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1)》
杜牧
银烛(2)秋光冷画屏,轻罗(3)小扇扑流萤(4)。
天阶(5)夜色凉如水,卧看(6)牵牛织女星。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轻罗:轻薄的丝织品。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宫殿的台阶。又作“天街”、“瑶阶”。
卧看:躺着朝天看。
杜牧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的诗、赋、古文都居名家行列。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牧的律诗今存近170首,风格俊爽峭健、雄姿英发。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历代享有盛誉。杜牧的诗以七绝成就最高,他的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他的抒情绝句意优美流畅,别开妙境。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编。据记载杜牧卒前欲焚毁全部书稿,在裴延翰的恳求下才保留十之二三。宋以后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当代则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汇集各方资料编撰而成。杜牧现存诗524首。
诗词作品总体影响力评分:5.
宋雨:晚唐的时候,由于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大唐王朝失去了盛唐时期光华,内乱不断,国力渐衰。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化、特别是诗歌上,便是失去了盛唐诗歌那种豪迈、乐观、进取的勃勃生机。
唐风:然而,晚唐诗,特别是晚唐诗的前期,以“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代表的诗人,以不同于盛唐的诗风,依然为唐朝的诗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的诗歌或咏史感怀、或忧心时事,或抒发情思,均自成一家,保持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宋雨:其实“小李杜”两人的风格和擅长的体裁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他们两人都擅长近体诗。但相对而言李商隐更擅长七律。他是杜甫以来在七言律诗的技法方面最为尽善尽美的唐代诗人。而杜牧最为擅长的是七言绝句。他的七绝意境高远、雄姿英发、豪迈俊朗,且多有深思妙句。我知道盛唐诗人的绝句中你最欣赏王昌龄和李白,那杜牧跟他们比你认为如何呢?
唐风:七绝这种体裁是在以两人为代表的盛唐诗人手上成熟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俩是七绝成熟的奠基人。李白的七绝有一种的自然天成的空灵与明快,反映了李白率真的性格和洒脱的气质。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圣手”,他的七绝既豪爽又明丽,题材多样,不少作品有历史厚重感。而杜牧的七绝或许少了一点盛唐气象,但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具有流畅、明丽、委婉、含蓄的风格,其咏史七绝尤其独到。我认为杜牧是中晚唐七绝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宋雨:我们现在赏析的这首七绝《秋夕》创作时间和背景不详。千年来,大多数意见认为它是一首宫怨诗或闺怨诗,比如南宋曾季狸的《艇斋诗话》说:“小杜《秋夜》宫词云:‘银烛秋光冷画屏……’含蓄有思致。星象甚多,而独言牛女,此所以见其为宫词也。”近代刘永济的《唐人绝句精华》说:“此亦闺情诗也。不明言相怨之情,但以七夕牛女会合之期,坐看不睡,以见独处无郎之意。”
唐风:其实,将此诗作宫怨诗只是其中一解。还有其他合理的解释,甚至可以解释成与情爱无关。这样吧,我们先假定这是一首宫怨诗,依此赏析,然后换个角度来看。一首诗有多解也挺有趣味的。
宋雨: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中,白色的蜡烛和银色的月光,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更不要说作者直接指带图画的屏风是“冷”的。屏风并不与人接触,说它“冷”是显示深宫生活的凄清、幽暗的色调,其实暗示的是主人公心中感受到的“冷”。
唐风:有人说画屏是皇宫的高级奢侈品,表明宫女生活优越,这不一定。画屏普通人家也有。至于皇帝的后宫佳丽,其实等级差别很大。比如到了才人(就是武则天开始时的级别,第六级)这一级,已有经40多人,低级的宫女更是百人以上。每个人都住单间,养尊处优是不可能的。据考证,第三级“九嫔”以下,大多后宫女子合住或多人合住,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大多数宫女不要说得到皇帝宠幸,就连看见皇帝的机会都极少。
