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参加#珠宝背后故事#活动】长辈们送的戒指~听她们说它们的故事 + 几枚小资戒指和物件(包括周生生的手环)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19年7月9日 7点31分 PT
共 (5)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F
FI.LIFO
接近 6 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参加时尚版#珠宝背后故事#活动,此次活动有
周生生
珠宝赞助
https://www.chowsangsang.com/tc/home
F
FI.LIFO
接近 6 年
2 楼
回复
1楼FI.LIFO的帖子
~~~~~~~~~~~~~~~~~~~~~~~~~
请勿引用,谢谢!
~~~~~~~~~~~~~~~
(哦, 先说声抱歉, 我是先写了故事的, 然后找照片的时候才发现除了十几年前结婚那天, 那些旧戒指除了下图这个婆婆给的在友谊商店买的,嗯,应该是红宝石? 基本就没上过镜, 所以在白天开保险箱拍照再补上.)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妹子,总有那么的一天,佩戴着亲人们赠送的众多金器首饰,在一片的祝福声中完成身份的转变过程. 这里的婚嫁习惯,一般来说, 除了双方父母, 双方的姨妈姑姐伯娘阿婶、亲兄姐堂表兄姐甚至祖父母的兄弟姐妹(姨/姑/舅婆)都会在接受新人敬茶时以金器+红包回礼.而双方父母除了会新购而近10来20年开始跟风港澳的龙凤镯、龙凤牌、金猪牌、花链等富含寓意的金器外,也会将自己结婚时收到长辈送的金器首饰转增给儿女.长辈送的金器首饰不仅是体现本身价值和祝福, 更是他们的故事向后代流传的见证,甚有家族传承的意义. 今天,我挑几枚长辈们送的其貌不扬的旧戒指来说说.
「幸福」戒 和传了四代的指环
小时候,亲戚中和村里有喜庆的时候,母亲会换上一对翡翠耳环和带上一枚戒指, 通常都会挑这枚「幸福」金戒,或百婆留下来的指环,或另一枚光面素戒.其实,她选这几件金器不因得她欢心, 从小到大都知道最得她心水的是“趟索镯”(取音,类似现在的光面实心伸缩型金手镯)以及“万寿手镯”(类似现在某香港珠宝品牌的雕空金镶黑色藤木手镯).她说这几枚戒指小些,戴了不会太惹眼,和帮忙做工时不会碍手碍脚. 从小到大,除了我小舅结婚到我们三兄妹结婚外, 很少见她颈脖、手腕戴任何首饰(有戴手表).据我妈述说,她和我爸结婚时(71年),奶奶让香港的大伯父帮忙买金器,据说当时100港元能买三、四只戒指, 200港元能买到手镯、项链.妈妈的「宝藏」中,除了她心水但没机会戴的手镯,金链外,带字的戒指除了「幸福」戒外,还另有三只,一只刻有福字的台面男戒(我哥结婚给了他),一只刻有和乐(我哥结婚时给了他妻子),一只刻有健康(我姐结婚时给了她),其它大多便是俗称「算盘子」素戒(圆鼓鼓的实心金戒).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我妈问什么会说她常带的那三只戒指是最小的,因为这只「幸福」戒明明看起来挺大嘛,直到我哥拍拖并落实关系后,我妈给了一只算盘子戒指我哥女友,被她拿去熔了打成一条金项链、一个链咀、一条手链,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些「算盘子」这么有分量的.
这只整个指圈都刻了花纹的指环是我百婆(我爸的奶奶)传下来的,虽然小时候见的时候便是这个样子了,但老实说,不确定之前有没有熔过重新打造过,如果是原装的话,100多年前弄这花纹应该算挺有考究的.经历过几十年兵荒马乱保存下来更是不容易.
改革开放初期,父母想做小个体户需要启动资金时,到八十年代末我哥他们升学时,以及曾经有过的一两次经济特困难的时候,我妈曾动过变卖金器周转的念头,但幸好当时得到境外的各方亲戚资助,这些意义深重的金器得以保留下来, 然后从我妈的手上,传给我们三兄妹,感恩.
相对起现在的设计精美、小份量大面积的金器,我更喜欢以前那些沉甸甸带着岁月划痕朴实无华的旧金器, 因为它们见证过时代变迁,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积累数代长辈对后代的祝福.
「和乐」,「健康],「幸福」,甚好!
