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文 | 拾遗
授权来源 | 拾遗(ID:shiyi201633)
一家媒体昨天又提起了《芳华》,然后给出了这样一句评价:
「社会正在惩罚善良泛滥的人。」
听到这句话,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善良」这个词越来越贬义化。
这两年,在微信朋友圈,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
《善良的人,最容易受伤》
《过分的善良,就是傻》
《善良会限制你的想象》
《别让你的善良成为你的软肋》
《没脑子的善良,比恶毒可怕一万倍》
这样的文章读多了,会让人不知不觉就排斥善良。
上个月,一个朋友就对我说:「现在我都不敢行善了。」
一是,看谁都像是个骗子;
二是,怕别人骂我是个傻逼。
小时候,我也很善良,喜欢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
但后来经历两件事后,便很少对陌生人行善了。
第一件事:
一位青年拿着母亲病历,跪在街边流泪求助。我心酸,给了100元。
可第二天,我在网吧遇见了他。
第二件事:
一个20来岁的女孩,挺着大肚子坐在路边,她说,
「我被男朋友甩了,现在孩子要出生了,我需要买车票回老家。」
我心酸,给了100元。但半年后,我再一次碰见了她。
经历这两件事后,我拷问自己:
「你的善良,这样被人拿去消费,你再行善,不是一个大傻逼吗?」
后来,我便很少行善了。
直到我妈一句话改变了我。
那一天,我正在书店看书,天空突然下起了大暴雨。从书店玻璃望出去,正好可以看见一个乞丐。
他没有腿,正用手撑着身体,艰难向书店的屋檐下爬来。我抓起伞,跑到书店门口,想冲过去为他遮挡雨水。
但我犹豫了——
屋檐下这么多人都没动静,我这样冲过去,会不会显得很装、很傻逼?
于是我又回到书店坐下了。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一闭眼,脑中就会出现乞丐在雨中爬行的画面。
我问我妈:
「你觉得我该帮助他吗?如果我帮助他,其他人会怎么看我?」
我妈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干嘛要管别人怎么想。你付出,是因为你需要。」
我不太懂:
「你付出,是因为你需要?」
妈妈解释说:
「善良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这句话,让我重新拾起了善良。
网友haowu讲过一段经历。
那天晚上,楼下有猫叫,叫声凄厉,响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他下楼一看,发现了四只小猫。小猫应该是刚出生,因为还不会走路。
haowu犹豫了好一阵,最后还是没救小猫,上班去了。
「我之前没有养猫的经验,不知道怎么照顾小猫。而且工作又非常忙,抽不出多少时间照顾它们,还是让其他人来救助吧。」
那天下午,突然下起了大雨。
望着窗外越来越密的雨点,haowu心里不安起来。
终于,他跑去给老板请了假,然后用最快速度赶了回去,把四只濒临死亡的小猫救回了家。
那天,他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我之所以要救四只小猫,并非出于多么崇高的目的,所图的也不是他人的赞美,而是如果不这么做,我会恨自己很久很久。」
在广州一条街道上,摄像头记下了这样一幕:
一位环卫工人突然摔倒在地。这时,一位学生妹妹正好路过。
她停下来,看着环卫工人,就这样看了好一会,似乎在犹豫什么,但最后她还是没有帮助他,拖着箱子离开了。
但她心里显然并不好受,所以频频「三步一回头」。
正在大家惋惜感叹之际,几分钟后,这位小妹妹又倒了回来。
这时,她手里多了一杯水。她把水递给环卫大叔后,又再次拖着箱子离开了。
这次离开,她心情显然是舒畅了,步伐大而轻快,马尾辫甩得老高。
后来,记者采访了这名学生妹妹:
「你为什么又决定倒回来帮助他?」
学生妹妹回答了这样一句话:
「我其实不是为了帮他,我只是为了我内心能安宁。如果我今天没有帮他,恐怕这一个月都会活在愧疚里。」
最近,一位朋友要进藏旅游。
由于那地方时常没信号,所以进藏前,他托付给我一件事:
「替他给贫困山区三个孩子寄钱。」
我这才知道他在悄悄资助贫困学生,而且已经整整八年了。
我问:怎么一直没听你说过?
他答:这有什么好说的。
我问:孩子们知道是谁在寄钱吗?
他答:不知道。
我问:那你图啥啊?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为什么一定要图啥啊?
行善又不是往银行里存钱,要想着连本带利的回报。
我只是发现心里有个软弱的地方,觉得这是优点,不要让它变硬了。
懒人在知乎上讲过一个故事:
那天,她和朋友坐公交上班,一位中年妇女焦急地问大家:
「行政审批中心,在哪儿下车啊?」
周围的人都没有搭理她。
懒人见状,便对她说:
「你可以在国土局站下车,也可以在XX路口站下车,审批中心在两个站的正中间。」
中年妇女说:「可我不认识路。」
懒人就说:「我在XX路口站下,到时你跟我一起下好了。」
到了XX路口,懒人叫她下了车。
然后指着远处的一栋楼说:「那就是行政审批中心。」
中年妇女一看,竟然生气了:
「国土局站明明就离那里近一点,还不如早一站下,我能早点过去。」
说完,扭头就走了。朋友见状,就告诫懒人说:
「你就喜欢管闲事,现在热脸贴了冷屁股,舒服了吧?!」
懒人笑了笑,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选择做善良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做了就会有效果,而是我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我不是为了别人的感激,而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灵的需求。这样做了,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大多数时候,我们行善,都得不到实质性的回报,甚至连一句「谢谢」都是奢望。
有时不仅得不到回报,还会换来带着敌意的误解,甚至是深怀恶意的骗局。
既然行善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弊大于利,那我们还需要行善吗?
