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记忆

老朽
楼主 (文学城)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南京,我童年时代的乐园,非常非常遥远的模糊记忆。芳草年年发,秦淮依旧明月!

母亲在原金陵女大钢琴系一年后,投笔从戎。父母亲相识于军校,毕业后父亲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翻译和编导,母亲任职于总后勤部。军旅生涯非常繁忙,我出生三个月就送到南京外公外婆家里,一直到8岁才回到父母身边。

我的舅舅阿姨们包括我妈一共九个,我妈排行第二。上面一个是我大姨,大姨和归国华侨大姨夫在中国医科大毕业后分配在郑州省人民医院工作。我有个表哥小平大我一岁,和我一样,从小送到南京的外公外婆家里。那时候除了大舅刚结婚不在家住,二舅是教师,三舅上大学,小姨刚工作,小舅上中学,一大家子住一起。上面几个成家立业,散布在祖国四面八方。再往后,人丁兴旺,我妈这边我的表弟妹们加起来21个。

外公外婆在盐仓桥的房子是工程师大舅设计建造,正中一个大厅,摆放一张八仙桌,每天一大家人吃饭围坐在一起。左右各两个房间,外公外婆在前面两间,各带一两个孙辈,另两间房是未结婚的舅舅阿姨们住,大厅后面是烧劣质煤厨房。房子后面加盖了个杂物间,并有草席一围就是厕所。房前屋后,花草树木,还有外婆种的草莓。

平民百姓,粗茶淡饭,每天的早上泡饭和酱萝卜至今十分怀念。外婆操持一大家的家务,自己釀造美味可口的酒酿,配上糯米丸子,每当有小孩子生日,每个人来上一碗,令人齿颊生香,生日者会加个鸡蛋。外婆笃信佛教,善良虔敬。过年过节要摆放烛台,焚香礼拜。小舅说这是封建迷信,到窗外面走两遍检查,跑回家拉上窗帘,怕别人看见笑话。记得跟随外婆去鸡鸣寺上香,寺里的麻油汤面可好吃了。

那时候家里饮用水要去几百米远的自来水厂抬回来喝,用水是个很大问题,夏天下大雨的时候,舅舅们一桶一桶的接房外屋檐冲下来的雨水。后来,几个舅舅在后院挖了一口井,上中学的小舅干劲最大,在井下光膀子挥汗如雨的挖掘,其他舅舅们用吊绳一桶桶把土拎上来,这口井太有用了。

大舅不在家住,经常回来看望外公外婆,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大舅回来了,因为大舅有钱啊,每次都带好吃零食给我们。有一次中午刚吃完饭,大舅来了,买了个特大西瓜。那时没有冰箱,但是我们有井,可以水镇,用网兜绳子吊下去。大舅让我们先午睡,起来后开吃。那年我弟弟,小平表哥小永表弟,还有三姨的女儿小苏都在,都只相差一两岁。大西瓜在那里引诱,心神不宁全无睡意,大家在大厅地面铺开的席子上打打闹闹很兴奋。大舅挥挥手说到,好啦好啦,把西瓜拎上来,吃完了心定!小孩子们都高兴的跳了起来。

南京的夏天极热,吃完晚饭,大人小孩就忙着把床板凉席搬到户外准备过夜,火炉城市,名不虚传。南京的冬天又非常寒冷,暖气供应以长江为界,江南不提供。加上房子四面透风,潮湿阴冷很难受,手指脚趾生冻疮。

外婆喜欢听苏州评弹,经常带我一起去,小孩子听不懂,三四岁时已经有了记忆,记住了曲调。不久文革开始,破四旧,评弹也取缔。外婆不识字,二舅是语文教师,晚上在外婆床前给外婆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文。我那个时候虽然小,也能听进几耳朵,也算是对文学历史朦朦胧胧产生兴趣。回到北京后,家父藏书多,许多故事有了答案。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篇章至今深深刻下记忆。

父亲很有学问,写一笔好欧体字,时常给我灌输古文典故。我从小学生时代便自己猛攻古谣汉赋,诗词格律,没有人强迫,那个时代被强迫的是读红宝书。后来我们父子俩就算是志同道合,有共同话题,只不过老爹抱残守缺,食古不化,经常会有争论。我出国后,老爹没了对手,有点失落感,弟弟妹妹和我妈才不听他瞎白活呢。

