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无"字的确很有魅力。 第一次在GEB中读到无门关时, 英文翻译为gateless gate 或 no-gate barrier 这样的翻译,把无门的两义给弄没了。 "无门"本身有两义, 无门可以是没有任何阻碍,关卡可以随便进出 无门也可以是没有任何路径可以通过这个关卡 到底关卡是有门呢还是没门, 光凭语言描述是不可能确定的。 无门慧开禅师提供了好多例子供大家了解。
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101/04czwgm/index.htm
Gödel 提供了一个新颖角度去解读无门关。 他给出了一个例子,证明了这种不确定性在 罗素的严格数理逻辑推理中也成立。
这个观点实际上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可道可名有为无为等, 都不是光从文字逻辑中就能理解的。 当然离开文字逻辑也不行:)
郭网友的"无为"理解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大家平常都把无为和躺平划上等号, 但实际上,无为而治也可用于奋发图强:)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68961.html
以前杨道还网友还有一篇无为的文章也讲得非常好。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42632.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43524.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39720.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56485.html
我想看看那个时代对AI 的看法。这本书太长了, 700 多页,只能有空慢慢看。。。
现在老荷还在A I领域
好奇 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黑格尔对一词多义的看法:)
原文在此:
杨道还 12/14/2023
《管锥编》第一册第一篇提到“奥伏赫变“(Aufheben)” 这个词, 说:
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辩;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einund dasselbe Wort für zwei entgegengesetzteBestimmungen),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
钱钟书此言感叹,黑格尔不懂中文,也不懂中国文化,无知乱讲,“无足怪也”。然而钱“为承学之士惜之”,大概没什么人会领情。“奥伏赫变”有矛盾的两义,在中文中先是音译,后来又意译为“扬弃”。“扬弃”可算信达雅了,但仍不见得有多么精妙,也不见得中国人翻译、理解了之后,就能“宜思辩”。
...
中文的"无"字的确很有魅力。
第一次在GEB中读到无门关时,
英文翻译为gateless gate 或 no-gate barrier
这样的翻译,把无门的两义给弄没了。
"无门"本身有两义,
无门可以是没有任何阻碍,关卡可以随便进出
无门也可以是没有任何路径可以通过这个关卡
到底关卡是有门呢还是没门,
光凭语言描述是不可能确定的。
无门慧开禅师提供了好多例子供大家了解。
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101/04czwgm/index.htm
Gödel 提供了一个新颖角度去解读无门关。
他给出了一个例子,证明了这种不确定性在
罗素的严格数理逻辑推理中也成立。
这个观点实际上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可道可名有为无为等,
都不是光从文字逻辑中就能理解的。
当然离开文字逻辑也不行:)
郭网友的"无为"理解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大家平常都把无为和躺平划上等号,
但实际上,无为而治也可用于奋发图强:)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68961.html
以前杨道还网友还有一篇无为的文章也讲得非常好。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42632.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43524.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39720.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56485.html
我想看看那个时代对AI 的看法。这本书太长了, 700 多页,只能有空慢慢看。。。
现在老荷还在A I领域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42632.html
好奇 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黑格尔对一词多义的看法:)
原文在此:
奥伏赫变杨道还 12/14/2023
《管锥编》第一册第一篇提到“奥伏赫变“(Aufheben)” 这个词, 说:
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辩;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einund dasselbe Wort für zwei entgegengesetzteBestimmungen),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
钱钟书此言感叹,黑格尔不懂中文,也不懂中国文化,无知乱讲,“无足怪也”。然而钱“为承学之士惜之”,大概没什么人会领情。“奥伏赫变”有矛盾的两义,在中文中先是音译,后来又意译为“扬弃”。“扬弃”可算信达雅了,但仍不见得有多么精妙,也不见得中国人翻译、理解了之后,就能“宜思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