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

d
dhyang_wxc
楼主 (文学城)
贪嗔痴

 

杨道还 11/8/2023

 

一个笑话讲,吕洞宾要学汉钟离,到世间度个把人儿。吕洞宾用点石成金的方法拣选人,就是,找到了个差不多的人,指着一大一小两块石头,问,“你想我点哪块送给你?”林肯知道几乎正确的答案,但他这样的人少,所以吕洞宾晃荡了一二百年,也没遇到一个不贪心的。

 

这天,吕洞宾遇到了一个富家子弟,富家子弟摇头,说,“哪块也不要。”这个是正确答案。吕洞宾喜,但又问,“那边儿还有更大块的石头?要不,我给你点那个?”富家子弟又摇头。吕洞宾不禁大喜,问他,“那你要什么?”盼着他说出要学仙的话头儿来。谁知,富家子弟笑道,“我就要你这颗指头,想点多少就点多少。”

 

这个故事,是个悖论,修仙其实是最大的贪心。南怀瑾提到过此节,还引用了清钱德苍讲人心不足的诗。此诗的最后一句,恰是“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注1)现代人聪明得紧,是不会去想当皇帝,当神仙,学点金术的。但贪还是贪,只是换个形式,贪些名人效应、概念股、琢磨不透的比特币什么的,其余一概不信。吕洞宾如果还在找,也挺难。

 

佛家讲,“贪嗔痴”是三毒,“三不善根”。贪,不仅仅指财物、享乐,也包括一切欲望不足,其中也就包括了“学而不厌”。读书人读到好文、好诗、好想法、新鲜学问,当然是赞叹,但未免会有点儿想得到那个“点金指”——一敲键盘,就是好文儿。如读《庄子》书,李白诗,不知有多少人想知道他们如何得到的,要像他们那样“妙手一定得之”。类似地,因为见识过杰出的画家、书法家、舞蹈、演奏家而想学艺的人,也接近于追求“点金指”的贪。那么这类想法是善呢,还是恶呢,是个问题。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是第三种意见,殆,疲倦而无所得,虽不好,但也没太大的罪过。

 

嗔,就是愤恨、厌恶的意思;痴是无明、愚、不明事理的意思。佛家又说有“五毒”,另外加上了慢和疑,即傲慢和怀疑。这个说法就相当全面了,基督教的七宗罪都可归结到这五毒里。

 

“贪嗔痴”很容易被看成心之体的问题。贪的心就像饕餮一样,食而无厌足,或者说,像个没有底的桶,怎么也填不满。嗔就像心里有个疙瘩、块垒,总是卡住、压抑。痴就像心少了根筋,转动不灵;缺了些心眼儿,总是不通气。

 

但这是比较世俗的说法,释道儒都认为平常人的健康的心其实没这类问题,如六祖开悟的偈子,老子的婴儿,孟子的四端说。这类世俗说法的起因,大概在于不知体用,将用当作了体。譬如人会感冒,但感冒并不是人的本质特征。又如人会犯错,但并不意味着人脑生来就是精神错乱;人会犯罪,但并不意味着人性本是歹徒;要从基因下手去修理他。

 

人脑、人性完美吗?人并不知道完美的人脑、人性为何物,所以人不知道答案。但分辨体用,不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无明恶,却是应该的。动辄说人性如何如何,这类无明恶,中西都有。体用,西方人直到现代,仍然只能从质量参差的译本一窥;而中国人即便知道,也要去否认,那就不是无明,而是不能照亮的阴暗了。痴慢疑三毒俱全,大概只有吕洞宾和佛家能解。

 

马斯洛的心理学实际上类似于释道儒的说法。平常人的健康的心不是无底洞,需求满足了就会转到上一层。马斯洛之前的心理学,大体上是病态心理学和机器人心理学。到了马斯洛,才有正常的和人性的心理学。马斯洛直言,他受到了道家的启发。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上层,自我实现,却是模糊的。比如说二祖慧可,他一步就跳到了需求层次的最上层,但还要去求心安。在达摩看来,还没入门。所以马斯洛这个层次的顶层,相当于释道儒的平地,是个起点,而非极点。尼采有骆驼,狮子,和婴儿之喻,也是如此,婴儿将会长大,是个起点。庸俗解老庄,认为老庄消极,就是误将婴儿当作了终点——只看到无为,没看到“无不为”。什么是“无不为”?婴儿能作什么?

