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尘凡无忧的题问: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卢岩
楼主 (文学城)

日常口语中的我义为主宰,佛教中称为转移身见,梵语是萨迦耶见(sakkāya-di??h),圣经里作塞斯(Seth),墨西哥的那瓦特尔语为提拉考安(Titlacauan)。提拉考安义为“我们是它的奴隶”;此说法与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发现的“人是自我的奴隶”的说法相同,奴隶主就是转移身见。

未曾生我没有我。

生我(塞斯Seth)之时我是亚伯(Abel),参见下面的尘刹土案例。亚伯是个很小(很细微)的我的概念,即是插图25中埃及夏娃抱着的孩子(亚伯),即插图26中墨西哥玉女抱着的孩子(雨龙),即是插图8的大神天,佛教的儒童(梵语摩纳婆),汉语的福,印度教的婆罗门(Bramin)。这个亚伯的产生于前意识(即夏娃识)的特性,总是抓着这些什么东西;那个(或那些)被抓着的东西就被润色成为了有生命的了。由此亚伯产生了众生。亚伯不单单是人的自内我,而是众生产生的源泉,所以夏娃成为了众生之母。

14.1、集起和尘刹土

集谛,亦有爱谛、业经等异名,谈苦谛中苦的原因。业是身口意三业。身业是身体行为习气的积聚,此身即是;口业是语言习气的积累,此口说的就是;意业是思想行为习气的累积,此心所想的就是。集是心的功能,是收集,集合义,有三义:能集、所集、集起。能集是说心能收集诸法的种子;法种如第11章生命之树中的百法。所集是说心即是那些收集来的种子。集起即心能发起被蕴育成熟的种子,使之现行。

集起是心的定义,有四个必要元素:因缘,等流缘,所缘缘,和增上缘。其空集∅是15.1节的毕竟空。

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其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一)种子,是无意识中善染无记的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望彼是因缘性。前意识望彼;彼(即无意识)立刻随等流缘变化。(二)现行,是前意识及其相应所变的相、见、性、界地等。有说唯种是因缘性;那只是表面的现象,非依理说。圣人说前意识(即夏娃识)与无意识(即亚当识)辗转相望为因缘。

二、等流缘,谓无意识及其心所有法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多同类种俱时转,故如不相应则非此缘摄;于此,眼耳等八识非互为等流缘。心所有法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等流缘的体即是生命之树的等流果(参见11.6.2节)。

三、所缘缘,就是客观目标,意识所对,即境。境有三种: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参见11.4.5-3节)。日常生活的世界,是这三种环境的混合。

四、增上缘,除去以上三种缘,所有其它的,与集起或顺或违或不障,都是增上缘。增上缘也是必要因素,现实生活中,如果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缺了某处,思想意识就会有缺失。比如星位不正,地球的引力减少,就可能是作为增上缘的身识功能不正常造成的,我们说此种状态不是健康清醒的思想意识状态。大千世界中,增上缘众多,但我们谈集起是在谈心,所说的增上缘即是22根(参见11.6.5节中生命树的增上果)。

下面以尘刹土世界的生起为例来谈集起。

土即身土,觉义,即法尘。这么理解,病人在医院做手术,局部或全身麻痹;彼时他感觉被麻痹的身体部分没了,就是那部分肢体的感觉或身土没了。人的身体和外部世界都是身土,觉。下段文字说的是禅定中的幻觉状态,即独影境,从没有身土开始,即从没有思想意识和身体的感觉开始。

昏暗中(注1),微弱朦胧的小我望见(注2)前面有个类似株杌(即枯树桩)的东西。心想:那是什么?好像是棵枯死了的树!?(我在望;瞬间转移;注3)?小我站在了山坡上枯树桩的近前。同时,环境变亮了(注4)。在山坡上的小我看清楚了,那东西确实是(注5)棵枯树。我想,这是什么地方?我四处张望。(此尘刹土世界随我所望而生长广大,等流果相续。)我在一个山坡上,环境变得越来越清晰,风吹枯草,天上还有鸟在飞。我望见远处好像有个破房子,那是什么地方?(瞬间移位,我到了房子的附近)我看清楚了,这是座庙。(庙的建筑变得越来越清晰;等流果相续;光照度由昏暗而变亮)。我四处望。(庙周围的环境在形成中;等流果相续;光照度由昏暗而变亮)。庙门是关着的,里面什么样?(瞬间位移,我进了庙。)庙门自动地关闭了,里面一片漆黑(注6)。

