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是爱和其他
——电影《阳光普照》观后(大量剧透,不喜勿入)
本来这一篇不想再写了。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说起这部电影,我跟她推荐过,说到阿文,她认为这样的父亲可以接受,他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我就觉得还是应当把这篇写完,至少也是一种观点。即使众人目光注视同一个虚构的故事,折射出的一定是多重棱面。
我一向自知,我虽然表面温和,骨子里却是极端的人。比如我极端厌倦一切虚伪的东西。
不过世上哪有不虚伪的什么。我又不可能处处显露出自己的厌倦,我终是懂得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的;不单不能显露,还要尽最大可能表现得自己良善温柔,包容量很大,有海纳百川之势……
如此一来,我几乎是一个虚伪得不得了的人了。
大约所有不能展露的对外在的厌倦最后都返回到自己的内心。
所以表面温和实际极端的人容易选择极端的方式,比如《阳光普照》里貌似温暖体贴、压抑着自己的爱憎的阿豪选择了离开尘世。
而那些从里到外都极端的人,因为得到了真实心理的宣泄,反倒容易活下来,比如阿豪的弟弟阿和,受了欺负就去砍人,一不顺自己的心意就大喊大叫……
所以我常想,教养如果不能深及内心的话,它会有锋利的一面,对向自己。说到底,人的行为都是心理活动的产物。
也因此,《阳光普照》里的父亲阿文,就成为我情绪宣泄的沙袋了。
假如可以打假,我想首先可以打掉的是阿文作为父亲的身份。
因为他只是貌似的父亲。
若是没有对不争气的二儿子阿和态度的对比,阿文简直就是父亲该有的样子:三观正确,态度温和,体贴入微,年复一年地给阿豪以积极向上的鼓励……
然而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与阿豪截然不同的阿和,暴露出阿文灵魂深处的另一种模样:趋炎附势,冷酷无情。
阿文向他妻子坦白,阿豪活着时,在他心里只有阿豪一个儿子。他从来没有把阿和看作是他的儿子。
这个坦白多么坦诚,多么意外,又多么让人心惊肉跳,不寒而栗。
对不争气的阿和,他没有自省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没有担忧阿和的前途和生活,甚至连怒其不争的怒气都省去——直接将这个儿子从自己的头脑意识里抹掉了。
对上(拥有大好前程的阿豪代表着上层)谄媚讨好,对下(进入监狱的阿和代表着下层)横眉冷对,阿文把世俗小市民的处世哲学应用在父亲的身份上,庸俗和势利一目了然,对阿和,他连做做父亲的样子都懒得做。
阿文大概从来也没有想过,作为父亲冷漠如此,足够毁掉一个儿子。
可以说阿豪的死既成就了阿和的活,也给了阿文重新做父亲的机会——用他的光华的消失,换取阿文眼里阿和的存在。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儿子也都是父亲的儿子。不论他们是伟人还是罪人——这才是父亲该有的样子。
阿文终于意识到他真的只有一个儿子了。失去阿和,他就将彻彻底底一无所有。
但阿文即使意识到这一点,他从父亲的高台上走下来的过程也很艰难:不去探监,不接出狱,不肯主动跟阿和打招呼,为了回避离家,深夜偶然相遇阿和也不肯放下面子……
一个小气到如此的中国式父亲,培养出的小孩可想而知。
但是最悲剧的地方是阿文始终不认为自己做父亲失职,甚至他大概还自认为自己这个父亲做得仁义尽致:为了阿和去低声下气求菜头,为了阿和不被菜头带坏跟踪阿和的行踪,甚至最后为了阿和不惜杀死菜头……
这里的杀人貌似把父亲的爱推向了极致——我还能怎样爱你呢,为了你我都能杀人。
然而,真正的父亲的爱不是如此扭曲。
阿文的杀人说到底不过是自私(为了让自己还有一个儿子),以及中国式父母的愚蠢(培养巨婴的思路,认为自己有权包揽和处置成年子女的事务)。
这世界充斥着很多貌似的东西。貌似是爱,貌似是善良,貌似是正确,貌似是合法…...
就像那个貌似安分守己,在阳光下对追索赔款的黑轮的父亲义正言辞大声说“我是受法律保护的”而拒绝赔偿的阿文,和那个趁夜黑风高,用车狠狠撞向菜头,又用大石头把菜头的脸砸得稀烂的阿文......