1963年,一个叫玛莉的女孩,就带着这样的困惑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
「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何我帮妈妈把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捣蛋的弟弟什么都没做,得到却是一个甜饼,西勒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吗?」
西勒是儿童版栏目主持人。
十几年来,他收到的「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已经不下前千封,但他不知如何作答。
三年后的一天,西勒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婚礼现场,新娘新郎互赠戒指时,都阴差阳错把戒指戴在对方右手上。
牧师发现后,幽默地提醒:
「右手已足够完美,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西勒听到这句话后,立马醍醐灌顶。他立即给玛莉回了一封信:
「嗨,玛莉,还记得三年前的问题吗?很抱歉,直到今天,我才有了答案。
我希望你能认真听,希望你不要再为坏孩子得到苹果而耿耿于怀。坏孩子虽然得到了苹果,但你却得到了上帝最好的礼物,因为你成为了一个好孩子。
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的最高奖赏,同理,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也就是对好人的最高奖赏。
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得到了帮助。这就是上帝给我们的最好回报。」
人为什么要善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人为什么要善良?
作家梁晓声说过一句话:
「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是啊,我们之所以行善。
不是为了别人的感激,不是为了别人的赞扬,不是为了别人的回报;
而是为了证明我心依然柔软,
而是为了让自己良心上过得去,
而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
而是为了让自己看得起自己。
喜欢作家李蔷的一句话——
「最大的善良,是敢于在受伤后,去相信下一个人。」
▼
诚然,这世间有着太多骗子和恶人,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就把心里的那些个善意给掐灭了。
遇到不能立刻辨别的事,我们要做的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给自己设定几个原则:
- 这个善意是我能承受的
- 这个善意不会影响到我的生活
- 行善时避免进入封闭空间
然后就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
*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210、、、布票不够用啦……
http://bbs.wenxuecity.com/joke/915458.html
要不这个也可以
西门说
每一件小事里,都有个善意的选择。
放厨余垃圾时顺便把水滗掉,扔碎玻璃的时候另行包裹并备注一下。
遇到别人问路,不要只是随意一指,尽可能把路线解说得清楚明白。
深夜归家的时候宁可拿手机照明也不要用力顿地去亮感应灯。
并不只是大张旗鼓地搞捐赠、做慈善才叫做善良,最美好的善意往往隐藏在这一类举手之劳的小事中。就因为它发生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所以呈现的才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做高尚者,也有权利做卑鄙者。
善良,从来只是人性的选择。
哪怕,发生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01
1988年,BBC的演播厅里,一位79岁的老人受邀参加一档节目。
他平静地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眯起眼睛,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
突然,他身边的观众全都站起来,一齐望向他。
没有一个人说话。他们只是默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眼前的这位长者。
老人整个人一下懵了,他诧异地回过头,还没搞懂现场发生了什么。
沉默了几分钟之后,演播厅里忽然掌声雷动,全场向他致敬,掌声经久不息。
原来,老人身上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整整50年,除了他自己,没有一个人知道。
这是一个足够漫长的故事,漫长到,要回到硝烟弥漫的上个世纪。
老人名叫 尼古拉斯 · 温顿。1938年,他还只是一个29岁的普通英国青年,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死人堆里救出几百条生命!
在战乱中,他悄悄帮助669个捷克儿童逃出纳粹集中营,安排8趟列车将他们送往英国,拿出全部积蓄,为他们找好新的家庭,让这些孩子活下去。
1939年,在伦敦车站,一位记者无意中拍摄到温顿与获救孩子的画面
以一己之力拯救669条生命,最黑暗的时代里,温顿让人性的光辉发亮到极致。
但他把却这段故事和全部资料都锁进一个箱子,随手一扔,扔到地下室一个积灰的角落里。
整整50年,他没有跟任何人提过这件事,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只字不谈。他把自己隐藏在人群中,仿佛地球上这个故事从未发生过。
永远消失了一般……
直到1988年,温顿的妻子在打扫地下室时,不小心踢到了一个旧箱子。当她打开箱子,看到里面一张张孩子的照片、一沓沓获救名单,这扇秘密的门才终于被打开。
打开时,门外站着的全是泪流满面的人。
当年获救儿童的资料
秘密揭晓,荣誉瞬间涌来。英国女王亲自封他为勋爵,捷克领导人授予他最高荣誉,伦敦车站为他塑起雕像,甚至太空中的一颗行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温顿却一如往常平静。
『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不是故意保密,我只是没说而已』。
BBC得知此事后,邀请温顿来参加一档电视节目。
主持人在台上慢慢地讲述当年的故事,忽然,她提高音量,冲着观众席喊:『请问,现场有谁是温顿先生救过的孩子』?
哗啦一声——
在场的所有观众,齐刷刷地全部站了起来!
那一刻,仿佛全世界都记着,他自己却忘了。
当年那些一脸迷茫走下火车的孩子们,如今都已年过百半,白发苍苍。
这50年来,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曾为了让他们活下去,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对抗一整个时代的黑暗。在点亮他们的生命后,又悄悄地藏身暗处。
2015年,温顿先生安详离世,享年106岁。
在善良的路上,可能孤军奋战,可能越走越孤单。
但它仍然,永远都值得我们选择。
因为,你终究会因为选择善良,得到灵魂的宁静。
02
这世上,有人使劲表演善良,想要感动别人;也有人轻描淡写,害怕感动中国。
记者柴静曾经这样形容一个人:『他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面对他,我土崩瓦解......』
柴静口中的『他』,是一个德国小伙子,却选择呆在中国广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支教,一呆就是十几年。
2001年的夏天,广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来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小伙。
村民们吓了一跳:『这是什么烂仔,头发咋这颜色儿』?
