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节选

a
amychen106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电子打印版(下载) 内容简介:

《爱和自由》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第3版)。该书的前2个版本通过网上邮购和直销在全国各地千万个家长中流传。本版对前一个版本稍稍作了修改,将原来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标题改得更为通俗易懂,并在每个标题下将章中内容作了提炼,以便于阅读。

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书中的每一章讲解了一个观念,辅以生动的例子。本书可以作为蒙台梭利教育的精彩入门书。

作者简介:

孙瑞雪 女 蒙特梭利教育专家 生于196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现任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宁夏妇女联合会委员、《银川晚报》特约撰稿人、银川电台特约嘉宾主持、宁夏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她是国内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创办者,在国内外幼儿教育界颇具声望。从1998年起为《银川晚报》“蒙特梭利科学教育方法讲座”栏目撰文,写有文章100余篇约100万字。从1995年起应邀到全国许多城市进行蒙特梭利教育讲座,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相继在宁夏电视台、银川电视台、兰州电视台做过多次专题报导。2000年出版了教育学术专著《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以及合著出版《心智教育成长丛书》——《和孩子终生分享数学逻辑的快乐》上下册;《观察与创造》《想象与创造》《心灵与创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0:17:54编辑过]
a
amychen106
2 楼
第三版前言:

《爱和自由》来源于一部演讲稿,最初由学员们根据录音整理出来,在家长中、在网上广泛流传,后经作者整理,2000年8月出了第一版,2000年3月再版。前两版均未走图书发行渠道,仅通过网上邮购和直销在全国各地千万个家长中流传。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因此,当家长们发现有这样一本书能帮助他们真正了解孩子、给孩子带来幸福时,他们的感激和欣喜便油然而生,这就是《爱和自由》广泛流传的秘密。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

2003年10月举行的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作为全国幼儿教育领域唯一的大会发言人,作者做了“爱和自由”的主题演讲;仅在2003年期间,她还应IBM北京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回龙观小区、《广州日报》以及西安、吉林、昆明、郑州、石家庄、武汉、兰州、桂林、海口等地机构的邀请,作了十多场育儿讲座,这些讲座改变了千万个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千万个孩子的人生。

在家长们的企盼中,我们推出了《爱和自由》第三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本版稍稍作了修改,将原来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标题改得更为通俗易懂,并在每个标题下将章中内容作了提炼,以便于阅读。本版将通过图书发行渠道正式发行。

让我们用作者钟爱的一首诗来结束这个开场白: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14:17:31编辑过]
a
amychen106
3 楼
目录: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第三章 智力来自哪里?
第四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智力
第六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第七章 智力的真正内涵
第八章 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九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第十章 从爱坡度向独立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第十二章 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第十四章 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
第十五章 掌握知识与发展心智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应用
第十七章 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第二十一章 吃的问题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第二十三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a
amychen106
4 楼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1)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曾经做过实验,在一个年龄段,孩子就喜欢玩水玩沙子,无论多有吸引力的器材和活动都不能吸引他,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

  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幼儿园最小的孩子是一岁半,我们用一岁半到六岁的孩子做试验,把超越智力水平的教具给孩子,如果教师不强制,不给儿童压力,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比方说,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他只玩沙子,脸上懵懵懂懂,对他怎么说脸上都是这种表情。他知道他要干什么,如果成人阻止他,他会同成人抗争。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对他说:“你一个,你妈妈一个。”他走过来以后说:“这两个玉米,爸爸说都给我吃。”我问他爸爸,他爸爸说:“不是的,是给你一个,给孩子一个。”我对孩子说:“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并不是说都给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他听完这话后脸上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站在那思考了一分钟,一动不动,然后毫无表情地走了。

  “怎么会这样?”真奇怪。但是,有一天,他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特别尴尬和难为情,不让人说。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做,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认为精神的种子从不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但是今天,当我们把儿童的自我、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a
amychen106
5 楼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7)   一个孩子,一手拿着洗脸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及时告诉孩子;有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

  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蒙特梭利在两本书中都说:“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感觉。这些天大家听讲,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你们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你只能听见部分内容。这个部分内容,必定是你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
a
amychen106
6 楼
关于儿童,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的孩子。他一岁多的时候还不太会说话。我当时心里有点着急。两岁一个月的一天,他跑出去玩,外面停着一辆卡车,他要上卡车,我就把他带上去。那时候正好是夏天。宁夏夏天的傍晚,天空的蓝色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湛蓝湛蓝的,非常的广阔和深远。那种感觉会终生留在你的记忆里。我的孩子就扒在车栏杆上,仰视着天空。他看了很久,我不知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吸引他。我说:“天!”我孩子就说:“颠(diān)。”第一个会说的是“天”。他那个大舌头就说“颠,颠,颠。”当时我很震惊。过了一会儿他就不断地指着说:“天,天,天。”从那一刻起,他见着人就拉人的手说:“天,天。”说了三天。后来我指着脚下踩着的地说:“地,地!”我孩子说:“地”,这是第二个词。我当时想,应该再给他说一个天和地中间的东西。我说:“树,树!”他不说,他坚决不说“树”。我说:“人,人。”他说:“人,人。”他掌握的头三个概念:天、地、人。在这以前,实际上我不断地给他指着“灯”和“书”,而且我孩子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站在书架那儿,把书一本一本往地下扒拉。扒拉下好大一堆,在那儿玩一会儿,然后撒一泡尿,尿一撒就走了。每天都这样,以至于我们家的书已经被扒拉得很乱了,没办法就弄了个柜门把它封住。在这个过程中,他如此地接近书,不断地摸书,但是我给他指着书说“书”他不说。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观察到书,他对书没有感觉。而他观察天时天触动了他,他对天有感觉了,恰恰这个时候我把这个词语给了他。
a
amychen106
7 楼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智力就是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过程每个人也不一样。

  现在我们明白普通的“教”的本质了: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觉,更不是深入的感觉。你知道儿童的感觉需要多少时间吗?再说,你让儿童注意一朵花,他却可能注意花上面的一个斑点。我敢说这种“教”恐怕会把孩子教糊涂的,你的语词不知道把什么概念化了,你的语词,对孩子,对你,都不知道表达了什么。这样的孩子上了学,头脑不清,思维能力弱。长大了,也比较糊涂,而且互相之间——像北大著名的教授金克木说的“谁也不理解谁”。

a
amychen106
8 楼
很多人认为儿童不断用手往口里放东西这个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或是不知饥饱的表现。小孩子刚生下来,开始时如果他能够偶尔把手伸进嘴里,他第二次还会这么做,第三次、第四次……你就会发现他的手往嘴里伸的这个动作又快又准确。你看很多小孩子睡觉的时候都是这样:把手攥得紧紧的。他这个时候还没有经验。经验还没有告诉他手能放到嘴里,他控制不了手。但是一旦他把手放到嘴里,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以后,他会不断地把手往嘴里放。这种不断的动作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能产生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皮亚杰(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1896~1980年)称之为“智力的萌芽”。

  实际上儿童在一岁以前,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能够抓到而且能够往嘴里放的东西,他都会往嘴里放。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拿着她的洗脸毛巾放到嘴里了,正好另一只手又拿了一个把梳子——很硬的东西。这个小孩就不断地用嘴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不断反复进行,来回交替。朋友觉得很奇怪,就问我。实际上我们知道儿童已经对“硬”跟“软”有感觉了,他用嘴已经感觉到了。但是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把“硬”跟“软”这两个词汇同孩子已经建立的感觉配上对,有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拿开。

  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配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a
amychen106
9 楼
第三章 智力来自哪里?(16)

人天生不一样,生命的高贵在于每个生命和其他生命都不一样。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不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事物有独特的感觉能力和把握能力时,他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沉思的,宁静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培养儿童都对一个东西感兴趣。画画全班都画,数数字集体来数……人们有很多必须共有的东西,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教,即使能用,那也是小学及以后的事,那时儿童的精神胚胎有个变化,能把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年龄越大就越强,但儿童在小学时差别还比较大,必须要把握好,在没有差别的教学中保护差别。   我们的教育一不小心就在抹煞个性。实际上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个性跟创造力是画等号的。因此人的整个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是我们往往把这个个性给理解错了,认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是富有个性。其实不是的,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但是为什么我们造就了这么多相同的人呢?我们没有我们的思想,我们随大众,随大流,大概这样会使我们有安全感。这就是精神上的不独立。看看我们周围,有几个人是独立的。我们在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指导,我们甚至没有在“自己发展”时得到尊重,我们深深的、独到的思维能力丧失了。蒙特梭利说:我们造就了大量的平常的人。而那些有独特思维的人就作为有创造性的人而存在。假如我们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儿童,让他们符合人的自然发展法则成长,他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是富有创意的。那么这个世界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   大概所有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也都会承认他有非凡的智力。他的大脑头骨还被科学家们保存着研究着。人们一直在研究他的大脑构造是不是和普通人不同。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它和普通人的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真正的差别在哪儿呢?在他童年的时候。他和其他儿童不一样,周围的人们、老师们说他患了弧独症,认为他弱智,没出息。可人们的看法是错的,因为人们并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通病。   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蒙特梭利说:“我们可能要问,使儿童能在所遇到的无数印象中选择某种印象的这种特殊兴趣是什么?很明显,不可能存在外部的刺激。”她又说:“如果你对一套新衣服极其满意,你就会开始注意其他人的这种衣服。”有没有这种情况?如果你新买了一件衣服,你觉得这件衣服特别好,你走到街上就容易看到这件衣服,即使在一千个人里头你也能发现它。
a
amychen106
10 楼
第四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当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你能知道儿童的内心吗?这可能是一个与火车无关的探索,也可能他在复习或延续他的昨天。

  儿童始于一无所有,并独自向前发展,这就是“儿童的理性”(蒙特梭利语),敏感期就是围绕着它转的。儿童的整个生命发展依据他自己进行。很多父母都说,我要教这个孩子,要把这个孩子教出来……好像儿童的整个智力发展依据这个成人。如果这个成人不在了,他就会成为白痴,大多数成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当儿童在做些不对的事情时,成人会急切地想给他改正,急切地想告诉他这不对,应该怎么样。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和创造性的。蒙特梭利说:“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服务于理性,儿童吸收他的最初的印象来扶助理性。”这个理性的过程就是一种自发的运动。尽管儿童的这种精神发展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就好比说一个婴儿,如果没有成人的帮助,他会死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我们的帮助他会死掉,我们就能成为他的“救世主”。尽管我们帮助了他,但他精神的发展是依靠他自己的,我们只是帮助他形成概念,联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

