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Mingxiao, LI Ji~shou.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ral Surgery,Clinical School of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Nnn ing 21000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Yuan-xin,Email:liyuanxin1966 ahoo.COrn.C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monitoring parameters and methods of immunosuppresive treatment in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1 Transplant Registry.Methods The data of 1 5 patients receiving intestina1 transp1antation between 1994 and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1y for one year.The patients were fallen into 3 eras (1 994—1995, 2003—2006,2007—2009)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mmunosuppresive strategies.The perioperative status and one-year survival rate were followed up. The monitoring frequency of implications of intestina1 transD1antati0n,such as rejection,infection,toxic and sideeffects, was evaluated.The monitoring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in the proportion of lymphocytes, concentration of tacrolimus,and function of the liver and kidney during a follow-up period of one year. Results During 1994-1995 and 2003—2006.the survival time of grafts was under one year.During 2007—2009,the 6一month and one-year surviva1 rate in 5 patients (grafts)was 1()() and 83.33 respectively;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rejection occurred during 7 to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closure of abdominal stoma was postponed from postoperative six months to one year;Asymptomatic mild rejection after operation was examined (10/13,76.92 ).Conclusion During one year postoperation,monitoring methods,parameters and frequency for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in intestinal transDlantation are rational,and may monitor the diseas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Small intestine transp1antation;Immunosuppression;Follow up;Surveillance
GUOMingxiao, LI Ji~shou.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ral Surgery,Clinical School of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Nnn ing 21000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Yuan-xin,Email:liyuanxin1966 ahoo.COrn.C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monitoring parameters and methods of immunosuppresive treatment in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1 Transplant Registry.Methods The data of 1 5 patients receiving intestina1 transp1antation between 1994 and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1y for one year.The patients were fallen into 3 eras (1 994—1995, 2003—2006,2007—2009)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mmunosuppresive strategies.The perioperative status and one-year survival rate were followed up. The monitoring frequency of implications of intestina1 transD1antati0n,such as rejection,infection,toxic and sideeffects, was evaluated.The monitoring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in the proportion of lymphocytes, concentration of tacrolimus,and function of the liver and kidney during a follow-up period of one year. Results During 1994-1995 and 2003—2006.the survival time of grafts was under one year.During 2007—2009,the 6一month and one-year surviva1 rate in 5 patients (grafts)was 1()() and 83.33 respectively;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rejection occurred during 7 to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closure of abdominal stoma was postponed from postoperative six months to one year;Asymptomatic mild rejection after operation was examined (10/13,76.92 ).Conclusion During one year postoperation,monitoring methods,parameters and frequency for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in intestinal transDlantation are rational,and may monitor the diseas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Small intestine transp1antation;Immunosuppression;Follow up;Surveillance
let me contribute more to fill in the story: the first operation on human was in 1994, the patient died about a year later, so in the middle of 1995 their success was tainted due to the death and they started to seek new operation to rebuild their success...within a few months, they got what they wanted...hehe
对啊。 这种说法所有的推理都是演绎,而不是归纳。 先找一个结论,然后到现实中找或真或假的说辞支持结论……
MM,我们为啥不怀疑陈水扁是凶手,或者小S?我们为啥要怀疑他?他有动机,工具,时间地点任务一切听起来都成立,为什么不能怀疑他呢?
以下是引用bigfish1984在7/26/2012 11:49:00 AM的发言:
LYS 是凶手的话,一切都可以成立. 他这么大岁数了,现在还有小女孩在微薄上表白呢。。当年肯定是很强手啊
那就更对了,没有争执,才能跟着文化人到他的实验室而没引起路人注意啊。
南大学生看病,到校医院免费的;就是有疑难杂症,一般都到旁边的鼓楼医院,根本不会去巨远的军区医院。一个那么有名的实验室,难道没有稳定的“货源”,还要满大街找,还舍近求远找到南大?遇害的同学到南京才几个月,怎么会这么巧?
内脏没有缺失
96年这个手术意义非凡,按PLA自己的说法,“1996年1月19日,黎介寿院士再次成功地进行了亚洲第2例人体异体小肠移植手术,使南京总医院成为全世界能施行这一移植术的9个国家中的24所医院之一,是当时亚洲唯一能施行这一手术的医院。” 94年只不过是首次尝试。李姓教授居然不提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听你这么一说,确实是很费解,按照道理应该报道,好歹是个突破啊,是医学科研上面的重大突破,没有理由密而不宣
MM,我们为啥不怀疑陈水扁是凶手,或者小S?我们为啥要怀疑他?他有动机,工具,时间地点任务一切听起来都成立,为什么不能怀疑他呢?
因为怀疑lys是你现在唯一能接受的解释,实际上作为路人,我觉得你们的解释非常的牵强。
南大学生看病,到校医院免费的;就是有疑难杂症,一般都到旁边的鼓楼医院,根本不会去巨远的军区医院。一个那么有名的实验室,难道没有稳定的“货源”,还要满大街找,还舍近求远找到南大?遇害的同学到南京才几个月,怎么会这么巧?
因为怀疑lys是你现在唯一能接受的解释,实际上作为路人,我觉得你们的解释非常的牵强。
re.... 作为路人,我觉得你们的解释非常的牵强。
以下是引用bigfish1984在7/26/2012 11:51:00 AM的发言:
MM,我们为啥不怀疑陈水扁是凶手,或者小S?我们为啥要怀疑他?他有动机,工具,时间地点任务一切听起来都成立,为什么不能怀疑他呢?
那你有什么证据可以排除lys不被列为疑凶呢?
事实上,我连排除你的疑凶的证据都没有……都是在网上看看说说就罢了,那么多hearsay,以讹传讹,最后连自己都对自己建立在hearsay基础的上的推论相信不已就有点太荒谬了。
我说了n遍了,时间这个可以人为改变死亡时间,法医没有强悍的经验作支撑,更何况是少见的命案很少会去拼命的研究时间是否准确这个问题
看了几个你的评论,你把法医都当傻子,把外科医生都当成解剖学家.
解剖课就是让你知道血管神经的走向,重要器官的形态,以后在临床或抢救时知道下刀和进针的位置和方向,就像很多医学院的学生都知道紧急做气管切开的位置,但他们99%可能一生都没机会做过,甚至也没在上解剖课时剖开颈部看看.
医学院的学生学解剖课没有新鲜尸体可用,都是泡了N年的;外科医生的分科后也是跟着高年资医生一台一台手术从三助二助一助主刀过来的,如果是一些心肝肾小肠移植等新手术,要么是去国外国内其他医院进修跟台,加上动物实验,没有机会解剖死亡的人体.尸体解剖一是法医做,二是解剖室的老师做.医院的病人死了直接就送太平间.
国外的情况不清楚,只能说国内就是这个状况.护士上的解剖课相对医生而言也少很多.
法医鉴定死亡时间也不是随口想改就改,尸体的腐败分解有时间的,加上温度湿度等等影响因素,给出一个大概的死亡时间,煮过时间长短也可以通过组织的破坏程度给出时间.因为我们都不是法医,很多他们用的试剂方法未必清楚,法医也不是只凭经验,而是靠数据证据说话的.
对啊。。。你们为啥不怀疑阿扁,照这种天马行空的推理,我觉得台湾特务干的也不一定。
内脏没有缺失
有没有都不知道。 现在根本就没有任何完全可靠的证据,所有的都是传言……每个人都找自己愿意相信的说法罢了。
可以在医院注射镁,肌肉都动不了,只有躺医院床上等着挨宰了,清肠又不用上厕所,所有都可以管子接,10号到18号足够时间被清肠了。
嫩想像力无限,写个剧本吧,这个case在美国都会是很轰动的.
以下是引用lvhuaele在7/26/2012 12:02:00 PM的发言:
有没有都不知道。 现在根本就没有任何完全可靠的证据,所有的都是传言……每个人都找自己愿意相信的说法罢了。
你别忘了l家三弟是南大医学院的,很有可能接触到病例。而且军区医院离南大也不是很远。而且她也不一定是去军区医院看过病,很可能去过就那么一次,但是进去就没出来了。
http://news.sohu.com/20061107/n246231404.shtml
【来源:人民网-华东新闻】
还有个疑问,那个被人看到和死者讲过话的人有没有出来澄清确实有和刁有交谈?这案子这么大,没有理由那人不出面的吧?...
这个到底是真是假都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人看到,看到了什么,根本都是网络传言。 我们现在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们不知道有什么证据”!
因为现在警察连个疑犯都木有,而即便是根据hearsay推理也还木有理由不把lys列为怀疑的对象,你说为什么不可以怀疑怀疑他?我又不是警察又不是法官,又没给他定罪,只是give my suspicion了,连suspect都不行么?
可以,言论自由嘛。 不过他也只是你的suspect。 每个人都可能是每个人的suspect,实际上除了entertain ourselves,也没什么意义。 我们连有什么证据都不知道,全是网络的传闻,而且版本众多。
唯独没提96年手术,太可疑了。
他WIFE也是医户人员。。不知道96年时候有没有结婚啊
你别忘了l家三弟是南大医学院的,很有可能接触到病例。而且军区医院离南大也不是很远。而且她也不一定是去军区医院看过病,很可能去过就那么一次,但是进去就没出来了。
人家三弟是兼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工作还是在南京军总的解放军肾病科,找他都要通过他秘书的.,每周能有几天出现在南大医学院都难说.以他的身份.怎么可能会去南大关注一个新大学生,找二奶吗?
你们太consumed by your own fantasy了。再我看来,后面的好多手术都没提。 他一个医生这么多年就做了那个报道上的那几台手术?按照这个逻辑,没提到的手术,全都涉及犯罪甚至杀人了……
RE.....
