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接触的传染率--分析一起湖南的巴士感染案例

s
sbtelf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在买卖提看到的这个案例,但是没查到出处。

这个案例非常有意思,主要是发生感染时与外界几乎孤立,不受其它条件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来评估密切接触的传染情况。

1月22号病例A(没带口罩)坐了两次车(先大巴,后小巴),感染10人发病+1人无症状。
1、两小时大巴,49人满员最后感染7人 (没人带口罩),1人无症状,所以应该是总共感染8人。

49座大巴车,网上查到的比较典型的是金龙大巴,车长10.7 m,宽2.5 m,内部高约2.1 m。

2、一小时小巴,其他11人感染2人,车子返程(病例A下车了)又传染1人。

小巴车尺寸已经给出,长5.5 m,宽2.5 m。

分析:
1. 乘坐小巴时,病例A与最远的一例被感染者(病例K)之间距离约为4.5 m。乘坐大巴时,病例A与最远的一例被感染者基本上是大巴车的半个车长,也就是5 m 出头不到 5.5 m。考虑到一到两个小时的行车时间,这个传染距离接近了6 m 这个飞沫所能传播的最远距离。所以说,病毒主要是飞沫传染,气溶胶传染应该比较少见。
“But according to research by scientists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t’s not just the person next to us we should worry about: coughing spreads droplets as far as six metres, and sneezing as much as eight metres. These droplets stay suspended in the air for up to 10 minutes.” --https://www.sciencefocus.com/the-human-body/how-far-do-coughs-and-sneezes-travel/

2. 可以大概计算出密切接触的传染率,大巴车两个小时的传染率是8/48 = 16.7%,而小巴车一个小时的传染率是 2/11 = 18.2 %。但这样有问题,大巴车行车两个小时应该感染率更高才对。所以,应进一步考虑飞沫传染的最大半径只有6 m,大巴车上受影响的不是全车的人,而只有31人左右,两个小时的传染率就是8/31 = 25.8%。假设这个传染率对于时间是个指数分布,大巴车一个小时的传染率可以计算为13.9%。同时,传染率和病毒浓度也应该有关系,小巴车内比大巴车内更窄小,病毒浓度更高,而且人数更少随机性也更大一些。这样考虑下来,大巴车和小巴车的密切接触传染率应该是可以比较的。总而言之,在一个密闭空间,如果你在一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的飞沫范围内呆上一个小时,你被传染上新冠肺炎的概率是13.9%~18.2%;如果只呆了10分钟,这个被传染的概率可以估算为2.5%~3.3%; 如果呆了八个小时,被传染的概率将为70%~80%。

3. 如果不幸,同时或者前后,与两个病人这样密切接触一个小时,这个概率就提升为25.9%~33.1%;如果是与五个病人密接,则提升为52.7%~63.4%

4. 病例A下车后,返程车上来的人居然能被感染。这说明用接触病毒的手摸脸、嘴、眼睛一样能致病。

建议:
1. 说话靠喊,与人最好远离到6 m,实在不行4.5 m也行。
2. 戴口罩,防飞沫。
3. 避免与人在密闭空间呆上长时间。
4. 要与外面通风换气。
5. 或者戴手套,或者勤洗手,或者不摸脸。
电线小美
这个贴有营养,除了建议1
h
huashan2018
如果用气溶胶来解释一样解释得通。就本案例来说,飞沫传播不具有特异性,区别性。
c
chromium
此人有没有咳嗽,还是只有呼气就传染?
l
ljmdtc
几艘游轮不是更有代表性?
s
sbtelf
回复 3楼huashan2018的帖子 大巴的情况实在不像气溶胶,不然车前面应该会有感染的,一例都没有说不过去。
P
Pinobutter
no evidence of airborne, it is the droplet.
s
sbtelf
回复 4楼chromium的帖子 没有信息。我估计应该有咳嗽或者喷嚏。
p
patx2449
顶,好贴
电线小美
上次那个15秒怎么回事
f
fitzroy
怎么知道这几个人被他感染,也许其他地方感染上的, 飞机上很多起,14小时,followup周围人并没有人被传染。 这个还是主要触摸传染。游轮就证明这点。
华!
为什么两车都是离得最近的反而没有感染
一年明月
上下车时的接触、门把或扶手、吐痰情况不明。这里假设所有传染为空气传染,我怀疑至少有一小半人是因为摸到了沾满病毒的表面(特别是那个在A下车后传到的人)
n
niuheliang
怎么知道这几个人被他感染,也许其他地方感染上的,
飞机上很多起,14小时,followup周围人并没有人被传染。
这个还是主要触摸传染。游轮就证明这点。
fitzroy 发表于 3/6/2020 7:28:19 PM


