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为什么一会儿软又一会儿硬

F
FarewellDonkey18
楼主 (文学城)

心硬,是需要这种肌肉强度将温热的血液泵送到冰冷的指尖。心软了,只因为霎那间你又想起了某人。。。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咋这么闹心呢?因为“心”变了。我们的新知识让心脏,从一个思维器官变成了一个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思维器官已经是大脑。但我们的语言,是传统的,传承的,滞后的。这种知识的急剧变化,造成了日常语言困境,也在实质上,让我们思维无法避免地陷入了众多混乱的陷阱。当然,语言也会与时俱进。比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句话用得越来越少,现在多说这人“说话不过脑子”。更多的是惯性,诸如三心二意,随心所欲,心有灵犀,蛇蝎心肠等,就没有改。明明知道不是“心”在想,但大家心照不宣,不觉得有必要非改不可。

但事情永远不会这么简单。改不改的有时没事有时有事。一阵都改了吧,日常语言有猝死的风险。是的,远比失去文学性更严重。语言是个人为构建的,自洽的逻辑系统。你要是完全断开传承,它就会彻底散架,失去功能。不改吧,历史包袱会越背越重,走起路来力不从心,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语言有问题。时过境迁,无论历史向前还是向后流朔,都一样出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希腊”。现代哲学、数学、物理学在开创时,借用了许多古希腊时期的名词名称,诸如“物理”、“原子”等。这造就了古希腊的一段“科学辉煌”。其实现代科学与古希腊的那些残留,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内容上都毫无共同之处。仅仅是借用了这些概念名词甚至符号,就仿佛古希腊人已经探索了“科学”。如果现代科学一开始借用的是中文名词,或者是梵文概念,那一样会造成一种古代中国人或古代印度人早都已经谈论过了全部现代科学的假象。所有这些古代文明都是在同一层次的认知水平,与现代科学都风马牛不相及也。

好吧,让我们回到“心”上来。政治家们说的“本心”、“初心”究竟是什么心?过去说的心,可能是思维。可能是意识,可能是认知。也可能是神启,甚至可以是性格情绪等。偏不可能是输送血液的器官。所以这些都是些古旧的心。固然你送个红包贺卡上写个心想事成无伤大雅,但在正式深入一些的讨论时,不妨直接用思维、意识、认知这些概念。避免用“心”。因为“境由心生”,不可避免地要将过去以为心是个思维器官时的那些相关知识带进来,开了“后门”或“虫洞”。就像用了些概念名称就将古希腊穿越传送进现代科学一样。我们说过,语言是个人造的逻辑体系,你用了“心”就隐含承认所有那些相关的知识都是合逻辑的。

我们的语言中只有概念,没有实物。这就容易让我们忘了这一点。我们被那些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的宏论所心折。却没留心其实这些雄辩效应,正是来自于言论在这些“后门”“虫洞”间随心所欲地钻来钻去。语言只有在适用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有效沟通。心肝肠肺。心主神志肺主行水,一旦你将中医的心肺概念混入,五行就出来了,然后阴阳君臣等都串上了。这些与现代解剖功能为基础的器官名称是不兼容的。同一个名词,却此心非彼心。一旦你让这心心相印,则心有多大,后门就有多大。你以为发现了古代一个合理的东西,拿来使用。但其实效果你控制不住。看似仅舀了一瓢,暗中弱水三千都不绝而来。

概念只有在语境中才有意义。孔墨老庄都在说“仁”,都不需要定义,彼此也都理解。但今天我们再说“仁”,无论如何考证修改限定,都合不上当年诸子的意义。这是因为我们完全没有了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语言环境。不是说我们没有学会,而是说今天已经不存在理解的可能。不是知识不够,而是知识太多,知识体系都更新过好几茬了。古代知识有限、思维层次少,概念定义粗糙。反而无歧义,易沟通一致。任何古旧的概念知识,直接用到今天的论证中,都漏洞似竹篮打水。

