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之人六月生(6)

冯墟
楼主 (文学城)

后记

这是一篇旧文。写作的本意是让儿子多少了解一些我的人生经历,以减小代沟。我每天写一截,给他读一截。他鼓励我写下去。是他告诉我简·古德尔(Jane Goodall)的名字。古德尔不仅是联系我们父子之间的纽带,更是影响我人生的重要人物。我认同她说的:“我喜欢受过磨难的人,他们比起那些没有受过磨难的人要善良的多。”

成文后,在亲友间传阅过。哥哥姐姐们在事实上只有两点小的补充。两位老姐对我在外面遭的罪是头一回听说,泪水涟涟。有两个晚辈比较受感动,说他们经历的困难跟我们比,根本不值一提。也有不醒事的说我在写小说。还有一句议论,“怪只怪,当年没有精准扶贫。”这些都发生在十年前。

新冠(读guān)瘟疫开始在美国传播之后,中国的亲人非常担心、甚至同情我们。我如实相告,我们行动自由、生活基本正常。他们说,如果连命都没有,自由又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担心我不自由,他们担心的正是——我自由。去年圣诞节,我们去佛蒙特州睽契(Quechee, VT)滑雪。当地景致可观,我们兴致勃勃,跟他们分享,冷不丁地给我来一句:“一定要注意病毒啊!”我已经说了一万遍,“我们非常非常非常注意!!”

如果一定要作一个结论,那么我的结论会是,当年的苦难、尤其是食品短缺,完全是因为缺乏自由。社会自由度改善之后,我们就不挨饿了,整个社会经济也得到发展。要是不同意,您倒是去问问经历过四月份静态管理的上海人。是的,现在经济发展了。但是今天的饥饿跟过去的饥饿,两者之间就没有一丁点联系?

美学家高先生、经济学家单先生和物理学家胡教授读了拙文,有所鼓励。高和单本人经历坎坷,容易产生共鸣。胡教授也比我年长,她说她在北京的童年,是她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光,哪里想到中国还有饥饿人群?“所以我要写啊,”我说。上海人民也万万料不到他们要挨饿啊。

但是,直接促使我对外发布这篇陈芝麻、烂谷子旧文的,是上个星期我去洁牙。我的牙医是位韩裔,前台来自香港,洁牙师是本地白人。前台见我是相熟的华人,兴冲冲地给我看油管视频。她汉语已经不灵光了,问我女主是谁。我说是李子柒啊。她对中国农村向往得不得了。洁牙的时候,洁牙师又告诉我,她八十岁的妈妈也经常看李子柒。我感到震惊。

比起以前,中国农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很大改善。但是中国还是由共产党领导、没有变色,仍然保持曾经的底色。我赞同崔健说的,只要毛主席像还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中国就没变。

既然要不忘初心,怎能不回首往事?

 

完了没有?没有。这只是作者简介,以后我要发小说的。本来想接着就开始发小说,因为可能有的读者已经厌烦了这种连续的悲情回忆。

有的读者哭了。我为他们的感动而感动。

有的读者问为什么不多写我的姐姐妹妹。有两个原因。一、本篇是以我自己为主的,不好涉及其他太多。二、她们的事我知道一些,现在不宜写出来,其中有些事我永远不会用写实的形式写出来。正如文中所说,我很感激两位姐姐为家庭所做出的牺牲。

有的读者要求我写父亲。我确实各写过一篇祭父文、祭母文。现在干脆一鼓作气,将它们陆续登出来。内容跟《有福之人六月生》有重复,因为我们的生活是重叠的,但有新的内容。好在这两篇祭文不完全是悲情。

谢谢大家的鼓励、跟读!

二〇二二年九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兰之幽香 胡扯:名和命 地名漫谈 内华达情人锁(Lovelock, Nevada) 有福之人六月生(6)
h
hongloumeng
您写的非常感人,文笔非常好。真实的不能再真实。我是七十年代末期出生,东北农村。

你说的这些情况我还经历过,也见过周围比比皆是的例子。我童年那都是八十年代的事了。读您的文章真的是想哭。。。。。

冯墟
谢谢鼓励,谢谢跟读。我们有共同的经历。东北大米好吃,看来也不是人人都能吃饱的。
h
hongloumeng
八十年代那会儿好一些了。我基本上没有挨过饿,但是那个苦日子至今不堪回首。借一盆米一盆面的事情是常有的。

那种你描述的情感上的伤害是一样一样的。真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无法被抹去。幸运的是,我走出了那里,但是我的小学中学同学们,比我努力比我聪明的比比皆是,有几个摆脱了天生给的外部环境呢?