客机设计时考虑过这个问题。通风都良好。
C
ChubbyElephant
回复 1楼sbtelf的帖子 好贴!
c
chromium
如果这样的话,感觉这种传染方式还容易控制点。看见有人打喷嚏立即跑开,至少6米以上。 看来更难对付的是表面接触传染,咳嗽喷到物体表面,又被别人摸到了。那个要怎样处理最好?洗手就一定可以洗掉吗,还是只是可能性小
圆高高
这令我怀疑试剂的假阳率。以及另有传染源。
n
niuheliang
如果这样的话,感觉这种传染方式还容易控制点。看见有人打喷嚏立即跑开,至少6米以上。

看来更难对付的是表面接触传染,咳嗽喷到物体表面,又被别人摸到了。那个要怎样处理最好?洗手就一定可以洗掉吗,还是只是可能性小
chromium 发表于 3/6/2020 7:31:13 PM


见到戴口罩的跑开6米以上。

勤洗手。不接触任何表面。如用纸巾开厕所门等。
n
niuheliang
这令我怀疑试剂的假阳率。以及另有传染源。
圆高高 发表于 3/6/2020 7:33:36 PM


不能排除另有感染源。
圆高高
飞机全部分餐,邮轮经常buffet。反正我现在绝不去buffet
G
GaAs
这种根本就不用看,太不严密了。怎么确认大巴小巴上感染的10人是做巴士感染的?怎么做的其他感染路径排除?
n
niuheliang
飞机全部分餐,邮轮经常buffet。反正我现在绝不去buffet
圆高高 发表于 3/6/2020 7:34:57 PM


属实。我觉得至少在美国,聚餐是最高危传染途径。
s
shushan
在买卖提看到的这个案例,但是没查到出处。

这个案例非常有意思,主要是发生感染时与外界几乎孤立,不受其它条件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来评估密切接触的传染情况。

1月22号病例A(没带口罩)坐了两次车(先大巴,后小巴),感染10人发病+1人无症状。
1、两小时大巴,49人满员最后感染7人 (没人带口罩),1人无症状,所以应该是总共感染8人。

49座大巴车,网上查到的比较典型的是金龙大巴,车长10.7 m,宽2.5 m,内部高约2.1 m。

2、一小时小巴,其他11人感染2人,车子返程(病例A下车了)又传染1人。

小巴车尺寸已经给出,长5.5 m,宽2.5 m。

分析:
1. 乘坐小巴时,病例A与最远的一例被感染者(病例K)之间距离约为4.5 m。乘坐大巴时,病例A与最远的一例被感染者基本上是大巴车的半个车长,也就是5 m 出头不到 5.5 m。考虑到一到两个小时的行车时间,这个传染距离接近了6 m 这个飞沫所能传播的最远距离。所以说,病毒主要是飞沫传染,气溶胶传染应该比较少见。
“But according to research by scientists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t’s not just the person next to us we should worry about: coughing spreads droplets as far as six metres, and sneezing as much as eight metres. These droplets stay suspended in the air for up to 10 minutes.” --https://www.sciencefocus.com/the-human-body/how-far-do-coughs-and-sneezes-travel/

2. 可以大概计算出密切接触的传染率,大巴车两个小时的传染率是8/48 = 16.7%,而小巴车一个小时的传染率是 2/11 = 18.2 %。但这样有问题,大巴车行车两个小时应该感染率更高才对。所以,应进一步考虑飞沫传染的最大半径只有6 m,大巴车上受影响的不是全车的人,而只有31人左右,两个小时的传染率就是8/31 = 25.8%。假设这个传染率对于时间是个指数分布,大巴车一个小时的传染率可以计算为13.9%。同时,传染率和病毒浓度也应该有关系,小巴车内比大巴车内更窄小,病毒浓度更高,而且人数更少随机性也更大一些。这样考虑下来,大巴车和小巴车的密切接触传染率应该是可以比较的。总而言之,在一个密闭空间,如果你在一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的飞沫范围内呆上一个小时,你被传染上新冠肺炎的概率是13.9%~18.2%;如果只呆了10分钟,这个被传染的概率可以估算为2.5%~3.3%; 如果呆了八个小时,被传染的概率将为70%~80%。