人家三弟是兼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工作还是在南京军总的解放军肾病科,找他都要通过他秘书的.,每周能有几天出现在南大医学院都难说.以他的身份.怎么可能会去南大关注一个新大学生,找二奶吗?
呵呵,支持者的说法是,这个全是lys干的,最后主刀才知道,而且不得已当了共犯。 很难想象在一个开拓性的国际课题上,主刀对器官来源不闻不问,到上手术台才知道,或者到手术前10天才知道……
可以在医院注射镁,肌肉都动不了,只有躺医院床上等着挨宰了,清肠又不用上厕所,所有都可以管子接,10号到18号足够时间被清肠了。
按你说的用机洗了,那法医不是很容易就看到肠子被洗过,很干净,找到罪犯不是难事.
以下是引用MeatLover在7/26/2012 11:58:00 AM的发言:
你别忘了l家三弟是南大医学院的,很有可能接触到病例。而且军区医院离南大也不是很远。而且她也不一定是去军区医院看过病,很可能去过就那么一次,但是进去就没出来了。
以下是引用lvhuaele在7/26/2012 12:21:00 PM的发言:
呵呵,支持者的说法是,这个全是lys干的,最后主刀才知道,而且不得已当了共犯。 很难想象在一个开拓性的国际课题上,主刀对器官来源不闻不问,到上手术台才知道,或者到手术前10天才知道……
哎,怎么是天马行空啊,嫩可真是一个天真的好姑娘啊,呵呵。
你说她在医院被机器洗肠,关到18号,然后被屠宰……你觉得这医院是731部队啊,关一个人都没有知道么,只有lys一个人知道么?那么多的医生护士,怎么可能瞒的住。
网页:http://www.zgxcyz.com/ppt/%E5%B0%8F%E8%82%A0%E7%A7%BB%E6%A4%8D%E6%9C%AF%E5%90%8E%E5%85%8D%E7%96%AB%E6%8A%91%E5%88%B6%E6%B2%BB%E7%96%97%E7%9A%84%E9%9A%8F%E8%AE%BF%E4%B8%8E%E7%9B%91%E6%B5%8B.pdf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1年5月第32卷第5期Chin J Organ Transplant,May 2011,Vo1.32,No.5
小肠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随访与监测
王凯 李元新 李宁 李幼生倪小冬王剑 赵振国 郭明晓黎介寿
【摘要】 目的通过对小肠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随访和监测,评估监测指
标、方法和频率的合理性,总结治疗效果。方法对1994年3月至2009年11月问15例小肠移植受
者的资料进行为期1年的回顾性分析,根据免疫抑制方案不同分为3个阶段(1994—1995年、2003—
2006年和2007—2()09年)。记录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1年内的生存状况,监测第3阶段受者术
后1年内排斥反应、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观察受者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血他克莫司
(Tac)浓度、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指标的变化,评价监测方法及频率的合理性。
结果第1、2阶段移植肠存活未超过1年,第3阶段5例受者(移植物)6个月和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
100 和83.33 。第3阶段术后7~12个月间受者共发生9次排斥反应,较术后1~6个月间(6
次)有所增加。第3阶段造口还纳时间由过去的术后6个月调整至术后1年。此术后监测方法及频
率检测出76.92 (10/13)的无症状轻度排斥反应。受者术后1~6个月淋巴细胞水平低下,感染风
险较高。结论小肠移植术后1年内采用的监测方法、指标及频率是合理的,能够基本反映出受者的
病情变化和监测重大事件。
【关键词】小肠移植;免疫抑制法;随访;监测
GUOMingxiao,
LI Ji~shou.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ral Surgery,Clinical School of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Nnn ing 21000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Yuan-xin,Email:liyuanxin1966 ahoo.COrn.C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monitoring parameters and methods of
immunosuppresive treatment in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1 Transplant Registry.Methods The data of 1 5 patients receiving intestina1
transp1antation between 1994 and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1y for one year.The patients were
fallen into 3 eras (1 994—1995, 2003—2006,2007—2009)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mmunosuppresive
strategies.The perioperative status and one-year survival rate were followed up. The monitoring
frequency of implications of intestina1 transD1antati0n,such as rejection,infection,toxic and sideeffects,
was evaluated.The monitoring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in the proportion of lymphocytes,
concentration of tacrolimus,and function of the liver and kidney during a follow-up period of one year.
Results During 1994-1995 and 2003—2006.the survival time of grafts was under one year.During
2007—2009,the 6一month and one-year surviva1 rate in 5 patients (grafts)was 1()() and 83.33
respectively;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rejection occurred during 7 to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closure of abdominal stoma was postponed from postoperative six months to one year;Asymptomatic
mild rejection after operation was examined (10/13,76.92 ).Conclusion During one year
postoperation,monitoring methods,parameters and frequency for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in
intestinal transDlantation are rational,and may monitor the diseas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Small intestine transp1antation;Immunosuppression;Follow up;Surveillance
随着外科技术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小肠移植已
经成为治疗不可逆肠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法Ⅲ。但小
肠移植手术的成功不代表治疗的终结,术后免疫抑
制治疗引起的排斥反应、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并
发症需要进行严密监测和规律随访。我们对我院
1994年3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5例小肠移植
受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截至2010年1()月),评
价监测方法、指标和频率能否及时发现术后因免疫
抑制治疗不足或过度而导致的急性排斥反应、感染
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我院15年间共收治小肠移植患者15例,其中
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为(24.7±9.())岁,原发
病为肠扭转5例,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5例,粘连性
肠梗阻1例,坏死性小肠炎1例,小肠系膜侵袭性纤
维瘤病1例,广泛多发性血管瘤1例,外伤致广泛小
肠切除1例。15例均为首次器官移植,其中3例为
亲属供肠(2例为父子关系、1例为母子关系),另外
12例为尸体小肠移植(其中1例为肝肠联合移植)。
移植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前均经医院伦理
委员会批准。
二、免疫抑制方案
根据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可将患者接受小肠
移植的时间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1994—1995
年,共3例患者,采用环孢素A(美国Abbott公司产
品)+雷公藤(浙江得恩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皮质
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详细用法见文献[2];第2阶
段为20()3—2006年,共有7例患者,采用达利珠单
抗(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吗替麦考酚酯
(MMF,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产品)诱导,术后采
用他克莫司(Tac,安斯泰来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MMF+皮质激素维持治疗,详细用法见文献[3];第
3阶段为2007-2009年,共有5例患者,采用阿来
佐单抗(抗CD52单克隆抗体,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
司产品)诱导,术后单用Tac维持,详细用法见文献
[4]。
三、术后监测方法及指标
第1、2阶段小肠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没有进行
严格随访和正规监测,监测指标简单,监测频率稀
疏。第3阶段进行了有计划和有规律的监测与随
访,严格按照方法和频率实施检测,并在实践中逐步
完善 引。
1.排斥反应的监测:(1)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2)检测血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T淋巴细胞亚群;
(3)测血Tac浓度;(4)行内镜下移植肠黏膜活检以
及病理学检查,根据移植肠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
标准_6j,将排斥反应分为0级(无排斥反应)、IND级
(不确定排斥反应)、1级(轻度排斥反应)、2级(中度
排斥反应)和3级(重度排斥反应)。1次排斥反应
定义为首次发现排斥反应的活检日开始至第1次活
检转为正常时为止,如在病程中病理诊断有不同级
别,以评级最高的诊断为主l5]。记录肠镜及肠黏膜
活检的时间、次数及结果,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次
数和级别,经抗排斥反应治疗后的逆转情况。
2.微生物学检查:定期检测体液和引流液的病
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及巨细胞病毒(CMV)、
EB病毒(EBV)等。检测方法包括取咽试子、腹腔
引流液、肠液、尿液、胆汁、痰液和大便样本进行培养
和涂片,行抗CMV和抗EBV的IgG和IgM 定性
检测,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
术检测CMV DNA和EBV DNA。根据培养及抗
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并结合临床情况调整免疫抑
制剂及抗感染药物的用药方案。
3.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万古霉素、两性霉素
B脂质体及Tac等药物中,部分具有肝肾毒性,部分
会引起移植后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不良反