冯墟
你我这样的都是幸运的。东北地广人稀,挨饿一定是因为另外的因素。
为人父
辽宁是因为陈锡联的极左路线,学大寨学成了教条主义。本来大寨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可陈锡联认为辽宁自己解决农业问题,不要外地支援副食品就是自立更生,全不顾辽宁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工业省。靠辽宁自己解决食品供应不那么容易,需要时间,结果闹的辽宁成了全国城市食品供应最差的省份。每人每月只有三两油,猪肉凭票,每月半斤。所以辽宁人给陈锡联起了个外号陈三两。因为副食跟不上,肚里没油水,粮食定量也不够吃。我家三个兄弟,没有女孩,还都是长身体的时候,也是经常吃不饱,都是靠亲戚朋友救济。

农村也是一样做,把学大寨单纯当作粮食产量竞赛,除了主粮,啥也不让种,把农村管的死死的,加上大批知青下乡与农民分那点产出,弄得农村也十分贫困。

冯墟
这样的历史,官家不写。民间应该写。谢谢分享!
老生常谈12
没有跟读你的帖子

东北地广人稀是指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这两个省是产粮大省,给全国提供商品粮。10几年前的数据,仅仅黑龙江农场(原生产建设兵团)生产的粮食就提供给2.25亿城镇商品粮,占当时全国城镇人口的50%。

辽宁省人口密集,工业化密集,城镇人口比例全国第一。辽宁有一些贫穷地区面积很大:朝阳地区,阜新地区,昭乌达盟地区(赤峰),即使铁岭地区也很穷。辽西多山贫穷,辽东不错,但是长白山余脉千山山脉形成辽东丘陵一直延伸到大连,所以即使富饶的大连,也有庄河新金县多山,只有辽河平原比较富裕。

辽宁大工业产品国家评价全国调拨,但是江南农业产品并不调拨到辽宁,就更不要提评价调拨了。

胡焕庸线以东的43%的国土上人口94%,胡焕庸线以西的57%的国土上生活着6%的人口。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吃饭当作头等大事,中国统计人数用“口”, 几口人,几口家,就是几张吃饭的口,民以食为天。而英美统计人数用“头,head” 即几个脑袋,并不注重几张吃饭的嘴。所以新中国每年一号中央文件是有关农业文件 。

和美国,印度,俄国,乌克兰,巴西等国相比中国耕地条件本身就很差,除了东北大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外,北方大平原干旱寒冷,比如华北大平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土地碎片化)等;南方气候湿热但是多山,土地碎片化,坡地化;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不适合耕种;新疆大片戈壁滩,沙漠,只有极少地区可耕作;西南云贵川渝群山连绵,耕地更少。

为了吃饱饭,新中国做了巨大的努力:到1976年,新开垦耕地6亿亩,使耕地面积达到了22亿亩,修建大中水库8.6万座,新建水渠220万公里,水浇地8亿亩;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粮食产量跨黄河(黄河以北亩产400斤,原来很多地方亩产100斤),跨长江(长江以南亩产800斤,淮河流域亩产600斤);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完成了四三计划,即花费43亿美元,引进13套大化肥项目,3套大化纤项目(省下棉田种粮),4套大乙烯工程,220套煤炭设备等等。所以了粮食产量在1980年以后大幅增长。

在1976年以前由于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全国储存了3年的战备商品粮,78年以后,战备粮释放出来。文革时期我们净吃苦涩的陈年发霉的玉米面,吃不下去,政府就每人每月发半斤黄豆粉参合玉米面吃。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只有知道历史才能看清事实。

 

为人父
我至今认为改开前农村的贫困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剪刀差,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农村经济的过度管控。

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农村集体劳动并不存在大锅饭问题,而是按劳动付出分陪工分,至少我插队的地方都是包干的,插秧每组分几亩地都是一样的,铲地和收割也是没人几条垄,平均分配。