你不能不恍惚,哪一个是真正的阿文的样子呢?
那些貌似是真的东西,迷惑、遮盖着我们的眼睛,甚至这个阳光普照的电影名字,也掩盖了它呈现的阴影漫溢的真实生活。
真相是需要用心灵才能看到的。但是世上有多少人在用心灵观察这个世界呢?
如此一想,那个骨子里极端的我就退回内心那个幽深的水缸里去了。
还是做个虚伪的人最安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只要理性探讨就好。感谢大家对活动的热心支持。:)
想起鲁迅说的人家生了孩子,大家都来祝贺,你一句“早晚要死的”,虽然是事实,还不免让人打出去。
有时不是虚伪,真性情也要稍微包装一下。
我也是在生活中碰壁碰多了,多少长点心。
有时一个玩笑开重了,让人一个闷棍打过来也让你晕上几年。
我还是比较推崇西方现代心理学--完全是科学,不是玄学。有数据支持,有临床实验,有神经学科高速发展带来的insights, 没有极端个例的文学那么伤神伤情
孩子生来健康,相信也会有职业、能养活一家人,所以我们无法处在阿文的角度。骂他自私也好、胆怯也好,都是做为局外人。
其实我们能否有勇气去杀死菜头、还是个问号 :-)
越来越觉得自己渺小,在这个宇宙里。
他的争议肯定很大。不过,我跟我家小孩一起看了一遍,我女儿跟我一样,替菜头不值。。。:(
失色的信义
除去阿豪,电影《阳光普照》里让我叹息的另一个人物是菜头。
菜头几乎就是一个反面角色的存在:影片开头就一刀砍下黑轮的胳膊;五年牢狱之后又再三去寻找阿和,一副把阿和拉下水的架势。
不过没有人天生是罪犯,更没有人愿意一而再地去犯罪。谁都想理直气壮地活在阳光下。
可是这个社会真的给过那些犯过错的人改过的机会吗?
阿和是幸运的。他有父母哥哥,尤其哥哥的死给了他巨大的震动,使他得以反思自己过去的荒唐,他还有处处为他着想倾囊相助的母亲,年轻专情一直等待他出来的妻子,以及牙牙学语的小孩,这些都强烈地牵绊着他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里。
阿和出狱之后诚实地去寻找工作,在一次次说出自己是少管所出来的人之后一次次被拒绝。这种艰难非过来人不能懂,而这些被拒绝的镜头也暗示着比阿和犯罪和处罚更重的菜头出狱之后几乎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
不过阿和最终还是幸运地得到了一份洗车工和一份杂货铺的夜班工作。即便辛苦,一切都逐步走上正轨。
菜头则没有阿和的幸运了。
他父母双亡,只有奶奶跟他相依为命。这样缺失关爱的小孩,他一定是把当年的阿和看成了自己至亲的人,所以才会在阿和说他被黑轮欺负时义愤填膺,冲动地就为阿和两肋插刀,二话不说就砍下了黑轮的半只胳膊。
当然,为此他坐了五年牢,简直一生尽毁。
当出狱的菜头主动去找到早已忘记旧情的阿和,面对阿和对他摆出的那张躲瘟神似的的脸,他还是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
甚至在最后,为了不在阿和的车上吸烟,不让阿和在车行老板那里难做人,他自己主动下车去抽烟,结果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兄弟至此,即使菜头做了无法回头的错事,却也对得起信义二字。
而阿和是不配菜头的信义的。
他没有做一件把菜头当成兄弟的事。他主动找菜头帮忙吓吓欺负他的黑轮,即使结果在他预想之外(结果真的在他的预想之外吗?他们各自拿着长刀去找黑轮,阿和为此还偷了一辆摩托车),在法庭上却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菜头。
出狱之后的阿和生活回归正轨,有三年的时间他可以想到为了他还在狱中的菜头,他本可以为菜头做些什么,哪怕仅仅是去狱中探望菜头一次,像阿豪对阿和做的那样;甚至他也可以去探望一下菜头被安置在老人院里的奶奶……
可是阿和什么也没有做。那些可以给予菜头温暖感受到情义的事,阿和一件都没有做。
这世上的事是有偿还的。尤其关于信义两个字。
假如当初他念旧情去探望菜头,假如他肯分出心思为孤儿的菜头稍微着想一点点,我想菜头日后出来也不会来寻找他拖他下水。
所以即便后来菜头来寻找阿和麻烦,阿和也不能够脱去自己无情无义的责任。
你不仁,怎么能要求别人对你义呢?