『烂仔』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卢安克。
卢安克很忙。他跑来跑去,一会儿租房子,一会儿搬桌子。忙完了,他拍拍身上的灰,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跟村民说:『我要办学校』!
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壤,不通公路,不通电话。
卢安克却选择在贫瘠里扎根,办学,讲课,不收钱。
他讲天文地理,讲数学英语,讲逸闻趣事,讲生活哲理。这些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上下起珠宝的倾盆大雨。
村民们不再喊他『烂仔』,见了面总是亲切地招呼一声:『欸!洋雷锋!』
卢安克觉得,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家人陪在孩子身边。
他经常去学生家里,帮他们做饭、做家务;放学后,他和孩子们一起爬树、放牛;下雨的时候大家一起挖泥鳅,抱成一团在泥塘里打滚。
孩子们跟他亲得要命。在向别人介绍他时,爬到他身上,用手勾住他的脖子:
『这个是老卢,我老爸!』
县里干部听说了这件事,立即『高度重视』:让一个外国人在这过苦日子,实在没面子。他们给卢安克在别处找了份工作,还安排好了住处。
卢安克坚决不答应,偷偷搬了家,怕领导上门『慰问』。
既然他不走,领导们又想出另外一个法子:让他留下,靠他出名,让他挂上红绸子上电视!
卢安克吓坏了,躲到学生家里不敢出门。有人推举他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他一听说就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说可千万别选自己。
『我不要出名,出名会影响我的工作,会伤害我的学生』。
『我害怕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他拒绝所有的记者,唯独接受了柴静的采访。只因柴静说了一句:『我不会把你塑造成名人』。
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时,这个德国青年笑了笑,露出一排整洁的牙齿,什么都没说。
王小波讲过一个故事。
有人问一个登山者:『你为什么要爬山』?
他回答说:『不为什么,因为山在这里』。
山在这里,卢安克就留在这里。
他没有袜子,因为大山里买不到45码的尺寸。
他没有孩子,但这里所有的孩子都叫他爸爸。
他没有依靠,却把一辈子,都交给了一座山。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在中国最偏远的一块土地上做的事。
在卢安克身上,最动人的不是『外国小伙在中国』,也不是『关注农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碰触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纯粹、最本真、最无功利的善意。
全世界都忙着赶路,忙着快速苍老,一不小心就丢失了善良。
而卢安克的善良,正给了那些步履匆匆的人一颗定心丹。
『安静一些,我怕惊动我所爱』。
03
有位漫画家画过这样一张图——
井里的人伸手求助,井外的人出手相救,但相隔太远根本够不到。
井旁边,一架梯子正尴尬地躺在地上。
有时,向你伸出手的,并不是真正的朋友。
摆在眼前的帮助,不一定是真正的善意。
吴孟达和周润发是少年好友,出道前两人天天呆一块儿,人生须尽欢,喝酒侃大山。
后来20多岁的吴孟达跑龙套跑成了经典,迅速蹿红两岸。
人一旦被名利诱惑,就如同向恶魔问路,走着走着就到了地狱门口。
吴孟达开始沉迷酒色和赌博,工作敷衍了事,最终亲手毁掉了刚起步的事业,而且还欠下30万元巨款。
这时,他的铁哥们儿周润发因为出演了《上海滩》中的许文强,仕途一路飙升。
周润发平时慷慨仗义,拿出30万对他来说并不难。于是吴孟达立马跑去跟他借钱。
没想到周润发一块钱都没给,只甩给他5个字:
『你自己解决』!
吴孟达寒透了心。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却不肯伸手帮他一把,算什么朋友?
他恨死了周润发,发誓跟他『老死不相往来』。
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一直没有片约的吴孟达突然被导演邀请去拍电影。吴孟达大喜,抓住机会拼命磨练演技。
电影拍完后大获好评,吴孟达不仅还清了债务,还一举拿下当年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颁奖现场,周润发也在台下。吴孟达瞥了他一眼,没理,只顾着向导演表达感激之情。导演却突然说了一句:『你最应该感谢的不是我呀......』
原来,当年向导演大力举荐吴孟达的,正是周润发!
吴孟达的视线模煳了。他曾经以为自己看透了人性,原来只是没读懂朋友的善意。
他终于明白,如果当时周润发拿出了那30万给他,他还是会在赌场上输光,还是会在夜店喝到烂醉,还是会在堕落的深渊里,永远都爬不起来。
『可怜的处境不会带来救助,只有坚韧不屈才能博得尊敬』。
——这才是当年那个最好的哥们儿,真正想要告诉他的话!
有一种善意,是可以噼头盖脸骂你,却默默无闻帮你收拾残局。
善良,不是急着满足自己的心愿,也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欲望。
爱与善,不仅是情感,更是能力。
在磨损的成年人的世界里 ,表达善意最体面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施舍,而是不动声色地,维护他的尊严。
04
一位母亲从农村嫁到城市,每年回老家见朋友时,都会摘下耳环、项链,换上最普通的粗布衣裳。
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坐着轮椅,没有指指点点,只是不在他面前蹦蹦跳跳。
一位车主看到路边有一对母女,没有高声鸣笛,停下来让她们先走。走到路中央时,孩子忽然向他鞠了一躬,开心地冲他挥挥手。
每一件小事里,都有一个善意的选择。
并不是拯救地球才算善良,救人一命才算善良,舍己为人才算善良,千金散尽才算善良。
看到陌生人出糗时,装作没看见,就是善良;
让座以后离开原地,多走几步,就是善良;
别人生病休养,不在他疲惫时突然探访,就是善良;
看到旁人落泪,少问几句『怎么了......』,也是善良。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比起轰轰烈烈的壮举,善良更多时候是不动声色,是恰到好处。
它不能给你带来任何物质的回报,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名变成伟人,但却可以让你心安,理得。
05
国内某平台上,有个『大善人』直播给山区人民发钱。
他把一张张人民币粗暴地塞到他们手中,为了直播效果,甚至往他们脸上抹泥,恨不得从屏幕里长出一只手,从你眼中拧出眼泪来。
直播一结束,他居然又把钱全都收了回去!
