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經常像脫繮的野馬,你越想拴住它,它越是活躍。人們的煩惱,就是煩惱太多。佛學裡講的「漏」,就是見思煩惱,漏盡,就沒有煩惱。何謂漏盡,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和執著。 佛陀告訴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是「邪」,貪、瞋、癡是「毒」。「邪」和「毒」腐蝕了人們的心志,但是大部分的人根本不自覺,在紅塵中追逐名利、權位,用這些來妝點生命。其實,一個有內涵的生命,是不需要這些虛妄的假象的,連生命的本體都是假的,何需虛妄的東西來妝點呢。六祖大師早就告訴人們:「本來無一物」,《金剛經》裡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虛妄,是一種空,空也是一種現象。虛妄若是一種現象,那麼各種虛妄本質都是相同的,都是有為法。《金剛經》裡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可見有為法也都是假象。 但是,有多少人可以看破這一點?人生不滿百,卻常懷千歲憂,真是何苦?人人都沉淪其中,無有出脫之期。人活到一個年紀,多少親朋好友已逝去,家人和自己也逐漸衰老。萬貫家財帶不走,徒留子孫鬩牆,到最後甚至一抔黃土都換不到,因為台北市已經不准土葬。 人生如夢,當年華老去,一回首,的確感到人的一生如夢如幻,很不真實,幾十年的光陰,怎麼就這麼過完了?在如夢般的一生中,不論你汲汲營營地累積了多少財富,卻是一分一毛也帶不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業,也不是故意造的,那為何會造業?主要是因為迷惑。研讀經書,勤聽講經,受到感應,感動,感召,甚至淚流滿面,但是放下經本站起身來,名聞利養財色食睡,種種皆具誘惑,迎面而來,仍難以抵擋。所以,繼續種下因,造了業而不自知,善惡報應,因此隨之而來。 報應非鬼神所加,非佛菩薩所降,一切吉凶禍福完全是自己招來,因果報應通三世,如影隨形,無處可逃,也逃不過,欠命還命,欠債還錢非常公道。 造業是種因,業報就是果。所以宗教勸人不要種因,但是種因太容易了,起心動念就是種因,所以經常不知不覺地,毫無預警地就種下了許多因,不知這世或未來世就必須嚐到果報,到那時,早已忘了這是前世種下的因。有人痛苦地承受果報,有人怨天尤人,怪自己倒楣,怪別人的不是,卻不知這是自己的果報。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就是這個道理啊。人在造業時,不只是神明鑑察,自己的靈魂也忠實地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絲毫不會遺漏。菩薩看在眼裡,驚在心裡,祂是為眾生如此輕易就種下業因而畏懼啊! 佛教的三世因果,就是勸人不要種因。佛教的圖騰中除了代表吉祥的卍字之外,尚有眾生熟悉的蓮花。蓮代表清淨無染,不種因,不造業,就可得清淨之身心。 蓮花這種水生植物,被佛教所鍾愛,是由於可用它來做許多隱喻。蓮,開花時,花生於水面之上,比喻超越六道,入一真法界。水,代表四聖,即佛、菩薩、緣覺、聲聞;而水之下的土壤,則代表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等六道。蓮花的意象鮮明,花形花姿都美,又有清香,在中國文化裡,蓮花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它出汙泥而不染,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而佛門中的蓮花圖騰,除了一般世俗印象中的「出汙泥而不染」之外,還有更深的涵義,這也是功德圓滿的佛菩薩可以擁有蓮座,一般凡夫俗子無此功德可享用的原因。不正法的出家人或修行人,以高價出售蓮座,對佛菩薩是一種莫大的褻瀆。這是毀僧謗佛的大罪行。 佛門中的另一個圖騰——輪,是大圓滿之意。輪,會不停地轉動,但是,輪在動中,有不動,其外圈不停轉動,但是內圈的圓心,始終如一地不動如山。動的外圈,與不動的內圈,結合得天衣無縫,動和靜成為一體,動和靜已沒有分別,這叫動靜不二,動靜一如。 輪,除了表示動靜一如之外,我們還要更深層地,去體悟佛門中「輪」的另一層意義。輪,它的圓心是空的,空,是不可得的,我們卻不覺得它空,這裡的空變成了有,空和有成為一體,空和有是一不是二,這叫空有不二。空,本來是一種幻,是沒有實體的,是空有,幻有,卻又真實不空,成為妙有非有,多麼耐人尋味的境界啊! 很多讀者寫信來,請問吳慕涵先生修行的路該怎麼走?他們覺得自己越走越遠,其實,想想上述的一些說法,應該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 看過「魂飛魄散」這部電影的讀者,不知還記得影片中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嗎?它是這麼說的: The kingdom of God is inside you, and all around you, not in mansions of wood and stone. Split a piece of wood and I am there. Lift a stone and you will find me. I love Jesus, I don’t need an institution between Him and me. No priests, no church. 「上帝不是在教堂的建築裡,不是在神職人員或任何人身上,也不在木雕或石雕的神像裡。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上帝就在你心中,信仰上帝,是你與上帝之間的事。」
现在看书,meditate都觉得好多事情要做啊。欢迎mm分享
以下是引用madewell在1/10/2012 3:06:00 PM的发言:
现实生活中我这前几十年已经过得很书呆子了以后的路我要知行合一而且要更希望自己能行出来。
以下是引用madewell在1/10/2012 2:59:00 PM的发言:
...那可是老人家30多年的顽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0 15:15:36编辑过]
昨天看十善业,口业占了将近一半啊。多少福报好不容易积累起来,就从口头销毁了。 难怪法师特别要我们修口行。共勉之
”不妄语:谓不利用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还当行实语之善。
不两舌:谓不在中间挑拨离间,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还当行劝人和合之善。
不恶口:谓不粗言恶语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还当行柔和软语之善。
不绮语:谓不阿谀奉承、花言巧语,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还当行质直正言之善。“
嗯嗯,共勉共勉。
有个师傅说我,你看到什么你觉得奇怪的,看不惯的,不说都不行,非说不可。要改。 我。。。。真是话多呀,你教教我禅定的功夫呀。
一转眼间,在7天内在huaren发了99贴,速度还蛮快的。其实,当初LZ告知 huaren 以MM为主,还真真下了一跳,想想既来之,则安之。)
话归正传:信心铭一文,有些词句,让我颇有触动。
~~~~~~~~~~~~~~~~~~~~~~~~~~~~~~~~~~~
不好劳神 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 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
~~~~~~~~~~~~~~~~~~~~~~~~~~~~~~~~~~~
这句话,令我感动,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是啊,古语不是也说 人间正道是沧桑 吗?这世间的苦乐不就是正道吗,我一一去经历就是了,人生就是一场经历,哪来的苦,哪来的乐啊,心安坦然,勿恶六尘,六尘之中好修行啊。看看自己脚踏的大地,抬头看看天空云彩,内心充满了快乐。
LZ不好意思,我是随心瞎写,楼歪了,还给你。
祝各位 进步,快乐!
