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e sometimes, relieve often, comfort always,推古早良心剧《无限生机》

h
huarenmochi
楼主 (北美华人网)
William Osler (1849–1919): Medicine is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and to comfort always.”

有感于这一个多月来的医患新闻和肺炎疫情大讨论,想起两部国产的良心医疗剧《无限生机》和《急诊室故事》。熟悉《重案六组》的童鞋,应该知道这个团队的作品还是很精良的。
在《无限生机》阶段,主创探讨的还是医护人员该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十年后的《急诊室故事》则更多关于一种无奈却专业的医疗思维方式:医护人员大部分的精力,其实是用于安抚病人,要经常缓解他们的痛苦,而只能有时做到治愈。

在剧里面,医术高超的医生也经历了自己最痛的生离死别。急诊室比一般的科室更容易看到揪心的案例,差一点,差一天,怎么就没想到的心情总在弥漫。而且剧情很紧凑,不像《外科大夫》里,白百何的家人出意外,一拖拖好久,中间还要体现靳东的超时代医术。没了就是没了,走了就是走了,一刹那的事情。看完之后,人真是觉得太唏嘘了。疾病面前,人不免觉得自己能做些什么,他人能做些什么,本来可以不这样。事实上,人类就是渺小而脆弱的。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看数字看概率,数字不到概率不到,有的措施不会做,谨慎做,局限地做。Cure只能是somtimes的。这些判断过程,后面付出的代价是鲜活的生命,都是破碎的家庭。

此前的病患伤医以及眼下的疫情恐慌,有一部分(注意是一部分而已)原因来自于对医疗工作人员的不信任。这是底子里的问题。医生让去做各种检查,不信。医生说已经无能为力了,不信。医生建议回家自我观察隔离,也不信。在国内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治疗病人和缓解症状已经不是难题,我相信他们的水平和经验可以媲美发达国家,甚至有更强的临床经验,可是安抚,拿什么时间来安抚呢?对于发展中社会,这个comfort always真是奢侈的要求。

片子挺好的,虽然有些古早。



小汪小汪
讨论一下你的这个帖子。 Cure sometimes, relieve often 是可以衡量的,但是comfort always 怎么衡量? 这是一种感觉。 举个例子, 就拿前几年医生拿红包举例吧:不给红包的也能得到救治, 而且因为中国医生的水平普遍不错, 能救治的也会尽力救治的,并不是说给了红包绝症就能治好,不给红包就不进手术室。 但是, 这个 comfort 就不一样,这就体现在红包的差异差异了。 就医患关系来说, 其实就是这个comfort always 的区域有不认同。 但是,我认为目前的疫情同医患关系其实不怎么相干。这次的矛盾根本不在医患关系上。 两个剧都不错,不算精品但是可也以看第二遍消磨一下时间。
h
huarenmochi
讨论一下你的这个帖子。
Cure sometimes, relieve often 是可以衡量的,但是comfort always 怎么衡量? 这是一种感觉。 举个例子, 就拿前几年医生拿红包举例吧:不给红包的也能得到救治, 而且因为中国医生的水平普遍不错, 能救治的也会尽力救治的,并不是说给了红包绝症就能治好,不给红包就不进手术室。 但是, 这个 comfort 就不一样,这就体现在红包的差异差异了。

就医患关系来说, 其实就是这个comfort always 的区域有不认同。

但是,我认为目前的疫情同医患关系其实不怎么相干。这次的矛盾根本不在医患关系上。

两个剧都不错,不算精品但是可也以看第二遍消磨一下时间。
小汪小汪 发表于 1/27/2020 1:29:25 PM


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医生其实是要花很多额外的精力来安抚病人情绪,进而赢得信任的。医生们开出方案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想办法让病人接受。就像在美国看病,其实按部就班,打个针护士还要跟你聊天,放松心情。医生虽然难约,但是见了面一般都显得比较耐心,有的没的会拉拉家常。国内每天接诊看诊量如此大,保持这种精神头是很难的。剧里就好多情景,医生都是在花时间在说服病人“我不会骗你”。

我联想到疫情的原因是,早几天医院爆满的时候,有些专家和医生是主张轻症可以回家,在检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先对症吃药治疗等等。但是由于对病毒的恐惧,很多病人是不接受这种观点的,觉得新冠太可怕了,怎么能让我回家自己隔离呢?所谓医患关系的重点,说到底也是(缺乏)信任罢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comfort做得特别好,医患关系底色有高信任度,大家消除恐慌,正视这个病毒可怕和不可怕之处,其实是可以缓解医院的压力的。但是基于本身的大环境,这非常难实现。
小汪小汪


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医生其实是要花很多额外的精力来安抚病人情绪,进而赢得信任的。医生们开出方案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想办法让病人接受。就像在美国看病,其实按部就班,打个针护士还要跟你聊天,放松心情。医生虽然难约,但是见了面一般都显得比较耐心,有的没的会拉拉家常。国内每天接诊看诊量如此大,保持这种精神头是很难的。剧里就好多情景,医生都是在花时间在说服病人“我不会骗你”。

我联想到疫情的原因是,早几天医院爆满的时候,有些专家和医生是主张轻症可以回家,在检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先对症吃药治疗等等。但是由于对病毒的恐惧,很多病人是不接受这种观点的,觉得新冠太可怕了,怎么能让我回家自己隔离呢?所谓医患关系的重点,说到底也是(缺乏)信任罢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comfort做得特别好,医患关系底色有高信任度,大家消除恐慌,正视这个病毒可怕和不可怕之处,其实是可以缓解医院的压力的。但是基于本身的大环境,这非常难实现。

huarenmochi 发表于 1/27/2020 1:46:58 PM


我同意你的一个观点是,病患对医生的信任同医生的作为有关系, 如同你讲的医生花时间安抚病人情绪,包括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答疑,等等。 但是,这个信任是基于医生保持其职业水准上的。比如, 医生向病人推荐药物时是病人利益最大化还是医生利益最大化(比如回扣)?这里有一个不对等的情况, 病人的知识盲点使得他们对于医生的治疗没有办法提出质疑或者都不知道怎么提问题, 那么,就会出现即使医生花了很多时间同病人解释而病人并不相信的情况。
h
huarenmochi


我同意你的一个观点是,病患对医生的信任同医生的作为有关系, 如同你讲的医生花时间安抚病人情绪,包括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答疑,等等。 但是,这个信任是基于医生保持其职业水准上的。比如, 医生向病人推荐药物时是病人利益最大化还是医生利益最大化(比如回扣)?这里有一个不对等的情况, 病人的知识盲点使得他们对于医生的治疗没有办法提出质疑或者都不知道怎么提问题, 那么,就会出现即使医生花了很多时间同病人解释而病人并不相信的情况。

小汪小汪 发表于 1/27/2020 2:06:50 PM


所以才说是comfort always,就是如果培养优质的医疗服务,那医护人员要有心理准备花大量的时间在沟通上。医生水准是一个问题,不过现在就算是三甲医生最好的医生,也做不到只去想cure的事情。设身处地地想,医生们受了那么多专业训练,却要不断不断地解释自己,博取信任,其实是很累心的。如果医患关系大环境比较好,或许他们comfort的负担就小一些;或者反过来,他们每天接诊的数量少,comfort的精力就多一些。

以前没听说过这句话,直觉上医生就是救人的,但是其实cure真的只是sometimes,而且cure的水平可能是最先能赶上的。
h
huarenmochi
预防措施都做了,有时间就看看剧吧, 理解一下人生的无奈,舒缓剩余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