一个吵闹的世界,有一帮作秀的人,即使戴上花冠,也露不出善良的脸。
当他们靠近,总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当他们离开,除了凭添一道伤疤,什么都留不下。
在苏州,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一直悄悄资助一个叫周蓦的大学生。
周蓦从未见过他们,只知道他们曾是苏州一所大学的教授。毕业那年,学校组织了一场『困难毕业生见面会』,邀请两位老人前去参加。
那天,两位老人并没有出现。代替他们来到周蓦面前的,是一封祝福信:
『孩子,不见面,是不愿你思想上有负担。唯一希望你健康成长,做个善良的人』。
有一种善良,无名可显,无话可讲,永远不愿张扬。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在不动声色的善良里,凝视人心。
雨降落给坏人和好人,阳光也温暖坏人和好人。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权利做高尚者,也有权利做卑鄙者。
我们每个人都参与着这个时代,经历着这个时代。
这个世界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不仅仅是听众,还可以参与其中。
善良,从来只是人性的选择。哪怕,发生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谢谢人世间,所有不动声色的善良!
诸恶莫作:就是先断恶,先消恶报。
众善奉行:就是善念、善行,次得善报。
自净其意:就是建立在前二句的基础上,将善、恶念头都舍弃,由净入空。
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做人的总则;是佛教真正的教义。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等流传已久的防病良方广为人们所熟知。但其实,心理上也有这种神奇的防病“药方”。最近,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心存善良能提升机体的抗病能力,其在减少心脏病发作风险方面的效果堪比阿司匹林。
善良让身心都受益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把善良称作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得到”、失聪的人“听得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慈悲心与利他主义研究教育中心(CCARE)发布的这项研究结果,更让我们看到了善良对人体健康的诸多益处。该研究显示,心存善良能够减轻疼痛感、加速伤口愈合、降低血压、减少紧张感等;在流感季节,善良还可以将人们患感冒的风险降低16%。另外,如果医生对病人心存友善,付出关爱,病人会更愿意听医生的话,康复得也就更快,住院时间会大大缩短。
不仅如此,善良对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都很深远。
善良的人更长寿。在《生命时报》推出的“寻访百岁老人”系列报道中,那些长寿明星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良”。美国多项追踪调查显示,善恶影响人的寿命,乐意帮助亲友和邻居照顾孩子、搬东西、听他们倾诉的人,比只顾自己或只想“占便宜”的人更长寿,前者的死亡风险比后者低60%;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的人,死亡风险高1.5~2倍。这是因为善良的人会把时间用在运动等快乐的事情上,不会因算计他人而费心、伤神、自责。
善良是心理健康的营养素。心存善良,会让你乐于扶贫帮困、与人为善,心中常有欣慰、愉悦之感;还会乐于敞开心扉,整个人备感轻松。无论种一棵树,还是做一次义工,那种被人需要的感觉都会令你开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善良的人更能获得友情和感恩之情,他们从中获得的心理能量缓解了焦虑等不良情绪。
善良能提高团队效率。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善良的老板能为员工带来愉悦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健康,员工也因此更愿意主动帮助同事、为客户提供服务,会积极与他人建立高质量的关系,工作效率大为提升。无论在工作场合还是整个社会环境,善良都能营造一种友善的氛围,且具有传染性,会让氛围进入良性循环。
七成人认为行善会吃亏
善良的力量如此神奇,可惜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有媒体曾发起过一项关于“这年月我们还有多少善良和信任”的调查,在“善良度”测试中,58.5%的受访者曾“慷慨地把锤子借给过隔壁老王”,2%的人“每天吃糠咽菜,但捐助了好几个失学儿童”。在“是什么造成了冷漠和不信任的存在”选项中,33.8%的人认为是职业骗子败坏了社会风气,30.1%的人坦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只能自己顾自己,没功夫管别人”。
还有一些人存善心、行善举,却得不到应有回报,讨不来一句诚挚的“谢谢”,甚至因行善陷入困境,导致善良成了社会中的“奢侈品”。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显示,七成人认为“善良正直的人常常会吃亏”。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明显,社会风气面临诸多问题,做善事的成本也随之越来越高。
善良也需后天培养
在日本畅销书《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中,“没有尽力帮助过别人”成为不少人抱憾终身的事情。相比,善良的人很少后悔,因为他们活得坦然,这也是善良给予他们的回报。不妨从现在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生活中时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会让你的身心都受益。
制度和法律上的完善不可或缺。英国教育专家指出:“只有先保护无偿施救者的权益,他们才会做出见义勇为的举动。”著名的《好撒玛利亚人法》,也称《无偿施救者保护法》,是美国、加拿大、欧洲的法律条文,是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但在我国,相关法律还有所缺失。