空海法师说要先打好闻思基础,学习四圣谛 八正道这些,树立正知正见,然后修习止观证果。
你要有兴趣可以搜他的 《解脱道次第》,或者别的内观禅修大师的著作,比如:焦谛卡禅师的 禅修之旅 /A Map of the Journey
简体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2=847
英文
http://www.buddhanet.net/pdf_file/mapjourney6.pdf
或者阿姜查,马哈希等大师的著作。
以下是引用瞌睡在1/10/2012 3:17:00 PM的发言:
嗯嗯,共勉共勉。
有个师傅说我,你看到什么你觉得奇怪的,看不惯的,不说都不行,非说不可。要改。 我。。。。真是话多呀,你教教我禅定的功夫呀。
(题外话: 此后,本帖不再跟贴。
太常见了,有新颖点的么? 超过25再这样就幼稚点了。
我也是初学,没有资格教你禅定的功夫。
空海法师说要先打好闻思基础,学习四圣谛 八正道这些,树立正知正见,然后修习止观证果。
你要有兴趣可以搜他的 《解脱道次第》,或者别的内观禅修大师的著作,比如:焦谛卡禅师的 禅修之旅 /A Map of the Journey
简体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2=847
英文 http://www.buddhanet.net/pdf_file/mapjourney6.pdf
或者阿姜查,马哈希等大师的著作。
恩,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0 15:33:28编辑过]
有了进步欢迎来分享
以下是引用龟谷散人在1/10/2012 3:23:00 PM的发言:
(题外话: 此后,本帖不再跟贴。
一转眼间,在7天内在huaren发了99贴,速度还蛮快的。其实,当初LZ告知 huaren 以MM为主,还真真下了一跳,想想既来之,则安之。)
话归正传:信心铭一文,有些词句,让我颇有触动。
~~~~~~~~~~~~~~~~~~~~~~~~~~~~~~~~~~~
不好劳神 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 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
~~~~~~~~~~~~~~~~~~~~~~~~~~~~~~~~~~~
这句话,令我感动,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是啊,古语不是也说 人间正道是沧桑 吗?这世间的苦乐不就是正道吗,我一一去经历就是了,人生就是一场经历,哪来的苦,哪来的乐啊,心安坦然,勿恶六尘,六尘之中好修行啊。看看自己脚踏的大地,抬头看看天空云彩,内心充满了快乐。
LZ不好意思,我是随心瞎写,楼歪了,还给你。
祝各位 进步,快乐!
按佛经上说的,真实面对自己,生惭愧心 ,认清楚自己的渺小卑微,并不比别人高明高尚。
开口之前深呼吸,想想”我慢“ 。每天反省几次 。
我曾经特别愤世嫉俗,出口就伤人,后来明白了,有一阵都不敢讲话,话到口边念头一转。不过”我慢“还是很大,修口行还有的修呢。共勉
以下是引用瞌睡在1/10/2012 3:17:00 PM的发言:
嗯嗯,共勉共勉。
有个师傅说我,你看到什么你觉得奇怪的,看不惯的,不说都不行,非说不可。要改。 。
要是学佛 ,一定要修口行,不要造口业。按佛经上说的,真实面对自己,生惭愧心 ,认清楚自己的渺小卑微,并不比别人高明高尚。
开口之前深呼吸,想想”我慢“ 。每天反省几次 。 我曾经特别愤世嫉俗,出口就伤人,后来明白了,有一阵都不敢讲话,话到口边念头一转。不过”我慢“还是很大,修口行还有的修呢。共勉
说的是,我慢我慢我慢。 很多人修来修去修出来的是我慢。 说的就是我,就是我,就是我。今儿你点出来了,嗯。我并不比别人高尚高明。 嗯。
我也一直想带我妈妈去看这种师傅,可是没有遇到高人。也许像你说的,缘分没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0 15:15:36编辑过]
嗯,很多时候看缘分的。
我好容易找到这么个师傅,真的是赶紧把7大姑8大姨都得约上去看看头疼脑热的。而且他不做法事也不烧纸钱,找他看病的人很多都是基督徒。
不过真的是靠缘分啊,我有帮人约说回头带去看师傅,师傅会很高兴,有帮另外的亲戚约师傅会怒说这种人来了也不看。
我去找找关于师傅的那三本书的连接。可以在网上点进去看看某一篇,好像台湾比较重视知识产权我也找不到全本的。
第三本书的序写得很有份量,等我找找了转过来跟大家分享。
祝你妈妈早日康复。
要是学佛 ,一定要修口行,不要造口业。按佛经上说的,真实面对自己,生惭愧心 ,认清楚自己的渺小卑微,并不比别人高明高尚。
开口之前深呼吸,想想”我慢“ 。每天反省几次 。 我曾经特别愤世嫉俗,出口就伤人,后来明白了,有一阵都不敢讲话,话到口边念头一转。不过”我慢“还是很大,修口行还有的修呢。共勉
我我我,我也跟你一样。
现在每日三省吾身,越修越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
序:如果萬般皆有因 西方的宗教告訴我們,上帝就在你心中,東方的宗教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佛;道理多麼明顯易懂,只是千百年來,人們沉淪於現象界,早就忘了從前那個最原始的自己。
《現代異次元》要出第三集了,這是出版第一集時沒有想過的事。當然這也要謝謝讀者的鼓勵,不斷催促我繼續寫下去。有些讀者認為書中很多情節和觀念,不但顛覆了他們以往的想法,也開闊了視野,使他們走出被綑綁已久的對宗教和信仰的狹窄認知。
在寫作第三集的序時,我正好重看一部看了好幾次的電影「天地」。每次看這部電影,總會有許多感想,這次重看,在電影結束前有一句話特別讓我感動:
如果萬般皆有因,那麼受苦會讓我們更接近神。
細讀這句話,會覺得它很宿命。如果你相信萬般皆有因,那麼世界上所發生的任何事,例如人和人的相遇,結緣,人生的各種遭遇,就絕非偶然,必定是有一條網路線相互連接,讓你在某一個人生的階段,遇見某一個人;或在某一個時間會生下一個孩子,或失去一位親人,或去學習過某一種新的生活。
受苦會讓我們更接近神。的確是如此。在人生的旅程中,在生離死別和喜怒哀樂的情境中,人們學到了什麼?學到越多的人,心中越清楚明白,越能放下,靈魂也能因此而提升。每一次的看破和放下,都使靈魂更接近神。
這裡所說的看破,不是消極的,絕望的;而是積極的,清楚明白的。
那麼,每當能看破和放下越多東西,那麼此趟的人生之旅,就有越多的收穫。當人們的學習到了一個相當程度,對一切都能看破時,就叫開了「道眼」。
開「道眼」的人,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就會與諸佛菩薩相同,對一切事了然於心,就是所謂開悟了。不過,僅只是看破而開悟,是不夠的,還要放下,才能圓滿。
放下,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但是不放下,就必須受到業力的牽扯,依舊一世一世墮入六道輪迴之中,可能永無休止。
要如何才能放下?放下的心即「道心」,想放下,就要常養其道心,不再讓分別、執著和妄想佔滿你的心,讓心如虛空,一塵不染。
