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感恩生命中有你】一架老相机

绿
绿珊瑚
楼主 (文学城)

谢谢红山口的介绍和推荐,让我进入到星坛的收藏活动里。看到各位的彩(精彩)帖纷纷,我就想写写我家的这架老相机吧:佳能Canon QL17.

佳能canon Q17现在是老相机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欢的一款相机。它最早于1965年在日本问世。型号QL代表快速装底片(quick loading),17则代表最大光圈达到f17. QL17的生产年期从60年代到80年代为止,据说1969年推出市场,1982年停产,共历经了三代。而我老爸的这款相机,大约是72年左右买的,应该是第一或第二代全机械自动相机。

 

老相机图

 

(网络照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老爸在七千人大会后被“甄别平反”,调到一部委负责外事工作。记得他曾出访过波兰、日本等。也因此在圣诞节和元旦等节日期间收到许多国家送的礼物。一般大的、贵重的礼物要交公,小的礼物则归个人。因此我拿到了不少虽小却让我无比喜欢的礼物,如日本的大扇子和絲巾:絲巾上有一位日本艺伎,(后来在工厂参加文艺演出时,曾用它作过道具);如冰岛的明信片:白雪皚皚中有一栋红色的尖顶小木屋,我想像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还有个德国送的铅笔盒:软软的棕色人造革皮,里面分门别类,让我把钢笔、铅笔、尺子、削笔刀还有区别针放好。记得下课后,好多同学围到我课桌边,看这个新奇的铅笔盒。

爸爸曾花了一百多元买下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是日本人送的,后来我用了很久,偷听美国之音,直到八十年代用它学英语。

1966年,文革开始了。父亲被批斗,挨过打,去干校劳动,后来又被送回家养病。而我,逍遥一分子,在无学可上的期间,学会了照相。爸爸教我快门速度、光圈和景深的关系,取景构图的基本知识,就放手让我去实践了。我用家里的一台国产135相机给同学发小照了不少照片。我还学会了装胶卷。为了省钱,朋友爸爸帮我们买来胶卷盘片,我们自己分装。我和朋友在卧室里,拉上窗帘,盖上两床被子,她负责拉紧被子,不让我的肩膀漏光,我双手在被子里,把卷轴尖端对着我,一圈圈的把胶卷缠紧在卷轴上,然后再把卷轴装进暗盒,拉起片角在外面,一盒胶卷就好了。

文革中的混乱,工作学习都停止了,可外国照常在假日送礼品。所有礼品被集中保存起来。(可以看到那个年代还没有大规模的贪污腐败)。几年下来也许是礼品太多了,大约七十年代前后,春节时单位放出礼品给大家,让大家抓 阄。贵重物品已订好价格,好像有个条件是被送礼品的个人可以优先选择,如果他不要了再允许其他人抓阄。所以爸爸很高兴的捧回了这台佳能相机,他说一是相机是日本送给他的,他有优先权;二是太贵,RMB400元,没人要。老爸说再贵也要买到这台日本名机。那个年代,400元也是一笔大款了,(记得老爸的一个朋友,说不想看见那些造反派,在颐和园后门买个四合院,院里还有口井,总共一千五百元),何况家里并不算富裕,被打倒的老爸,只有80%的工资,还要供养老家的爷爷奶奶。

佳能canonQL17是一台以实用方便为主的机械相机。老爸说它的镜头非常大,40mm F1.7的镜头是大光圈级镜头;有自动曝光表,因它是快门优先,选定速度后,对准物像,可以自动测光,自动为选定的快门速度匹配光圈值。而且不用依据人工观测的距离。它的取景器大,里面有个明显的小窗框线,小窗中有黄色的两张影像,对准物体后,转动对焦环可以看到两个影像在移动,待两影像重叠成一个清晰的影像时就表示已对好焦了。

我一有空就拿相机练习,试着对比自动测光和我手动选的光圈区别。特别喜欢它的自动测焦距和上胶卷的方便快捷,只需将胶片拉出一段,拉过镜头,使齿孔与齿轮契合,关上后盖,再拉过片扳手2-3次即可完成装片。(我的装卷技能也没用了)常常和老爸到公园拍照练习。一卷胶片可拍37-38张。拍出的照片也非常清晰。一枚小电池也可用很久。

(网络照片)

1974年,老爸过世了。后来有个爸爸的远亲表弟来信要买这架相机,他在内蒙矿区工作,据说有钱,曾托老爸帮他买过一台120相机。老妈把信仍给我,让我回,我不客气地回信他:父亲遗物,不卖。

八十年代,儿子出生后,这台相机记录了他的快乐童年。

 

 

 

