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的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万发
楼主 (文学城)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多年来,这一“国考”深刻影响了3千余万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在成就国家中流砥柱的同时,也塑造了新的社会现实。

  1977年5月24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

  经过44天的争论,当年10月,教育部终于拿出可行性方案: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当年冬,500多万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六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在中断了十年后,大学的车轮重新滚动。

  翌年,招生车轮加速转动,春、秋两季,各开一科。

1977年,有一些数据表明,中国在世界领域的竞争中,比历史上的许多时刻大大退步了。在明朝鼎盛时期,有学者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了世界 的1/5。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的4%,而1977年,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为世界的2%。

  可以直接体现国力衰微的一个细节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于报考人数过多,造成印刷试卷的纸张不足,最后,由中共中央拍板,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复出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就抓住机会,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决议。

  此前,已有很多细节表现出邓小平对于恢复高考的决心。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针对11大提出 的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977年8月4日,那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的教授包括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等名师,还有时任教育 部部长的刘西尧。与会者开始并不知道邓小平要来参会,后来,他们发现邓小平几乎每场必到,基本上都是坐在那里认真地听大家的发言,很少插话。会议开始时, 大家发言都很谨慎,但谈了两天后,谈话口子越来越大,很快就变成对“推荐制”的批判。清华大学教授说,推荐来的学生,许多人甚至还要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基 础课程。邓小平说,那就不要叫大学了,改成清华中学好了。时为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举手发言,提出在当年就恢复高考,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与会科学家的一致 赞同。

  邓小平问:“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情绪激昂的专家们说,“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

历史,无法倒转,也无法假设,留存的只能是唏嘘,还有感慨。

  1977年的全国高考,是特殊年代举行的特殊考试,它创下了几个之最:

  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首次恢复的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废除了高考制度,1971年起实行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做法。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准备时间最短、最仓促的一次全国高考。1977年10月中下旬公布全国首次恢复高考的消息,12月10日至12日正式考试。1977级新生于1978年2月入学。

  三、竞争最激烈的一次全国高考。1977年全国总共有570多万名考生,拼搏27万多个录取名额,录取比例为29∶1,约4.8%,真正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可谓空前绝后。

  四、考生来自社会各界最多的一次高考。当年的考生来自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等各行各业,年龄最大的是1966年高三毕业生,最小的是1977年初中应届毕业生,年龄跨度10余岁。我所在的1977级班级,出现了叔叔与侄子成为大学同窗的“奇观”。

  五、由各省市自治区单独命题的一次高考。如我经历的辽宁省高考,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和史地(历史、地理一张考卷),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和理化(物理、化学一张考卷)。文理两科考生的政治、语文、数学三门考卷一样。个别省市自治区加考外语,但不计入总分。

  六、改变社会风尚的一次高考。1977年全国首次恢复高考,不但使27万多学子彻底改变了命运,更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新风尚,从而在 整个神州大地上掀起学知识、学文化的热潮。1977年的全国高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当时乃至后来中国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回头看,1977年的高考试卷有点“名不副实”,好像只有今天的初中水平。不仅辽宁,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考试卷也彼此彼此,不相上下。这是为什么?

  当年大多数高考生的知识点都属空白,具有扎实基础的凤毛麟角。

  有些人报着随大溜、撞大运的想法报名参加考试,由此一来,结果就天上地下了。每道考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考生给出的却五花八门。比如,史地试卷有 一题:“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有的考生答:“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还有的答:“长矛、大刀、火箭、原子弹。”再比如,语文试卷有一题:“将 下面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的考生 答:“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如此笑话,层出不穷。当然,这笔账全算到林彪、“四人帮”身上了。

  也有一部分考生在“读书无用”的年代里坚持自学,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又“临阵擦枪,不快也光”。他们在考场上如鱼得水,充分发挥,最后达到或超过了当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成了时代的幸运儿。

  还有些人虽然知识功底不浅,却因种种缘故错过了这一难得的机遇,从而抱憾终身。

  1978年全国高考于7月进行,属过渡性质。1979年之后,全国高考逐步转入正轨。

  今天阅读当年高考试卷,恐怕很多人都难以置信:这是高考试卷吗?然而,它白纸黑字,千真万确。

  这,就是历史,无法倒转,也无法假设,留存的只能是唏嘘,还有感慨。

  共和国走过的道路,一代人经过的岁月。

  一首难忘的歌,苦涩而欢畅。

当时,做了爸爸妈妈的考生不少。一老妪抱着啼哭不止的婴儿来了。她冲着教室喊:“红英呀,你出来喂点奶看,崽伢子今天是怎么啦,哭个冇停。”那个叫红英的考生又急又气不知如何是好……

 

 

 

打开各科试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不断发现。

  作文题目是《心中有话对党说》,好多考生都很顺手地用如出一辙的八股调开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

  那年月思想灌输成效真是惊人。一位考生把她爱上公社某知青,而对方未作响应,她因此患精神病被送进医院的全过程写下来,她最后写道:“……敬爱的党,我该怎么办啊!……”

  数学卷更是怪事百出。令人难堪的是,标准答案竟也出错了。

  许多考生满纸涂鸦。一考生恳求道:敬爱的老师,我是江家桥学校毕业的,我们那里从没见过这些希奇古怪的英文数学,(指sin?cos等)请原谅好吗?那潜台词再明白不过了。

  另一个考生画了一朵玫瑰花,他写道:“献给您,全体阅卷老师,辛苦了!”该生没有答好一道题。

  一个考生在数学试卷上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文章有志追高鲁,(高尔基,鲁迅) 数理无心效李杨。”(李政道,杨振宁)

  某考生不知何故,他莫名其妙地在英语试卷上写了一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还写了一句颇有火药味的口与:“打倒美帝国主义!”

某阅卷教师感叹地说:“闭关锁国太久!考生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阿波罗飞船登月都快十年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抄来的新年菜谱28道 困惑 简易风干法制作咸腊肉 宠物 吃货
万发
2 楼
以前发的,供参考
c
coach1960
3 楼
非常好的文,谢谢分享!
万发
4 楼
我都忘了从哪里摘录的了。
万发
5 楼
老生辛苦了
o
omnitalk
6 楼
请老生先生看看,敝人这篇文章可以入选么?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24218/200909/5003.html

万发
7 楼
湖南的?有文采啊
j
jinjing
8 楼
教师家庭得力了,我晚辈两个77级,一个78级,都是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