善良性格需后天培养。《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但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的善良性格约有50%来自于基因,而男性的这一比例只有20%。所以,家长要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学习、模仿如何关心、帮助别人,同时学会向关心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善良并不是有求必应。有些人不懂得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或习惯于牺牲自己来体现自身价值,这就会让善良成为一种心理包袱,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只有对自己善良的人,才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做更多善事。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文 | 拾遗
授权来源 | 拾遗(ID:shiyi201633)
一家媒体昨天又提起了《芳华》,然后给出了这样一句评价:
「社会正在惩罚善良泛滥的人。」
听到这句话,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善良」这个词越来越贬义化。
这两年,在微信朋友圈,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
《善良的人,最容易受伤》
《过分的善良,就是傻》
《善良会限制你的想象》
《别让你的善良成为你的软肋》
《没脑子的善良,比恶毒可怕一万倍》
这样的文章读多了,会让人不知不觉就排斥善良。
上个月,一个朋友就对我说:「现在我都不敢行善了。」
一是,看谁都像是个骗子;
二是,怕别人骂我是个傻逼。
小时候,我也很善良,喜欢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
但后来经历两件事后,便很少对陌生人行善了。
第一件事:
一位青年拿着母亲病历,跪在街边流泪求助。我心酸,给了100元。
可第二天,我在网吧遇见了他。
第二件事:
一个20来岁的女孩,挺着大肚子坐在路边,她说,
「我被男朋友甩了,现在孩子要出生了,我需要买车票回老家。」
我心酸,给了100元。但半年后,我再一次碰见了她。
经历这两件事后,我拷问自己:
「你的善良,这样被人拿去消费,你再行善,不是一个大傻逼吗?」
后来,我便很少行善了。
直到我妈一句话改变了我。
那一天,我正在书店看书,天空突然下起了大暴雨。从书店玻璃望出去,正好可以看见一个乞丐。
他没有腿,正用手撑着身体,艰难向书店的屋檐下爬来。我抓起伞,跑到书店门口,想冲过去为他遮挡雨水。
但我犹豫了——
屋檐下这么多人都没动静,我这样冲过去,会不会显得很装、很傻逼?
于是我又回到书店坐下了。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一闭眼,脑中就会出现乞丐在雨中爬行的画面。
我问我妈:
「你觉得我该帮助他吗?如果我帮助他,其他人会怎么看我?」
我妈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干嘛要管别人怎么想。你付出,是因为你需要。」
我不太懂:
「你付出,是因为你需要?」
妈妈解释说:
「善良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这句话,让我重新拾起了善良。
网友haowu讲过一段经历。
那天晚上,楼下有猫叫,叫声凄厉,响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他下楼一看,发现了四只小猫。小猫应该是刚出生,因为还不会走路。
haowu犹豫了好一阵,最后还是没救小猫,上班去了。
「我之前没有养猫的经验,不知道怎么照顾小猫。而且工作又非常忙,抽不出多少时间照顾它们,还是让其他人来救助吧。」
那天下午,突然下起了大雨。
望着窗外越来越密的雨点,haowu心里不安起来。
终于,他跑去给老板请了假,然后用最快速度赶了回去,把四只濒临死亡的小猫救回了家。
那天,他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我之所以要救四只小猫,并非出于多么崇高的目的,所图的也不是他人的赞美,而是如果不这么做,我会恨自己很久很久。」
在广州一条街道上,摄像头记下了这样一幕:
一位环卫工人突然摔倒在地。这时,一位学生妹妹正好路过。
她停下来,看着环卫工人,就这样看了好一会,似乎在犹豫什么,但最后她还是没有帮助他,拖着箱子离开了。
但她心里显然并不好受,所以频频「三步一回头」。
正在大家惋惜感叹之际,几分钟后,这位小妹妹又倒了回来。
这时,她手里多了一杯水。她把水递给环卫大叔后,又再次拖着箱子离开了。
这次离开,她心情显然是舒畅了,步伐大而轻快,马尾辫甩得老高。
后来,记者采访了这名学生妹妹:
「你为什么又决定倒回来帮助他?」
学生妹妹回答了这样一句话:
「我其实不是为了帮他,我只是为了我内心能安宁。如果我今天没有帮他,恐怕这一个月都会活在愧疚里。」
最近,一位朋友要进藏旅游。
由于那地方时常没信号,所以进藏前,他托付给我一件事:
「替他给贫困山区三个孩子寄钱。」
我这才知道他在悄悄资助贫困学生,而且已经整整八年了。
我问:怎么一直没听你说过?
他答:这有什么好说的。
我问:孩子们知道是谁在寄钱吗?
他答:不知道。
我问:那你图啥啊?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为什么一定要图啥啊?
行善又不是往银行里存钱,要想着连本带利的回报。
我只是发现心里有个软弱的地方,觉得这是优点,不要让它变硬了。
懒人在知乎上讲过一个故事:
那天,她和朋友坐公交上班,一位中年妇女焦急地问大家:
「行政审批中心,在哪儿下车啊?」
周围的人都没有搭理她。
懒人见状,便对她说:
「你可以在国土局站下车,也可以在XX路口站下车,审批中心在两个站的正中间。」
中年妇女说:「可我不认识路。」
懒人就说:「我在XX路口站下,到时你跟我一起下好了。」
到了XX路口,懒人叫她下了车。
然后指着远处的一栋楼说:「那就是行政审批中心。」
中年妇女一看,竟然生气了:
「国土局站明明就离那里近一点,还不如早一站下,我能早点过去。」
说完,扭头就走了。朋友见状,就告诫懒人说:
「你就喜欢管闲事,现在热脸贴了冷屁股,舒服了吧?!」
懒人笑了笑,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选择做善良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做了就会有效果,而是我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我不是为了别人的感激,而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灵的需求。这样做了,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大多数时候,我们行善,都得不到实质性的回报,甚至连一句「谢谢」都是奢望。
有时不仅得不到回报,还会换来带着敌意的误解,甚至是深怀恶意的骗局。
既然行善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弊大于利,那我们还需要行善吗?