  我举一个例子。我孩子因为第一个认识的是“天”这个概念,所以天上的星星也是他随之最早认识的事物之一,“天”、“星星”属于一个范围之内。当时我已经搞了几年蒙特梭利教育,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的好多观念还是传统的,所以我在给他灌输所谓的知识时,依然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的。直到宁夏蒙特梭利幼儿院建立以后,我开始观察大量的孩子,我传统的观念才逐渐转变过来,我的行为才同蒙氏教育配上对。有一天我们家的电视上出现了黑猩猩,我对儿子说:“辛辛,你快看,这是猩猩!”我儿子当时的状态真像计算机出现故障一样,他说:“星星,啊……”目瞪口呆地指着天,极为惊惧。他不知道这个“丑八怪”怎么跟天上的星星是一个词。这说明什么?他内在的理性开始分辨和推理了,所以他对同音不同对象特别敏感。当时我就明白了,他的心智还没有达到区别这两个音同意不同的“xing xing ”的能力。而我的“强行灌输”使他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a
amychen106
11 楼
蒙特梭利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四个星期大的婴儿,平时总是他的叔叔或爸爸其中一个人带他。突然有一天,他的叔叔跟爸爸同时出现了。孩子一看,这边叔叔,这边爸爸,就搞混了,突然产生了恐惧。蒙特梭利教给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儿童产生这种情况时,把叔叔放到左边,爸爸放到右边。孩子会不断地转过来看,转过去看,他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他发现实际上是两个人。这个孩子的情况是,刚开始他妈妈带他,后来保姆带,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带他。这个经验告诉他,家里只有一个女人,一个男人。突然一天出现两个男人,他大脑就产生了混乱。儿童吸收东西是按一个已形成的程序进行的,他不愿破坏自己的内在程序。这个内在程序也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儿童的理性”。当那种情况和他的认知程序不吻合时,他就很紧张。

  “实体化”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的一个概念,什么是“实体化”呢? 我们知道,儿童内在的精神胚胎指导儿童发展。精神胚胎要变成儿童肉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实体化”。蒙特梭利举了一个当时的例子:“《圣经》化为肉体并留在人们中间。”《圣经》在它的虔诚信仰者身上已经与生命合为一体,这就是一个实体化。再比如我们听讲做记录,字的笔顺、笔画就意识不到,就实体化了。有时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思考得很深很深,忽然发现走了很长的路,这段路上遇到过谁,我们怎么搭话的,我们是用什么姿势走路的,我们都不知道,这时我们的话语,我们的走路方式,就作为已经实体化的东西而存在着。
a
amychen106
12 楼
儿童怎么样才能实体化呢?只有通过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地活动,通过不断地活动来把精神胚胎实体化。比如说儿童眼前有个瓶子,儿童内在的冲动告诉他:“去抓瓶子,”然后他就蹒跚地走过来开始抓这个瓶子,不断地抓。在他反复活动的过程中就把他内在的精神胚胎要求他做的那件事情实体化了。实体化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儿童内在精神的那种冲动实现的过程。蒙特梭利说,儿童进行一个组织自我的过程,并且把这些东西都变成记忆。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子拿来一个枕头,枕套上有花,小孩子就闻这朵花,亲吻这朵花。保姆认为他在乎这个东西,那我应该拿别的东西也让他亲。于是她拿了一大堆东西让孩子亲。这位保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儿童要亲什么是受他在的理性冲动来支配的,而不在于外界。但她匆匆拿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说:“闻这个!吻这个!”结果,儿童的心灵被搞乱了。

  我想何止是她这样,我也是这样。我的儿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我看他反复努力没有成功,就会给他拿个东西:“来试一试这个,儿子!”幸亏我儿子说:“闭嘴!你安静一点好不好?”每天早晨起来我就想给他说好多的事情,我丈夫就说:“你安静一点吧!让他自己思考吧!”后来我儿子听到这句话,早晨我一说话,他就说:“闭嘴! 请你安静!”后来我开始变得安静。有一天早晨,我给孩子穿衣服,当我帮他把衣服穿起来,让他站立起来的时候,我发现孩子脸上的神态那么专注、神往。我想:这家伙看什么呢?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看到早晨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来,射在了一件粉色的睡袍上,粉色又将光反射过来,那景色特别漂亮。孩子在看,我不敢吭声,我想,我不能破坏他这个内在的自然组成的过程。过了一会儿,他不看了。我问:“你是不是看到阳光照在妈妈睡袍上特别漂亮?”我儿子点点头。但谁知道,那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那诗意的感觉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流连的呢?如果这个时候我废话一大堆,这个过程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很显然,我们有些成人太喜欢说话了!

  蒙特梭利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该在火车的轨道上走,应该这样。”他的孩子不想这样做,但爸爸认为应该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a
amychen106
13 楼
这同我们幼儿院济济的爸爸有着惊人的相似。济济的爸爸非常爱他的孩子,但他孩子的状态并不好。他的孩子有时候拿一条毛巾往衣架上搭,搭不上,那孩子就站在那儿,能提毛巾站半个小时。后来我的孩子去他们家,我孩子一玩什么东西,那孩子就一把抓过来说:“不可以这样,应该这样玩!”我儿子就把这个东西放下,又拿起那个东西。刚一拿起来要玩,他一把又抓过去:“不对!这个东西应该这样玩。”等到下午四点钟的时候,我发现我儿子已经被压抑得受不了了,借了一件事情哇哇大哭。他们说我孩子跟济济争玩具,我说:“不是的。济济压制辛辛太久了,他每次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玩的时候,济济就一把抢过来说:‘应该这样玩’。”济济的做法纯粹是他爸爸的作法。济济很聪明,他的聪明表现在哪儿?他机灵,非常非常机灵。机灵得像什么?像鸽子、小鹿,很多人都喜欢。但是我认为,他自己的自我组成的能力已经丧失了,他的创造性不好。因为儿童应该在他自己的发展点上探索、努力、成功,将经验肉体化,将概念内化。这个经验是从儿童自己的探索开始,通过他自己的每一个小开拓而进行的。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教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a
amychen106
14 楼
  蒙特梭利说:“儿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哈佛大学有一个经典性的实验。它提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这样的,当你给他一个全新的知识时,儿童不接收,如果你给他一个东西,他曾经认识,只有一丁点儿新内容,他也不接受。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他认识、已经掌握的,少一部分的内容是他没有掌握的,这时候他接受得最快。因为儿童喜欢把一个事物跟另一个事物联系起来。其实成人也一样。

  我们都看过迪斯尼经典动画片《小魔琴》,那架钢琴能够自己弹,影片中的小男孩就跟这架钢琴达成协议。于是每一次钢琴自己弹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小男孩在弹,就不断地让他去参加晚会,不断地夸他;于是小男孩就骄傲了。孩子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骄傲的概念。当你有点成绩,你这个人或许就“骄傲”了。这个概念是贬义的。但是有时候,因为孩子做得特别好,妈妈就会说:“啊,儿子,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在生活中孩子又明白了“骄傲”的另一种含义,但是孩子会产生疑问。我儿子这两天问我:“妈妈,《小魔琴》上有一个‘骄傲’,你刚才也说了一个‘骄傲’,怎么两个‘骄傲’呀?”他开始区别同音字了。“骄傲”是对一个情景和事件的感觉的描述,这个感觉较复杂,它的难度正好同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相符。

  智力也表现在对事物的区分能力上。在区别这个东西的时候,他也抓住了共同的东西,抓住了那概念的内核,这样,蒙特梭利说:“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a
amychen106
15 楼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智力(30)

一个孩子四岁时父母离婚了,有的大人对孩子开玩笑:“叫爸爸,叫了就给你买好吃的!”刚开始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感到屈辱和愤怒。后来习惯了,无论别人怎样哄骗,绝不开口叫爸爸。这一切在孩子心里刻上了什么印记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关于“爸爸”这一概念,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a
amychen106
16 楼
第六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37)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a
amychen106
17 楼
第七章 智力的真正内涵(46)

在一些成人眼里,语文、数学成绩成了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国家很多方面正在和国际接轨,但在教育上,很多家长依然固执地用三十年前的经验教育孩子。一个人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他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这比简单的认字、算术重要得多!
a
amychen106
18 楼
第八章 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途径(59)

有的孩子还不会走路,上楼的时候大人就开始数“1、2、3”,不会走路的孩子能理解“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吗: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a
amychen106
19 楼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92)

当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时,就有了追求独立的冲动。而家长通常是怎样做的呢?比如说一个孩子,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他要自己用勺子吃饭。舀上舀不上他都要自己舀,结果弄得满桌狼藉,这个时候他在学习独立,学习吃饭这个独立的能力。但是大多数父母在这个时候最喜欢做的是喂很简单,喂了以后衣服和桌子上都不会弄脏,这个行为就剥夺了儿童独立的权利。 我想起那次在北京坐公共汽车碰到的小女孩。小女孩两岁多,要红薯,她妈妈买了一个烤红薯。上了车,妈妈坐在那儿剥红薯皮,小女孩着急地嚷嚷着:“我来剥,我来剥……”她妈妈说:“你剥不卫生,吃了会生病的。”小女孩急迫地说:“我要剥嘛我就要剥嘛”她妈妈严厉地说:“不行”女孩满脸的乞求、痛苦、尴尬,最后红薯剥完了,她妈妈说:“好了,吃吧再急也要讲卫生。”女孩说:“我不吃。”她妈妈说:“什么?花了钱,费了这么大的事,不吃啦?这不是折腾人吗?……” 那小女孩要的是剥红薯皮的动作、剥红薯皮的过程、剥红薯皮的经验和感觉。这是她的内心需要,是她的心智发展的需要。到底这经验有什么作用?没人能知道。那可能正是成就一个伟大科学家、政治家或其他什么人物的重要一环。这不是成人所能洞悉的。
a
amychen106
20 楼
第九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切(70)

很多保姆带的孩子,父母在家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只跟保姆,这常给父母一种错觉:保姆对我的孩子不错,因为他不愿意跟其他人。真正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安全感。
a
amychen106
21 楼
第十章 从爱走向独立(85)