引为兄弟,可以为他卖命的人原来薄情如此,菜头心底的荒凉无人可以理解。
他的命运更是无人关注。
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尤其还是一个有着劣迹的小人物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我想阿文是带着怎样自以为悲壮和怨恨的心情去撞向菜头的呢,又举起大石向他砸过去——以他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名义。
那一刻,不,自始至终,阿文心中只有自己的儿子,更确切地说是为了他自己能够保住仅剩的一个儿子,他简单粗暴地就杀死了菜头。
阿文不会想到在他的儿子阿和被人欺负的那些年月里,也许正是这个他亲手杀死的菜头为阿和挡住了很多风雨分担了很多错事,才保全了他的儿子。
阿文大约也没有想过,假如他当初不是那么冷漠地不肯出钱帮衬菜头奶奶赔偿黑轮,菜头的奶奶就不会进养老院,出狱的菜头就不会无家可归,菜头的人生或许就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阿文更不会想到,他得到的那个杀死菜头的机会,恰恰是菜头为了不让阿和为难。
的确,菜头在做着罪恶的事,但是菜头却是一个讲求信义的人,他找阿和只是不得已为之。或许那真的是他最后一次麻烦阿和。
可是谁会在乎呢?一个罪犯的信义。
谁又会反思呢?那些貌似正义无辜的人。
阿和在被黑帮问及跟菜头的关系时,阿和说,菜头就是一个老找他麻烦的人;听到菜头死讯之后,阿和没有片刻的难过,他仿佛终于摆脱恶魔似的轻松地奔跑在大桥上。
终于自由了!我几乎可以听见阿和内心一定在这样欣喜若狂地大喊。
可是我却无由地为菜头悲哀。假如他能够预知五年后的今天,五年前的雨夜,他还会为阿和二话不说砍下黑轮的手臂吗?
重生似的阿和大步奔向他的美好未来,一路把信义两个字踩得粉碎。
这世上哪有什么公平的事呢?
屠狗辈的菜头死时,大雨滂沱。
貌似是爱和其他
——电影《阳光普照》观后(大量剧透,不喜勿入)
本来这一篇不想再写了。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说起这部电影,我跟她推荐过,说到阿文,她认为这样的父亲可以接受,他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我就觉得还是应当把这篇写完,至少也是一种观点。即使众人目光注视同一个虚构的故事,折射出的一定是多重棱面。
我一向自知,我虽然表面温和,骨子里却是极端的人。比如我极端厌倦一切虚伪的东西。
不过世上哪有不虚伪的什么。我又不可能处处显露出自己的厌倦,我终是懂得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的;不单不能显露,还要尽最大可能表现得自己良善温柔,包容量很大,有海纳百川之势……
如此一来,我几乎是一个虚伪得不得了的人了。
大约所有不能展露的对外在的厌倦最后都返回到自己的内心。
所以表面温和实际极端的人容易选择极端的方式,比如《阳光普照》里貌似温暖体贴、压抑着自己的爱憎的阿豪选择了离开尘世。
而那些从里到外都极端的人,因为得到了真实心理的宣泄,反倒容易活下来,比如阿豪的弟弟阿和,受了欺负就去砍人,一不顺自己的心意就大喊大叫……
所以我常想,教养如果不能深及内心的话,它会有锋利的一面,对向自己。说到底,人的行为都是心理活动的产物。
也因此,《阳光普照》里的父亲阿文,就成为我情绪宣泄的沙袋了。
假如可以打假,我想首先可以打掉的是阿文作为父亲的身份。
因为他只是貌似的父亲。
若是没有对不争气的二儿子阿和态度的对比,阿文简直就是父亲该有的样子:三观正确,态度温和,体贴入微,年复一年地给阿豪以积极向上的鼓励……
然而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与阿豪截然不同的阿和,暴露出阿文灵魂深处的另一种模样:趋炎附势,冷酷无情。
