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要明白,芝诺是要反驳运动不可能,那怎么反驳呢?有一种方法叫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就是要证明论题是假的(不能运动),我们先假设论题是真的(能运动),然后根据假设,推出一个矛盾或明显荒谬的结论,由此证明论题为真是错误的。芝诺的二分法悖论,就是应用了归谬法来论证运动的不可能。
首先我不认为Berkeley的系统完善,但他的设定可以一定程度解释为什么风动幡动导致心动。根据他的说法,因为是上帝创造了nature law以benefit人类。所以,nature law 可以解释风动,幡动以及心动。Berkeley并不认为这是“幻”,他只是把matter换成了idea。但您的系统连为什么心动,何时心动都解释不了,要类比上帝说有光也类比不对。上帝说有光,也是为了benefit人类。但按您的说法,心动是障,是需要勘破的。那为什么要心动,以什么机理心动呢?您的答复是“没有理由就是要动。”那没关系,我只是讨论哲学,您要讨论没理由的信仰,这就不是我所长了。:)
上次简单介绍了一下形式逻辑(演绎逻辑),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35859.html
刚好看到坛里大家好像对悖论也有兴趣,这一篇就以芝诺的两个悖论为例,和大家一起谈谈其应用。(没看过上一篇也不影响阅读)
我们先回顾一下上次讨论的形式逻辑最简单的一种模式:三段论。
在一个三段论里,第一,二句叫前提(premises),第三句是结论(conclusion)。有效论证是论证(Argument)里的“形式”正确(类似数学应用题里列式和步骤正确),可靠论证是形式和前提都正确(类似数学应用题本身给的条件和解答都正确。显然,如果题干假设老太太以每小时60mile向前步行,得出的答案自是不具参考价值的)。以此为基础,在辩驳论证不成立时,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是指出论证的形式不对,第二是指出论证的前提不对。
我们下面以芝诺(Zeno)的飞矢不动和二分法悖论为例,来讨论一下以上两种方法的应用。
飞矢不动悖论:一支飞行的箭是静止的。由于每一时刻这支箭都有其确定的位置因而是静止的,因此箭就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我们用三段论重写一下以上论证:
1.箭矢在每一瞬间都不移动。
2.一段时间是由多个瞬间组成的。
3. 结论: 在每一段时间,箭矢都不移动(静止)。
这个悖论的两个前提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要理解,第一个前提里的“不移动”,并不意味着“静止”。
我们说,静止和运动都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判定的,因为物体的运动在瞬间点是完成不了的。所谓物体是静止的,是说在相近的瞬间里,物体一直在同一地点。而物体的运动,是在相近的瞬间里物体在不同地点。所以箭矢“不移动”有“歧义”,它可以是说箭矢静止(结论里的意思),也可以是说箭矢的状态不能定义为“移动”(前提里的意思)。
因为前提里的“不移动”和结论里的“不移动”,不是一个意思。所以结论里的词“静止”没有在前提里出现过。我在前一篇提到过,最简单判断形式是不是有效,可以看结论里的词项(term)是不是都在前提里出现过(大多数情况可用)。如果没有,则这个论证形式不对,是一个无效(invalid)论证。
所以以上关于飞矢不动的论证,是一个无效论证。
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分法悖论:运动是不可能的。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半路上的点,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有限距离包括无穷多点,于是运动的物体会在有限时间内经过无限多点。
以下是三段论形式:
1. 一段距离,从起点到终点,需要经过无数个路程:先经过从起点到终点的一半(½),再经过中点到终点的一半(¼),然后经过中点到终点的一半(?)等等等等。
2. 逻辑上不可能完成无数个路程。
3. 结论:从逻辑上不可能完成一段距离。因为这些点是任意划分点,所以,所有的运动在逻辑上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让a代表:一段距离。S代表:需要经过无数个路程。P代表: 逻辑上能完成无数个路程。那么以上的论证形式是:
1. a是S,
2. 没有S是P (No S are P)
3. a不是P
以上形式是正确的,所以它是一个有效论证。那么得出悖论的原因,只能在于前提是错误的。我们这里认为前提2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在逻辑上,一个人可以完成无数个路程。
以下引用罗素的解法: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作任何工作时,效率从低到高,刚开始1分钟,接下来半分钟,等等等等,如果我们一直将工作作下去,那么无限个工作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1+½+¼+?+…=2)。
这在“现实”不可能,但在“逻辑上”可能。而芝诺的整个讨论,只是在逻辑上的讨论。根据以上分析,运动在逻辑上也是可能的。
题外说一句,有些人认为前提1不合理,因为如果运动不可能,怎么能一上来就已经运动了二分之一了呢?