六祖大師一首聞名於世的偈語中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才是真相。因為世間萬物,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你的心清淨,就不會沾惹塵埃。
人們在世間每受一次苦,就多學習到一次讓心清淨的道法,一次次累積,心,一層一層的剝除罣礙,自然更加清淨,那時,你就更接近神,或上帝,或真主;也可以說更加接近真正的自己,這真正的自己是靈魂深處的自性。
但是,受苦,是人們極為不願意接受的。
受苦有很多種,以佛學來說,苦,就有八種。
一、生苦:在母胎中,如處監牢,有苦說不出;出娘胎時,如鑽穴隙,擠壓掙扎,苦不堪言;所以出生前以及出生時,都很苦。
二、老苦:老眼昏花,耳聾齒搖,體弱氣虛,風燭殘年,旦不保夕,恐懼隨時會死去,很苦。
三、病苦: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六氣不順,病懨懨,面黃肌瘦,很苦。
四、死苦:纏綿病榻,氣若游絲,終至喪命,或意外橫死,水火殞命,很苦。
五、愛別離苦:骨肉分離,魂牽夢繫,很苦。
六、怨憎會苦:惡眷敗家,有苦無處訴;仇人見面,眼紅,很苦。
七、求不得苦:名利愛樂,百般求取均不可得,圖謀不成,很苦。
八、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五蘊熾盛,覆蓋真性,不得清淨,致使一再輪迴,不堪其苦。
如果人們能夠看破,看透,拿得起,放得下,那麼得失心、計較心、愛恨心減少,苦的感覺也會減少許多。
受盡苦楚,是因果業障所造成,是人們在此次輪迴前,就已經預設好的功課,也是為了彌補靈性的不足而自我選擇的,所以,受苦,是為了能更深一層的啟發自性,而更接近神。這神是自己的心,是自性,也是萬物的主宰,因為,神就在你的心中。
所以,人們要透過受苦來走回頭路,透過受苦來贖自己一世一世犯下的錯誤,因此,受苦讓我們更接近神,是有道理的。
現代人比以前的人更苦,因為除了這些人人耳熟能詳的八苦之外,似乎還要加上一苦,那就是社會不安,群魔亂舞,造成氣場紊亂,正氣稍虛之人,極易與靈界擦撞,致使靈體受到干擾,身心不寧,衍生出許多問題,也很苦。
這種苦,古時候也有,不然在東方不會有《聊齋》這樣的著作傳世,在西方也不會有「撒旦」和「吸血鬼」這樣的故事流傳。
與靈界擦撞,尤其是與惡靈或邪靈為伍,會令人受苦。這種苦,經常求助無門。
其實,也並非求助無門,在原始的社會裡,有巫師為人們解決這種問題。聖經裡也記載很多耶穌為人驅邪的故事,後來從事神職的神父、牧師,也幫人驅邪;在東方好像更多,人們可以求助各種神明,在台灣,佛、道加上民間信仰,能求的更多,甚至還有植物靈、動物靈、礦物靈,像樹王公、石頭公、十八王公等等,也能為人消災解厄,人們可以得到的精神寄託更加多元。
人們上寺院、齋堂、宮廟或神壇去求助,很多人得到幫助,解決了問題。不過有些人到處求,卻處處失望。甚或有人花大錢卻受騙,使身心再受創傷。
我總是相信,宮廟都已盡力,主持人不會故意騙人,因為若是在地的宮廟,這種服務是長期的,信譽很重要,騙了人,消息傳開,主持人名聲掃地,也無法立足。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可能是因為神明根本不在廟中,或是主持人的功力不夠之故。
所以,某某人被神棍騙財騙色的新聞,應該都是少數心術不正的神棍假神明之威,胡作非為,只是倒楣的人碰上而已。
在《現代異次元》一、二集出版後,幾乎每天都會接到讀者來信,有時一天可達十封。
大部分的信來自台澎金馬,也有來自法國、加拿大、美國、日本、香港,也有人透過朋友、出版社、網路及各種管道轉信過來,現代人如此勤於寫信,實在令我感動。
展讀一封封的來信,內容更令人動容,很多讀者的遭遇幾乎可以說是《聊齋》現代版。
這麼說一點都不為過。許多讀者懷疑自己的靈體受到干擾,信中所敘述的遭遇,有的令人匪夷所思。
隨便舉個例子:
一位讀者說他家有一百零八歲的女鬼徘徊不去……。
另一位讀者說他因為經常爬山,所以被甲蟲的靈跟隨,家中到處都是甲蟲靈,滿滿一屋子……。
有一位讀者被附身,經常會起乩,有一次外靈上身時,她從一樓飛上二樓,讓在場的人都看傻了眼……。
因靈修或修行不當而出了問題,受到靈界干擾而寫信來求助的,也越來越多。
種種怪事,不勝枚舉。
每次展讀來信,隨著讀者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遊歷一遍,讀完信,我會為如此多的人間苦難嘆息,然後我將來信交給吳慕涵先生,我個人就脫離了這種苦。但是,想到寫信的讀者那種無助和求助的心情,讓我覺得真的有很多人雖然跟我一樣生活在這個時空中,但是生活的內容卻有天壤之別。
有些人,生活愉快,不煩惱,人也樂觀,會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種人過的日子,即使有苦,他也不覺得苦。因為他逆來順受,不埋怨,天生就能歡喜地接受一切,少欲而又容易滿足,過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日子。對這種人來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天底下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事,彷彿生活在天堂裡。
然而有些人沒有一天不煩惱,總是怨天尤人,看什麼都不順眼,對人事物少有滿意的,天天都在七情六欲中翻滾,極不快樂,更不自在,彷彿生活在地獄之中。
同樣為人,對生活的態度和要求竟會有雲泥之別,雖同樣生活在人間,卻猶如在天堂或地獄。
生活上有許多不快樂和不滿意的人,有時不是因為自己的欲望多,而是因為要求別人太多。要求別人符合自己的期望是一件最累人的事,像妻子要求丈夫,丈夫要求妻子,父母要求子女,婆婆要求媳婦……等等。其實,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不想去符合別人的期望,若有人一味要求你而你又無法拒絕時,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當被要求者做不到,雙方的關係就會緊張,生活就變得痛苦和不自在。有人因此情緒失控,靈界乘虛而入,與你共舞。
淨空法師是一位覺者,能做到這二十個字,不足為奇。但一般人只要盡力去做,就能改善情緒,使自己平靜安詳。人能平靜,與靈界擦撞的機會自然減少。
這二十個字好在哪裡?能真誠,就不虛假;能清淨,就不染污;能持平等心,就不會分別;能看破,即能通達明瞭,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能快樂、自在、隨緣了。
這二十個字,不正是任何想修行或想要靈修的人最好的指南嗎?
這二十個字,每一個字都是向內求的,沒有一個字是向外求的。每一個字都是要求自己的,都是在生活中就能做到的,不必要求別人,不必趕法會,趕上課,自己就能做到。當你做到這二十個字,就能成為像淨空法師那樣慈眉善目,面帶微笑,又有赤子之心的修行人了。
寫作《現代異次元》的用意,並不是在歌頌書中有超能力的主角吳慕涵先生,只是想表達我個人所見所聞,或希望有導正風氣,提醒正信正念,將複雜的事變簡單的作用。現代人喜歡追求靈性成長,卻常適得其反,讓靈性有越來越多的障礙。因為,這條路被設計得過於複雜,其實,不管是靈修或是修行,應該是越簡單越好,越無求心就越清淨。靈修或修行的目的,不就是求身心的平衡、清淨和無染嗎?
