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医60年,85岁德国教授如此评价中医。

薛成
楼主 (文学峸)
强烈推荐:做中医60年,85岁德国教授如此评价中医,令无数中国人汗颜……
发布时间:2018.05.26 来源:中医梦想汇 浏览次数:47 所属栏目: 健康
 
 
 

郑恩元 中医梦想汇

 

 

满晰驳

    曼福瑞德·波克特,中文名为满晰驳,取意为“以饱满的责任感,反驳西方明晰科学的不足”,出生于1933年,学贯中西,通晓德、英、拉丁、中、法等多国语言。曾任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是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中医理论基础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际中医规范辞典执行主编。

    50年代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 又开始学西医,并接触到中医,拜访过100多位中医大夫。家有中医书籍8000多种,以在西方传播中医学为己任。

01

没有中医,我早就不存在了

    问:满教授,您在讲演中说:没有中医,我早就不存在了。是您把中医药学研究当作终身事业,视为生命一样重要呢,还是中医药使您的健康大受裨益,甚至挽救过您的生命呢?

    波克特:应该说,这两个含义都有。早在50年代,我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征服了。我结识了不少华人朋友,并向他们学习汉语。在巴黎大学求学,有幸结识了李约瑟博士,更加深了我对汉学的兴趣。

    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道藏》的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回德国学习西医,同时研读了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概论》。从此我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作了我一生最主要的事业。

    作为中医学家,我当然知道中医的保健方法,并在实际中广泛应用。有一年外出受寒,肩膀疼得很励害,下飞机后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开始时用西医方法治疗,很久不见效果。后来我改用艾灸,三次就完全恢复了。

    1989年,我患了膝关节炎,西医先让服用可的松,没有效果,后来建议动手术,换金属关节。一位姓周的中医师给我推拿、针灸,配中药吃,不到6个月,彻底好了。你看见我今天在会上,两个多小时都是站着讲演的吧,完全正常。

    两年前,我的眼睛视物模糊,西医说是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没有办法治,搞不好会失明的。读书人眼晴失明是最可怕的事,我用中医方剂学里的茯菟丹和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做成药粉来吃,几个月后就好了。现在我那么大年级了,视力1.5,你看,我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吗?

    问:您的太太和家人、朋友,是不是也相信中医,有病时是不是也请中医师来看?

    波克特:当然!我这次来北京,从王府井的平心堂给我的太太配了中药散剂,还要带回一些在欧洲不便买到的中成药呢!

    问:听说您能用中医诊病,并能开中药方?

    波克特:当然。我研究中医药几十年了,60年代时曾经拜台湾一位老中医为师,他的脉诊很特别,诊断不错。我也是个蛮不错的中医师啊。

    问:在德国,认可中医中药的人多不多?

    波克特:德国是使用植物药最多的欧共体国家,占领了欧洲草药市场的70%左右。据调查,58%的德国人服用天然药物,85%的德国人认为天然药物有效,毒性低。可是现在到德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中医师,大多数水平不高。

    有的人到中国进修中医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开中医诊所,真正能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诊病治病的中医师不多,许多中医师不会望闻问切。他们其实是假中医。

    中医是一门科学,希望中国要严格掌握培养标准,不要培养这样的假中医,这对中医在世界的传播影响很不好。真正好的中药也不容易买到,有些还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药效得不到保证,这很影响中医药在国外的声誉。

外国人看中医,并为中医的疗效点赞

02

中医不仅是中国的骄傲

也是全人类共同财富

    问:您在各种场合都说过,中医是成熟的科学。我们相信这是您对中医药学多年研究和深刻理解的结果。在您看来,中西医是不是各有所长,它们各自的长短主要是哪些?

