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一棵树
-- 《小森林》观后
你喜欢做菜吗, 你热爱自然,关注大地生物的四季律动吗, 那么去看一看《小森林》,跟着市子走一遍小森的春夏秋冬吧。
市子的家乡小森是一个远离城市烟火的桃源之地。市子家空无一人的老宅,远远地跟村子拉开着距离,把与世隔绝的气息更加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母亲五年前一声不吭地离了家,世子自己不提起, 乡邻也不提起。大家都一心一意地过着眼前的日子。春种秋收, 及时采摘享用应季的野生或者种植的食物,春天里酸爽下饭的节节草根, 夏天里冒紫泡泡的黑糯米酒酿和红艳艳的胡颓子果酱, 秋天的通草果核桃饭, 下雪天的冻萝卜干和柿子干。你知道纳豆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要把黄豆煮熟了, 包在稻草秸里,然后埋到雪地里。
就地取材,简单烹饪。 简单并不一定就是知道, 市子一步一步摸索着,缓慢地跟着记忆里母亲的指导,渐渐地向着童年的食物靠近,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母亲在眼前时没有注意过的细节:胡萝卜会分雌雄株;被霜打过的菠菜甜度增加,非常好吃呢;青菜虽然容易炒,费事的是去铉啊。空旷的老屋里,原来到处都是母亲的身影和味道。
刚刚看这部电影时我想到了李子柒。 一样的单身的女子, 一样的深深地依附着脚下的土地, 一样地自如地采摘身边的食材入自己的食谱, 一样的灵动地制作用心地享用。 但是她们又是不一样的, 李子柒是画里的仙女,轻飘飘一尘不染,而市子,她踏踏实实做了一回农民,根扎进了土里,活成了日月风雨中不喜不悲的一棵树。
美丽纵然悦人耳目,但是有什么比真实更能够打动人心呢。
又想到了《无依之地》(Nomaland)里的弗恩 (Fern)。人是孤独的, 总有些个时候苦痛需要自己以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消化。 同样是疗伤,弗恩在独自流浪中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 而市子把自己带入了老屋的四季里,在一日三餐的忙碌与岁月交替的光和影里,进行着心情的滋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觉得都可以称作心灵的救赎。
每个人不同,实现心灵救赎的方法就不一样,有人需要放自己去流浪,有人需要把自己投入熙攘的人流之中。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其实只有不同,不可论大小。
佩服
原书里面,吃饱穿暖住房看病这些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能满足的老年人,住在车上,如果我是她们中的一员,我估计自己忙着挣钱提高生存状态了。
我没看电影,只读了原书, 对电影没有发言权。 我也就胡乱斗斗嘴。
嗯,对了,我其实都一直都不知道你们时不时讨论的“灵魂救赎”是个啥意思。
从辅线角度来看,弗恩是幸运的,因为她有更多的选择的权利。 但是在随着生活到处流浪的老人们身上,除了生活的困窘,我也看到了自由和美好,比如史旺奇,那个患了癌症,生命只剩下短短的几个月,还要启程去阿拉斯加的老人…
哈哈 其实我很不喜欢用 “灵魂”这个词。跟你握握手。万物有灵,如果非要说“灵魂”的话,我坚持灵魂不只是人类所独有。
如果非要定义一下,我认为的“灵魂救赎”, 就是生活中有大大小小无数的坎儿,让人的心灵精神饱受煎熬,最终跨了过去,统称 “灵魂救赎”,应该说心灵的救赎更贴切一些。 看起来听上去很高大上,其实可以非常地接地气。 比如孩子的宠物死了,孩子意志消沉,在父母朋友的帮助下终于过去了那个坎,也可以叫完成了 “心灵的救赎”。或者更直接地说就是让痛苦低沉的心不再痛苦低沉了 :)
谢谢耐心解释。
我不是找茬儿 ,是真的不明白
99.99%的情况下,不会。
我没看电影,听起来电影是对原书的第二次创作了。以我的世界观来看,老年女主的所谓“有选择”的状态,跟“霸道总裁爱上我”有啥区别呢?
