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吐槽一点私货:欧美国家看外语片往往是看本国语言的配音版。法国的外语原声片集中在巴黎市中心,一出巴黎法语配音版比重飙升。可是内地就很奇怪,非得以看原声版为荣,还自以为“与世界主流接轨”,这到底是接的哪门子轨啊! 国外的一句 my god,简单我艹、我擦就解决的事,翻译搞成:ao,我的上帝啊,而且一定要特别的古怪的口音来翻译,这就是为什么不愿意看外国配音的原因,港片为什么喜欢配音版的,那都是专业的声优配的标准的普通话,没有那么多装腔作势。
这个影评下面已经有60多条评论了,随便瞄了一下,老美对于字幕的接受度确实低,另外这字幕水平确实烂,怪不得老美要使劲吐槽没法理解部分语境。另外关于设定抽签进地下城这个设定老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意见的,还有就是这种集体主义老外不太感冒,动不动就I don’t hate Chinese people or culture, it’s only the government I hate,对电影里这两种做法都觉得是毒菜行为。 当然下面还是有很多华人推荐大家去看的,使劲安利。 [ 此帖被wingstwo在2019-02-13 16:03修改 ]
友情提示:在国内看过电影的朋友会注意到,这次的英文随片字幕翻译比较粗糙,错漏有点多。而目前美国只排映了中文原声英文字幕版,那英文字幕就是内地上映版的字幕直接挪上去的。质量不佳的英文字幕可能对美国影评人有所误导。就在VERGE原文下面的跟帖里就有人批评字幕翻译质量。 译者吐槽一点私货:欧美国家看外语片往往是看本国语言的配音版。法国的外语原声片集中在巴黎市中心,一出巴黎法语配音版比重飙升。可是内地就很奇怪,非得以看原声版为荣,还自以为“与世界主流接轨”,这到底是接的哪门子轨啊! 原文标题:《中国票房巨片<流浪地球>:丰富、精致、又有点笨拙》
原文副标题:中国第一部大投资的科幻史诗片确实常有既视感,但以其宏大的规模感令观众印象深刻。 作者:塔莎-罗宾森 VERGE网站原文
在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商业大片的制作模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美国制片商急于将耗资2亿美元制作的商业大片打入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他们日益努力寻求中国合作伙伴,在中国实地取景,并在美国电影中加入讨好中国观众口味的角色和情节,甚至加入“中国特供”的额外片段。
但与此同时,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在向工业化大片模式靠拢,制作完全不需要美国合作伙伴参与的本土巨片。 就在美国电影试图在海外市场赚到钞票之际,外国大片也来到了美国。人称中国第一部科幻动作巨片的《流浪地球》,上周末悄悄登上北美AMC院线的大银幕。
这部影片展示了中国电影制作的新一面——侧重于未来奇观的科幻片,而不是中国影坛常见的古装历史大片。与此同时,《流浪地球》感觉像是对美国电影史上人们熟知的几个时代的回顾。虽然这部电影的演员是中国人,故事背景和基调也是中国式的,但科幻电影的资深粉丝将会在银幕上看到很多该片从其他影片中学习的东西——其中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这部电影改编自《三体》作者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太阳变得不稳定,在一百年之内,它将膨胀并吞噬地球。在300年之内,整个太阳系将消失。地球各国政府团结一致,共同面对这个问题,并想出了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他们用1万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巨型发动机推动地球,让它从轨道上冲出来,飞向距离地球4.2光年的新家园。他们的想法是利用木星的引力来为地球的旅行加速,但是由于地球发动机系统的故障,这颗行星陷入了木星的引力中,并逐渐被拉向毁灭。一群拼命努力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紧急启动发动机,以纠正地球的航向。 行动在两个空间分别进行。在极度寒冷的地球表面,以天才自居的刘启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韩朵朵在离家出走之后就卷入了救援行动。韩朵朵对见到地表很感兴趣——现在大多数人类被迫生活在拥挤的地下城市,而地表仅供施工人员使用。但刘启对他的宇航员父亲刘培强和祖父怀有更深的怨恨。
当刘启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搬到了一个新建的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向导和探路者,这个空间站的设计目的是要走在地球的前面。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刘启觉得父亲抛弃了自己,想要寻求独立。 与此同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空间站上,在危机爆发时,刘培强还有一天就将完成长达17年的执勤任务并返回地球与家人团聚。 该站的人工智能MOSS坚持让空间站人员进入休眠以节省能源,但刘培强意识到MOSS私下里另有见不得人的盘算,他和一名俄罗斯宇航员开始反抗它。
