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日,由爱我中文网、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支持的“英文是剽窃中文的产物环球讲座”(北京站)暨《破译英文密码》书籍发布会在北京市丰台区时代财富天地举行。一百六十多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面对国际一大通用语言英文,本次讲座对其做出大胆的怀疑并做以论证阐述, 论证结果为:英文是剽窃中文的产物。其剽窃的原则是断章取义加取音,进而引发全球所有人的思考。讲座现场,百余位参与者聆听了多位专家学者们的观点,揭秘英文起源真相,为中文与英文的关系正本清源。恢复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建立文化认同与自信。”
”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新书介绍,尤金尼娅·詹金斯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英语系教授,她的著作《中国品味:英语的主体性和东方主义前史》,是对中国与欧洲关系的传统叙述(西方中心论之东方主义)进行挑战;这项研究建立了全新的认知,即:英语作为一种正规的和现代语言文字,是如何通过参照与融摄中国文化及物质文化而形成的。该书考察了整个18世纪,英格兰着迷于由舶来品所体现的中国物质文化;由此提出:“在文学和物质文化上的‘中国风’,是形成新兴的‘英语世界’之品味性和主体性的关键”。“
“在蒙塔古夫人(1689—1762年)的现代英语版本里,中国元素在文化事业上所占的分量之大,意味着在17世纪后期动荡的几十年里,“中国想象”(中国概念)已经成为英语词汇的组成部分了,成了英国性自身(Englishness itself)……。在漫长的18世纪,中国文化成为英国性的尺度。……中国文化逐渐修正不列颠的民族认同,尤其是变更了“英国性”,使之从旧的贵族实体转变为个性化的心灵……。在1660—1830年间,英国在全球的傲然崛起;追根究底,“中国风”的成果构成了英国的世界主义的基础材料,它与在这一时期的修正和重塑英国身份有关。由此,我们能够看到了新兴的现代性民族、阶级和女性,以及(西方中心论之)东方主义政策,后者的作用是虚构英国主体性(服务于帝国主义)……。在18世纪,英国通过“中国意象”反射出自身的世界主义民族;而后,它却设计了(西方中心论之)东方主义的策略,来编造不列颠的主体性……。“中国图景”不只是促使现代早期英国转向全球文化思维的拉力之一,而且简直就是英国文学成就和它所反映的“世界主义”的知识基础……。对于英格兰的某些事来说,“中国”何止是另一个国家、帝国或文化,而是意味着新兴的全球观念(“天下文明”);由此,英语必须被中国标准来衡量和检验……。英国文学反映了和组合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印象,它们都是指向更广泛的全球化和世界主义(天下性)的;在文学的效果上,“中国物语”陪伴着现代英语的诞生,彼此和谐互动,而使英语关注更大的世界。换句话说,英语文学所归因的中国物性及其汉语风格,并非只是这些事物本身被引进于英国文化;而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概念,这些英语文学是不可想象的……。把中国(元素)写入英语主体,是不列颠能够作为一个世界主义民族,全球伸张的文化主要路径……。”
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个“研究成果”在微信上推广开后,会有多少墙内的中国人相信?
+++++++++++++++++++++++++++++++++++++++++++++++++++++++++++++++++++++++
活久见,竟然有人说英文是剽窃中文的产物,还举办了研讨会From: 小靠 [url=]秋日的故事[/url] Today
小靠每天大概要阅读10-12万字。基本上什么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知道一些,什么奇谈怪论都会看到一点,什么鬼迷三道的脑残,都会撇到一眼。不过今天看到的这个事情,还真是把我给惊了。 什么事呢? 是有人说,英文是剽窃中文的产物。 见过搞笑的,没见过这么搞笑的。赶紧往下看一看。
看会场,你会觉得,这好像是挺内部的一个会吧?这么小的会场,不够影响力啊。说好的160人,小靠看看,实际也就5、60人吧! 再往下看:
其实看到这里基本就明白了,不是正规单位办的。
这会议室的大小,会场布置,倒像是一些中小型公司,搞团队建设,搞内部培训的架势。 再看看与会者说的:
开玩笑了,因为中美有争端,就需要论证英文是剽窃中文的,所以咱们解决问题就容易了? 那下次跟德国不对付了又怎么办?再证明德语也从中文来的?
这种座谈会,起到的唯一作用,恐怕只能让脑残们更不容易知道自己是脑残吧? 就好像鲁迅的文章里面,阿Q被赵老太爷打了,就哼哼唧唧说: 这世道不像话,居然今天被儿子打了。 说完这句,阿Q内心是不是好一阵飘飘然? 这种东西,不就是鲁迅先生说的“精神胜利法”吗? 都快100年过去了,国民性真是丝毫没改呢!
