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7年,我们会失去一半的亲密朋友。。。。。。

J
Josephlin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荣格派的分析师阿道夫·古根毕尔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小时候曾经问过祖父什么是“友情”?他的祖父回答:“所谓朋友,就是半夜12点开车来,后备箱里装着一具尸体,问你该怎么办时,你会二话不说地帮忙想办法的人。”

想象一下,一天半夜,乔伊开着车,后备箱里装着一具尸体,问钱德勒该怎么办?钱德勒会怎么做?如果是罗斯呢?菲比呢?莫妮卡呢?瑞秋呢?



关于《老友记》,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有一次,公寓楼下那个怪老头去世了,留下一堆破铜烂铁给楼上的住客。钱德勒一边翻着老头年轻时的相册,一边意识到他们人生的重合之处。

他们都会吹点乐器,都爱说些俏皮话,同样对人吹毛求疵。这时楼上传来姑娘们的吵闹声,钱德勒一把抄起老头的扫帚捅了捅天花板,然后像手上着了火一样扔掉了扫帚。因为老头以前就是这样捅他们的天花板的。那一刻,他确信自己会一个人孤独终老。

在这部电视剧总体的欢愉与幽默的气氛中,这样孤独阴郁的瞬间很容易被忽略过去,或者被当成笑话,不了了之。就像那个故事里,钱德勒最后病急乱投医,又找上了oh my god的简尼斯。



菲比经常拿她的不幸的童年开玩笑,但她的孤独藏在一些很诡异的信仰里,比如好朋友的灵魂住在一支黄色铅笔里,或者她妈妈的灵魂住在一只猫身上。

瑞秋一直想做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但大概也是最怕孤独的一个。她的身边永远得有人,无论情人,还是朋友。有一次,她听了莫妮卡的怂恿,独自一人去餐厅吃饭,结果一顿饭吃的惆怅无比,还惹得所有人都以为她有病。一个美丽的女人独自在餐厅吃饭,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大部分时候,乔伊的孤独在于他听不懂他的朋友们谈论的那些貌似很有文化的东西。有一次,一个推销员上门推销百科全书,问他是否有知识方面的烦恼。他一心动,花了50元买了一册,还是用的钱德勒的钱。但当他终于背下了整本v之后,他的朋友们的话题已经变成了k打头的。

年轻的时候看《老友记》,这些细节不会特别触动你,但持续看了十年以后,这些细节就会留在你的心里,像一根刺,提醒你,每个人都有一部分的孤独,即使最好的友谊也无法触及。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坦然地谈论焦虑,谈论抑郁,但耻于谈孤独。承认孤独,就好像承认自己人生的某些基本层面遭遇了重大失败:归属感、爱、依恋。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的感觉会触发一种对于社会危险的过度警觉。也就是说,你对于拒绝的社会信号极度敏感,总是觉得社会交往中充满了敌意和蔑视。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是孤独,猜疑越重,疏离的感觉不断得到强化。

在美国,孤独据说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4的美国人经常感到孤独。孤独摧毁身心健康,最关键的机制是撤除社会支持的安全网。当你觉得整个世界充满恶意和危险时,压力荷尔蒙水平会升高,免疫系统会遭到抑制,进而影响睡眠以及认知功能。

据称,长期的孤独感对于身体的伤害甚至超过肥胖症和空气污染。



至于我,多少年过去了,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老友记》,而那个陪我一起看的朋友,也相隔千里。渐渐地,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我们上一次见面是在十年前,我结婚那天,她专程跑来参加我的婚礼,为我做了一次伴娘。

我记得第二天送她去机场,我们彼此道了珍重,不知为何,看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我预感到我们之间也将渐行渐远,再不可能回到从前的亲密无间。但是,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似乎又无法用语言解释。



上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Rebecca G. Adams根据一系列研究结果提出,开启一段友情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接近性,主要指物理上的接近;二是反复的、无计划性的互动,你们要有经常接触的机会;三是能够鼓励人们放下防备、对彼此吐露真心的环境。

但是,当《老友记》拍到第十季,随着各种人生的变动,结婚,生子,搬家,换工作,那种乌托邦式的友谊似乎已经不可能再维系下去了。



随着年龄渐长,友谊会变得复杂,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在乎朋友了,而是因为生活本身变得更复杂了。美国有一项研究,连续19年追踪数对挚友,发现他们在那段时间里平均遭遇5.8次生活变动(搬家、工作、升学)。当这些变动发生时,他们可能带着家人一起走,而朋友则不行。

事实上,即使没有这些变动,随着一个人逐渐步入中年,人生需要重新排序,人们似乎也理所当然地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工作、爱情和家庭中,而无暇顾及朋友。

但是,为什么我们如此理所当然地就把友谊排在末位呢?

