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逆天的文物?(图)

c
comfit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清乾隆 象牙雕青白萝卜摆件

01
河南省博物院

【象牙萝卜、象牙白菜】

逆天之处:雕刻技艺 / 上色技巧

『雕刻技艺』:
萝卜白菜上都趴着一只大肚蝈蝈,其腿上的绒毛清晰可见。
白菜的叶脉也是脉络分明,白菜叶上还点缀着漂亮的小野花、和一只红色小瓢虫。

『上色技巧』:
由于象牙的密度比较大,想要着色十分困难,这两件“清朝”时雕刻的萝卜和白菜如真的一样,并且直至今日光鲜依旧,丝毫没有褪色,令人难以想象。现今即使有人勉强给象牙着上色,可过了三五年之后也会慢慢褪去,如今手艺人和制作工艺已成失传。


象牙萝卜



象牙白菜

02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

逆天之处:雕刻技艺 / 层数技艺

『雕刻技艺』:
这件十九世纪由广东地区牙匠所刻制的象牙套球,表面以高浮雕刻九龙穿梭于祥云间,内部则雕刻各种镂空精致的锦地几何纹样,每层皆可灵活转动,共24层。
中间则有一颗雕有9层的云龙纹套球,再上则雕以山水人物。
层层相套,玲珑剔透且制作繁复的象牙球,可说是清代晚期牙雕工艺之代表。

『层数技艺』:
清代因商贸的需求,广州牙雕艺人借鉴石狮口中含珠的镂雕形式,创作出了象牙球。
因施工空间的限制,象牙球的工艺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
象牙球从开始的1层,至清乾隆时期发展到14层,再到清末已达到25或28层,目前最多能刻至60层(2008年首届全国象牙“百日展”开幕时,60层象牙球亮相北京,估值近2000万元)。


【清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共24层


【清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高54.8CM、球体直径11.7CM

03
故宫博物院

清 【编织象牙席】

逆天之处:编织技艺 / 原料利用率低

『编织技艺』:
象牙的特点是既硬又脆,用它来织席很难想象。
当时广州的象牙艺师们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与韧性,将用药水浸泡过的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将象牙片磨制出洁白的光泽,再劈成丝,最后才是编织。
(由于象牙席耗时耗资过巨,雍正曾下旨停止制作,如今传统象牙劈丝技术已失传。)

『原料利用率低』:
加工象牙料的方法非常费料,以制作象牙筷子为例,因要将象牙料锯成板片状,再锯成长条、找规矩、磨平,象牙料的利用率只有40%一60%。
如将象牙料劈成篾状,再劈成丝状,象牙材料的利用率不足10%。
这也是象牙席名贵的原因。
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宫中的象牙席共有5张,至今只剩3张,剩下2张下落不明。
由于编织象牙席传世者稀少,故这件象牙席在中国象牙工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两张象牙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一张象牙席现藏于烟台市博物馆)


【清编织象牙席】长216cm,宽139cm,由宽仅0.2cm的扁平象牙条编织。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象牙席】长205厘米,宽125厘米,厚0.1厘米,重2.2公斤。
现收藏于烟台市博物馆

综上所述:
牙雕是指在象牙上进行的一系列的雕刻。
牙雕发展至今,制作工艺大抵分“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
分别对应象牙萝卜青菜、象牙球(鬼工球)和象牙席。
其中的“编织类”须将象牙泡软,劈成细丝后再行编缀,堪称惊艳。
我写关于象牙的制品,本质在于给大家欣赏老祖宗的技艺为主。
在买卖上,请杜绝此行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6〕103号)要求,2018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全面禁止象牙交易。

04
广东省博物馆

清【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逆天之处:胎毛技法

『胎毛技法』:
素胎金丝猫最绝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工艺,作者黄炳自创了一种叫做“胎毛技法”的工艺,做法是在陶胎八成干的情况下,在器物表面用刻刀、木、竹等工具一丝丝一缕缕地雕琢出动物的羽翎、皮毛、猫咪的胡须和鼻子两侧的毛孔,把猫擒老鼠前的瞬间神态雕塑得活灵活现。