    波克特: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要多说一点。国外是有许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奇怪的是,居然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们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

    我在世界许多地方讲演,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什么叫科学?在我看来,科学必须符合以下三条标准:

    一、以正面经验为基础。“正面经验”是针对确凿的事实而取得的实际效果。正面的事实与主观的臆测是相对立的,离开了事实,科学便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正面经验”,是经验的事实资料的积累,能够重复和验证的。

    二、陈述的单一性。即在一定的上下文意中,具体名词术语的含义是单一的。所陈述的内容都是有一致规定的,并排除其他含义,那怕是稍微相似的含义。

    三、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严格的”,是指不是任意的、含糊的和近似的;“合理的综合”,是指从收集到的经验资料中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

    这种合乎逻辑的联系,就是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能使人们对未来事物迅速做出有把握的灵活推断,并使原有的结果再度产生。

    按照这三条标准,可大致将二十世纪的各种科学分为精密科学、原始科学和伪科学。少数学科属于精密科学,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几乎完全符合三条标准,是精密科学。多数学科只符合第一条,可称为原始科学。离开了取得正面经验的确凿事实,则应称为伪科学。

    在现代医学(西医)中,绝大多数是原始科学的知识,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密科学,其中还有较大的伪科学的成份。与此相反,中医除了还有一部份是原始科学和伪科学的残余外,就绝大部分或者主体而言,应当称得上是精密科学。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中国古代医书的传世,表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

    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

    而西医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应当看到,它是借助物理学、化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自身使用的技术才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药理学基础。

    从根本上说,西医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医学或动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它将针对老鼠的实验结果应用于人类。须知,人类与老鼠毕竟有天壤之别啊。

    当然,西医在物理、化学方法基础上发展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的,但技术与科学是两回事。

    西方医学已进入方法学的死胡同,它不能像中医那样对个体机能失调作出精确的、特异的判断,并进行治疗。

    西医盲目用药的现象很普遍,动不动就用抗生素、激素,经常服用很容易造成药物依赖,破坏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高血压、心脏病、血栓等等病症随处可见。

    我开始是学西医的,而且在慕尼黑大学医学系当过老师,也有行医资格。 如果不了解西医,我就没有资格批评西医。

    当然,我决不是说西医一无是处,这里我是从科学与技术的比较上讲的。从长远来看,中医应该比西医有更广阔的前景。因此,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外国人在中医门诊给病人诊脉

03

中国人自己把宝贝当垃圾丢掉了

    问:您中医既然是成熟的科学,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它是不是就应该具有全球化的条件?您对中医全球化乐观吗?

    波克特:这个问题很难用乐观或不乐观这样简单的结论来回答。从当前看,情况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如果中国同道们和中国的领导人足够的意识到当前的问题,并着手加以纠正,中医走向世界是必然的。正如我这次演讲的主题那样,“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呀!

    问:在您看来,当前中医药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说,影响中医药全球化的因素是什么?

    波克特: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己把自己的宝贝,当作垃圾忽视,甚至丢掉了。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中医药在中国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科学原理认识不够。就象刚才讲的:居然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们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这是问题的实质。

    中国至今没有为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全人类福祉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的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认发掘和提高中医,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中国的有关主管部门和许多医生,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虚无主义,不承认自己民族医学的科学性,不认真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一味追求时髦,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

    可悲的是,当前这种状况还在继续恶性循环:在中国,虽然有“中西医并重”的行政规定,但在医疗的事实上,中医不能和西医享有同等的学术地位。专门研究中医的机构少,经费少,更危险的是研究方法的偏谬。研究人员没能对中医基本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用深刻而又令人信服的论据去证实中医药的科学特点。

    在中国,对中医的歧视处处可见。中国的西医师有157万人,中医师只有27万。在综合医院中,中西医的比例约为1:9甚至5:95。

    更奇怪的是,在中医研究机构和中医学院也存在这个问题,中医院中,病历90%是用西医诊断学和病理学的术语写的,能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来诊病和开方的,一种说法是不到一万人,而且这些人年事已高。果真这样,那就悲惨了!

    种种迹象表明,中医正在不断走下坡路,走向衰落。这种倾向如不迅速而有力地加以扭转,这个曾在理论上、实践上达到最成熟、最有效的水平的医学,将成为过时的东西。

    这不但对中国人民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对世界人民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中医的衰败不仅是医学上的问题,也是一个严竣的社会问题,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

    美国2003年的卫生医疗费用是1.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200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国13亿人,如果没有中医,谁能支付起那么高的医疗费用呢?