原来是灰姑娘不论年龄不论时代呀
原来灰姑娘拒婚就是心灵/灵魂救赎呀
选择的可能,她选择了流浪, 不是流浪选择了她”,因为嫌回复过长, 切掉了。 确实对那些老无所依的老人们来说,他们选择的可能就少了很多, 但也不是绝无仅有。 我的理解在你和东风之间,他们之间有人无得可选,有人自主选择了流浪。
女主可选的也不是霸道总裁的生活,或者跟她妹妹一家住,或者嫁给爱上自己的男人跟男人的孩子一起住,过上一种在我们眼里正常的生活,不再流浪的生活。 在自己的心灵动荡时期,她选择了给自己一个与世隔绝的流浪的空间,在一个绝对的安静的空间里完成了对自己的医治。
谢谢交流
活成一棵树
-- 《小森林》观后
你喜欢做菜吗, 你热爱自然,关注大地生物的四季律动吗, 那么去看一看《小森林》,跟着市子走一遍小森的春夏秋冬吧。
市子的家乡小森是一个远离城市烟火的桃源之地。市子家空无一人的老宅,远远地跟村子拉开着距离,把与世隔绝的气息更加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母亲五年前一声不吭地离了家,世子自己不提起, 乡邻也不提起。大家都一心一意地过着眼前的日子。春种秋收, 及时采摘享用应季的野生或者种植的食物,春天里酸爽下饭的节节草根, 夏天里冒紫泡泡的黑糯米酒酿和红艳艳的胡颓子果酱, 秋天的通草果核桃饭, 下雪天的冻萝卜干和柿子干。你知道纳豆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要把黄豆煮熟了, 包在稻草秸里,然后埋到雪地里。
就地取材,简单烹饪。 简单并不一定就是知道, 市子一步一步摸索着,缓慢地跟着记忆里母亲的指导,渐渐地向着童年的食物靠近,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母亲在眼前时没有注意过的细节:胡萝卜会分雌雄株;被霜打过的菠菜甜度增加,非常好吃呢;青菜虽然容易炒,费事的是去铉啊。空旷的老屋里,原来到处都是母亲的身影和味道。
刚刚看这部电影时我想到了李子柒。 一样的单身的女子, 一样的深深地依附着脚下的土地, 一样地自如地采摘身边的食材入自己的食谱, 一样的灵动地制作用心地享用。 但是她们又是不一样的, 李子柒是画里的仙女,轻飘飘一尘不染,而市子,她踏踏实实做了一回农民,根扎进了土里,活成了日月风雨中不喜不悲的一棵树。
美丽纵然悦人耳目,但是有什么比真实更能够打动人心呢。
又想到了《无依之地》(Nomaland)里的弗恩 (Fern)。人是孤独的, 总有些个时候苦痛需要自己以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消化。 同样是疗伤,弗恩在独自流浪中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 而市子把自己带入了老屋的四季里,在一日三餐的忙碌与岁月交替的光和影里,进行着心情的滋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觉得都可以称作心灵的救赎。
每个人不同,实现心灵救赎的方法就不一样,有人需要放自己去流浪,有人需要把自己投入熙攘的人流之中。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其实只有不同,不可论大小。
佩服
原书里面,吃饱穿暖住房看病这些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能满足的老年人,住在车上,如果我是她们中的一员,我估计自己忙着挣钱提高生存状态了。
我没看电影,只读了原书
, 对电影没有发言权。 我也就胡乱斗斗嘴。
嗯,对了,我其实都一直都不知道你们时不时讨论的“灵魂救赎”是个啥意思。
从辅线角度来看,弗恩是幸运的,因为她有更多的选择的权利。 但是在随着生活到处流浪的老人们身上,除了生活的困窘,我也看到了自由和美好,比如史旺奇,那个患了癌症,生命只剩下短短的几个月,还要启程去阿拉斯加的老人…
哈哈 其实我很不喜欢用 “灵魂”这个词。跟你握握手。万物有灵,如果非要说“灵魂”的话,我坚持灵魂不只是人类所独有。
如果非要定义一下,我认为的“灵魂救赎”, 就是生活中有大大小小无数的坎儿,让人的心灵精神饱受煎熬,最终跨了过去,统称 “灵魂救赎”,应该说心灵的救赎更贴切一些。 看起来听上去很高大上,其实可以非常地接地气。 比如孩子的宠物死了,孩子意志消沉,在父母朋友的帮助下终于过去了那个坎,也可以叫完成了 “心灵的救赎”。或者更直接地说就是让痛苦低沉的心不再痛苦低沉了 :)
我不是找茬儿 ,是真的不明白
99.99%的情况下,不会。
我没看电影,听起来电影是对原书的第二次创作了。以我的世界观来看,老年女主的所谓“有选择”的状态,跟“霸道总裁爱上我”有啥区别呢?
原来灰姑娘拒婚就是心灵/灵魂救赎呀
选择的可能,她选择了流浪, 不是流浪选择了她”,因为嫌回复过长, 切掉了。 确实对那些老无所依的老人们来说,他们选择的可能就少了很多, 但也不是绝无仅有。 我的理解在你和东风之间,他们之间有人无得可选,有人自主选择了流浪。
女主可选的也不是霸道总裁的生活,或者跟她妹妹一家住,或者嫁给爱上自己的男人跟男人的孩子一起住,过上一种在我们眼里正常的生活,不再流浪的生活。 在自己的心灵动荡时期,她选择了给自己一个与世隔绝的流浪的空间,在一个绝对的安静的空间里完成了对自己的医治。
谢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