友谊商店------临出国前的疯狂购物
婆婆出生于一个南洋华侨家庭,闻说她父亲早年从南洋回乡买田买地、娶亲,生下他们姐弟三人后,又踏上去南洋谋生的路,从此除了定期汇钱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婆婆说他可能在那边有了另一头家.尽管如此,父亲缺席,家里物质比一般人丰富,有自己的田地,农忙忙不过来时还能雇佣其他村民来劳作,但也正因问如此,解放后第一个特殊时期, 被评为“富农”,家里的田地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没收.成年后嫁给了解放前父亲就将家产败光,生生将一个地主家庭败成到了特殊时期为“贫下中农”家庭的公公. 结婚时啥首饰也没有.公公当时是部队的工程兵,后来带着军衔复员后分配到广州某院做工程师,婆婆在机关单位当出纳,二人月工资近150元, 在那个工人阶级“做又36,唔做又36”,农民做足一个月才10元8块的年代,他们的收入绝对属于高薪阶层.但因为太老爷(我老公的爷爷)自小被宠坏,加上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地主仔」脾气十足,在生产队计算工分的年代,依然几乎不事生产,没挣多少工分.家公极为孝顺,每个月将自己一半的工资寄回乡,帮助父母抚养弟妹, 另外,每个月花二三十文送我老公上当时收费高昂的某幼儿园,所以两夫妻即使「高薪」,小家庭也从来没什么余钱买件金器首饰.直到他们拿到出国的签证,卖断了工龄, 婆婆揣着外汇券到超级高大上的广州友谊商店,一次过买了几只金戒指,还带镶石的.
老实说,友谊商店这个名字一直都很熟悉, 因为小时候(八十年代中后期)见过我妈有瓶很多年都没舍得用完的来路货香水就是购于广州友谊商店,但从不清楚它当年有多高大上,直到婆婆再提起和上网查,才知道它原来曾是那么特殊的存在:五十年代直到八十年初,只接待外宾和出国人员等等,而普通市民根本就不可内进(看到这个的时候,第一印象是“这与以前什么租界的‘xx与狗不得入内’有和何区别呢”?)即使后来对普通市民开放后,在八十年代很长时间还保持着外汇券交易的,直到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才取消这种特殊收费方式.
~~~~~~~~~~~~~~~~~~~~~~~~~~~~~~~~~~分割线~~~~~~~~~~~~~~~~~~~~~~~~~~~~~~~~~~~~~~~~~~~~
周生生的charme, 都是在香港机场等机时到处闲逛时买的.
~~~~~~~~~~~~~~~~分割线~~~~~~~~~~~~~~~~~~~~~~~~~~~~~~~~~~~~~~~~~~~~~~~~~
小资戒指们
我的手比较小,嗯....跟我牛高马大的身型不是很称, 所以我平时比较喜欢戴小小的,不甚惹人注意的指间小玩意.
这几个都是在香港那几家店买的
这几只在小店买的或私人定制的
s
sakura_wind
接近 6 年
3 楼
楼主的图和故事完全不搭界啊
F
FI.LIFO
接近 6 年
4 楼
回复
3楼sakura_wind的帖子
文中已经说啦,那些戒指锁在保险箱,白天开了才能拍到. 不过,第一张照片就是婆婆当年在友谊商店买的戒指之一.
C
Chibi_Maruko
接近 6 年
5 楼
能问一下楼主最后一张图片里的蓝宝石戒指的大小吗?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请勿引用,谢谢!~~~~~~~~~~~~~~~
(哦, 先说声抱歉, 我是先写了故事的, 然后找照片的时候才发现除了十几年前结婚那天, 那些旧戒指除了下图这个婆婆给的在友谊商店买的,嗯,应该是红宝石? 基本就没上过镜, 所以在白天开保险箱拍照再补上.)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妹子,总有那么的一天,佩戴着亲人们赠送的众多金器首饰,在一片的祝福声中完成身份的转变过程. 这里的婚嫁习惯,一般来说, 除了双方父母, 双方的姨妈姑姐伯娘阿婶、亲兄姐堂表兄姐甚至祖父母的兄弟姐妹(姨/姑/舅婆)都会在接受新人敬茶时以金器+红包回礼.而双方父母除了会新购而近10来20年开始跟风港澳的龙凤镯、龙凤牌、金猪牌、花链等富含寓意的金器外,也会将自己结婚时收到长辈送的金器首饰转增给儿女.长辈送的金器首饰不仅是体现本身价值和祝福, 更是他们的故事向后代流传的见证,甚有家族传承的意义. 今天,我挑几枚长辈们送的其貌不扬的旧戒指来说说.
