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去探访外婆的妹妹(我称呼为姨婆),她退休后在海外定居。外婆家有兄弟姐妹七个,分布在天南海北,但几十年来一直经常通信,关系比较紧密。
姨婆给我一件毛大衣。我一看是玫红色,这么鲜艳的颜色我从没穿过,再说现在为了环保基本没人穿毛大衣了,于是摇头婉拒。
姨婆却说,这是你外婆的大衣,六十年前她送给了我,现在我再给回她的外孙女,留个纪念。我听了后比较惊讶,因为这毛大衣看起来颜色生动不算旧,竟然是六十多年前的衣服(到现在已有八十年了)。
关键是这件大衣经过了49年的解放以及后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包括抄家,这么大件的物品还能保存完好,而且姨婆从国内到海外竟然也带着,真有点不可思议。
姨婆看到了我的讶异,告诉我:“你外婆当年做这件大衣时,可是一两黄金一两毛,用了不少金子呢。”
大衣后面的故事一波三折:
外婆出身于大富之家,父亲曾经到日本留学,家里的兄弟姊妹在三四十年代全部接受大学教育。外婆跟着几个堂姐表姐一起就读广州的中山大学,在那认识了外公,后来随外公去了当时的两广重镇桂林。外婆年轻时又时髦又能花钱,一两黄金一两毛的料子能做件长大衣。
桂林解放的时候,外婆的表姐作为接收工作队的一员进驻桂林,外婆就穿着这件大衣去城门口迎接表姐。外婆的这位表姐出身豪富,却是地下党,在中山大学时领导学生运动是风云人物。表姐和工作队一起骑马进入桂林城,一眼看到欢迎人群中穿着玫红色大衣的外婆,赶快下马把外婆拉到一边责备道:“表妹,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怎么还穿着这么贵的毛大衣,这是剥削阶级的象征,快点脱下来,以后别再穿了,朴素为妙。”
外婆胆子小,也知道表姐是为她好,自然不敢再穿这件大衣。但毕竟这件大衣曾花了不少金子,压箱底实在可惜,于是她想到了在南京金陵女大读书的妹妹,那是教会学校,妹妹又是英文系的,穿这件大衣应该没问题。
于是外婆把大衣寄给了在南京的姨婆。姨婆那时是年轻小姐,觉得长大衣累赘,就改成了短大衣,剪下来的毛料做了个手筒。
姨婆大学毕业后,刚成立不久的政府缺少外文人才,于是进入市政府工作。那时政治气候还比较宽松,不太讲家庭成分,姨婆有时穿着这件大衣去上班,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后来办公室里就出现了闲话,来自几个同事,她们是进城干部的夫人,看不惯姨婆的衣服首饰,特别是这件大衣。可姨婆觉得大衣是姐姐所赠,仍然照穿不误。单位组织于是找到姨婆谈话,要她注意影响,抛弃资产阶级那一套,在这之后姨婆也不再穿这件大衣。
但这件大衣并没有被忘记。后来单位开展忆苦思甜、揭露剥削阶级罪行的大会,这件大衣被点名参加展览,受到了批判。展览结束后大衣差点被当作罪证没收,姨婆据理力争,以这是姐姐的衣服要归还为由,才把大衣保下来。
姨婆家后来在特殊年代经过了抄家,不知这件大衣怎么没被波及。八十年代开放后,姨婆又把这件大衣找出来穿上,当时物资匮乏,像这样的毛大衣市面上已很难看到。后来姨婆出国,这件大衣又随着她漂洋过海。
现在大衣被传送到我的手上,外婆也已经仙去。虽然我从未穿过这件大衣,但它背后蕴含着姐妹情、祖孙情,见证过历史的边角,是传家的收藏,要保留一百年。
在电脑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到大衣的照片。大衣到现在已有快八十年,但看着一点都不旧,颜色鲜艳,具体是什么毛我也说不清楚。难以想象在我印象里一直古板像马列主义老太太的外婆,会在年轻时穿着这样的大衣。