成人不独立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三十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
a
amychen106
22 楼
但是成人应该有爱啊什么是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 很多孩子穿鞋的机会被父母剥夺了。因为儿童穿鞋、系鞋带这个过程特别慢,你要坐在那儿等待。我们早晨上班很着急,所以我们要给孩子穿鞋子、系扣子,这样省时间。时间久了,孩子穿鞋的能力就丧失了。在我们幼儿园就有这种情况,很多小孩子已经穿上鞋在外面奔跑着了,可还有小孩子在哭,为什么?他着急等着老师给他穿鞋呢 这种剥夺比较容易理解。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剥夺,那就是剥夺儿童在思想上的独立。这种剥夺将使孩子的思想失去自由,失去自由就必然是被奴役的状态,不可能说,他处在自由跟奴役之间,没有这种可能。 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为着自己的独立会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到三十岁的时候,就能获得完全的独立,就会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献给别人,奉献给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么对这个人来说他就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 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独立程度来使用自由,而这一切又基于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当他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给予的爱和自由是一环连着一环的。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这个自由不是指条件,而是一种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我才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才不会在思想和意志上丧失做人的权利,才不会受奴役。
a
amychen106
23 楼
奴役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习性。比如说画画。我们有些孩子就在那种不会教美术也不大懂教育的老师的教育下, “教”出了很多问题。他们总是给孩子教,教孩子画一些花呀,草呀。他“强制”孩子这样画的时候,就含有“奴役”的意味。 我们都看过《小王子》。在那本书里,小王子到了一个星球上,那里有个人正好是虚荣狂,那个人对他说:“噢,崇拜我一次吧,求你崇拜我这一次吧,就一次。”小王子觉得,这个成人怎么这样呀,就飞到另一个星球上。而那一个星球上是一个暴君。小王子一去,他就让小王子干这个,干那个小王子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也飞走了。又到一个星球上,那个星球上是一个很贪婪的人,他不断计算哪个星球是他的,记下来……他已经忙得没有机会抬起头来跟小王子说话。这本书写了很多种成人的状态,非常真实。 这些成人可能就在孩子们身边,正在为“教”孩子而尽力。我们想教给孩子,我们用我们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我们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在奴役孩子。就算不讲负面的结果,就算只讲正面的,情况又能怎么样呢?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如果儿童在他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经验,那他自己就是他自己的主人,但现实是,我们成人认为这个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这种强制之后,这方面的能力被成人奴役了,他跳不出成人给他设的框框,这就是所谓的“画地为牢”。
a
amychen106
24 楼
很多“奴役”我们做得难以觉察。这一部分恰恰又表现在我们最看重的“教”的行为中。我举一个例子。前不久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画画,教画画的过程中她发现孩子不把鱼画在河里,而是画在天上。她觉得这不行,不能这么画画,就告诉孩子们:“我们画画呢,先要画一条地平线。”星期一我们开会,我儿子那时正好画画的敏感期到了,儿童的敏感期一旦到了,他就会一天到晚做那件事。他要画画,我说:“妈妈给你一些纸一支笔,你就画吧”他在一个小时里画了十几幅画,每一次画完都给我看,我发现每一幅画都有一条线,每一条线下面都画那么几下,我问:“这是什么?”他说:“石油。”“为什么这是石油?”“因为这是地平线。”我知道他不可能明白地平线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他还没有形成。但他画的十几幅画全都有地平线。他认为地平线就是地面以下,下面就是石油。我问:“你为什么这样画?”他说:“就是这样的,先要画一条地平线。”我觉得奇怪,就问老师:“这孩子奇怪,先要画一条地平线。”老师说:“是我教的,我觉得小朋友应该……”我说:“教坏了,你的地平线束缚了我儿子画画的创造力。” 那几个月的时间里,儿子画画总先画一条地平线,这可怎么办呢?我想不行,我得把它给弄掉,想办法把这个潜意识给它去掉。有一天我带着儿子到宁夏大学,校门口都是草坪。我说:“孩子,现在咱们站到这儿看看,看有没有地平线?”我儿子仔细看,说:“没有,都是草地跟楼房。”我说:“对了,那你下次画画该怎么画?”他说:“噢,妈妈,我明白了,你是不是让我画两条地平线?”我想:糟了,这又说糟了。那天以后,我就不敢再说了。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和儿子在楼顶上看日出,我说:“看见在天边有一条天和地交接的线吗?”他说:“看见了”我激动地说:“地平线” 天知道我们都在教些什么?我们的老师都是精心挑选的,都是比较出色的。在每分每秒都很重要的童年期,我们可能浪费了儿童多少生命?由此我对老师说,你不要教给孩子什么,先让他自己画,先把他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出来,等到六岁以后,他的基本概念都建立了,你再教他技能。 有时候我们的“教”,既“奴役”了孩子,使他失去了创造力,又往往不知把孩子“教”到哪里去了。我们不知道我们说的一大堆语词里面那么多概念,哪些概念儿童掌握了,哪些儿童没有掌握。就算我们“句句是真理”,我们也教不成孩子。 我们讲了些什么,大多数状态下孩子不知道。因为,有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明了我们想说什么。比如说关于“死亡”。
a
amychen106
25 楼
第十二章 应该怎么理解孩子?(102)

给孩子做肝功能化验,如果把孩子硬按住抽血,这对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太恐怖了!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成人喜欢一个像木偶般听话、任人摆布的孩子,这对成人来说非常省心。
a
amychen106
26 楼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112)

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a
amychen106
27 楼
第十四章 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123)

外公给外孙买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外孙想拆掉小汽车,探索车为什么会走,但家人觉得拆了可惜,就把车藏到大衣柜上。几年后孩子长大了,家人拿出了车,但孩子早已不想玩了。家人剥夺的不是车,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机会。
a
amychen106
28 楼
第十五章 掌握知识与发展心智(132)

时间,对于生命头六年的儿童来说如黄金般贵重。很多孩子在这段时间内背会了几十首甚至几百首诗词。家长以为这是在开发智力。诗词表达的情境属于成人的世界,孩子不可能理解,知道这一点的人谁会逼孩子去背什么诗呢?
a
amychen106
29 楼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应用(136)

一位朋友对我儿子说:“你从宇宙飞船出来就会掉到宇宙里去!”我儿子想了想说:“我们现在就在宇宙里!”成人的概念错得太多了。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个客观的世界,这不只来自谁的教育,这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a
amychen106
30 楼
第十七章 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163)

班上来人听课,老师希望孩子们表现得好一点儿,孩子们能感觉到老师的心思。为了配合老师,吕辞算题写答案长达一个小时,老师知道孩子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老师。孩子的顺从几乎是无限的,为你拿东西会把手拿得麻木,跟你走路脚都起了泡,他们是在爱中决定顺从,在意志中执行顺从。
a
amychen106
31 楼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174)

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热恋的恋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他具备了能力, 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
a
amychen106
32 楼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191)

很多成人追求真善美,但这过程很艰难,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我挣扎中度过,一生成为生活的苦行者。但一名儿童如果在零至六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a
amychen106
33 楼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202)

两个孩子为争一顶新疆帽打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悄悄溜到另一个孩子身后,老师看见后,心想:完了!要打起来了!但是,后面的孩子拿出帽子,给前面的孩子悄悄戴上,欣赏了一下,走了!这就是成人与孩子的区别。
a
amychen106
34 楼
第二十一章 吃的问题(216)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很自私,喜欢吃一样东西就把住不放,不让别人动。十二岁以前的孩子没有道德意识,无所谓自私。如果在吃上得不到满足,儿童的自尊心肯定不强,他会经常看别人的食物,这不是出于饥饿,而是一种心理需求。
a
amychen106
35 楼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221)

有一个孩子,刚来幼儿院时,拿起一件东西就扔掉,如此反复。当他看到一个目标时,另外有七八个目标在吸引他。他坐立不安,极其焦虑和好动,他充满活力但毫无目的。他被分裂了,不知道自己内心到底要干什么,心理能量失去了方向,问题来了!
a
amychen106
36 楼
第二十三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253)

蒙特梭利的方法、思想和理论,因其科学性和普遍性而属于国际,属于全世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我们把焦点或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孩子那儿,实际上我们已经将蒙氏教育中国化、民族化了。
a
amychen106
37 楼
节选:

 

当给儿童自由时,他不再听成人的摆布,他依照生命的秩序来发展。他在玩水中变得专注而且安静,虽然他弄得满地是水,在捉迷藏时,他总藏在一个地方,从不试图换个藏身处,你每次在同一个地方发现他时(他很高兴你发现他),他就快乐地哈哈大笑,并不断要重复这个在你看来既愚蠢又毫无意义的游戏......

所有这些,你都不明白它的意义何在。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这样?我们知道,这一切就象小描扑抓毛线团是为捉老鼠做准备。人类童年的精神发展是潜在的,我们所知甚少。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好比学医,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个医生,你必须通过学习而成为—个医生,他的看法是:每一位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呢?我们知道许多动物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比如说:母鸡爱它的小鸡,老虎很爱它的小老虎。......很多父母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对孩子确实充满爱意。但是在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后,这种“爱”恐怕就不是人人具有的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我们在幼儿院观察孩子的结果证明: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就越快乐无比。许多父母可能有一个错觉:母亲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他。不是的,我的理解是,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他,他母亲是爱他的。这个经验也同时告诉他,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得出,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原因是他已经建立了安全感。而那种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孩子,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母亲一离开,孩子就拼命地哭,而且他会把这种爱胡乱地施加于任何地方,也就是到处寻找爱,讨好别人,或是完全封闭自己,拒绝任何一种爱。最典型的就是保姆带的孩子。孩子的表现是父母一回来,孩子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就只跟保姆,任何人都不跟,而且对保姆的依恋,常使父母有—个错觉:“保姆对我的孩子好”。这种孩子离开保姆就惧怕任何人。原因是父母在时保姆爱这孩子并让孩子为所欲为,父母不在时保姆便训斥和吓唬孩子。你不能想像得到爱的孩子,怎么会惧怕父母和保姆之外的世界呢?显然他得到的是爱和不爱两种情况,因此用他的经验来看就是他熟悉的人是安全的,除此之外危机四伏。......这种孩子欢乐少,思维不开阔。而正常的在父母那儿得到了爱的孩子,他会把这个感觉建立在自己身上。因为他得到了爱的满足,他就有了安全感,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发展上。
a
amychen106
38 楼
从理解到自由--摘自孙瑞雪著《爱和自由》

人们普遍同意,应该尽量给孩子一些爱,让他充分享受到这些爱,这对他一生都是有影响。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事情总是这样,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甚至应该说我们平时给孩子的时间都不多。因为我们很忙,时间总是不够,各种事情都排在孩子前面。没有跟孩子在一起,没有跟孩子在一起读书、交流,没有跟孩子一起工作、去欣赏孩子需要欣赏的东西,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当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母鸡,是很弱小的动物了,在无论怎样强大的敌害面前,它都能用自己的翅膀保卫着自己的小鸡;老虎是很凶猛的野兽了,但他跟小老虎玩耍的时候,能够达到极大的耐心。这种爱孩子,是每个母亲都能做到的。而且这一点上父母都能做得很好。但在孩子真正有了独立意识,需要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状态时,父母却难以做到"爱"了。

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当孩子一旦独立的时候,父母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这麽不听话。”实际是孩子要成长!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

 
a
amychen106
39 楼
我们大多数人都面临这样的处境,前几天保健院的大夫来给我们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孩子做体检,孩子们都很“自由”,就是说按蒙特梭利方法规定,除了不得粗暴地干涉别人,不得打骂别人,拿教具必须归位,不得打扰别人这几点之外,其他一概自由。让儿童在自由自在中经验应该怎麽做,和不应该怎麽做。这是让孩子独立,独立的做出选择。

当时所有的孩子都围到那儿,一会儿摸摸大夫的衣服(我们有一个课叫触摸课,就是分辨布料的粗细),一会儿摸摸那些医用器具。虽然他不会破坏,但他会用手很轻的摸。因为这套东西和这种活动孩子没有见过,尤其是做实验,这个工作很吸引孩子。其中有一个糊得很脏的小孩,他的手已经被针刺过,取了一点血化验,他站在那儿一个小时。我看了一下表,整整一个小时,手就那样举着,一动也不动站在那儿。他才两岁过一点。

