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漩涡
比如陀螺
所谓转笔捻笔,需要想想上面两个现象,才不致于一边写一边转,手指不够长把笔都转脱手了。
懂得方法,效果立见。
但这也是初级,要提升还是要明白“气”。气也不玄,就是流动性。
流动性好,僵力就少。
僵力少,流动性就好。
僵力多少,跟熟练度有关。
更深,则与意识有关。
比如笔锋和弹性,都是纯物理属性。学用笔就要透彻理解笔性,不与之相违背。比如长锋羊毛笔,捻管效果就受限制了,因为从捻管到笔锋变化有太大的物理迟滞,书者难以控制捻管的效果。早期主要是硬毫小笔,捻管效果直截了当。
毛笔就是个可尖可扁的小刷子。一个熟练的油漆工使用毛笔也比不熟悉刷子的人上手快,因为他明白刷子的使用窍门。有一个学书法的人说他体会的锥画沙,就像清洁工扫地,得使用适度的力按着扫才能推动垃圾,按得太重或太轻都不行。
一本書的題簽而已,大為驚歎。
古人无大字,就是说在没有桌子时,用硬毫短锋,只能以点为本,延展开来,是为晋书。唐以
后有了桌和长毫,又有了写碑文的刚需,有了中楷大楷。唐法重横竖等大笔画,笔法之捻,过程长了。从头到尾的捻,有了各种转法。
晋法,是书写之法。唐法,是做书法。所以前者有书写原本的老实,后者则难免的花俚胡哨。从审美上看,愈长,会愈觉得接近晋书。
因为没有抽象的美学,琴棋书画等,一直处于懵懂状态,总体美感窄而薄。气韵之说等,都是因为没有理性的美学理论而偏于一隅的胡猜。如同熬粥,老辈人言之凿凿一个方向搅拌。反过来搅,啥事也没有。之于阴阳道嘛嘛,不理,图个清静。君以为何?
服了也
不虚也。
“练习得越多,肌肉越熟练,手就可以自如动作,就不会产生锯齿了。但是意识的僵化依然存在于肘腕的肌肉中。反映到书写上,就是手如喷墨打印机的喷头一样在纸上与笔画同步运动。结果就是产生具有几何感的线条轮廓。
练习得越多,肌肉控制与合作越发熟练,几何线的变化增加,显得细腻丝滑了。然而线条却没有质感,如同复印或者打印出来的。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在笔画形态上找出破绽,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平淡无味。这还是因为意识僵化在几何式的运动中,是人为的作用,而没有达到真正的自然状态。
绝大多数书写者一生就停在这里。变换字体也没有用,尝试创新也没有用,因为意识没有突破。”
呼应小谢高见:)
“长画捻得多,短画捻得少”,“长画捻得变化多,短画捻起来变化少”,“不同笔画,捻法不同”。
以为捻转是骑独车耍杂技。
就是书法有技术的成分(用笔,笔力,大量的练习),也有表达生动的个人生命体悟和美感(姿态,神采,个性,境界等)的艺术追求。只是过去学习书法技术受很多限制(老师藏技,没有视频等记录传播技术而只靠文字描述,教学法也落后)。关于后者,过去常见的小孩子学书法是从笔画开始,而现在教学法直接从教用笔开始,只要能用毛笔画出任意流动线条,何愁写不出有限的笔画?所以现在教学法效率高多了。至于气象/阴阳等抽象概念,我觉得只是用词不同,实质上大家都是指好的书写要突破刻板的形式窠臼,表达有生命力的美感。
老兄提倡晋字,应该也是欣赏晋人的个性追求,写出的字也活泼多姿,不公式化。王羲之留下的文字,每一篇都不一样,可见故人就是自由书写,结果后人奉为圭臬,画地为牢。颜真卿一生写字风格也一直变,可是后人把颜字的理解刻板化了。
我练习写字,时间尚短,刚练了一年九成宫,这两天初次临写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初唐三杰对大王都很熟悉而写出的字个性鲜明。我也是希望先学初唐再学晋人,最终还是我手写我心。
前次贴的是临虞的。下面这几张是前一段时间临欧的。老兄所言极是,我现在学到的还是皮毛,希望通过对比初唐三杰的临写体验加深理解。
