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英语教材曝光(图)

w
wojiushif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之前我们有说过外国人学习中文的时候,各种“歪门邪道”齐上阵,甚至用英语标注汉字强化记忆。

  当时看到老外也用“标注法”学习的时候,堂姐还很得意,这可都是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发明的!哪成想,这个“标注法”不是小学生的原创,其实是清朝的老祖宗学英语时玩剩下的。


据媒体报道,几年前一位成都市民从重庆的旧书市场淘回了一堆旧书,其中一本没有封面的繁体字书籍竟然是咸丰十年(1860年)的英语教材!

没错,这本距今已有158年历史的奇怪繁体书就是清朝时流行的英语教材。教材开篇“英话注释目录”后标注着,“地理门”、“君臣门”、“师友门”、“宫署门”、“五金门”等门类,按照情景不同,划分的十分明确。


在书中,每页画了12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是一句英语,最上方是对应的中文翻译,倒是很贴心了。可是英文下面的那句奇怪汉语是什么鬼?"To do with my friend"下面写了一句“土 度 回夫 买以 勿伦得”,来回念了三遍,堂姐终于反应过来,这竟然是汉字标注的英语读音,看中文我竟然没看明白,看英文倒是懂了,编这书的人还真是个人才!



  再来看看“减一半就是了”翻译成“Less one half of your price”,看起来没毛病,但是这个汉字标注“肋司、氓、哈夫、哑夫、尤、濮癵司”就真的很搞笑了,按照这样的读音读出来,外国人肯定听不懂啊。不过堂姐觉得这个汉字标注的还不够精准,念出来怪怪的,远没有我们小学学英语时的一半功力,大概清朝那会的汉语发音跟现在也不一样吧~



  最神奇的是在这本教材开始还有一段“使用说明”:“汉字从右至左读、英字从左至右读”……而作者本人也现身说法:英语学习的诀诀窍“唯学者自揣摩之”,意思就是,为了让大家学好英语我也没别的办法,只能这么写书了,要是你这都学不会,心里应该有点AC数吧?

看了清朝英语书的样子,堂姐十分好奇,那个年代正是我们与西方国家频繁接触的开始,那我们国家第一位学习英语的人是谁呢?来到当时的中国传授英语课程的外国人又是谁呢?
清朝第一堂英语课怎么上的?  据资料记载,有记录的清朝第一堂英语课在1862年。在那年12月11日的《上海新报》上,有这么一则招生启事,启事上说一名来自英国的巴先生将在“石路松风阁间壁靖安里刘宅”设馆招收学生,学习“英字英语”,据说这也是上海第一所民间性质的英语培训学校。(可惜堂姐没有找到照片)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广告打出去,一定会有很多人蜂拥而至,争先报名巴先生的英语课程呢?其实没有。因为这份《上海新报》“发行量从未超过400份”......

  虽然发行数量少,但《上海新报》作为中国第一份中文报纸,在《申报》未被创立之前几乎可以说是上海滩的报界一霸,毕竟也没其他可以看的不是。

  这份“报界一霸”在那个时期的目标受众不是马路上拉黄包车的普通百姓,而是有地位的上海商业界华人精英,这是个重点啊同学们,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其实是“巴先生贵族私校”面向二代们投放的VIP专属入学通道。因此,堂姐单方面猜测,这个巴先生的学生绝对不会少!(废话!)



  但其实在这份广告登报之前,民间已经有人自学成才,说着一嘴“洋泾浜英语”,靠跟洋人做生意发家致富,走上了人生巅峰。这时候就要说一个励志的故事了,1862年,自浙江老家来到上海的14岁少年朱葆三发现:上海那些会说洋泾浜英语的人收入都比普通人高!这个机敏的少年觉得,别看学英语刚起步,这个东西将来一定会火,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晚一天就少赚一点钱,赶快行动起来大家一起学英语吧!

  可是,残酷的现实给了这个在五金店当学徒的小伙子当头一棒,每月只有五角的月钱,根本上不起英语培训班怎么破?朱葆三坚信上天不会眷顾一个连尝试都不敢尝试的人,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月钱全部给了隔壁店铺会读英语的伙计,每天晚上和这个人学一小时英语,在不断地努力下,大家惊奇地发现朱葆三喜提爱车,当上了上海总商会会长!

  咳咳,听完了朱葆三翻身记,你觉得故事的关键是什么?这也是个重点,我告诉你们哦,是“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是什么鬼?  据某百科介绍,洋泾浜是上海英法租界内一条分界河,也是当年上海县城到英租界的必经之地,所以,洋泾浜也泛指洋场和租界。上海租界设立后,原来在香港、澳门、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随之一些作为买办和职员的广东人也到了租界。他们用粗通的英语充当贸易中间人,于是在洋泾浜附近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Yang King Pang English),在现代英语中,也有种叫法称之为皮钦语(pidgin)。

  洋泾浜跟现在的Chinglish还不一样,虽然都是“土土的”样子,但是洋泾浜其实是借鉴了英语、葡萄牙语、尼日利亚语等多种语言形成的另一种英语,这就是我天朝人民的智慧~你个洋人跟我讲英语?那我造个新英语讲回给你听吧。