尋求清淨的課程設計得不清淨,讓人想越求越多,這是反其道而行,因此,越求越不清淨,也越求越不平靜,這就罷了,就怕求到後來,反而因心魔太多,引來群魔共舞,更是火上加油。
有讀者來信告訴我,他照《現代異次元》書中吳慕涵先生的作法,自己處理受到外靈干擾的事。像《現代異次元》第一集中,有一篇〈穿牆而來的不速之客〉,吳慕涵先生為了擋住隔壁穿牆過來的煞氣,而將電視移過來堵住這個過道。這位讀者也將家裡的電視機移過去依樣畫葫蘆,堵在他自認為有煞氣的方向。這種斷章取義的作法,是沒有用的。因為每個人的遭遇不同,所處的環境也不同,處理的方法也沒有一定的公式。讀者自以為是,說不定對事情沒幫助,還可能因電視擺放的位置不當,讓輻射往屋內的生活區放射。
也有讀者在讀了《現代異次元》之後,學著書中的情節,對附在親人身上的外靈溝通,他覺得很有效,因為親人的症狀得到改善,但是,意外的,外靈轉換地方,附到另一位原本沒事的親人身上,後來他又繼續溝通,又沒事了。不過,這樣做是很危險的,沒事只是暫時,他並不知道外靈為何忽然停止對親人的干擾,是因為他的溝通成功了,或是因為外靈已經知道吳慕涵先生即將前去處理,所以在等待而已。
不是任何人都能與外靈溝通的,外靈也不是這麼好溝通的。生活在不同的空間,外靈可以知道人們在想什麼,人的起心動念他們都一清二楚,但是靈性未開又愚鈍的人們,卻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無法知己知彼,對人來說,後果如何,很難預料。所以孔老夫子才要我們敬鬼神而遠之。
靈界的鬼神是無所不在的,人們的起心動念都逃不出他們的眼睛。〈太上感應篇〉有云:鬼神是凡夫,有愛厭。所以他們會與人的意念共舞。自古以來就有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諺語「舉頭三尺有神明」,這話一點不假,「七星之氣,結為一星,在人頭上,去頂三寸。古云:舉頭三尺有神明,非也,僅三寸。」所以,人造業,經常在不知不覺中,有時業因的造成,不必人們去做什麼,只要起心動念,就已經種下因了,因為頭頂三寸之上,都有靈界在鑑察,不要以為做了什麼或想了什麼,沒有人知道,其實神明都知道。
越來越多的讀者在來信中告訴我,《現代異次元》第一集或第二集中某一篇的故事,就是他個人遭遇的翻版。這是大有可能的,因為我所寫的故事,不是虛構的,篇篇都是真人真事,所以才會引起很多讀者的共鳴。
從來信中讀到讀者種種苦難,不外乎上述的八種苦和受靈界干擾的苦。前面的八苦,那就是人生,是生而為人的考驗。而受靈界干擾,是否由於因果或業障所造成,我想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只是自己起心動念,煩惱太多招惹來的。
佛陀告訴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是「邪」,貪、瞋、癡是「毒」。「邪」和「毒」腐蝕了人們的心志,但是大部分的人根本不自覺,在紅塵中追逐名利、權位,用這些來妝點生命。其實,一個有內涵的生命,是不需要這些虛妄的假象的,連生命的本體都是假的,何需虛妄的東西來妝點呢。六祖大師早就告訴人們:「本來無一物」,《金剛經》裡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虛妄,是一種空,空也是一種現象。虛妄若是一種現象,那麼各種虛妄本質都是相同的,都是有為法。《金剛經》裡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可見有為法也都是假象。
但是,有多少人可以看破這一點?人生不滿百,卻常懷千歲憂,真是何苦?人人都沉淪其中,無有出脫之期。人活到一個年紀,多少親朋好友已逝去,家人和自己也逐漸衰老。萬貫家財帶不走,徒留子孫鬩牆,到最後甚至一抔黃土都換不到,因為台北市已經不准土葬。
人生如夢,當年華老去,一回首,的確感到人的一生如夢如幻,很不真實,幾十年的光陰,怎麼就這麼過完了?在如夢般的一生中,不論你汲汲營營地累積了多少財富,卻是一分一毛也帶不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業,也不是故意造的,那為何會造業?主要是因為迷惑。研讀經書,勤聽講經,受到感應,感動,感召,甚至淚流滿面,但是放下經本站起身來,名聞利養財色食睡,種種皆具誘惑,迎面而來,仍難以抵擋。所以,繼續種下因,造了業而不自知,善惡報應,因此隨之而來。
報應非鬼神所加,非佛菩薩所降,一切吉凶禍福完全是自己招來,因果報應通三世,如影隨形,無處可逃,也逃不過,欠命還命,欠債還錢非常公道。
造業是種因,業報就是果。所以宗教勸人不要種因,但是種因太容易了,起心動念就是種因,所以經常不知不覺地,毫無預警地就種下了許多因,不知這世或未來世就必須嚐到果報,到那時,早已忘了這是前世種下的因。有人痛苦地承受果報,有人怨天尤人,怪自己倒楣,怪別人的不是,卻不知這是自己的果報。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就是這個道理啊。人在造業時,不只是神明鑑察,自己的靈魂也忠實地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絲毫不會遺漏。菩薩看在眼裡,驚在心裡,祂是為眾生如此輕易就種下業因而畏懼啊!
佛教的三世因果,就是勸人不要種因。佛教的圖騰中除了代表吉祥的卍字之外,尚有眾生熟悉的蓮花。蓮代表清淨無染,不種因,不造業,就可得清淨之身心。
蓮花這種水生植物,被佛教所鍾愛,是由於可用它來做許多隱喻。蓮,開花時,花生於水面之上,比喻超越六道,入一真法界。水,代表四聖,即佛、菩薩、緣覺、聲聞;而水之下的土壤,則代表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等六道。蓮花的意象鮮明,花形花姿都美,又有清香,在中國文化裡,蓮花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它出汙泥而不染,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而佛門中的蓮花圖騰,除了一般世俗印象中的「出汙泥而不染」之外,還有更深的涵義,這也是功德圓滿的佛菩薩可以擁有蓮座,一般凡夫俗子無此功德可享用的原因。不正法的出家人或修行人,以高價出售蓮座,對佛菩薩是一種莫大的褻瀆。這是毀僧謗佛的大罪行。
佛門中的另一個圖騰——輪,是大圓滿之意。輪,會不停地轉動,但是,輪在動中,有不動,其外圈不停轉動,但是內圈的圓心,始終如一地不動如山。動的外圈,與不動的內圈,結合得天衣無縫,動和靜成為一體,動和靜已沒有分別,這叫動靜不二,動靜一如。
輪,除了表示動靜一如之外,我們還要更深層地,去體悟佛門中「輪」的另一層意義。輪,它的圓心是空的,空,是不可得的,我們卻不覺得它空,這裡的空變成了有,空和有成為一體,空和有是一不是二,這叫空有不二。空,本來是一種幻,是沒有實體的,是空有,幻有,卻又真實不空,成為妙有非有,多麼耐人尋味的境界啊!
很多讀者寫信來,請問吳慕涵先生修行的路該怎麼走?他們覺得自己越走越遠,其實,想想上述的一些說法,應該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
看過「魂飛魄散」這部電影的讀者,不知還記得影片中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嗎?它是這麼說的:
The kingdom of God is inside you, and all around you,
not in mansions of wood and stone.
Split a piece of wood and I am there.
Lift a stone and you will find me.
I love Jesus,
I don’t need an institution between Him and me.
No priests, no church.