阿文向他妻子坦白,阿豪活着时,在他心里只有阿豪一个儿子。他从来没有把阿和看作是他的儿子。
这个坦白多么坦诚,多么意外,又多么让人心惊肉跳,不寒而栗。
对不争气的阿和,他没有自省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没有担忧阿和的前途和生活,甚至连怒其不争的怒气都省去——直接将这个儿子从自己的头脑意识里抹掉了。
对上(拥有大好前程的阿豪代表着上层)谄媚讨好,对下(进入监狱的阿和代表着下层)横眉冷对,阿文把世俗小市民的处世哲学应用在父亲的身份上,庸俗和势利一目了然,对阿和,他连做做父亲的样子都懒得做。
阿文大概从来也没有想过,作为父亲冷漠如此,足够毁掉一个儿子。
可以说阿豪的死既成就了阿和的活,也给了阿文重新做父亲的机会——用他的光华的消失,换取阿文眼里阿和的存在。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儿子也都是父亲的儿子。不论他们是伟人还是罪人——这才是父亲该有的样子。
阿文终于意识到他真的只有一个儿子了。失去阿和,他就将彻彻底底一无所有。
但阿文即使意识到这一点,他从父亲的高台上走下来的过程也很艰难:不去探监,不接出狱,不肯主动跟阿和打招呼,为了回避离家,深夜偶然相遇阿和也不肯放下面子……
一个小气到如此的中国式父亲,培养出的小孩可想而知。
但是最悲剧的地方是阿文始终不认为自己做父亲失职,甚至他大概还自认为自己这个父亲做得仁义尽致:为了阿和去低声下气求菜头,为了阿和不被菜头带坏跟踪阿和的行踪,甚至最后为了阿和不惜杀死菜头……
这里的杀人貌似把父亲的爱推向了极致——我还能怎样爱你呢,为了你我都能杀人。
然而,真正的父亲的爱不是如此扭曲。
阿文的杀人说到底不过是自私(为了让自己还有一个儿子),以及中国式父母的愚蠢(培养巨婴的思路,认为自己有权包揽和处置成年子女的事务)。
这世界充斥着很多貌似的东西。貌似是爱,貌似是善良,貌似是正确,貌似是合法…...
就像那个貌似安分守己,在阳光下对追索赔款的黑轮的父亲义正言辞大声说“我是受法律保护的”而拒绝赔偿的阿文,和那个趁夜黑风高,用车狠狠撞向菜头,又用大石头把菜头的脸砸得稀烂的阿文......
你不能不恍惚,哪一个是真正的阿文的样子呢?
那些貌似是真的东西,迷惑、遮盖着我们的眼睛,甚至这个阳光普照的电影名字,也掩盖了它呈现的阴影漫溢的真实生活。
真相是需要用心灵才能看到的。但是世上有多少人在用心灵观察这个世界呢?
如此一想,那个骨子里极端的我就退回内心那个幽深的水缸里去了。
还是做个虚伪的人最安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只要理性探讨就好。感谢大家对活动的热心支持。:)
想起鲁迅说的人家生了孩子,大家都来祝贺,你一句“早晚要死的”,虽然是事实,还不免让人打出去。
有时不是虚伪,真性情也要稍微包装一下。
我也是在生活中碰壁碰多了,多少长点心。
有时一个玩笑开重了,让人一个闷棍打过来也让你晕上几年。
我还是比较推崇西方现代心理学--完全是科学,不是玄学。有数据支持,有临床实验,有神经学科高速发展带来的insights, 没有极端个例的文学那么伤神伤情
孩子生来健康,相信也会有职业、能养活一家人,所以我们无法处在阿文的角度。骂他自私也好、胆怯也好,都是做为局外人。
其实我们能否有勇气去杀死菜头、还是个问号 :-)
越来越觉得自己渺小,在这个宇宙里。
他的争议肯定很大。不过,我跟我家小孩一起看了一遍,我女儿跟我一样,替菜头不值。。。:(
失色的信义
——电影《阳光普照》观后(大量剧透,不喜勿入)
除去阿豪,电影《阳光普照》里让我叹息的另一个人物是菜头。
菜头几乎就是一个反面角色的存在:影片开头就一刀砍下黑轮的胳膊;五年牢狱之后又再三去寻找阿和,一副把阿和拉下水的架势。
不过没有人天生是罪犯,更没有人愿意一而再地去犯罪。谁都想理直气壮地活在阳光下。
可是这个社会真的给过那些犯过错的人改过的机会吗?
