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 这是中国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也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18日晚,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 政知道注意到,这场欢迎仪式在地点选择、形式设计上都独具特色,传递深意。 细节一 大唐芙蓉园 欢迎仪式地点在大唐芙蓉园。 这是一座在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建的大型文化主题遗址公园,位于陕西西安城南、毗邻大雁塔,全方位展示了盛唐风貌。 紫云楼是大唐芙蓉园最主要的仿唐建筑群之一,18日晚的迎宾表演就是以紫云楼为背景。 在唐朝鼎盛时期,西安曾经汇聚了来自各国的商旅,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也是中国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两千多年前,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伴随着驼铃声,丝绸之路从这里绵延万里,连接起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往。 两千多年后,“驼铃”变“汽笛”,西安依然是中国和中亚经贸往来的枢纽。 2022年全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达到4639列,创年度开行量新高,西安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首个年度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2023年至今,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西安在全国率先实现通航全部中亚五国。 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我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1730.5亿元,同比增长37.3%。尤其是4月当月,我国与中亚五国月度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502.7亿元,迈上了新台阶。 具体到陕西省。 近两年,陕西与中亚五国外贸进出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年均增长31.1%。2022年,陕西与中亚五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0.85亿元、增长32.5%。中亚五国也已成为陕西对外投资合作的重要伙伴,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18家企业对中亚五国累计投资8.2亿美元,占全省对外投资总额的15.1%。 细节二 “大唐盛礼” 据新华社和央视新闻报道,18日当晚迎宾表演以“大唐盛礼”为主题,复原唐朝时期迎宾礼仪,以传统文化之“礼”,迎远道而来之“宾”。 这样独具中国传统和特色的迎宾仪式,在近些年来中国主场外交活动中并不多见。 仪式中的“唐”元素很多。 现场有八面大鼓,鼓的颜色来源于唐三彩的花纹,也就是宝相花纹。 宝相花是中国古代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集合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包含了花瓣、花苞、叶片的完美变形,在唐代是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被广泛地使用于各种丝织品、工艺品及建筑装饰上,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 迎宾表演中身着唐代红色官服的男子,双手平伸,指尖交错,左手在外,掌心向内,举手至额,欠身行礼,以中国传统的“天揖礼”表达对宾客的敬意。 迎宾表演中的“芙蓉花舞”,创意取自唐诗“清水出芙蓉”,通过芙蓉花开绽放起舞,呈现出“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长安”的美好场景。表演还引用了唐代乐伎盘鼓舞的元素,踏鼓、拍板等。 细节三 佾舞 佾(yi,四声)舞是中国五大古礼之首,作为国礼流传千年至今。 古代乐舞的行列称为“佾”,佾舞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之分。“八佾”为规格最高,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 此次迎宾仪式现场跳起的“八佾舞”就是规格最高的礼仪舞蹈。央视新闻报道说,这也是我们用最高礼仪迎接中亚五国远道而来的友人。 表演中,“八佾舞”的演员们着墨绿、朱红两色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富丽色彩的简化唐制汉服出场,左手横拿“籥”(yue,四声)、右手直拿“翟”,籥翟结合,展现“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在“陆上丝绸之路”起始地跳起的舞蹈还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021年6月,佾舞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地区就来自福建。 北宋时期,福建福清籍乐师刘诜主持制订的《大晟乐》被宋徽宗钦定为国家正统音乐,颁行天下。《大晟乐》中,对唐宋以来佾舞的程式、动作等乐理和乐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成为后世各代礼乐制度的典范。 清代后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王元穉受命赴台传礼,佾舞传入台湾。