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参加77级高考的前后经历

萧岚
楼主 (文学城)

 

69年底我随父母,全家下放农村,在生产队分口粮。开始挤在一户农民家里住,第二年盖了草房,看起来要全家“扎根农村”了。   我在村里的“戴帽子”小学(附设初中)读书,每天背着小板凳和书包,和农民的孩子一起上学。学校的条件差,窗子没有玻璃,用塑料薄膜蒙着,阴天还能透光。上课是“复式教学”,比如说,三年级和六年级合用教室。一个课时分两半,老师先教六年级内容,三年级学生看书。下半课时,六年级学生做作业,老师教三年级学生。农民对老师都还敬重,尊称先生。调皮孩子的家长会对老师说,“先生,你给我打呀!”,老师也真打学生。刚刚看过城里的学生批斗老师,又来看老师打学生,感到很奇怪。   后来,我到县城的中学住校读书,寒暑假回村里。比起省城的中学,县城的省立中学要抓得紧,晚上安排自习。只是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讲的内容不深。取消物理和化学课以后,改教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简称“工基”,“农基”。   高中毕业的时候,父母的情况改善一些,虽然不能返回省城,却被调到石油地质勘探部门工作一段时间。那时国家有政策,野外勘探部门可以子女招工,恰好那年有招工指标。单位又规定了土政策,招工录取以后,必须到农场种地一年。农场有四百亩地,我们一百多男女青年,一去就收稻子,冬天挖沟。开春以后,就要抢收抢种。第二年收完稻子,我被分配到石油普查大队的钻井队做钻井工。   77年高考之前,我已经先后在两支钻井队工作,在大江南北勘探石油,从钻井学徒工提升到副司钻。虽然歌里唱“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下”,但是野外石油勘探钻井队十分艰苦,比大庆的钻井队还要艰苦,因为大庆是已经开发的油田,有生活基地。我们的勘探钻井队完全野外作业,三到六个月完成一口勘探井,接着就搬迁。新的井位,也许在麦田,也许在河边。我们的钻机是老式的基辅钻机,井架和设备搬迁全靠人拉肩扛。开钻前,先搭住的帐篷,再支井架。开钻以后,无论酷暑严冬三班倒,当班的司钻负责井口的一切工作,即使正常作业也会有工伤事故,压伤扭伤是常事。下班回来,工作服和翻毛皮鞋上都是油污和泥浆。钻井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个队都配指导员。对我来说,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比户口在生产队的时候好多了,吃皇粮,每月54斤粮票,二级工三十八块半,每天还有五毛钱的野外补贴。但是也知道这不是长期的工作职业,还想读书学习。   我获悉77年有高考招生的消息很迟,母亲的来信寄到偏远的钻井队,我还摸不着头脑。在此之前,母亲给我寄过地质学和钻井技术的书籍,还有上海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和工作有关的地质和钻井的书平时读过一些,数理化的书却是没有怎么翻。这时候只能临时抱佛脚,下班以后翻看这些书。帐篷离井台不远,只有睡铺,没有桌子,钻井机隆隆,对我影响并不大。主要的问题是一个人自学,书似乎是看懂了,但是并没有完全理解,融会贯通,书上的习题也少,没有难度。到了考试的前两天,听说当地县城的中学老师有公开的辅导课,晚上赶去一看,礼堂里黑压压全是考生,原先的辅导班已经结束,老师回答了一些考试的问题。   我在当地的考场参加了考试,第一天早上的数学就考砸了。一道三角函数题,概念不清,很简单的题,做错了。另一道题,题意理解错了。考出来以后特别不舒服,下午都不想再去考了。后来的语文和政治考试感觉好一些,理化考试又觉得不好。   十二月份考完以后,钻井队又开始搬迁。在新井位的乡村,我收到了体检通知书。到城里医院体检时,遇到我们单位的另一位考生,他在二线的修配厂工作,就在这个小城里。我和他交流了各自的考试情况,他好像比我要考的好一些。其实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只知道参加体检的考生分数线是两百分多分,平均每门大概六十分。我感觉数学没有考好,而考前填写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却偏重数理。   