宋雨:“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得富有动感且含蓄。这句通过宫女扑打流萤的动作,来表现她的寂寞与无聊。深宫的女子终日无事可做,在这清冷的夜晚她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缓缓流逝的时光。古代皇室把大量女子在其最美好的年华关在后宫,真是不人道啊。
唐风:这里“轻罗小扇”是一种由薄绢制成的团扇,有时称绢宫扇、合欢扇,常为妃嫔宫女所用。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宫怨诗是西汉班婕妤所作的《团扇诗》(又名《怨歌行》)。她曾是汉成帝的宠妃,后因赵飞燕的谗言而失宠。《团扇诗》中有“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于是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常和失宠的女子有关,未必指天热需扇风。
宋雨:第三句 “天阶夜色凉如水”中,“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是说秋天的夜晚宫女来到室外,已觉几分寒意。本诗题为《秋夕》并不特指农历七月初七,可指比较晚的一个秋夜。这一句也暗示,虽然“天阶”就在不远之处,但对于长期被冷落的她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唐风:于是引出末句“卧看牵牛织女星”。宫女夜间遥望天河,两边的牵牛、织女星很明亮。民间传说中,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下凡私自嫁与牛郎,天帝大怒,将两人分割在银河两边,每年七夕允许他们在鹊桥相会一次。宫女眺望着牵牛织女星,夜不能寐,不禁想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宋雨:“卧看牵牛织女星”是全诗的诗眼。通过前三句冰冷、寂寥的场景的铺垫,最后一句给出了要表达的主题:宫女内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因为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周围的一切才显得冷色调、冰凉。牵牛织女星和七夕相会的故事,寄托着她对爱情的希冀。
唐风:这首诗很好地反映杜牧诗的美学特点,即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诗要表达的意思只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灵深处的憧憬需要读者去体味和发掘。这是杜牧七绝的精妙之处。
宋雨:自古诗评家大多认为《秋夕》为宫怨诗,一个原因是认为杜牧可能化用或借鉴了盛唐诗人崔颢的七言古体诗《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这里“长信”即长信宫。西汉班婕妤失宠后主动要求去长信宫服侍太后。此外,七夕又称“乞巧节”,是女子祈求心灵手巧的节日。所以第二句有“持针线”之说。
唐风: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解读都认为《秋夕》是宫怨诗。比如清人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中说此诗“细腻熨贴,善写秋夕家庭。”更有当代诗人臧克家先生和诗评家施存蛰先生都认为本诗是描写普通人家女子的,甚至认为跟爱情无关。我日前将他们的文章《一字之差境界全非—重读杜牧的〈秋夕〉》(臧克家)和《杜牧七夕诗赏析:一个天真少女的秋夜闲情》(施存蛰)发给了你,你怎么看?
宋雨:我们这里用的是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版本。然而,本诗的其他版本至少与此有三处可能的不同。这种不同可能不是误抄,而是反映后人对诗的不同理解,主动加以“改造”。三处不同是:首句“银烛“作“红烛”,第三句“天阶”作“瑶阶”’以及第四句 “卧看”作“坐看”。
唐风:“银烛“变“红烛”,气氛有很大不同。第三句如果用“天阶”,必指皇宫中的台阶;如果是“瑶阶”(“瑶”意为玉石),则可以是富裕人家庭院中的台阶。而第四句,不管是“卧看”还是 “坐看”,要看清牛郎织女星,一般需到室外。“卧”于室外,与宫女的身份似乎不太一致,而普通人家女子,则可以躺在庭院中安设的躺椅、竹床上。小女孩直接躺在台阶上也没有问题。
宋雨:“天阶”于“卧看”似乎有矛盾 — 宫女在室内是“卧看”不到牛郎织女星的。于是有的版本就改成了“坐看”,宫女坐在室外的台阶上看,就没问题了。臧克家查了两个版本的《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文集),发现均为“瑶阶”。
唐风:于是臧克家结合自己儿童时代的经历写道:“我们的诗人(杜牧),用传神之笔为我们创造了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的形象。她活泼的身影,纯洁的心灵,浪漫的幻想,那么可爱,那样动人。“
宋雨:虽然在小节上施存蛰与臧克家有不同意见,但大体是相同的,他说:“发现原本都是‘瑶阶’而不是‘天阶’……肯定这是作者的原始文本。”“ 我完全同意。它的确不是“宫怨”,也不是“闺怨”,而只是写一个天真的少女的秋夜闲情。”由此可见,两位现代学人不仅否认了本诗的 “宫怨”说,而且认为与爱情主题无关。你同意吗?