「上帝不是在教堂的建築裡,不是在神職人員或任何人身上,也不在木雕或石雕的神像裡。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上帝就在你心中,信仰上帝,是你與上帝之間的事。」
信仰上帝是如此,信仰佛陀、真主,亦復如是。因為上帝和佛都在你的心中,根本無須遠求。
------------------------------------
太长了,有兴趣的姐妹来书站网站的简介部分自己看吧。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basic/content_default.asp?Productid=17095&contentid=1
论坛中说话更是如此,大家一起哄,就忘了自己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自勉。
说道人的福德,真是消耗的很快,一个不注意,就白忙活了。
论坛中说话更是如此,大家一起哄,就忘了自己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自勉。
共勉。
本来都是来这个世界上学功课的,如果我们都是完美的就不用回来再走这一遭继续学习以前没有pass的课程了。
所以不要灰心,一起努力吧。
本着切磋讨论求进步的心,说话做事肯定会进步。不要求快,稳扎稳打最重要。
不必一定要说服谁,在同一条路上走,个人的感悟理解不一样肯定也会造就不一样的学习风格。
祝大家都好。
以下是引用瞌睡在1/10/2012 12:59:00 PM的发言:
说明他过得挺好的。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太多了。对有些福报好的人,当然是少许忧伤,大部分快乐。对福报不好的人来说,多少烦恼呀。身体精神财务家庭亲人,样样要操心,样样伤神。
其实苦乐也是有比较的,一个人生活在很恶劣的环境,很多年他也习惯了,还觉得挺好的,比如陕西农村,终年缺水,土地贫瘠。如果让他少少得些东西,比如一眼水井,她也是快乐的,觉得生活很不错。如果让他搬到好地方呢,我眼界小,咱就比如加州吧。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生活舒适,人民比较有涵养。 他不是觉得,啊呀,这就是天堂呀,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人间是烦恼道,并不是一个好的去处。 何况很多受苦的人和那1%,完全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的人,纵然是同在人道,差别也太大了。
我前几天看瑞士的风光片,没出息的潸然泪下了。觉得太不公平了,大家都是人,都是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都生活的这样潇洒自在,身在画中。另一些人要苦苦挣扎,才能得几餐温饱。
说道出离心,我也是有一天,突然觉得很累,很无趣,觉得自己永远轮回,反反复复经历这些喜怒哀乐,到底为什么。 咋能保证生生世世都出生在好的家庭,享受亲情快乐。
再看看那些为生活奔波的人,不管是CEO还是贩夫走卒,都是苦多乐少。 我就决定了,这辈子就最后一辈子了。
以下是引用madewell在1/10/2012 2:07:00 PM的发言:
对呀~
我师傅说了,在家人有在家人的功课。做妈妈的把孩子带好,衣食照顾好,功课督促写好,这个一样是修行。把自己身边修好修顺是第一步。
释迦佛成道初转法轮时,一开始并没有制戒,因为那时跟佛出家的所有弟子都根基深厚,听佛说法三言两语,便能证悟圣道,低的也得法眼净,见道证初果,高的直证四果阿罗汉。由于弟子的道力高,没有犯罪的,也就没有制戒的必要。
据律中记载,舍利佛先请佛陀制戒,佛则说无犯不制。《五分律》中说:"舍利佛,我此众中,未有未曾有法;我此众中,最小者得须陀洹。诸佛如来,不
以未有漏法而为弟子结戒。"《舍利佛问经》说:"如来现世二十年前,度诸弟子无有常施,随有便施。自二十年后,施多定物。"所以佛说法的前二十年,都没有固定的戒条,根据弟子的情况随犯随制。
释迦佛历述过去七佛,佛法住世长短,无不以是否制戒摄僧而定,如此即知戒律为佛法的生命,关系佛法的住世。《四分律》说:"毗尼藏者,是佛法寿命。毗尼若住,法亦住。"毗尼藏,即戒律藏。戒律藏护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续不断,盖以戒律为其根本。《四十二章经》:"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
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可见戒行为成道之基。
《佛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释迦佛在双树林
入灭之际,月黑风高,人天万众,将失依止,这时阿难尊者问佛:"世尊灭后,诸弟子等以何为师?"佛答:"汝勿见我入般涅槃,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可见戒律与佛身居同等地位,故说以戒为师,即戒为佛法首要根本。
无论大乘小乘,在家出家,都需以戒为师。初学者都要皈依,受戒,精进持戒。
我特别喜欢你的签名档,早半年前看到的,就写在我家里的小黑板上,每每看到都生一点点惭愧。
我这人戒不了什么。所以才对禅定开始感兴趣,希望可以制服自己。 年中报名参加禅修班,可惜太忙,就没能去。是真的忙,不是借口。
人生种种不如意呀。
一名"尸罗",此云"清凉"。
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为持守的法则。
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也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
中文这个总名,便是戒律。
(以上概念COPY自http://www.tangmi.com.cn/shizhen09.htm#00,我只是在网上找戒律而临时找到的这篇文章,并没有看过这个网址任何其他的文章,所以帖出网址不代表我支持或推广这个网站。只是为了表明这个总结不是我自己花时间总结来的。是别人总结的。)
以上所COPY全部出自佛经,没有太多说法的成份。所以就帖出来了。
佛陀在提及持戒时经常如此教导说:
‘Sampannas?là, bhikkhave, viharatha sampannapà? imokkhà, pàimokkhasaüvarasaüvutà viharatha, àcàragocarasampannà, a?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àv?, samàdàya sikkhati sikkhàpadesu.’
「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巴帝摩卡而住!应以巴帝摩卡律 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 持学习于诸学处!」
在律藏的义注《普端严》 (Samantapàsàdikà)中也说:
“Vinayo nàma Buddhasàsanassa àyu,Vinaye ?hite Sàsanaü ?hitaü hoti. ”
「律为佛教之寿命,律住立时教乃住。」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南传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着 托钵乞食、不非时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 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 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之结果吗?
出自 玛欣德尊者
原文连接在此
http://www.jingjuchansi.com/a/dj/yl/xiandaidade/2009/1125/249.html
(同理,我只是想要跟大家分享戒律在找南传经典中有关戒律的文章时临时搜到的,对于这位尊者和这个论坛之前并不知道,所以帖出上文,只是为了说明南传对戒律的严谨态度,不代表我个人对这个论坛或这位尊者有所了解或支持。)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戒是基础。
所谓四众,出家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众--优婆塞,优婆夷,全都是指受了戒的。。(汗第1次发打反了,重新编辑一下)
以下是引用瞌睡在1/10/2012 4:56:00 PM的发言:
我特别喜欢你的签名档,早半年前看到的,就写在我家里的小黑板上,每每看到都生一点点惭愧。
我这人戒不了什么。所以才对禅定开始感兴趣,希望可以制服自己。 年中报名参加禅修班,可惜太忙,就没能去。是真的忙,不是借口。
人生种种不如意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0 17:21:15编辑过]
如果想要学佛的相好庄严,觉行圆满,乃至证无上正等正觉,乃至开悟成佛,那么要依教奉行。
首先皈依受戒。
皈依也是一种戒。
尽形寿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
尽形寿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僧,按宣化上人在皈依时做的开示,是指皈依清净福田僧。为什么要皈依僧,因为法赖僧传,皈依了,才能明白佛法,明白佛法,才能成佛。
外道不是贬义词,只是一个名词。并不都是坏人,要害人。
比方世界上各大宗教都对人的灵性提升有帮助。
但如果已经受持三皈后,因为已经发过誓了,终生学佛,
就不可以再学别的教或向没有传承的非僧众求法了。这点我个人做得非常不好,皈依后仍然抱着所谓从善如流的小聪明,这也看那也看,看了还要赞叹。。好啊!了不起啊!再次感恩菩提园一位同学跟我争论,令我醒悟到自己的错误,虽然过程并不愉快。他指出我在看外道讲法,后来我醒悟到自己错误之后,更进一步体会到三皈中所发的誓的意思,不但不能再去跟别的教的人学习,就算是说的也是佛教方面的知识--说佛教的东西--也就是法,更加不能听没有师承的非法师讲。当我真正明白到这一点后,便向他道谢又再立誓,加固愿力。
我也做过很多赞叹外道的事看过很多外道的书。
现在不再看了。只是因为已经决定并发愿一心学佛了。
也希望所有的有志学佛成就的同学们不要误解自己三皈依时所发的誓言。
没有皈依想又想要学佛成就的,那么先去皈依受戒,找到自己佩服的有传承的清净福田僧,向他求法。
同修间互相交流讲体会可以,我的体会是找比自己修行持戒精进的同修交流,这样可以从她身上学到很多,而后见贤思齐。
至于这一世为什么爱学佛,爱看佛经,这不是我们之前种的善根或是祖上种下的善根,便是生生世世许下的愿力。
我之前有许过几次愿,生生世世都听经闻法,学佛精进直至成佛,最近某天突然想到,这个愿不止这一世许过。过去世,不知许过多少次了。只是这一世,不记得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0 21:24:26编辑过]
老妈信佛吃素,而且非常非常虔诚,在她身上能看到许多个性上的变化,当然是进步的啦。比如从前爱管闲事,现在就学会了适度。
但她还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说人的习性真的很顽固,太难改了,我自己更是毛病一堆。)当她苦口婆心地劝家里人学佛什么的,我们就常拿她这些毛病调侃谢绝了,当然也不反对她的信仰,怎么说呢,就是觉得学佛的人如果身上还有许多世俗的缺点就很难让人信服学佛的实在好处,尤其对那些缺少慧根又没机缘的人。
不过,这两年,我姨妈跟表姐先后跟着我妈进了佛门,虽然初学,但是都很乐在其中。
我倒是看了些净空法师的讲法和书籍,包括食素菜谱。还有广钦老和尚的传记,还是很钦佩这些修行人的智慧的。
在学佛这件事儿上,怎么说呢,就是胡远忽近的,有时候就是想,不管信不信,如果按照这些高僧大德们的教诲在生活中尽量修正自己的行为就好了,有时候又觉得需要一个精神引领拉自己一把,我就游荡在这之间的状态里。
嗯,有空还是多看看书,总是有好处的!