清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清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05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逆天之处:薄如轻纱 / 切割工艺/金箔用途

『薄如轻纱』:
经测量该金箔重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2毫米(那是3000多年前锤揲出0.2毫米厚度的金箔);
其含金量高达94.2%,为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

『切割工艺』:
从“太阳神鸟”金箔残留的痕迹分析,至少采用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
由于当时切割工具不锋利,要实现纹饰图案的镂空,必须进行反复刻划,而且每次的刻划不可能与上次刻划的线条完全重合,以至于在太阳的光芒、鸟的四周都留下了大量的多次刻划的痕迹与细小的褶皱。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06
湖南省博物馆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逆天之处:薄如蝉翼 / 纺织工艺 / 使用途径

『薄如轻纱』: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距今约两千年的素纱襌衣,一件48克,一件49克。
因为博物馆失窃的原因,其中48克的素纱襌衣被毁,49克的素纱襌衣严重损毁。
此件是49克素纱襌衣,它有多薄呢?
当时出土的两件素纱襌衣,叠起来可放进一个火柴盒;
而这件素纱襌衣叠起十层仍可看报纸。
所以,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

『纺织工艺』:
素纱襌衣轻薄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款式是单衣,没有衬里;
二是织物种类是平纹纱,本身就是较为稀疏的织物类型;
三是古代蚕偏瘦弱,所吐的丝较细。
在仿制的过程中,从最初的80余克到49.5克,专家们花了13年的时间;而从49.5跨越到49克,时间又耗去两年。
(现放置在湘博的为复制品,真品因长时间暴露需收藏保护)

『使用途径』:
《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
按史书记载或常识推理,应该是套在色彩艳丽的丝绵袍外,使丝绵袍上华丽的花纹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胧之美,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这倒也符合中国人不事张扬、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07
杭州古越会馆

杭州出土的【南宋曜变天目茶盏】

逆天之处:古代曜变 / 存世量少

『古代曜变』:
“曜变”的发生机率非常低,被视为偶然,几乎是十万中取一才有可能发现的罕见现象。
在烧制过程中,窑里发生特殊的变化,导致釉面出现气泡爆裂产生一点一点的多彩釉斑,非常奇异罕见。
考古学家发现,在宋代建窑遗址附近找到数以十万计的瓷器残片,疑似都是烧制曜变时留下的失败品。

『存世量少』:
古代的耀变天目世上仅存三件半,国内仅有半件,另外三件在日本。
很多小伙伴说看到过耀变天目,但实际上现代的耀变天目和古代的耀变天目在制作工艺手法上根本不同!
现在大家在很多古玩行看到的曜变(比如福州),仅仅属于形似的工艺品,现待工匠也尽量去接近,但本质还是很大区别的,曜变的研究还没搞清楚,仍属于可遇不可求。
曜变天目都有反光膜,古代的是做出一层反光膜是铁结晶膜,是铁、锰等釉料,而当代的是用重金属做的,属于金属成色,铅锡之类的,这是最大的差异。
其次古代窑洞采用的是柴烧,无法精确控制温度;
现代基本以电烧为主,温度好控制。


国内现存的半只南宋曜变天目茶盏;
口径12.5厘米,高6.8厘米,底径4.2厘米;


世上仅存的三件半【耀变天目】

08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肉形石、翠玉白菜】

逆天之处:雕刻技艺 / 天然材质(此二件和萝卜白菜,区别在于原料)

『雕刻技艺』:
这块清代的肉形石,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底座为纯金,经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块玉东坡肉。
全世界共有67块肉形石,这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块。为台北故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此件翠玉白菜,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100%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蝗虫,一只螽斯虫。
而且蝗虫与螽斯的每一根触角都清晰可见,每一处都张显其制作者的精湛技艺。为台北故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天然材质』:
这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其原理是在生长过程中混有杂质的玛瑙,在不同的时间点受到杂质的影响,形成了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
翠玉白菜的原料来自缅甸,翠色晶润淡雅,通透无暇(非常感谢知友指出不是老坑玻璃种)。
由于原料的珍贵,且琢磨玉料成为器物相当的费工、费时,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泽,设计玉器形制,其创意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09
苏州博物馆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

