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宾退录·刘卞功》有感

d
dhyang_wxc
楼主 (文学城)
读《宾退录·刘卞功》有感

 

杨道还 5/12/2023

 

书载:

 

刘卞功,字子民,滨州安定人,弱不好弄,六岁误触瓮碎,家人更谯之,神色自若。曰:“俟钉校者来当全之。”复谯其妄,曰:“人破尚可修,矧瓮耶。”语未绝,钉校者至,相与料理,顷之如新。自是筑环堵于家之后圃,不语不出者三十余年,或食或不食。徽宗闻其名,数敕郡县津致间驰近特名之,对曰:“吾有严愿,不出此门。”上知不可夺,赐号高尚先生。王子常侍郎,其外兄也。尝问以修行之术。书云:“非道亦非律,又非虚空禅,独守一亩宅,惟耕己心田。”又云:“以手扪胸,欲心清净,以手上下,欲气升降。”又云:“常人以嗜欲杀身,以货财杀子孙,以政事杀民,以学术杀天下后世,吾无是四者,岂不快哉!”靖康之变,不知所终。

读之有感,诗云:雪中不送炭,锦上复添花;熟田深深作,不觉日斜斜。

 

 

 

又,沈括《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记:

 

颍昌阳翟县有一杜生者,不知其名,邑人但谓之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唯有屋两间,其一间自居,一间其子居之。室之前有空地丈余,即是篱门。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

 

黎阳尉孙轸曾往访之,见其人颇萧洒,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孙问其不出门之因,其人笑曰:“以告者过也。”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

 

问其所以为生,曰:“昔时居邑之南,有田五十亩,与兄同耕。后兄之子娶妇,度所耕不足赡,乃以田与兄,携妻子至此。偶有乡人借此屋,遂居之。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具饘粥,亦有时不继。后子能耕,乡人见怜,与田三十亩,令子耕之,尚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食足。乡人贫,以医自给者甚多,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

 

又问:“常日何所为?”曰:“端坐耳,无可为也。”问:“颇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问:“观何书?”日:“曾有人惠一书册,无题号。其间多说《净名经》,亦不知《净名经》何书也。当时极爱其议论,今亦忘之,并书亦不知所在久矣。”

 

气韵闲旷,言词精简,有道之士也。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问其子之为人,曰:“村童也。然质性甚淳厚,未尝妄言,未尝嬉游。唯买盐酪,则一至邑中,可数其行迹,以待其归。径往径还,未尝傍游一步也。”

 

余时方有军事,至夜半未卧,疲甚,与官属闲话,轸遂及此。不觉肃然,顿忘烦劳。

 

 

s
stonebench
天生贤士,贤士天生。天生躁者,躁者天生。
n
niersi
隐士,现代也有不少啊。

百度有个隐居吧。自给自足,隐居乡间山野

西方有些freelancer digital nomads.弄个tiny house 找郊外一片土地。自得其乐。

我也起过念头。一则不想脱离社区的舒适和连接。二则感觉这种生活,学佛才能不浪费时间。但过于封闭,修行恐入歧途不自知。做罢 

S
Shubin
学佛学道都可以,有些法门是很难出偏的,但有师友交流总是好的。
d
dhyang_wxc
well, 有天生,有后学,能者从之皆可为尧舜。
s
stonebench
后而能学, 也非天生慧根不可啊
n
niersi
谢谢,我看不少人论道都有点偏啊,个人不敢固步自封。

希望每月能参加共修

d
dhyang_wxc
重点大概不在隐。。。。
d
dhyang_wxc
理论上讲,慧根人人都有,但需自己去寻去修养。到了寻找那个最深处的根时,别人帮不了。
S
Shubin
有点儿偏是难免的,但无大碍。南怀瑾先生和陈撄宁先生的著作,也有人不断的在挑毛病。: )
S
Shubin
外人看得见的是隐,看不见的是修为。没有修为想隐也隐不了。
d
dhyang_wxc
哈哈,是,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山水苍茫
熟田深深作,不觉日斜斜~~~~~大赞杨兄好诗!步韵和一个:劫尘湮古道,山野有琪花。 过眼浑如梦,回头日已斜。
中间小谢
我一朋友差不多算是了。

他有能力,但青年就出了家。發覺寺院世俗化,離去,在家學佛,以照顧老人為業,政府付很少的錢。他不介意"一事无成",以此終老。

d
dhyang_wxc
山水兄,我读你的诗,意驰神摇,思考都带韵脚了。哈哈。
山水苍茫
哈哈~~~吾兄气定神闲,自得三昧;拙诗散漫平淡,会者自会也~~~哈哈~~~所谓“无用于时,无求于人”也~~~~~~

 

s
stonebench
同意。俺说的是态度与行为也与宿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