这个帖子中有回帖说到四众的不足之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里提得很好他说,
如果所有的佛弟子,人人都能学戒持戒,犯戒的人,固然少了,对於犯戒者
的妄加批评,乱施攻击,也不会有了。因为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他是不希望自己犯戒的,如果见他人犯戒,他只有向那个犯戒的人当面劝告,乃至殷勤三谏,经过三
番劝谏,听者固善,假若不听,在此羯磨作法——僧团会议制度无法遵行的情形下,只好内心为他悲痛,否则的话,可在布萨诵戒之时,为之举罪,由大众秉公处
断。绝不可以随见随说,见人便说,不分场合,不拘时间,也不管对方听者的身分。要不然,他说他人犯戒,如果说的是真话,他自己便犯了“说四众过”戒,如果所说不实,更加犯了“妄语戒”,如果被说者是出家人,他则犯了“毁谤三宝戒”;这三条戒,都是菩萨的重戒,无论在家出家,都是犯的波罗夷罪。波罗夷罪是现
在失去戒体,死后当堕地狱的大罪,若犯一条,堕地狱的时间是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相当於人间的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所以一个持戒谨严的人。绝不会轻易
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爱说他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常常犯戒的人。
在这里,尚有一点,必须注意:前面说过,佛门的戒律是有层次阶段
的,所以在身分上说,也有严格的区别。在羯磨法中的规定,佛子犯戒,如不自行发露,(以其犯戒类别的轻重,或在一位、二位、三位清净比丘前发露忏悔,或在
大众僧前发露忏悔。)见他犯戒的人,应该劝他发露忏悔,要是三谏不听,便在大众於羯磨之际,为之举罪,使得大众以会议方式来处罚他。
但是举罪也有层次类别的限制:比丘可举七众过,比丘尼则除比丘外可举六众过;出家众可举在家众之过,在家众不得举出家众之过。绝对不可随便举他人之罪过,这不是佛制袒护比丘,而是因为比丘可以研究一切戒律,可以教诫一切人,余众则不能。比丘尼不得研究比丘戒,怎会知道比丘犯了什么戒?至於在家二众,不许听诵大戒,怎会明白大律
的内容,而来指责出家人犯了什么戒?再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团规制,出家人犯戒,自有僧团的制裁,在家人岂得越阶犯上,而来冒渎举罪?同时,一个未通大律,未能对於大律的开、遮、持、犯、有其通体认识的在家人,即使举了出家人的罪,也是每举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众不唯不得举罪,即或劝谏的资
格,也是成问题的。
原文连接在此
http://shky.org/sh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37
所以,我劝有智慧的同学们,不要宣说僧众或同修的过错,即使不是犯戒的过错,也没必要说,说了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帮助。倒是多增长一分我慢。
所以,我劝有智慧的同学们,不要宣说僧众或同修的过错,即使不是犯戒的过错,也没必要说,说了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帮助。倒是多增长一分我慢。
说的对。
这论坛改适当的戒了。虽然是自由发言,难免言语冲撞,更难免瞧着某人就是不顺眼,说多错多。 嗔心我慢一起,又消了不少福报。
到道场参加法会时,有个工作人员说了我几句,已经忘记什么事了,当时我想, 我没错啊。后来觉得她一直对人指手划脚,就有点反感她。(这便是起了嗔恨心,我们反感某人时,都是起了嗔恨心,不过当时不一定觉察到,就是觉得这人真烦,或真讨厌,这就是一个恶念,意业不净)后来呢,某天大家在绕佛,我看到她突然离开队伍,走到门前,原来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太要出门,她去为她开门。这时我突然对她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觉得她很尊敬老人。 这让我尊敬。后来我又观察到几次她主动为老太服务的事情,就更加不再反感她。
对比自己呢,现在才明白到自己的我慢或说我执都很重。因为从小就不太爱听大人的话,有逆反心理。见到老师的恭敬,也只是从礼貌上出发的行为,还经常和老师开玩笑。
当时看到那位义工的行为后,我佩服之余,并没有打算向她学,因为觉得这个太谄媚了,我可做不出来。。
后来去受戒了,受的戒里有一条见四众尊长起承迎礼拜问讯,所以呢,每次去道场必须见一位法师就问讯,见一位年长的搭衣的同修,也问讯。因为这一条很好守嘛所以虽然法师说这里是道场太多法师了你没必要一个个都要问讯拉,我仍然会尽量一个个地问讯。问讯就是双手合十,向尊长鞠躬行礼,念阿弥陀佛佛号当做问候。
从那以后不知哪天,和朋友在法会休息时站着聊天,突然看到一位老太出来要上轮椅,我很自然地就走过去扶她走下楼梯,问她要不要帮忙。和我聊的朋友停顿了一下。她不停我不会注意到,她一停我注意到,咦?我怎么主动来干这么谄媚的事?而且自己都没感觉到。。就觉得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我想她当时一定也是和我之前一样的想法,这是个好行为啊,不过我做不出来。。哈哈哈
学佛行仪里有一条,凡沙门居士,见佛像时,无论画像还是塑像,都须整衣礼拜,最少也要问讯。这一条我在道场走路经过时也记得做,开车经过大殿时为了安全没有做。
我觉得是这些行为,以及守戒和拜佛在帮助我去掉很重的我慢和我执。
后来再见远房长辈时,长辈说,几年不见,你变了很多很多。。
看到某位叫散人的ID的发言说无法产生尊敬心,想到,他的我慢也非常重。
说梁武帝虽然做了这么多事,但劳民伤财,最后果报活活饿死。
宣化上人讲解过达摩祖师的生平,叫做达摩祖师西来意,这本书现在法总网上仍然可以看到。
连接在此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sf_others/Bodhidharma/contents.htm
以下为节录:
梁武帝也就因为自视太高,看自己是个皇帝,造了很多庙,度了很多僧,又布施了很多钱,又供养三宝,自认为已经有无量的功德了,而达摩祖师想破他这种执着,就说他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为什么要救他?因为达摩祖师知道梁武帝将有一种灾难,就想令他觉悟──或者出家修行,或者把皇帝让给旁人做,那么他就可以免去饿死的灾难。
在过去世,梁武帝是一个出家的比丘。这个比丘在山上修行,有一只猴子就天天偷他所种的东西吃,像桃子、苹果之类,树上所有的水果,它都来偷吃。他种的东西被这猴子给吃得没剩多少,于是就把猴子圈到一个山洞里,用石头把洞门挡上了。本来他预备挡几天,就把它放出来,不准它再偷东西吃,孰不知他把猴子堵到洞里,却忘了,结果把它饿死在洞里头。
所以他今生做了皇帝,这猴子就托生做侯景,这侯景带着兵,把南京攻下来,将梁武帝关到台城里,又把所有吃的东西都拿走,不给他东西吃,因此梁武帝就饿死在那个地方。他饿死猴子,今生这猴子也同样把他饿死,就受这种果报。
达摩祖师本来看他造这么多的功德,可以将功折罪,但是这也要有一种因缘,所以达摩祖师对他讲话也就不客气。
你们大家想一想,如果他有功德,怎么会饿死?因为没有功德,所以就饿死了。达摩祖师当时本想挽救,不教他饿死,希望他能生一种觉悟心,可惜梁武帝这个吾我太大了,所以就是达摩祖师也救不了他。
--------------------------
可见我慢有多可怕,以一国之力做了这么多功德,最因为我慢太大,连一代祖师都救不了。最后业报现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 0:38:50编辑过]
老实念佛吧!
