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婆子烧庵” 婆子为什么要烧庵?和尚该怎么回答?

W
WXCTEATIME
楼主 (文学城)

这个公案来自《五灯会元》卷六“亡名道婆”条,原文是: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养了一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那么问题来了,婆子为什么要烧庵?

和尚该怎么回答呢?

s
stonebench
俺来猜猜为什么烧庵

因为她发现供养了个普通和尚,不值得。

为啥她觉得是个普通僧人?

因为这位庵主落入了断灭。或者说,着了非法相。

了悟之士,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

着了非法相,当然就不够通达。

中间小谢
我的理解: 佛性基於人性。禪師要麽修得失了人性,也就没有了覺悟的支點,終是俗人;要么是不诚实,那就更俗。

如果我是禪師就說:施主好温暖,像个美麗的暖水袋,天冷時可再來。

 

法眼
没见道;虽说能持戒,有点功夫,但是是死功夫。要一路真实用功才能领悟此公案。否则,纵解释得相似也不是。
W
WXCTEATIME
有道理。和尚该怎么回答呢?
W
WXCTEATIME
我赞同你的理解,禅师不诚实。你的回答我不知道对不对:)
W
WXCTEATIME
也赞同你的理解。那么功夫到家后该如何回答那个问题呢?
忒忒绿
暖木倚寒岩,一个暖一个寒。:)
L
Lancet
世俗之见:

1. 婆子供和尚吃喝行住二十年,经常派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伺候他,(不知二十年来换了多少个女孩?)必是大富之家,且家中无男人主事。先派妙龄少女去勾引,成功后可借机要挟。未果,老羞成怒,遂遣出,烧却庵。

2. 婆子供和尚吃喝行住,并派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伺候他,二十年后,夫妻已成事实,但和尚不承认。婆子怒,遂遣出,烧却庵,省得纳过闷儿来回庙住着,生个小和尚。

法眼
这个不全是功夫,只是有点功夫,是不够的。 功夫和见地都到了,自然能合适地应对。
s
snowandlotus
和尚很委屈地说:我想当唐僧,你非让我当鸠摩,我哪有吞钉子的功夫。。。:)
法眼
禅宗所斥的枯木禅,正是批评这类人,虽然有点定功,但是是死的。那么既不是死定、也不是像凡夫见色起意,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W
WXCTEATIME
好问题。没到那个境界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一灯可除千年暗
勤修苦行,非涅槃因

虽然勤修苦行是必须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枯木倚寒岩 - 枯木是能倚,寒岩是所倚,能所具足,最基本的色蕴还未破,当然是俗人了。

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 寒岩是我相,枯木是人相,有倚有枯有寒无暖是众生相,三冬是寿者相。四相具足,还是俗人。

既然又是寒,又是无暖,那就烧了庵来点暖意吧:)

纯属猜测,大概老婆婆对他早已了如指掌,那个时候那样做只是提供一个适合他开悟的契机。估计么说啥都没用,当然不同的说法,老婆婆可能做法会有所不同。

W
WXCTEATIME
有趣的解读:)谢谢参与讨论。
W
WXCTEATIME
和尚真是冷,没错。
法眼
你一定知道赵州禅师点化比丘尼时捏了比丘尼一下的公案,假如用凡情恻度,那抹不着公案的边。
W
WXCTEATIME
那这和尚应该早告诉婆子:)
W
WXCTEATIME
谢一灯兄深入的解析评论。我觉得婆子可能意识到如此供养和尚对他和她自己都没什么意义,于是想结束这种供养,所以无论和尚

怎么回答,婆子都会把庵烧掉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W
WXCTEATIME
对的,用凡情度公案是误入歧途。
法眼
烧庵是慈悲,因为以和尚目前的见地和修行,一人单独修行无益;烧庵,迫使他行脚参访,觅善知识参学。
W
WXCTEATIME
对的,我觉得这个公案其实是在说婆子的见识今非昔比了,重点在婆子而不是和尚。
一灯可除千年暗
我觉得是说婆子如何度和尚。

之前和尚需要静修,婆子提供饮食住所。当和尚的功夫已经到了可以出去参访,而继续留下已无益的时候,婆子还提供一个契机让他可以以后继续参。烧掉庵是帮助和尚断了之前自以为得到的东西,使其心能沉下来继续精进。

全是个人猜测。

是则非
婆子烧庵,因缘具足。执着于此,不成法执了
s
stonebench
俺也不知道哇:)

最低标准:不能变成花和尚,也不能变成死和尚。

W
WXCTEATIME
有理
W
WXCTEATIME
有道理
W
WXCTEATIME
对,我也不知道:)
中间小谢
没有"該"怎麽回答的。

If you know "how" to respond to it, either you are already enlightened too, or it is only a question about logic. If it is only a question about logic, then anyone knowledgeable and smart enough can answer it,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enlightenment.

But most importantly, the response is supposed to be spontaneous, open, and only valid to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senting moment. There is no after answer.

 

忒忒绿
读者的着眼点被迷惑了。这个公案的答案不在和尚的回答,而在婆子烧庵。婆子烧庵本身就是禅,婆子养和尚二十年是为了自己悟禅:禅不在庵里
Q
QualityWithoutName
哈哈,往事不堪回首,干脆清零。故事有必要写的这么模糊吗?难道是为了找同心人?
s
squirrel_6
和尚着相枯寒,婆子破相烧庵。

即为禅机,只于当事人有意义。和尚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对,他人也无从选择。

法眼
他是执着于定境、他那个枯定;境界总是生灭的啊,你若执着它,遇到干扰你那个境界的缘,你不是就不自在吗。真如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
s
squirrel_6
嗯。去妄存真谈何容易~
W
WXCTEATIME
绿兄说的太好了!
W
WXCTEATIME
很有趣的公案
W
WXCTEATIME
各种理解都可以。没有固定答案。
W
WXCTEATIME
小谢兄有理论,我没有深究过这个问题:)