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青少年时期教育的影响,有些影响是终生的。
一些教育来自家庭,一些教育来自学校。
一些是观念,除非有意地去改变,这些观念将影响终生。有些观念想改也难以改变。
一些是思维方式,这个是下意识的,就更难以改变。
就比如大学数学,我当时用的是工科专业通用的樊映川编写的《高等数学》,出于好奇,我也參看了理科专业的高等数学、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苏联的数学教材、美国的数学教材。内容大致是一样的,但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又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当年选择Rochester University的物理系,他说的原因是因为采用的教材是费尔曼的物理学讲义。我看了一下,开篇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什么是科学。知识是一样的,但思维方式不同。
有些思维方式的内容,从教科书和论文中是学不到的,要较长时间师生间交流才能慢慢体会和感悟。早期一些美国人去欧洲读研究生,就是去学习这种spirit,这种可以感觉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这个是常识,中国古人就知道,所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当然例外总是有的。如果三观不合,试图想改变对方的观念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比如初女情节。清华大学一对情侣因为处女情节而造成的悲剧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一些教授被金钱收买了,向年轻人灌输一些错误的观念,所以有些美国人抵制长春藤大学。
大陆的2代显然时间还太短。
就概率上讲,能得奖的高智商基因毕竟是少数 --- 自然还有其它原因,要港台的全面开花有点强人所难了(毕竟人口基数摆在那里了)。
这次请你来回答
我不知道准确的答案,但文化和教育传承对华人家庭的教育可能比学校教育还重要(港台大陆基本都一样的)。
是能分析出一些原因的,虽然准确的原因可能我们谁也不知道。
有人从没从那里走出来过,即便飘洋过海。人的思维、理解、或智慧,不在于有多少知识,不在于有多少经历,也不在于有多高深修养,而由桶上最短一条木头决定。
而“有些思维方式的内容,从教科书和论文中是学不到的,要较长时间师生间交流才能慢慢体会和感悟。早期一些美国人去欧洲读研究生,就是去学习这种spirit,这种可以感觉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个东西,几乎总是最短的一条。
我有台湾学生,一毕业就回去干芯片赚钱去了
再说,钱永健非寻常家庭。
都有很大一部分人专注科研。83左右后港台已富裕,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之前之后已移民,一定要算港台83年后的,你得把他们的二代算上。
你的条件才是不公平的,比如83年香港GDP已进入发达国家、地区行列,这时可能很多港台的更注重挣钱(如台湾的选择回去搞半导体啥的),选择性更多。这时硬和同时期的大陆海华比,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感觉(虽然你可以坚持说必须比同期的),何况大陆在海外的人数远远高于港台。大陆的(城市)人均GDP到2012/2013左右才赶上香港1983年的水准。港台83年后的该跟大陆海华2013年后的比。
有時我聽不出来,當地人聽得出。
你们俩车轱辘话难以自圆其说。
我对国学的倾心,蜕壳也。
不要低估青少年时期教育的影响,有些影响是终生的。
一些教育来自家庭,一些教育来自学校。
一些是观念,除非有意地去改变,这些观念将影响终生。有些观念想改也难以改变。
一些是思维方式,这个是下意识的,就更难以改变。
就比如大学数学,我当时用的是工科专业通用的樊映川编写的《高等数学》,出于好奇,我也參看了理科专业的高等数学、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苏联的数学教材、美国的数学教材。内容大致是一样的,但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又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当年选择Rochester University的物理系,他说的原因是因为采用的教材是费尔曼的物理学讲义。我看了一下,开篇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什么是科学。知识是一样的,但思维方式不同。
有些思维方式的内容,从教科书和论文中是学不到的,要较长时间师生间交流才能慢慢体会和感悟。早期一些美国人去欧洲读研究生,就是去学习这种spirit,这种可以感觉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这个是常识,中国古人就知道,所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当然例外总是有的。如果三观不合,试图想改变对方的观念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比如初女情节。清华大学一对情侣因为处女情节而造成的悲剧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一些教授被金钱收买了,向年轻人灌输一些错误的观念,所以有些美国人抵制长春藤大学。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不要低估青少年时期教育的影响 为什么现在大陆出来的没有一个拿诺贝尔奖? 纪念芒格(Charles Munger) 中美关系要发展成伙伴关系了? 从OpenAI政变说起
大陆的2代显然时间还太短。
就概率上讲,能得奖的高智商基因毕竟是少数 --- 自然还有其它原因,要港台的全面开花有点强人所难了(毕竟人口基数摆在那里了)。
这次请你来回答
我不知道准确的答案,但文化和教育传承对华人家庭的教育可能比学校教育还重要(港台大陆基本都一样的)。
是能分析出一些原因的,虽然准确的原因可能我们谁也不知道。
有人从没从那里走出来过,即便飘洋过海。人的思维、理解、或智慧,不在于有多少知识,不在于有多少经历,也不在于有多高深修养,而由桶上最短一条木头决定。
而“有些思维方式的内容,从教科书和论文中是学不到的,要较长时间师生间交流才能慢慢体会和感悟。早期一些美国人去欧洲读研究生,就是去学习这种spirit,这种可以感觉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个东西,几乎总是最短的一条。
我有台湾学生,一毕业就回去干芯片赚钱去了
再说,钱永健非寻常家庭。
都有很大一部分人专注科研。83左右后港台已富裕,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之前之后已移民,一定要算港台83年后的,你得把他们的二代算上。
你的条件才是不公平的,比如83年香港GDP已进入发达国家、地区行列,这时可能很多港台的更注重挣钱(如台湾的选择回去搞半导体啥的),选择性更多。这时硬和同时期的大陆海华比,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感觉(虽然你可以坚持说必须比同期的),何况大陆在海外的人数远远高于港台。大陆的(城市)人均GDP到2012/2013左右才赶上香港1983年的水准。港台83年后的该跟大陆海华2013年后的比。
有時我聽不出来,當地人聽得出。
你们俩车轱辘话难以自圆其说。
我对国学的倾心,蜕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