注1,此“昏暗”即13.7节所讲的十二有支的第一支,无明支,愚钝无知义。

注2,此望彼是因缘性。那株杌是个异熟果,是一法尘;此说那是上帝造出夏娃的那根亚当的肋骨。是中,无意识的纯净部分是神识;无意识的污染部分是亚当识;前意识是夏娃识。株杌出现后,夏娃识就动起来了,就是十二有支的行支。随我所望,等流果在向那株杌聚集,所以我的感觉从“那是什么”,变成了“好像是棵枯死了的树”。

注3,随我所望,等流果在向那株杌聚集,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相当于我从昏暗中来到了山坡上。这就是瞬间转移的原理(更多的案例描述参见12.1节)。

注4,这“亮光”的意义是“我看清楚了”、“我明白了”。此亮光有自证功能,有自我的含义。此小我是随念自我,中华文化称之为福,佛教称之为儒童(梵语摩纳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称为亚伯(Abel),墨西哥沙门教称之为羽龙(Quetzalcoatl),印度教称之为婆罗门(Brahmin)。此处的株杌附近即是前意识(夏娃识)。较远的,由“思”发动,和“想”取来的环境,就是客观环境,就是客观事物(即亚当识)。夏娃识和亚当识彼此相望,相应而动;此辗转相望是因缘。他们俩就构成了一尘刹土世界。

注5,此“是”是认知,结生义。结生就是那根无意义的株杌变成了这里的有意义的株杌,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至此,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即株杌),造出了夏娃,而夏娃又生出了亚伯。这个关于心理机制的宗教寓言就讲完了。前意识总是抓些什么,作为(即是)内部的我,此小我即是亚伯;这是前意识的性质。所以古人所画的夏娃总是抱着亚伯,如插图25是埃及夏娃, 26是墨西哥的玉女,是金童玉女的玉女(即夏娃)。她们俩抱着的孩子就是亚伯和羽龙,是众生之母的象征。

注6,这漆黑代表着我对庙里面一无所知,是无明,即十二有支的无明支。从此再望,就会形成另一个尘刹土世界。

这段话述说了四处:一无明,二山坡上的株杌,三庙门前,四庙里。在我后来的记忆里,那些就变成了转移身见(参见11.4.4.1.4.1节)。转移身见就是日常口语中的我;圣经里称之为塞斯(Seth),是亚当和夏娃的第三子。古人用步屈虫(尺蠖;如图24)来形容前意识。步屈虫的后脚总是抓住些东西,前脚去找落脚点;就相当于前尘刹土案例中,前意识驻在暗处(抓着暗处)望株杌;驻在株杌望庙;驻在庙门外望庙内。就这样,前意识总是抓着些东西再四处张望,思量,留下了大量的痕迹。紧随着夏娃(即前意识)的随念自我是亚伯;塞斯就是那后面的痕迹,所以塞斯总是慢慢地跟在夏娃的后面。

本案例述说了一次集起,一尘刹土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如插图1至22)是由十亿尘刹土构成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4.2、禅的故事 4.1、生命之树 3.7、肉眼通作法的纠纷 3.5、肉眼通的鉴别 3.4、巴甫洛夫楼
尘凡无忧
哇,谢谢答疑。早上刚醒,朦朦胧胧,内容太费脑筋,先说个简单的,可以把我的名字改成尘凡无忧吗?:)
尘凡无忧
内容我回头读,我笨,不见得能读懂,不过先好奇一个,为啥你回答的是佛教问题,却用了基督教的人物来解释,这叫集大成么?:)
卢岩
我将翻译成英文,为了汉语英语内容的统一。另外,佛教中的人物现代人都不知道,圣经人物人人都知道,读起来就简单多了
尘凡无忧
原来如此,谢谢答疑。:)
卢岩
佛教要求(或建议)用对方的语言给对方解释清楚,这是佛教理论在中国60几种宗教中通用的原因之一。
n
nearby
先赞
尘凡无忧
读了,似懂非懂,产生很多新问题,暂时不问了。:)用步屈虫来解释意识很形象。估计这些这里的高妹,望沙,小茶他们可以跟你探讨
尘凡无忧
明白了,谢谢解释。对这些我是门外汉,纯粹看热闹。。。不过读了你的,好像清晰一些了。:)
卢岩
有眼光!那是个佛教中的经典比喻,可不是我造的,和尚尼姑们各个都这么讲。
尘凡无忧
你可以造啊,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卢岩
以彼之道,还至彼身!你的记性可真好!
尘凡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