3. 如果不幸,同时或者前后,与两个病人这样密切接触一个小时,这个概率就提升为25.9%~33.1%;如果是与五个病人密接,则提升为52.7%~63.4%

4. 病例A下车后,返程车上来的人居然能被感染。这说明用接触病毒的手摸脸、嘴、眼睛一样能致病。

建议:
1. 说话靠喊,与人最好远离到6 m,实在不行4.5 m也行。
2. 戴口罩,防飞沫。
3. 避免与人在密闭空间呆上长时间。
4. 要与外面通风换气。
5. 或者戴手套,或者勤洗手,或者不摸脸。

sbtelf 发表于 3/6/2020 7:15:48 PM


这里似乎有一个暗含的假设,就是不同人的免疫能力是一样的, 这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
S
Sisyphus
我跟老外说了这个例子,他回复我说这是经验不是科学
c
chinaren000
回复 11楼fitzroy的帖子[/url] 伪科学 除非上车前全部测试,除A以外都是阴 下车时立刻再测全车人 否则有什么说服力? 这些人之前,之后,都有机会被传染 又不是下车就在家里了
B
BlackQueen
上次那个15秒怎么回事
电线小美 发表于 3/6/2020 7:26:22 PM


A可以在那个摊位逗留10分钟了,翻遍了所有东西
B可以是刚到那个摊位A刚好要走了,然后又把A翻过的东西再翻一遍,甚至于买回家
b
babyflynn
几艘游轮不是更有代表性?
ljmdtc 发表于 3/6/2020 7:22:28 PM

游轮里人在乱动,谁和谁什么时候接触,距离是多远没法计算
c
chromium
回复 11楼fitzroy的帖子[/url]

伪科学
除非上车前全部测试,除A以外都是阴
下车时立刻再测全车人

否则有什么说服力?
这些人之前,之后,都有机会被传染
又不是下车就在家里了

chinaren000 发表于 3/6/2020 7:39:39 PM


很多经验都不是严格科学的,只是涵盖了大半的科学性就好了。这个例子说明气溶胶说法不可靠,遇到咳嗽的就跑开,已经很有帮助了。

在外边活动,都是大概怎样好就去做,如果严格按科学量量距离测测病毒在决定自己做什么,就小题大做了
s
swuwan
这才是好贴啊,科学分析
c
chromium
上次那个15秒怎么回事
电线小美 发表于 3/6/2020 7:26:22 PM


如果被人一喷嚏打一脸,是可能的。或者就是摸到了表面病毒
景的童话
哎呀,有一种做奥数题的感觉。
c
chromium


见到戴口罩的跑开6米以上。

勤洗手。不接触任何表面。如用纸巾开厕所门等。

niuheliang 发表于 3/6/2020 7:34:05 PM


这个口罩,是个难题。不戴觉得保护自己不够,戴了就被当作病毒处理
c
chromium
哎呀,有一种做奥数题的感觉。
景的童话 发表于 3/6/2020 7:52:56 PM


病毒说,做我出的奥数题,做错了后果自负啊
h
huashan2018
要证明气溶胶能传播,做一个充满气溶胶管道从这头把病毒吹到那头测个核酸不就结了、?废那么多话
a
alpha101
飞机全部分餐,邮轮经常buffet。反正我现在绝不去buffet
圆高高 发表于 3/6/2020 7:34:57 PM

。。。。。是个好提醒
a
alpha101
回复 35楼alpha101的帖子 Now I think about it again, I shall never ever go for buffet again, even when the COVID thing is over. Goodbye self-serve bars...
花花满楼
结论是要戴口罩
N
Narnia
飞机上有很强的空气过滤系统
怎么知道这几个人被他感染,也许其他地方感染上的, 飞机上很多起,14小时,followup周围人并没有人被传染。 这个还是主要触摸传染。游轮就证明这点。 fitzroy 发表于 3/6/2020 7:28:00 PM
v
vinvinvin
想了解坐飞机被感染的几率,换气系统会不会不一样,还想着坐飞机回美国呢
S
Sunny_June
说不定上车的时候排队 然后朝人家吐气呼吸或者打了个喷嚏🤧
超级会洗碗
你忘了一件事,除非所有窗口密闭,汽车内部有较强空气流动。
y
yizhi
说不定坐车的上车前就已带毒,还有就是周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
d
deja.vu
回复 25楼chinaren000的帖子 手动点赞。
珞珈山街
接触传染。被感染者接触了沾有病毒的表面后(传播者口水沫喷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嘴巴。。。
冬日暖洋洋
距离这么远,我倾向于是接触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