    到过欧美的人就会知道,欧美的医疗效果并不一定好,许多病的治疗上并不满意。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跑到欧美做中医呢?中国要保证老百姓的医疗,当然更不能缺少中医。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药房学习抓中药

04

中国人应该克服文化自卑感,

在全世界为中医中药“正名”

    问:针对您看到的这些问题,如果请您开个“药方”,您会怎么开?

    波克特:中国的事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我相信中国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不过我有几点看法要说一说。

    中国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几年前我看了崔月犁先生的《中医沉思录》,我高兴地看到有许多人在深刻地思考中医的问题了。最近我读了李致重先生的《中医复兴论》,我们的理解完全一致。太让我高兴了!我对他说:我们是朋友,也是同学,志同道合的中医的学生呀。

    我认为,中国应当首先把自己中医的事情做好。中医应当在中国的国学传统上尽快复兴起来!

    实际上,中国是不应该有文化自卑感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对人类文明有过重大的贡献。中国只是在近二百年才落后了,但这是社会的落后,管理的落后,经济的落后,而不是文化特质的落后。

    中国人应该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气壮地弘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中药学,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中药“正名”。中医是成熟的科学,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伪科学。

    不要人为地把中医学搞坏了,让人家说你是伪科学。现在,西方人也已经觉察到西医西药的局限性了,但又没有其它办法,很多人把目光转向植物药物,希望从传统医药中寻找出路,这是中医中药发展的好时机。

    中国应该加强中医中药的教学和研究。中国要培养大批真正能用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诊病治病的中医师,不是一万人,而是五十万、一百万人。这样,输送到世界各国的假中医也就少了。

    中国应该制定中医药学的标准,当然不是以西医学方法来评判的标准,并使它逐步成为国际遵循的唯一标准。这样才能消除国际市场上那种传统中药按植物药物,或者西药标准划定的混乱局面。中医中药有自己的标准,用别人的标准就不是中医中药了。

    现在迫切要做的事情有三条:

    一是设法使中国的一些一流学者掌握认识论,即有关现代科学在方法学上与中医学相适应的认识论;二是继承、开发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三是系统地发展属于中医自己的现代技术。

    比如研制鉴定中药的新技术;药物功能论断的新技术;在医学文献迄今还没有包括进去的中医治疗功能性或退行性疾病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等等。这些工作要靠中国的同仁来做,也需要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

05

说中医是科学和技术显然都贬低了它,

因为它超越并包容科学技术

    问:您是不是早就与中国的相关单位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波克特:是的。我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已经有很多年了。与中方签订了几项协议书,合作编纂中英文《中医学规范辞典》、改编《传统针灸学教程》、编写《中医学概论》等等。我很热心于这些工作,因为只有首先把中医的事情做好才行。

    我常常肯说:我不知道。这好像是我的口头语。不过真的,我不知道中国不少人已经看清了中医的问题,为什么改起来这么慢?我也不知道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能够为中医做一些什么。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会一直努力的。

    西方医学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和电子显微学基础之上,属于实证科学范畴。中医不是普普通通的技能或者技艺,不是通过多少年的高等教育和临床实践就可以成为中医泰斗的。

    中医医术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中医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是和人的德性修养紧密相关的!为什么现在的西医大行其道,占据大半壁江山,而中医萎靡不振,鲜有大医现世,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被毁坏殆尽,天人合一、善恶因果、仁义礼智信等正念已经烟消云散;

    2.现行中医教育体系违背了中国传统医学“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修炼德性”的传承模式;

    3.人心浮躁、医风可疑,众多中医从业人员过多关注如何追逐名利,追求钱财,基本上不具备大医现世的德性背景和静悟条件;

    4.由于污染日益严重,中草药本身带有一定的毒性;此外,出于经济利益考量,中药厂商采取非法手段炮制中药饮片。这些因素都大大减弱了中药的药力,人们逐渐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

    中医衰败了,不是中医不行了,而是人不行了。灿烂的传统中医文化将永远照耀我们这个星球!

