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个锅盖说说屠呦呦

d
dancingwolf
楼主 (文学城)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国人争了光。可是,屠呦呦在自己的学术圈子里却不被待见,数次评选院士落选。这其中当然有中国学术界的问题,但屠呦呦自身也不是没有软肋。

众所周知,在中国要取得任何成就,单单靠个人打拼是不可能的,尤其在文革期间,都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自1967年,参与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人员有500多人。为啥屠呦呦一人独享荣誉呢?

有人说,是屠呦呦首先提出用乙醚提纯青蒿素。那么她是不是就该获得诺贝尔奖?

诺奖获得者都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重大的独立创新成果。看看青蒿素研究:

屠呦呦团队在其他人筛选了4万化合物草药的前提下,又筛选了2千多方药,最后从200多草药中提出380 药品。 排排坐,吃果果,终于排到黄花蒿(注意是黄花蒿,不是青蒿。青蒿中不含青蒿素,为了和古方搭上关系,才取名青蒿素)。如果说屠呦呦按照自己的理论,一下子锁定黄花蒿,或者青蒿素的发现为今后开发中草药发展出一套理论,那么功力非凡。

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提取有效成分,是药物学的常规方法之一,不是屠呦呦的发明。

可见,与其说诺贝尔奖励屠呦呦个人的创新,不如说是奖励她(和团队)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而一向重视集体的中国人这次也不得不牺牲集体,突出个人为拿下一个货真价实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规定同一奖项不得同时授予超过三个人)。

但是(又要但是了),此类贡献多了去了,每年全世界有多少新药面世啊?即便是治疗疟疾,之前就有从南美的一种植物提取的奎宁,当年康熙皇帝得了疟疾,御医们用尽全身解数,包括使用了青蒿都无济于事,最后是白晋(对,就是那个和莱布尼兹讨论易经的法国传教士)拿来了奎宁救了皇上一命。

青霉素发现之后,有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今天抗癌药物层出不穷,是不是每一个发明者都可以获得诺奖呢?

尤其是,被誉为人工器官之父的 Willem Johan Kolff,他以一己之力发明了人工肾脏、人工心脏、人工肺,挽救了千万人的性命却无缘诺贝尔医学奖。

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诺奖不是绝对的公平,诺奖不是由西方人操纵歧视中国人,诺奖也不是只奖励此领域里的最高成就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顶个锅盖说说屠呦呦 飞机是谁发明的?再论中国的创新精神 红卫兵有质疑精神吗——也谈海外华人的创新 中医悖论 不争第一,看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老柏树
一定要类比,诺贝尔奖就像体育项目中(如乒乓球)的世界冠军。绝大多数冠军是名副其实的,肯定有人够格但因为各种因素没拿过

偶尔也有拿过的是因为得益于偶然因素,像79年的小野,决赛郭跃华1:2时因伤弃权。

d
dancingwolf
可以这么说,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成果累累,每年三个名额似乎不够用:)
波粒子3
将屠呦呦与不同时人的贡献比不公平

应该是一年一年比

d
dancingwolf
什么叫一年一年比?科研成果是一年就出来的吗?人工器官的研制,跨度从1943年到1982年
波粒子3
屠嗷嗷得奖时Kolff还活着?
老键
给中国一点倾斜填补一下空白也是诺奖委很大的善意,要领情,别挑剔
j
jinjiaodw
然,这个是诺贝尔鼓励浆
d
dancingwolf
谁? 不认识这个人

波粒子3
你写的,忘记了?
杨别青
另一个可能得诺奖的是砒霜治疗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j
jinjiaodw
是的,这是另一个有可能拿诺奖的,不过主角年纪也很大了
d
dancingwolf
希望甚微,不是因为成果本身
杨别青
主要贡献人真要理清也不是难事,韩太云,张亭栋等分享就可以
杨别青
争取长寿
d
dancingwolf
饶毅认为,贡献最大的是

张亭栋,可是张先生已经90多岁了。 

此外,还有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

d
dancingwolf
这个没问题啊,问题在哪儿呢?

波粒子3
你不知道人死了就不能被提名諾貝爾獎?
d
dancingwolf
你还是没明白啊?

看看你自己写的啥

波粒子3
止住,不能与不懂逻辑的人讨论
杨别青
这个诺奖是值得的, 不属于照顾。但是个人贡献不突出,像是列车集体的功劳, 屠是稍大的轮子。
杨别青
记得韩太云先搞得癌灵一号(含砒霜)治所有的白血病,效果不显著,其他人确定有效成分和适应症缩小到M3型,王陈做机理
杨别青
屠是药学出身,想到乙醚也是自然, 况且,之前课题组的另两人做了乙醇抽提效果比水好
金笔
诺奖并非遥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