阿和是幸运的。他有父母哥哥,尤其哥哥的死给了他巨大的震动,使他得以反思自己过去的荒唐,他还有处处为他着想倾囊相助的母亲,年轻专情一直等待他出来的妻子,以及牙牙学语的小孩,这些都强烈地牵绊着他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里。
阿和出狱之后诚实地去寻找工作,在一次次说出自己是少管所出来的人之后一次次被拒绝。这种艰难非过来人不能懂,而这些被拒绝的镜头也暗示着比阿和犯罪和处罚更重的菜头出狱之后几乎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
不过阿和最终还是幸运地得到了一份洗车工和一份杂货铺的夜班工作。即便辛苦,一切都逐步走上正轨。
菜头则没有阿和的幸运了。
他父母双亡,只有奶奶跟他相依为命。这样缺失关爱的小孩,他一定是把当年的阿和看成了自己至亲的人,所以才会在阿和说他被黑轮欺负时义愤填膺,冲动地就为阿和两肋插刀,二话不说就砍下了黑轮的半只胳膊。
当然,为此他坐了五年牢,简直一生尽毁。
当出狱的菜头主动去找到早已忘记旧情的阿和,面对阿和对他摆出的那张躲瘟神似的的脸,他还是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
甚至在最后,为了不在阿和的车上吸烟,不让阿和在车行老板那里难做人,他自己主动下车去抽烟,结果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兄弟至此,即使菜头做了无法回头的错事,却也对得起信义二字。
而阿和是不配菜头的信义的。
他没有做一件把菜头当成兄弟的事。他主动找菜头帮忙吓吓欺负他的黑轮,即使结果在他预想之外(结果真的在他的预想之外吗?他们各自拿着长刀去找黑轮,阿和为此还偷了一辆摩托车),在法庭上却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菜头。
出狱之后的阿和生活回归正轨,有三年的时间他可以想到为了他还在狱中的菜头,他本可以为菜头做些什么,哪怕仅仅是去狱中探望菜头一次,像阿豪对阿和做的那样;甚至他也可以去探望一下菜头被安置在老人院里的奶奶……
可是阿和什么也没有做。那些可以给予菜头温暖感受到情义的事,阿和一件都没有做。
这世上的事是有偿还的。尤其关于信义两个字。
假如当初他念旧情去探望菜头,假如他肯分出心思为孤儿的菜头稍微着想一点点,我想菜头日后出来也不会来寻找他拖他下水。
所以即便后来菜头来寻找阿和麻烦,阿和也不能够脱去自己无情无义的责任。
你不仁,怎么能要求别人对你义呢?
引为兄弟,可以为他卖命的人原来薄情如此,菜头心底的荒凉无人可以理解。
他的命运更是无人关注。
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尤其还是一个有着劣迹的小人物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我想阿文是带着怎样自以为悲壮和怨恨的心情去撞向菜头的呢,又举起大石向他砸过去——以他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名义。
那一刻,不,自始至终,阿文心中只有自己的儿子,更确切地说是为了他自己能够保住仅剩的一个儿子,他简单粗暴地就杀死了菜头。
阿文不会想到在他的儿子阿和被人欺负的那些年月里,也许正是这个他亲手杀死的菜头为阿和挡住了很多风雨分担了很多错事,才保全了他的儿子。
阿文大约也没有想过,假如他当初不是那么冷漠地不肯出钱帮衬菜头奶奶赔偿黑轮,菜头的奶奶就不会进养老院,出狱的菜头就不会无家可归,菜头的人生或许就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阿文更不会想到,他得到的那个杀死菜头的机会,恰恰是菜头为了不让阿和为难。
的确,菜头在做着罪恶的事,但是菜头却是一个讲求信义的人,他找阿和只是不得已为之。或许那真的是他最后一次麻烦阿和。
可是谁会在乎呢?一个罪犯的信义。
谁又会反思呢?那些貌似正义无辜的人。
阿和在被黑帮问及跟菜头的关系时,阿和说,菜头就是一个老找他麻烦的人;听到菜头死讯之后,阿和没有片刻的难过,他仿佛终于摆脱恶魔似的轻松地奔跑在大桥上。
终于自由了!我几乎可以听见阿和内心一定在这样欣喜若狂地大喊。
可是我却无由地为菜头悲哀。假如他能够预知五年后的今天,五年前的雨夜,他还会为阿和二话不说砍下黑轮的手臂吗?
重生似的阿和大步奔向他的美好未来,一路把信义两个字踩得粉碎。
这世上哪有什么公平的事呢?
屠狗辈的菜头死时,大雨滂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