应。需要严密监测外周血胆红素、谷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肌酐、血糖、
血脂和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四、监测频率
1.血Tac浓度的监测:从应用Tac第3天开始
检测用药12 h时的浓度谷值(C )。前2周的检测
频率为2次/周,第3 4周的检测频率为1次/周,
第2—6个月的检测频率为2周1次,7个月后的检
测频率为1次/月。前3个月内血Tac的目标浓度
为1()~15 t~g/L,3个月后如病情及血药浓度平稳,
减至5~10 g/L。在围手术期内,如Tac的给药方
式或剂量改变,或应用影响血Tac浓度的药物(干
扰P450酶代谢的药物,如抗真菌药物、抑酸剂等),
或在抗排斥反应及抗感染治疗期间,及在严重腹泻
等情况下,应调整检测频率为2次/周。
2.排斥反应的监测:术后3~4 d经肠造口观
察窗进行首次肠镜检查l7]及有计划的肠黏膜活检,
前2次在床边行肠镜检查,并且肠镜不过吻合口,此
后检查频率为2次/周,2~3个月减为1次/周,4~
6个月为每2周1次,7~12个月如无并发症则为每
月1次。术后如若出现腹痛、腹胀、发热、造口肠液
突然增多或减少、肠道出血和移植肠腹壁造口颜色
改变等情况,急诊行内窥镜及肠黏膜活检。抗排斥
反应治疗后3 d复查肠镜及病理检查,此后检查频
率为2次/周,观察治疗效果并指导下一步治疗,待
病情好转后逐渐减少侵入性内窥镜检查及活检频
次。
3.感染的监测:术后1~3个月,常规进行体液
和引流液的细菌和真菌检查,频率为2次/周;行抗
CMV和抗EBV抗体以及DNA负荷量的检查,频
率为1次/周,CMVDNA的检查在术后3个月减少
为每2周1次,6个月后病情稳定时,或出院后改为
1次/月。如体温超过38.0℃ ,伴有咳嗽、咳痰,肠
造口液量变化等,立即行细菌、真菌、CMV和EBV
检查。在急性排斥反应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感染的发
生情况。
4.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术后1个月内为2
次/周,2~3个月为1次/周,病情平稳后为1
次f
五、统计学分析
用SPSS统计软件(16.0版)对各项指标进行处
理。连续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
两配对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
、围手术期情况
小肠移植前受者既往手术次数为(2.O0±2.04)
次,体重指数(BMI)为17.39±3.29,残存小肠长度
为(22.20±23.16)cm。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
合试验(CDC)为0.0682±0.0125,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中HLA I类为(6.53±9.77) ,HLA Ⅱ类
为(6.16±12.24) ,等待移植时间为(8.45±8.22)
个月。移植小肠冷缺血时间为(6.94±1.88)h,热
缺血时间为(4.74±2.08)min,静脉吻合时间为
(24.29±10.99)min,动脉吻合时间为(26.23±
10.56)min,移植肠长度为(286.86±99.56)cm。受
者术中输注血制品(3098.13±1800.52)ml,白蛋白
(22.81±14.86)g,手术时间为(8.89±1.97)h,术
后呼吸机支持治疗时间为(1.04±0.27)d,肠通气时
间为(4.08±2.72)d,肠内营养开始时间为术后
(8.25±6.38)d,口服饮食时间为术后(21.82±
10.85)d。
二、患者及移植肠的存活状况
第1、2阶段移植肠存活均未超过1年。第1阶
段的3例受者中,1例存活310 d,因暴发性曲霉血
症死亡,1例于术后1 d因超急性排斥反应行移植肠
切除,另1例于术后26 d因吻合口瘘致移植肠功能
丧失,术后依赖肠外营养存活。第2阶段的7例受
者中,5例存活(198.75±84.07)d,另2例分别于术
后5和25 d行移植肠切除术,其中1例依赖肠外营
养存活,1例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而死亡。第3阶
段的5例受者至随访截止时存活(18.6±6.81)个
月,受者(移植肠)的6个月和1年存活率分别为
100 和83.33 。
三、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
第3阶段受者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在术后24 h内显著下降至
0,术后第1个月内与术前相比较,下降明显(P<
0.05),术后第3—4个月左右开始缓慢回升(P>
0.05),至术后6个月部分患者恢复到术前水平(图
1、2)。受者术后第1个月白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
dO.05),给予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于术后5
~ 6个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
四、移植肠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
15例受者术后1年内共行内窥镜及肠黏膜活
检264次,其中第1、2阶段共行54次,第3阶段行
210次。第1、2阶段发生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排斥
反应4次,均在术后1~6个月内发生,分别为1级
2次,3级2次。第3阶段共发生排斥反应15次(表
1),其中1~6个月内发生6次(40 9/6,IND级3次、
1级3次);7~12个月内发生9次(6() ,IND级3
次、1级2次、2级3次、3级1次)。15例患者发生
的13次IND 级至1级排斥反应中有10次
(76.92 9/6)是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例行检查
时发现,而2级和3级排斥反应均是在有发热、腹泻
等临床症状而行急诊检查时发现的。
五、免疫抑制治疗安全性的监测
第1阶段1例患者术后310 d死于真菌感染;
第2阶段2例患者发生曲霉感染,1例术后3个月
内发生CMV感染;第3阶段术后1年内有1例患
者先后发生真菌及CMV感染[8],经及时治疗痊愈。
第3阶段5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
持续至术后4个月;5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尿素、肌
酐均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内3例患者肾功能仍未恢复至正常
水平,这可能与第3阶段应用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
有关;5例患者1年内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未见
明显异常,未见移植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发
牛。
讨 论
虽然经过2【】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的疗效显著
提高,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达70 和50 ,受者
的平均住院时间已缩短至40 d,但小肠移植术后死
亡原因仍然变化不大,感染是最主要原因,高达
51 ,其次为排斥反应(占8 )[ 。感染常见于术
后早期,发生率为97 l1 ;急性排斥反应最早发生
在术后2周,发生率为93 Eli]。
为了解决此难题,有待于建立一个合理的小肠
移植随访系统,并按照规定的指标和频率对患者定
期随访和监测。一方面,该系统要求随访和监测内
容不能过于简单,需要包含有效指标,观察记录病程
变化及主要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如能早
期发现急性排斥反应,在未出现临床症状时就开始
抗排斥反应治疗,可大大降低排斥反应的死亡率,缩
短病程,防止移植物功能丧失;另一方面,监测也不
能过于繁琐,否则会增加患者痛苦,增加医疗费用,
而且难以进行统计分析,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无法
应用,失去了随访的意义和可操作性。其中免疫抑
制治疗和疗效是该系统长期随访和监测的一项重要
内容。
我们对小肠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
性进行了监测,总结了治疗效果,评价了监测指标、
方法和频率的合理性。我们观察到:(1)第3阶段5
例患者的淋巴细胞水平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
平,排斥反应的风险相应增加,术后7~12个月排斥
反应多达9次(60 ),1级及以上排斥反应6次,较
同期前2个阶段明显增加,高于第3阶段1~6个月
排斥反应的发生率(40 ),严重程度也增加,故应
加大7~12个月时的监测频率;(2)关闭肠造口的时
间通常在术后6个月l】 ,但我们发现术后7~12个
月时排斥反应发生频繁,需要将肠造口观察窗的关
闭时间延长至术后1年,以便经造口更好的观察肠
黏膜的病理改变,及时监测排斥反应;(3)13次IND
级至1级排斥反应中有1()次没有临床症状,而是在
例行检查时发现,表明我们制定的监测计划对无症
状轻度排斥反应有一定的检出率。
2003年Miami大学报道阿来佐单抗诱导方案
减少了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次数,降低了严重程度,
未再增加感染率_1 。2005年Northwestern大学对
比阿来佐单抗和巴利昔单抗诱导方案的疗效l1 ,结
果显示,术后前3个月,阿来佐单抗组排斥反应发生
率显著低于巴利昔单抗组。21)()6年Tan等[ 报
道,应用阿来佐单抗诱导的90例活体肾移植术后6
个月内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 ,而在术后7—12个
月增至20 。以上文献报道的结果与我们监测的
结果类似 ,说明我们制定的免疫抑制治疗监测方
法、指标及频率是合理的,但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
断完善。
通常术后6个月或1年后患者已不在移植医生
的严密随访下,这就提醒我们仍要严密监测患者排
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特别是有临床症状或体征时应
急诊行肠镜及黏膜活检以明确诊断。本组中,我们
应用阿来佐单抗诱导的1例小肠移植受者(男性,25
岁)术后6个月时顺利出院,院外移植肠功能良好,
但术后23个月出现低热,伴有严重腹泻,次数较多,
小便减少,患者家属未予重视,加之患者因移植出现
了社会心理障碍,拒绝回院救治,丧失了最佳的治疗
时机,这也是我们移植1年以后随访工作没有有效
开展的惨痛教训。
小肠移植手术治疗的成功并不代表移植的成
功,术后长期随访与监测对小肠移植发展具有显著
意义。我们可以通过:(1)指导受者调整免疫抑制剂
的用药,了解受者一般情况及移植肠的状况,及时发
现排斥反应、感染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尽早予以治
疗,避免延误病情或发生不可逆后果,进而提高小肠
移植受者整体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2)参照国际小
肠移植登记中心(ITR)及美国国家器官获取和移植
网络/移植受者科学登记处(OPTN/SRTR)的数据
制定小肠移植术后的监测指标和方法,结合术后的
病理生理变化、感染和排斥反应风险的高低制定监
测的频率,并根据病情变化来调整监测频率,通过观
察能否随诊出无症状的排斥反应以及能否全面而准
确的反映小肠移植受者的病情变化和严重事件的发
生来评价监测指标及频率是否合理;(3)制定规范化
表格用于数据收集,并借鉴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
统(CSRKT)和肝移植注册系统(CLTR)的经验l1 ,
开展小肠移植随访注册工作,为建立小肠移植的随
访系统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小肠移植的发展
打下坚实基础。
你们太consumed by your own fantasy了。再我看来,后面的好多手术都没提。 他一个医生这么多年就做了那个报道上的那几台手术?按照这个逻辑,没提到的手术,全都涉及犯罪甚至杀人了……
我有我的结论,根据的是我接触到的身边的人经历。事实上我接触的3个能和解剖有关的,给我的结论就是他们对人体构造比平常人了解很多很多,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从哪里下刀分尸最快,最整齐容易很多,我前面提到那个姐姐都不是医生,但是培训了很短的时间照样直接参与到塑化body的制作,我不知道你看没看过body 的那个展览,很多情况下要保留神经,肌肉,一半露骨头一半不露,这些的制作按照我一个普通人来看,比切出来2000片更复杂,这个公司在国内的A市有厂子,所以她就去的那里工作,后来因为工作好被送去德国公司了,总之我的结论就是这样,在我眼里对于有这个背景的人要么平时就是解剖厉害的,接触的多,要么这方面感兴趣自己研究的多,面对尸体都会比常人多n倍的技术和能力外加最重要的心里素质
你觉得你代表所有的相关从业人员,我也没辙
至于法医,没人说不是靠证据,数据说话,我只是表明我的观点罢了,煮了以后是可以改变组织,可是你能告诉我那个年代就能测试出来组织破坏程度和外界影响之间的准确关系么?温度改了,湿度改了,感染细菌了,煮过,还是高压锅煮过,etc,这些因素是否都能在96年完全给出准确的定性时间????里面的小的化学残留物呢???