唐风:对这首诗我很难旗帜鲜明。“瑶阶”并不排除皇宫的台阶,也许宫女可以卧于室外的躺椅。所以本诗为宫怨诗依然是可能的。我不反对臧克家和施存蛰两位先生的考证,即非宫怨题材也是很合理的。但不一定是“天真烂漫”、不暗世事的小女孩,也可以是向往爱情的少女。如果说这首诗是描写一位落寞、思念远方丈夫的女子,依然是合理的。
宋雨:哈哈,你这样“和稀泥”,杜牧要是地下有灵,恐怕也逗乐了。不过他可能也很得意,一首小诗,惹得1200年后的人们冥思苦想。早知如此,再多来它几首,甚至来一批《无题》七绝,不让李商隐在“无题诗”上独领风骚。
宫女只能白头说古了
免不了改动一下。
1. 如果是无原版的传抄,改动肯定有,比如我前面解析的《静夜思》,《凉州词》,《枫桥夜泊》等,都有多个版本:
《唐宋韵》45.《枫桥夜泊》张继 - 博客 | 文学城
《唐宋韵》64.《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 博客 | 文学城
《唐宋韵》68.《静夜思》李白 - 博客 | 文学城
2. 如果像白居易的诗歌,有(多份)原版,改动就会被发现。
3. 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出版变得容易,保留下来的可能性增大。这时候后人就可以比较不同时代、不同选本的差异。
我的感觉,古诗词中的一些作品,尽管后世可能有改动,但改得面目全非的情况比较罕见。
《秋夕(1)》
杜牧
银烛(2)秋光冷画屏,轻罗(3)小扇扑流萤(4)。
天阶(5)夜色凉如水,卧看(6)牵牛织女星。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轻罗:轻薄的丝织品。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宫殿的台阶。又作“天街”、“瑶阶”。
卧看:躺着朝天看。
杜牧(803— 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字牧之,中唐初年宰相杜佑之孙,唐代官员、诗人、文学家。杜牧自幼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曾研究兵法并撰写策论咨文多篇。杜牧20岁时已学识深厚,博通经史,22岁作《阿房宫赋》,24岁时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名扬京城。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5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考功郎中兼知制诰,中书舍人等。晚年居长安南郊的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杜牧于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逝,享年49岁。杜牧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的诗、赋、古文都居名家行列。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牧的律诗今存近170首,风格俊爽峭健、雄姿英发。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历代享有盛誉。杜牧的诗以七绝成就最高,他的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他的抒情绝句意优美流畅,别开妙境。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编。据记载杜牧卒前欲焚毁全部书稿,在裴延翰的恳求下才保留十之二三。宋以后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当代则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汇集各方资料编撰而成。杜牧现存诗524首。
诗词作品总体影响力评分:5.
宋雨:晚唐的时候,由于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大唐王朝失去了盛唐时期光华,内乱不断,国力渐衰。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化、特别是诗歌上,便是失去了盛唐诗歌那种豪迈、乐观、进取的勃勃生机。
唐风:然而,晚唐诗,特别是晚唐诗的前期,以“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代表的诗人,以不同于盛唐的诗风,依然为唐朝的诗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的诗歌或咏史感怀、或忧心时事,或抒发情思,均自成一家,保持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宋雨:其实“小李杜”两人的风格和擅长的体裁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他们两人都擅长近体诗。但相对而言李商隐更擅长七律。他是杜甫以来在七言律诗的技法方面最为尽善尽美的唐代诗人。而杜牧最为擅长的是七言绝句。他的七绝意境高远、雄姿英发、豪迈俊朗,且多有深思妙句。我知道盛唐诗人的绝句中你最欣赏王昌龄和李白,那杜牧跟他们比你认为如何呢?