十多年前,我去探访外婆的妹妹(我称呼为姨婆),她退休后在海外定居。外婆家有兄弟姐妹七个,分布在天南海北,但几十年来一直经常通信,关系比较紧密。
姨婆给我一件毛大衣。我一看是玫红色,这么鲜艳的颜色我从没穿过,再说现在为了环保基本没人穿毛大衣了,于是摇头婉拒。
姨婆却说,这是你外婆的大衣,六十年前她送给了我,现在我再给回她的外孙女,留个纪念。我听了后比较惊讶,因为这毛大衣看起来颜色生动不算旧,竟然是六十多年前的衣服(到现在已有八十年了)。
关键是这件大衣经过了49年的解放以及后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包括抄家,这么大件的物品还能保存完好,而且姨婆从国内到海外竟然也带着,真有点不可思议。
姨婆看到了我的讶异,告诉我:“你外婆当年做这件大衣时,可是一两黄金一两毛,用了不少金子呢。”
大衣后面的故事一波三折:
外婆出身于大富之家,父亲曾经到日本留学,家里的兄弟姊妹在三四十年代全部接受大学教育。外婆跟着几个堂姐表姐一起就读广州的中山大学,在那认识了外公,后来随外公去了当时的两广重镇桂林。外婆年轻时又时髦又能花钱,一两黄金一两毛的料子能做件长大衣。
桂林解放的时候,外婆的表姐作为接收工作队的一员进驻桂林,外婆就穿着这件大衣去城门口迎接表姐。外婆的这位表姐出身豪富,却是地下党,在中山大学时领导学生运动是风云人物。表姐和工作队一起骑马进入桂林城,一眼看到欢迎人群中穿着玫红色大衣的外婆,赶快下马把外婆拉到一边责备道:“表妹,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怎么还穿着这么贵的毛大衣,这是剥削阶级的象征,快点脱下来,以后别再穿了,朴素为妙。”
外婆胆子小,也知道表姐是为她好,自然不敢再穿这件大衣。但毕竟这件大衣曾花了不少金子,压箱底实在可惜,于是她想到了在南京金陵女大读书的妹妹,那是教会学校,妹妹又是英文系的,穿这件大衣应该没问题。
于是外婆把大衣寄给了在南京的姨婆。姨婆那时是年轻小姐,觉得长大衣累赘,就改成了短大衣,剪下来的毛料做了个手筒。
姨婆大学毕业后,刚成立不久的政府缺少外文人才,于是进入市政府工作。那时政治气候还比较宽松,不太讲家庭成分,姨婆有时穿着这件大衣去上班,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后来办公室里就出现了闲话,来自几个同事,她们是进城干部的夫人,看不惯姨婆的衣服首饰,特别是这件大衣。可姨婆觉得大衣是姐姐所赠,仍然照穿不误。单位组织于是找到姨婆谈话,要她注意影响,抛弃资产阶级那一套,在这之后姨婆也不再穿这件大衣。
但这件大衣并没有被忘记。后来单位开展忆苦思甜、揭露剥削阶级罪行的大会,这件大衣被点名参加展览,受到了批判。展览结束后大衣差点被当作罪证没收,姨婆据理力争,以这是姐姐的衣服要归还为由,才把大衣保下来。
姨婆家后来在特殊年代经过了抄家,不知这件大衣怎么没被波及。八十年代开放后,姨婆又把这件大衣找出来穿上,当时物资匮乏,像这样的毛大衣市面上已很难看到。后来姨婆出国,这件大衣又随着她漂洋过海。
现在大衣被传送到我的手上,外婆也已经仙去。虽然我从未穿过这件大衣,但它背后蕴含着姐妹情、祖孙情,见证过历史的边角,是传家的收藏,要保留一百年。
在电脑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到大衣的照片。大衣到现在已有快八十年,但看着一点都不旧,颜色鲜艳,具体是什么毛我也说不清楚。难以想象在我印象里一直古板像马列主义老太太的外婆,会在年轻时穿着这样的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