到了08年才检测出来里面有木屑,显而易见那个年代的法医缺乏技术条件也缺乏支持的硬件设施,所以我的结论就是法医在这点上完全可能忽略了各方面影响尸体腐白程度的任何一个因素,结果就是造成死亡时间的不准确。
你可以继续有你的想法,没想过要说服谁,但是不要断章取义认为我的观点就是说法医是傻子,医生是学家,傻子和学家是太绝对的词,而我从头到尾表达的意思里从来没有这层。
以下是引用chiffongirlx在7/26/2012 12:01:00 PM的发言:
看了几个你的评论,你把法医都当傻子,把外科医生都当成解剖学家.
解剖课就是让你知道血管神经的走向,重要器官的形态,以后在临床或抢救时知道下刀和进针的位置和方向,就像很多医学院的学生都知道紧急做气管切开的位置,但他们99%可能一生都没机会做过,甚至也没在上解剖课时剖开颈部看看.
医学院的学生学解剖课没有新鲜尸体可用,都是泡了N年的;外科医生的分科后也是跟着高年资医生一台一台手术从三助二助一助主刀过来的,如果是一些心肝肾小肠移植等新手术,要么是去国外国内其他医院进修跟台,加上动物实验,没有机会解剖死亡的人体.尸体解剖一是法医做,二是解剖室的老师做.医院的病人死了直接就送太平间.
国外的情况不清楚,只能说国内就是这个状况.护士上的解剖课相对医生而言也少很多.
法医鉴定死亡时间也不是随口想改就改,尸体的腐败分解有时间的,加上温度湿度等等影响因素,给出一个大概的死亡时间,煮过时间长短也可以通过组织的破坏程度给出时间.因为我们都不是法医,很多他们用的试剂方法未必清楚,法医也不是只凭经验,而是靠数据证据说话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6 12:34:18编辑过]
还要说一点,大家在美剧中看到的行政手段很多都是虚构的,科幻的。现代的科学都达不到那个程度,别说96年了。法医警察没那个技术。
那你看看我又考的这篇文献,连96年都被剔除了,不止是没有提96年的手术了。
你能确定除了96年被剔除,其他任何一年,任何一台手术都没有被剔除?如果不能,就不是beyond reasonable doubt,只不过你是看到你愿意看到的。
他WIFE也是医户人员。。不知道96年时候有没有结婚啊
查到的一个文献,先拷贝下来,再做研究,不过只有一个疑问,怎么研究三阶段里没有包括96年at all???
网页:http://www.zgxcyz.com/ppt/%E5%B0%8F%E8%82%A0%E7%A7%BB%E6%A4%8D%E6%9C%AF%E5%90%8E%E5%85%8D%E7%96%AB%E6%8A%91%E5%88%B6%E6%B2%BB%E7%96%97%E7%9A%84%E9%9A%8F%E8%AE%BF%E4%B8%8E%E7%9B%91%E6%B5%8B.pdf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1年5月第32卷第5期Chin J Organ Transplant,May 2011,Vo1.32,No.5
小肠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随访与监测
王凯 李元新 李宁 李幼生倪小冬王剑 赵振国 郭明晓黎介寿
【摘要】 目的通过对小肠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随访和监测,评估监测指
标、方法和频率的合理性,总结治疗效果。方法对1994年3月至2009年11月问15例小肠移植受
者的资料进行为期1年的回顾性分析,根据免疫抑制方案不同分为3个阶段(1994—1995年、2003—
2006年和2007—2()09年)。记录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1年内的生存状况,监测第3阶段受者术
后1年内排斥反应、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观察受者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血他克莫司
(Tac)浓度、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指标的变化,评价监测方法及频率的合理性。
结果第1、2阶段移植肠存活未超过1年,第3阶段5例受者(移植物)6个月和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
100 和83.33 。第3阶段术后7~12个月间受者共发生9次排斥反应,较术后1~6个月间(6
次)有所增加。第3阶段造口还纳时间由过去的术后6个月调整至术后1年。此术后监测方法及频
率检测出76.92 (10/13)的无症状轻度排斥反应。受者术后1~6个月淋巴细胞水平低下,感染风
险较高。结论小肠移植术后1年内采用的监测方法、指标及频率是合理的,能够基本反映出受者的
病情变化和监测重大事件。
【关键词】小肠移植;免疫抑制法;随访;监测
GUOMingxiao,
LI Ji~shou.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ral Surgery,Clinical School of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Nnn ing 21000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Yuan-xin,Email:liyuanxin1966 ahoo.COrn.C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monitoring parameters and methods of
immunosuppresive treatment in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1 Transplant Registry.Methods The data of 1 5 patients receiving intestina1
transp1antation between 1994 and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1y for one year.The patients were
fallen into 3 eras (1 994—1995, 2003—2006,2007—2009)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mmunosuppresive
strategies.The perioperative status and one-year survival rate were followed up. The monitoring
frequency of implications of intestina1 transD1antati0n,such as rejection,infection,toxic and sideeffects,
was evaluated.The monitoring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in the proportion of lymphocytes,
concentration of tacrolimus,and function of the liver and kidney during a follow-up period of one year.
Results During 1994-1995 and 2003—2006.the survival time of grafts was under one year.During
2007—2009,the 6一month and one-year surviva1 rate in 5 patients (grafts)was 1()() and 83.33
respectively;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rejection occurred during 7 to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closure of abdominal stoma was postponed from postoperative six months to one year;Asymptomatic
mild rejection after operation was examined (10/13,76.92 ).Conclusion During one year
postoperation,monitoring methods,parameters and frequency for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in
intestinal transDlantation are rational,and may monitor the diseas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Small intestine transp1antation;Immunosuppression;Follow up;Surveillance
随着外科技术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小肠移植已
经成为治疗不可逆肠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法Ⅲ。但小
肠移植手术的成功不代表治疗的终结,术后免疫抑
制治疗引起的排斥反应、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并
发症需要进行严密监测和规律随访。我们对我院
1994年3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5例小肠移植
受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截至2010年1()月),评
价监测方法、指标和频率能否及时发现术后因免疫
抑制治疗不足或过度而导致的急性排斥反应、感染
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我院15年间共收治小肠移植患者15例,其中
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为(24.7±9.())岁,原发
病为肠扭转5例,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5例,粘连性
肠梗阻1例,坏死性小肠炎1例,小肠系膜侵袭性纤
维瘤病1例,广泛多发性血管瘤1例,外伤致广泛小
肠切除1例。15例均为首次器官移植,其中3例为
亲属供肠(2例为父子关系、1例为母子关系),另外
12例为尸体小肠移植(其中1例为肝肠联合移植)。
移植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前均经医院伦理
委员会批准。
二、免疫抑制方案
根据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可将患者接受小肠
移植的时间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1994—1995
年,共3例患者,采用环孢素A(美国Abbott公司产
品)+雷公藤(浙江得恩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皮质
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详细用法见文献[2];第2阶
段为20()3—2006年,共有7例患者,采用达利珠单
抗(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吗替麦考酚酯
(MMF,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产品)诱导,术后采
用他克莫司(Tac,安斯泰来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MMF+皮质激素维持治疗,详细用法见文献[3];第
3阶段为2007-2009年,共有5例患者,采用阿来
佐单抗(抗CD52单克隆抗体,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
司产品)诱导,术后单用Tac维持,详细用法见文献
[4]。
三、术后监测方法及指标
第1、2阶段小肠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没有进行
严格随访和正规监测,监测指标简单,监测频率稀
疏。第3阶段进行了有计划和有规律的监测与随
访,严格按照方法和频率实施检测,并在实践中逐步
完善 引。
1.排斥反应的监测:(1)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2)检测血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T淋巴细胞亚群;
(3)测血Tac浓度;(4)行内镜下移植肠黏膜活检以
及病理学检查,根据移植肠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
标准_6j,将排斥反应分为0级(无排斥反应)、IND级
(不确定排斥反应)、1级(轻度排斥反应)、2级(中度
排斥反应)和3级(重度排斥反应)。1次排斥反应
定义为首次发现排斥反应的活检日开始至第1次活
检转为正常时为止,如在病程中病理诊断有不同级
别,以评级最高的诊断为主l5]。记录肠镜及肠黏膜
活检的时间、次数及结果,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次
数和级别,经抗排斥反应治疗后的逆转情况。
2.微生物学检查:定期检测体液和引流液的病
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及巨细胞病毒(CMV)、
EB病毒(EBV)等。检测方法包括取咽试子、腹腔
引流液、肠液、尿液、胆汁、痰液和大便样本进行培养
和涂片,行抗CMV和抗EBV的IgG和IgM 定性