当时那些大夫说:“你们学校太乱了,怎麽能这个样子呢?”说应该像其他幼儿园一样,孩子们(苦着脸)排着长队,做完一个孩子再进来一个,进化验室,检查完一个就回教室一个。他们必须特别安静。而我们的孩子,满大厅跑着,而老师在后面追着,有的刚抽了血哭着,一部分围看着。

我却对大夫的不耐烦感到惊讶。我说:“你作为一个大夫,就应该了解儿童的心理。应该给儿童大量的时间,让他们适应你们的工作,而且让他们自由的观察并同你们交流,在观察了解的过程中解除恐慌。

这确实是一个让孩子学习的极好机会。这就让我想起我们学校有个家长,她说原来在其他幼儿园的时候,她的小孩回家后,把买给她的一长溜的小娃娃从大到小排在床上。那个小孩说:”不许说话,赶快睡觉!要不睡觉我就要管你们了。”她妈妈说这个小孩把娃娃当木偶在表现她的老师的所作所为,其他场合的情况就更糟。因为我们大人也希望儿童像木偶一样,我们很顺利很快的就把这些孩子处理完了。
a
amychen106
40 楼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在人的一生中,拿出六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我们能肯定的是我们就在这种工作中一分一秒的成长,孩子也在这种生活中一分一秒的成长。只有付出心血,让成长一分一秒的积攒起来,才可能造就出一个非常成功的孩子。

 

成人的错误具有惊人的普遍性,我今天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真正是“老得掉牙的故事”。在公园的拐弯处,有一个妈妈正在给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买饼子。这个孩子就抓着饼子死不放,妈妈也抓着饼不放说:“你吃不了这麽多,这样会浪费的”。可这个孩子就是抓着饼不放,说:“我能行,我能行”。但他妈妈就不给他。我站在那儿看着他们的争执,看来一时还无法解决,我才骑上车走了。

为什麽这是个老掉牙的故事呢?这个母亲以为孩子很贪心,一个饼子他吃不完,却要整块的。在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好多孩子身上发现了这种情况:孩子要一个整块,不要半块。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开会讨论,当老师把每个班的情况都说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他的审美要求远远超过成人,比如说厕所里有水锈,便池里有黄色的水锈,孩子就不上那个厕所。
a
amychen106
41 楼
当成人不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却哭着坚持时,甚至每天都在重复类似的情况时,我们难道不能问个为什麽吗?为什麽?难道是太贪心、浪费。不!不要用这种消极的想法想孩子。当你不知如何办时,给孩子自由难道不是个好办法吗?是的,尤其在儿童小的时候,正好是他的审美观念形成和建构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这个(建立审美的)条件和机会。就是说宁可让他“浪费一点”也不能破坏孩子的这种完美的追求。因为这个时候节俭的观念还不能在他心龄中形成,但是审美的观念正是孩子发展的关口,一定要帮他建立起来。儿童在小的时候哭是绝对有理由的,而且他的那种感觉、感想是很奇妙的,很美好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个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是决定孩子从小到大是否能远离丑恶和犯罪的关键,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这些事情从根本上讲就是儿童发展中的自由。有些时候孩子要发展什麽我们知道,那是经过客观的谨慎的研究才知道的,它需要儿童发展的很多专业的背景知识,需要我们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了解儿童真的很难,有个孩子蹲在一个树坑里,那树刚好容下他蜷伏,他就蜷卧在里面,背上背着一只兔子,坑口盖上一块纸板,里面的空间因为太小而使他一动不能动,可他就在里面趴半个小时外面还有个小“护卫”。然后他们急不可耐的轮换着,你说奇怪不奇怪!他们在发展什麽呢?我们不知道,但孩子们喜欢这个游戏。
只要给儿童自由。有了自由儿童就摆脱了我们狭隘的界限。有了自由儿童就去自动施行我们想不到也不理解的“神奇”的发展方式。蒙特梭利说,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
a
amychen106
42 楼
我在我的儿子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有一次我给了他一个大的豆沙饼,然后我说:“让妈妈吃一口吗?”他说:“可以”,我就用手掰了一块,他把饼子扔掉,躺倒就哭。这是一种什麽样的心理呢?我当时特别奇怪,他答应给我了,为什麽还这样?我说:“你不要哭你不要哭,妈妈再给你换一个。”我就给他换了一个。他立刻站了起来,说:“妈妈,这次吃。”我就在他那个饼子边上慢慢的咬了一口。他笑了,说:“这次对了。”然后他用手在饼子边缘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这次是咬的,不是掰的。“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和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
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很平庸,也不会很野蛮,更不会很庸俗。他的整个人生基础和结构就建立起来了。所以要作一个蒙特梭利老师,要作一个好的家长就要特别尊重孩子。
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想测验一下他的儿子的智力状态。他在两把椅子上面放了两个垫子,然后拿了一个东西藏在其中一个垫子底下。他把孩子请进来说:“你给爸爸说说,东西藏在哪个垫子底下?”孩子就径直走到那个没有藏东西的椅子前,掀起垫子说:“咦,没有呀?”他爸爸说,“噢,那就请你再出去吧。”孩子出去后他就把这个东西又藏到另一个垫子下面,又把孩子请进来。孩子进来后就径直走到这边没有藏东西的垫子前,掀起来,说:“噢,没有呀?”他爸爸说:“简直不可理喻,怎麽这样呢?”蒙特梭利笑着说:“你根本不了解儿童,孩子现在是想让父亲有成功感。”这是在跟父亲玩一种游戏,是为了满足父亲的一种需求,他认为他只要发现不了,爸爸就会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是他不知道爸爸在测试他的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根本没有办法了解儿童的真实心理状态。”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很大的,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广阔。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只要付出爱,儿童都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成为一个人身上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a
amychen106
43 楼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也有人反过来说,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但意思是不一样的。大人什麽样,孩子就表现得什麽样。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我们潜在能力的机会,我们就根深蒂固的形成“自由是有害的,儿童需要成人管教”的意识心态。

我们习惯上很难容忍让孩子自由,尤其在说孩子“吵得很” 时,你要是真正爱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们玩耍,在那儿“作验血”时,非常可爱,你根本不觉得他吵。有的孩子不做,不检查,他就离得远远的,坚决拒绝。要给他做思想工作,这个过程非常缓慢,要让儿童有安全感才能让他做,要不然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尤其是做“肝功”化验,要在脖子上取血。孩子根本不知道怎麽回事,把孩子硬按到桌子上,这个过程同杀动物的残酷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方式对一个无知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恐惧了。所以我们要很耐心的给孩子讲解这些,让孩子观察,没有其他办法。

遗憾的是很多大人没有这样的耐性。我们越来发现,在生活中,不管是大夫,还是老师,都很难容忍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成人嫌麻烦,很简单,一个像木偶一样的孩子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成人愿意做什麽事很快就能完成。可是一个在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成人大多不愿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挣钱重要,看电视重要……
a
amychen106
44 楼
“爱”的问题

《爱和自由》
  蒙特梭利幼儿院有个口号叫:“爱和自由,美和理想。”这个口号是我们对蒙特梭利教育法实施几年来探索得出高度概括。为什么要把爱放在第一位呢?
  儿童一切生活的基础和未来的认识及行为几乎全部归结于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爱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以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我主伙爱的问题是儿童各方面成长的一个背景。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的共识,好比是植物有土壤一样,爱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许多家长可能这样认为: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对一个内心根本无爱且不具备爱的能力的尬来说,怎么办?我认为这是一个成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一个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很成熟,他就能够自然地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龄如还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很可能仅从他自身出发,他更爱他自己,在处理同孩子有关的事物上,他可能更多地从自身着想,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同孩子怄气,对着干。必须他取胜。他不能作为一个成人宽容地对待孩子,容纳和理解孩子。另一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看自己的情绪,情绪好时是猛爱,情绪不好时是猛呵斥。这术,孩子把宝贵的生命都放在了察言观色上,先是惊吓和糊涂,后来是揣摩和应付。在蒙氏教育实施5年来,我们面临的不是如何实施这个教育,而是花大量的精力调节儿童因得不到爱而无安全感带来的情绪和精神上的不安和焦虑。这种焦虑是普遍的,这个普遍性来自于人们的观念。所以,我今天要谈的是学会怎么去爱孩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22:40:36编辑过]
a
amychen106
45 楼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好比学医,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个医生,你必须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医生,他的看法是:每个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什么才是父母干对孩子的“爱”呢?我们知道许多动物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比如说:母鸡爱它的小鸡,老虎很爱它的小老虎。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老虎妈妈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情景,这了慢一种爱。很多父母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对孩子确实充满爱意。但是在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后,这种“爱”警惕性就不是人人具有的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说:“真正的爱,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我们在幼儿院观察孩子的结果证明: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经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就越快乐无比。许多父母可能有一个错觉:母亲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不是的,我的理解是,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就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他,他母亲是爱他的。这个经验也同时告诉他,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得出,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原因是他已经建立了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他也容易对别人建立安全感。而那种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孩子,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母亲一离开,孩子就拼命地哭,而且他会把这种爱胡乱地施加于任何地方,也就是到处寻找爱,讨好别人,或是完全封闭自己,拒绝任何一种爱。最典型的就是保姆带的孩子。孩子的表现是父母一回来,孩子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就只跟保姆,任何人都不跟,而且对保姆的依恋,常使父母有一个错觉:“保姆对我的孩子好”。这种孩子离开保姆就惧怕任何人。原因是父母在的时候保姆爱这个孩子并让孩子为所欲为,父母不在的时候保姆便训斥和吓唬孩子。你不能想像的是得到爱的孩子,怎么会惧怕父母和保姆之处的世界呢?显然他得到的是爱和不爱两种情况,因些用他的经验来看就是熟悉的人是安全的,除此之处危机四伏。有一个小孩,他跟别的小孩玩的时候会对这个小孩说:“我妈妈给我买巧克力不给你吃。”这显然是他的安全感建立不起来,他要把这个安全感移交在父母身上。这种孩子欢乐少,心灵不开阔。而正常的在父母那儿得到了爱的孩子,他会把这个感觉建立在自己身上。因为他得到了爱的满足,他就有了安全感,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发展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22:40:56编辑过]
a
amychen106
46 楼
“奖惩无用” 孙瑞雪

蒙特梭利一直认为,儿童智能发展的动机不来自于外界的刺激,而来自儿童的内在。因此,她提出了“奖惩无用”的教育观点。早在本世纪初人们就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

实际上蒙特梭利的这个教育观点已经得到了后来其它学科研究的支持和证实。比如,早在30年代美国著名的灵长目动物专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一起用猴子所做的实验,猴子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自动从事智力活动(如拼插几何拼图)。他们用两组猴子做实验,一组有奖惩,一组无。马斯洛发现,用食物作诱因,不但不能增强动机,反而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那群猴子真成了一群什么都不做的懒猴。而另一组猴子则截然不同。马斯洛这样描述其中的一个猴子:“我们给它两块橡木板,其中一块有方孔,一块有圆孔,再给它一个方塞子,一个圆塞子。它学会了把圆塞子插进圆孔中,把方塞子插进方孔中。但是,它总是学不会把方塞子插进圆孔中。这只猴子对这个难解的问题不停地工作了6个星期后,死于溃疡穿孔。但是,至少表明了它具有比许多威斯康星学生都强烈的智力上的好奇。”