  需要补充的是,当时的一些机灵鬼出版商趁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教材,就叫《洋泾浜英语手册》,所以洋泾浜又特指用中文音译的英文,堂姐觉得,如果文章开头的那本清朝教材封面还在,上面印的一定是《洋泾浜英语手册》。

  最初时,由于大部分讲这种语言的人都来自广东,所以最早的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后来随着宁波商人的大量涌现,逐步发展为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

  堂姐找了一段据说要用上海话或宁波话发音才能懂的洋泾浜,北方人翻译无能,请南方宝宝自己尝试:

  好法身而沙发身, (how fashion 而 so fashion)
  如此如此脱罗真。(脱罗 true)
  勃朗由与勃朗妹, (belong you 与belong me)
  是尔是我亦是人。
  衣裳楚楚语陪陪, (by and by)
  考姆陪陪歇歇来。(come by and by)
  多少洋行康八杜, (comprador)
  片言茹吐费神猜。
  清晨见面谷猫迎, (good morning)
  好度由途叙别情。(how do you do)
  若不从中肆鬼肆, (squeeze)
  如何密斯叫先生。(mister)
  另外再摘取一段南北方都阅读无障碍的洋泾浜英语给大家观摩,堂姐我先去笑一会: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
  一洋元钿温得拉(ONE DOLLAR),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
  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
  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叫发茶娘卖茶(FATHER / MOTHER),
  丈人阿爸发音落(FATHER IN LAW)。
  另外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就是,“洋泾浜英语”的形成给上海方言带入了大量的英语外来词汇,比如赤佬......我没骂人啊,这句话确实是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形成方言之后,有些还在使用,有些已经消失了,我最后再举一些栗子:
  白司(omnibus,公共汽车)
  白塔油(butter,奶油)
  帮浦(pump,唧筒)
  瘪三(partisan,无赖)
  布丁(pudding,蛋糕)
  吃瘪(cheap,不值钱,作无力解)
  赤佬(chiromanist,弄手法者)
  打(dozen,计量单位)
  拷贝(copy,复制)
  苦力(coolie,苦力)
  浪漫(romantic,浪漫)
  麦卡(much,多、富有)
  摩托卡(motor car,卡车)
  那摩温(number one,工头)
  霓虹灯(neon light,霓虹灯)
  水门汀(cement,水泥)
  戤司(gas,煤气)
  戤司林(gasoline,汽油)
  刚白度(compradore,买办)
h
haaa
我也贡献一个,沙司,番茄沙司,是sauce的上海话发音。还有老虎天窗,老虎是上海话roof的发音。
c
comfit
有点意思,哈哈哈
h
haaa
上海或者吴语的音译比粤语的音译稍微跟普通话发音更近一些。
t
twptwp
有趣儿, 谢谢分享
q
qas168888
哈哈哈后面的真好玩。我外婆也说过一些她小时候的,我就记得麻雀叫做西斑鹅,用宁波话说
h
haaa
打牌里,10这张牌在上海话里是英语ten的音译,J这张牌也是,当然还有Ace,和扑克牌本身。
h
haaa
cracker饼干,上海有的厂家叫克力架,又叫梳打饼干 (soda),这两个音译在普通话里并不贴切,但是在上海话里比较贴切。
h
haaa
哈哈哈后面的真好玩。我外婆也说过一些她小时候的,我就记得麻雀叫做西斑鹅,用宁波话说
qas168888 发表于 11/10/2019 8:28:34 PM

前两天我怎么也想不起麻雀英文怎么说,sparrow,这里就提醒我了。
c
cjlmxbt
老虎窗
roof window
露lulu
第一个来中国的外国人是怎么交流的呢 我在想。
c
chicken_butt
上海话里的水门汀 cement
c
chore
鈔票麥卡麥卡,越來麥卡是much的意思,有意思。還有之前偶然知道昂三來自於on sale。
洋涇浜完全融入在滬語裡,以前上海人一直這麼用。不過新一代的小孩和新上海人哪怕會說上海話也不會用洋涇浜,很可惜,少了語言的樂趣。
b
baobao557
广东话里打球踢球都叫打波踢波(ball).
a
applepenss
怪不得外国人说中文别扭,原来这样学发音。
A
Anastasiaa
脑子瓦特(water)了
k
katie121609
我想起小时候我外公教我一句歌谣很逗,不知道他从哪学来的:
Father mother 敬宾格,儿子在学堂念book,语文数学都及格, English不及格。
我五六岁时问他橘子用英文怎么读,他说:剥了皮吃🤣🤣🤣
注解一下,我外公时山东人,说这些都是用山东话说的。虽然跟洋泾浜英文没什么关系,但想想也很好笑。
C
Cath226
第一个来中国的外国人是怎么交流的呢 我在想。
露lulu 发表于 11/10/2019 10:40:53 PM

我猜古代边境附近的本地语言应该比较接近的,汉语很多时候是官话,有点文化的人需要学一点的那种,但日常恐怕并不是用官话交流。
从A语言地区过渡到B语言地区,中间一定有很多人A、B都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