家里有台好相机,也是个麻烦。常常有人来借,亲戚、朋友、同学等。如果是我同学或发小借,我会说我去给你们照;亲戚朋友借,就只好借给他们了。

后来同事也借,说野外出差要照清晰的工作照和植物标本,所里的相机质量不好,照不淸楚;抹不开面子,也借了,再说也是我的课题。我出国后,又找我妈妈借,一直未还。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老妈到美探亲,才把相机要回来,带来美国。那个相机盖他弄丢了,配上一个不合尺寸的盖在上面。

旅游时,我高兴地带着家人及两台相机:一个儍瓜机和这台老相机。佳能相机看起来都好,按快门响一声,把胶片卷过去也正常显示数字,照后如果忘了卷,快门则是按不下去的。胶卷照完了就自动倒回胶卷盒。只是送去洗印后,胶卷一片黑,未有任何影像。看来相机坏了。

我回国时把相机带回去,专门到王府井北京照相机厂维修部去修。维修老师傅一看到相机,兴奋地来回反复地看了几遍,还叫他的徒弟来看,说:你看这精工,多好。现在哪有这么好的金属精工呀。经检查,是快门坏了。留下来修理。维修单上写的很详细,特别注明:原装皮套,后配相机盖。

一周后我取机时,老师傅专门和我说:这么好的相机不要再借出去了。你这还是原装原套,好好保留吧。现在这种相机在拍卖行要十几万呢。

 

(网络照片)

 

相机修好了,我也再没用过它。

科技发展飞快,在儍瓜机时还是用胶卷,要冲洗印;而数码机更方便了,随便照,照完传到电脑上即可。现在索性相机都懒得带了,手机在手,有广角、有远照近照,有夜间模式,有人像模式…,带个爱疯走天下。踏遍千山万水,照遍绿草红花,留下皓月晚霞,还有朋友舞台上的倩影。

这台第一(二)代佳能CANON QL17,大光圈级镜头的机械相机,见证了我们一家三代的点点滴滴。它静静地坐在儿子家客厅的柜子里。现在它是收藏家喜爱的老相机,由于它优良的镜头素质,标准定焦镜头,也是仍使用胶片的摄影爱好者心中的佳品。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的收藏,感恩生命中有你】一架老相机 李南央:改变加州 冲!costco 于向真:《人物小传》怀念二姐吴永杞 于向真:<人物小传>启蒙恩师朱凡
晓青
相机,自行车不能借给他人。老相机记录着历史,也记录着家史。你是我看到第二个文革期间学本事的!

另外一个网友学外语!

绿
绿珊瑚
他学的本事有用。我的爱好日后没一个帮我赚钱养家。自行车借人就更多了。

我不在家,同学到我家借车借冰鞋,拿上就骑走了。

花似鹿葱
老相机珍贵有历史值银子,好好保管代代相传啊!
最西边的岛上
老照片真清楚。小声问一句珊瑚姐:儿子小时候是不是很淘气(腿上怎么有那么多“伤痕”)呢?;-)
绿
绿珊瑚
是的。自称是他班上第二闹将。天天到锅炉房的煤堆

上玩,回来洗得用二盆热水。到美国时,我第一眼就看到鼻梁上的疤。国内缝的不好。现在倒看不到了。

花似鹿葱
男孩子都如此,我儿子差点让邻居用水果刀捅瞎眼睛!
最西边的岛上
Wow,这么淘还是第二?那第一肯定会把他妈妈气S了 ;-))
最西边的岛上
啊?我本来还以为我儿子是最淘气的呢。:-)
绿
绿珊瑚
第一闹将是打架大王。身世很惨。他妈妈

被开枪打死了。看我这篇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2232/200906/4466.html

最西边的岛上
一声叹息, 两泪汪汪 。。。
绿
绿珊瑚
那时候人说:男孩子小时淘,大了才有出息。
最西边的岛上
是啊,所以那时度日如年,每天都希望他第二天就长大了 。。。
冰星
我第一次接触到公司的电子相机,立刻认识到胶卷将被淘汰。那时的电子相机用三寸软盘,一张照片几百KB。按下快门后,

能听到写盘的声音。不能连续拍,要等写完磁盘后才能拍。尽管如此,我再也不用胶卷相机了。

冰星
手机能拍照后,再也不用电子相机了。
最西边的岛上
大哥,我觉得我们都是摄影盲(我也基本不用相机了),不信问问港兄,摄影大师们肯定还在用相机。;-)
z
zhiyanle
古典经典的收藏。老相机一好处:难伪造底版。娃娃好可爱。。。
绿
绿珊瑚
是的。摄影家都还在用好相机呢。

这种古董相机真的还照出绝美片,因为它镜头真的很大。

云霞姐姐
相机后面的故事,写得真好!
耳机
这个机型和那个年代的车型很像
绿
绿珊瑚
是像。1972年的红旗轿车。现展览在黑鹰博物馆

绿
绿珊瑚
号称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乘坐的
h
hongshankou
俺也跟着俺哥洗过照片,记得相机是海鸥牌的。
唐歌
陪着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