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神救赎我们的原动力是什么?直到读了《The Road Less Travelled》这本书,我好像明白了一点。这本心灵成长书最早出版于1978年,可是现在读起来没有一点儿时代的陈旧感,是绝对的经典。作者Dr. M. Scott Peck是一位心理医生,他讲述了几个心理分析案例,让我感到非常有收获。我先是在Kindle上读完一遍,感觉醍醐灌顶,又去网上买了一本精装版,从头到尾做了笔记又详细地读了一遍,所以非常推荐给大家。
首先的收获是,这么多年来我总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所以很自卑,也不愿意表达。读完这本书明白了,原来我的确有neurosis。不但我有,作者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心理疾病。而且,这些心理问题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上,大部分都与原生家庭有关系。我突然意识到,儿子的问题并不完全是我的错,也许是基因或者命运的安排,或者说是业力(Karma)。虽然从某个方面讲,我对儿子可能是施害着,可我自己也是受害者。所以不需要对自己太苛责,不要大包大揽都认为是自己的错。就像这本书的第一句话“Life is difficult”一样,孩子也需要像我们一样要经历过痛苦和挣扎,才会找到自己spiritual growth的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关于“爱”,《The Road Less Travelled》这本书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Love: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如果用这个定义,我们就会分辨出什么是“爱”,什么是欲望。比如说,我要求儿子学习成绩好,肯定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我自己Ego的需求,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成绩好肯定不能等同于spiritual growth。而我自己经历的上帝对我的“救赎”,实质上是来自于神的恩典(Grace),是神用“大爱”的力量把我的Ego boundary打破,把我心里的空虚用光明填满,让我得到了spiritual growth。所以,我认为神爱我们的原动力,就是用“爱”带领我们走好spiritual growth的路,让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和感受到Being中天堂般的极乐和幸福。
我一直在想神救赎我们的原动力是什么?直到读了《The Road Less Travelled》这本书,我好像明白了一点。这本心灵成长书最早出版于1978年,可是现在读起来没有一点儿时代的陈旧感,是绝对的经典。作者Dr. M. Scott Peck是一位心理医生,他讲述了几个心理分析案例,让我感到非常有收获。我先是在Kindle上读完一遍,感觉醍醐灌顶,又去网上买了一本精装版,从头到尾做了笔记又详细地读了一遍,所以非常推荐给大家。
首先的收获是,这么多年来我总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所以很自卑,也不愿意表达。读完这本书明白了,原来我的确有neurosis。不但我有,作者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心理疾病。而且,这些心理问题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上,大部分都与原生家庭有关系。我突然意识到,儿子的问题并不完全是我的错,也许是基因或者命运的安排,或者说是业力(Karma)。虽然从某个方面讲,我对儿子可能是施害着,可我自己也是受害者。所以不需要对自己太苛责,不要大包大揽都认为是自己的错。就像这本书的第一句话“Life is difficult”一样,孩子也需要像我们一样要经历过痛苦和挣扎,才会找到自己spiritual growth的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另外,这本书让我选择相信了神的存在。作者提供了一个心理分析案例,让我特别有感触。他讲一个年轻人,从大学肄业之后就一直躲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屋里,他很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就来做心理咨询。从交谈中发现这个年轻人原来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可是大四那年女朋友的离开和最好朋友的车祸去世,让他非常受打击,他就开始与世隔绝,索然独居了。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他突然就对一切事情失去了兴趣,也失去了生命的方向和活着意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他偶然提到了他曾经在Florida的飓风中跳海自杀,结果被海浪卷回了码头。这时候,作者为心理医生问他,你不觉得这是上帝在救你吗?他说,这没有什么呀,只是巧合而已,只是海浪碰巧把我给推回来了呀。作者问他,为什么你的朋友车祸去世,你要诅咒上帝。而你被海浪救回来,你觉得就只是巧合呢?到这个时候,那个年轻人才意识到自己的厌世,是潜意识里对上帝的埋怨和失望,因为对上帝失去了信心,他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当他意识到其实自己一直都在受上帝的保护和眷顾的时候,就重新拾起了信心,后来也积极主动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读到这个地方,我想到了自己。对呀,为什么我总是在抱怨命运对我不公平,而认为生命中幸运的部分就是理所应当呢?当我主动地去注视我生命中幸运的点点滴滴的时候,心里就开始相信,是不是真的有神在冥冥中保护我?在那一瞬间,我有感到了莫大的信心和力量。
不过不要误会,这本书不是劝你信上帝的。作者也说了一些通过摆脱对上帝的信仰,而得到心理医治的案例。毕竟信仰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传播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各种各样人的Ego,就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作者重点是形容有一股冥冥中的力量,基督教称之为上帝,道家称之为道,伊斯兰教称之为真主安拉,佛教称之为菩萨,在作者那里统称为神(God),他们有一种保护和救赎众生,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帮助人们向上成长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是什么呢?就是来自神的“恩典(grace)”,也就是神对我们的“大爱”。可是,神为什么要爱我们呢?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爱”的定义。
《圣经》的《哥林多前书》里有一段很美的文字,“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我很喜欢这段文字,但是它好像说的是“爱”要怎样做,并没有解释“爱”究竟是什么,究竟为什么。
关于“爱”,《The Road Less Travelled》这本书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Love: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如果用这个定义,我们就会分辨出什么是“爱”,什么是欲望。比如说,我要求儿子学习成绩好,肯定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我自己Ego的需求,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成绩好肯定不能等同于spiritual growth。而我自己经历的上帝对我的“救赎”,实质上是来自于神的恩典(Grace),是神用“大爱”的力量把我的Ego boundary打破,把我心里的空虚用光明填满,让我得到了spiritual growth。所以,我认为神爱我们的原动力,就是用“爱”带领我们走好spiritual growth的路,让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和感受到Being中天堂般的极乐和幸福。
那么我这次幸运地得到了神的恩典(Grace),以后神会不会一直保佑我?回答是“~不~会~的”!
