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到这张图,有点感慨。这并不是博主孩子所在男校特有的教育,起码据我所知,不少国家都这样。性教育不会遮遮掩掩,也不会走过场。它的本质是“尊重”,是让男性从小明白女性的生理和感受,继而学会包容和照顾。
前段时间还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女性来月经,真缺德啊”》。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那些因为月经突然提前而遭遇的冷眼与谩骂。
之前火爆的电影《破·地狱》,许冠文扮演的父亲就将“女人污秽,祖师爷说的”挂在嘴边,认为女人不能破地狱。这部电影评价甚高,我也觉得不差,但也非常遗憾,它的结局更像TVB式“一家人就是要齐齐整整”的大团圆,是一场强行的和解。或者说,用结尾那场光影极美的女性破地狱画面,消解几十年来的父权压迫,让说了几十年的“女人污秽”化于无形,显得过于轻飘飘。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知道许多女性一辈子都无法和解。遇到这种情况,很多被心灵鸡汤洗坏了脑子的人就会搬出那些陈词滥调,来一句同样轻飘飘的“要学会包容”“心要宽一点”“凡事要看好的一面”。这些话不是不能说,但如果在无视是非的情况下说这句话,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我有个朋友,至今仍然是村里的话题。因为拒绝与任何前来深圳的亲戚和老乡见面,不请吃饭更不提供任何帮助,逢年过节从不回老家,所以事业有成、年收入是村集体收入N倍的她,被村民们视为忘本之人。但她非常坦然,表示自己不可能与过去和解,因为她忘不了自己遭遇过的屈辱:村里男丁跟着成年人喝喜酒,享受一年里难得几次可以吃肉的快乐时,她坐在家门口看着夕阳落下;逢年过节时,耳边是无休止的“女孩子上什么学,回家里干活就行了”,成绩越好,受到的侮辱就越多;有一次在家里做作业,月经血从月经布里渗出来,印在了椅子上,父亲没留意,吃饭时坐上去,腿上沾了点血印,怒不可遏地甩了她几个耳光,说一年的赌运都被她败光了,将她赶出家门,没有村民为她说话,即使最好心的,也只不过是“心平气和”地让她一定要注意一点,不能因为自己的污秽,让家人染上霉运。
我能理解这种不和解的态度,因为人毕竟是人,无需跟人渣和解。依靠自我奋斗、战胜无数歧视而实现的人生跨越,也无需那些曾经的冷眼来叨光。虚伪的包容、伪善的和解,确实更符合中国式的“会做人”,但它未必是每个人的必须选择。
许多女性对月经的耻感,基于千百年来的灌输。在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况时时可见。有些人张嘴就是“女人来月经脏,不能上香给老祖宗,不然是亵渎”“来月经的女性不能进寺庙,不然是亵渎”“男人看到月经会倒霉”。一些家庭甚至对没用过的卫生巾平时存放在哪里都有严格要求,将与之相关的事情视为不洁。这种月经晦气论,显然是蛮荒时代的论调。迷信不仅仅是迷信,它一定伴随着野蛮愚昧暴力。相比之下,像开头那张图片里那样,男性从小通过性教育了解女性,学会尊重与照顾的社会,是不是更安全一点?
愚昧野蛮必然导致极端思维,许多人学不会尊重,正是因为极端的他们从来都无法接受个体差异。作为男性,我时常听到一些故作男子气概的话语,它们最常见于应酬场合,往往伴随着冲天的酒臭气,油腻而猥琐。比如“把老婆驾驭到服服帖帖”,比如自以为是好男人的“我喜欢下厨烧菜,这是技术活儿,但洗碗肯定是女人的事”……还有一些人会刻意表现自己的强壮坚韧,来一句“你看那些女的,来个月经也说痛”,为了对比,他们会说“我上次摔断了胳膊,眼都不眨一下”“做了个大手术,两天就下地到处走”,就差说自己跟关羽一样曾经刮骨疗毒了。
他们不明白,每个人的痛感不一样,即使同为女性,有人并不存在痛经问题,但有人就是会痛到死去活来。那不是矫情,而是个体存在的差异。
还是那句话,你觉得是这样的社会安全,还是那些大多数人能够共情他人的社会更安全?