冯墟
谢谢指教,你有不跟读的自由。我这篇就是谈自由。我也不读你的贴子。
为人父
静态管理和经济自由相比不太合适。
冯墟
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老生常谈12
你避实就虚回避讨论,我的跟帖重点讨论东北挨饿的原因,如果有挨饿的话,不是自由不自由的问题。。

我从来没挨过饿,但是陈锡联确实祸害东北,使得我们3两油,半斤肉,2斤大米,2斤精粉,2斤黑面。

冯墟
你名声在外,我不配跟你辩论。你全对。
老生常谈12
你这就很没意思了

属于不讲理。

我讲的不是事实吗?

冯墟
对不起,你写的我读不懂。我已经举手投降了,你还要怎样?
冯墟
你赢了还不高兴吗?怎样才有意思?
肖庄
在“真实”这一点上,我有保留。感觉事情是真的,但有些时间上有十年上下的挪移,也许作者将母亲的回忆当自己眼见的现实来写了。

你下面提到的借米借面的事,类似城里人到月底需要借钱,那时候很正常,常有。但楼主说亲眼见到哥哥拒绝吃糠,在七十年代的黄冈,我不能想象。

另外把不“自由”当作苦难的根源,很偏激,一直在想楼主母亲那样真有智慧的人会不会同意。读来感觉是那种先有立场,再找证据的论辩,不太能信服于人。

冯墟
75年过后吃糠少了,76年后没有吃过。
老生常谈12
你把上网当作网斗?你不是来交流的吗?

我首先声明没跟读你的贴是想说不知道你以前帖子的内容,我仅仅是根据你这句话来跟帖,即东北挨饿的事。

那些以网斗为乐趣为目的的,最后都被封了马甲。

冯墟
不战而胜是兵家最高境界,你已经达到了。你不能攻击降兵。
肖庄
跟哪年写的不冲突,

你家吃糠是哪一年?那时你几岁,你大哥几岁?

母亲到武汉走街串巷卖土织布,如果是在你记事之后,我也稍稍存疑,但疑惑就小多了。

冯墟
凡是我听说的,我一定注明。其它的都是我从小的经历。你可以跟我即将贴出的祭父文、祭母文对照。所有事实都跟兄姊核对过。我只能

做到这样。

老生常谈12
快速把你的6篇全扫了一遍,跟东北没关系,怪不得对东北不了解

对黄冈地理不了解,只是从黄冈高考得知。只知道红安一带将军县,闹革命,穷山恶水闹革命。

金笔
我的三年上海市郊农场经历让我对人性之复杂险恶,农民之贫困和中共执政之支持均有颠覆性认知,与我从小所受教育完全不同。谢分享
冯墟
谢谢您!上海宁。
金笔
不过,跟读下来好像没有注意到你“在外面遭的罪”,只知道你家贫困,和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民一样过得还不如解放前吧?平均不如中农
老生常谈12
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民过得不如解放前?

你知道解放前什么样?

解放前那么好,共党还能得天下?

冯墟
外面指的家以外,求学阶段因为农村出身身心各方面的折磨。我父亲发过共不如国的牢骚,我没有经过民国时期,没有资格发言。
金笔
农场里也有老农,我跟他们常常交流学习。如果不是战乱,中农算平均水平,瓦房,几亩地,孩子能上学。
金笔
哦,明白了。你说在说歧视吧?很多中国人有各种各样歧视,他们只有也被歧视过后,才会改变。
金笔
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就是给农民松绑,几年下来,农村就富了。我出国前就看到了。。。
F
FarewellDonkey18
看下来你家困难情况主要是户口结构造成的。孩子多,全部随母亲成农村户口,但问题是你家连一个全劳力都没有,分不到足够的口粮

你父亲是吃商品粮,但估计定量只有28斤,仅够一个人吃的。你母亲是家中主劳力,本身女性评工就低,如果身体不好,更会拉低每天工分。孩子如果都上学,就不能挣到辅助工分。工分中分粮是最合算的。如果抵口粮不够要加,需要倒贴给生产队钱,类似于返销粮。所以又导致你父亲的收入更多要花在粮食上。生产队的粮食比城镇粮店的还贵(剪刀差)。半工半农家庭,你家这种结构是最吃亏的,也是最不合理的。如果孩子能跟着父亲,每月发到粮票的话,至少不会挨饿。