美国观众可能对空间站这边的整条线索感到非常熟悉,当电脑以冷酷的语调告诉一个绝望的宇航员,它可以不服从他的命令——即使人类危在旦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和意志时,美国观众的既视感一定非常强烈。MOSS甚至看起来有点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9000,它被描绘成一个摇摇晃晃的仪表盘上的一盏红灯,就像一只不眨眼睛、判断能力强的红眼。不过,刘培强的太空冒险也有不少类似于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on) 2013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地心引力》(Gravity)中的画面:宇航员一边在太空中翻滚时,一边试图在一片太空垃圾中找到方向,以便在一个危险的移动空间站上找到一个支撑点。 与此同时,地球方面的任务与2003年的平庸科幻惊险片《地心抢险记》相似:关于一支试图钻进地心的队伍如何试图让地心恢复旋转。 刘启兄妹俩在途中遇到了一些独特的盟友,包括混血儿中国——澳大利亚人蒂姆(由网红麦克隋饰演),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角色的人物刻画跟任何一部美国动作片一样平淡无奇,尽管其中很多人物在旅途中丧生,由于个性刻画平平,导致观众心如止水,感受不到失落。 《流浪地球》可以被指出的任何缺陷——浮华而缺乏实质内容的动作场面,明显的尬煽情,在任何既定时刻都非得把观众的感情引向既定方向的配乐——都是以往好莱坞大片中常见的缺陷。然而,这部电影真正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对宏大景象的追求。导演郭帆赋予这部电影一种令人惊讶的庄严感,尤其是在流浪的地球在宇宙中漫游的场景中,地球为微小的蓝色喷流所包围,在太空中留下诡异的轨迹——在一些场景中,人们站在地球表面,凝视着木星的恶毒之美,大红斑旋转的颜色在他们的头盔上的倒影中清晰可见。 无论情节的推进有多少既视感,这种对电影特效的艺术功能的关注,以及对纯粹美感的关注,都让《流浪地球》令人难忘。并不是每一个电脑特效镜头在美学上都是完美无缺的——比如一辆汽车穿过冰封的上海的追逐戏就做的不那么逼真。但一切与木星有关的特效镜头,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特效镜头,以及与空间站相关的特效镜头,都做的相当漂亮。整体而言这是一部特效镜头做得蛮华丽的特效电影,其令人生畏的宇宙远景镜头在IMAX银幕上显得非常壮观。 虽然影片出现了令人眼熟的灾难和逃生场面——确有《后天》和《2012》既视感。郭帆仍然努力让情节保持紧凑并快速推进。《流浪地球》的情节非常紧张,但是剪辑有些混乱,有时,特别在大家都穿着防护服的地面场景,容易让人忘记各个角色的位置。
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比起任何一个个人角色,郭帆更关心集体救援计划——这种价值观可能更适合中国观众,而不是美国观众,因为美国观众正在寻找一位值得支持的杰出英雄。
但影片最大的优势是在安静的时刻,郭帆会花时间仔细展现木星的引力、木星对地球大气层的引力逐渐加强的过程,或者刘启抬头凝望的让他的家园显得渺小的巨大气体行星。通过这些寒意逼人的镜头,电影唤起了我们对黄金时代经典科幻片的古老传统的记忆,比如1951年的《当世界毁灭时》(When Worlds Collide)和1956年的《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等史诗级经典。这些间隙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们是对追逐镜头和破坏场面的有效调剂。 《流浪地球》的搞笑段落有时显得挺傻,有人拿蒂姆的血统开涮,有人拿刘启驾驶经验不足、傲慢自大开玩笑,也有人拿一本长得不可思议的技术手册开玩笑,因为在紧急情况下,没有人有时间去消化这本手册。有时,笑点设计得甚至有点尬,比如莫斯在回应刘培强的多次反抗时,用一种消极进取的口吻说:“违反者会立即停止与地球的联系吗?”“但郭帆也适时将剧情拉回严肃的时刻,并强调要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只关注那些把地球潜在的毁灭与自己的个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绝望的奋斗者。”
如果说俄罗斯太空大片《礼炮七号》给了美国观众一个检视美国电影与俄罗斯同类电影之间的文化差异的绝佳机会,《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就像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展示了中美价值观之间的异同。郭帆的电影充满了美国观众熟悉的画面和时刻,展现了两国价值观*河蟹*通的一面:对家庭的忠实、对高贵的牺牲精神的尊重。但它也高度重视全球集体行动,强调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强调集体意志高于个人意志。 这些东西对美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可能会把《流浪地球》看作是过去科幻电影的最佳混搭之作,只不过主角是一些不太熟悉的面孔。但随着中国进入动作大片市场,看到中国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人才带入全球市场,将仍然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
