善炎症症状的药。如果知道氯喹的作用机制,那么很多轻症和无症状的阳性患者,就不应该启用氯喹这样一个并不安全的药物。
紧急写这文章,只是为了给患者一个选择药物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很好的做出选择,因为氯喹已经在广泛使用了,是否每个人都需要使用氯喹?仅仅提供参考!

花海无边 发表于 3/15/2020 4:34:55 PM


谢谢LZ,我正准备囤药,一盆冷水浇下来~~~
1
1nsb
不知道中药对治疗新冠有没有效。不过我,从个人体验,不同意完全否认中药,也不喜欢有些见中药必讽的口气。
道 发表于 3/15/2020 6:38:42 PM

草药也是药,用得当完全可以治病,但真正会用草药的人不多,不会用就否定就不对了。中西医都不是万能的。
s
sssccc
不要仅仅喝水,也要喝点gatorade补充电解质。如果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话也可能起了补充电解质的作用。好像短时间身体排出大量的水对身体有害。
我觉得热水是真的有用。以前我发烧,发到40度,我真是不停地喝热水,尿尿,第二天就好了。不是说热水是治病的药,而是多喝水,排出有害物质,帮助身体代谢。总之比中药靠谱多了 sweetcony 发表于 3/15/2020 6:32:00 PM
小魔女DoReMi
谢谢楼主
花海无边


谢谢LZ,我正准备囤药,一盆冷水浇下来~~~

fairybetty 发表于 3/16/2020 6:37:51 AM


新冠药目前看是没有

常用药还是可以囤啊,减少情况变糟以后的出门需要
花海无边


大家都没吃过板蓝根,喝过川贝枇杷露吗?FDA都放宽对中药的限制了,完全否认中药有什么意义?只能说明这些人自大无知。。。

hijklmn 发表于 3/15/2020 9:54:35 PM


不是否定中医,你看了文章吗?里面说,中药对新冠的疗效没有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