「幸福」戒 和传了四代的指环
小时候,亲戚中和村里有喜庆的时候,母亲会换上一对翡翠耳环和带上一枚戒指, 通常都会挑这枚「幸福」金戒,或百婆留下来的指环,或另一枚光面素戒.其实,她选这几件金器不因得她欢心, 从小到大都知道最得她心水的是“趟索镯”(取音,类似现在的光面实心伸缩型金手镯)以及“万寿手镯”(类似现在某香港珠宝品牌的雕空金镶黑色藤木手镯).她说这几枚戒指小些,戴了不会太惹眼,和帮忙做工时不会碍手碍脚. 从小到大,除了我小舅结婚到我们三兄妹结婚外, 很少见她颈脖、手腕戴任何首饰(有戴手表).据我妈述说,她和我爸结婚时(71年),奶奶让香港的大伯父帮忙买金器,据说当时100港元能买三、四只戒指, 200港元能买到手镯、项链.妈妈的「宝藏」中,除了她心水但没机会戴的手镯,金链外,带字的戒指除了「幸福」戒外,还另有三只,一只刻有福字的台面男戒(我哥结婚给了他),一只刻有和乐(我哥结婚时给了他妻子),一只刻有健康(我姐结婚时给了她),其它大多便是俗称「算盘子」素戒(圆鼓鼓的实心金戒).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我妈问什么会说她常带的那三只戒指是最小的,因为这只「幸福」戒明明看起来挺大嘛,直到我哥拍拖并落实关系后,我妈给了一只算盘子戒指我哥女友,被她拿去熔了打成一条金项链、一个链咀、一条手链,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些「算盘子」这么有分量的.
这只整个指圈都刻了花纹的指环是我百婆(我爸的奶奶)传下来的,虽然小时候见的时候便是这个样子了,但老实说,不确定之前有没有熔过重新打造过,如果是原装的话,100多年前弄这花纹应该算挺有考究的.经历过几十年兵荒马乱保存下来更是不容易.
改革开放初期,父母想做小个体户需要启动资金时,到八十年代末我哥他们升学时,以及曾经有过的一两次经济特困难的时候,我妈曾动过变卖金器周转的念头,但幸好当时得到境外的各方亲戚资助,这些意义深重的金器得以保留下来, 然后从我妈的手上,传给我们三兄妹,感恩.
相对起现在的设计精美、小份量大面积的金器,我更喜欢以前那些沉甸甸带着岁月划痕朴实无华的旧金器, 因为它们见证过时代变迁,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积累数代长辈对后代的祝福.
「和乐」,「健康],「幸福」,甚好!
友谊商店------临出国前的疯狂购物
婆婆出生于一个南洋华侨家庭,闻说她父亲早年从南洋回乡买田买地、娶亲,生下他们姐弟三人后,又踏上去南洋谋生的路,从此除了定期汇钱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婆婆说他可能在那边有了另一头家.尽管如此,父亲缺席,家里物质比一般人丰富,有自己的田地,农忙忙不过来时还能雇佣其他村民来劳作,但也正因问如此,解放后第一个特殊时期, 被评为“富农”,家里的田地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没收.成年后嫁给了解放前父亲就将家产败光,生生将一个地主家庭败成到了特殊时期为“贫下中农”家庭的公公. 结婚时啥首饰也没有.公公当时是部队的工程兵,后来带着军衔复员后分配到广州某院做工程师,婆婆在机关单位当出纳,二人月工资近150元, 在那个工人阶级“做又36,唔做又36”,农民做足一个月才10元8块的年代,他们的收入绝对属于高薪阶层.但因为太老爷(我老公的爷爷)自小被宠坏,加上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地主仔」脾气十足,在生产队计算工分的年代,依然几乎不事生产,没挣多少工分.家公极为孝顺,每个月将自己一半的工资寄回乡,帮助父母抚养弟妹, 另外,每个月花二三十文送我老公上当时收费高昂的某幼儿园,所以两夫妻即使「高薪」,小家庭也从来没什么余钱买件金器首饰.直到他们拿到出国的签证,卖断了工龄, 婆婆揣着外汇券到超级高大上的广州友谊商店,一次过买了几只金戒指,还带镶石的.
老实说,友谊商店这个名字一直都很熟悉, 因为小时候(八十年代中后期)见过我妈有瓶很多年都没舍得用完的来路货香水就是购于广州友谊商店,但从不清楚它当年有多高大上,直到婆婆再提起和上网查,才知道它原来曾是那么特殊的存在:五十年代直到八十年初,只接待外宾和出国人员等等,而普通市民根本就不可内进(看到这个的时候,第一印象是“这与以前什么租界的‘xx与狗不得入内’有和何区别呢”?)即使后来对普通市民开放后,在八十年代很长时间还保持着外汇券交易的,直到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才取消这种特殊收费方式.
~~~~~~~~~~~~~~~~~~~~~~~~~~~~~~~~~~分割线~~~~~~~~~~~~~~~~~~~~~~~~~~~~~~~~~~~~~~~~~~~~
周生生的charme, 都是在香港机场等机时到处闲逛时买的.
~~~~~~~~~~~~~~~~分割线~~~~~~~~~~~~~~~~~~~~~~~~~~~~~~~~~~~~~~~~~~~~~~~~~
小资戒指们
我的手比较小,嗯....跟我牛高马大的身型不是很称, 所以我平时比较喜欢戴小小的,不甚惹人注意的指间小玩意.
这几个都是在香港那几家店买的
这几只在小店买的或私人定制的
文中已经说啦,那些戒指锁在保险箱,白天开了才能拍到. 不过,第一张照片就是婆婆当年在友谊商店买的戒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