逆天之处:填补历史空缺 / 火候把握

『填补历史空缺』:
早在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秘色瓷之美。
但随着五代十国的战乱,这种工艺就失传了,整整一千多年里,留下的只有对秘色瓷的文学歌颂。
直到1987年,秘色瓷莲花碗以一碗之力,填补了我国唐宋交接之际秘色瓷的空白。

『火候把握』: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
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
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秘色·奇景】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在光线照射下,碗底折射出莹莹白光,似水似云。
c
comfit
10
故宫博物院

【刊谬补缺切韵】

逆天之处:装帧方式 / 现存孤品

『装帧方式』:
刊谬补缺切韵采用的是中国独有的书籍装帧方式——龙鳞装。
最早现于唐代中叶,北宋广为流行。
龙鳞装从外表看上去,和卷轴装一模一样,但内藏玄机。
它的形式是将页纸鳞次相错地粘贴在底纸之上,收起为卷轴,展开之后逐页翻飞,形似龙鳞。

『现存孤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龙鳞装书籍制作技术早已失传,用龙鳞装装帧的,传世的实物也只《刊谬补缺切韵》一件,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不轻易对外开放。


《刊谬补缺切韵》



古代技艺已失传,但有今人借助仅存的图像资料重现龙鳞装,复原了这项古代装帧技艺

11
故宫博物院

瓷母

逆天之处:001号孤品/ 烧制工艺
『001号孤品』:
瓷母全称为: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作为故宫001号瓷器藏品全球仅一件,有着“中华瓷王”的美称。
器身自上而下的釉彩装饰多达十五层,十二个长方形开光内六幅为写实图画。

『烧制工艺』:
“瓷母”包含了自宋至清,从单色釉到颜色釉、高温釉到低温釉等十几种工艺。
融合了千余年来出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十余种釉彩与制瓷技术,其烧制过程极其复杂,共需要72道官窑制瓷工序,堪称是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活化石”。
假设每种釉层的烧制成功率平均是70%,那么想要将一尊拥有十七种不同釉彩的大瓶烧造出来,成功率就是70%的17次方——0.23%。
(70%还是往高了说的理想概率)





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乾隆 粉彩黄釉缠枝纹镂空花卉纹双象耳转心瓶

逆天之处:吻合程度

“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再组装、烧黏起来的。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
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



比例也必须很精准,烧制要得宜,才能合得上、转得动,比例尺寸稍有差池都将无法组装或无法转动。
然而转心瓶每一个部件尺寸都要经过多次计算,重复烧制,不断的尝试与实验,才能得出实际样品。
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
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



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据乾隆十八年《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传旨…江西烧造门龙舟、灯触人旋转瓶一件……十九年初四日送到。”
烧造一件转心瓶耗费半年多时间,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虽说“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但是繁复的工艺背后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连“土豪”乾隆皇帝都觉其工艺复杂,耗费的财力过多,在唐英的奏者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叮嘱逢年过节烧几个就好。
d
dona
对大象太不友好,象牙也是让各位皇上给炒起来的,什么时候不收藏象牙了大象也就安全了
j
jumpjump
这些手艺都失传了吧。
n
nycsunshine
楼主放的这些只喜欢 2. 另外,乾隆的审美真是一言难尽!
y
yummyeah
乾隆就是当时的杀马特喜好了 哈哈啊 没办法 二代嘛
h
huanhuankan
多谢整理, 叹为观止
Y
Yuanxi
白菜们过了这么多年颜色都黄了。跟烂白菜似的
x
xiakexing
那个象牙雕刻可真是了不起的技艺啊
b
batgirlding
去南京故宫博物院去看,发现乾隆内心就是个小女生,巨喜欢艳粉色!基本上展品里有艳粉色的,就是乾隆时期的物件。他爹他爷爷审美观比较直男,什么绿色,黄色,蓝白花。大家可以以此为参考看看,太有意思了。
n
namamae
乾隆怎么就养成了这种审美。。。。
m
mindstorm
太阳神鸟那个应当就是凤凰。。。。。
山东人至今还是凤崇拜,不是龙崇拜
p
pop
那个像红烧肉的石头, 还有做成白菜/萝卜的象牙,没啥美感啊,除了让人赞叹一下“啊唷,能拿象牙做成这样,做的还挺像的,不容易”以外,没什么欣赏的价值。 还有那个象牙做席子,不是瞎折腾吗,除了证明当时的人手真巧,真有闲工夫以外,这席子既没有多美,也没有实际用处。
l
likeacomet
乾隆怎么就养成了这种审美。。。。
namamae 发表于 3/10/2020 1:00:55 PM