检测,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
术检测CMV DNA和EBV DNA。根据培养及抗
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并结合临床情况调整免疫抑
制剂及抗感染药物的用药方案。
3.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万古霉素、两性霉素
B脂质体及Tac等药物中,部分具有肝肾毒性,部分
会引起移植后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不良反
应。需要严密监测外周血胆红素、谷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肌酐、血糖、
血脂和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四、监测频率
1.血Tac浓度的监测:从应用Tac第3天开始
检测用药12 h时的浓度谷值(C )。前2周的检测
频率为2次/周,第3 4周的检测频率为1次/周,
第2—6个月的检测频率为2周1次,7个月后的检
测频率为1次/月。前3个月内血Tac的目标浓度
为1()~15 t~g/L,3个月后如病情及血药浓度平稳,
减至5~10 g/L。在围手术期内,如Tac的给药方
式或剂量改变,或应用影响血Tac浓度的药物(干
扰P450酶代谢的药物,如抗真菌药物、抑酸剂等),
或在抗排斥反应及抗感染治疗期间,及在严重腹泻
等情况下,应调整检测频率为2次/周。
2.排斥反应的监测:术后3~4 d经肠造口观
察窗进行首次肠镜检查l7]及有计划的肠黏膜活检,
前2次在床边行肠镜检查,并且肠镜不过吻合口,此
后检查频率为2次/周,2~3个月减为1次/周,4~
6个月为每2周1次,7~12个月如无并发症则为每
月1次。术后如若出现腹痛、腹胀、发热、造口肠液
突然增多或减少、肠道出血和移植肠腹壁造口颜色
改变等情况,急诊行内窥镜及肠黏膜活检。抗排斥
反应治疗后3 d复查肠镜及病理检查,此后检查频
率为2次/周,观察治疗效果并指导下一步治疗,待
病情好转后逐渐减少侵入性内窥镜检查及活检频
次。
3.感染的监测:术后1~3个月,常规进行体液
和引流液的细菌和真菌检查,频率为2次/周;行抗
CMV和抗EBV抗体以及DNA负荷量的检查,频
率为1次/周,CMVDNA的检查在术后3个月减少
为每2周1次,6个月后病情稳定时,或出院后改为
1次/月。如体温超过38.0℃ ,伴有咳嗽、咳痰,肠
造口液量变化等,立即行细菌、真菌、CMV和EBV
检查。在急性排斥反应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感染的发
生情况。
4.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术后1个月内为2
次/周,2~3个月为1次/周,病情平稳后为1
次f
五、统计学分析
用SPSS统计软件(16.0版)对各项指标进行处
理。连续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
两配对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
、围手术期情况
小肠移植前受者既往手术次数为(2.O0±2.04)
次,体重指数(BMI)为17.39±3.29,残存小肠长度
为(22.20±23.16)cm。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
合试验(CDC)为0.0682±0.0125,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中HLA I类为(6.53±9.77) ,HLA Ⅱ类
为(6.16±12.24) ,等待移植时间为(8.45±8.22)
个月。移植小肠冷缺血时间为(6.94±1.88)h,热
缺血时间为(4.74±2.08)min,静脉吻合时间为
(24.29±10.99)min,动脉吻合时间为(26.23±
10.56)min,移植肠长度为(286.86±99.56)cm。受
者术中输注血制品(3098.13±1800.52)ml,白蛋白
(22.81±14.86)g,手术时间为(8.89±1.97)h,术
后呼吸机支持治疗时间为(1.04±0.27)d,肠通气时
间为(4.08±2.72)d,肠内营养开始时间为术后
(8.25±6.38)d,口服饮食时间为术后(21.82±
10.85)d。
二、患者及移植肠的存活状况
第1、2阶段移植肠存活均未超过1年。第1阶
段的3例受者中,1例存活310 d,因暴发性曲霉血
症死亡,1例于术后1 d因超急性排斥反应行移植肠
切除,另1例于术后26 d因吻合口瘘致移植肠功能
丧失,术后依赖肠外营养存活。第2阶段的7例受
者中,5例存活(198.75±84.07)d,另2例分别于术
后5和25 d行移植肠切除术,其中1例依赖肠外营
养存活,1例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而死亡。第3阶
段的5例受者至随访截止时存活(18.6±6.81)个
月,受者(移植肠)的6个月和1年存活率分别为
100 和83.33 。
三、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
第3阶段受者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在术后24 h内显著下降至
0,术后第1个月内与术前相比较,下降明显(P<
0.05),术后第3—4个月左右开始缓慢回升(P>
0.05),至术后6个月部分患者恢复到术前水平(图
1、2)。受者术后第1个月白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
dO.05),给予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于术后5
~ 6个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
四、移植肠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
15例受者术后1年内共行内窥镜及肠黏膜活
检264次,其中第1、2阶段共行54次,第3阶段行
210次。第1、2阶段发生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排斥
反应4次,均在术后1~6个月内发生,分别为1级
2次,3级2次。第3阶段共发生排斥反应15次(表
1),其中1~6个月内发生6次(40 9/6,IND级3次、
1级3次);7~12个月内发生9次(6() ,IND级3
次、1级2次、2级3次、3级1次)。15例患者发生
的13次IND 级至1级排斥反应中有10次
(76.92 9/6)是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例行检查
时发现,而2级和3级排斥反应均是在有发热、腹泻
等临床症状而行急诊检查时发现的。
五、免疫抑制治疗安全性的监测
第1阶段1例患者术后310 d死于真菌感染;
第2阶段2例患者发生曲霉感染,1例术后3个月
内发生CMV感染;第3阶段术后1年内有1例患
者先后发生真菌及CMV感染[8],经及时治疗痊愈。
第3阶段5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
持续至术后4个月;5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尿素、肌
酐均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内3例患者肾功能仍未恢复至正常
水平,这可能与第3阶段应用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
有关;5例患者1年内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未见
明显异常,未见移植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发
牛。
讨 论
虽然经过2【】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的疗效显著
提高,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达70 和50 ,受者
的平均住院时间已缩短至40 d,但小肠移植术后死
亡原因仍然变化不大,感染是最主要原因,高达
51 ,其次为排斥反应(占8 )[ 。感染常见于术
后早期,发生率为97 l1 ;急性排斥反应最早发生
在术后2周,发生率为93 Eli]。
为了解决此难题,有待于建立一个合理的小肠
移植随访系统,并按照规定的指标和频率对患者定
期随访和监测。一方面,该系统要求随访和监测内
容不能过于简单,需要包含有效指标,观察记录病程
变化及主要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如能早
期发现急性排斥反应,在未出现临床症状时就开始
抗排斥反应治疗,可大大降低排斥反应的死亡率,缩
短病程,防止移植物功能丧失;另一方面,监测也不
能过于繁琐,否则会增加患者痛苦,增加医疗费用,
而且难以进行统计分析,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无法
应用,失去了随访的意义和可操作性。其中免疫抑
制治疗和疗效是该系统长期随访和监测的一项重要
内容。
我们对小肠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
性进行了监测,总结了治疗效果,评价了监测指标、
方法和频率的合理性。我们观察到:(1)第3阶段5
例患者的淋巴细胞水平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
平,排斥反应的风险相应增加,术后7~12个月排斥
反应多达9次(60 ),1级及以上排斥反应6次,较
同期前2个阶段明显增加,高于第3阶段1~6个月
排斥反应的发生率(40 ),严重程度也增加,故应
加大7~12个月时的监测频率;(2)关闭肠造口的时
间通常在术后6个月l】 ,但我们发现术后7~12个
月时排斥反应发生频繁,需要将肠造口观察窗的关
闭时间延长至术后1年,以便经造口更好的观察肠
黏膜的病理改变,及时监测排斥反应;(3)13次IND
级至1级排斥反应中有1()次没有临床症状,而是在
例行检查时发现,表明我们制定的监测计划对无症
状轻度排斥反应有一定的检出率。
2003年Miami大学报道阿来佐单抗诱导方案
减少了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次数,降低了严重程度,
未再增加感染率_1 。2005年Northwestern大学对
比阿来佐单抗和巴利昔单抗诱导方案的疗效l1 ,结
果显示,术后前3个月,阿来佐单抗组排斥反应发生
率显著低于巴利昔单抗组。21)()6年Tan等[ 报
道,应用阿来佐单抗诱导的90例活体肾移植术后6
个月内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 ,而在术后7—12个
月增至20 。以上文献报道的结果与我们监测的
结果类似 ,说明我们制定的免疫抑制治疗监测方
法、指标及频率是合理的,但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
断完善。
通常术后6个月或1年后患者已不在移植医生
的严密随访下,这就提醒我们仍要严密监测患者排
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特别是有临床症状或体征时应
急诊行肠镜及黏膜活检以明确诊断。本组中,我们
应用阿来佐单抗诱导的1例小肠移植受者(男性,25
岁)术后6个月时顺利出院,院外移植肠功能良好,
但术后23个月出现低热,伴有严重腹泻,次数较多,
小便减少,患者家属未予重视,加之患者因移植出现
了社会心理障碍,拒绝回院救治,丧失了最佳的治疗
时机,这也是我们移植1年以后随访工作没有有效
开展的惨痛教训。
小肠移植手术治疗的成功并不代表移植的成
功,术后长期随访与监测对小肠移植发展具有显著
意义。我们可以通过:(1)指导受者调整免疫抑制剂
的用药,了解受者一般情况及移植肠的状况,及时发
现排斥反应、感染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尽早予以治
疗,避免延误病情或发生不可逆后果,进而提高小肠
移植受者整体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2)参照国际小
肠移植登记中心(ITR)及美国国家器官获取和移植
网络/移植受者科学登记处(OPTN/SRTR)的数据
制定小肠移植术后的监测指标和方法,结合术后的
病理生理变化、感染和排斥反应风险的高低制定监
测的频率,并根据病情变化来调整监测频率,通过观
察能否随诊出无症状的排斥反应以及能否全面而准
确的反映小肠移植受者的病情变化和严重事件的发
生来评价监测指标及频率是否合理;(3)制定规范化
表格用于数据收集,并借鉴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
统(CSRKT)和肝移植注册系统(CLTR)的经验l1 ,
开展小肠移植随访注册工作,为建立小肠移植的随
访系统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小肠移植的发展
打下坚实基础。
意料之中,果然回避
你能确定除了96年被剔除,其他任何一年,任何一台手术都没有被剔除?如果不能,就不是beyond reasonable doubt,只不过你是看到你愿意看到的。
却没拿出个自己的推测
与其纠结别人是否牵强或者所谓的只是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其实你们又何尝不是呢?愿意看到此事和手术无关就无视其他所有的能和手术连接的疑点。
警察办案,如果这种谜案都因为任何一种推测里,无法解释清的地方,就不去继续按照这条思路查下去,查出来更多的线索,或者发现是条死胡同
那一个案子都甭想查清楚了。。。。。什么时候都是证据不足才可能会有推理好不好,所谓推理是根据现有的不足的证据得出的,既然是不足的肯定有地方让人觉得这个推理不够100%的合理,那难道这些初期证据不足的就不根据推理去进一步调查么???