唐风:七绝这种体裁是在以两人为代表的盛唐诗人手上成熟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俩是七绝成熟的奠基人。李白的七绝有一种的自然天成的空灵与明快,反映了李白率真的性格和洒脱的气质。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圣手”,他的七绝既豪爽又明丽,题材多样,不少作品有历史厚重感。而杜牧的七绝或许少了一点盛唐气象,但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具有流畅、明丽、委婉、含蓄的风格,其咏史七绝尤其独到。我认为杜牧是中晚唐七绝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宋雨:我们现在赏析的这首七绝《秋夕》创作时间和背景不详。千年来,大多数意见认为它是一首宫怨诗或闺怨诗,比如南宋曾季狸的《艇斋诗话》说:“小杜《秋夜》宫词云:‘银烛秋光冷画屏……’含蓄有思致。星象甚多,而独言牛女,此所以见其为宫词也。”近代刘永济的《唐人绝句精华》说:“此亦闺情诗也。不明言相怨之情,但以七夕牛女会合之期,坐看不睡,以见独处无郎之意。”
唐风:其实,将此诗作宫怨诗只是其中一解。还有其他合理的解释,甚至可以解释成与情爱无关。这样吧,我们先假定这是一首宫怨诗,依此赏析,然后换个角度来看。一首诗有多解也挺有趣味的。
宋雨: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中,白色的蜡烛和银色的月光,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更不要说作者直接指带图画的屏风是“冷”的。屏风并不与人接触,说它“冷”是显示深宫生活的凄清、幽暗的色调,其实暗示的是主人公心中感受到的“冷”。
唐风:有人说画屏是皇宫的高级奢侈品,表明宫女生活优越,这不一定。画屏普通人家也有。至于皇帝的后宫佳丽,其实等级差别很大。比如到了才人(就是武则天开始时的级别,第六级)这一级,已有经40多人,低级的宫女更是百人以上。每个人都住单间,养尊处优是不可能的。据考证,第三级“九嫔”以下,大多后宫女子合住或多人合住,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大多数宫女不要说得到皇帝宠幸,就连看见皇帝的机会都极少。
宋雨:“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得富有动感且含蓄。这句通过宫女扑打流萤的动作,来表现她的寂寞与无聊。深宫的女子终日无事可做,在这清冷的夜晚她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缓缓流逝的时光。古代皇室把大量女子在其最美好的年华关在后宫,真是不人道啊。
唐风:这里“轻罗小扇”是一种由薄绢制成的团扇,有时称绢宫扇、合欢扇,常为妃嫔宫女所用。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宫怨诗是西汉班婕妤所作的《团扇诗》(又名《怨歌行》)。她曾是汉成帝的宠妃,后因赵飞燕的谗言而失宠。《团扇诗》中有“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于是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常和失宠的女子有关,未必指天热需扇风。
宋雨:第三句 “天阶夜色凉如水”中,“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是说秋天的夜晚宫女来到室外,已觉几分寒意。本诗题为《秋夕》并不特指农历七月初七,可指比较晚的一个秋夜。这一句也暗示,虽然“天阶”就在不远之处,但对于长期被冷落的她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唐风:于是引出末句“卧看牵牛织女星”。宫女夜间遥望天河,两边的牵牛、织女星很明亮。民间传说中,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下凡私自嫁与牛郎,天帝大怒,将两人分割在银河两边,每年七夕允许他们在鹊桥相会一次。宫女眺望着牵牛织女星,夜不能寐,不禁想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宋雨:“卧看牵牛织女星”是全诗的诗眼。通过前三句冰冷、寂寥的场景的铺垫,最后一句给出了要表达的主题:宫女内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因为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周围的一切才显得冷色调、冰凉。牵牛织女星和七夕相会的故事,寄托着她对爱情的希冀。
唐风:这首诗很好地反映杜牧诗的美学特点,即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诗要表达的意思只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灵深处的憧憬需要读者去体味和发掘。这是杜牧七绝的精妙之处。
宋雨:自古诗评家大多认为《秋夕》为宫怨诗,一个原因是认为杜牧可能化用或借鉴了盛唐诗人崔颢的七言古体诗《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这里“长信”即长信宫。西汉班婕妤失宠后主动要求去长信宫服侍太后。此外,七夕又称“乞巧节”,是女子祈求心灵手巧的节日。所以第二句有“持针线”之说。
唐风: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解读都认为《秋夕》是宫怨诗。比如清人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中说此诗“细腻熨贴,善写秋夕家庭。”更有当代诗人臧克家先生和诗评家施存蛰先生都认为本诗是描写普通人家女子的,甚至认为跟爱情无关。我日前将他们的文章《一字之差境界全非—重读杜牧的〈秋夕〉》(臧克家)和《杜牧七夕诗赏析:一个天真少女的秋夜闲情》(施存蛰)发给了你,你怎么看?