《流浪地球》给人的感觉就像美国电影制作人正在制作的那种项目——平易近人、注重刺激,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举世通用的,目的是让任何观众都能轻松接受。但它有足够的个性,足以让我们看到更多基于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大片的未来。一旦每个国家都成为国际跨界者,最强烈的吸引力可能来自最具特色的基于母国文化底蕴的个人愿景。
写得真好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票房市场,科幻类的电影和超级英雄、战争类差不多,全球通吃,当然是市场范围越大越好。
喜剧类的倒是更本土化。
另外严格说来,国内科幻类电影比之好莱坞,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即便流浪地球也是一样。
所以心态上还是要放谦虚,看流浪地球制作组访谈之类,也挺清醒认识到差距的。 [ 此帖被tangchenghao在2019-02-13 15:12修改 ]
影评人的差距可能比电影制作水平差距还要大
感觉豆瓣上大部分长评都不如这篇。
这影评写的真是好啊,一针见血的提出了不足更掷地有声说出了为什么小破球值得赞誉
单个市场比较难,就像好莱坞不也是以全球市场然后做预算的么。
太对了。
如果什么都像好莱坞看齐,那永远只能跟在后面吃尾气
国内的电影市场全球最大没错,但是这类题材受众目前还是有限,需要时间培育
等到国际上也逐渐接受国内的科幻片了,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出现两极分化的评价了
琉球的里程碑意义很大,不代表自身没毛病。类似当年比照狮子王搞出来的那部宝莲灯
实际上中国的专业配音演员太少,如果看什么片都是那几把熟悉而且有特点的声音的话,也太出戏了。
后来盗版时代养成了原声字幕的习惯而已。
而欧美也不是必须配音,比如看盗版动漫,也养成了不少欧美动漫婆罗门,不是日语就浑身不自在,也有。
我唯一觉得受不了的,大概只有俄罗斯那种,原声+配音双音道的牛皮解决办法了,这个真接受不了,离我的观影习惯太远了。
因为配音水平的参差不齐和某些爱看原声人有莫名的优越感。尤其以前的盗版片山寨配音太挫了。
观影人数可能是最多 票房而言北美还是最大的 每年稳定一百多亿美金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本文的作者就是这样的观点,可以学习,但也要保留自身文化内核。
妈的看生化二的攻略视频,那人选了中文语音,李三光一出来弹幕全是刷贝爷的,还有某些电视剧,不幸的女角色似乎总是那么两三个人在配,真差。
这片最好的就是原著的设定
我猜是这个工作被一部分人包圆了,本来配音是很讲究的有时甚至可以挽救一些人的演技。
人标题就一针见血,直球命中啊
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不是觉得看原声有优越感,而确实是因为原声保留的情感更好吧。况且像中国这种配音工作者不算多的地方,看配乐电影很容易就出现“这个声音怎么那么耳熟的感觉”,央视尤甚。
如果说字幕遮挡屏幕问题,我倒觉得因为关注字幕遗漏的细节信息不会比配音导致的信息损失多。
哈哈,是啊,这个副标题确实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感觉现在豆掰、知乎等论坛上的影评太主观情绪化了,非常容易走极端。
代入感不强肯定出戏啊
日漫受人追捧 声优的功劳占比是很大的
而且有的东西是翻译不了的
蚁人里墨西哥哥们魔性口音一点没体现
复仇者叫美国队长cap 黄蜂女吐槽你们叫他cap? 用汉语说出来完全不是笑点了
全球第二大票仓…
每个行业自身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国外的一句 my god,简单我艹、我擦就解决的事,翻译搞成:ao,我的上帝啊,而且一定要特别的古怪的口音来翻译,这就是为什么不愿意看外国配音的原因,港片为什么喜欢配音版的,那都是专业的声优配的标准的普通话,没有那么多装腔作势。
全球第二大票仓
电影观众的差距也很大奥
比如请列一篇你认为和本贴影评主旨相类似的“负面影评”——且不说本文实际上是正面评价占主导
就是这样,谁想盯着字幕看呢,还不是现在多数的棒读配音太让人出戏让人宁愿看字幕
有的时候挺国语版的有点出戏 语气啥的 没有表现出来演员张力 举个例子 比如演员很生气 但是配音却很平和 那就很出戏了。。。
来了老弟
好的,我修改下用语。
配得好观众是买账的,功夫熊猫1的国配当时就是号称不输甚至小爆原声,买票看国语版的观众就很多
还有什么?疯狂动物城?
这么一说我发现动画的中配都搞得很好
不止是豆瓣不如,国内大多数影评都不如。
另外国内的配音演员也比较奇怪,多数都是声音很有特点而且特别有磁性的,比如著名的唐老鸭配音,也许是因为多数都是播音专业转行的,但作为电影配音来说过于鲜明和有辨识度的声音并不一定是好事。
想象力雄奇,拖着母星在宇宙里流浪是个有高度美学意象的创意
中式东方思维的三观
合格的特效
其他也有不少角色刻画表演啊节奏啊故事啊之类的弱点
不止少,而且高水平的配音演员价格很高,导致经常一人出演N角,音色再多大家也会听腻了.