任何成功的思想或文学体系,都创造出了自带的相对封闭的语言小生态。比如圣经、佛经、红楼梦、莎士比亚等。一旦进入这个生态(也仅限于自身生态),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和谐的(合理正确)。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有这个效果。他的再生产理论已经推导出了一般均衡。但由于不喜欢《资本论》的强大语言生态,为避免陷入。经济学需要重新发现再写出来一次。有人自豪地用莎士比亚诗剧语言写了个《大明宫词》,不料全剧贯穿了一股子蹩脚的翻译腔。盖莎翁的语态既不合唐朝也不合今朝。。。整个不适合汉语。但另一个不相干的作者能续写《红楼梦》,还相对不违和,靠的是完全沉浸到原作者的语言生态中。

我写这个帖子的原因,是在谈论语言思维的时候,有网友让我说说“心”。我不敢说。因为除了作为历史进程回顾,这个古代概念引入,会让讨论失去控制,无法收场。其实,靠谱一点的,是什么事,就在这个事物发生的原生环境中去谈论。这个要求有点高。更难的是:真的忍不住。望文生义,借古讽今,旁征博引,自古以来就是写作投机取巧的三大法宝。让人怎能不动心。唉,总是心太软,心太软。

 

南方古猿
《心太软》- 任贤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Weurc1yMw

 

P
PingFanCQ
一切都是心

心并不是大脑或者心脏,但是又与其切切相关,类似眼睛并不是光明,但是眼睛发挥作用的时候与光明又是非常关联。没有光线的时候,眼睛依然能看;没有大脑或者心脏的时候心的活动仍然不会停止。

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件事物本来也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人类非要用语言和思维来描述总结,还要声称是准确的 - 当然不是,即使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说同样的语言,每一次和另一次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语言本来的作用应该是启迪人类的智慧,而所谓客观描述事物只是个副产品。相信语言在古人的生活中分量远小于当代,相当部分不需要言传就已经意会了,毕竟语言需要思维,需要张口去说,是又费时又费力,而又效率低下的事。

可是现在的人非要把语言作为生活方式的主要形态,每天产生巨量的文字信息,法律,政治,商业等等几乎主要依赖于语言,要严格执行,缺少灵活和宽容,但是语言本身又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矛盾产生和升级是必然的,这种问题也是无解的。“任何成功的思想或文学体系,都创造出了自带的相对封闭的语言小生态”,但是任何思想或文学体系如果有强生命力,也一定是开放的,是逐渐可以包容宇宙的一切万物。所以思想或文学体系的开创者虽然重要,不停的有真正的后继者才是其永久的生命力。如何有真正的后继者?除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理论和实践,其他的没有听说过。

回到老驴的文章,心为啥一会软一会硬,因为如果心一直软下去就化了,就消失了;一直硬下去就坚硬无比,没有任何灵活性也就是一片死寂,死寂的心也不是心。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软一硬之谓心,本然如此。

上次谈到常识和知识,知识必须有心因为需要思维,常识可以无心因为可以不要思维,人的时时刻刻的一切活动大部分都是无心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看到路边的石头落叶,撇过擦肩而去的车辆人群,心情的忧郁和兴奋,大部分时候人都是在无心的状态。但是无心是指没有作意的思维,并不是纯粹的无心,因为还有各种觉知,还有自己无法感知的潜意识和更深层的心的作用。有心无心都是心,你以为所谓客观的物真的就是纯粹的“物”?当然不是,物心混杂,否则人也根本不可能觉知到那个没有心的“物”。所以不管你引入心还是逃避心,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舍不弃,默然相爱,寂静喜欢。

亚特兰蒂斯
语言小生态的提法,很有意思。哲学谈着谈着就要去辨析词义。

不够用时,就瞎来。

老子说,我不知道那是啥哟,姑且称作”道“。

F
FarewellDonkey18
眨眼新歌变老歌了。。。
F
FarewellDonkey18
所以,在自身的生态里都能自圆其说,但不能混。。。海关要严禁严查活生物与种子入境。。。
F
FarewellDonkey18
小生态中的都是共存的。只要提到癞和尚跛道人,难免牵出宝姐姐林妹妹。。。
k
kl3527
科学发展有脉路可寻,比只是“借用”了一个名字多多了。
F
FarewellDonkey18
是的。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就是逐步否定了那些附会在名词上的老内容。不是刻意去否定那些,而是实验方法论的自然结果。
V
Vivian32817
但你还是只问林妹妹的玉,