 

从心之用来讲,贪是心迷醉于顺境,嗔是心困厄于逆境,痴是心处混乱无明之境。用比喻来说,贪是心骀荡不拘,浪荡无度地往前跑(的用),停不下来。嗔则是困住了(的用),跑不起来,要跑就得冲破镣铐、障碍才行。痴是不知道要怎么跑(的没用)的定住。

 

慢和疑,也可以归于痴一类,慢也是无明,但这个无明不是从境来的,而是自带的;疑则是视而不见的无明。有两个笑话,分别关于这两类无明:一人醉酒,到人家大门口呕吐,人家说他不择地方。醉汉问为啥。人家说,这房子大门立在这儿很久了。醉汉说:“我的嘴也不是今天才生的。”另一笑话说,某人派仆人去学些人情世故,好做管家。仆人回来,主人考他,说:“新年是哪天开始?”答说初一。主人问:“听谁说的。”答说对门王皮。主人摇头说:“王皮说的初一呀,那新年备不住得到十五才开始。”慢和疑就此揭过不提。

 

佛家讲,贪嗔痴可以用戒定慧去除,详见佛家的讲解。另一种佛家讲法,要反其道而行之,用施舍去除贪,用慈悲去除嗔,用读经增慧去除痴。痴人读经,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怎么能增慧呢?这是经的性质决定的,经有常,即便是痴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反复与所知这一点儿对照参详,“九变复贯,知言之选”。这样的慧,往往比翻经书如看新闻,看一遍就懂的聪明人要深刻得多。

 

徐梵澄从《薄伽梵歌》中找出了另一种数论外道说法。贪嗔痴本来是从梵文译来,即萨埵、剌阇、答摩三个词,就心法而言,译作贪、嗔、痴。徐梵澄说:“彼计三德(萨埵,剌阇,答摩)为生死根本,亦发佛法中贪、嗔、痴为生死本也。”又说:“三德相互违,如何共作事?实尔,三德相互违,为属一我不自主故,得共一事,如三物为灯,是火违油,炬;油亦违火,炬。如是相违法,能为人作事。三德亦如是,其性虽相违,能为我作事。其事云何,则萨埵能照,剌阇能造,答摩能缚。”(注2)

 

我的理解是,“萨埵能照”,恰好是“点金指”之贪问题的答案。这个照,是慧眼照观的意思。萨埵这一德,这一特性,用得好时是照,不好就成了贪,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的心在哪里。不管什么样的知识,堆积在心里,就成壅塞。这类贪人检点自己的知识,就像守财奴数钱,然而他并不能意识到这个知识并非他所生、所有、所能据。

 

孟子讲:“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学而不厌和爱思辨也是如此,由心之用、心之动时,能否通达无涩滞,能否无有入无间,能否逍遥,能否微中,来会心。学、思辨而会心,即入照观。照观的心是活泼泼、锐利的。

 

照观必是无私的。也就是说,照观没有自己的心掺杂在里面,如老子讲的“不居”。境不转心,心也不转境。有人可能认为这就是客观了。但这里有天壤之不同。照观必是全面的,没有私心、成见、目的、或角度这类的东西。照观的全面,在于心在这个时候不是客,不是局域的,而是广域的。不是像康德讲的那样透过层层透镜,而是还有直接的一途。马斯洛引画家之言,“要想画鸟,必先成为一只鸟。”他讲的,不是观察数据,捉来解剖那类的客观,而是像玄奘所讲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或庄子所讲的“官知止而神欲行”。

 

所谓的客观的知识追求,康德讲,是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物的。在现实执行里,客观的知识追求很难避免名利心、成见、或角度,不能排除打着客观名义的扭曲、偷窥式、投机、片面,也容易被窥视癖、窥私癖混杂进去,不能天然地排除这类污秽。例如,一个新闻里笑话讲,有人研究从粪便提取蛋白质或什么营养之法,有宇航之用。宇航员大概能客观看这个新闻,但不大会乐观。