1963年,一个叫玛莉的女孩,就带着这样的困惑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
「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何我帮妈妈把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捣蛋的弟弟什么都没做,得到却是一个甜饼,西勒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吗?」
西勒是儿童版栏目主持人。
十几年来,他收到的「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已经不下前千封,但他不知如何作答。
三年后的一天,西勒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婚礼现场,新娘新郎互赠戒指时,都阴差阳错把戒指戴在对方右手上。
牧师发现后,幽默地提醒:
「右手已足够完美,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西勒听到这句话后,立马醍醐灌顶。他立即给玛莉回了一封信:
「嗨,玛莉,还记得三年前的问题吗?很抱歉,直到今天,我才有了答案。
我希望你能认真听,希望你不要再为坏孩子得到苹果而耿耿于怀。坏孩子虽然得到了苹果,但你却得到了上帝最好的礼物,因为你成为了一个好孩子。
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的最高奖赏,同理,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也就是对好人的最高奖赏。
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得到了帮助。这就是上帝给我们的最好回报。」
人为什么要善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人为什么要善良?
作家梁晓声说过一句话:
「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是啊,我们之所以行善。
不是为了别人的感激,不是为了别人的赞扬,不是为了别人的回报;
而是为了证明我心依然柔软,
而是为了让自己良心上过得去,
而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
而是为了让自己看得起自己。
喜欢作家李蔷的一句话——
「最大的善良,是敢于在受伤后,去相信下一个人。」
▼
诚然,这世间有着太多骗子和恶人,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就把心里的那些个善意给掐灭了。
遇到不能立刻辨别的事,我们要做的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给自己设定几个原则:
- 这个善意是我能承受的
- 这个善意不会影响到我的生活
- 行善时避免进入封闭空间
然后就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
*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判断该不该做真是比做事情更重要,我们只是做我们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
210、、、布票不够用啦……
http://bbs.wenxuecity.com/joke/915458.html
要不这个也可以
西门说
每一件小事里,都有个善意的选择。
放厨余垃圾时顺便把水滗掉,扔碎玻璃的时候另行包裹并备注一下。
遇到别人问路,不要只是随意一指,尽可能把路线解说得清楚明白。
深夜归家的时候宁可拿手机照明也不要用力顿地去亮感应灯。
并不只是大张旗鼓地搞捐赠、做慈善才叫做善良,最美好的善意往往隐藏在这一类举手之劳的小事中。就因为它发生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所以呈现的才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做高尚者,也有权利做卑鄙者。
善良,从来只是人性的选择。
哪怕,发生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01
1988年,BBC的演播厅里,一位79岁的老人受邀参加一档节目。
他平静地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眯起眼睛,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
突然,他身边的观众全都站起来,一齐望向他。
没有一个人说话。他们只是默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眼前的这位长者。
老人整个人一下懵了,他诧异地回过头,还没搞懂现场发生了什么。
沉默了几分钟之后,演播厅里忽然掌声雷动,全场向他致敬,掌声经久不息。
原来,老人身上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整整50年,除了他自己,没有一个人知道。
这是一个足够漫长的故事,漫长到,要回到硝烟弥漫的上个世纪。
老人名叫 尼古拉斯 · 温顿。1938年,他还只是一个29岁的普通英国青年,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死人堆里救出几百条生命!
在战乱中,他悄悄帮助669个捷克儿童逃出纳粹集中营,安排8趟列车将他们送往英国,拿出全部积蓄,为他们找好新的家庭,让这些孩子活下去。
1939年,在伦敦车站,一位记者无意中拍摄到温顿与获救孩子的画面
以一己之力拯救669条生命,最黑暗的时代里,温顿让人性的光辉发亮到极致。
但他把却这段故事和全部资料都锁进一个箱子,随手一扔,扔到地下室一个积灰的角落里。
整整50年,他没有跟任何人提过这件事,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只字不谈。他把自己隐藏在人群中,仿佛地球上这个故事从未发生过。
永远消失了一般……
直到1988年,温顿的妻子在打扫地下室时,不小心踢到了一个旧箱子。当她打开箱子,看到里面一张张孩子的照片、一沓沓获救名单,这扇秘密的门才终于被打开。
打开时,门外站着的全是泪流满面的人。
当年获救儿童的资料
秘密揭晓,荣誉瞬间涌来。英国女王亲自封他为勋爵,捷克领导人授予他最高荣誉,伦敦车站为他塑起雕像,甚至太空中的一颗行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温顿却一如往常平静。
『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不是故意保密,我只是没说而已』。
BBC得知此事后,邀请温顿来参加一档电视节目。
主持人在台上慢慢地讲述当年的故事,忽然,她提高音量,冲着观众席喊:『请问,现场有谁是温顿先生救过的孩子』?
哗啦一声——
在场的所有观众,齐刷刷地全部站了起来!
那一刻,仿佛全世界都记着,他自己却忘了。
当年那些一脸迷茫走下火车的孩子们,如今都已年过百半,白发苍苍。
这50年来,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曾为了让他们活下去,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对抗一整个时代的黑暗。在点亮他们的生命后,又悄悄地藏身暗处。
2015年,温顿先生安详离世,享年106岁。
在善良的路上,可能孤军奋战,可能越走越孤单。
但它仍然,永远都值得我们选择。
因为,你终究会因为选择善良,得到灵魂的宁静。
02
这世上,有人使劲表演善良,想要感动别人;也有人轻描淡写,害怕感动中国。
记者柴静曾经这样形容一个人:『他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面对他,我土崩瓦解......』
柴静口中的『他』,是一个德国小伙子,却选择呆在中国广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支教,一呆就是十几年。
2001年的夏天,广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来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小伙。
村民们吓了一跳:『这是什么烂仔,头发咋这颜色儿』?