比如漩涡
比如陀螺
所谓转笔捻笔,需要想想上面两个现象,才不致于一边写一边转,手指不够长把笔都转脱手了。
懂得方法,效果立见。
但这也是初级,要提升还是要明白“气”。气也不玄,就是流动性。
流动性好,僵力就少。
僵力少,流动性就好。
僵力多少,跟熟练度有关。
更深,则与意识有关。
比如笔锋和弹性,都是纯物理属性。学用笔就要透彻理解笔性,不与之相违背。比如长锋羊毛笔,捻管效果就受限制了,因为从捻管到笔锋变化有太大的物理迟滞,书者难以控制捻管的效果。早期主要是硬毫小笔,捻管效果直截了当。
毛笔就是个可尖可扁的小刷子。一个熟练的油漆工使用毛笔也比不熟悉刷子的人上手快,因为他明白刷子的使用窍门。有一个学书法的人说他体会的锥画沙,就像清洁工扫地,得使用适度的力按着扫才能推动垃圾,按得太重或太轻都不行。
一本書的題簽而已,大為驚歎。
古人无大字,就是说在没有桌子时,用硬毫短锋,只能以点为本,延展开来,是为晋书。唐以
后有了桌和长毫,又有了写碑文的刚需,有了中楷大楷。唐法重横竖等大笔画,笔法之捻,过程长了。从头到尾的捻,有了各种转法。
晋法,是书写之法。唐法,是做书法。所以前者有书写原本的老实,后者则难免的花俚胡哨。从审美上看,愈长,会愈觉得接近晋书。
因为没有抽象的美学,琴棋书画等,一直处于懵懂状态,总体美感窄而薄。气韵之说等,都是因为没有理性的美学理论而偏于一隅的胡猜。如同熬粥,老辈人言之凿凿一个方向搅拌。反过来搅,啥事也没有。之于阴阳道嘛嘛,不理,图个清静。君以为何?
服了也
不虚也。
“练习得越多,肌肉越熟练,手就可以自如动作,就不会产生锯齿了。但是意识的僵化依然存在于肘腕的肌肉中。反映到书写上,就是手如喷墨打印机的喷头一样在纸上与笔画同步运动。结果就是产生具有几何感的线条轮廓。
练习得越多,肌肉控制与合作越发熟练,几何线的变化增加,显得细腻丝滑了。然而线条却没有质感,如同复印或者打印出来的。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在笔画形态上找出破绽,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平淡无味。这还是因为意识僵化在几何式的运动中,是人为的作用,而没有达到真正的自然状态。
绝大多数书写者一生就停在这里。变换字体也没有用,尝试创新也没有用,因为意识没有突破。”
呼应小谢高见:)
“长画捻得多,短画捻得少”,“长画捻得变化多,短画捻起来变化少”,“不同笔画,捻法不同”。
以为捻转是骑独车耍杂技。
就是书法有技术的成分(用笔,笔力,大量的练习),也有表达生动的个人生命体悟和美感(姿态,神采,个性,境界等)的艺术追求。只是过去学习书法技术受很多限制(老师藏技,没有视频等记录传播技术而只靠文字描述,教学法也落后)。关于后者,过去常见的小孩子学书法是从笔画开始,而现在教学法直接从教用笔开始,只要能用毛笔画出任意流动线条,何愁写不出有限的笔画?所以现在教学法效率高多了。至于气象/阴阳等抽象概念,我觉得只是用词不同,实质上大家都是指好的书写要突破刻板的形式窠臼,表达有生命力的美感。
老兄提倡晋字,应该也是欣赏晋人的个性追求,写出的字也活泼多姿,不公式化。王羲之留下的文字,每一篇都不一样,可见故人就是自由书写,结果后人奉为圭臬,画地为牢。颜真卿一生写字风格也一直变,可是后人把颜字的理解刻板化了。
我练习写字,时间尚短,刚练了一年九成宫,这两天初次临写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初唐三杰对大王都很熟悉而写出的字个性鲜明。我也是希望先学初唐再学晋人,最终还是我手写我心。
前次贴的是临虞的。下面这几张是前一段时间临欧的。老兄所言极是,我现在学到的还是皮毛,希望通过对比初唐三杰的临写体验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