    中医的确不是西方标准定义的科学,更不仅仅是治病的技术,说它是科学和技术显然都贬低了它,因为它超越并包容科学技术。

    它既是形而上之道,无形无象,通天达地;又是形而下之器,有形有像,医病救人,同时也是一种渗透于东方世俗生活的文化、哲学、艺术、价值观,甚至就是一种美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学了中医生活一定会更美好,所以我以为每个中国人都该学中医。《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的经典语录应该直接进入大中小学的课本,因为这些都是中医的源头。

    试想,你即使不给人治病,学了中医也能给自己养生保健,这也是积德行善,因为你减少了自己的痛苦,也就减轻了亲友的麻烦。

    再说,中国几千年来压根儿就没有中医文凭这东西,中医高人是师带徒的结果。如此看来,中国学医的旧制和习惯法,其实是一种比科举制度和现代考试制度更先进的人才选拔体制,让社会成为最大的考场,颇有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外国人在中国跟师学中医

06

学好中医必须

跟着师父在临床实践中学习

    有人说江湖医生骗人,世上也的确有这种江湖骗子。但那个行业没骗子?我们一生中真正上当受骗的悲剧是因为江湖医生吗?谁也不从中医教育和体制上找原因。中医高人都被消灭了,当然只有庸人和骗子当道!

    我以为,人世间的种种职业中,唯独医生最难骗人,因其结果只有两种:有效和无效。而绝大多数误人生命的,究竟是江湖医生还是某些正规医院,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中医内容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中药。其实中医的内容之丰富超出我们的想象。仅从大的方面就可分为内治与外治,而外治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只要搞通了中医的一法,就容易触类旁通,治疗方法多了,就能不拘一格结合运用,哪种方法适用就用哪一个。

    关键是必须跟着师父在临床实践中学习。从实质上看,中医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其法在于调节阴阳平衡,故凡调节阴阳平衡之法皆为中医之法,其法并无高下之分,端看那种法更合适。

    从广义上讲,中医之法亦是治国之法。所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很有道理,因做良相与良医之道相通。

    中国是文化的中国,数千年来以文教化四方而少有武力征服;而中医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核心——道。故曰:中医亡,则中国文化亡,文化即亡,则中国名存实亡!决非耸人听闻!

 

f
fuz
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跳出圈子,再看圈子。特赞赏那三条对科学的评判标准。
f
fuz
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跳出圈子,再看圈子。特赞赏那三条对科学的评判标准。



S
SAR
好东东

谢薛医!

吃与活
那三点可以称为“规范”, 与“科学”的定义似不相同。“学科”=/=“科学”.
y
yddad
“中医亡,则中国文化亡” ,“中国则名存实亡” :-)
欲千北
曼福瑞德·波克特说的这3条恰好反映了中医的问题

曼福瑞德·波克特说:

“ ……  我在世界许多地方讲演,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什么叫科学?在我看来,科学必须符合以下三条标准:

    一、以正面经验为基础。“正面经验”是针对确凿的事实而取得的实际效果。正面的事实与主观的臆测是相对立的,离开了事实,科学便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正面经验”,是经验的事实资料的积累,能够重复和验证的。

    二、陈述的单一性。即在一定的上下文意中,具体名词术语的含义是单一的。所陈述的内容都是有一致规定的,并排除其他含义,那怕是稍微相似的含义。

    三、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严格的”,是指不是任意的、含糊的和近似的;“合理的综合”,是指从收集到的经验资料中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 ”

 

他说的这3条恰好反映了中医的问题和不足。

以正面经验为基础。什么叫“正面经验”?并没有给出定义,本身也不是不言自明的。“正面经验” = 成功案例? 这里只能猜测大概是这个意思。任何学科和理论的发展进步,必须同时注重理论预测指导的实验结果是否成功(符合预测,解决问题)或者失败(与预测偏离很大,相反,无法解决问题)。对反面经验的研究与正面经验的研究同样重要。主流中医至今连对单一组分中药的副作用都不下功夫做深入研究,就是佐证。 陈述的单一性。中医最基本的概念:金、木、水、火、土。并没有给出清晰具体的陈述和定义,或与之相连的具体症状群,或具体的功能。所以不同的中医对同一个概念(如邪,湿等等)会有不同的自我定义或与自我划定的症状群相联系,与陈述的单一性要求背道而驰。 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传统中医不注重经验资料的细致记录与统计整理,与西医相比差距很大。近年来有明显改进,但仍有相当差距。比如很多常用的中成药,没有对常见对症疾病的有效率和常见副作用的描述和发生率。