尽管感觉不好,能够参加体检,又让我对录取抱有一线希望。我特别担心我的地址和户口随钻井队迁移,当地的招生部门在录取过程中无法与我联系。在焦急的等待中,却发生了另一件事,让我参加了第二次“高考”。   我在的石油地质勘探单位属于地质总局和省政府双重领导。77年华国锋提出要搞十来个大庆,我们勘探的油田是其中之一,石油部也加入要开发,已经有年产三十万吨的能力,省里也重视。单位就向上面打报告,请大学代为培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最后批复了文件。省内外几所院校,有地质,物探,计算技术,自动控制,医学甚至政治专业,大概有三十个名额,青年工人都可以报考,与77级一起入学,要求尽快报名考试。因为野外流动工作,我依然没有办法找到老师指点,或者参加辅导班。但有了第一次的高考经验,自己再看了些书,觉得有了点底。考场是在单位的总部驻地。我的第二次高考结束以后,觉得数学基本都对,除了附加题。理化也还行。语文政治都能过关。后来才知道,试卷是省高考的备用卷,难怪题目看起来与第一次高考类似。   我很快就接到录取通知,与单位的五个人,包括体检时遇到的同事,到省城的一所大学报到,分别在三个专业。77级的辅导员给我们安排了宿舍,大学的紧张生活就开始了。   一下子到了宁静的校园,每天宿舍,教室,食堂三点跑,可是心里并不平静。离开单位之前,我们被告知,我们上大学属于代培,以后还要回来工作。另外,毕业以后的文凭和待遇,批复的文件没有明确规定,单位只能说以后尽量争取。对这样上大学,我感到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想下一年再考。可是真要高考,又如何一边准备考试,一边应付大学的学习?我又如何向单位提出退学,再申请高考?我很喜欢现在的大学和专业,同学们也很好,如何向他们告别?下一年一定能考上更好的学校和专业吗?实在下不了破釜沉舟的决心。时间过得快,78年的高考报名的截至期转眼过去了。我也慢慢专心学习,不再去想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时候已经有文革以后第一次招收研究生消息,我看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77级毕业之前,我参加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被录取。同班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被录取。同单位来的五位同学,两位录取本校,一位录取中科院北京研究所。另一位同学第二年被录取中科院在省城的研究所。只有一位同学回原工作单位工作,以后的发展也蛮好。   在我读研究生之前,我的兄长已经到美国读研,他原来是工农兵学员,考上第一届研究生。一年以后,我的弟弟也考上研究生。弟兄仨都读研究生,在那个年代让父母很开心。他们的上一辈都读完大学,他们自己在抗日烽火中仅上到高中,特别想让下一代多读书。   回首在农村上学,到读大学,研究生以至留学,我感到很幸运。从城市一下子到偏远的乡村,幸运没有染上疾病;务农做工从事重体力劳动,幸运身体没有落下伤痛;读大学留学绝路重生,幸运精神上折而不弯。      
快乐人生7788
2 楼
能说一下是在哪个省城吗?来美后还是原专业吗?我们有几位很要好的朋友从事此专业,

说不定是你的本科或研究生时的同学。

萧岚
3 楼
地质部?石油部?海上?

大学毕业做石油工作?那个油田?也下放下农村过?

 

 

萧岚
4 楼
上大学以后做另外专业,

 

 

c
coach1960
5 楼
熟悉创业电影里的台词吧?“他们要出力气啊,要扶一百多斤重的卡瓦啊,同志们!”
-
-hutu-
6 楼
“弟兄仨都读研究生,让父母很开心。” 真好! 我认识的人中也有一个三兄弟同时考上研究生的故事
西
西北东南
7 楼
两次77级高考,挺特别的。一家三兄弟全都考上研究生,父母那得多开心啊!
G
Guerrilla
8 楼
老兄稳健,在我眼里,成熟实干!
萧岚
9 楼
G兄,你还是那么少年老成哈。。。。。。

萧岚
10 楼
对不起,对原文的笔误改一下,结果把各位的点赞也消除了。谢谢各位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