扯远一点,如何判断未来,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最稳妥的判断方法不是看那些大而空的东西,不是所谓高度,而是看人。野蛮愚昧的观念,足以让人打消所有乐观。
上午看到这张图,有点感慨。这并不是博主孩子所在男校特有的教育,起码据我所知,不少国家都这样。性教育不会遮遮掩掩,也不会走过场。它的本质是“尊重”,是让男性从小明白女性的生理和感受,继而学会包容和照顾。
前段时间还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女性来月经,真缺德啊”》。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那些因为月经突然提前而遭遇的冷眼与谩骂。
之前火爆的电影《破·地狱》,许冠文扮演的父亲就将“女人污秽,祖师爷说的”挂在嘴边,认为女人不能破地狱。这部电影评价甚高,我也觉得不差,但也非常遗憾,它的结局更像TVB式“一家人就是要齐齐整整”的大团圆,是一场强行的和解。或者说,用结尾那场光影极美的女性破地狱画面,消解几十年来的父权压迫,让说了几十年的“女人污秽”化于无形,显得过于轻飘飘。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知道许多女性一辈子都无法和解。遇到这种情况,很多被心灵鸡汤洗坏了脑子的人就会搬出那些陈词滥调,来一句同样轻飘飘的“要学会包容”“心要宽一点”“凡事要看好的一面”。这些话不是不能说,但如果在无视是非的情况下说这句话,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我有个朋友,至今仍然是村里的话题。因为拒绝与任何前来深圳的亲戚和老乡见面,不请吃饭更不提供任何帮助,逢年过节从不回老家,所以事业有成、年收入是村集体收入N倍的她,被村民们视为忘本之人。但她非常坦然,表示自己不可能与过去和解,因为她忘不了自己遭遇过的屈辱:村里男丁跟着成年人喝喜酒,享受一年里难得几次可以吃肉的快乐时,她坐在家门口看着夕阳落下;逢年过节时,耳边是无休止的“女孩子上什么学,回家里干活就行了”,成绩越好,受到的侮辱就越多;有一次在家里做作业,月经血从月经布里渗出来,印在了椅子上,父亲没留意,吃饭时坐上去,腿上沾了点血印,怒不可遏地甩了她几个耳光,说一年的赌运都被她败光了,将她赶出家门,没有村民为她说话,即使最好心的,也只不过是“心平气和”地让她一定要注意一点,不能因为自己的污秽,让家人染上霉运。
我能理解这种不和解的态度,因为人毕竟是人,无需跟人渣和解。依靠自我奋斗、战胜无数歧视而实现的人生跨越,也无需那些曾经的冷眼来叨光。虚伪的包容、伪善的和解,确实更符合中国式的“会做人”,但它未必是每个人的必须选择。
许多女性对月经的耻感,基于千百年来的灌输。在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况时时可见。有些人张嘴就是“女人来月经脏,不能上香给老祖宗,不然是亵渎”“来月经的女性不能进寺庙,不然是亵渎”“男人看到月经会倒霉”。一些家庭甚至对没用过的卫生巾平时存放在哪里都有严格要求,将与之相关的事情视为不洁。这种月经晦气论,显然是蛮荒时代的论调。迷信不仅仅是迷信,它一定伴随着野蛮愚昧暴力。相比之下,像开头那张图片里那样,男性从小通过性教育了解女性,学会尊重与照顾的社会,是不是更安全一点?
愚昧野蛮必然导致极端思维,许多人学不会尊重,正是因为极端的他们从来都无法接受个体差异。作为男性,我时常听到一些故作男子气概的话语,它们最常见于应酬场合,往往伴随着冲天的酒臭气,油腻而猥琐。比如“把老婆驾驭到服服帖帖”,比如自以为是好男人的“我喜欢下厨烧菜,这是技术活儿,但洗碗肯定是女人的事”……还有一些人会刻意表现自己的强壮坚韧,来一句“你看那些女的,来个月经也说痛”,为了对比,他们会说“我上次摔断了胳膊,眼都不眨一下”“做了个大手术,两天就下地到处走”,就差说自己跟关羽一样曾经刮骨疗毒了。
他们不明白,每个人的痛感不一样,即使同为女性,有人并不存在痛经问题,但有人就是会痛到死去活来。那不是矫情,而是个体存在的差异。
还是那句话,你觉得是这样的社会安全,还是那些大多数人能够共情他人的社会更安全?
扯远一点,如何判断未来,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最稳妥的判断方法不是看那些大而空的东西,不是所谓高度,而是看人。野蛮愚昧的观念,足以让人打消所有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