这个经典性的例子使后来的学术界对“奖惩无用”的观点不再产生异议。蒙特梭利与马斯洛不同的是,她直接观察儿童的行为,对儿童的内在动机得出相同的结论。

蒙特梭利曾因一个孩子的出色而奖给她一个奖章,并挂在了那孩子的脖子上。而另一个孩子因犯错误也正好坐在反省凳上自我反省。得奖的孩子发现奖章总是妨碍她,于是她把奖章扔到了一边,而那个自我反省的孩子问:“您不要了吗?”女孩说:“如果你想要就送给你吧。”于是那个反省的孩子把奖章挂在自己的胸前玩了起来。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作为成人,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破坏。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惩罚多于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给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但大多数成人不知道,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他会专注地反复进行,恰恰是成人的态度使儿童有挫败感。

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22:41:18编辑过]
a
amychen106
47 楼
从自由走向纪律

(一)

给孩子以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给孩子充分认识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那么是不是这种自由就是绝对的呢?是不是还应该有个约束?比如说还应该有个纪律呢?这是我们从事这个教育后,所有的人都要讯问的问题。

  蒙台梭利方法台的自由以及这个有着特定含义的“纪律”,跟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纪律不一样,也像“自由”这个概念一样,含义很深很广。

  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纪律的“典型形象”,就是比较听老师的话,很安静地坐在那儿,不活动。但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纪律的“典型形象”跟这个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在谈到纪律这一章时,蒙特梭利强调了这么一句话: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那么大家就会不明白,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她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22:41:49编辑过]
a
amychen106
48 楼
  这个纪律概念是很宽泛的。这个“生活准则”到底是什么?人怎么样才能是自己的主人呢?听起来好像有点难于理解,我一个一个概念地解释。人怎么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举过那个心理学上著名的例子,我觉得它应该成为做自己主人的经典事例。我们生活中有大量情况和它相像,同我们的生活是很符合的。有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注意,带她的是保姆。保姆平时带他的时候,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保姆肯定是怕麻烦,因为衣服湿了做保姆的会有很多麻烦。后来,这个小女孩到她外婆家去玩的时候,她外婆家有一个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住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她?”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噢,我不能。我不能动,我的保姆说我不能动。”

  她已经受到了约束和禁忌。她不能动这个东西。她想动,这是她内心告诉她的。但她的内心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她的外婆也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决定她的行为的是她的保姆。

  可是她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她说:“不!我不能动!”就是说当保姆不在的时候,保姆这个人依然在控制这个孩子。保姆进入她的心中,肉体化了。这个孩子做什么根本听不了自己的声音,她只能听从大人的话,她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不能成为她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

  从我们今天所谈问题的角度说,她很遵守保姆给她制定的“纪律”,她内心想动,但她的内心已被她人管束和控制。注意,不是自己控制自己。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它。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等。但这些规则应当是和儿童的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同小朋友的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必须量少、严谨和科学,并且可由儿童自己去创造。这样的规则,儿童遵守才极有乐趣,而破坏这种规则儿童就十分痛苦,因为它已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
a
amychen106
49 楼
  为什么这个事例是经典的事例呢?因为幼儿和儿童时期的父母、幼儿和儿童时期的老师、幼儿和儿童时期的保姆最重要了。儿童到了8岁,还在崇拜或热爱他的老师。但到了初中,孩子将去爱一个朋友,爱一个明星,到了高中,将去爱或暗中爱一个同学或心中的爱人。在儿童成长中,老师是逐步退出他爱的和效仿的位置的。

  我们学校很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大孩子,进来以后都有这种现象。过去很多孩子可能很听老师的话,很听父母的话,每一天的工作或是玩耍都是由老师来安排的。就是老师让你干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来我们蒙特梭利幼儿园后,突然把学什么的自由给他的时候,他就不知道做什么了。他经常无所事事,就等着老师给他分配学习任务。如果老师不给他分配的话,这一天他什么都不干。这在蒙特梭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我们人类好多的可贵的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煞了。无形当中就有一种禁忌,使你不敢去思想,不敢去想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情。思想的桎梏就产生了。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比如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她的孩子6岁时,力气特别大,为到电视机后面找乒乓球,不小心把电视机碰到地上了。电视机摔碎了。那个时候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是个贵重的东西,在家中的位置大概像现在的小汽车。她妈、她哥、她妹以及亲戚朋友都训导他: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打那个孩子,也不训,也不说,你会把孩子惯成啥样子。她说,不,我决不训我的孩子,我只对他说:“没关系,你是不小心。”她说,她小时候动了收音机,她妈妈训她,不让她动。每次都这样,结果搞成心理障碍了,她现在就是不敢动音响上面那些钮,她一动就恐惧。她在做其他很多事情的时候,就是心理障碍,她自己能知道。她说她决不再把她的孩子搞出心理障碍。

  自己有心理障碍又知道有心理障碍的人绝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碍又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碍的人太多。我的一位朋友,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电脑公司做技术员,一拿改锥手就发抖。这简直不可想象。大家帮助他分析他童年的经历,说到他爸爸对他怎样怎样。这个“好孩子”不断点头。后来他成为一个蒙氏教育的热心者。他的成长从某种程度来说“纪律”变成了发展的障碍,这种障碍,也是形成真正纪律的障碍。
a
amychen106
50 楼
父母应如何把握对孩子的爱

《爱和自由》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怎么把握呢?我认识一位家长,她的孩子三岁,平时最不爱洗头,有时她做错了什么事,要说给她洗头,她会吓得就跑,会马上说我不再做那件事了。一天早晨我从她家门口路过,她正跟一个男孩(四岁)在那儿洗头,脸盆里有一点水,可能是洗过手的水不太干净。她说“洗头了,洗头了。”就用手把水不断往头上抹。男孩子也快洗地帮助她往头上浇水,笑声充满了整个房子。我想: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学会洗头,然后把洗头的恐怖感去掉。可是她母亲一看这种情景,冲过来就大声呵斥,这个孩子还没有从洗头的喜悦中走出来,就被这种呵斥搞了个莫名其妙,于是就特别恐怖地站在那儿不知道怎么办。她妈妈转头对那个男孩说:“你怎么这么坏。”小男孩掉头就跑,小女孩一看就哇哇大哭。然后她妈妈给她讲了很多道理。说:“妈妈这么爱你,你就是要天上的星星妈妈也摘给你,但是你不能这样。”天上的星星太昂贵了,孩子想不起来要,她仅仅想要洗洗头嘛。我想这些话孩子都听不懂,孩子只知道一样东西,就是你的情绪。我们很难断定一个生气的人是否在表达爱,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很多父母在孩子一旦开始独立的时候,他的那种情绪就开始压迫孩子。比如说他希望孩子站起来考大学、考研究生等等。这个想法是对的,但这个想法的成立,必须建立在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教育上,而最重要的是幼儿期。就从让他洗头、洗碗、到处触摸、扭开始,有了这个认识世界的良好开端,他自然就会发展到更记的认知状态。但是你反复逼迫他,却不为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是他最终考不上大学。心理学上有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她弟弟经常酗酒,这位母亲非常害怕她的孩子以后会跟她的弟弟一样。所以她总对孩子讲:“你不能跟你舅舅一样,你不能跟你舅舅学喝酒。”她时时处处提醒孩子,使孩子感到非常压抑。有一天她的孩子终于喝酒了,他想我一喝酒我妈妈大概就安心了。实际上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过分照料(实际是成人对自己心理上的照顾)不但对孩子无益,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儿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关心他各种器官独立,并逐步走向人格独立的成长过程。这是爱孩子的关键所在。美国在一个叫哈罗的人和他的同事做过一个经典性的实验:将婴猴养在一个有两种无生命的“母亲”的笼子里。一个“母亲”是用金属丝做的,婴猴可以从“母亲”胸部隆起的橡皮奶头吃到奶。另一个“母亲”遮着一层柔软的有圈圈绒的布,但没有食物可能供婴猴吃。这个婴猴抱着布做成的猴妈妈,而把嘴伸过去吃金属丝做成的猴妈妈身上的奶。当实验室里放入一个婴猴不熟悉的会移动的东西时,这只婴猴会毫不犹豫地抱着布做成的猴妈妈。这个实验说明儿童对吃不是很在乎,在乎的是不是在精神上能够得到安全感,精神上的愉快占第一位,而不是吃的需求。这个小猴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把它放入猴群中,不跟其他猴子合作,总是孤独地呆着。后来这只猴子没有长大就死了。以后的实验中,类似这种猴子,即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会虐待自己的孩子。观察我们周围,人类的许多行为不比猴子强多少。孤儿院的婴儿死亡率很高,很大的缘故是孩子得到的爱少。有些发达国家的孤儿院,物质需求能得到非常好的满足,但孩子却在两岁时才能坐立,四岁时才行走,这完全是因为儿童没有一个家庭式的爱的环境。
a
amychen106
51 楼
  一个优秀的父母,他具备爱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上。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家报社的编辑,负责家庭生活一栏的内容,他说很多夫妻产生感情上的纠纷或者出现家庭危机后,他们处理的方法很怪,问父母、问自己的朋友,找他们出主意。但他们却很少去看参考书。(这大概因为我们从小看的书都是我们不喜欢而被逼迫看的,所以篚后都不爱读书了。我们为什么要看我们不喜欢的书呢?)一个孩子出生之前,聪明的父母,会找许多参考资料来了解孩子的发展,以便具备更科学更新养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父辈的观念已经非常陈旧,而且也太因循守旧了些。我信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将来要面临怎样一个社会,如何适应和战胜他生活中的一切,而不至于使他长大后面临一个充满尴尬和无措的境地。如果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自己过去成长的经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和学会爱孩子的方法。许多专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儿童并如何使儿童成长得更完美的事业上,他们写书,告诉我们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什么是心智成长更健康的儿童。(这不同于我们中国专家坐在屋里为评职称而编出的书,对父母没有实际指导作用。)这样每一个父母都能得到帮助。你将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事情。所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是件事半功倍的乐事。我们蒙特梭利幼儿院有条狗,我们让小动物跟孩子一起玩,孩子对待这条狗表现出三种状态:第一种是特别喜欢这条狗,一来就把狗抱住或者跟它逗着玩;第二种是远远地见了狗就哭;第三种是虐待狗。我们把这三种情况分析一下,我认为爱狗的另一面是怕狗,因此前两种情况是正常的。为什么有的孩子虐待狗呢?孩子本身不知道他是在虐待狗。我请老师做统计,让每个班的老师看看虐待狗的孩子是哪些。经过调查以后发现,虐待狗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处在正常状态中的孩子/他们平时胆小,容易看老师的脸色,做事情没有自信。但他们打狗时却很胆大,自信,而且用很多方法。他们都是心理上有问题的孩子。更深一点说是“爱”的方面有问题的孩子。当我们看到有些孩子那样地爱狗,同狗抱在一起,滚在一起,同狗亲密地交谈,那是一种自然与人交融在一起的感人的情景/可是当你看到那些虐待狗的情景时,你内心会充满悲伤和遗憾。爱孩子有多少重要。当一个成人爱另一个成人时,那个成人会明白他得到了爱。但当父母爱孩子时,孩子就学会了爱一切。爱是儿童成长的最好食粮。有爱的能力是最美好的品质。爱是提升生命最关键的契机。心理学家说:“大脑是爱的器官。”我们知道无论老师如何爱孩子都无法完全代替父母,因为“爱”这个问题是不能通过任何其他经验来代替的,只能通过父母来做好这一点。我们幼儿院对孩子的爱心,老师们都做得非常好。我们尽量选择一些本身就具备爱的品质的教师,我们在语言上,从姿态、神态、语气、用词上都特别讲究。比如孩子吃完饭离开餐厅,老师不能说:“请小朋友出去。”而是说:“请离开。”我们使语言秩序化。这样就和孩子处在一个很平等的地位上。但是无论怎么做,你永远不能代替那个真实,那个自然而产生的爱的激情。只有父母能给儿童安全感。很多孩子想让老师抱就说:“老师我肚子疼。”老师笑着说:“你是不是想让老师抱了?”有些孩子搞破坏,他把枕头往地下扔,把书也往地下扔。老师不知道怎么办,有的老师就说:“你去亲他一下。”老师抱住他狠狠亲了一下,他就哈哈大笑,躺在床上。然后他再扔掉,他还要让你亲他。幼儿院里有几个孩子,每天的注意力全放在寻找爱和破坏发泄上。这样的孩子,在家几乎得不到关注。这种孩子明显没有得到爱的满足。我们知道儿童一旦得到爱的满足,在轻松的自由的状态中,儿童的本性都会表现出来。爱这片肥沃的土地就能供给他成长的各方面的条件。他的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就会拼命要向前发展。其实成人也是这样的,他需要社会环境的一种爱,这种爱演变为安全、公平、宽容等等,在这种环境下成人也变得美好,发展很快,有创造力和热爱生活。对孩子来说如果爱得不到满足,这个孩子整个状态就表现为不自信,他不跟其他小朋友合作,他经常是想方设法得到别人的爱,或者想方设法来点破坏,或者揣摩父母的心思想得到点爱。我见到一个三岁的小女孩,他的手地玩时弄破了,并出了一点血,我对她说:“你支找妈妈包扎一下,不然会感染的。”她笑笑说:“不要紧。”那是一个冬天的黄昏,她在外面玩土,我劝她一定先回去包扎一下,再出来玩。她犹豫了一下说:“好吧!”便高高兴兴地回家,但当她一进门便放声大哭,夸张她的伤口,她妈妈安慰了她。当她流着泪一出门见我还站在门口时,她马上笑着举起手指头说:“英雄!”
a
amychen106
52 楼
  我们如何让孩子养成那种纪律,而且是自由中,让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为自己的主人呢?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则,最早的纪律形成了。所以有位老师讲,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儿童自发性的活动中,也就是自由中。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几年来的实验证明确实如此。那些已被管制过的孩子,在自由中经过几个月的发泄后,开始学会倾听自己心灵的呼唤而有了自发的行动后,便产生了某种区别于他人的倾向,纪律在这时也就开始出现了。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因为自由产生这一效果。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判断可选择和不可选择,如果他们认为对的总是十分顺从。在幼儿园,老师们总是这样说孩子:“看见了吗?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当这句话变为一种生命现象时,我们才理解了它的真正含义。