以下是引用ahah在1/10/2012 9:22:00 PM的发言:
但如果已经受持三皈后,因为已经发过誓了,终生学佛,
就不可以再学别的教或向没有传承的非僧众求法了。这点我个人做得非常不好,皈依后仍然抱着所谓从善如流的小聪明,这也看那也看,看了还要赞叹。。好啊!了不起啊!再次感恩菩提园一位同学跟我争论,令我醒悟到自己的错误,虽然过程并不愉快。他指出我在看外道讲法,后来我醒悟到自己错误之后,更进一步体会到三皈中所发的誓的意思,不但不能再去跟别的教的人学习,就算是说的也是佛教方面的知识--说佛教的东西--也就是法,更加不能听没有师承的非法师讲。当我真正明白到这一点后,便向他道谢又再立誓,加固愿力。
我也做过很多赞叹外道的事看过很多外道的书。
现在不再看了。只是因为已经决定并发愿一心学佛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0 21:24:26编辑过]
因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
“自恣时,佛对众言,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业乎!如是至三。”
我信佛所说的一切,我信佛身口意业一切清净,决不有疑!
所以立誓皈依佛法僧。所以生生世世一再许愿要听经闻法,精进修行,直至成佛!再救度众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 1:56:59编辑过]
这个帖子我断断续续从头跟到尾,深刻体会到,少说话就少造业。别的都不必说,还是老实念佛最要紧。
以下是引用ahah在1/11/2012 12:37:00 AM的发言:
连接在此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sf_others/Bodhidharma/contents.htm
以下为节录:
你们大家想一想,如果他有功德,怎么会饿死?因为没有功德,所以就饿死了。达摩祖师当时本想挽救,不教他饿死,希望他能生一种觉悟心,可惜梁武帝这个吾我太大了,所以就是达摩祖师也救不了他。
--------------------------
可见我慢有多可怕,以一国之力做了这么多功德,最因为我慢太大,连一代祖师都救不了。最后业报现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 0:38:50编辑过]
净空法师说,除了念阿弥陀佛外,其他一切话都是废话,想想确实如是
话一多,不知不觉中我执我慢就起来了,情绪中对立嗔恨也起来了,实在于修行无益
再次感恩ahah师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 9:16:46编辑过]
阿弥陀佛!
以下是引用ahah在1/11/2012 1:57:00 AM的发言:
长阿含经中有记载到佛说的地狱,须弥山大铁围山等等,我相信一定真实存在。即使以我们的小智觉得无法想像。
因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
“自恣时,佛对众言,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业乎!如是至三。”
我信佛所说的一切,我信佛身口意业一切清净,决不有疑!
所以立誓皈依佛法僧。所以生生世世一再许愿要听经闻法,精进修行,直至成佛!再救度众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 1:56:59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ahah在1/10/2012 10:57:00 PM的发言:
来这个帖子里发帖,同样不代表我支持这个帖子里所有的观点,也不是为了顶帖,只是为了让有志于学佛成佛的同学有缘看到,了解到我所犯过的错误,可以不再犯。
这个帖子中有回帖说到四众的不足之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里提得很好他说,
如果所有的佛弟子,人人都能学戒持戒,犯戒的人,固然少了,对於犯戒者
的妄加批评,乱施攻击,也不会有了。因为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他是不希望自己犯戒的,如果见他人犯戒,他只有向那个犯戒的人当面劝告,乃至殷勤三谏,经过三
番劝谏,听者固善,假若不听,在此羯磨作法——僧团会议制度无法遵行的情形下,只好内心为他悲痛,否则的话,可在布萨诵戒之时,为之举罪,由大众秉公处
断。绝不可以随见随说,见人便说,不分场合,不拘时间,也不管对方听者的身分。要不然,他说他人犯戒,如果说的是真话,他自己便犯了“说四众过”戒,如果所说不实,更加犯了“妄语戒”,如果被说者是出家人,他则犯了“毁谤三宝戒”;这三条戒,都是菩萨的重戒,无论在家出家,都是犯的波罗夷罪。波罗夷罪是现
在失去戒体,死后当堕地狱的大罪,若犯一条,堕地狱的时间是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相当於人间的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所以一个持戒谨严的人。绝不会轻易
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爱说他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常常犯戒的人。
在这里,尚有一点,必须注意:前面说过,佛门的戒律是有层次阶段
的,所以在身分上说,也有严格的区别。在羯磨法中的规定,佛子犯戒,如不自行发露,(以其犯戒类别的轻重,或在一位、二位、三位清净比丘前发露忏悔,或在
大众僧前发露忏悔。)见他犯戒的人,应该劝他发露忏悔,要是三谏不听,便在大众於羯磨之际,为之举罪,使得大众以会议方式来处罚他。
但是举罪也有层次类别的限制:比丘可举七众过,比丘尼则除比丘外可举六众过;出家众可举在家众之过,在家众不得举出家众之过。绝对不可随便举他人之罪过,这不是佛制袒护比丘,而是因为比丘可以研究一切戒律,可以教诫一切人,余众则不能。比丘尼不得研究比丘戒,怎会知道比丘犯了什么戒?至於在家二众,不许听诵大戒,怎会明白大律
的内容,而来指责出家人犯了什么戒?再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团规制,出家人犯戒,自有僧团的制裁,在家人岂得越阶犯上,而来冒渎举罪?同时,一个未通大律,未能对於大律的开、遮、持、犯、有其通体认识的在家人,即使举了出家人的罪,也是每举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众不唯不得举罪,即或劝谏的资
格,也是成问题的。
原文连接在此
http://shky.org/sh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37
所以,我劝有智慧的同学们,不要宣说僧众或同修的过错,即使不是犯戒的过错,也没必要说,说了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帮助。倒是多增长一分我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 10:11:08编辑过]
大家平日印象里的“念佛的老太太”,哪个不是已婚的,有孩子的啊?如果修得好,家庭都是很和睦的。MM对家人耐心浅,还是要多修炼自己。 以下是引用冠冠在1/11/2012 1:52:00 PM的发言:
想请教楼里几位mm,你们是怎么看待个人修行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方便的话,能透露一下自己是否已婚,或是准备结婚,生孩子吗?虽然从理论上知道个人修行可以和家庭分开,可是现实中还是会互相影响,本人没有信佛,或是任何教。只是过去几年开始练一些功,包括太极,打坐,站桩,同时研究中医,都是从养生角度开始的,但慢慢也开始接触理论,但还很浅,个人觉得对自我提高还是有帮助,比以前有耐心,不那么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但是对自己亲近的人,我好像还是没有耐心,遇事还是容易着急,没办法淡定,所以来请教一下。
个人修行不对家庭关系构成障碍。如果修得好,还会促进家庭和睦。如果因此而家庭不和了,只能说明自己修得不好,方向不对。
大家平日印象里的“念佛的老太太”,哪个不是已婚的,有孩子的啊?如果修得好,家庭都是很和睦的。MM对家人耐心浅,还是要多修炼自己。
没有家庭不和,就是没有改变,还是以前的样子,我现在的感觉自己的状态有提高,对待外人和其他事情都比以前淡定。但是对处理家庭问题好像一点进步都没有,就是对身外物已经可以控制一点,但对自己太在乎的东西还是没有控制力,还是跟以前一样幼稚,就是用本能反应,平时修行时的念头都会忘记。
没有家庭不和,就是没有改变,还是以前的样子,我现在的感觉自己的状态有提高,对待外人和其他事情都比以前淡定。但是对处理家庭问题好像一点进步都没有,就是对身外物已经可以控制一点,但对自己太在乎的东西还是没有控制力,还是跟以前一样幼稚,就是用本能反应,平时修行时的念头都会忘记。
慢慢来,我执我慢都是很难克服放下的,一点点进步,时刻提醒自己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将功夫用在转念上,念头一转,马上就想开了,轻松了,想开就不会执着和烦恼了,末学一点小小的体会是,尽量做到起心动念,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不知不觉中我执就淡了,而且会越来越开心,越来越自在,勤修六度波罗蜜,好好修布施,家庭关系一定会融洽和睦的,与mm共勉。阿弥陀佛。
佛陀什么时候说了要弟子信他的?恰恰相反,佛经记载的是,佛陀鼓励弟子提问,还说过不要因为他讲究相信,要自己去实修实证。
佛不是这个意思,是说在不明白他说的话的真正含义之前,就“信”那不是正信,按现在的话说,是“迷信”。所以要实修实证
如何证?