七十年代小学毕业的一个寒假,我一个人乘火车去南京看望外公外婆,才几年时间便一口京腔,南京话和随外婆的上海话已经张不开口。外公外婆垂垂老矣,白发苍颜,令人不胜唏嘘。相见时难别亦难,此去经年,竟成永别,一年后外婆过世。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大学毕业后来美国打拼,故乡万里有时曾去,年华一瞬怎不思量。九十年代中第一次回国探亲,随父母回到我童年时的故乡南京。光阴似箭岁月如流,桃花依旧物是人休。雨花台外公外婆坟前磕三个头,洒一把黄土寄托我的思念。追寻往日,似梦里。留恋处,晓风残月。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少小青涩,芳华靓丽,中年忙碌,老来回首,几十载弹指一挥间。俱往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南京的记忆 从中国去日本以及日本出发的邮轮 骗子就在身边 吹牛逼(用北京话写) 北欧邮轮港口酒店
世界在我心中
好文,读了两遍,学习了。
大年
我有四十多年前苏州河边的记忆。这回也是难得有机会,去记忆中的河边走了一走。那里修建了便民步道,沿路走下来感慨已是换了人间
M
MarkM76
写得真好。很有人间烟火味儿。也怀念那时候的大家庭的日子。虽然很穷,但是很快乐。哈
l
laoyangdelp
难怪朽哥出口成章
老朽
多谢阅读。
老朽
我离开太久远了,几乎记不住什么,加上城市改造,面目全非,再去也认不出来。
老朽
我记得外婆把肥肉练成猪油,挖一勺拌饭里可香了。现在这么吃,觉得真恶心。
老朽
从小学习什么都都容易,父母也放任我,其实他们希望我学理科,没有干涉我。百无一用是文人,直到自己碰的头破血流,不

得不脚踏实地去做实际事情,重新开始学习谋生手段。

大年
奶奶家早拆没了。还好苏州河没给改了道。
b
bayroam
"欧体字" ? 欧阳询?

较少人练欧体,练颜体的人多。欧体有点“硬”

老朽
是,欧颜柳赵,欧体瘦硬。
m
munchenxx
刚想赞笔者文采超然,一看作者居然是赫赫有名的‘老朽’。。!哎,上帝真是不公平,有些人就是又有才华又会赚钱文武双全!
j
justforfun99
握手老朽。竟然都有从小在南京被奶奶或外婆照顾和堂兄姐妹一起长大的经历
老朽
多谢谬赞,中国最不缺文人,文学城上也一大把,比我能写,有些人每两三天就一篇。会赚钱的更多,不露而已。
飘然一方
请问是南京的哪里?谢谢。
老朽
你好小老乡,我们一大家可热闹了,几岁屁孩春节给一个长辈磕头拜年拿一毛钱,能拿一块多,都是新票。
老朽
我不是写了吗?盐仓桥。
危言
文笔很好。在AI时代,这样的好文是稀缺资源

再过几年,再看到类似的文章就会想到是不是AI写出来的。像这样的原装人工作品以后很宝贵。文学城很多文字里面充满仇恨,那些文章在AI训练的时候直接就被删除掉了,不会用来做AI训练的材料。但是这篇文章是AI训练时会选用的材料之一。同时,这样的文章也会因为被AI吸收而成为永恒。

只是这篇文章中没有反映出今日南京。在AI全面代替我们写作之前,不知道还能有多少人工原装的描述南京的文字。

t
tiger00
老朽这一手好文,勾起了我对外婆的怀念。

外婆拉扯大3个女儿的9个外孙。

记得小时候我和我弟加2个表妹,我最大,往下也是相隔一岁的,我现在特喜欢香椿,也是小时候外婆家的记忆。

我外婆识字,还会一手女红,最小的表弟表妹写字画画都是她教的(他俩大学毕业后出国也十几年了),外婆出世,哭得最厉害是一群外孙。

我爸也特别喜欢外婆,说外婆是特别明事理的老人。

老朽
我写过一篇,外公外婆去世,我和我表哥的感受。
老朽
中文多难学啊,小学中学12年都在学,太费力了,所以想超近路。
t
tiger00
拜读了,流眼泪了。你 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大家庭。
加洲的南京人
全文拜读,写的很好,很真实。本人也是南京人,从小那里长大。据你所述:那时的盐仓桥, 就是-乡下。受教了。
随易
老朽这文笔看来有深厚的根基,徐徐道来,娓娓动听,又带有颇多的伤感
老朽
还有下关,秀球公园一带比较偏,长江大桥一通,立马热络起来。
老朽
谢谢阅读。
安娜晴天
朽哥的南京记忆,和我的上海记忆相似,都是一家子未婚的舅舅孃孃们,很热闹,清贫的日子但温暖一辈子。我过生日

娘娘会做大馄饨。我们这些孩子们都是小学了就回到父母身边了。非常感动您用心写的回忆,那是我们童年温暖的烛光,照亮一辈子的路。虽然失去了,想一想,挺幸福的,对吧。

老朽
是的,回不去了。
加洲的南京人
文革前,家人带我去过鸡鸣寺,吃过那里的素面。那时的鸡鸣寺游客很少,尼姑培家人聊天,我一小破孩就在寺里乱跑。记得那是个雨天

隔着寺院后窗可以遥望台城,玄武湖。

 

老朽
鸡鸣寺现在没有了吧?
加洲的南京人
鸡鸣寺还在,不过香客太多了(可以想像:我小时候中国人口6亿5千万;现在有14亿)。
e
eleeas8
前几天在欧洲窜访,刚刚看到朽哥这贴, 原来朽哥是半个蓝鲸人,向老乡问好!

盐仓桥在长江大桥的上桥起点处,是11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电车的终点站,我小时候家住在11路的另一个终点站建康路附近,也就是夫子庙的进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