我们在这里要明白,芝诺是要反驳运动不可能,那怎么反驳呢?有一种方法叫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就是要证明论题是假的(不能运动),我们先假设论题是真的(能运动),然后根据假设,推出一个矛盾或明显荒谬的结论,由此证明论题为真是错误的。芝诺的二分法悖论,就是应用了归谬法来论证运动的不可能。
如果要认为前提一有问题,我们可以分析在现实里,一段路程不可能“无穷”分下去。我们所谓的“无穷”只是概念上的无穷,比如无穷细分,是我们意识里认为,再小的数也可以被一分为二。而无穷大,是我们认为再大的数都可以加一后更大。但在现实物理世界,真的“无穷”是不存在的。
当然,逻辑论证有些像解数学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同一结论。所以以上悖论也有其它解释,我列出的只是我看得的解释中,觉得最有道理和条理的。
不要轻易试图破解这些语言悖论,它们往往指向逻辑在极限上的不完备性,比如芝诺,人们往往只盯着空间距离,但同理时间也是无限可分的。运动不是由距离来定义的,也不是由时间来定义的,而是由两者的商,速度,来定义的。到头来芝诺告诉人们,速度趋于0除以0,不定。这和量子测不准原理有点异曲同工,当量度极端细小时,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确定。
芝諾悖論在哲學上很容易化解,done。物理學上則現代物理也說不清,說也無甚意義,如空间是否為連續體,等等。比较清晰有實際價值的是數學意義,即無限多項的和可以是有限的,所谓收斂級數convergent series 。
或者纯推论出地球是球形,悬浮在宇宙不需要支撑之类的。唯一能比的就是运气好,能看到几千年来的不同解法,然后选一种或几种写在这里。
大家都这么拍电影,那就像动画师绘制动画电影,第一幅看见拉弓,第二三四幅就要在不同的地方画上箭的位置。。。
“身体里的”心。
因为我们的身体也是“那个”心的影像。
这就走到佛教的世界观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是佛教一直说的:心外无境。。。除了心,就没有外物
种理论。但真正要脚踏实地,大概必须如禅师一样实证才行。
看看希腊哲学的一与多,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在哲学家那里之所以一直争论不休,就是因为缺乏实证,失去具体含义了。
====
至于为什么每个人看见的现象都一样,而不是你看这样,他看那样,这在佛教里面叫做“共业”,就是大家内心想法都一样,才会降生在同样的空间。看着不一样的人,就不会在这个世界出生。某种程度上一与多也可说是不一不异。
:)
不过这只是理解,真正要明白,必须通过实修实证才行。
是靶动,而是心动。。。
现在从论据看,唯物可以解释心是物复杂到了一点程度,新显现出的功能,但唯心还在否认“物”的存在。这就造成“心”在解释“物”上得叠加大量假设。比如飞矢问题,从物的角度,只需认为一支飞矢存在,但按您的说法,我得先假设“无数”影像存在。如以拍摄影片为证,也要先有物,再有存在的影像,然后影像再动起来。即使作了这些解释,但影像被胶片存了起来,可随时观看并未消失。但照此解释飞矢,那些静止的矢去哪里了呢?比起假设每一个瞬间突然原地出现,下一瞬间又消失,同时在下一个点又出现一个新的矢影的解释,我还是觉得只有一根箭矢移动,是更简洁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还没有完全转到佛教的角度看。
而我知道唯物主义的角度和佛教的角度,从二者比较,我是更接受佛教的角度。
然而它们并????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这和您假设的就不同。当然您大概会认为怎样假设差不多就行,但其实这些假设至关重要,因为Berkeley的这点假设,在解释心动还是外物动时这一点,不会导致整个系统自相矛盾。您没有这个假设,就需要不断的加很多奇妙的解释。比如您置疑有真实的箭矢在飞,而人类有“共业”则是可以接受的。这种判断标准就真得很让人迷惑啦。
Matter是有功能的。举个贝克莱的例子:
两个桌球相撞,A球滚动后碰到B球。
在一般唯物主义者那里:是A球的撞击,引发能量转移,导致B球离开。
在贝克莱那里,B球的离开不是因为A球撞击,A球只是个观念,本身没有任何能量。
(现代人可以想象就像电影里一样,A球只是一个画面,并不是这个画面导致另一个画面里的B球移动,其实他们根本没关系,都是心让他们动的,心是那个终极的动画师)。
他也不认为experience 不真实存在,他认为这些都是真的。人们头脑里的像,才是幻相。这让他的系统至少能解释变化,也就是运动,而您的系统无法解释幻象光靠自己,为什么有时动,有时又不动。
佛的功能也导致了“幻象”存在吗?
佛性导致幻相的存在,一切唯心造,就类似基督教的一切上帝造
您的idea是头脑中产生的幻象,Berkeley很清楚的说,imagination,不是他说的能感知的idea。佛性是幻象和佛创造幻象是不同的意思吧?如果是后者,佛为什么要创造幻象?
叫耶和华,等等,总之都是某个东西创造的相,这个相没有实体,实体指的就是普通人认定的、独立于任何人存在石头等。佛教中叫做"识",这个“识”在我看来,就可以直接翻译成贝克莱的Idea (Notion等),而他的Spirit,就是那个感知者,就是佛教里的心。Idea,贝克莱又分成两种,一种是各人产生的,比如晚上想太阳,一种是独立于个人的,比如真的太阳。但即使这个“真的”太阳,贝克莱也不认为是普通人所想的那样是会热死人的东西,真正让人死的,是另外的原因。这也是和佛教的唯识宗符合的。
不过虽然贝克莱走的方向和佛教一致,但我开始应该提到了(如果漏了那也是无心的遗漏),他走的不如佛那么远,没法跟佛比,当他把某些idea的起因归于上帝后,就没了下文,而(我听说并相信:)佛教其实是可以彻证所有Idea的起因的(不仅仅是各人自己脑袋里的Idea, 识),实证了这个过程,就成佛了。
来突然听说柏拉图还有传别的修行方法,让人从“洞穴”里出来,也会惊掉下巴 :)
这个只是好玩,转述一下听说的... :)
佛,佛性,心,按您所述,创造的是幻象,所以为什么要创造幻象?