纠结什么啊,不就是怀疑了因为医学手术么,那么多的巧合摆在那里,为什么不可以当做一条思路去进一步排查呢???查到更多线索就补充,查到其他可疑的,得出新的推理就多一条线去调查,对于警察查案子有什么不正常的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6 12:41:54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MeatLover在7/26/2012 12:36:00 PM的发言:
你那篇文章里面说从16岁开始25年来他甘受寂寞,是什么意思啊?也就是他41岁的时候才结的婚?他1965年生人,41岁的时候就是2003年。文章发表日期是2006年。所以很可能96年他还是单身?
41岁正好是06年。。。
意料之中,果然回避
晕,老大,那要不要查查从96年到02年发生的所有杀人悬案啊,这段时间lys全部回避了耶。
只是不能保证一定判断的对,肯定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但是尸体被加工被人为破坏的越多,同时也增加了判断失误的几率
以下是引用MeatLover在7/26/2012 12:33:00 PM的发言:
所以说法医可能都不能判断到底是14号死的还是18号死的。
他那帖子很平淡,没有什么惊悚的部分
==============================
南大碎尸案线索合集(脱水版) http://www.tieku001.com/437486/1.html
下面就是收集的综合线索
线索一:徐家亮的线
索,1996年元月11日至18日中的一天下午一点钟左右在南京古林公园见到并查阅过两名可疑人物的身份证,为江苏姜堰人,年龄说法前后不一,一说嫌疑人
一60岁左右,嫌疑人二40岁左右,现在的说法是嫌疑人一50岁左右,身高一米六五左右,体型偏瘦,嫌疑人二30岁左右,身高一米七左右,体型不详。岁数
大的手提一包与后来警方出示的凶手抛尸用的包一致,草绿色帆布包上面印有桂林山水(旅游)字样,破损处有白线大针角缝合过。
线索二:据刁父提供的情况,案发后曾经有两名骑着摩托车农村打扮姜堰口音的人来过家里,询问了一些案件的细节,声称要侦破此案,刁父以后再也没见过这两人。如果这两人不是我这样的好事者的话,有可能是嫌疑人,有必要向刁父询问他们的体貌特征等情况。
线索八:有提取到指纹和DNA等相关物证,被害人衣服上提取了手掌血印和指纹,当年大规模排查指纹,却一直没有排查到,又一另我困惑的地方。
线索九:原来警方放出的一些线索,家里有综绷床、可以接触猎枪用黑火药、有上海旅游字样老式旅行包。旅行包里有火药残渣,和管型印记。凶手在农村应该打猎,原来有老式猎枪,不知哪位南京的人士可否告知我一些详细情况?
线索十:92年南京医科大学曾经发生过一位女大学生被杀案,被害人名叫林玲,死者系被人奸杀。具体情况不明,得去南京了解。另,南京各大高校当年似乎发生了许多案子。把所有案子的相关情况汇总一下,看南大案和其它案件是否有关联性。
线索十一:第一案发现场应该在南京大学周边,警方查过的房屋不下万处,考虑到有可能在浴缸分尸,所以把方圆三公里家里有浴缸的住房都查了一遍,也没有任何发现。
线索十二:据徐先生的说法,2011年七月份南京公安局刑警队开了个会,专门研究他提供的线索,说非常重视。后,警方又说不支持他的线索,这里有疑问,
未经过周密调查就排除这条线索,可行吗?2011年八月十日,徐先生找到南京公安局,南京公安局让他找鼓楼分局,到现在未有他的消息。他想去姜堰调查或者
请求协助调查的要求被警方一律拒绝。另外,网友不必再去打扰他,对他受到的一些搔拢,我深表歉意,但也请他端正态度,仔细回忆当年的情况,免得让案子误入
歧途。
线索十三:经分析单身的光棍汉子,流浪人员性欲强烈男性做案的可能性大,就在南大附近,社会层次不高。衣服上提取了手掌血印和指
纹。大排查没查到,后来扩大范围,她以前的同学,家的邻居都调查了。。。这个女孩很老实,单纯,没有谈过恋爱,不会有什么人预谋害她,熟人作案可能性不
大。大学里她认识的人也不多,没什么朋友。。。。。南京警方一直没放弃破案,一直在收集着嫌疑人指纹,特征等。。。。另外网上说的不全是真的,碎尸确实挺
惨但也没那么夸张。像符合人体结构啦,两千块肉啦,还有些什么,这些都是虚构。(这条信息来缘为2012年1月3日13点44分,查IP为山东济南,推测
是刁爱青的同学,已经想办法联系他了,相关情况近期提供)
线索十五:凶手居住环境可能相对开放,应无河流湖泊等水流移走尸体,凶手生活层次不高,凶手对南大学校很了解,知道学校的动向,学校报案后,出现刁的尸体。
线索十六:死者1月10日失踪,12日徐先生在古林公园发现两名可疑人员,19日凌晨尸体抛出,凶手为什么在被查问过以后还可以从容自若的于七天后才将尸块扔出?
基本上他的观点从quote的这些条里可以看出来是倾向于“外地人”、“奸杀”、“变态randomly杀人”
但我觉得这个“徐先生”的信息跟刁爱青父亲专门提供的这个信息很可疑:
两个“江苏姜堰”来的嫌疑人,在被保安/警察/城管(??)盘查身份证、一定程度上行踪暴露之后,还大张旗鼓的跑到受害人家里去,并再次通报自己的来历??
假如他们出示的身份证是真的,这件事非常说不过去,谁会杀了人、被人盯上过了,还敢跑去给受害人家庭show自己的真实身份??难道通常情况,不应该是他们被查完身份证之后,立即知道情况不妙,赶紧消失?如果他们艺高人胆大,被人查过身份证之后就是不害怕,就是敢于跑到被害人家再出场一次,那么在刁案之后,他们不会因为胆小怕事而洗手不干,相反,他们更大可能是会再多show几次“高超技艺”
假如身份证是假的,犯罪嫌疑人根本不怕给任何人看身份证。说明他们在杀人之前,连给别人看身份证的事情都想到了,这样的周密计划,只为杀一个人?也说不过去
我同意应该把当时南京高校20来岁女生失踪、被杀的案子跟这个案子进行比较。不过目前看好像没有特别类似的案子。林玲跟被害人年龄、体貌特征如果类似是有参照性的,虽然“被奸杀”这个手法上听起来跟这个案子差别比较大
这点我可能narrow minded了。不过我始终认为杀人者手法是有相当惯性的。终归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除非是疯子拿刀乱砍的那种杀人,其他人杀人,基本会积攒了自己所有的能量跟“聪明”去干这件事。如果他杀的又不止一个,那么手法上重复的可能性非常高。
按照这个思路,林玲案如果跟刁爱青案是同一个凶手,杀林玲的时候,凶手没有分尸、抛尸,而杀刁爱青的时候他这么做了。无论他是改进手法也好,忽然另创新手法也好,假如林玲案跟刁爱青案是同一凶犯,首先证明他这么搞是连环的,有一个就会有下一个
他在杀林玲的时候不谨慎,直接奸杀了事;改进/创新方法之后,杀刁爱青的时候非常谨慎,结果证明后者确实杀的“天衣无缝”。对于一个搞连环杀人的人,传达给他的信息是“后一种方法work perfectly”,不仅跟之前一样完全没有风险,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变态可以说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最大快感。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不找下一个victim? 不把这种perfect murder再实施哪怕一次?
总之,还是那句话,如果刁爱青这案子真是变态干的,之后出现类似的案子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6 12:59:27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studio在7/26/2012 12:44:00 PM的发言:
基本上他的观点从quote的这些条里可以看出来是倾向于“外地人”、“奸杀”、“变态randomly杀人”
但我觉得这个“徐先生”的信息跟刁爱青父亲专门提供的这个信息很可疑:
两个“江苏姜堰”来的嫌疑人,在被保安/警察/城管(??)盘查身份证、一定程度上行踪暴露之后,还大张旗鼓的跑到受害人家里去,并再次通报自己的来历??
假如他们出示的身份证是真的,这件事非常说不过去,谁会杀了人、被人盯上过了,还敢跑去给受害人家庭show自己的真实身份??难道通常情况,不应该是他们被查完身份证之后,立即知道情况不妙,赶紧消失?如果他们艺高人胆大,被人查过身份证之后就是不害怕,就是敢于跑到被害人家再出场一次,那么在刁案之后,他们不会因为胆小怕事而洗手不干,相反,他们更大可能是会再多show几次“高超技艺”
假如身份证是假的,犯罪嫌疑人根本不怕给任何人看身份证。说明他们在杀人之前,连给别人看身份证的事情都想到了,这样的周密计划,只为杀一个人?也说不过去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6 12:50:23编辑过]
lys,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主任医师,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从事小肠移植临床与
研究近二十年,在小肠移植和复杂胃肠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2007年到2008年间赴美国pittsburgh大学,nabraska大学及miami
大学等国际先进的小肠移植中心学习。
愿意看到此事和手术无关就无视其他所有的能和手术连接的疑点。
我没啥倾向性,都是与我无关的人。 纯属吃饱了撑的brain teaser。 我就想问,都有啥疑点啊?一个在19号进行,一个在19号尸体被发现,这算是一个巧合。 都在南京,算是另一个。 但是这两个都是大概率事件,不能得出beyond reasonable doubt的结论。唯一一个大疑点就是这个手术没有大肆宣传。 可是也写了论文了啊,发表了啊。 没有人贴出论文全文,有id说没有受者身份,有id说受者是和第一例一样的28岁男青年。 这个贴个全文就能搞定的。 除了这一个疑点,我还遗漏了啥?