老生常谈12
信口开河,战乱本身就是旧社会的恶。新中国成就之一就是保证国家安全,和平。我最大的幸运是没有经历过战乱。

而旧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挨打的千疮百口的国家;是一个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社会。

老生常谈12
除了这以外

那个地方也可能是贫穷的地方。

我爷爷家,我父亲下放的地方,我下乡的地方的农村都能吃饱饭,只是没有钱。

父亲下放到地方收入不错,每天8角钱以上(10工分),临近大队还有每天1元钱的。

冯墟
也包括基本生活用品缺乏,冬天没有毛衣毛裤,没有雨靴,营养也跟不上,太多了,一下想不起来。
冯墟
我两个姐姐是全劳力,我妈算半个。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分产到户,就不饿肚子了。而且我大姐还出嫁了。这是说明问题的。
肖庄
你这样绕,不正面回答,只让可疑度增加。我没有怀疑事情是真的,只是时间上存疑。既然跟兄姊核对过,到底是哪一年?
肖庄
纯农友情科普:半边户比不上双职工,但比双农家庭不知要好多少。父亲工资就算每月省下十元,能买多少食品啊。
冯墟
我从记事气就吃糠,我是信你的,还是信自己的记忆?关于苦难的根源,我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你可以做出自己的结论,我尊重。

有的事情我不能说无,无的事情我不能说有。我妹妹完全没有吃过糠,其次是我吃得少,再次大哥,其他人有大概1/3天数的早餐中都有糠团。关于我跟我姆妈,同意你的观点,我远不如她。

老生常谈12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分产到户

不挨饿的几个原因:

1。四三计划发挥效用了,13套大化肥引进,全国建立小化肥厂,比如大连化工厂30万吨硫酸铵,20万吨尿素等。我下乡的大队里砂土坡地亩产玉米800斤,撒种时用农家肥,追肥时用尿素。

2。前面26年建立的水利系统,新增耕地,跨长江过黄河。

3。农业革命,袁隆平水稻杂交一项增产部分就多养活7000万人。还有其它几千项几万项革新。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副部级单位,而其它一般工业部的部属研究院是厅级,国防科工委的9个院是副部级。各省农科院是正厅级,给予农业以很高的重视。

4。释放全国库存3年的战备粮。

对于大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来说,包产到户是倒退。

F
FarewellDonkey18
我的记忆是从1972年开始改善,75年后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包产到户是78年普及,分田到人更是八十年代后了。一包就灵是唯心

地里庄稼不会因为包产到户就疯长,也不能说以前农民宁愿饿肚子也出工不出力。政府乱指挥,但以粮为纲,粮食这一方面并没有放松。

你的印象可能是准的,时间非常巧合。但是我的看法是,正是因为粮食已经先解决了,政府才敢分田。而不是因为分田而解决粮食问题。

肖庄
哈哈这个回答好,四十多年前发生在你一家的事,别人无论如何无法验证。同样是湖北农村,七十年代我从没听说过有人家吃糠。
F
FarewellDonkey18
不一定。粮店的大米1毛二一斤。分生产队的稻子有时要倒贴一毛八到两毛。一斤粮票黑市价最低也要两毛一斤。所以,城市户口一个人

每月供应30斤计划粮,相当于发了6元以上的补贴。中学生定量比教师还高。

老生常谈12
你记错了,78年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才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也没有普及。
肖庄
这些价格我不知道,但是记得鸡蛋六毛四分一斤。周围的半边户,相对论来讲是村里日子最好过的。
冯墟
你相不相信对我不是特别重要。我甚至不知道我邻居家吃没吃糠。同时,这也不是我们第一次遇到怀疑。我二哥在县一中的同学就不信。
冯墟
你很可能是对的。各村的落实又各有不同。
冯墟
扯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意义不大,我吃过的苦我知道。我姆妈和两个姐姐吃的苦比我多得多。事实是怎样,就怎样。
F
FarewellDonkey18
那是记错了,应该是从78年开始。。。
红楼梦迷
我也觉得这样真没意思,不讲理而且非常没礼貌
红楼梦迷
对老生常谈那么诚恳的帖子您这么应对真的好吗?即使是立也只是再三劝别人读他的大作,最多是奉承认真读的人是最美的人而已。
中间小谢
農人都種地、産粮、吃粮,不是天經地義?除了自然災害,應起码能自給自足。

因此我一直不解造成中国當年長期饑餓的機制.

