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道与浮世绘

快乐-阳光
楼主 (文学城)

 

看到有网友对日本艺术颇不以为然,不禁哑然失笑。

你如果觉得自己还懂艺术而又不屑日本艺术,那么你充其量是个伪艺术爱好者。

艺术在日本通称艺道,包括茶道、花道、书道,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浮世绘。浮世绘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江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国画影响,但是浮世绘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特别是将套版印刷与绘画相结合,使得浮世绘对现代西方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世界艺术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梵高可以说是艺术界的牛顿爱因斯坦,而梵高的启蒙者正是浮世绘。梵高承认:“我所有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透着日本艺术的影子。那些日本艺术家对我们的教导几乎是一种现实的宗教”;“我羡慕日本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每一样事物都是那么清晰。他们的作品像呼吸一样单纯,他们以流畅的,简洁的笔触画人物。”

不夸张的说,梵高是浮世绘的顶级粉丝。

毕加索说过,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

梵高的画,从一开始就试图窃取浮世绘的灵魂,外在并不形似,但内在的魂是他自己不羁的性格融合了东方的神秘与柔和。

逐渐的,梵高把浮世绘巧妙与自己的画融为一体,这幅《堂吉老爷》背景完全用了浮世绘的风格。

最后,梵高自己的画作也不自觉的流露出浮世绘之风。他的巅峰之作《星夜》中旋涡状的梦幻是不是与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有惊人的相似?以至于把这两幅画合在一起竟毫无违和感。

浮世绘不但造就了梵高,还对莫奈、德加、高更等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浮世绘,就没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

不由得想起一件趣闻。

中央电视台的台标曾一直沿用 “蝴蝶标”,设计者张德生曾和央视打官司索取版权,当然败诉。

   

1998年,央视为”和国际接轨“启用新台标,可很少人知道这个新台标的设计者是谁,他便是著名日本艺术家铃木智己,央视这回可不敢不付版税,多少呢?180万美元!(官方曾发通知:此消息不宜传播)

看看央视台标是否有一丝浮世绘的影子?

 

金笔
我觉得中西画的最大不同就是西洋画是整个画框都涂满的,中国画则是点到为止。在这点上,浮世绘更接近西画。
快乐-阳光
嗯,中国画的留白,往往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看不明白

正因为浮世绘更接近西画,所以更被西方接受,也影响更大

金笔
但比起西洋画的精美,中国画给我有一种粗糙的感觉。宣纸不够白,也没有调色,顶多就是靠渗透或者多几笔会意而已。
影云
你这是看得不多。James Cahill有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书有帮助。
金笔
是的。我真正的开始欣赏绘画只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
快乐-阳光
国画的问题在于不重视透视,有的时候甚至反透视

这样在表达大场景和人体上就欠缺,或许正因如此,中国艺术在雕塑尤其是人体雕塑上相对古希腊罗马非常薄弱

快乐-阳光
CCTV

s
stonebench
你可拉倒吧。透视观不同正是国画西画的根本不同,甚至是文艺观、世界观的不同。

采取西方的标准,中国画的透视观是有问题。

采取中国的标准,西方画的透视观也有问题。

这不是有没有透视的问题,而是透视在绘画表达中的作用的问题。

西方的标准:强化观赏者的独立的主体地位。因此主体一定有一个确定的观察点。画的几何透视越准确,这个观察点就越清晰。

中国的标准:消弥观赏者与观赏对象的距离。因此主体不要有一个确定的观察点。几何透视越准确,观察者被钉得越死,中国画的旨趣就越少。

得形与得神的关系也一样。细节越多越逼真,人与画的距离就越大。而这,是违背中国艺术的哲学原则的。

快乐-阳光
你拉倒吧,根本听不懂艺术语言

不是说透视观,而是透视本身

中国的泼墨山水不需要透视,写意一透视就完蛋了,写意不透视这才是透视观。

但是写实一定要透视,没有透视无法表达写实,除非,你认为中国画无需写实。

人民大会堂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如果不借鉴西方透视更本无法表达。

s
stonebench
那么清明上河图呐?

定一点也可能,那么你就必须有非常好的视力才能站在这个点上看到所有局部。

如果你想换一个点,去看某个局部,那么你就无法与画家设定的视角重合。

中国画写实写意都是一个原则,贵妙不贵真。所谓写实,也不是你理解的西式写实。

没有深入的中国文化修养,又没有深刻的艺术修养,大概也确实无法领会真与妙的不同;只能人云亦云,从西方视角说些技法感受之类的东西。

 

快乐-阳光
这么和你解释

清明上河图好比用50mm镜头摄影,然后一张张拼接,形成一幅卷轴。

透视原理在有限的画面扩展景深,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无需拼接

有了透视,好比运用了变焦镜头,明白?