能给这条线,理出来个 思路吗,,亲。。。。。
基本上我就是各种怀疑“外地”“randomly”“变态杀人”这几条的
哈哈,瞧我唠叨了这么多
我昨天爬的,也可能年纪大,记忆力衰退。 lys96年到底有没有参与这场争论焦点的移植手术啊。 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参与了,从此之后只字不提,还可以讨论讨论疑点, 如果人家真的没参与,那提啥啊?
MM,你把我们都当成什么事情都臆想推倒极端的傻子了。虽然你说之前的楼都爬过了,我还真不相信
我昨天爬的,也可能年纪大,记忆力衰退。 lys96年到底有没有参与这场争论焦点的移植手术啊。 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参与了,从此之后只字不提,还可以讨论讨论疑点, 如果人家真的没参与,那提啥啊?
我昨天爬的,也可能年纪大,记忆力衰退。 lys96年到底有没有参与这场争论焦点的移植手术啊。 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参与了,从此之后只字不提,还可以讨论讨论疑点, 如果人家真的没参与,那提啥啊?
我也觉得他最大的疑点是参与了,但不提,这个完全不正常
我昨天爬的,也可能年纪大,记忆力衰退。 lys96年到底有没有参与这场争论焦点的移植手术啊。 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参与了,从此之后只字不提,还可以讨论讨论疑点, 如果人家真的没参与,那提啥啊?
LYS当然是最主要参与者,他导师参与到什么程度都不一定呢,LYS的方向就是他导师LJS定的,后来很多人放弃做别的只有LYS坚持,他是96年主要参与者。。。 MM你何着连之前的文献一眼都没看啊
MM,你把我们都当成什么事情都臆想推倒极端的傻子了。虽然你说之前的楼都爬过了,我还真不相信
我真是全部都爬了。但是我真的不记得看到什么确切的证据说明他肯定参与了这个手术。你就当我是傻子吧,告诉一声有还是没有,是什么样的证据就行了。
LYS当然是最主要参与者,他导师参与到什么程度都不一定呢,LYS的方向就是他导师LJS定的,后来很多人放弃做别的只有LYS坚持,他是96年主要参与者。。。 MM你何着连之前的文献一眼都没看啊
你又说文献全部回避96年他参与手术的事,又笃定他是主要参与者,我觉得很矛盾啊。
我倾向性好几个呢还。。。只不过这个医学手术的几个里面关联最强的
其他的还没这个说的通呢。。。
以下是引用lvhuaele在7/26/2012 12:49:00 PM的发言:
我没啥倾向性,都是与我无关的人。 纯属吃饱了撑的brain teaser。 我就想问,都有啥疑点啊?一个在19号进行,一个在19号尸体被发现,这算是一个巧合。 都在南京,算是另一个。 但是这两个都是大概率事件,不能得出beyond reasonable doubt的结论。唯一一个大疑点就是这个手术没有大肆宣传。 可是也写了论文了啊,发表了啊。 没有人贴出论文全文,有id说没有受者身份,有id说受者是和第一例一样的28岁男青年。 这个贴个全文就能搞定的。 除了这一个疑点,我还遗漏了啥?
说实话,一个能通过杀一个无辜的健康人获取移植器官,一个能把受害者切成上千片,把尸体放在闹市的“医生”, 这个moral standards其实和serial killer是不相伯仲的。 我不一定说他会再杀人,但是他接下来的行医的生涯平平静静的概率就和变态杀手只杀一个然后再也不 strike again的概率是相当的……
这个还真是。所以这件事确实不象一个人干的
他也提到刁的姐夫、父亲、亲家(刁的姐姐的婆家)有奇怪的地方。但是他制止了帖子里有人把怀疑引向刁的家人,认为在公共网络作这种猜测是不对的。
另外这个徐先生当时是联防队员,韦光鹏认为他遇到过那两个人的消息应该是真的,但是具体细节可能有捏造。字里行间对徐的人品有微词,认为他没有提供全部事实。
以下是引用studio在7/26/2012 12:44:00 PM的发言:
基本上他的观点从quote的这些条里可以看出来是倾向于“外地人”、“奸杀”、“变态randomly杀人”
但我觉得这个“徐先生”的信息跟刁爱青父亲专门提供的这个信息很可疑:
两个“江苏姜堰”来的嫌疑人,在被保安/警察/城管(??)盘查身份证、一定程度上行踪暴露之后,还大张旗鼓的跑到受害人家里去,并再次通报自己的来历??
假如他们出示的身份证是真的,这件事非常说不过去,谁会杀了人、被人盯上过了,还敢跑去给受害人家庭show自己的真实身份??难道通常情况,不应该是他们被查完身份证之后,立即知道情况不妙,赶紧消失?如果他们艺高人胆大,被人查过身份证之后就是不害怕,就是敢于跑到被害人家再出场一次,那么在刁案之后,他们不会因为胆小怕事而洗手不干,相反,他们更大可能是会再多show几次“高超技艺”
假如身份证是假的,犯罪嫌疑人根本不怕给任何人看身份证。说明他们在杀人之前,连给别人看身份证的事情都想到了,这样的周密计划,只为杀一个人?也说不过去
LYS当然是最主要参与者,他导师参与到什么程度都不一定呢,LYS的方向就是他导师LJS定的,后来很多人放弃做别的只有LYS坚持,他是96年主要参与者。。。 MM你何着连之前的文献一眼都没看啊
我真是看了,我就是比较撑的,想把hard evidence和deduction 分来。 一个是facts,后者是subjective analysis.
意料之中,果然回避
let me contribute more to fill in the story: the first operation on human was in 1994, the patient died about a year later, so in the middle of 1995 their success was tainted due to the death and they started to seek new operation to rebuild their success...within a few months, they got what they wanted...hehe
然后供体生理特征和名字又在我看到的那篇医学刊物文章里完全没写到。反倒写了很详细第一例手术的名字啊什么的
这个疑点是我开始总结这条推理的导火索了算是
总之真心觉得太奇怪,尤其是这例手术的成功,那个受体活的年头到现在都是值得拿出来说说的,多多写写论文的
以下是引用studio在7/26/2012 12:51:00 PM的发言:
我也觉得他最大的疑点是参与了,但不提,这个完全不正常
你又说文献全部回避96年他参与手术的事,又笃定他是主要参与者,我觉得很矛盾啊。
晕,老大,那要不要查查从96年到02年发生的所有杀人悬案啊,这段时间lys全部回避了耶。
after the huge success in 1996, they have achieved the milestone...maybe they did not do any other similar operation at all until 2002...
我真是。。。。。。该多看点女孩儿看的书啊电视了。。。。
我真是。。。。。。该多看点女孩儿看的书啊电视了。。。。
是的。。。关于这次手术的报道如此少,而唯一能查到提出来的几份稍微多几个字的文本又集中在最开始。。。
然后供体生理特征和名字又在我看到的那篇医学刊物文章里完全没写到。反倒写了很详细第一例手术的名字啊什么的
这个疑点是我开始总结这条推理的导火索了算是
总之真心觉得太奇怪,尤其是这例手术的成功,那个受体活的年头到现在都是值得拿出来说说的,多多写写论文的
我爬楼看到有人列出了96年手术的文章啊,作者是4个人,好像是什么肠内肠外营养。 里面没有提受者么?怎么有个id说第二例受者是个28岁的男性, 和第一例一样。
我完全没有理由相信他没有参与96年这个手术,他可是连母亲死了,都泡在实验室的人,这又是他的课题,主刀的又是他导师,你说他为什么会不参加?