God应该是独立存在,不依赖于任何事物的。
如果是这样,God为什么创造世界呢?如果God创造了人,让人来崇拜他,人不崇拜他就不高兴。那么God就是依赖于人的,因为他的喜怒与人的行为有关。这样看来,God就不是独立的了。这就与God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任何事情物的前提互相矛盾。
所以,这样的God是不存在的。
如果翻译成“神”,它是存在的,是宇宙中一种向上的力量,充满了爱和光明。
如果翻译成“上帝”,它是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上帝”是先知们为了传递“神”的力量,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至于各种信仰中上帝的喜好厌恶,只不过是人们出于各种目的,把自己的Ego强加到上面的结果。
上帝是无限的,是一切,是自然,是宇宙。有限的我们同上帝在一起,是上帝的表象。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的,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认识了事物发生的原因和规律而感到自由和平静。
对一些人而言,拟人化的上帝无法令人信服。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从小跟着父母与哥哥到香港的时候,一直以这个为生活的基石之一,父母为人非常低调,谨慎,但与长居港台的奶奶,因为信仰不同,痛苦的争吵,也是当年不堪的记忆之一,,直到有一天,爷爷因为生意失败,轻生了,说世界缺了一角,天几乎塌下来,也不为过,,,当时有几年的痛苦与煎熬时光,,有一天,在班上上课的时候,就身傍一女同学的问候,忍不住当众哭了,戏上看的,是戏,,人在最傍偟无助的时候,一句简单,善意的问候,击溃了心理的堤防,,,因为年轻吧,面子观念与包袱不是太沉,真性情容易表露,,后来就是像书里戏里的故事一般,这位女同学的包容与宽厚,与她的信仰一起,支撑了我以后几十年的人生,风雨飘摇之中,想起她当年对我伸出手的那一刻,神智会回笼,,,现在我们家的上上下下,都认识她几十年了,,,可以说是缘份,可以说是冥冥注定的安排,,我若看到"苦难与救赎"这个话题,就会想起基督教义里的苦难,救赎,无私,宽容,,,因为一个人,再黑暗的记忆也会被光与温暖而取代,,信仰的家庭或信仰的力量,的确神奇,,因为她,对一个城市再不堪的记忆,也会淡化,,会变得有牵挂…………
她后来经历了许多许多事,是长年的磨难,可以用惨痛,忍耐,坚强,释放,努力不断来形容,我父母那一辈,曾是看《牛虻》的年轻人,对她赞赏不已,视她如自己的女儿一般,在我母亲行动还是自如,但年迈的时候,两个人在香港我父母家附近小聚,我母亲最后的日子,她是离她最近的女儿…………
既能给予我们,也能毁灭我们。
版主最新观点,川普是神派来的,上帝派来的。
他们喜欢人们去皈求他们,做他们的眷属。他们的神通能力比人大,寿命极为漫长,天人们喝一杯茶,我们的人生已经过完了。
估计LZ为走出抑郁读了不少有关精神心灵方面的书,又加入自己理解想法,感觉里面概念有些杂乱,甚至与基督教教义相悖。
总之恭喜你,不管以什么信念方式能改变自己,走出抑郁,由衷为你高兴。有首歌“love is everything”。
我即是佛,佛即是我。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