不曾问宝姐姐的锁吧~~~

l
ling_yin_shi
最后一段,其实可以看看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还有就是修辞学。不错,以前修辞是一种学问。:)
l
ling_yin_shi
驴兄勿怪,多聊几句。:)科学的核心是归纳,是哲学的现代部分。而哲学的古典部分是演绎,

是第一哲学,俗称的推理,因果律,逻辑,发展到笛卡尔已经非常成熟,看上去是数学,其实根子是逻辑学,因为数学是基于数字的逻辑。很多人会误以为数学是科学,不应该是。

    我觉得简单讲,哲学的发展在18世纪之前基本是数学,19世纪之后基本是科学。为什么变成这样子?因为18世纪末期西方有过两次战争,哲学家吵了100年,结果20世纪又是两次世界大战。聪明人吵架不要紧,大部分不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动手了,会让人类矛盾升级,打仗死人。

    有兴趣不妨看看小弟旧作:

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125212.html

 

 

 

为人父
语言无法解释心,所以有心无须多言。:))
有言
18兄心不老,文正雄。-:)
c
calm01
非常有趣的讨论

不知有没有人有恐高症的体验。有恐高症的人站在稍高的山沿边(即使有栏杆保护)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心跳急剧加快,为了缓解急剧加快的心跳,人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离开山沿边。我的理解,这就是聆听心声,用心。

人大部分的行为是由潜意识主导的(用脑消耗太多的能量),而潜意识的知识是人从DNA,日常生活,个人体验,和不断学习中认同,接受,并积累的,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常识。当任何的变化,新生事物和潜意识的知识不同,甚至相抵触时,人的心跳(或身体某一部分)会起变化。人大部分时候会用本能的方式(更确切地说,用以前所学,储存于我们的潜意识的知识)来应对,也就是“用心”应对(因为由身体的反应而来)。什么时候用脑呢?以恐高症为例,急剧加快的心跳,本能告诉你,很危险,赶快离开。理智会告诉你,前面有栏杆,是安全的,这就是用脑。有意思的行为,例如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等都要用脑。

现在科学已了解了脑<->身体(包括心跳)的相互作用。我们需要多聆听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心)试图告诉我们的信息,然后,理性的用脑理解这些信息。这就是我理解的,用心,和用脑。

s
snowandlotus
那么到底哪种语言生态软哪种语言生态硬呢,

大师没有明鉴

“什么事,就在这个事物发生的原生环境中去谈论”是明鉴了,但常常是一厢情愿,做不到双向轮回。。。

F
FarewellDonkey18
我喜欢宝钗的肉黛玉的骨。。。其实到了我这年级喜欢所有小孩,连叛逆的teenager也觉得可爱。。。。
F
FarewellDonkey18
抱歉我不同意。古代科学是逻辑方法论,现代科学是实验方法论。哲学对现代科学来说,可有可无。。。
F
FarewellDonkey18
其实对以“意义”理论,维特根斯坦自己变来变去不定。我更是没有判断力。。。挑接受人多的那些姑妄信之吧。。。
雪晶
读得有点儿绕,大概是读进了血液
F
FarewellDonkey18
你算人老心不老。。。
F
FarewellDonkey18
其实我们还不能清楚是否心脏也参与思维过程。。。但是如果思维是些化学物质浓度神经元电压电流血等变化,心脏很难不受影响。。。

古人认为心脏参与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实践观察。。。现在我们还在戏剧里看到,一个人受了刺激马上捂着心口倒下去。。。

F
FarewellDonkey18
轮回是什么意思?垃圾分类回收吗?
F
FarewellDonkey18
血糖高了还是血压高了?否则你怎么直到进了。。。
c
calm01
我的理解,心脏本身并不参与思考,大脑思考,但大脑会传递信息给心脏,或身体的其它部位而引起某种反应。
雪晶
呀,还没睡?不知道啊,就是进不了心。。。
F
FarewellDonkey18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说就是一种物理哲学。但与我们常说的那些哲学没关系,也不需要有传承。。。
O
Ownthought
不少成功的小说,是因为建立了自己的小生态。比如哈利波特,指环王,西游记,庆余年。自己的生态里才能编得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