 

“剌阇能造”,要造作一个器、境、缘,必先有嗔,有不满、厌烦到憎恶。也就是说,嗔有嗔之用。

 

没有嗔的造作,一定是无病呻吟。《庄子》中有枝指之喻,即畸形的六指。第六指是合乎手指的生理原因和基础的,但它是畸形。为了发明而发明的,多是这一类的东西。而真正的发明,出于照其实然,造其应然。

 

佛家讲,嗔在三毒里,是最恶的一个。但最恶的原因,却不是枝指,而是嗔导致破坏,却不能建造。如尼采的比喻,“剌阇能造”包括了撕裂一切的狮子和新生的婴儿。嗔的最恶,在于只是个狮子。

 

现代西方人讲,发明要颠覆而取代。这个说法,似乎克服嗔而得剌阇了。但这是个似是而非的说法,“颠覆而取代”包括了用六指代替五指的情形,不能对正常和畸形有所区分。人们对AI和基因改造婴儿的疑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科学进步一定是好的吗?日前,新闻讲某医院庆祝某手术数量达到了空前之多,引起对其不讲医学伦理的批评。但问题的根源是,进步复进步,你的伦属于哪部分?社会没有伦,哪来的理?

 

“答摩能缚”,要掌握一门知识和手艺,痴是个必要因素。这里的痴,有不受干扰的意思。即,你拿东西来干扰他,他却麻木不仁。这是痴之用。中国人讲潜心向学,就是个潜在深处,不受干扰的意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然而一心不乱。事事关心,事纷乱无穷,人的心东张西望烦乱不堪,还缚个什么?但只有痴的麻木不仁是不够的,“能缚”还需专一其心。这就回到了“萨埵能照”的那个心,必先有观照的心,才能去缚,才不是作茧自缚。窥视癖窥私癖们也是很专心的呀,但那是癖——病辟自缚。

 

顺境、逆境、和迷惘大致概括了人心游时会遇到的最简单的三种情况。萨埵,剌阇,答摩又有种种变化,可参见注2及文中所引。

 

注1.(清)钱德苍: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地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令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注2. (《徐梵澄文集》 第八卷(薄伽梵歌,薄伽梵歌论)上海三联书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此义又见 https://baike.sogou.com/v828620.htm#!

.
.川晔
赞道还先生深刻好文

我刚好看到尊者这一段,与先生分享:

“心是善的,就會輕鬆、柔軟、柔和、敏捷、老老實實地感知所緣且沒有貪瞋痴。

怎樣才會知道(心)是無貪、無瞋、無痴的呢?必須認識到:貪是怎樣的?必須認識到:瞋是怎樣的?必須認識到:痴是怎樣的?如果不認識它們,即便和它在一起也不知曉。

如何才能看出心有貪、瞋、痴呢?要訓練自我觀察。認識「生氣」嗎?誰會生氣,請舉手?誰從未生氣過,請舉手。有從來不生氣的人嗎?必須是三果阿那含以上的聖者才能做到。

因此,大家都認識「生氣」,對嗎?認識「生氣」,有什麼難的呢?從現在開始,一旦生氣了,要及時地知道,生氣了,就及時地知道。

認識「貪心」嗎?大家都認識,對嗎?認識「妒忌」嗎?妒忌是屬於瞋心家族的一員。認識「吝嗇」嗎?認識「小氣」的情緒嗎?大家在小氣的時候是不許他人靠近的,那時的心是貪還是瞋?捨不得某物,害怕他人靠近,這樣會有快樂嗎?只有苦,對吧?有「捨不得」,就會有苦,就會開始「戒備森嚴」。要記住:有苦的心是瞋心。