『烂仔』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卢安克。
卢安克很忙。他跑来跑去,一会儿租房子,一会儿搬桌子。忙完了,他拍拍身上的灰,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跟村民说:『我要办学校』!
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壤,不通公路,不通电话。
卢安克却选择在贫瘠里扎根,办学,讲课,不收钱。
他讲天文地理,讲数学英语,讲逸闻趣事,讲生活哲理。这些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上下起珠宝的倾盆大雨。
村民们不再喊他『烂仔』,见了面总是亲切地招呼一声:『欸!洋雷锋!』
卢安克觉得,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家人陪在孩子身边。
他经常去学生家里,帮他们做饭、做家务;放学后,他和孩子们一起爬树、放牛;下雨的时候大家一起挖泥鳅,抱成一团在泥塘里打滚。
孩子们跟他亲得要命。在向别人介绍他时,爬到他身上,用手勾住他的脖子:
『这个是老卢,我老爸!』
县里干部听说了这件事,立即『高度重视』:让一个外国人在这过苦日子,实在没面子。他们给卢安克在别处找了份工作,还安排好了住处。
卢安克坚决不答应,偷偷搬了家,怕领导上门『慰问』。
既然他不走,领导们又想出另外一个法子:让他留下,靠他出名,让他挂上红绸子上电视!
卢安克吓坏了,躲到学生家里不敢出门。有人推举他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他一听说就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说可千万别选自己。
『我不要出名,出名会影响我的工作,会伤害我的学生』。
『我害怕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他拒绝所有的记者,唯独接受了柴静的采访。只因柴静说了一句:『我不会把你塑造成名人』。
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时,这个德国青年笑了笑,露出一排整洁的牙齿,什么都没说。
王小波讲过一个故事。
有人问一个登山者:『你为什么要爬山』?
他回答说:『不为什么,因为山在这里』。
山在这里,卢安克就留在这里。
他没有袜子,因为大山里买不到45码的尺寸。
他没有孩子,但这里所有的孩子都叫他爸爸。
他没有依靠,却把一辈子,都交给了一座山。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在中国最偏远的一块土地上做的事。
在卢安克身上,最动人的不是『外国小伙在中国』,也不是『关注农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碰触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纯粹、最本真、最无功利的善意。
全世界都忙着赶路,忙着快速苍老,一不小心就丢失了善良。
而卢安克的善良,正给了那些步履匆匆的人一颗定心丹。
『安静一些,我怕惊动我所爱』。
03
有位漫画家画过这样一张图——
井里的人伸手求助,井外的人出手相救,但相隔太远根本够不到。
井旁边,一架梯子正尴尬地躺在地上。
有时,向你伸出手的,并不是真正的朋友。
摆在眼前的帮助,不一定是真正的善意。
吴孟达和周润发是少年好友,出道前两人天天呆一块儿,人生须尽欢,喝酒侃大山。
后来20多岁的吴孟达跑龙套跑成了经典,迅速蹿红两岸。
人一旦被名利诱惑,就如同向恶魔问路,走着走着就到了地狱门口。
吴孟达开始沉迷酒色和赌博,工作敷衍了事,最终亲手毁掉了刚起步的事业,而且还欠下30万元巨款。
这时,他的铁哥们儿周润发因为出演了《上海滩》中的许文强,仕途一路飙升。
周润发平时慷慨仗义,拿出30万对他来说并不难。于是吴孟达立马跑去跟他借钱。
没想到周润发一块钱都没给,只甩给他5个字:
『你自己解决』!
吴孟达寒透了心。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却不肯伸手帮他一把,算什么朋友?
他恨死了周润发,发誓跟他『老死不相往来』。
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一直没有片约的吴孟达突然被导演邀请去拍电影。吴孟达大喜,抓住机会拼命磨练演技。
电影拍完后大获好评,吴孟达不仅还清了债务,还一举拿下当年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颁奖现场,周润发也在台下。吴孟达瞥了他一眼,没理,只顾着向导演表达感激之情。导演却突然说了一句:『你最应该感谢的不是我呀......』
原来,当年向导演大力举荐吴孟达的,正是周润发!
吴孟达的视线模煳了。他曾经以为自己看透了人性,原来只是没读懂朋友的善意。
他终于明白,如果当时周润发拿出了那30万给他,他还是会在赌场上输光,还是会在夜店喝到烂醉,还是会在堕落的深渊里,永远都爬不起来。
『可怜的处境不会带来救助,只有坚韧不屈才能博得尊敬』。
——这才是当年那个最好的哥们儿,真正想要告诉他的话!
有一种善意,是可以噼头盖脸骂你,却默默无闻帮你收拾残局。
善良,不是急着满足自己的心愿,也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欲望。
爱与善,不仅是情感,更是能力。
在磨损的成年人的世界里 ,表达善意最体面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施舍,而是不动声色地,维护他的尊严。
04
一位母亲从农村嫁到城市,每年回老家见朋友时,都会摘下耳环、项链,换上最普通的粗布衣裳。
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坐着轮椅,没有指指点点,只是不在他面前蹦蹦跳跳。
一位车主看到路边有一对母女,没有高声鸣笛,停下来让她们先走。走到路中央时,孩子忽然向他鞠了一躬,开心地冲他挥挥手。
每一件小事里,都有一个善意的选择。
并不是拯救地球才算善良,救人一命才算善良,舍己为人才算善良,千金散尽才算善良。
看到陌生人出糗时,装作没看见,就是善良;
让座以后离开原地,多走几步,就是善良;
别人生病休养,不在他疲惫时突然探访,就是善良;
看到旁人落泪,少问几句『怎么了......』,也是善良。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比起轰轰烈烈的壮举,善良更多时候是不动声色,是恰到好处。
它不能给你带来任何物质的回报,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名变成伟人,但却可以让你心安,理得。
05
国内某平台上,有个『大善人』直播给山区人民发钱。
他把一张张人民币粗暴地塞到他们手中,为了直播效果,甚至往他们脸上抹泥,恨不得从屏幕里长出一只手,从你眼中拧出眼泪来。
直播一结束,他居然又把钱全都收了回去!