那些个花瓷器真是丑爆了
n
nestie
这几件可以叫工艺品,确实工艺登峰造极。但从艺术的角度上,美感严重缺失。
W
Writingpad
象牙席真是奢靡啊。。。清代原来有这么些艺术作品,一度以为到了明朝灭亡以后,清人入关,艺术发展大退步。。。乾隆的审美喜好,对女的外貌来说的话,是不是喜欢瘦子?我看陪了他三十年出头的令妃的画像,真的是很瘦。脸上没有肉的那种清水脸长相。


月亮的雨
象牙席太珍贵了,现在技术都失传了。
s
skyl
雕虫小技,对文明发展没有大的帮助
b
bw376
不喜欢清代的瓷器,花里胡哨的。喜欢宋瓷,古朴典雅。
d
djnes
到乾隆不稳重了。
d
damaicha
挺好看,挺艺术的。除了乾隆那些个
v
vegetarcat
乾隆帝的审美一言难尽啊。。。
m
momosun
大多都是清朝的工艺,有啥失传的呀
这些手艺都失传了吧。 jumpjump 发表于 3/10/2020 10:44:00 AM
驫龘麤靐
我印象镂空雕刻其实是欧洲工艺,为了满足出口需求,反向影响了中国工匠,让中国也发展出来类似工艺。就类似清朝的时候,广州有多达2,3万人从事油画绘制,就类似现在的大芬村,这些人画的西式油画再卖到全世界。波士顿好像有个小博物馆专门收集这种画。
n
nycsunshine
我印象镂空雕刻其实是欧洲工艺,为了满足出口需求,反向影响了中国工匠,让中国也发展出来类似工艺。就类似清朝的时候,广州有多达2,3万人从事油画绘制,就类似现在的大芬村,这些人画的西式油画再卖到全世界。波士顿好像有个小博物馆专门收集这种画。
驫龘麤靐 发表于 3/11/2020 11:23:34 AM


他们画啥?也有裸女吗?

你举个栗子呗!
驫龘麤靐


他们画啥?也有裸女吗?

你举个栗子呗!

nycsunshine 发表于 3/11/2020 11:25:31 AM

我看到的主要是风景。大概这样





found some more information online

http://www.artexplore.org/the-china-trade-paintings-digital-images-archive.html
驫龘麤靐
看看洋人博物馆里的好东西,这是从约克郡啥地方挖出来的,1200年历史的,当年某个维京海盗拉的翔
M
MathStar
不喜欢清代的瓷器,花里胡哨的。喜欢宋瓷,古朴典雅。

bw376 发表于 3/10/2020 9:17:37 PM

宋徽宗虽然皇帝这活儿没干好,但是人的艺术修养可是叹为观止的。
h
habibi
各种釉彩大瓶国家宝藏里面有,乾隆已经被喷土豪审美了,哈哈。不过那个烧起来确实非常的有难度。可惜的是这些古代工艺已经失传了。
f
flashdog
看看洋人博物馆里的好东西,这是从约克郡啥地方挖出来的,1200年历史的,当年某个维京海盗拉的翔

驫龘麤靐 发表于 3/11/2020 11:36:44 AM

有机文物,更加珍贵!就是太恶了!
s
spyj007
鞑子就是暴发户的审美,象牙雕萝卜染点红色是沾了酱的意思?
s
spyj007
回复 27楼驫龘麤靐的帖子 最近在看维京传奇,撒克逊人称维京人北方巨人,野蛮而且战斗力可怕,单看这坨翔大概已经很有震慑力了,哈哈
D
DoDoLo
谢谢分享!喜欢看文物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