在亲密关系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种。与亲情不同,友谊是我们自愿的选择;与爱情不同,友谊缺乏一种正式的结构或者契约。所以,当变动发生时,友谊总是我们最先放下的。总有比朋友聚会更重要的事情,约会、工作、孩子的万圣节晚会。

荷兰社会学家杰拉德·莫伦豪斯特的研究发现,每隔七年,我们会失去一半的亲密朋友。但尽管如此,我们在内心深处,仍然有一种奇怪的确信,觉得真正的友谊中必然有某种永恒的东西,能抵挡所有这些岁月的磨砺。



那种“永恒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对此,普林斯顿哲学系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我们之所以珍惜友谊,不是因为它是道德的,而是它是美的。美很难诉诸于语言,友谊也是。
你可以给出很多理由,比如他善良,聪明,够义气,他在你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你,你可以讲述所有关于他的故事,但仍然无法真正解释,为什么他是你的朋友。

他认为,一个人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友谊扮演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每一份友谊,都是两个灵魂的独特组合。对一个人来说,每次结交一个新的朋友,也是塑造一个新的自我的过程,尤其是在你年轻的时候。你的一部分自我,只存在于你和他的关系之中,而且这种关系始终在变化之中。

也就是说,一段友谊的维系,并不只着眼于现状,还是对于未来的一种承诺。爱一个朋友,既是爱他所是,也是爱他未来可能成为的样子,因为他未来的样子里有一部分是我们友谊的结果。

就像鉴赏一个艺术品,你希望不断地从中发现新的价值,一旦你觉得你彻底懂得了这件艺术品,它的魅力也就消失了。同样,一旦两个朋友觉得彼此之间再无新的可以去了解的东西,他们的友谊也就结束了。

你是我的朋友,不是因为你是天才,或者好人,而是因为我爱你。我爱你,不仅是因为你身上有我已知的部分,也是因为你身上有我未知的部分,那些因我们的友谊而发生的变化。

所以,在每一个不同的朋友身边,你都是一个不同的人。每一个人都将你带向不同的方向,友谊让你变得复杂、丰富、渐趋完整。

就像当《老友记》终于落幕时,那六个人身上其实都刻上了彼此无可磨灭的印记,钱德勒的身上有一部分乔伊,乔伊的身上有一部分罗斯,罗斯的身上有一部分菲比,菲比的身上有一部分钱德勒……

h
hushnow
嗯,当初上学的时候和我追老友记的那个人也不见了
a
artdong
主要是生了娃之后,全部精力都用在养娃上,it's all about the kids, 朋友已经不是 priority了,有时真的连自己都不是priority了。

忙忙碌碌风风火火把娃带大了, 自己也老了啊,去哪儿找新朋友啊,老人中心吗,哈哈。
焱焱
走着走着就散了,活着活着就死了
E
Ethanason
但是,最铁的那几个还一直在
p
proserpina
:“所谓朋友,就是半夜12点开车来,后备箱里装着一具尸体,问你该怎么办时,你会二话不说地帮忙想办法的人。”

I can't agree with this.
b
bmhrmm
当初陪看老友记的是现在的老公。。。。。。但是好友们都渐行渐远了,隔着太平洋,怎么弄。。
l
lalo
好友杀人,帮忙藏尸?这是啥三观
m
maplesugar2012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再交新朋友就是了
n
nevergetlost
人都会分道扬镳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中心都在变化,除了家人何必强求非要跟谁永不分离,再说人生苦短,自己的时间自己支配都可以很忙,哪里还有闲心维护不必要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