快乐-阳光
再者,

如果中国画真不需要透视,为啥现代中国画家写实全都借鉴了西洋透视?

崇洋?

s
stonebench
艾马,又跑题。俺问你的不是透视的定义,而是效果

你说江山如此多娇是焦点透视。

俺说散点有焦点没有的优势。

你来说散点是怎么形成的。

俺说艾马你又跑题勒。

快乐-阳光
清醒清醒,

我说过江山如此多娇是焦点透视?哪里说过?

你自己扯到清明上河图,我给你科普一下而已

快乐-阳光
即便效果,我也回答你了

中国画,以清明上河图为例,用一张张50mm镜头拼接的画轴,与用变焦拍摄的整幅画的效果,就是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区别

因此,中国画在表达大场面时就用长卷画轴,如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明妃出塞图,中山出游图,东丹王出行图等

西洋画鲜有这样的长卷,运用透视就把大场面收入画中,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s
stonebench
要不叫你拉倒,西画就是焦点透视。

吹捧一通西式透视,还不知道它就是焦点透视。

 

快乐-阳光
嘘!你小声一点

江山如此多娇用的主要是散点透视构图法

还西画就是焦点透视

丢先人咧!

s
stonebench
你先

你说江山多娇是西式透视,而西式透视本质上就是焦点透视。

所以,你拿江山多娇来论证你的观点,要么是引用错误。

要么是理解错误。

 

快乐-阳光
服了U

我的原话:人民大会堂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如果不借鉴西方透视更本无法表达。

注意,江山如此多娇本质上还是中国画,所以是散点透视为主,同时借鉴西方焦点透视(部份),即便这一点借鉴,也提升了整幅画的宏大场面。

另,焦点透视不代表全部西洋透视法,刀笔油画也常用散点透视,西方透视还有成角透视,圆面透视,平行透视(之前提到的雅典学院)等等。

希望解释清楚了,真累

 

s
stonebench
不需要和不倚重是一样的吗?现代和传统是一样的吗?

如你所说,传统中国画没有焦点透视甚至反透视(比如近小远大)。如果这是孤例,只存在于构图甚至只存在于绘画领域,那么可以说是中国画家缺乏透视观念或者透视能力。

但如果这种现象(得意而忘形)广泛地存在于所有艺术领域,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透视能力与意识的问题了。

事实上,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的不同艺术形式当中。

这是一种观念,一种哲学。

至于现代画家学习西画,引入较为严格的几何透视,是觉得西画视觉效果好,有什么不可以吗?

吃惯了馒头,学学做面包,能说明馒头有问题吗?

在俺看来,西画在中国流行,是西方暴打中国之后的事情。西画早就流入中国,朗士宁为清帝画画,也只是被叹为逼真,没有引起大规模效仿。

这可以说中国人那时守旧,也可以说中国人还有点儿自信。

总之,中画西画,表现的东西与表现的方法都不同。用一个标准来判断另一个的高下是不客观的。

 

 

s
stonebench
服了U2

俺的原帖是反驳你说“中国画的问题是没有透视”。

俺说中国画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不同的东西。

然后你说江山多娇借鉴西式透视。

你注意到没有,从此开始,你已经歪楼了。

原因很简单:现代国画借鉴西画方法来表达气势并不能否定(传统)国画表达的是不同的东西。

你的解释知识很清楚,就是老不在点儿上,不停地无关游移

 

 

快乐-阳光
不谈高下,只看事实

离开焦点透视,在有限的空间就无法真实表达宏大的场面。

只用50mm镜头也能拍出好照片,但一个相机只有50mm,对于专业摄影师难道不是一个缺陷吗?

s
stonebench
回你两点:追求逼真,需要焦点透视;不追求逼真,则不倚重焦点透视。

散点也有焦点达不到的效果。

所谓散点,其实是多焦点。中国画的散点,在俺看来,其实与多焦点也不完全是一回事。

 

 

快乐-阳光
这不就结了嘛

中国画写意无需透视,意味无穷,但是绘画没有写实毕竟不完整,所以透视不可缺。

离开写实,中国艺术在雕塑上几乎空白,西域传来的佛教雕像除外,汉人的雕像几乎不能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快乐-阳光
注意,你再这样我们无法继续交流了

我何时说过“中国画的问题是没有透视”,还打引号?!

交流首先尊重对方的原话,否则是胡搅蛮缠,恕不奉陪

春天永远美丽吗
我就想修理你这种不懂装懂,还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说是说浮世绘的来源吧? 不是很懂吗?我听一听
春天永远美丽吗
看见你的题目有好几个道和路的讨论,我先教授你一下,有一个哲学问题,是道和理的讨论,道和路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