慢慢去體會。我們認識了「貪心」和「瞋心」。「妒忌」是貪心還是瞋心?妒忌的時候會有快樂嗎?沒有快樂,妒忌是瞋心。記仇、怨恨等瞋心一族是很容易被觀察的。

「瞋心」是最容易被觀察的煩惱,因此隆波常常建議大家——如果要訓練去觀察煩惱,就觀察瞋心,因為瞋心會時常生起。我們開車時遇到別人超車,就會生起瞋心,感覺到了嗎?或者開車到十字路口,紅燈在即,綠燈只剩下不到幾秒鐘,瞋心居然還是生起——怕前面的車開得太慢。大家會這樣嗎?被紅燈攔下時,更是怒火中燒。若自身是被紅燈攔下的第一輛,那時瞋心最強,卡在第一輛,真倒霉;如果是卡在第20輛,反倒像沒事一樣了;卡在第100輛會覺得有點煩,但不是平常的瞋心,而是不太強烈的瞋心,只是有點煩而已,反正下一個紅綠燈也過不去。一旦接受「下個回合也沒戲」的狀況,心就不會太苦。

就這樣慢慢度量自己的心——心有瞋,知道;心有貪,也知道;心有痴,觀察起來有點難度。認識「心走神」嗎?心在走神之後,要知道「心走神了」。心走神了,就是心在散亂,「散亂」是痴的一種。我們要及時地知道,散亂之後要知道。

努力地觀察瞋心——眼耳鼻舌身心接觸平常的所緣,瞋心生起,我們及時地知道;或是眼耳鼻舌身心接觸所緣,貪心生起,我們也及時知道;貪與瞋還算是粗糙的所緣,很容易觀察,觀察痴則比較難。”

艺术创作需要的痴迷境界也许不是跟贪嗔痴的痴一样的?有空再好好分析一下。

d
dhyang_wxc
川晔好,尊者是谁呀?

瞋因为造,还是挺有用的。比如说,我写这个文,就借着点儿嗔的力量。

我开车很快,但遇到慢的车,或者绿灯亮了不走的,耐心却很好:万一是个老太太在开车呢,你吓她一下,她更紧张,出事了怎么办。有次跟老美同事出去,就遇到了前车绿灯不走,等了一会儿。同事说,嘀他。我就说了上述理由。后来超车,我们往前车里一看,就是这样,一起哈哈大笑。

那么晚了怎么办?这就需要早出门几分钟。有约会,早出门、早到几分钟是礼。很多人认为礼是迂腐的、浪费的、没用的。但有了这几分钟的从容,你就可以有开车时的耐心,又不会误事:“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s
stonebench
点赞109次:)
D
Dayoufan
焦虑和抑郁与疑或痴有关?

Hopelessness, 极端的怀疑到了绝望的地步?

d
dhyang_wxc
多谢石兄。次数有点多啦。呵呵。
d
dhyang_wxc
well,这是个该问医生的问题。但是,这里有个道理的问题,从系统看的话

宏观症状不能还原成基本活动的组合。

简单讲,古希腊人认为世界是原子构成的,好像解决了一切问题。但三体问题就开始显示出混沌。古希腊人认为道理是逻辑构成的,但他们自己人就提出了悖论。

整体大于部分,或者说,整体大于基本元素之和,那么多出来这一块哪来的?从基本往上看,从宏观现象往下看,中间有个连接部,多出来的,是从这部分来的,那么这个连接部的性质如何?对此的认识是个关键。很多人直接跳过去了,比如说认为逻辑和文化、文字和科学、逻辑和思维等中间没有个难以弄清的连接部。

但我认为这里有若干个层次,有一整套的分析工具,而且连接部可道非常道。有了这个框架,才有分析的可能。

平等性
杨兄好文,有见地!我自己的体会是,

贪嗔痴妒慢,这五毒根本就不需要去除,而且也无法去除。

所谓五毒,本就是心法性的自显现,是空性的功德显现,和空性是不一不二,用不离弃的。这五毒,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说,贪,可以是坚贞的爱情,是强烈的求知欲;嗔,可以是疾恶如仇,是战士勇敢的心;痴,可以是执着的信仰,是对善念的追求。

为什么会显现为五毒呢?其实那完全是因为我们心,有了区别和概念。我们自己的心,具足空性圆满,是能够体会并净化自己的行为的。有一个佛家的喻,叫做火浣布。意思是指当不惧烈火的火浣布上有了杂染,我们要做的,不是去丢掉这块布;而是把它放在火上烧。火浣布的本体,并不会因为这样的燃烧和历炼而改变。

这就是说,我们是可以通过这样的修行,让心的本体,明明白白的显现出来。

祝周末愉快!