中医中药有长处,对一些西医至今疗效不佳或无药可治的病患有效,积累了很多有效的药物和疗法。中医如能够切实改进上面3条,必有极大的进步。

e
ephd
用中医药你这个思维方式就得从西医药里转出来

首先,中华药典对每个中药都规定了禁忌和可能的副作用,和你说的并不相符。而且中华药典面世已经几十年了,其内容还在不断被更新,不存在不下功夫做深入研究的问题。

另外,中药里面的配伍已经把你说的副作用考虑进去了。或者这么说,辩证的正确与否取决副作用的有无。
中药里面用的是药物的升降沉浮,寒热温凉之性来治病,而不是用药物的有效成分。这个是能量和物质的区别,如果你用物质的思维方式来评定能量药物的作用,这个是说不不通的。就好像电脑里面的应用程序因为空指针没有分配内存就被直接使用而导致了系统的崩溃,就算你更换了CPU和内存条也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也是难以理解的。
举个中医的例子,石膏可以降肺胃之气,一些孩子小时候容易流鼻血,动不动就流,中医辩证就会发现这些孩子的阳明有气分热,用石膏把它清掉就好了,抓一把生石膏,煮个30分钟,把水给孩子一喝,半个小时后孩子就会觉得心里不烦躁了,心情平静了,然后在一段时间内鼻子也不流血了。
这里面石膏的副作用是什么?从西医的成分分析,石膏是没有副作用的,而且也不应该有任何作用,因为它基本上就不溶于水,喝下去的石膏水里面有效成分微乎其中。但是中医知道石膏既然能降胃气,那么它就会损伤胃的能量,胃没有能量了,也就没有胃口了,舌头也不红了,怎么样避免这个胃能量被过度削弱的问题呢?药物配伍里面加一点保护胃的药,例如米汤,人参,而且也会让病人中病即止,不要没事就嗑药,中药没有OTC。怎么就说中药不关心副作用,中医在学习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背18反的歌诀,什么药如何配伍,这都是对副作用的制衡,说白了副作用就是药物的偏性,没有偏性怎么能矫正人体的偏性呢,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中药的副作用控制比西药严谨的多,属于治病开方的一部分。


但是却没有办法用西医的成分来规定副作用,用的是药性来确定副作用。半夏对喉咙的黏膜有刺激作用,但是众多有半夏的药方相当一部分却是用来治疗咽喉的,所以在不同的疾病中间,药物的副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些规定都在严格的药物配伍中体现出来,药物配伍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药物没有副作用。

所以说思维方式不改变你是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中药会有效的,即便在中药上面投入巨资的科研也不会有太多的可人成果面世。

 

那些金木水火土,你完全可以用ABCDE来代替,不过是一些符号而已,你看不明白仅仅是因为你没有去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些都是有非常清晰和明了的定义,认真读读教科书就可以了。就如这里有多少人不查字典就知道啥是Rectus femoris, anterior和posterior有啥分别,这并什么不是很难的概念,只是没有学习就不知道而已。

医案就是非常详尽的诊疗记录。做真话中医的是否有效完全不需要依靠统计数据,因为就算是用了统计也只是证明疗法是有效的,那些模棱两可,介于有效无效之间的治疗中医统统认为是无效的。套用现在一句网络用语就是“这药吃下去有没有用,你自己心里还没点B数啊”

y
yzout
西医中,绝大多数是原始科学的知识,还有较大的伪科学的成份
f
fuz
许多名中医留有医案,心得。仅少数公开,大多存于师门。传统中医教学以案例为主。因各体差异,每个医案均不同,没法统计。
欲千北
本坛最著名的中成药 “板蓝根冲剂”,中华药典根本就没有描叙有效率和和可能的副作用。你说的副作用在那里?有效率在那里?