但是他刚把控制AI干掉了
主要是人家美国人比我们这的舔狗了解的多自己国家好莱坞电影是怎么一回事
吴京和MOSS比喝伏特加,成功灌醉了MOSS,让MOSS醉驾。
空间站撞上行星发动机尾焰,变成大烟花,户口和朵朵潸然泪下。
此时一道魔性的声音响起——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豆瓣上有这个水平 就去美国开专栏了 何必还在豆瓣写些免费文字
是啊,提起集体主义专业的会说更适合谁,豆瓣看到有人直接对着集体主义开喷称其为毒瘤,还高赞,怎么着,本民族的价值观就是错的?
[ 此帖被wingstwo在2019-02-13 16:03修改 ]
你看看是不是有声音的回复。
写的太好了。
尴尬的场景不少,但你说的两段我觉得一点都不尴尬啊。
毛子觉着MOSS叛逃,如若不阻止,地球将失去领航,凶多吉少。自己的亲人孩子可还在地球上呢。别说他和刘培强是好哥们,就算两人是死对头,他自我牺牲都一点不违和。
MOSS宣布流浪地球失败后,众人处于灰心丧气的崩溃阶段,有自杀的,有发狂的,说句怀念母亲的味噌饭完全不尴尬啊。
我觉得男主一口一个老东西,朵朵求援时救援队集体智商下限不提醒朵朵说点燃木星计划才是尴尬呢。
认真看电影,俄罗斯人当时被莫斯攻击了,面罩已经快破了活不了。
喝味增汤吃白米饭这是导演问了日本演员才有了这个的,区里刚刚有那个帖子,你可以看一下。
其实也还好。
主要是在专业分化之下,没有几个人会“蹭”影评。而且我们本来能看到的也少。
国内现在“蹭”的人太多,为了追求点击量,炮制的内容好多是在人云亦云的基础上进行的,无论是NC粉还是NC黑,都抢热度。
本来就是这样啊
这个片,我认为像文中这种评价,也就是和2012的豆瓣评分差不多吧
七点几分的水准
感觉主要还是人家看的电影多,说的东西都有明确的出处,至于咱们的回复,感觉好多都是复制的,对比的片子也是,说来说去就那一句话,真怀疑到底有没有看过,就拿出来瞎对比 [ 此帖被赤炎兽在2019-02-13 16:11修改 ]
还有一点是国内现在大量演员台词功底差的要命,其实配音应该算是演员的基本功之一,因为至少要为自己角色配。在国外影视演员参与动画游戏配音的情况太多了,但是国内现在的新生代大部分这一项不及格。
天天战狼战狼的,这部电影跟战狼有一毛钱关系吗?有必要这么酸吗。
2018年内地票房609亿了,还有上升空间。过百亿美金也就是三年内的事儿,超北美5年够了。
他说的是“将”,你可能看漏了吧。
因为这篇影评结构非常工整,是非常经典的文艺批评文章模式。
文章结构如下:
亮明观点——开宗明义,挑明主旨,即继承好莱坞优缺点,但有自己内核。
内容介绍——向不了解的读者简单而客观地描述电影剧情,这点国内影评容易忽略。
分析优缺点——阐述优缺点及得出结论的论证过程。如果整体正面评价,会重点赏析优点,反之亦然。这是文章主体,读者主要关心这里,所以需要讲清楚讲明白。
剖析创作动机——从创作者立意出发,尝试解读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层面讯息,及所带来的影响。这块是务虚的,容易写飘,所以篇幅不大,但要深华主旨。
结论——点题,重复强调观点。
其实都是高考作文套路,但人家用得好,用得老实,内功深厚,军体拳也能打死人。
他没有看漏,我说错了,后来我改了。
指出的不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很多都感同身受……
造成这个问题的一方面是译者一方面也有配音演员的锅,我们既缺少相应人才国内观众又不给培养锻炼的机会,这就有点无解了。
差远了,那些人就几句话,有bug,情节生硬,反反复复就这几句话
你可别跳出来想打脸了。瞅了瞅你的回复,是不是在一片叫好声中唱唱反调才能显出你的理客中?去引用别人的回复挑刺,怪别人提美爹?
谁也没有说流浪地球十分,完美。只是麻烦列位别双标成吗?就像这篇文章一样,指出差距,承认甚至欣赏不同,谁怼你?怼那些双标的挑刺的人,不是战狼,只是认真。
陆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