 

d
dhyang_wxc
平等兄好,大体是这样。我没有浴火那么勇敢,只试图理解前人为呵护镜子,擦拭镜子而设的学,学而时习,勤拂拭罢了。
中间小谢
深穩、和順之作,吾當學習之。

d
dhyang_wxc
多谢谢兄。握手。:)
Z
Zewu-Lin
真是沉稳和顺之作。
Z
Zewu-Lin
难得。
山水苍茫
呵呵,道还兄照见五蕴,洞观三世矣~~~~~~闻言吕洞宾,点石可成金。贪嗔痴本性,佛渡有缘人。~~~~~~:)
T
TJKCB
玄奘所讲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or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which is true?

与祖师同行伍时时觉地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无量香光 http://fowap.goodweb.net.cn › news       这几天看书才知道,原来是出自玄奘大师,而且是他在印度的时候讲的一句话。 这个典故是这样的,唯识学派认为,菩萨入见道位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   人生在世,冷暖自知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百度知道 https://zhidao.baidu.com › question       准确地说,冷暖自知出自佛法的求取者玄奘法师在与印度僧对机时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非人生在世,冷暖自知,现在的文学已经将老祖宗的文化改得面目全非的, ..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rú yú yǐn shuǐ,lěng nuǎn zì zhī) 解释: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饮水词的由来是“如鱼饮水, ...   玄奘晚年遭皇帝软禁,疾病缠身跌倒后圆寂,大唐百万子民 ... Sohu https://www.sohu.com › ...       Sep 1, 2022 — 玄奘的真实面貌如何?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他晚年的境遇如何?这是人们所不知道的,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便是他曾经去了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但 ...     五祖法演禅师 陕西省图书馆 https://www.sxlib.org.cn › dfzy › csgs       三藏玄奘法师到了那里,解答外道的诘难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才化解了那个难题。法演禅师道:“冷暖已经知道了,怎样是知道自己?”他就从根本上质询主讲道:“不知道自 ...          
t
travelprofuns
被侮辱被诽谤能不辩驳如如不动才是真本事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T
TJKCB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当发现别人什么地方不好的时候,马上反思自己何处不对,把自己转了,自己遇到的人事物就会是另一番人事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当发现别人什么地方不好的时候,马上反思自己何处不对,把自己转了,自己遇到的人事物就会是另一番人事

d
dhyang_wxc
zewu好。呵呵,还好啦,如楼下讲,还没出世间法。。
d
dhyang_wxc
山水兄过奖了。如我以前所讲,你在我前面。。。呵呵,信哉。
d
dhyang_wxc
大概是自悟和照观两境的区别吧,用不同,却是一回事。
d
dhyang_wxc
是。你若已达此,我也从其后。
.
.川晔
是隆波帕默尊者
为人父
我觉得科技进步反到把人心搅乱了,如果心静是福的话,那科技进步带给人的焦虑比它带来的便利要大的多,是在去福。
d
dhyang_wxc
这就是科学的六指啦。西方有很多人悲观,就是科学会导致人类的毁灭。如那个世界末日钟的idea。

matrix电影,其实也是悲观的,想象着人与科技产物智能机器最终的对决时,会怎样。很多中国人虽然嘴巴上讲科学是双刃剑,其实骨子里是想削尖脑袋往matrix钻,为了科学六指也不怕。你说要是为了生存,为了有个工作,也还罢了;在个网上论坛,还真诚地要拉你入伙,这不是坑人吗。

 

d
dhyang_wxc
well,这个“把自己转了”里的“自己”,不是六祖说的那个本自的心。
d
dhyang_wxc
哦,呵呵,我去找来看看,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