早上5点多开始,打坐经行。整个过程他都安静乖巧,严守禁语。还是个ABC呢!太牛了。之后听说他比较特别,父母本来不容易有孩子,一起学佛,然后才有了他,从在娘胎就开始学了,跟器不同。
这次是去的禅门道场。堂头开示强调“切不可心外求法”
标 题: 阿含经对佛说的界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29 11:38:21 2011, 美东)
这标准在阿含经本身就是如此。
<杂阿含经>中,有的是佛弟子所说,不是佛说的,一样被结集进去。<长阿含经>、<长部>、<增支部>、<增一阿含>说「四大教法」「四大广演」,经文明白的说,不应该依来源而判定是否佛说,而是依「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而判定。
版上某些 ID 的见解,正如经文所说。
【长阿含经】第2经 游行经
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何谓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二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众多比丘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是为第三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一比丘所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法·依律。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当勤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是为第四大教法也
http://www.ahan.tk/view/3/2/
【南传长部】第16经 大般涅盘经
八
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说∶「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义,我亲从世尊面前听、受。」诸比丘!对此比丘之所说,不应赞叹,亦不应排拒。不赞叹、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而不合经、律时,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非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而彼与经、律相符合一致者,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如来之教言,此比丘是善理解。」诸比丘!应受持此为第一大教法。
九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言∶「于某处有僧伽长老及多闻和合僧团之耆旧高德。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之教言,我亲从僧伽长老面前听、受。」诸比丘!汝对彼比丘之所说,不应赞叹,亦不应排拒。不赞叹、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合经、律时,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非世尊之教言,是彼僧伽长老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此等比较、照对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世尊之教言,是彼僧伽长老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持此为第二大教法。
十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某处有多闻、知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众多长老比丘等居住。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我亲从其长老比丘等前听、受。」诸比丘!汝对彼等长老比丘等之所说,不应赞叹、不应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相合经、律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非彼世尊之教言,是彼长老等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
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彼世尊之教言,彼长老等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持此为第三大教法。
十一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某处有多闻通达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一长老比丘居住。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所说,我亲从彼长老面前听、受。」诸比丘!汝对彼比丘之所说,不应赞叹、不应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相合经、律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非彼世尊之教言,是彼长老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世尊之教言,彼长老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此第四大教法。
诸比丘!当受持此为四大教法。」
http://www.ahan.tk/view/7/16/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大广演之义。云何为四。所谓契经·律·阿毗昙·戒。是
谓为四。比丘当知。若有比丘从东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彼便作是语。我能诵
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正使彼比丘有所说者。不应承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案法共论
云何案法共论。所谓案法论者。此四大广演之论。是谓契经·律·阿毗昙·戒。当向彼比丘说契经·布现律·分别法。正使说契经时。布现律·分别法时。若彼布现。所谓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者。便受持之。设不与契经·律·阿毗昙相应者。当报彼人作是
语。卿当知之。此非如来所说。然卿所说者。非正经之本。所以然者。我今说契经·律·阿毗昙都不与相应。以不相应。当问戒行。设不与戒行相应者。当语彼人。此非如来之藏也。即当发遣使去。此名初演大义之本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南方来。而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正使比丘有所说。不应承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正使比丘有所说不与义相应者。当发遣之。设与义相应者。当报彼人曰。此是义说非正经本。尔时。当取彼义
勿受经本。所以然者。义者解经之源。是谓第二演大义之本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西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当向彼比丘说契经·律·阿毗昙。然彼比丘正解味。不解义。当语彼比丘作是语。我等不明此语。为是如来所说也。为非也。正使说契经·律·阿毗昙时。解味不解义。虽闻彼比丘所说。亦
不足誉善。亦不足言恶。复以戒行而问之。设与相应者念承受之。所以然者。戒行与味相应。义不可明故。是谓第三演义也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北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诸贤。有疑难者。便来问义。我当与汝说之。设彼比丘有所说者。不足承受。不足讽诵。然当向彼比丘问契经·律·阿毗昙·戒。共相应者。便当问义。若复与义相应。便当叹誉彼比丘。善哉。善哉。
贤士。此真是如来所说。义不错乱。尽与契经·律·阿毗昙·戒共相应。当以法供养得彼比丘。
http://www.ahan.tk/view/4/20/
【南传增支部】第7经 四集 181
世尊曰∶「诸比丘!我当说此等四大处,闻者善作意,我将说。」
诸比丘答称∶「唯然,大德!」
世尊宣说∶
「诸比丘!何为四大处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我从世尊现闻此,现受持,此即是法、此即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经中,应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得入经中、律中搜,于经中若不
入,于律中亦不见,当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非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是此比丘所误解。诸比丘!是故汝等应舍此。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我从世尊现闻此……是师之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若其文句得入经、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亦见,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是此
比丘所正解。诸比丘!此为第一大处,应记忆。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有僧伽住、有长老、有上首,我从此僧伽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律中搜。若其文句入于经中、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方不见,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非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僧伽所误解。诸比丘!是故汝等应舍此。
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于名某者住处,有僧伽住、有长老、有上首,我从此僧伽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入经中、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能见,于此处应定,谓∶此确实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僧伽所正解。诸比丘!此为第二大处,应记忆!
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有多长老比丘住,多闻而传承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我从彼等长老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
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应于此处断定,此确非此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彼等长老所误解。诸比丘!此故汝等应舍此。
七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应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方得见,应于此处断定,谓∶此确是……语,而此等长老所正解。诸比丘!此是第三大处,应记忆!
八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住处,有一长老比丘住,多闻而传承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我从此长老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
,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者,应于此处断定,谓∶是确非4……语,而此是长老所误解。诸比丘!此故汝等应舍此。
九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作如是语,谓∶『于名某住处,有一长老比丘……应搜,亦入于经中,若于律中亦得见,此处应断定。谓∶此确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长老所正解。诸比丘!此是第四大处,应记忆!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大处。」
http://www.ahan.tk/view/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