自1893年以来,佾舞在闽台两地的交流中得以存续,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 2015年,福清佾舞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文化元素,应邀赴泰国、柬埔寨参加“中国福建周”和澳门“福建文化节”,这也是佾舞首次赴境外表演。 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携手再出发,中国-中亚合作未来可期。 相关阅读:大唐“朝贡”外交真相——孟宪实/人民网 古代外交,实力原则贯彻得赤裸鲜明,丝毫不加掩饰。看看古代波斯帝国流传至今的“万国来朝”浮雕就能明白,国际关系的实质不平等是根本性的。 唐朝“以我为主”的外交已经相当成熟。所有与唐朝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都被唐朝纳入自己的外交体制中。 在唐朝的外交体制中,交往各国都有等级,这个等级是由唐朝设定的,相应的接待工作,也按等级进行。专门的外交部门,唐朝叫做鸿胪寺,鸿胪寺的长官鸿胪卿、副长官少卿也有相关的出使任务。 册封政治首脑,是中国皇帝的权力,而鸿胪卿等人是执行者,即参加各国首脑的加冕仪式,表达中国皇帝的政治姿态。鸿胪寺管辖的典客署,职责为招待外宾,“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等位显然是个关键因素,具体而言,“三品已上准第三等,四品、五品准第四等,六品已下准第五等”。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使者很可能没有官阶,不过唐朝也有安排,级别不同,待遇不同,这是那个时代的等级特色。 国外领袖,获得唐朝的官职,在当时很普遍,显然是双方共同遵守的一项规则。以阿史那思摩为例,他是突厥人,在东突厥内部官职为“夹毕特勤”,没有兵权,几次出使唐朝,唐高祖曾封他为“和顺郡王”。 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唐太宗任命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五月又册封为“怀化郡王”,将军号为正三品,而郡王品阶为从一品。很多册封,是具有沿袭性质的,比如新罗王为乐浪郡王、百济王为带方郡王、高丽王为辽东郡王等。 与唐朝交往各国,多为附属国,向唐朝称臣朝贡;而接受唐朝的册封官职,应是它们外交的内容之一。史书对于唐朝的邦交国,也称之为“外臣”。因为唐朝主宰外交事宜,与中国交往的条件与待遇,各国或者只有接受这一种可能,形式上的平等交往并不存在。 古代外交,实力原则贯彻得赤裸鲜明,丝毫不加掩饰。看看古代波斯帝国流传至今的“万国来朝”浮雕就能明白,国际关系的实质不平等是根本性的。在实力相当的大国之间,小国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不得已只好首鼠两端。西汉与匈奴长期战争不休,致使很多小国朝秦暮楚。楼兰王对汉武帝说:“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存”,获得汉武帝的同情理解,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所以,与大国交往,小国追求的绝不是与大国分庭抗礼,而是其他实际利益。 朝贡,看上去是附属国的进贡,在政治上主仆分明,但是现在研究表明,朝贡与其说是政治关系,不如说是经济关系,所以学术界又称之为“朝贡贸易”。 唐朝对于这种朝贡贸易,有独特的语言描述。对于朝贡一方,唐朝称之为“献方物”,名马、战象、狮子等,都是具体的“方物”。唐朝有专门的规定,如何接收处置,都有明确的程序和办法。如果方物是药物、食物,一进入唐朝边境,边境的州县就要验收、打包、封印,然后交给使者,同时上报鸿胪寺。鸿胪寺检验无误,通知少府监和市场管理部门,派专门官员检验贡品并且确定价值,然后奏报并送往朝廷,是否引见、宴会等皆听从朝廷指示。使者归国(称作“还蕃”),一定要赏赐(“赐各有差”),地点是朝堂之上,典客署的官员负责引导使者领取,并教会使者拜谢礼节等。为什么“赐各有差”呢?之前对朝贡品的定价,在最后的赏赐环节发挥因果作用,皇帝的赏赐是有依据的,即根据进贡方物的价值决定赏赐的多寡。虽然没有使用交易之名,而本质上就是交易。 唐朝皇帝对外交使节的赐物,并非百物皆有,通常只是纺织品,这就是“赐物”的真正含义。不过,赐物分内外,如果是朝臣,赐物“十段”的具体内容是绢三匹(四丈为一匹)、布三端(五丈为一端)、绵四屯(六两为一屯);如果是“赐蕃客锦綵”,则“十段”为锦一张、绫二匹、缦三匹、绵四屯。看来为蕃客准备的赐物更加丰富多彩。唐朝与边境之外的居民有互市,但有些物品不许用来互市。唐朝的《关市令》规定:“锦、绫、罗、縠、绣、织成、紬、丝绢、丝布、牦牛尾、真珠、金、银、铁,并不得与诸蕃互市及将入蕃”。同是锦绫等丝织品,皇帝的赐物中有,但却不许互市交易,或许是想体现浩荡皇恩的独特性。朝贡贸易本质上是贸易,但毕竟打上了深刻的政治印记,所以受到政治的影响不可避免。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回鹘曾经援助唐朝平乱,作为回报,唐朝除加大赏赐外,还规定以丝绢购买回鹘马,每年最高额为10万匹,每匹马换绢40匹,这为唐后期的双方关系带来了长期的问题。回鹘利用互市关系,输送大量的马匹给唐朝,以换取唐朝的绢帛,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外交活动具有能量交换的意义,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共同抗击匈奴,虽然没有成功,但开辟的丝绸之路却成为当时世界主要文化区域之间的交通大通道。此后,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文明输入西方,都是通过这条道路实现的。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也常常成为外交活动的一部分。文明的近似会促进双方的好感,这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汉武帝正是在张骞的介绍中了解到西域有“行国”与“城郭之国”的区别,知道后者与中国文明相近,这才对发展与西域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古代中国,因为对本国文化拥有坚定的自豪感,所以在外交活动中对文化因素的加入采取积极开放态度。 本文来源:中国青少年广播影视网 http://www.vocy.cn/vocy/vocyArticle/preview/345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