英语当中是不是有来自外部的元素?这个问题,主流学界是公认的。 限于篇幅,英国历史我们就不展开细说,但简略地讲,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隔着一道海峡。在中世纪以前,比较野蛮不够开化。 由于人口少,发展程度低,英格兰历史上多次被外族统治。直到诺曼底法国贵族开始对英国进行统治时,英国实际上还处于蛮荒状态。 蛮荒到什么程度? 当时的英国更像是很多部落散居的状态,你如果说当时的英格兰算是个国家,恐怕很多人无法表示同意。 由于人们交流的东西就跟整个英国当时的现状息息相关,所以这种发展状态,就鲜明地投射到了英语当中。 当时的英语里面还没有跟“皇家”相关的词,也没有跟法律有关的词,跟较高生活品质或者奢侈品相关的词也非常少。 如果英国能算是国家,那么皇帝及其代表的高品质生活,怎么就付之阙如了呢?如果英格兰算是一个正常国家,怎么连律法都没有呢? 所以,发展程度较高的诺曼底法国贵族,外来的统治英国之后,就带给了当时的英国很多外源性的输入,在这一时期,很多法语的字根甚至整个单词,都进入了英语。 基本上,当时英语里进来的法语,都跟皇帝、政府、法律、商业、金融、奢侈和享受沾边。 简单点说就是好东西全是法语来表达的。当时英国下层老百姓在说这些法语单词的时候,那就是脑残粉的节奏。你能跟别人交流这些东西说明你有眼界,有档次,有地位。法语单词就凭借这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在英文里面扎了根。 这也是为什么到今天,法国人还是看不起英国人的原因。 以上是粗通欧洲或者英国历史的人都应该明白的事。 但是,在这届“剽窃中文讲座中”,丝毫没人知道这些常识。 专家们夸夸其谈的,是“断章取义加取音”,中文变成了英语。 面对这样白痴的人,你纵有1000条理由,恐怕也不值得跟他浪费时间吧? 不过,小靠真的是吃饱了撑的。我还特意去搜索了一下这本书。。。我这是什么心理?恐怕就是怕大家吃了坏东西不消化,拉肚子,于是自己先吃一下以证其毒吧!
搜索结果颇有意思,摘录一二片段如下:
好,这段很有代表性。即便英语由于中国输入商品(茶、瓷器等),产生了“东方迷恋”,中文到底是如何“参照”与“融摄”到英语里去的呢?难道中国航海家跑到英国去了?
众所周知,英国人是天生的船长与水手,他们对海洋特别是季风的驾驭能力,是中国海员所不能比的。
明清更有“片木不得入海”的禁令,中国商品可以到达欧洲,中国人和中国文字如何偷渡,作者就语焉不详了。 再看:
这一段,你有没有发现,你根本看不懂?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你就是看不明白它的意思。 不用怀疑了,你遇到的是民科。 民科是自称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一类群体的简称,但又区别于广义上的科学爱好者和非官方科学家,本质是梦想着不需要学习,只凭借胡思乱想就推翻科学大厦的“妄人科学家”。 “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与另一个群体“业余科学爱好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这就是你为什么看不懂这段表述的根本原因。 早几年,曾有一个节目,节目里请来一位民间人士,说发明了新的物理定律,遭到在座的嘉宾之一的方舟子先生的无情嘲弄。
奇怪的是,很多人因此对方舟子非常有意见:你让人家把话说完,再嘲讽不迟,为什么人家才讲了寥寥几句,你就认定人家是民科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民科很容易甄别。
方舟子虽然是一个遭受非议比较多的人,但毕竟接受过完整的科学训练,是不是民科,实在无需多看,三言两语就够了。
如果你没办法三言两语就判断,只能说你没遇到过这种人,没上过这种当,没在他们身上吃过苦头。 不过,在小靠印象中,民科这个“细分领域”由来已久。早40年,民科大多宣称自己证明了数学定理,这是受陈景润的影响; 早30年,民科经常鼓励人们把钢筋锅顶在头上,这是因为大家当时都迷信气功; 早20年,他们玩的是水变油,炸开喜马拉雅山之类的发明; 十年之前,他们多数宣称自己推翻了相对论、发现了量子物理学领域的新发现。 但是小靠以为他们这几年已经全都混不下去该干嘛干嘛了,但是没想到,他们竟然转到粉红领域来混了? 这是不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粉红人傻钱多,数量又巨大,这块市场被民科们盯上了、开发了?哈哈!
过去70年的历史,特别是后40年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要过上好日子,拥抱世界是一个颠扑不破的大方向。 中国有两三千年辉煌历史,但从古至今,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这一特殊国土,就极少产生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和观念。 中国虽然一直到晚清,全球GDP第一的宝座才被美国抢去,但事实上中世纪的中国一直在吃老本。自汉以降,就长期在停滞中徘徊。 更可怕的是,中国从未孕育出现代科学,也并没有能孕育出现代科学的土壤,中国孕育不出现代商业,自然也与平等和法治无缘。 因此,中国与世界主流的脱离,将使得中国始终在停滞和黑暗中持续下去。 幸好,鸦片战争踹破了这扇摇摇欲坠的大门,给中国人带来了看世界的第一片曙光。 为什么要说到这些大家全都心知肚明的事?因为小靠所说的这个“英文是剽窃中文的产物环球讲座”还提到了一句非常违背常识的口号: 中文世界化,世界中文化。 傻逼傻大了。这么喜欢天朝上国?你们怎么不回到大清,留辫子裹小脚呢?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