I didn't experience it myself. I asked my mother (she is now in her 70s), but she was unable to explain it but saying that the government didn't allow the farmers to grow more crops or breeding more food animals. If they did, they would be accused of practicing capitalism. Yet, to me, the government wouldn't want the farmers to starve either. So there must be a better explanation.

 

 

红楼梦迷
支持质疑,哈哈
红楼梦迷
只是看过您的两个回帖就觉得您是个实在的认真的人。赞一个
红楼梦迷
这也是实在话。因为城乡差别的巨大鸿沟,半公半农的家庭肯定比纯粹的农民家庭处境好
红楼梦迷
问得好说得对!
肖庄
上交的公粮定额太大,生产队剩下可以分给农民的太少了。
肖庄
跟吃糠、饿肚子直接相关的,是民计民生,怎么能叫鸡毛蒜皮!不曾怀疑过你母亲和姐姐,以及你本人吃过很多苦。
中间小谢
就是說當時的缺粮问题是全国人口總數與土地的產粮能力和農業水平决定的,跟制度政策關係不大?
肖庄
宏观面上我不是很清楚。但参比后来,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应该是有产能不足的问题。
中间小谢
似乎全国缺粮是必然,而由誰承擔饑饉則是政府决定?

而政府選擇了剥削農村來支持城市?

 

老生常谈12
我认为是。

中国5000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系统的历史3500年,有大一统的朝代,也有分裂的时候。就是在大一统的朝代里也多有局部战争。比如唐朝和宋朝各自有300余场战争。百姓遭受战乱之苦,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山东河北的往东北流浪,河南山西往陕甘宁逃荒,陕甘宁往内蒙外蒙青海新疆逃难,天灾比如旱灾水灾蝗灾瘟疫也是如此。人们四处逃难,遇到有人家的就讨口饭吃,若此地人多地少养活不了更多的人就往深山老林里或干旱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走,直到没有多少人烟,就地开垦,广种薄收,世代贫困,这些都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解放后国家扶持贫困县,钱扔进去就打水漂了,地理环境太恶劣了,就像西藏。

90年代初,国家从陕甘宁边区移民200多万人异地安置。习近平扶贫使6000万人脱贫,是干部责任制对口每一户精准扶贫,不但给资金,更是找项目持续可发展扶贫,观察几年才确认脱贫。

穷山恶水出刁民,红军边区都是几省交界的偏远贫穷的山区,人活不下去了才闹革命。

老生常谈12
谢谢!
肖庄
是这样。
冯墟
请勿打降兵
冯墟
你们比我自己更清楚我是怎样成长的,行了吧。我服了你们。
冯墟
你睁开眼睛看看,我回答他的问题没有。还要怎样明确?过去吃过的糠,我没法现在吐出来给你们看。我怎么证明?你们要我怎样证明?
h
hongloumeng
每个人都说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然不一样。别计较就是了。
冯墟
只能这样想了。
肖庄
讨论嘛,目的不是谁服谁。如果我不是同一时期,在相当一致的环境中长大,也会全盘接受、相信。公开质疑是对自己和这类读者负责。
U
Undine
别伤心,不必在意这些。我看过一部扶贫电视剧,里面90年代了兄弟还共穿一条裤子

共盖一床被子,那时候改开有10多年了?大城市的人肯德基,麦当劳都吃了好几年了吧。如果不是看了这部剧,怎么可能知道这些呢。写你的,让别人说去吧。送你一首歌,希望你心情好起来:)

 

 

 

老生常谈12
西海固地区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国家历年扶贫也扶不起来,所以在190年代初移民出来异地安置200余万人。

冯墟
去忙些正事儿吧。
肖庄
没有比自由更正的事儿了。:)
U
Undine
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不知道并不等于不存在。
湘水北逝
哈哈,从来没有饿过肚子但坚持对饿过肚子的诲人不倦的家伙遭遇滑铁卢,冯生坚持不被洗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