  许多许多人性最美妙的事情发生在这所幼儿园里,尽管人们在看待这些问题时观念不一样,但我们还是惊奇地发现,许多现象、观念原本不是某种民族和文化的产物,而是通过自由和爱产生的一种生命的现象。提升人的生命状态成为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a
amychen106
53 楼
让纪律成为孩子快乐的规则

自由在蒙特梭利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的呢?儿童在进入幼儿院时,开始会出现一些混乱,这种所谓的混乱,是一种完全的无秩序,还有乱闹乱打,那些曾受过压抑和控制的孩子更会表现出一种过激的行为。 在蒙特梭利幼儿院只有三种情况被禁止,一种是干扰别人,另一种就是粗野、不礼貌的行为,这种粗野指是的破坏、打人、骂人和一些不文明的动作,如掏鼻子。另外就是拿别人的东西。只有这三种行为是被严厉禁止的,这个禁止不是靠惩罚,而是提醒孩子。比如说,在教室里,一个孩子无端打扰另一个专心工作的孩子,这时老师必须对这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说:“来,我们去做另外一件事”。反复几次,孩子逐渐经验到??这样做老师总是将我抱开,不可以打扰别人的概念就形成了。

  大多数孩子获得自由后,他会在幼儿院里到处游荡。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某种兴趣,他一旦展现出这种兴趣,产生秩序,当他产生秩序的时候,他就会专注,就会反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疑难问题,他会自己去解决。

  蒙氏教具都有自我校正的功能,为他自己解决问题提供帮助。然后他会有一种成功感,当他成功后,他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纪律就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蒙特梭利说:真正的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于工作。

  专注是思维活动,它能产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时间和窨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越多地运用智慧,人就越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一个人在工作中,他内在的智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内心越平静,他越是守纪律。所有的儿童,你给他提供智力发展的所有条件,他会特别地出息:睿智、平静、守纪律。

  为什么要给儿童提供这样的条件呢?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渴求这种东西。儿童跟成人不一样,我们把自由给成人,成人就睡大觉,什么也不干了,或者他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放纵自己,另外,成人可能不从事这种智力活动,“懒散”多舒服呀!当然这已是被扭曲的成人。但儿童生下来以后(他还没被扭曲呢),有一种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就是不断地、从不停止地发展生命,没有一秒钟儿童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活动中的儿童是最正常的儿童。我们不能用一个从小被迫在强制中长大、在长到成人时期也不曾做过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成人(我们绝大多数人好像都是这样长大的)的观点来看一个正常的儿童。
a
amychen106
54 楼
  我们刚才讲了孩子在刚进幼儿院的时候在行动上没有秩序,没有规范,可能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中,但是,让儿童自由地发展会出现一种“选择自我”的趋向,这种趋向一旦出现,儿童的智力活动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按照一个轨道发展。有一个孩子叫丹丹,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她进来的时候一岁九个月吧,她妈妈因为工作三班倒,所以,这个孩子在家里没有正常秩序,或者说有另一种秩序。她刚进蒙特梭利幼儿院的时候,到了11点,大家都要吃饭,她就到门口哭着,要出去。头几天老师天天领她到外面转,转回来以后,她就安心了。我心想:“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特别,一到某个时间,她就要哭着出去?”后来,她妈妈说,因为她的工作要倒班,在这个点闲了,领她出去玩。有一个月的时间,老师总是骑着自行车带着丹丹在街上游荡。一个月后,她不再有这个要求,而是在幼儿院里里外外游荡。老师跟在她身后。。。三个月后,孩子开始进教室并表现出一种趋向,秩序在自由中向我们走来。

  她妈妈比较喜欢这个教育,跟我们配合很好。这个孩子到了两岁过一点的时候,就完全成了一个蒙氏孩子,特别乐观,我们都说她“自得其乐”,经常一个人在那儿唱歌,每天笑盈盈的,而且她的行为和能力已经很强了。她什么都能自立,保温桶里面的水很烫,你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她特别自立。而且她的智力状态很好,她进教室能工作很久,而且非常专心。她现在说话还不太清楚,若有个打扰她,她就说:“请我不要打扰我。”经过老师几个月的努力,这个孩子从一种混乱的状态逐渐发展到一个非常有秩序的状态。她每天都积极地从事智力活动,并且能够得到满足,她还能对“自我征服”感到骄傲。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感谢她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的配合,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她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发展得这么好。

  在“蒙特梭利栅栏”(一种体育教具)上,从上面往下跳,那个栅栏很高,有一米八高。如果她上的时候,老师想帮她,她说:“请你离开,请你离开。”她就自己上去了,上去以后,学着大孩子往下跳。那个高度在很多家长看来是非常危险的,她从来不怕,她很自如地上去,然后很自如地跳下来,还要学着来个前滚翻。这一套复杂的动作,应该说是难度比较高,对她来说,她能够成功自如地做完这套动作。还有高荡秋千,高荡转车,不在话下。有一次她在荡起的秋千中站起坐下,参观的人惊吓地问:“她多大了?”我忙说她两岁多。客人很吃惊。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孩子。这个孩子的变化来自于自由。

  虽然丹丹只有两岁多,我们学校老师看到这种变化,无比陶醉。因为在蒙氏教育中,智力的发展不是放在首位的,人格的发展才是第一位。人格发展正常了,智力发展也就正常了。而纪律不过是一种儿童乐意遵守的规则而已。
a
amychen106
55 楼

  这都必须依靠自由。我再举个例子,我们学校有个小孩,他特别喜欢偷吃东西,“偷”吃谁的东西呢?就是其他小孩带来的东西。老师放在柜子上,他总是出去拿,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问我:“孙院长,这个孩子总是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会不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我说:“不会,儿童偷吃东西,在成人看来他是偷着吃别人的食物,但是,在儿童看来,他不是偷,他就是觉得那个上面有好吃的,为啥不给我吃呢?”我问老师这孩子吃了那东西影响别的孩子吗?她说不影响,我说好,我们用一个办法试一下(这个孩子每一次站着凳子拿东西时,只要被老师看到他就很尴尬,有时会说老师,我给谁谁谁拿。他还编个谎,老师说他有撒谎的毛病,我说:“这些都不重要,他这个时候,吃最重要,他觉得这个食物太诱人了,他什么都忘了,他就去拿这个东西。”)下一次他再拿东西时,你就说:“老师来帮你拿。”每一次都给他拿。我们都是也非常配合,当他每次拿的时候,老师就说:“你是不是拿不着,老师来帮你。”每一次都这样,持续了三个月。

  这个过程,老师要与自己的观念做斗争。因为,成人的观念总有极大的恐惧感,担心孩子会变坏。所以要拼命地做斗争,克制自己。三个月以后,这个孩子再也不拿东西了,他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个结果就是自由和尊重的结果,只靠惩罚和所谓的教育,只能使孩子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惧怕你的威力。但是靠这种尊重,靠老师对待他始终不变的尊重态度,时间长了,逐渐从经验中,他会觉得尊严和自尊占到了着位。在儿童那里,自由是快乐的自由,纪律是快乐的纪律,从而纪律成为一种自由。
a
amychen106
56 楼
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