yes 如果搜1996加他名字的那些文献都差不多跟小肠有关的. 不过那位MM肯定说那你也没有证据 呵呵
1990年,李幼生师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黎介寿院士,导师给他定位在小肠移植领域。
以下是引用MeatLover在7/26/2012 1:03:00 PM的发言:
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推理以及嫌疑人报告给南京公安部。
这个观点我是赞成的,但是我觉得推理要保持标准consistent。既然连为了移植杀人都可能发生,我觉得可能他因为什么事情没有参与。
我真是。。。。。。该多看点女孩儿看的书啊电视了。。。。
我也想干这个,在办公室还是算拉
韦光鹏后面回复的帖子里隐约提到受到多方压力并且对侦破比较悲观,但是言语中多次指向姜堰(就是刁同学家所在地),说此案复杂,他有不方便透露的情况,有兴趣的请自行去姜堰调查(大意)。我猜测可能姜堰警方和刁家不喜欢他们的这种调查。
他也提到刁的姐夫、父亲、亲家(刁的姐姐的婆家)有奇怪的地方。但是他制止了帖子里有人把怀疑引向刁的家人,认为在公共网络作这种猜测是不对的。
另外这个徐先生当时是联防队员,韦光鹏认为他遇到过那两个人的消息应该是真的,但是具体细节可能有捏造。字里行间对徐的人品有微词,认为他没有提供全部事实。
我正想说,她家里人的嫌疑很大。。。汗
如果是家族的矛盾杀人,那倒是比医生杀人更能让人接受
唯一疑点就是没有必要切那么多片。所谓家族矛盾无非是“钱”一个字,投毒、雇凶,毁尸灭迹的杀法比较多
local警方不喜欢调查倒是没什么奇怪,中国哪个地方警察局喜欢跟这种大案扯上关系?一切大案在他们眼里首先是丑闻,然后才是其他
而且刁父亲不是什么大人物吧,知道什么秘密?杀刁爱青是警告性杀人?好像没有这个必要吧,直接把知情者杀了不是更简单呢
我正想说,她家里人的嫌疑很大。。。汗
如果是家族的矛盾杀人,那倒是比医生杀人更能让人接受
唯一疑点就是没有必要切那么多片。所谓家族矛盾无非是“钱”一个字,投毒、雇凶,毁尸灭迹的杀法比较多
local警方不喜欢调查倒是没什么奇怪,中国哪个地方警察局喜欢跟这种大案扯上关系?一切大案在他们眼里首先是丑闻,然后才是其他
而且刁父亲不是什么大人物吧,知道什么秘密?杀刁爱青是警告性杀人?好像没有这个必要吧,直接把知情者杀了不是更简单呢
yes 如果搜1996加他名字的那些文献都差不多跟小肠有关的. 不过那位MM肯定说那你也没有证据 呵呵
我只是单纯的从推理的角度来考虑的。 你一方面说文献都回避了96年,一方面又说他参加了,我只是觉得自相矛盾。 其实推理就是用想象联系事实点,我就是觉得你们连接的时候不是选most logical way而是most support lys's guilt way。还是那句话,除非我一开始就相信你们的结论,我很难接受这种推理逻辑。
里面link上各个文章。。。。线索。。。。highlight重点可疑部分。。然后在设计个模拟过程演示。。。然后里面的小人再link上可能的几个人物
变态啊,lys啊,etc
以下是引用bigfish1984在7/26/2012 1:07:00 PM的发言:
我也想干这个,在办公室还是算拉
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推理以及嫌疑人报告给南京公安部。 学刑真的肯定也能想的出来吧,网上怀疑LYS的也有,说不顶就是迫于上面的压力,事关军方,中国的医学界的声誉,反正人都已经死了,就当她做贡献了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文革不还死更多的人。
我只是单纯的从推理的角度来考虑的。 你一方面说文献都回避了96年,一方面又说他参加了,我只是觉得自相矛盾。 其实推理就是用想象联系事实点,我就是觉得你们连接的时候不是选most logical way而是most support lys's guilt way。还是那句话,除非我一开始就相信你们的结论,我很难接受这种推理逻辑。
什么事比这件事对他来说更大?他母亲去世他都没回去耶。
有可能是因为他导师没让他参加96年那台最重要手术,他受刺激了,决定死磕科研。话说,他母亲那年去世的?
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难道受到过。。。。。因为查妹妹的案子?
以下是引用MeatLover在7/26/2012 1:10:00 PM的发言:
不是,我觉得是什么势力让家人闭口了。
我们是一直想证明他没罪,但是目前为止还不能排除嫌疑。
innocent until proved guilty……
学刑真的肯定也能想的出来吧,网上怀疑LYS的也有,说不顶就是迫于上面的压力,事关军方,中国的医学界的声誉,反正人都已经死了,就当她做贡献了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文革不还死更多的人。
有可能是因为他导师没让他参加96年那台最重要手术,他受刺激了,决定死磕科研。话说,他母亲那年去世的?
不是,我觉得是什么势力让家人闭口了。
tuzifeifei mm是在说韦光鹏的推断。那个推断里觉得这个案子跟刁爱青老家的一些矛盾纠葛有关,包括家族内部的跟(可能的)地方上的利益矛盾
跟南京这边没有关系的
那就报告给国外媒体?不过是不是太不HD了?
1993年冬天。
呵呵,看来我得另想一个理由。
韦光鹏既然敢说受到了多方面压力,并且指出方向,我觉得他肯定还是经过调查的。
以下是引用studio在7/26/2012 1:10:00 PM的发言:
我正想说,她家里人的嫌疑很大。。。汗
如果是家族的矛盾杀人,那倒是比医生杀人更能让人接受
唯一疑点就是没有必要切那么多片。所谓家族矛盾无非是“钱”一个字,投毒、雇凶,毁尸灭迹的杀法比较多
local警方不喜欢调查倒是没什么奇怪,中国哪个地方警察局喜欢跟这种大案扯上关系?一切大案在他们眼里首先是丑闻,然后才是其他
而且刁父亲不是什么大人物吧,知道什么秘密?杀刁爱青是警告性杀人?好像没有这个必要吧,直接把知情者杀了不是更简单呢
innocent until proved guilty……
呵呵,看来我得另想一个理由。
所以他现在还只是suspect啦
your suspect.... not even a legit suspect.
可是。。这是南京啊
以下是引用studio在7/26/2012 1:15:00 PM的发言:
tuzifeifei mm是在说韦光鹏的推断。那个推断里觉得这个案子跟刁爱青老家的一些矛盾纠葛有关,包括家族内部的跟(可能的)地方上的利益矛盾
跟南京这边没有关系的
但是如果是家人杀人,警方应该不至于 侦破不到。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认为凶手是random killing,当时逃脱了搜索,然后已经搬离南京,这个案子非常难破,除非凶手再次作案。
以下是引用studio在7/26/2012 1:10:00 PM的发言:
我正想说,她家里人的嫌疑很大。。。汗
如果是家族的矛盾杀人,那倒是比医生杀人更能让人接受
唯一疑点就是没有必要切那么多片。所谓家族矛盾无非是“钱”一个字,投毒、雇凶,毁尸灭迹的杀法比较多
local警方不喜欢调查倒是没什么奇怪,中国哪个地方警察局喜欢跟这种大案扯上关系?一切大案在他们眼里首先是丑闻,然后才是其他
而且刁父亲不是什么大人物吧,知道什么秘密?杀刁爱青是警告性杀人?好像没有这个必要吧,直接把知情者杀了不是更简单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6 13:19:08编辑过]
your suspect.... not even a legit suspect.
innocent until proved guilty……
基本上几个mm的思路是,首先大家都是嫌疑人,然后一一排除。排到医生那里不但排除不了,有些线还能连起来,然后越连越觉得说的通
所以他现在还只是suspect啦
而且所谓的innocent until proved guilty是你去证明他有罪,而不是先认定他有罪,让人反证。你的假设就是他犯罪了,所以在推理可以go either way的时候,你总是选会导致他有罪的那条路……这个不是真的无罪推论。
我只是单纯的从推理的角度来考虑的。 你一方面说文献都回避了96年,一方面又说他参加了,我只是觉得自相矛盾。 其实推理就是用想象联系事实点,我就是觉得你们连接的时候不是选most logical way而是most support lys's guilt way。还是那句话,除非我一开始就相信你们的结论,我很难接受这种推理逻辑。
推理包括COMMON SENSE,这么多巧合为什么不能怀疑?很多案子都是先推理出可能嫌疑人再找证据的。如果只靠证据推理,你看一个人喝了口水,我也可以说你没有证据,因为你不知道他只是用杯子假装喝了一下还是真的喝了水。找到他确实和水的证据就要马上做胃检查。他喝了水叫推理,做的胃检查叫证据。LYS跟我一点关系没有,我干嘛就认定他是杀人犯啊。你说的我们是选定了LYS再推理,我完全不同意。
我如果是家属我也觉得受影响吧,何况是这么惨的案子。。。
以下是引用kirstenW在7/26/2012 1:14:00 PM的发言:
我比较同意这个,尤其姐姐在一次采访里说。不想自己的生活受影响了‘;’‘’‘’‘’
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难道受到过。。。。。因为查妹妹的案子?
而且所谓的innocent until proved guilty是你去证明他有罪,而不是先认定他有罪,让人反证。你的假设就是他犯罪了,所以在推理可以go either way的时候,你总是选会导致他有罪的那条路……这个不是真的无罪推论。
基本上几个mm的思路是,首先大家都是嫌疑人,然后一一排除。排到医生那里不但排除不了,有些线还能连起来,然后越连越觉得说的通
这个到也说的通。不过没有一个是beyond reasonable doubt的。首先我就怎么想到任何解释可以提供beyond reasonable doubt的理由说明这么一台大手术需要术前10天绑架一个学生,杀人取肠……医生杀人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有的人道德标准奇特,以杀人救人,也中外都听过。 但是这个涉及一群人,而且最后还闹市抛尸块,版上的mm说道现在,除了事先笃信结论的,我怀疑有多少路人被说服了。
以下是引用疏影暗香在7/26/2012 1:19:00 PM的发言:
如果是没有什么作案经验的人杀人,倒是有可能切片抛尸,或者说各种杀人方法都有可能,有些未必是最优选择。
但是如果是家人杀人,警方应该不至于 侦破不到。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认为凶手是random killing,当时逃脱了搜索,然后已经搬离南京,这个案子非常难破,除非凶手再次作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6 13:19:08编辑过]
推理包括COMMON SENSE,这么多巧合为什么不能怀疑?很多案子都是先推理出可能嫌疑人再找证据的。如果只靠证据推理,你看一个人喝了口水,我也可以说你没有证据,因为你不知道他只是用杯子假装喝了一下还是真的喝了水。找到他确实和水的证据就要马上做胃检查。他喝了水叫推理,做的胃检查叫证据。LYS跟我一点关系没有,我干嘛就认定他是杀人犯啊。你说的我们是选定了LYS再推理,我完全不同意。
最against的common sense的在我看来两点,第一,这么一台大手术需要术前十天抓一个学生,杀人取唱, 第二,闹市抛尸块是因为良心发现或者自保……
这个到也说的通。不过没有一个是beyond reasonable doubt的。首先我就怎么想到任何解释可以提供beyond reasonable doubt的理由说明这么一台大手术需要术前10天绑架一个学生,杀人取肠……医生杀人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有的人道德标准奇特,以杀人救人,也中外都听过。 但是这个涉及一群人,而且最后还闹市抛尸块,版上的mm说道现在,除了事先笃信结论的,我怀疑有多少路人被说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