药典说:

.....

6.6 板蓝根颗粒的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6.7 规格

每袋装5克

6.8 板蓝根颗粒的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5~10克(含蔗糖),一日3~4次。

6.9 注意事项

1.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扁桃体有化脓或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

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板蓝根颗粒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板蓝根颗粒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板蓝根颗粒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板蓝根颗粒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见:https://www.wiki8.com/banlangenkeli_49683/  

欲千北
这正好说明,对各个中医概念,各家有各家的自我定义,有各自划分的症状群,有不同的叙述,各说各话,距“叙述的单一性”相去甚远。

这正好说明,对各个中医概念,各家有各家的自我定义,有各自划分的症状群,所以才会有不同的叙述,各说各话,距“叙述的单一性”相去甚远。

其根源就是中医不注重对概念内涵的清晰描述,对与概念相连的症状群描述不够清楚。不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定义,这是中国古文化的通病,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进。但近代、现代的中医对古典中医概念的阐述和改革显然不够。

f
fuz
中华药典所列的是制剂制法使用标准,不是中药药性。中药西制是个大课题,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靛青的中药属性见内

https://zhongyibaike.com/wiki/靛青根

 

欲千北
“中华药典对每个中药都规定了禁忌和可能的副作用,和你说的并不相符。” 请注意 “副作用” 这个问题。到底相符不相符。
f
fuz
中医分支无数,各有自家传承,但归根结底,以医人为本,疗效说话。传下来的医案都是有效的。当代中医之大弊在于试图一统江湖
欲千北
“ 中药里面的配伍已经把你说的副作用考虑进去了。” ,不等于副作用 = 0,还是应该具体测试和描述副作用,为什么不呢?
欲千北
你解释了中医没有 ”陈述的单一性” 的可能原因,正好说明中医没有 “陈述的单一性”。反证了那位洋中医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欲千北
鞋子尺寸的标准描述与买到合脚的鞋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要混淆在一起。
f
fuz
现在西医也开始考虑个性化治疗了
T
TBz
本坛某中医说过,中药没有副作用。
欲千北
“陈述的单一性” 与个性化治疗属于不同的范畴,应分开讨论。中医的个性化治疗确实走在西医的前面。
f
fuz
用药精准、配伍合适、对症、适时,可以有效减小中药的不良反应。任何食、药都尊守剂量效应曲线,过量即是毒
f
fuz
中医的单一性体现在:基础理论的完整性,辨证的归属性,中药药性的明确性。理论的解释、辨证的综合、方剂的配伍等充满个性
欲千北
你说的单一性与他说的单一性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讨论了,下线,晚安。

他的说法:“ 陈述的单一性。即在一定的上下文意中,具体名词术语的含义是单一的。所陈述的内容都是有一致规定的,并排除其他含义,那怕是稍微相似的含义。“

g
goldtit
看了半天也没发现这家伙到底说了什么
e
ephd
你还是没有从西医药的思维转出来

中医药和西医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你没有办法用一个理论体系去要求另外一个理论体系。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党参是个很平和药,从西医的理论来说,这个植物对人体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但是在中医理论来说,党参的禁忌就很多,而且是针对不同的人,例如因为胃气上冲的人导致剧烈咳嗽的人,就禁用党参,用了咳嗽会加剧; 某些肿瘤病人也会因为使用了大量党参而导致肿瘤生长加速;

中医药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病的,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药物是反应不一样的,你说的陈述的单一性在实际应用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你用化学药物的要求来要求另外理论体系的东西,这个基本上是不切实际的。中华药典虽然经常被人逅病,但是总体来说,大家都觉得这本东西来规范中医药的使用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这个是基于几十年的实际应用总结出来的切实可行的经验。

和拍脑袋想出来的想当然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个将会非常危险,就如前面我说的石膏,按目前的成分分析理论,生石膏溶液对人体是一点危害都没有的,但是实际上,对某些脾胃弱的人而言,甚至不用长期使用就可以把他害死,你想过没有,这种问题如何解决?