  这好象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象很弱小,但他只在却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有了五年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的经验,这一观念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感觉,这观念是正确的,当然五年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当我们通知对历史的了解,明白它与人类发展的经验物科学探索的结果一致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观念。我们要知道这“精神胚胎”如果经由儿童的体验而变成儿童的生活,蒙特梭利称为实体化。接受这个观念就好象要发生一场内在的革命。我们一直相信儿童依靠我们成人来建构,这个教育观念也意味着我们无处发挥我们因自卑、受压抑而产生的自大。人类的幼儿发展期是非常漫长的,大概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幼儿期能有人类的这么长。如果说的短一点,可能是零到六岁,说的时间长一点,大概是要到12岁。12岁也不能离开母亲,在法律上认为孩子真正地成人是18岁,也就说,要经过18年。就是因为在这个期间,儿童处在一个很弱小的状态中,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不!如果那样,人类的整个水准都会下降。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不管你是否承认。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儿童有一个精神胚胎存在,你遵循这个发展规律,他就发展得更加完善。
a
amychen106
57 楼
  蒙特梭利幼儿院最小的孩子是一岁半,我们用一岁半至六岁任何一种年龄的孩子做过试验,你把超越他年龄智力内容的教具给孩子,如果教师不强制不给儿童压力,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比方说,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他只玩沙子,脸上懵懵懂懂,对他怎么说脸上都是一种表情,他知道他要干什么,该干什么,如果你阻止他,他会同成人作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突然有那么一天,他变了,对他面前的那些东西不感兴趣了,好象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个新的认识,很多话他听懂了。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对他说:“你一个,你妈妈一个。”他走过来以后说:“这两个玉米,爸爸说都给我吃。”然后我就问他爸爸,他爸爸说:“不是的,是给你一个,给孩子一个。”我对孩子说:“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并不是说都给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他听完之后,脸上丝毫没有任何做错事的表情。他站在那里思考了有一分钟,一动不动,等他思考完了以后,脸上毫无表情地走了。“怎么会这样?”这么奇怪。但是,有一天,他对他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特别地尴尬和难为情,不让人说。这个过程的发展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他就是按照他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的。成人只不过给他提供了一个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成人没有按照儿童的这个精神状态让他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必须做到什么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儿童的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在进行。
a
amychen106
58 楼
  人类早期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是相同的,比方说蝴蝶,母蝶将卵产在树杈中间,它刚生下来,必须要吃特别嫩的叶子,它怎么去吃嫩的叶子呢?它对光的感觉特别敏感,一生下来就会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过去,那个梢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但是当它开始强壮起来的时候,他这个敏感期就丧失了,它能够吃粗糙的叶子的时候,他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这个感觉过程实际也是遵循它的成长过程,没有人的控制。

  动物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而人类的成长同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有了精神。问题就出在这儿。因为人类一直都不会为某一个孩子不会长大而担忧。但却认为精神的种子从不曾在儿童内在存在过,它需要成人来种植和给予。也就是说,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精神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仅仅需要我们给予一个适合内在精神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但我们却说,从来没有什么“上帝”,那是因为我们的自大而无右怀疑地代替了他。让我们来看看儿童是如何依靠他自己,并同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精神的,并“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的。比如语言。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呢?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的儿童,他都能够在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听到和学会人类的语言,并学会语言中的各个细节,他会固定语言的精细而牢固地建立起自己心理个性的一部分。这种发展,绝没有人去专门给他上课、教授,我们不难看出,六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依靠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所以心理学家才肯定,儿童三岁前所掌握的能力,成人需要六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通过自我来建构自己的。

  我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一个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生了一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入中学,12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有“知识性的活动”,他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他“满腹经纶”没有用处。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苦难。我想,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我们让它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而没有其他东西会好一点。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闪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他并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如果我们按照这个精神胚胎让他自然地发展,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人才。儿童的这种自然的发展规律一旦遭破坏,他的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蒙特梭利曾经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但是今天,当我们把智力、儿童的自我,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找不到也感知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了。当我们急切地想让孩子发展智力时,一切都变了。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我们知道儿童的这种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害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a
amychen106
59 楼
只有内驱力才是最强大的 孙瑞雪
在“奖罚无用”这个教育观点中,蒙特梭利进一步做了阐述。她认为,那些具有崇高而伟大理想的人“绝对不会被那些微不足道的‘奖励’所吸引,也绝不会被那些‘惩罚’的痛苦所吓倒。”也许人们认为,崇高和伟大属于成人,而非儿童,但蒙特梭利则认为:人有一种趋向完美的自然向心力。这种东西在儿童期更像一种地心引力。如果我们对待我们的孩子能以爱为先决条件,让儿童的品质按自然的形成方式发展,不是进行道德说教,而是给他们以积极行动的机会,这要比我们想象的好得多。
什么是自然形成?什么是积极行动的机会呢?
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比成人都关心那些伟大的事,他们总会问:“小偷为什么要偷东西!”“为什么有人要吃饭?”“渠里的水为什么是臭的?”“为什么不能抓青蛙?”他们喜爱动物和植物,他们喜欢玩水。到了五六岁,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几乎可以说都是我们社会问题和生存问题,他们问宇宙,关心地球。总在说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有的孩子说:“长大了我当妈妈,我要给我的孩子买多多的吃的和玩的。”这难道不是在教成人如何做父母吗?在蒙特梭利幼儿院里,有很多孩子都在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办工厂,让穷人都有工作。”“我要造一个造钱工厂,让所有的穷人都有钱。”如果我们成人在儿童自愿关心这些事,并对这些事感兴趣时,将这些问题同孩子认真交谈,儿童的理想就能建立。这就是知识的用途。知识应该同人的生命如水乳般交融,当人实施理想和愿望时,它成为一种能力出现而不成为所谓的工具。
我们如果清醒的话,应该知道儿童的这种兴趣和爱好不是靠奖罚而来,而是天生的。有一次孩子们到农村渠里玩,他们提着桶,脸上身上到处是泥,其中一个孩子的一只鞋陷在泥里,怎么也摸不着了。一个孩子问:“为什么是泥水?”不等老师回答,另一个孩子说:“环境被破坏了,树被砍了。泥被冲进了黄河。”这个自发的讨论持续了很久。孩子们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等我长大了……”
“人的一切成功,人的一切进步,都靠人的内心力量。”

(详细看儿童品格的形成)
a
amychen106
60 楼
让一个生命正蓬勃发展的孩子用心计获取爱是可悲的。

  很多孩子的状态是: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哭,他妈妈会爱他。母亲对孩子的爱确实能够给未来的成长提供非常好的背景。我们知道儿童是因为别人爱他,他才爱你。他是看着别人的行为,他不看你的说教,这也是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特点。中国有句俗话:“宁可能孩子一颗好心,不给孩子一张好脸。”我告诫所有的父母:你宁可不给他一个好心,你给她一个好脸,他肯定成长得好。这让我想起普希金的一句诗:“骗我一次容易,只求你骗我。”因为父母的“好脸”,能给儿童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其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容易采纳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其他一些行为。但是这个“好脸”必须稳定地给下去。我们父母应该对孩子耐心,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发展期。

  比如我们幼儿院的一位老师腿碰破了一点。一个小朋友正在操作教具看见后就往外跑。正好过道里有位老师碰到他,问:“你为什么把教具拿出来呢?来,老师带你进教室。”就把他领进去。这个孩子一见腿破的老师就两眼的泪水。老师说:“你为什么把教具拿出去?”这个小孩子说:“老师的腿破了,我要去找大夫。”这个老师特别感动,两位老师就蹲下去说:“对不起,对不起,老师不知道。”老师以为这个事情就算完了,这个孩子也进了教室工作了。但是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这个孩子在餐厅吃着饭突然往外就跑,他从窗户看到大夫从那儿过去了,他跑出去说:“大夫,大夫,我们老师腿破了。”他跑出来时老师也跟了出来。大夫说:“好的,我去看看老师。”说完,这个孩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往回就跑。这个老师在文章中说:“孩子平静了,但我的心没有平静,我知道我平时给孩子的爱得到了回报。”因为孩子学会了爱,使儿童拥有这样的品质是对老师和社会最好的回报。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家长一定要学会怎么爱孩子。
a
amychen106
61 楼
怎样使孩子在成长中得到爱
孙瑞雪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您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因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从不知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比如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哭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甚至会认为,那对消化有帮助。事实上儿童大量的自发行为都被成人制止了,类似的行为也同样会被制止。长期延续下去,我们就发现很多孩子的成长权利被父母剥夺了,心智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国人有句话:独生孩子都是小皇帝。我特别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中国没有小皇帝。至少有一点,皇帝是要受到极大的尊重的,我们的孩子没有受到到这份尊重,他的许多权力被剥夺了。我们幼儿院里有的孩子,在入院后出现很奇怪的现象,吃饭不会,上厕所不会,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来做。这个年龄是儿童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的年龄。手发展的能力没有了,对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长都会产生影响。家长会说:“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所以帮孩子做了。”我们是太爱自己了还是太爱孩子了?成人之所以要这样代替孩子是必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当我们不能明确爱的概念时,又犯下了撒谎的错误。

  儿童在零到六岁是一分钟都不能停止活动的,尤其是四岁以前的孩子。他的触摸、抓、握、扭等举动,全部都是他生命发展的需求,是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并不是说他开始学数学、学认字才是发展心智。而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活动,却是儿童身心综合发展的经过和全部内容。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得不到满足,就会阻碍他心智的发展,也就等于不让孩子聪明、出息和快乐。一岁半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吃饭的,但孩子能吗?成人会感到太乱,太脏、太麻烦,即使孩子抗争,他也不可能拥有这些权利。爱只有通过生活、生活细节来得到检验和验证。就国灰儿童自身的发展减少了,取代他的是别人的意志、主张、行为。这样,儿童的注意力缍被引到了外面,两岁以后就能看出他成长的状态,生命的发展怎么样?偏离了自我,偏离了生命发展的轨道,儿童开始过于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神态和暗示……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创造力。一个成年人如果要工作得很愉快,就必须同别人合作得很愉快,他必须有这种合作能力。合作能力越差的孩子在家里得到的爱必是越少的。 为了孩子请不要吝惜你的爱
a
amychen106
62 楼
你必须看一些经典性的书籍,了解儿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明白人类的成长实际是精神的成长过程。这样就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为什么抓东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的原因;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水、玩泥、用手抓饭吃等。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呼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a
amychen106
63 楼
要正确取用蒙特梭利教育法

有人问,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外国人的教育法,是否适合我们中国孩子呢?