一个吵闹的世界,有一帮作秀的人,即使戴上花冠,也露不出善良的脸。
当他们靠近,总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当他们离开,除了凭添一道伤疤,什么都留不下。
在苏州,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一直悄悄资助一个叫周蓦的大学生。
周蓦从未见过他们,只知道他们曾是苏州一所大学的教授。毕业那年,学校组织了一场『困难毕业生见面会』,邀请两位老人前去参加。
那天,两位老人并没有出现。代替他们来到周蓦面前的,是一封祝福信:
『孩子,不见面,是不愿你思想上有负担。唯一希望你健康成长,做个善良的人』。
有一种善良,无名可显,无话可讲,永远不愿张扬。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在不动声色的善良里,凝视人心。
雨降落给坏人和好人,阳光也温暖坏人和好人。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权利做高尚者,也有权利做卑鄙者。
我们每个人都参与着这个时代,经历着这个时代。
这个世界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不仅仅是听众,还可以参与其中。
善良,从来只是人性的选择。哪怕,发生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谢谢人世间,所有不动声色的善良!
诸恶莫作:就是先断恶,先消恶报。
众善奉行:就是善念、善行,次得善报。
自净其意:就是建立在前二句的基础上,将善、恶念头都舍弃,由净入空。
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做人的总则;是佛教真正的教义。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等流传已久的防病良方广为人们所熟知。但其实,心理上也有这种神奇的防病“药方”。最近,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心存善良能提升机体的抗病能力,其在减少心脏病发作风险方面的效果堪比阿司匹林。
善良让身心都受益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把善良称作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得到”、失聪的人“听得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慈悲心与利他主义研究教育中心(CCARE)发布的这项研究结果,更让我们看到了善良对人体健康的诸多益处。该研究显示,心存善良能够减轻疼痛感、加速伤口愈合、降低血压、减少紧张感等;在流感季节,善良还可以将人们患感冒的风险降低16%。另外,如果医生对病人心存友善,付出关爱,病人会更愿意听医生的话,康复得也就更快,住院时间会大大缩短。
不仅如此,善良对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都很深远。
善良的人更长寿。在《生命时报》推出的“寻访百岁老人”系列报道中,那些长寿明星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良”。美国多项追踪调查显示,善恶影响人的寿命,乐意帮助亲友和邻居照顾孩子、搬东西、听他们倾诉的人,比只顾自己或只想“占便宜”的人更长寿,前者的死亡风险比后者低60%;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的人,死亡风险高1.5~2倍。这是因为善良的人会把时间用在运动等快乐的事情上,不会因算计他人而费心、伤神、自责。
善良是心理健康的营养素。心存善良,会让你乐于扶贫帮困、与人为善,心中常有欣慰、愉悦之感;还会乐于敞开心扉,整个人备感轻松。无论种一棵树,还是做一次义工,那种被人需要的感觉都会令你开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善良的人更能获得友情和感恩之情,他们从中获得的心理能量缓解了焦虑等不良情绪。
善良能提高团队效率。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善良的老板能为员工带来愉悦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健康,员工也因此更愿意主动帮助同事、为客户提供服务,会积极与他人建立高质量的关系,工作效率大为提升。无论在工作场合还是整个社会环境,善良都能营造一种友善的氛围,且具有传染性,会让氛围进入良性循环。
七成人认为行善会吃亏
善良的力量如此神奇,可惜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有媒体曾发起过一项关于“这年月我们还有多少善良和信任”的调查,在“善良度”测试中,58.5%的受访者曾“慷慨地把锤子借给过隔壁老王”,2%的人“每天吃糠咽菜,但捐助了好几个失学儿童”。在“是什么造成了冷漠和不信任的存在”选项中,33.8%的人认为是职业骗子败坏了社会风气,30.1%的人坦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只能自己顾自己,没功夫管别人”。
还有一些人存善心、行善举,却得不到应有回报,讨不来一句诚挚的“谢谢”,甚至因行善陷入困境,导致善良成了社会中的“奢侈品”。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显示,七成人认为“善良正直的人常常会吃亏”。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明显,社会风气面临诸多问题,做善事的成本也随之越来越高。
善良也需后天培养
在日本畅销书《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中,“没有尽力帮助过别人”成为不少人抱憾终身的事情。相比,善良的人很少后悔,因为他们活得坦然,这也是善良给予他们的回报。不妨从现在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生活中时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会让你的身心都受益。
制度和法律上的完善不可或缺。英国教育专家指出:“只有先保护无偿施救者的权益,他们才会做出见义勇为的举动。”著名的《好撒玛利亚人法》,也称《无偿施救者保护法》,是美国、加拿大、欧洲的法律条文,是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但在我国,相关法律还有所缺失。
善良性格需后天培养。《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但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的善良性格约有50%来自于基因,而男性的这一比例只有20%。所以,家长要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学习、模仿如何关心、帮助别人,同时学会向关心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善良并不是有求必应。有些人不懂得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或习惯于牺牲自己来体现自身价值,这就会让善良成为一种心理包袱,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只有对自己善良的人,才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做更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