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都是讨论新冠本身死亡率和死亡人数与flu或者其他事件做类比。 但是新冠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造成大量的病人,远超过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一方面是因为传播快,人数多,另外一个问题经常被讨论忽略,就是恢复慢,需要住院很久!大家看看治愈,从一开始确诊,到认证治愈需要多久。这个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和医院床位一起决定了医疗系统会不会崩溃。 用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你去理发,决定你什么时候可以离开理发店,有几个因素。一个是本来多少人在等待(已有重症患者感染率),一个是理发厅有多少理发师(医院床位)另外一个是每个头发需要理多久(治愈时间)。所以新冠不仅仅人数多传播广,还有时间长的问题,很容易就导致要理发的人一直在排队,没有办法及早治疗。这样系统崩溃后,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等理发,还容易从普通拖成重症。一旦医疗系统崩溃,死亡率就不是正常情况下的死亡率了。还会导致其他病患失去医疗资源,比如慢性病癌症患者等等,社会后果会很糟糕。 所以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 1. 不要恐慌,管好自己,不要去spread virus。 2. 和朋友同事社区宣传这个病的危害,让那些觉得自己还年轻,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的人明白,他们需要为易感人群负责,降低社会重症患者个数。保障医疗系统正常工作。 这里有一位叫Nick写的英文科普文章,可以用来分享给他们: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etbPWF6vQVFZPY1VcnxNd3hL9OGokLZSVNXmuMJHFkk/mobilebasic ——————- waterL 贴的: https://www.npr.org/2020/03/06/812967454/u-s-hospitals-prepare-for-a-covid-19-wave While most people who get the virus suffer only mild symptoms, there's a subset that will need critical care. If the overall infection rate is large, that subset could be very numerous.
这病要么扛过来,要么就是死。
按国内的状况,不会拖太久。
WHO报告写20%的人需要住院,一般住3~6周
扩招不可能。一个州的执照要办三个月,申请到某个医院工作要三个月。六个月加起来疫情要过去了。解决办法就是comfort care
如果人工干预能力瘫痪。
参见古代瘟疫 。
说的挺好,不懂为什么会有人点踩
55岁以上的需要担心。55岁以下的极少需要住院。
要吸取李文亮的教训。轻症住院死得更快。
现在需要做的是准备居家自我隔离。如多做饭冷藏起来有需要的时候微波炉热了就能吃。
80%感染者连住院都不需要。72小时治疗什么?人家说的是那20%重症。重症也没55岁以下的啥事。
所谓的治疗也就是吸氧。
哈哈哈我就是这么说的,同事们秒懂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europe/coronavirus-in-italy-fills-hospital-beds-and-turns-doctors-into-patients/2020/03/03/60a723a2-5c9e-11ea-ac50-18701e14e06d_story.html
护士提前毕业,已经退休的医疗工作者回去上班。
用克力芝或者羟氯喹,减少前期病毒复制里量,将重症率降低,给医院省床位。
你以为上海死亡率这么低是为什么?就是全面用这两种药,轻症也用(或者说只有轻症的时候才有效,等肺部受重创,只有瑞德席位还有点用了。)
https://www.npr.org/2020/03/06/812967454/u-s-hospitals-prepare-for-a-covid-19-wave
While most people who get the virus suffer only mild symptoms, there's a subset that will need critical care. If the overall infection rate is large, that subset could be very numerous.
Exactly! 而且不仅仅是得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其他疾病的病人也没有资源来医治,连锁反应会很惨很惨
懒得说,自己早卷包wfh了。别人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长次教训就老实了。同事有开玩笑的,我就说我身体不好,抵抗力差,比不了你们个个年轻力壮的
大部分民众是真的相信了。
我也是这种感觉,提醒一遍,不听拉倒,不说第二遍。
同事又不是我爸妈,没熟到那种程度,保持boundary,不干涉他人生活
我也觉得美国人很多信教,对生死看得比较开,还真没有中国人那么恐慌,很多人一早可能都决定不插管什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