这是中国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也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18日晚,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
政知道注意到,这场欢迎仪式在地点选择、形式设计上都独具特色,传递深意。
细节一
大唐芙蓉园
欢迎仪式地点在大唐芙蓉园。
这是一座在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建的大型文化主题遗址公园,位于陕西西安城南、毗邻大雁塔,全方位展示了盛唐风貌。
紫云楼是大唐芙蓉园最主要的仿唐建筑群之一,18日晚的迎宾表演就是以紫云楼为背景。
在唐朝鼎盛时期,西安曾经汇聚了来自各国的商旅,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也是中国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两千多年前,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伴随着驼铃声,丝绸之路从这里绵延万里,连接起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往。
两千多年后,“驼铃”变“汽笛”,西安依然是中国和中亚经贸往来的枢纽。
2022年全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达到4639列,创年度开行量新高,西安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首个年度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2023年至今,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西安在全国率先实现通航全部中亚五国。
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我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1730.5亿元,同比增长37.3%。尤其是4月当月,我国与中亚五国月度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502.7亿元,迈上了新台阶。
具体到陕西省。
近两年,陕西与中亚五国外贸进出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年均增长31.1%。2022年,陕西与中亚五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0.85亿元、增长32.5%。中亚五国也已成为陕西对外投资合作的重要伙伴,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18家企业对中亚五国累计投资8.2亿美元,占全省对外投资总额的15.1%。
细节二
“大唐盛礼”
据新华社和央视新闻报道,18日当晚迎宾表演以“大唐盛礼”为主题,复原唐朝时期迎宾礼仪,以传统文化之“礼”,迎远道而来之“宾”。
这样独具中国传统和特色的迎宾仪式,在近些年来中国主场外交活动中并不多见。
仪式中的“唐”元素很多。
现场有八面大鼓,鼓的颜色来源于唐三彩的花纹,也就是宝相花纹。
宝相花是中国古代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集合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包含了花瓣、花苞、叶片的完美变形,在唐代是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被广泛地使用于各种丝织品、工艺品及建筑装饰上,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
迎宾表演中身着唐代红色官服的男子,双手平伸,指尖交错,左手在外,掌心向内,举手至额,欠身行礼,以中国传统的“天揖礼”表达对宾客的敬意。
迎宾表演中的“芙蓉花舞”,创意取自唐诗“清水出芙蓉”,通过芙蓉花开绽放起舞,呈现出“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长安”的美好场景。表演还引用了唐代乐伎盘鼓舞的元素,踏鼓、拍板等。
细节三
佾舞
佾(yi,四声)舞是中国五大古礼之首,作为国礼流传千年至今。
古代乐舞的行列称为“佾”,佾舞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之分。“八佾”为规格最高,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
此次迎宾仪式现场跳起的“八佾舞”就是规格最高的礼仪舞蹈。央视新闻报道说,这也是我们用最高礼仪迎接中亚五国远道而来的友人。
表演中,“八佾舞”的演员们着墨绿、朱红两色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富丽色彩的简化唐制汉服出场,左手横拿“籥”(yue,四声)、右手直拿“翟”,籥翟结合,展现“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在“陆上丝绸之路”起始地跳起的舞蹈还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021年6月,佾舞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地区就来自福建。
北宋时期,福建福清籍乐师刘诜主持制订的《大晟乐》被宋徽宗钦定为国家正统音乐,颁行天下。《大晟乐》中,对唐宋以来佾舞的程式、动作等乐理和乐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成为后世各代礼乐制度的典范。
清代后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王元穉受命赴台传礼,佾舞传入台湾。自1893年以来,佾舞在闽台两地的交流中得以存续,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