Berkeley 的系统里,也并没有对自然现象有什么idea方面的解释,像所有被nature law证伪的宗教解释一样,他们退一步说,当然上帝也“可以”用idea,但为了人类的benefit,所以上帝创造了nature law(然而为什么这是对人类的benefit,他没说)。
您觉得Berkeley没走那么远,正是因为他的系统可以解释为什么心有时动,有时不动,而您的假设解释不了。所以能请您用您的系统解释一下,为什么心有时动,有时不动吗?
并不揭示真实的原因(cause)。
在他来看,Idea(比如一个球的Idea)本身并没有power,只有精神(spirit)有Power,能让东西动起来。所以,牛顿力学里的力等等概念,对他来讲都是辅助工具,不是真实的东西。
这一点我理解你把佛教里的“幻相”误解成绝对的虚无了,这其实是佛教也反对的,所以说色不异空后,还有个空不异色,佛教也讲“幻有亦实有”
再者:解释和预测不同。解释是给出真实原因,预测只是给出两者的某种联系。。。
==========
你能否说说贝克莱怎么解释心动的?我这一部分没看到。虽然我笼统知道,他肯定不是用的生理学的知识和思路来进行的。
至于,佛教的解释,可以打比方,我们作为动画设计师,那个动画里的心跳就是佛性(心,这个心,不要认为很容易理解,其实和基督教的上帝一样,是无所不能的那个东西。只是用了这个词而已,不是一般的肉团心)画出来的,让它跳他就跳,不是电影里的血液、肌肉收缩让它跳的。
比如为什么看见风动幡动时要动?照理说风动幡动都是幻象,也就是风没动,幡也没动,那为什么心要动呢?
风、幡,六祖的意思是,电影里没有风动,幡动,是动画师(心)让他们动。就像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心”说要有风,要有幡,并且动一动,那风和幡就动了。。。
您说的贝克莱解释心动,是怎么回事儿。。。
Berkeley也不认为日常有问题,他的idea又不是幻象。我们的心感受到了风的idea,幡的idea,于是动了啊。
要有光?
上帝是老大,想要啥,就要啥、就可以有啥,不需要谁批准。
真心也一样,想要啥,就要啥,就可以有啥,不需要谁批准。不需要再有别的原因了。
佛教为了防止人望文生义,所以也区分真心vs妄心
佛教也采取日常说法,所以说不离世间法。就像贝克莱一样,他说日常用语只是方便说法,不反映真实。
您还是没解释贝克莱怎么解释心动的。。。
首先我不认为Berkeley的系统完善,但他的设定可以一定程度解释为什么风动幡动导致心动。根据他的说法,因为是上帝创造了nature law以benefit人类。所以,nature law 可以解释风动,幡动以及心动。Berkeley并不认为这是“幻”,他只是把matter换成了idea。但您的系统连为什么心动,何时心动都解释不了,要类比上帝说有光也类比不对。上帝说有光,也是为了benefit人类。但按您的说法,心动是障,是需要勘破的。那为什么要心动,以什么机理心动呢?您的答复是“没有理由就是要动。”那没关系,我只是讨论哲学,您要讨论没理由的信仰,这就不是我所长了。:)
当然是指的"真心”,不是妄心。
所谓的幻的意思,有动词的意思---“幻化”,者其实就等同于基督教的“创造”。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娱乐的,或者你说的benefit。
既然是娱乐,那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基督教还要有拯救?
这也和佛教同理,既然是幻化出来玩的,那就没事儿了,玩就是,为什么还要解脱?
后面都是因为迷了,所以要明白过来,我说的堪破也是佛教用语,其实就是明白过来,不迷了,就堪破了。(这一点普通人有误解,也需要冷静、费时间才能正确理解堪破这个词的意思)
这也和基督教一致,就是耶稣说的seek truth, truth will set you free. 明白了,就解脱了---free了。
至于Nature Law, 贝克莱是原则上这么说(承认有这么回事儿),并不如牛顿那么详尽,如果仅仅是这一点,那我明白您的意思。同时他和一般科学家不一样的是,上帝的Nature Law是上帝制定的,当然上帝也可以打破,这就是神通奇迹。
这点上,佛教也一样,不过对Nature law的起因用了“共业”这个说法,也是真心(相当于上帝)的一种显现。
而且,我说贝克莱和佛教基本路子一样,也还要看见,无论佛教还是贝克莱,都在科学上没有建树,因为那都不是他们的关心重点。贝克莱想理解上帝、认识、崇拜上帝,佛教想“明心”(也是类似认识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