  人们并不去仔细了解她和她的思想,也不去仔细观察孩子,总之有100个人,就有99人大脑一转这个问题就会出来:外国的这个儿童教育放到我们国家,适合不适合?蒙特梭利早已被确认是国际著名的、世界儿童教育史上已确认的教育家、思想家。她的方法、思想和理论因为具有人类普遍性而属于国际,属于全世界。她早已成为世界公民。她的工作是科学的,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教育是一门科学。人类早期的教育基本上是相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例如,按照蒙特梭利自己的理论观点来看,她说童年尤其是0-6岁,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两极。就像地球南极跟北极一样。7岁不是6岁的延续。实际上在6岁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为他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而不是为某种文化,或者某个学校,或者某种知识的转化作准备的。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特性。

  文化,更完整地说是民族文化,是特殊,但又是普遍。语言文字、艺术、行为模式、思想方式、风俗习惯,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这特殊,是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这普遍,是民族文化互通和互相理解、互相浸透的原因。
a
amychen106
64 楼
  蒙特梭利方法要提高的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性中的基本品格。

  又有人问,从蒙特梭利学校出来,曲高和寡,或者金鸡独立,不适应现存社会怎么办?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具有优秀品格的人,他不管在哪个社会都是非常适应的。因为人不是一个机器,也不是一个木偶,他是有精神力量的。

  人类是由精神作基础的。所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他都应该能够适应。他的一切力量来自于他内在的精神,而这个基础应该给他打好。如果我们仅仅把这个人作为我们一个特定的现象和环境来看,或者认为他应该永远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这样来培养的话,那么这个人可能永远没办法适应。

  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发现,我们今天的社会跟我们过去想象的已经不一样,可人们必须适应。过去的人们,或受过过去教育的人们,对今天有不适应的,有部分适应的,有完全适应的,有创造今天的,有走在今天前面的。过去的教育本应该造就后面几种人。那么我们未来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今天把蒙特梭利教育拿来以后,应用的时候,我们首先基于创造未来。蒙特梭利自己说:“我只是创造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她适合于任何一个民族。”她又说这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发展潜力,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的能力。新教育观也告诉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已无法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只有充分地发展人性,才能创造出未来的新人。
a
amychen106
65 楼
  当我们完全为着儿童,真正搞教育科学,我们“有的放矢”地寻找帮助我们的方法、思想和理论的时候,我们找到了蒙特梭利。我们是取用,不是照搬。我们还研究其他优秀家长、教师、教育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们写的东西。因此我们不可能完全沿用欧洲的方式。这不仅因为我们不是长着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只能用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观念来认识蒙特梭利,但在一点上我们和全世界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对真理和科学的把握。只要我们把焦点或注意力放在儿童身上,实际上我们已经中国化、民族化了。我们把它拿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用我们特有的文化把他消化了。

  关键在于问题的起点,我们工作的目标。在一定思想水平前提下,把注意点放在孩子那儿,我们就能接近真理。当我们面对儿童,问无数个为什么时,我们就接近了儿童,也接近了真理。不是为着实施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不是为着“教育新招”,不是为了增加教育品种、形式、不是为了经济利益,如此等等,而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a
amychen106
66 楼
实际上,中国蒙特梭利幼儿院在实施蒙氏教育方法的整个过程中,也不可能像欧洲人那样,因为他们的整个文化状态跟我们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自身的很多弱点。比如说管孩子,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要少管闲事,把这个权利交给儿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克服我们几十年来所受教育的局限。

  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中,我们落后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近达一个世纪,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个例子。当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是由我们成人教育出来的时候,本世纪初这个教育观点已经开始产生了变革:儿童将依靠自己的内在精神发展自己。当我们今天依然认为,以发展孩子智力、掌握知识为首要任务时,本世纪初,人们已经提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差别在于,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生命,极大的发展人性和开发人的潜力,这样一个观念的改变,使人们面对蒙氏教育无所适从,它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改变。所以将蒙氏教育中国化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它不能意味着排除教育观念,只用教育方法。而对我们来讲,观念彼重于方法,不是吗?
a
amychen106
67 楼
教育的语言

我们所有的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够发展的非常的好。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光宗耀祖,能出人头地,成名成家。但是我们(家长)在对待孩子时,首先在语言方面就不断的在破坏我们原来设定的目标。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从我们嘴里出现的大多数语言是阻止他这样发展的。你比如说,我看到最多的就是最小的孩子,这个例子我不断的反复的阐述过。孩子一往高处爬,我们会说:"摔下来了";一去抓杯子就会说:"烫着了"。往马路中间跑就会说:"会被轧死的"。总之,你从头到尾听到的一个家长给孩子说的都是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都对他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们的语言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反过来给孩子一种更好的,更准确的,更具有积极心态的语言。我下面给大家举两个语言方面的例子来解释怎么样帮助孩子成长的。

  有一个孩子双目失明,长到6岁时,发生了一件他所不能理解的事。一天下午,他正在同另一个孩子玩耍,那孩子抛出球给他时喊到:"当心!球要击中你了!"
球击中了他,他极为迷惘不解地回去问妈妈:"他怎么在我之前知道我将要发生的事?"他妈妈温和的告诉他:"你是个瞎子。"她把孩子的一只小手握在手中,数着孩子的手指说:"人有五种感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这五种感觉中的每一种都把信息传到你的大脑中。"她把孩子表示视觉的手指弯起来,按在手心里说:"你和别的孩子不同,你没有视觉。"她温和地对孩子说:"你站起来。"她拾起他的球。"现在,伸出你的手,你能用四个而不是五个手指抓住球。如果你由那里入门,并不断努力,你也能用四种感觉代替五种感觉抓住丰富而幸福的生活。这个孩子一生都没有忘记他母亲的话,他确实以"用四个手指代替五个手指"的信条,抓住了他完美的生活。
a
amychen106
68 楼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很多家长没有给孩子一个激励的语言。这个语言它非常的重要,你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在于你的语言。这是你第一个要把握的。

   不久以前我妹妹的孩子在我们家包饺子,包第一个的时候特别糟糕,扔了;包第二个的时候也特别糟糕,他就不想包了。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包了?"他说:"我包的太难看了。"我说:"你过来,大姨问你,你告诉我你知道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谁?"他说:"拿破仑。"我说:"好,拿破仑包第一个饺子的时候可能连你都不如。包第二个饺子的时候还是不如你包的好。拿破仑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包了第三个饺子的时候,他有了进步,包第四个饺子的时候,他又有了进步,包第五个饺子的时候他就包得非常的好。所有的人在做一件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必定都做不好。"这个孩子听了以后就继续包,越包越好。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但是隔了几天,他跟他妈妈回家的路上,他告诉妈妈说:"妈妈,即使一个天才,在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他也会失败。所以说’失败是成功的妈妈’"。他总结了这么一个观点。他妈妈特别激动地跟我说:"噢,我儿子特别厉害,他竟然总结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而这样的总结依赖的基础是什么呢?这样的总结依赖于我们平时生活中当我们的孩子第一次拿杯子的时候,水洒了,我们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所有的孩子在他要长大的时候,他都会犯同样而且是需要犯的错误。"
a
amychen106
69 楼
暂时没有全本,节选本完结。
C
Cyprus
70 楼
非常感谢Amy!我读了一遍,非常喜欢。虽然作者的很多观点我自己也想过,不过她举的许多现实的例子倒是对我来说非常的新鲜有意义。我也觉得发展孩子独立的个性是最有意义的。这样不管他/她将来做什么,都会很enjoy--即使不是最适应这个社会的工作。还有她说的自己孩子学说话那个例子,我就想真的是,孩子在理解了一个东西之后再学会它的名称是件多么自然的事。而我们自己在学校里受的教育往往并不注重这个理解的过程,即使为了应付考试暂时地记住了许多名称,很快也就忘记了。多么大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呀。 另外前两天看妈妈们讨论孩子学说话,我记得以前在那里看过,说过早的语言发展不一定完全好,有时反而延缓了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一直认为孩子说话早晚并不重要,他/她有需求的时候自然会说。 都是我自己瞎想的,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所以经常在这里蹲点,学了不少东西。谢谢几位斑竹还有许多的妈妈准妈妈们! 准备去找找全本来看。再次谢谢Amy。
n
nanchang90
71 楼
太谢谢了! 真是学到很多东西. 我也打算弄本全本来看看.
c
cherry76
72 楼
Goog Post! Thanks for sharing!
a
amychen106
73 楼
以下是引用Cyprus在2006-10-6 10:34:00的发言:
非常感谢Amy!我读了一遍,非常喜欢。虽然作者的很多观点我自己也想过,不过她举的许多现实的例子倒是对我来说非常的新鲜有意义。我也觉得发展孩子独立的个性是最有意义的。这样不管他/她将来做什么,都会很enjoy--即使不是最适应这个社会的工作。还有她说的自己孩子学说话那个例子,我就想真的是,孩子在理解了一个东西之后再学会它的名称是件多么自然的事。而我们自己在学校里受的教育往往并不注重这个理解的过程,即使为了应付考试暂时地记住了许多名称,很快也就忘记了。多么大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呀。 另外前两天看妈妈们讨论孩子学说话,我记得以前在那里看过,说过早的语言发展不一定完全好,有时反而延缓了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一直认为孩子说话早晚并不重要,他/她有需求的时候自然会说。 都是我自己瞎想的,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所以经常在这里蹲点,学了不少东西。谢谢几位斑竹还有许多的妈妈准妈妈们! 准备去找找全本来看。再次谢谢Amy。   不客气。我有些经典的好书,看了受益匪浅。我会陆续贴上来的。 就是没时间写心得,说起来,对照书本,我颇能找出做的对的,和某些很让我遗憾的地方。
C
Cyprus
74 楼
以下是引用amychen106在2006-10-6 16:26:00的发言: 不客气。我有些经典的好书,看了受益匪浅。我会陆续贴上来的。 就是没时间写心得,说起来,对照书本,我颇能找出做的对的,和某些很让我遗憾的地方。 很想听呀!
南瓜猫221
75 楼
以下是引用Cyprus在2006-10-6 16:37: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amychen106在2006-10-6 16:26:00的发言: 不客气。我有些经典的好书,看了受益匪浅。我会陆续贴上来的。 就是没时间写心得,说起来,对照书本,我颇能找出做的对的,和某些很让我遗憾的地方。 很想听呀! C0-想听       好贴,顶  顶 顶  顶  顶!!!!!!! 
a
amychen106
76 楼
以下是引用南瓜猫221在2006-10-7 10:2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Cyprus在2006-10-6 16:37: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amychen106在2006-10-6 16:26:00的发言: 不客气。我有些经典的好书,看了受益匪浅。我会陆续贴上来的。 就是没时间写心得,说起来,对照书本,我颇能找出做的对的,和某些很让我遗憾的地方。 很想听呀! C0-想听       好贴,顶  顶 顶  顶  顶!!!!!!!  过段时间吧。等我女儿过完trouble two,进入更可怕的trouble three,我再写写。应该有更多的心得。  
l
littlelittle
77 楼
多谢斑竹!
n
nanchang90
78 楼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posting the electronic book!
i
iwill
79 楼
Great post! I've forwarded the link to many friends. Thanks for sharing.
y
yogurtdairy
80 楼
thanks a lot! super ding!!!!!!!!!!!!!!!!
a
alixmarks
81 楼
真的很好,我存下来了,准备打印下来慢慢看!
张浑水
82 楼
谢谢楼主,楼主辛苦了.
b
bless999
83 楼
up。thanks
s
sxh525
84 楼
 谢谢楼主,已下载
a
alisonbaby
85 楼
马克....谢谢
z
zuzu123
86 楼
thanks for sharing!
d
dybaby
87 楼
 thanks for sharing!
全麦面包
88 楼
楼主辛苦了,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