宋雨:我们这里用的是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版本。然而,本诗的其他版本至少与此有三处可能的不同。这种不同可能不是误抄,而是反映后人对诗的不同理解,主动加以“改造”。三处不同是:首句“银烛“作“红烛”,第三句“天阶”作“瑶阶”’以及第四句 “卧看”作“坐看”。
唐风:“银烛“变“红烛”,气氛有很大不同。第三句如果用“天阶”,必指皇宫中的台阶;如果是“瑶阶”(“瑶”意为玉石),则可以是富裕人家庭院中的台阶。而第四句,不管是“卧看”还是 “坐看”,要看清牛郎织女星,一般需到室外。“卧”于室外,与宫女的身份似乎不太一致,而普通人家女子,则可以躺在庭院中安设的躺椅、竹床上。小女孩直接躺在台阶上也没有问题。
宋雨:“天阶”于“卧看”似乎有矛盾 — 宫女在室内是“卧看”不到牛郎织女星的。于是有的版本就改成了“坐看”,宫女坐在室外的台阶上看,就没问题了。臧克家查了两个版本的《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文集),发现均为“瑶阶”。
唐风:于是臧克家结合自己儿童时代的经历写道:“我们的诗人(杜牧),用传神之笔为我们创造了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的形象。她活泼的身影,纯洁的心灵,浪漫的幻想,那么可爱,那样动人。“
宋雨:虽然在小节上施存蛰与臧克家有不同意见,但大体是相同的,他说:“发现原本都是‘瑶阶’而不是‘天阶’……肯定这是作者的原始文本。”“ 我完全同意。它的确不是“宫怨”,也不是“闺怨”,而只是写一个天真的少女的秋夜闲情。”由此可见,两位现代学人不仅否认了本诗的 “宫怨”说,而且认为与爱情主题无关。你同意吗?
唐风:对这首诗我很难旗帜鲜明。“瑶阶”并不排除皇宫的台阶,也许宫女可以卧于室外的躺椅。所以本诗为宫怨诗依然是可能的。我不反对臧克家和施存蛰两位先生的考证,即非宫怨题材也是很合理的。但不一定是“天真烂漫”、不暗世事的小女孩,也可以是向往爱情的少女。如果说这首诗是描写一位落寞、思念远方丈夫的女子,依然是合理的。
宋雨:哈哈,你这样“和稀泥”,杜牧要是地下有灵,恐怕也逗乐了。不过他可能也很得意,一首小诗,惹得1200年后的人们冥思苦想。早知如此,再多来它几首,甚至来一批《无题》七绝,不让李商隐在“无题诗”上独领风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唐宋韵》102.《秋夕》杜牧 【对未来四年的12点预期及分析(中)】 【新春搭台秀母鸡】(打油,为家坛真人秀加油) 《唐宋韵》101.《清平乐· 红笺小字》晏殊 【对未来四年的12点预期及分析(上)】
宫女只能白头说古了
免不了改动一下。
1. 如果是无原版的传抄,改动肯定有,比如我前面解析的《静夜思》,《凉州词》,《枫桥夜泊》等,都有多个版本:
《唐宋韵》45.《枫桥夜泊》张继 - 博客 | 文学城
《唐宋韵》64.《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 博客 | 文学城
《唐宋韵》68.《静夜思》李白 - 博客 | 文学城
2. 如果像白居易的诗歌,有(多份)原版,改动就会被发现。
3. 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出版变得容易,保留下来的可能性增大。这时候后人就可以比较不同时代、不同选本的差异。
我的感觉,古诗词中的一些作品,尽管后世可能有改动,但改得面目全非的情况比较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