e
ephd
你勇于为科学献身,我们都不拦着啊,哈哈
欲千北
对这3条的讨论与用 “一个理论体系去要求另外一个理论体系” 没有关系。我的看法很清楚明白: 1. 他的第一条有欠缺。2. 中医

中医不符合他说的另外2条,差距很大。总而言之,是认为一个理论要重视正反(有效和副作用)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要明确、要一致,要重视数据资料统计的收集统计处理。

这是任何一个严肃负责的医学理论都应该努力的,中医不应该特殊例外。把这些套上西医思维的帽子,拒绝讨论和改进是错误的。我不赞成回避掩饰、顾左右而言他,不赞成偏题打岔浪费时间。我们不妨想想,是否:1. 中医中药对副作用研究的很好,清楚明白地把副作用告诉了患者和医生;2. 中医理论的概念内涵很清晰,各家的描述很一致;3. 中医的资料(病历,疗效,副作用等等)收集整理和处理做的很好,提供了各种数据。

到底什么对中医进步有利,对病人有利是十分清楚的。忙,时间有限,不再跟贴回复。请见谅,问好。

l
lindaaa
有些话说得很客观. 事实上,能真正了解和理解中医理论是件很困难的事,使用它就更不易了.为此,假中医等等现象一直存在不是很自然么.
吃与活
说得好,我觉得在目前的环境下,这三点不容易做到

1. 只能添彩,不许抹黑。中医是以副作用小为号召的,如果告诉病人有副作用,谁还来看病?

2. 发扬有门派特色的中医,保留各派风格。有流派特点才有吸引力,如果是祖传就更好了。

3. 都记录在案。那怎么行?如果那些没治好的,治出问题的都如实记录报告,那还怎么产生神医?

其实这样要求中医是不公平的。如果诚信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大行其道,中医也很难免俗。再说,实实在在有损中医的疗效,因为普喜宝作用是中医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欲千北
1. 张三脸上的雀斑,不是李四用来不洗自己脸面的理由;2. 尽量清楚明确,不等于做到了清楚明确,

明晰地叙述概念的努力有助于发现错误,有助于彼此沟通探讨和进步;3. 正确和错误的观点,都可以表述的清楚明晰或含糊不清,清楚明晰的论述不保证观点的正确。

智慧和态度比智力和能力重要。

欲千北
谢谢忠告。上面最后那句话,其实对我自己更合适。

我对中医感兴趣。因为我青年时代的眼疼问题就是中药治愈的,也亲眼看到我外婆的实际行医过程。我用非主流的自制制剂治好了不少毛病:IgA 肾炎,二型糖尿病引发的神经麻痹,咽喉炎,口臭,类风湿关节炎,季节性过敏,神经性皮炎,等等,都是治愈(定义,2年内不复发),不是仅仅改善。只是没有一个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之下完成的。感谢上帝,他施恩惠与我。

欲千北
不相信一个理论,还是可以评论那个理论的。我不会演戏,还是可以评论演员的演技的。
e
ephd
法律和你说的副作用是一样的

只规定你不能做什么,而不能规定你做什么。

中药的副作用就是禁忌,副作用就是没有病的人不能吃,吃了就能出问题,出各种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问题,这个没法规定。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中药在错误使用的前提下,都可能导致100多种常见的症状,包括红枣在内。难道我们在每个药的副作用里重复写这100多种症状吗?这个看上去不科学啊。

红枣,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吐血,衄血,便血,消化道肿胀,便秘,排气.........(约100-200种不同的症状)等症状,
党参,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吐血,衄血,便血,消化道肿胀,便秘,排气.........(约100-200种不同的症状)等症状,
生姜,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吐血,衄血,便血,消化道肿胀,便秘,排气......... (约100-200种不同的症状)等症状

是要这个效果吗?

现在西药的写明的副作用其实只是真正发生的一小部分,难道这个就是你说的严谨?

O
OceanSound
薛大夫看坛子里冷清, 抛一块玉出来, 自个儿坐山头闷声看热闹呢。
欲千北
薛医精通中西医,热心助人,也帮过我很多忙。他是真心为中医好,为病人好。
欲千北
看来我没有说清楚啊,上面提到的一些疾病,大多数是替别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