2015年,福清佾舞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文化元素,应邀赴泰国、柬埔寨参加“中国福建周”和澳门“福建文化节”,这也是佾舞首次赴境外表演。
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携手再出发,中国-中亚合作未来可期。
相关阅读:大唐“朝贡”外交真相——孟宪实/人民网
古代外交,实力原则贯彻得赤裸鲜明,丝毫不加掩饰。看看古代波斯帝国流传至今的“万国来朝”浮雕就能明白,国际关系的实质不平等是根本性的。
唐朝“以我为主”的外交已经相当成熟。所有与唐朝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都被唐朝纳入自己的外交体制中。
在唐朝的外交体制中,交往各国都有等级,这个等级是由唐朝设定的,相应的接待工作,也按等级进行。专门的外交部门,唐朝叫做鸿胪寺,鸿胪寺的长官鸿胪卿、副长官少卿也有相关的出使任务。
册封政治首脑,是中国皇帝的权力,而鸿胪卿等人是执行者,即参加各国首脑的加冕仪式,表达中国皇帝的政治姿态。鸿胪寺管辖的典客署,职责为招待外宾,“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等位显然是个关键因素,具体而言,“三品已上准第三等,四品、五品准第四等,六品已下准第五等”。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使者很可能没有官阶,不过唐朝也有安排,级别不同,待遇不同,这是那个时代的等级特色。
国外领袖,获得唐朝的官职,在当时很普遍,显然是双方共同遵守的一项规则。以阿史那思摩为例,他是突厥人,在东突厥内部官职为“夹毕特勤”,没有兵权,几次出使唐朝,唐高祖曾封他为“和顺郡王”。
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唐太宗任命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五月又册封为“怀化郡王”,将军号为正三品,而郡王品阶为从一品。很多册封,是具有沿袭性质的,比如新罗王为乐浪郡王、百济王为带方郡王、高丽王为辽东郡王等。
与唐朝交往各国,多为附属国,向唐朝称臣朝贡;而接受唐朝的册封官职,应是它们外交的内容之一。史书对于唐朝的邦交国,也称之为“外臣”。因为唐朝主宰外交事宜,与中国交往的条件与待遇,各国或者只有接受这一种可能,形式上的平等交往并不存在。
古代外交,实力原则贯彻得赤裸鲜明,丝毫不加掩饰。看看古代波斯帝国流传至今的“万国来朝”浮雕就能明白,国际关系的实质不平等是根本性的。在实力相当的大国之间,小国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不得已只好首鼠两端。西汉与匈奴长期战争不休,致使很多小国朝秦暮楚。楼兰王对汉武帝说:“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存”,获得汉武帝的同情理解,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所以,与大国交往,小国追求的绝不是与大国分庭抗礼,而是其他实际利益。
朝贡,看上去是附属国的进贡,在政治上主仆分明,但是现在研究表明,朝贡与其说是政治关系,不如说是经济关系,所以学术界又称之为“朝贡贸易”。
唐朝对于这种朝贡贸易,有独特的语言描述。对于朝贡一方,唐朝称之为“献方物”,名马、战象、狮子等,都是具体的“方物”。唐朝有专门的规定,如何接收处置,都有明确的程序和办法。如果方物是药物、食物,一进入唐朝边境,边境的州县就要验收、打包、封印,然后交给使者,同时上报鸿胪寺。鸿胪寺检验无误,通知少府监和市场管理部门,派专门官员检验贡品并且确定价值,然后奏报并送往朝廷,是否引见、宴会等皆听从朝廷指示。使者归国(称作“还蕃”),一定要赏赐(“赐各有差”),地点是朝堂之上,典客署的官员负责引导使者领取,并教会使者拜谢礼节等。为什么“赐各有差”呢?之前对朝贡品的定价,在最后的赏赐环节发挥因果作用,皇帝的赏赐是有依据的,即根据进贡方物的价值决定赏赐的多寡。虽然没有使用交易之名,而本质上就是交易。
唐朝皇帝对外交使节的赐物,并非百物皆有,通常只是纺织品,这就是“赐物”的真正含义。不过,赐物分内外,如果是朝臣,赐物“十段”的具体内容是绢三匹(四丈为一匹)、布三端(五丈为一端)、绵四屯(六两为一屯);如果是“赐蕃客锦綵”,则“十段”为锦一张、绫二匹、缦三匹、绵四屯。看来为蕃客准备的赐物更加丰富多彩。唐朝与边境之外的居民有互市,但有些物品不许用来互市。唐朝的《关市令》规定:“锦、绫、罗、縠、绣、织成、紬、丝绢、丝布、牦牛尾、真珠、金、银、铁,并不得与诸蕃互市及将入蕃”。同是锦绫等丝织品,皇帝的赐物中有,但却不许互市交易,或许是想体现浩荡皇恩的独特性。朝贡贸易本质上是贸易,但毕竟打上了深刻的政治印记,所以受到政治的影响不可避免。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回鹘曾经援助唐朝平乱,作为回报,唐朝除加大赏赐外,还规定以丝绢购买回鹘马,每年最高额为10万匹,每匹马换绢40匹,这为唐后期的双方关系带来了长期的问题。回鹘利用互市关系,输送大量的马匹给唐朝,以换取唐朝的绢帛,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外交活动具有能量交换的意义,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共同抗击匈奴,虽然没有成功,但开辟的丝绸之路却成为当时世界主要文化区域之间的交通大通道。此后,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文明输入西方,都是通过这条道路实现的。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也常常成为外交活动的一部分。文明的近似会促进双方的好感,这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汉武帝正是在张骞的介绍中了解到西域有“行国”与“城郭之国”的区别,知道后者与中国文明相近,这才对发展与西域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古代中国,因为对本国文化拥有坚定的自豪感,所以在外交活动中对文化因素的加入采取积极开放态度。
本文来源:中国青少年广播影视网 http://www.vocy.cn/vocy/vocyArticle/preview/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